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性教育报告团演讲稿_0_第1页
先进性教育报告团演讲稿_0_第2页
先进性教育报告团演讲稿_0_第3页
先进性教育报告团演讲稿_0_第4页
先进性教育报告团演讲稿_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2先进性教育报告团演讲稿为了乡亲们能过上好日子池州市贵池区唐田镇八一村 王成根各位领导、同志们:我叫王成根,现任贵池区唐田镇八一村支部书记。我报告的题目是为了乡亲们能过上好日子 。我村位于贵池、东至、石台一区两县交界处,占地28 平方公里,有 20 个自然村,3500 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资源不丰,靠山不能“吃山” ,靠水不能“吃水”,仅一条崎岖的乡村土路穿村而过,这就是我村与外界唯一的出入口了。我 1976 年开始在八一大队任会计,1986 年任支部副书记,1988 年任支部书记至今,期间也走过一些弯路,遇到过些挫折,但一心为民、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的信念一天也没有变。我接任支部书记后,由于带领群众致富心切,也犯了一些急功近利的错误,上煤矿、建立窑厂、搞水场养殖等等,项目一连上了好几个,但由于小型煤矿安全隐患多,大小事故时有发生,被迫封矿;立窑厂一方面缺少好的技术,制作出的产品质量不高,另一方面对市场缺乏必要的调研和对市场前景的错误估计,运行三年最终停产。煤矿和立窑厂的启动资金都是从信用社贷款和职工集资投入的,三2 / 12年的运营不但没有给村集体带来分文利润,还让村集体背下了十多万元的债务。这对于一个连村干部工资都不能足额发放的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我对这两个企业的失败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村集体没有经济来源、有 7 个村干部要发工资、有 3000 多人口的日常矛盾要协调、有十几万元的集体债务要偿还,还有计划生育、综合治安、两费征收该怎么办?我村集体将何去何从?幸好当时农户养殖和庭院果木还不错,发挥出了一些效益,让大部分的村民经济收入有所提高。当时我就想,既然集体办企业一时行不通,就在农户身上下功夫,提高农民收入,减少两费征收的难度,提高征收率,既而增加对村级财政的补贴。但这又谈何容易,我村实际水田耕种面积为 1889 亩,人均不足亩,加上当时的政策等原因,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并不高,为切实扭转这一局面,我和村干部一班人一起进行分片驻点,落实任务,继续推行果木养殖农作物的产业结构形式,并鼓励开垦荒山,种植茶树。于 1993 年采取私办公助的方式办起了茶叶初制厂,解决农户茶叶销路问题。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村的农业经济逐渐走向良性循环,人均年收入逐年递增,人均年收入由 1988 年的 400 多元增加到 1996 年的 2700 多元。村级集体经济也有所好转,逐步偿还了欠下的十几万元的债务。1997 年正处于水稻第四次“革命”水稻旱育稀3 / 12植。在此之前都是常规品种种植、传统方式耕作,均亩产约 400-500 市斤。我深知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技术,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提高农民收入。由于前面办企业吃过技术亏,在引进落实“水稻旱育稀植”时,我变得非常谨慎,不仅要把好的项目引进来,还要把好项目运作好,发挥应有的效益,确保一次引进成功率达到 100%。我首先在乡农技站邀请了一位技术人员,又通过他聘请了5 位农技师,由村干部带队深入各自然村民组宣讲授课、解难释惑,又租借了这方面的录相带在全村巡回播放,农户参学率和观看率基本达到了 100%,这为后面成功引进水稻旱育稀植技术铺平了道路,1997 年仅这一项就净增产值约15 万元。“土地是块宝,越用才越好” ,如何把人均仅有的六分地用好用活,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成了我日常思考最多的问题。1999 年通过多方打听,广泛征求意见,得知金寨县发展灵芝效益较好,前景可观,而且我们两地自然条件和气候相宜。于是我三次带人到金寨县实地考察、学习经验,并以月薪 1500 元在金寨县聘请了两位技工来我村实地指导,到 2000 年底,我先后带动了 70 户,种植灵芝 30 万棒,年创收 30 万元。并赢得了韩国驻金寨灵芝发展基地总裁的信赖,意在我村建设灵芝初加工基地,此项目正在洽谈中,落地希望很大,界时其将租赁农田 20 余亩,为我村乃至全4 / 12镇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四年的灵芝发展为我村创造经济收入达 150 余万元,种植户的辐射带动作用还在扩大,农户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对村支部和村干部的信任度也大幅提升。人人都是为了尊严活着,我们中国人讲的就是上跪仓天下跪父母。但是为了乡亲,我也顾不了许多了。