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500 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编写范本 1 前 言 叙述基本概况 测量目的等 通过野外实地踏堪 地形图测量 对该区域进行充分之调查研究 评价 估算 对项目建设之必要性 经济合理性 技术可行性 实施可能性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研究论证 为建设该项目之决策和审批提供科学之依据 接到任务后我公司积极组织力量进行现场踏勘 编写技术设计 书等 本测区采用 39 带坐标 即中央经线为 117 度 三度带分带 2 测量依据 原则 1 平面采用 1954 年北京坐标系 高程采用 1956 年黄海高程系 2 全球定位系统 GPS 测量规范 GB T18314 2001 3 工程测量规范 CJJ8 99 4 1 500 1 1000 1 2000 地形图图式 5 三 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12898 91 国家技术监督局 颁布 6 大比例尺地形图机助制图规范 GB14912 94 国家技术 监督局颁布 7 本工程 技术设计书 2 1 测区范围及任务 本测区位于东经 112 41 北纬 26 47 附近 本工程位于的四至 面积约 5 0k 测区为丘陵地区 山地广 布 丘谷之间地势起伏延绵 海拔高 50 m 至 120 m 山地多为树林 山上灌木丛生 通视条件较差 给控制测量及地形图测量带来较大 之困难 1 范围 根据提供预定方案设定之位置 1 1 万地形图 按 照提供之有关资料 以及上述范围进行 1 500 地形图之测绘 2 遵照国家颁布之 工程测量规范 进行 1 500 地形图测量 布设 E 级 GPS 点及 5 导线控制点 IV 等水准高程测量 按 500 米 之密度进行设立 实地绘制点之记 3 以上成果要求提供一套数字化地形图电子文件及地形图 2 2 已有资料 1 本工程收集到国家二等点 D 级 GPS 点 二点作为 本工程平面控制起算点 2 本工程收集到 一个国家一等水准点 系 1956 年黄海高 程系成果 作为本工程高程控制起算点 3 委托方提供之 1 1 万地形图 1 1 万地形图之地物 地貌 逼真 取舍恰当 为本次测量工作之交通 选埋 控制点联测及测 图分幅等工作提供了方便 4 起算数据列表如下 点 名 标志 纵 坐标 横 坐标 高程备 注 埋 石 II 等三角点 埋 石 D 级 GPS 点 埋 石 73 363 一等水准 2 3 坐标系统 高程系统和基本等高距 图幅分幅 1 平面采用 1954 年北京坐标系 高程采用 1956 年黄海高 程系 2 基本等高距 1 500 为 0 5 米 3 测区地球平均曲率半径 R m 大气折光系数 K 0 14 4 1 500 图幅采用自由分幅 1 2000 图幅采用 50 50 正规分幅 图幅号采用图幅西南角坐标 X Y 之千米数表示 X 坐标在前 Y 坐 标在后 1 500 中间以短线相联 图号由西往东 由北往南用阿拉 伯数字按顺序编号 即 1 2 3 图幅内有明显地形 地物名 之应标注图名 5 图幅编辑时 图名 图号 图幅号应按上下顺序排列在 图幅上方之正中 图幅上方右侧标注工程名称 图幅左下方标注测 绘单位名称 2 4 施工质量 进度保证及技术难点解答 1 经过实地踏勘 本测区位于丘陵地区 测区内山地广布 丘 谷之间地势起伏延绵 这些都给测绘工作带来了一定之困难 为了 保证生产质量 施工进度及后继工程服务 我公司组织专业技术小 组进行踏勘 搜集资料 编写设计书 严格按质量管理体系操作运 行 2 组织了以 等 5 名工程师 5 名专业技术员 18 名测工组成共 4 小组之队伍 3 组织了下列主要测绘仪器 天宝 5700 南方灵锐 S86 型全球 定位接收机 6 台 