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高中高考诗词鉴赏.docx_第1页
职业高中高考诗词鉴赏.docx_第2页
职业高中高考诗词鉴赏.docx_第3页
职业高中高考诗词鉴赏.docx_第4页
职业高中高考诗词鉴赏.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词鉴赏(一)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1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时间氛围。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妙,可以想见。“空山”之“空”,含有宁静之意。B第二联描画了幽清明净的自然图景。诗人是心智高洁的人,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C第三联描画了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浣衣女子,结伴归来,竹林中传出一阵喧笑,溪中莲花动荡,那是渔船在沿水下行。D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尾联反用其意,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春暖花开,春意正浓,景色可人,王孙们可随意停歇,自可留在这洁净纯朴的山中。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第二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第三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B诗中,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C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D“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先写“竹喧”、“莲动”,再写“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二)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对这首唐诗的语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前不见古人”一句中“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后不见来者”意思是后来的贤明君主也来不及见到。 C“念天地之悠悠”是指作者登楼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 D这首短诗深刻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是历来传诵的名篇。2这首唐诗在艺术表现上很出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中这个“独”字是承两个“前不见”“后不见”而来,深刻地表达了他孤独无偶的思想感情。 B“独怆然而涕下”集中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描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C这首诗在用词造句方面,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不及,来者吾不闻。”本诗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D本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差的楚辞体句法,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三)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D“幽期”句中“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练字,故读来回味无穷。(四)夏 意(宋)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点明节令、环境,一开始就构成清幽的气氛。小院深深,曲径通幽,在这极清极静的环境中有小轩一座,竹席一领。B第二句“帘”字承上,点明夏席铺展在轩屋之中。诗人卧于其上,闲望窗外,只见石榴花盛开,透过窗栊,展现着明艳的风姿。C末句写树阴,写莺啼,句句从空寂着笔,构成与昼寝相应的明丽而缥缈的意境。D此诗写昼寑梦中的所见所闻。四句诗无一句不切夏景,又句句透散着清爽之意,读之似有清风拂面之感。2下面四句诗的意境和写法有一句与其他三句不同,这一句是 ( )A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B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D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五)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 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1下面对这首诗的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山中秋景。“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暗示了傍晚的到来。B三、四句中的“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C第七句中“复”是“更加”的意思,“值”是“正碰上的时候”,这一句表示作者既赏佳景,更遇良朋的喜悦心情。D“接舆”是春秋时代楚国的狂士,“五柳”指陶渊明,这里作者均用来自比。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全结合的五律,一二句和五六句写景,三四句和七八句写人。B三四句主要写裴迪: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看渡头落日。安闲的神态,潇洒的闲情,颇有陶潜之风。C五六句是王维诗的名句,历来被称道。“上”字尤见功力,它准确形象地写出了炊烟初升的景象。D全诗在写作顺序上风光和人物交替出现,相映成趣,抒写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意。(六)劝 学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1对“三更灯火五更鸡”中“五更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只鸡 B五天的鸡C五更鸡叫时 D五次鸡叫声12对“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黑头发不知道勤奋早学,白头发只懂得读书要慢慢品味。B年轻人发愤也不知道怎么早学,老年人方悟出读书慢慢来的道理。C黑夜发愤不如早晨勤学好,天亮了又后悔读书太晚了。D年轻时不知道勤奋早读,到年纪大了才懊悔读书晚了。(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11对这首诗的诗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A一、二句中“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B第四句中的“漫”通“慢”,此句写妻子对捷报不经意,用以反衬诗人的喜悦之情。C五、六句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并转写极欲回乡的心情。“放歌”、“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在春季还乡是诗人的设想。