我村是贵池区一个典型的山区村,村域面积大、人口居住分散、人多地少、没有带动性企业。仅靠自身的发展只能在温饱线上徘徊,近几年来通过产业调整,农户的日子好过了些,但村级集体经济仍然比较窘迫。村级公用设施谁来建?学校校舍不够谁来建?修路的钱从哪里来?电话不通怎么办?外面的村庄一天天富裕起来,在奔小康,我们村哪一天能发展起来呢?一连串的问题在拷打着我。为了能把我村的公用设施建起来,我可谓是落下了脸、跑断了腿、磨破了嘴。申报国债、争取扶持项目、拉投资赞助,能想的办法都想了,能走的路子都走了,为了村集体、为村民这不是丢面子的事。我村原初中、小学的教室基本上都是 50、60年代留下来的公房,虽然每年都进行修修补补,但毕竟年岁太久,已是不折不扣的危房,危及师生的安全。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难也要抓教育。1997 年以来我数次跑市区教育主管部门争取项目投资,并向所有从我村走出去的在5 / 12外工作人员发出了倡议书,请求伸出援助之手,共同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出一份力,通过多方筹资先后建起了两幢 70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现在学生们不仅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还有了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和体育操场,今年又投资新建了一栋 120 多平方米的食堂,配备了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让山里的孩子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现代文明成果,8 年来我村累计在教育事业上投入 50余万元。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好了,对生活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乡亲们能用上电话我往返电信公司不知跑了多少回,但每次去得到的最多的一句答复就是“线路长,投入大、用户少,不合算” 。电信公司毕竟是企业,虽然也注重社会效益,但更重视的是自身的经济效益,一般不会做亏本生意,对这一点我也表示理解,但我始终没有放弃努力。既然直接拉线进村不行,我就主动到同一条路线上的尚书村和石坡村联系,经过多次游说达成了一致意见,这样一根线上的电话用户达到了 200 户,符合了电信公司的用户量的要求,电话顺利安到了农户家。近几年来,手机用户迅猛上升,局部甚至超过了电话用户,我村就是这样,都知道山区的手机信号非常的差,打个电话经常要满田埂地跑着找信号,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又三番五次地跑移动池州分公司,可能是被我诚心所动,也可能是移动分公6 / 12司真的认为在我村有建设通信基站的需要,2016 年在我村建成了一座发射半径 3 公里的小型通信基站。手机信号覆盖了全村和临村绝大部分区域。2016 年以来,我还鼓励引导个体户建设小型自来水厂和有线电视网,目前已初具规模,我村自来水和有线电视覆盖率达 70%以上,但我家的电话、自来水和有线电视都还没有通,手机也是盲区。“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几岁小毛孩都知道的道理,村级道路的不便一直是制约我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仅依靠村级经济只能对其进行简单的修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项目的带动。为了修好这条进村的主干道,我一方面争取镇领导的支持,目前唐田-八一村油路工程已列入镇政府重要工作日程,由镇领导出面争取项目和资金。另一方面积极做好项目实施前的征地拆迁等基础工作,同时还发动全村劳力先打基础、修路基,经过几年的打基础,曲折的土路变宽了,过去跑摩托车,现在汽车也能通了。前年两委会议上通过“一事一议” ,用两年多时间投资十余万新辟了村部小坑和里冲家山两条村民组间道路,使全村村民组间道路达到 30 公里。同时,我还帮助三个个体户购置了客运车,现在村民进城不用再走十几里的路搭车了,部分村民甚至在家门口就可以乘车。农村工作处在社会工作的最底层,直接与老百姓打7 / 12交道,点多、面广、事务杂。但件件都关系群众生活,往小处说是个人家庭生活的幸福,往大处说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农村稳定,群众安居乐业是整个国家社会稳定的基础。十几年前由于我村地理位置偏远且处于三县交界,村民文化水平整体不高,各种矛盾纠纷、打架斗殴不断。仅我村的山头组与徐坡组的山林纠纷就长达八年,当时的县法院一次裁定、二次裁决均无济于事,村民组长卸甲“参战” 、联名上书、群体上访司空见惯,最后甚至闹到了互扣人质、聚众斗殴、拒缴农业税的地步,计划生育工作无法开展,超生、逃生甚多,时称县政法委组织工作队进驻达半月之久,还是不了了之。村里没有好的管制手段,但又不能坐视不理,我就自己带一名退休老干部进驻到这两个村民组做调解工作,这一住就是近两个月。