瑞士徕佧型全站仪 4 台 2 级 索佳 2B 拓 普康 211D 全站仪 3 台 5 级 瑞士 NA2 自动安平水准仪 3 台 东芝便携式手提电脑 1 台 HP4411 笔记本电脑 3 台 HP800 喷墨式 打印机 2 台 摩托罗拉 GP88 型对讲机 6 台及各相应配套设备 4 公司实行质量责任终身制 对以后之质量跟踪 后继服务等 起到一定之保障 5 为了保证工程之顺利进行 公司组织了各小组对本工程可预 见之技术难点 工程质量及进度 安全生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本 工程是块状地形约 5 0 平方公里 经讨论决定平面位置采用全球定 位系统 联测高等级控制点 以边连式 点连式推进布设 E 级 GPS 点四个 高程测量由于一般之四等附合水准路线控制之路线不长 路线过长时最弱点中误差难以保证 故决定采用布设四等水准网之 方式进行施测 以确保四等水准高程之精度 平差时按结点网进行 严密平差 在施测过程中 与三角高程进行比较发现问题便及时处 理 3 控制测量 3 1 平面控制 1 GPS 网之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等级 平均距 离 KM A mm B 1 1 0 6 最弱边相对 中误差 三 等 5 5 1 80000 10 四 等 2 10 10 1 45000 注 当边长小于 200m 时 边长中误差应小于 20mm 当 GPS 网之世界大地坐标系统转换成 1954 年北京坐标系统 时 应满足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 2 5cm km 当长度变形值不大于 2 5cm km 时 采用高斯正形投影统一 3 带之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当 长度变形值大于 2 5cm km 时 可采用投影于抵偿高程面上之高斯正 形投影 3 带之平面直角坐标系统或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带之平面直角 坐标系统 2 布网原则与设计 1 GPS 网应根据测区实际需要和布网状况进行设计 GPS 网之 点应有二点以上之点相互通视 有利于常规测量施测时之应用 2 在布网设计中应顾及原有之测绘成果以及各种大比例尺地 形图之沿用 3 为求定 GPS 点在地面坐标系之坐标 应与附近之国家高级 控制点联测 联测点数不应少于 2 个 4 GPS 网应由一个或若干个独立观测环构成 也可采用附合线 路形式构成 各等级 GPS 网中每个闭合环或附合线路中之边数应符 合下表规定 等级 三等 四等 一级 闭合环或附合路线之边数 条 8 10 10 3 GPS 选点与标石埋设 1 选点前应收集与工程相关之各项资料 测区 1 1 万 地形图 原有控制测量资料 包括点之平面坐标 高程 坐标系统 技术总结等有关资料 以及其他测绘部门所布设之控制测量成果资 料 2 GPS 点位之选择应符合技术要求 有利于使用其他测量 方法进行联测 点位之基础应坚定稳固 易于长期保存 并有利于 安全作业 点位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 视野开阔 被测卫星 之地平高度角应大于 15 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点发射源 如电 视台 微波站等 其距离不得小于 200m 并应远离高压输电线 其距离不得小于 50m 点位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之物 体 3 各等级 GPS 点均需埋设永久性标石 标石埋设采用混 凝土预制桩埋设 也可采用现场灌制标石 4 仪器设备之技术要求 1 接收机之选择 等 级 项目 三等 四等 