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 1欢迎下载 实验三 双缝干涉实验 1 1 实验目的实验目的 掌握来自双缝的两束中央衍射波相互干涉的影响 2 2 实验设备实验设备 S426 型分光仪 3 3 实验原理实验原理 图一 双缝衍射原理图 如图 1 所示 当一平面波垂直入射到一金属板的两条狭缝上 则每一条狭 缝就是次级波波源 由两缝发出的次级波是相干波 因此在金属板的后面空间 里 将产生干涉现象 当然 光通过每个缝也有衍射现象 因此本实验将是衍 射和干涉两者结合的结果 为了主要研究来自双缝的两束中央衍射波相互干涉 的结果 设 b 为双缝的距离 a 为缝宽 a 接入波长 因此 取较大的 b 则 干涉强度受单缝衍射的影响小 反之 当 b 较小时 干涉强度受单缝衍射影响 大 干涉加强的角度为 干涉加强的角度为 sin 1 精品文档 2欢迎下载 干涉减弱的角度为 sin 1 2 1 2 本演示实验中 只对 1 级极大干涉角和极小干涉角作讨论 4 4 实验内容与步骤实验内容与步骤 仪器连接时 预先接需要调整双缝衍射板的缝宽 当该板放在支座上时 应使狭缝平面与支座下面的小圆盘某一对刻线一致 此刻线应与工作平台上的 90 刻度的一对线一致 转动小平台使固定臂的指针在小平台的 180 处 此时小 平台的 0 就是狭缝平面的法线方向 这时调整信号电平使表头指示接近满度 然后从衍射角 0 开始 在双缝的两侧使衍射角每改变 1 度去一次表头读数 并 记录下来 由于衍射板横向尺寸太小 所以当 b 取得较大时 为了避免接收喇叭直接 收到发射喇叭的发射波或通过板的边缘过来的波 活动臂的转动角度应小些 5 5 实验数据与分析实验数据与分析 5 1 双缝衍射实验 a 40mm b 80mm 32mm 1 实验测量数据 右侧电流强度 右侧电流强度 A A 左侧电流强度 左侧电流强度 A A 平均电流强度 平均电流强度 A A 0 0 909090 1 1 9610098 2 2 1009497 3 3 1006180 5 4 4 983968 5 5 5 682044 6 6 361525 5 7 7 161817 8 8 62515 5 精品文档 3欢迎下载 9 9 43821 10 10 65229 11 11 105030 12 12 254233 5 13 13 404040 14 14 484848 15 15 565656 16 16 557866 5 17 17 479671 5 18 18 3810069 19 19 2310061 5 20 20 109954 5 21 21 49147 5 22 22 28242 23 23 07437 24 24 06030 25 25 14623 5 26 26 42414 27 27 697 5 28 28 846 29 29 846 30 30 71511 31 31 55228 5 32 32 49851 精品文档 4欢迎下载 33 33 310051 5 34 34 210051 35 35 110050 5 36 36 110050 5 2 理论分析 将双缝的参数 a 40mm b 80mm 32mm 代入方程中 得到下表 K K0 01 12 23 3 1 1 极大值 极大值 0 15 47 32 23 53 13 2 2 极小值 极小值 7 66 23 58 41 81 68 96 3 作图分析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其中 蓝色的曲线代表原始数据 绿色的离散值代表极大值 红色的离散值代 表极小值 4 误差分析 从上图可以看出 误差在 5 以内 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 实验验证了双缝干 涉原理 由表可以看出 实验数据中极大值和极小值的度数均比理论值稍大一些 有可 精品文档 5欢迎下载 能原因有以下几点 由于实验对周围环境要求较高 而实验室人太多 导致反射过多 手臂的 晃动对度数的大小都有影响 友谊很可能对度数造成了误差 由于双峰衍射板的度数不是很精确 调双缝宽度的时候可能造成较大的误 差 仪器的喇叭天线有些松动 旋转转动臂时可能因晃动而造成误差 5 2 双缝衍射实验 a 30mm b 70mm 32mm 1 实验测量数据 右侧电流强度 右侧电流强度 A A 左侧电流强度 左侧电流强度 A A 平均电流强度 平均电流强度 A A 0 0 909090 1 1 8510092 5 2 2 7010085 3 3 5710078 5 4 4 4010070 5 5 279862 5 6 6 157746 7 7 105231 8 8 44022 9 9 23016 10 10 22815 11 11 43218 12 12 114528 13 13 254937 14 14 384541 5 精品文档 6欢迎下载 15 15 466153 5 16 16 568872 17 17 629779 5 18 18 6410082 19 19 6210081 20 20 5210076 21 21 4010070 22 22 3010065 23 23 2010060 24 24 810054 25 25 310051 5 26 26 17236 5 27 27 03517 5 28 28 0126 29 