通过反复做思想工作,多次分别召开村民组会议,主要矛盾基本解决,双方敌对情绪逐步化解,最终和平解决了这两个村民组八年的积怨。随后我又安排另一名在编人员和这位退休老干部继续做好善后工作,这两个村民组至今未再发生一起群体事件。其后,我从理顺关系入手,注重宣传教育,通过教育在全村培养了一批社会治安工作骨干,在全村逐步建立起群防群治的责任体系,社会治安工作明显好转,十几年无一起刑事案件,群众关系和睦。连续 16 年被乡(镇)政府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 。1990 年以来计划生育工作在8 / 12全镇也是一路领先,全村 900 余育龄妇女无一人超生,计划生育工作年年评优。“天灾过于人祸,险情就是命令,保住群众的财产少受损失是我第一位的工作”这是九八特大洪水给我留下的记忆最深刻的话。九八洪水期间,我村不仅担负着唐田圩抢险保堤任务,还担负着长江堤段万兴圩抗洪救险任务,从政府发出“一号令” ,我近四十个日夜吃住在大堤,由于村干部人手少,又处于农忙季节,我既要轮换到前线执勤,又要顾及后方的劳力组合、材料安排及抢险物资的调动,几十天没睡过一夜囫囵觉、没吃过一顿可口饭,过去因家境的原因,我在青年时就患上了胃病,长年依靠药物护理。曾记得我在小冲村民组巡视河段时发现,凶猛的洪水海啸般不停地向河岸冲击,河岸农田段水土严重流失,随时有溃堤的危险,由于该村庄坐落在河岸边,一旦河岸被冲垮,数十亩良田被毁不说,更为严重的是有十余户农舍面临被洪水席卷的可能,损失不可估量。面对险情和本组劳力不足的实际,我迅速异地调员近百人参加抢险,我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在洪水中与同志们共同奋战五个多小时,编织袋垒砌拦洪墙 30 余米,夯桩 200 余根,保住了农田和农舍。雨淋湿了,水浸长了,胃痛加剧,经常要用硬物顶着胸口才好过些,但我未病休一天,坚持带领村民抗洪抢险,努力让洪水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雨过天晴,咆哮的9 / 12洪水平息了,但洪水给我村民带来的损失是惨重的,山上四个村民组数十户人家因受山洪及泥石流的侵袭,造成住房不能居住,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两委会议上我提出大胆的设想,将这些受灾的农户和沿山体建房的农户集中迁移安置在一起,这既可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又能从根本上防止山体滑坡带来的不必要损失。统一认识后,我一面找人做规划、搞设计,一面做受灾户、迁移户和土地征用农户的工作。因迁移户均依靠林业维持生计,而土地又是被征农户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加上土地承包责任制,无疑只有诚恳、过细的做工作,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经过无数次的努力,设想终成现实,一座座楼房平地而起,受灾户笑了,我们的心也舒坦了。此举不仅让几十户受灾户搬进了新家,也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为我村今后的集镇规划奠定了基础。同时,村委会还一次性投资 8 万元,掘井建塔,使集中居住户都能用上自来水,新建“无害”公厕一所,努力给居民区创造一个美好、舒适的生活环境。我幼时家境贫寒,姊妹 6 人,我为长子,父亲常年胃出血,不能参加体力劳动,仅靠母亲挣的工分无法维持一个八口之家的生活,无耐我只读了四年书就回家挣工分,14 岁时抵门差派往万兴挑圩,16 岁又差往东南湖挑湖,十几岁的单薄身体和成年人干同样的活,吃不饱,活又重,10 / 12还在长身体,这是我记忆中最难的日子,我的老胃病也就是那时落下的。也可能正是这段经历让我对穷人、老人尤其是孤寡老人有着特别的感情。全村孤寡单身 102 人,其中在册五保户为 47 户,分别居住在海拔 400 多米的 14 个自然村,登山只能靠徒步。面对这些孤寡户我长年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无论工作再忙,也定期探视其衣、食、住,从未间断,每年的春节都带着二委干部挨户上门了解情况,需要什么,就帮助解决什么。如外畈组五保户金得宝老人被送进镇敬老院后,由于其生活特殊,不仅不吃珲,就连沾珲的锅煮饭,他都感到恶心,把院领导折腾得团团转,当我得知这一情况后骑单车往返数次,上找院领导了解核实,下返村民组落实生活问题,加上他原住房因无人看管已成危房,村民组又无资金修缮,我多方筹措资金,为其新建了二间房舍,添置了日常生活用品,以确保老人晚年幸福。又如大溪组五保老人林在青,因清扫屋面尘土,不小心从楼梯摔下,我派车将其送往医院,经诊断为右脚粉碎性骨折,时置六月份,正是高温天气,医疗费用可通过多渠道筹集的办法解决,但照料老人问题非常棘手,谁都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工作,怎么办?先是我和村里其它两位干部轮流来护理,但村里工作又周转不开(产业调整后我村干部仅 3 人) ,为这事我又到大溪组反复做群众工作,方才落实,那以后我又二天一趟跟踪督促,直至其康复。11 / 12多年来,我在一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