一级 接收机 类型 双频或单频 双频或单 频 双频或单频 标称精 度 10mm 5ppmp d 10mm 5ppm d 10mm 5ppm d 观测量 载波相位 载波相 位 载波相位 同步观 测 接收机 数 3 2 2 2 外业观测 1 基本技术要求 等级 项目 观 测方 法 卫星高 度角 有效观 测 卫星 数 时段长 度 分钟 数据采集 间隔 秒 PDOP 四 等 静 态 快 速静 态 15 4 5 45 15 10 60 6 一 级 静 态 快 速静 态 15 4 5 45 15 10 60 6 2 观测作业要求 每时段采集数据前 作业员应量取天线高 记录此时段之接收卫星数 卫星号 各通道信噪比 故障情况 一 个时段观测过程中不得进行关闭接收机又重新启动 进行接收机初 始化 发现故障除外 改变卫星高度角 改变数据采集间隔 改 变天线位置 观测员在作业期间不得擅自离开测站 并应防止仪器 受震动和被移动 防止人和其他物体靠近仪器 以免遮挡卫星信号 观测时不应在接收机旁使用手机和对讲机 避免干扰卫星信号 在 观测过程中应保证接收机正常工作 数据记录正确 每天观测结束 后 应及时将数据输出到计算机硬 软盘上 确保观测数据不会丢 失 3 数据处理 1 基线解算之质量检验 无论采用单基线模式或多基线模式解 算基线 都应在整个 GPS 网中选择一组完全之独立基线构成独立环 各独立环之全长闭合差应满足 W 2 SQR 3 n W 为环闭合差 n 为独立环中之边数 为标称精度 复测基线之长度较差 不宜超过 ds 2 SQR 2 2 复测与重测 无论何种原因造成一个控制点不能与两条合格 独立基线相联结 则在该点上必须补测或重测不得少于一条之独立 基线 3 GPS 网平差处理 无约束平差中 基线向量之改正数 VDx VDy VDz 绝对值应满足 VDx 3 VDy 3 VDz 3 当超限时 可认为该基线或其附近存在粗差基线 应采用软件提供 之或人为之方法剔除某些误差较大之基线值 直至符合要求 约束 平差中 基线向量之改正数与剔除粗差后之无约束平差结果之同名 基线相应改正数之较差 dVDx dVDy dVDz 应符合 dVDx 2 dVDy 2 dVDz 2 当超限时 可认为作为约束之已知坐标 距离 已知方位与 GPS 网不兼容 应采用软件提供之或人为之方法 剔除某些误差较大之约束值 直至符合要求 3 1 3 一级导线控制 1 一级导线点在 GPS 控制点基础上 布设成单一附合导线 或导线网 1 导线测量技术要求 水平 角测回 等 级 附 合导 线长 度 km 平 均 边 长 m 测 距 测 回 J 2 J 6 测 角中 误 差 测 距中 误差 mm 方 位角 闭 合差 全长 相对 闭合 差 一级 4 0 4 00 224 5 15 10 n 1 15 000 2 导线水平角均采用方向观测法 水平角观测之技术要求按 工程测量规范 GB 50026 93 2 3 1 2 3 10 执行 3 光电测距导线边采用单向或往返观测 导线边长均观测 2 测回 一测回内读数较差应小于 5mm 单程测回间较差应小于 10mm 3 2 高程控制 1 本测区以国家高等级水准点作为高程控制起算点 布设 四等水准网 作为首级高程控制 以满足测区高程控制发展之需 要 2 等外水准 测距高程导线 自四等水准联测点起发展不 得超过 2 次 3 四等水准观测采用 DS3 以上型号之水准仪 三丝法读数 观测顺序为后 前 前 后 各测段测站为偶数站 作业前须对水准仪 和水准尺进行检校 DS1 型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之夹角小于 15 DS3 型小于 20 4 水准观测之主要技术要求如下表 仪器采用 DS3 型水准仪 等 级 附 合路 线长 度 km 高 程 闭 合差 m 最大视 距长度 m 前后 视距 差 m 前后 视 距累 积 差 m 黑 红面 读 数之 差 mm 黑 红面 所测 高 差 之差 mm 四 等 16 20 L 