D七、八句“即从”、“便下”结合,一气贯注,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12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后代诗论家赞这首诗为老杜“平生第一首快诗也”,“快”字的意思是指这首诗一气流注,读起来节奏较快。B此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C全诗语言明快爽朗,率性而写,不作妆饰,情真意切,在质朴中见真情。D全诗强烈地表达了思乡之情,真可谓归心似箭,最后两句就是生动的体现。 (八)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建业:今南京市。 海门:长江入海处。 浦树:水边的树。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帆船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微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2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 ) 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B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D满酌劝童仆,好随郎马蹄。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鞮(九)阅读南宋范成大秋日二绝(其一),完成第1112题。 碧芦青柳不宜霜, 染作沧州一带黄。莫把江山夸北客, 冷云寒水更荒凉。 注释:北客,指金人。1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表面拟写芦柳属性,实为转入写秋,紧扣题目。B次句正面写秋,不写芦柳本身变色,而说水边地带被染黄。C“北客”泛指在北方居住的人。D“冷云寒水”进一步丰富了景物形象,显示出荒凉萧索之状。1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作者用三种颜色暗示了由春到秋季节的变换,增添了描写成分和色彩感。B第三句讽刺了宋王朝君臣奴颜婢膝、竭力逢迎的无耻丑态。C结句指出因为进入冬天,所以沧州景象格外荒凉。D这首诗写江南秋景,讽刺南宋朝廷在江南半壁的残山剩水中过着苟且偷生的生活。(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绝 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1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写迟升的太阳临照壮丽的河山,领起全篇,突出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B二句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芳香的百花,清馨的春草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C三句写冰雪消融,泥土潮湿而松软,紫燕衔泥筑巢,轻盈地飞来飞去,显出一番春意盎然的情状。D四句写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尽享春天的美景,十分娇柔可爱。1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两句的“迟日”、“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来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使读者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B诗的后两句是工笔细描的特写画面。飞燕的繁忙蕴涵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C诗的首句和尾句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闲适灿烂的阳光中。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它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D全诗虽然对仗不够工整,但却自然流畅,毫不雕琢,平朴如画,未在追奇猎怪上下功夫。这正是别具风格、功力老到之处。(十一) 青玉案 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11对这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花千树”、“星如雨”形象地写出元宵佳节花灯满树、焰火漫天的景象。B“宝马雕车香满路”句描绘出有钱人家骄奢糜烂、寻欢作乐的奢侈生活。C“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表现出通宵欢娱、彻夜歌舞的热闹景象。玉壶,指月亮;鱼龙,指鱼灯、龙灯。D“蛾儿雪柳黄金缕”句,用三种当时妇女插戴的装饰物,代指打扮漂亮的观灯女子。1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作者用生花妙笔描绘出元宵佳节火树银花、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笑语不绝的繁华景象。B作者着力渲染热闹的气氛,意在反衬“那人”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性格。词人对“那人”的追求,实际上是表达作者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质。C“灯火阑珊处”就是灯火辉煌的地方,作者借此表现了要实现理想就要耐得住寂寞、甘于淡泊这一旨意。D辛弃疾的这首词一反豪放激昂的风格,而显得含蓄婉约,这说明作者创作风格的多样化。(十二)浪 淘 沙李 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11对这首词中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意阑珊”表面是指春意凋残,实际上是表达逝者如斯,时不再来的感叹。B.“五更寒”既指自然气候的寒冷,也比喻作者内心悲哀凄凉。C.“梦里不知身是客”表面是写梦境,实际是写梦醒后的情况。只有梦醒,才知道自己是以客人的身份居住于此。D“无限江山”是指词人的国家南唐江山。12对这首词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从景写起,由景到情,将梦境与现实、欢乐与悲伤交织在一起,抒发了亡国的悲哀之情。B词中塑造了一个离开家园、一梦醒来无限辛酸的游子形象。全词都运用了描写的手法,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C.“别时容易见时难”这一句,是从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化用而来,它抒发了人世间离愁别恨的深沉感受,被后人广为运用。D诗中运用白描、比喻、对比等手法。语言清新,富有感染力。(十三)采 莲 曲 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11对这首诗的诗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采莲姑娘穿的裙子与荷叶成一色,好像是从一块绫罗上裁剪下来的一样。B第二句写荷叶荷花密密匝匝,到处都是,紧挨着人的脸。C第三句写姑娘入池采莲,简直与莲叶荷花混成一片,难以分辨。D末句写观者“闻歌”,伫立凝望,而采莲少女融于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虽觉“有人”,却难以看见。12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