29 042 30 30 163 5 31 31 2148 32 32 32413 5 33 33 75430 5 34 34 1110055 5 35 35 2210061 36 36 3810069 2 理论分析 将双缝的参数 a 30mm b 70mm 32mm 代入方程中 得到下表 精品文档 7欢迎下载 K K0 01 12 2 1 1 极大值 极大值 0 18 66 39 79 2 2 极小值 极小值 9 21 28 69 53 13 3 作图分析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其中 蓝色的曲线代表原始数据 绿色的离散值代表极大值 红色的离散 值代表极小值 4 误差分析 从上图可以看出 误差在 3 以内 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 实验验证了双 缝干涉原理 由表可以看出 实验数据中极大值和极小值的度数均比理论值稍大一些 有可能原因有以下几点 由于实验对周围环境要求较高 而实验室人太多 导致反射过多 手臂的 晃动对度数的大小都有影响 友谊很可能对度数造成了误差 由于双峰衍射板的度数不是很精确 调双缝宽度的时候可能造成较大的误 差 仪器的喇叭天线有些松动 旋转转动臂时可能因晃动而造成误差 6 6 思考题思考题 精品文档 8欢迎下载 1 试阐述 a b 的变化对干涉产生的影响 答 由公式可知 在 b 较大的情况下 增大 a b 会减少极大干涉角和极小 干涉角的角度 反之增大 当 b 不是较大的情况下 单缝衍射的极小可能会 与双缝干涉的极大重合 导致极大消失 2 假设 b 趋近与 0 实验结果的变化趋势将如何 答 实验结果将与单缝衍射的结果相类似 实验四 迈克尔孙干涉实验实验四 迈克尔孙干涉实验 1 1 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 掌握平面波长的测量方法 2 2 预习内容预习内容 迈克尔受损干涉现象 3 3 实验设备实验设备 S426 型分光仪 4 4 实验原理实验原理 迈克尔孙干涉实验的基本原理见图 精品文档 9欢迎下载 在平面波前进的方向上放置成 45 度的半透射板 由于该板的作用 将入射 波分成两束波 一束向 A 方向传播 另一束向 B 方向传播 由于 A B 处全反射 板的作用 两列波就再次回到半透射板并到达接受喇叭处 于是接收喇叭收到 两束同频率 振动方向一致的俩个波 如果两个波的位相差为 2pi 的整数倍 则干涉加强 当位相差 pi 的奇数倍则干涉减弱 因此在 A 处方以固定板 让 B 处的反射板移动 当表头从一次极小变到有一次极小时 则 B 处的反射板就移 动 L 2 的距离 因此有这个距离就可求得平面波的波长 5 5 实验内容及步骤 实验内容及步骤 如图 2 所示 是两个喇叭口互成 90 半透射板与喇叭抽线互成 45 将读书 机构通过它本身上带上的两个螺旋入底座上 是其他固定的在底座上 再插上 反射板 是固定反射板的法线与接受喇叭的抽线一直 可移动反射板的发射喇 叭抽线一致 实验时 将可疑反射板反射导读至机构的一端 在此附近测出一 个极小的位置 然后旋转读数机上的手柄使反射板移动 从表头上移动 从表 精品文档 10欢迎下载 头上测出 N 1 个极小点 并同时从读数机上构上得到相应的位移读数 从而 L 2l N 求得可移反射板的移动距离 l 测波长 整机进行调整 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抽线在同一水平线上 开机预热后 调整可变衰减器 是接收端收机表头接近合适的刻度 接近 满偏 按照图所示安装反射板 组成迈克尔孙干涉仪 透射板 45 方向 将 A B 反射板法向方向垂直 固定 B 反射板 将 B 板利用手柄移动到标尺的最左侧或最右侧 注意固定 好 开始利用两点法进行测试 旋转手柄使 B 反射板来回移动 测得 5 个最小 值 记录这些最小值对应的标尺值 d1 d2 d3 d4 d5 求得 d5 d1 得出平面波波 长 2 d5 d1 4 123 D113 7836 2256 781 D227 81222 51324 772 D344 80238 64241 364 波长 31 01932 41734 583 平均波长 32 673 根据测得的波长数值 2pi L 192 2 利用频谱分析仪测量电磁波频率 计算出波长 和迈克尔孙干涉仪法测出的波长 值记性比较 思考题 精品文档 11欢迎下载 1 测量波长时 介质板位置如果旋转 90 度 将出现什么现象 能否准确测量 出波长 为什么 依然可以产生相互干涉 但是由于第二路径的波的传播路径极长 衰减 较大 所以 产生的干涉不是十分的明显 测量可能不够准确 实验五 极化实验实验五 极化实验 1 1 实验目的实验目的 验证电磁波的马吕斯定理 2 2 预习内容预习内容 线极化波的相关概念和电磁波的马吕斯定律 3 3 实验设备实验设备 S426 型分光仪 4 4 实验原理实验原理 平面电磁波是横波 它的电场强度矢量 E 和波长的传播方向垂直 如果 E 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内沿着一条固定的直线变化 这样的横电磁波叫线极 化波 在光学中也叫偏振波 偏振波电磁场沿某一方向的能量有一定关系 这 就是光学中的马吕斯定律 I I0cos2 