100 5 10 3 0 5 0 等 外 30 L 100 大致 相等 20 4 0 6 0 注 L 以 km 为单位 5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导线主要技术要求 垂 直 角 测 回 数 垂直角指 标差较差 等 级 项 目 平 均边 长 m 边 数 J2J6J2J6 往 返 高 差 较 差 m 闭 合 差 m 级 40012221525 0 01S 注 S 为边长 以百米为单位 n 为测站数 4 平差计算和资料整理 1 各等级 GPS 控制网之解算及平差计算采用南方公司之随机软 件 导线网平差采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编写之 导线网相关程序 单导线按条件法严密平差 和南方公司 水准网平差程序 2 平面坐标成果等级点取至 0 001m 图根点取至 0 01m 水 准联测高程成果取至 0 001m 三角高程取至 0 01m 3 所有等级控制点 包括所有用到之起算点 和埋石图根 点成果装订成册 并在备注栏中写出该点点位 经四等水准联测之 等级点应在成果表备注栏中注明 四等水准 5 地形图测绘 随着电子科技之不断发展 地理信息系统 GIS 之不断完善 电子文件地形图已逐渐代替了手工清绘图 且电子文件地形图以坐 标方式记录图形要素之几何位置 以编码方式记录图形要素之属性 给设计人员提供了极大之方便 本工程成图时使用 南方 Cass7 0 软件 进行编图 网格注记 图幅整饰 将修改好之地形图使用 HP 800 绘图仪将地形图打印出来 刻录成光盘提供给用户使用 1 地形测图所使用之测绘仪器必须经过检验校正 2 图根控制点应根据地形之复杂程度 在满足测图要求之前提 下 1 500 地形图每平方公里控制点不小于 180 个 图根点在高级 控制点之基础上发展 其发展次数一般为 2 次 困难地区 可再附 合一次 图根导线以测距导线施测 图根点之精度 相对于临近控 制点之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 2cm 当图根点不能满足测图需要时 可测设支点或测距支导线 支导线边不得超出三条边 且不能连续 发展 图根点高程采用光电三角高程施测 高程中误差不大于 10cm 3 地形图测绘方法 要求 以及内容取舍按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 93 第四章执行 独立地物能按比例尺表示之 应实测外 廓 填绘符号 不能按比例尺表示之 按 1 500 1 1000 1 2000 地形图图式 GB T7929 1995 准确表示其点位 高程注记点每格不 得小于 10 个 等高线之计曲线必须标注高程 1 碎部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1 居民地是高等级公路测图之重要地物要素 各类建筑物 构 筑物及主要附属设施应按实地轮廓准确测绘 房屋以墙基为准 并按建筑材料和质量分类 房屋一般不综合 应分间表示 临时性建筑物可舍去 房屋和建筑物轮廓在图上小于 0 4mm 简单房屋在图上小于 0 6mm 可用直线连接 图上 6mm2以下 之天井可不表示 2 地下光缆 地下电缆之标志桩 检修井 必须实测 并用 相应符号表示与连接 3 独立地物是判定方位 确定位置 指示目标之重要标志 必 须准确测绘和按规定之符号正确地加以表示 4 永久性电力线 通讯线均需表示 电杆 电塔位置必须实测 同一条杆上有多种线路时 表示其主要线路 图面上各种线路之走 向应连贯 类别分明 建筑区内之电力线 通讯线不连线 在杆架处绘出线路方向 地面及架空管线均需表示 并注记输送物质 地下管线检测井 等均需测绘 围墙 永久性广告牌 栅栏 栏杆 篱笆和活树篱笆等均应测 绘 5 铁路 公路 大车路 乡村路均应测绘 铁路之铁轨 公路 路中及交叉处 桥面 里程碑等应测绘高程注记点 涵洞应测注底 面高程 公路及其它双线道路在图上均按实际宽度依比例尺表示 公 路及街道按其路面材料划分为水泥 沥青 碎石 硬砖 砂砾和土 路等 以文字注记在图上 等级公路应注明等级 代码和编号 铺 装材料改变处应用点线分隔 主要道路须注明走向 国道路面 路 肩应绘制四条线条 路面线不得中断 铁路与公路或其他道路在平面相交时 铁路符号不中断 而 将另一道路符号中断 不同水平相交之道路交叉点 应绘以相应之 桥梁 通道符号 路堤 路堑均按实地宽度绘出边界 并在其坡顶 坡脚适当 注记高程 公路 大车路 铁路通过居民地不宜中断 应按真实位置绘出 小路可中断在进出口处 市区街道应将永久性之安全岛 人行道 绿化带及街心花园等绘出 有围墙栏栅之公园 工厂 机关 学校等内部之道路 除通行 汽车之主 要道路 全部按内部道路测绘 6 河流 溪流 湖泊 水库 池塘等都应测绘 沟宽在图上小 于 1mm 之 以单线表示 水涯线按测图时之水位测定并标注测绘时间 水渠应测渠道边和渠底高程 堤坝应测注顶部及坡脚高程 泉 井应测 注泉之出水面及井台之高程 池塘应测注塘底高程 7 石堆 土堆 陡崖 坑穴 冲沟 山洞 石灰岩溶斗 崩岩 滑坡等特殊地貌和人工修筑之梯田 陡坎 斜坡等用相应之符号表 示 冲沟底部应测注高程点 较大之可用符号和等高线配合表示 梯田坡坎顶及坡脚宽度在图上大于 2mm 时 应实测至坡脚 各种天然形成和人工修筑之坡坎 其坡度在 70 以上时 可表 示为陡坎 70 以下之表示为斜坡 斜坡在图上投影小于 2mm 时也可用陡 坎表示 坡坎比高小于 1 2 等高距或在图上短于 5mm 时可以舍去 坡度在 70 以下之石山和天然陡坎 可用等高线配合符号表示 露岩地 独立石 倒石堆 坑穴 陡坎 斜坡 梯田坎等应在 上下分别 注记高程或比高 8 地形图表示之各种树木名称 苗圃 灌木丛 散树 独立树 行树 竹林 经济林等 应正确反映分布状况 芦苇地 花圃 草地 沼泽地应表示 树林要标注树之种类 高度 农业用地分稻田 旱地 菜地 经济作物和水生经济作物地等 表示作 物以夏季作物为准 地形图田埂宽度在图上大于 1mm 之用双线表示 田块内应测 注有代表性之高程点 水田之田埂不分大小均须测出 山地应测出各种特征点山顶 山脊 山梁 山谷 鞍部都必须 准确测出其位置及标注高程 山顶 洼地底部应绘示坡线 9 地理名称及各种注记是地形图之主要内容之一 是判读地形 图之直接依据 图上之所有居民地 大之工厂 商店 道路 包括 市 镇 街巷 山岭 沟谷 河流等自然地理名称 均需进行调 查核实 正确注记 10 每幅图之接边均应测出图廓外 5mm 自由边在测绘过程中应 加以检查 确保无误 11 行政区境界线 矿场之矿物 料场之材料应注明 12 地形图中应注记导线点 水准点编号及其高程 以及在测 图范围内之国家三角点和水准点等之位置及其注记 6 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部门级安全培训课件
- 部门安全日常培训内容课件
- 避免革命的改革课件
- 交通韧性评估国际标准对比-洞察及研究
- 基于循环经济的2-氨基-4-氯苯酚生产废料资源化利用模型
- 国际面粉切割标准与本土饮食习惯差异的适配性研究
- 国际标准对接中凹凸管流体力学性能测试方法与ISO认证路径探索
- 可变拓扑结构分装设备应对突发性订单波动的响应机制
- 双螺杆减速与柱塞泵协同传动的能量损耗耦合优化策略
- 双相钢热处理工艺参数与齿轮副接触应力场的动态匹配难题
- 日本语入门课件
- 出租车安全驾驶培训课件
- 信息录入及管理办法
- 消控室委托管理协议合同
- 低空经济产业学院
- 幼儿园视频宣传工作计划
- 家政服务业信用管理办法
- 股癣的护理查房
- DB41∕T 2716-2024 农村公路承灾体灾害调查技术规程
- 宣传用品库存管理办法
- 楼盘进企业活动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