式中 I 为偏振波的强度 为 I 与 I0间的夹角 S426 型分光仪两喇叭口面互相平行 并与地面垂直 其轴线在一条直线上 由于接收喇叭是和一段旋转短波导连在一起的 在该轴承环的 90 范围内 每 隔 5 有一刻度 所以接收喇叭的转角可以从此处读到 5 5 实验内容及步骤实验内容及步骤 1 设计利用 S426 型分光仪验证电磁波马吕斯定律的方案 根据实验原理 可得设计方案 将 S426 型分光仪两喇叭口面互相平行 并 精品文档 12欢迎下载 与地面垂直 其轴线在一条直线上 由于接收喇叭是和一段旋转短波导连在一 起的 在该轴承环的 90 范围内 每隔 5 有一刻度 接收喇叭课程从此处读 取 以 10 为步长 继而进行验证 2 根据设计的方案 布置仪器 验证电磁波的马吕斯定律 实验仪器布置 通过调节 使电流取一较大值 方便实验进行 然后 再利用前面推导出的 将仪器两口 发射口 接收口 正对布置 6 6 实验结果及分析实验结果及分析 实验数据表格 I A 0102030405060708090 理论值 989586 573 557 540 524 511 530 实验值 96928068493518810 由数据可看出 实验值跟理论值是接近的 相对误差基本都很小 在误差 允许范围内 所以可以认为马吕斯定律得到了验证 7 7 误差分析误差分析 实验中可能存在仪器仪表误差 人为误差以及各组互相影响造成的误差等 但是角度比较大的时候 相对误差都比较小 也比较精准 角度比较小的时候 由于理论值较小 相对误差会大一点 但是从整体趋势来看 结果也是合理的 所以不影响我们对马吕斯定律进行验证 8 8 思考题思考题 1 垂直极化波是否能够发生全折射 为什么 给出推导过程 答 不能 精品文档 13欢迎下载 垂直极化波入射在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 反射系数和折射系数分别为 对于一般介质 21 可以证明 垂直极化波无论是从光疏 介质射入光密介质 还是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 总有 所以不可能发生全反射 沿任意方向极 化的平面电磁波 以 P 1 入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时反射波中只有垂直极 化波分量 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产生垂直极化波 2 本实验中 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可以调节吗 平行极化波如何调节出 来 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如何验证全折射的原理 答 可以调节 如果喇叭天线窄边平行于地面 则称水平极化 如果喇叭 天线宽边垂直于地面 则称垂直极化 验证电磁波全折射原理的实验方案 首先根据以下推导 求出 相关 系数可查书 极化波反射系数 精品文档 14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1.1《氓》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 日本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 Unit 3 Trees and us 第4课时 Writing 说课稿 2024-2025学年沪教版(2024)英语七年级下册
- 歌曲 七子之歌说课稿-2025-2026学年初中音乐粤教版七年级下册-粤教版
- 专题11:动力学中的临界问题-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同步练习分类专题教学设计(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 Unit 11Section B(1a-1d)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
- 抗微生物药说课稿-2025-2026学年中职专业课-兽医基础-畜牧类-农林牧渔大类
- 日用五金制品制作工前沿技术考核试卷及答案
- 婚礼策划师技术考核试卷及答案
- 【地理】江苏省镇江市徐州市七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 急性敌草快中毒护理查房
- 物业房屋租赁合同模板
- 2022城市轨道交通列车驾驶员技能及素质要求第1部分:地铁、轻轨和单轨
- 蓝桥杯c语言历届试题及答案
- 金融风险管理习题第1-13章金融风险概述思考题-经济资本与风险调整绩效
- 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时间管理主题班会课件
- 2024国家安全教育大学生读本题库
- 《万以内的加减法》课件
- 《国际贸易学(第四版)》第七章-关税措施
- DB11-T 1891-2021 建(构)筑物与应急设施地震安全韧性建设指南
- 学生作文稿纸(A4打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