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西县宏业月城之星商住小区1、2#号楼_第1页
越西县宏业月城之星商住小区1、2#号楼_第2页
越西县宏业月城之星商住小区1、2#号楼_第3页
越西县宏业月城之星商住小区1、2#号楼_第4页
越西县宏业月城之星商住小区1、2#号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越西县越西县 岩岩 土土 工工 程程 勘勘 察察 报报 告告 1 1 工程概况 工程概况 1 11 1 建筑物性质建筑物性质 越西项目部拟修建越西县宏业月城之星商住小区 1 2 楼 该项目位于越西县城内 该项目包括 1 2 楼 其中 1 楼分为 1 2 段 为高低层连体建筑 1 楼 1 段占地面积约为 814m2 建 筑面积为 13024m2 1 楼 2 段占地面积约为 189m2 建筑面积为 3024m2 2 楼占地面积约为 410 m2 建筑面积为 6560m2 楼层 高均为 16 层 均拟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 多层部分占地面积约 为 753 m2 建筑面积为 3012m2 楼层高为 4 层 拟采用框架结 构 受四川省安岳县宏业房地产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越西项目部 委托 我院承担了本项目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1 21 2 勘察阶段及勘察等级勘察阶段及勘察等级 根据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 2001 2009 年版 相关条文规定 结合本项目拟建建筑物的性状及场地地质情况 综合判定 本工程为破坏后果严重的工程 工程重要性等级为 二级 一般工程 场地内分布有液化土及软弱土 场地划分为 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 基础位于地下水位以下 场地复杂程 2 度等级为二级 中等复杂场地 场地地基土主要由填土 卵石 粉土 泥炭质粘土 粉砂 粘土 粗砂 中砂 砾砂 粉质粘 土 有机质粉质粘土等组成 岩土种类较多 土层分布不均匀 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 中等复杂地基 根据 高层建筑岩 土工程勘察规程 JGJ72 2004 中的有关规定 高层建筑的岩 土工程勘察 应根据场地和地基的复杂程度 建筑规模和特征 以及破坏后果的严重性 将勘察等级分为甲 乙两级 经确认 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 根据勘察任务书要求 本次勘察将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两阶 段合并为一阶段 按详细勘察阶段进行 1 31 3 勘察目的勘察目的 本次勘察应采用多种手段查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采用综 合评价方法 对场地和地基稳定性作出结论 对不良地质作用 和特殊性岩土的防治 地基基础形式 地基处理等方案的选型 提出建议 提供设计 施工所需的岩土工程资料和参数 1 41 4 勘察任务勘察任务 1 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 场区的地面整平 标高 建筑物的性质 规模 荷载 结构特点 基础形式 埋 置深度 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 2 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 深度 分布 工程特性 3 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 均匀性和承载力 3 查明本场地地下水类型 埋藏条件 补给及排泄条件 腐蚀性 初见及稳定水位 提供季节变化幅度和各主要地层的 渗透系数 提供基坑开挖工程应采取的地下水控制措施 当采 用降水控制措施时 应分析评价降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 对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 6 度的场地 应对场地和地 基的地震效应做出初步评价 5 查明场地不良地质作用的成因 分布 规模 发展趋势 并对场地的稳定性作出评价 查明有无埋藏的河道 沟浜 墓 穴 防空洞 管线 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地下埋藏物 6 对地基各岩土层的工程特性和地基的稳定性进行分析 提出各岩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论证采用天然地基基础形 式的可行性 对持力层选择 基础埋深等提出建议 7 对复合地基或桩基类型 适宜性 持力层选择提出建议 提供桩的极限侧阻力 极限端阻力和变形计算的有关参数 8 预测地基沉降 差异沉降和倾斜等变形特征 提供计算 变形所需的计算参数 1 51 5 勘察依据勘察依据 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 2001 2009 年版 2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 JGJ72 2004 4 3 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 JGJ87 92 4 工程岩体勘察分级标准 GB50218 94 5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 2002 6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 2010 7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 2008 8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 2002 9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 JGJ120 99 10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 2008 11 与业主签定的建设工程勘察合同 1 61 6 勘察工作布置原则及勘察方法勘察工作布置原则及勘察方法 1 6 11 6 1 勘探点布置勘探点布置 根据甲方提供的总平面图 按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 2001 2009 年版 及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 程 JGJ72 2004 中的有关规定并结合建筑物平面布置 本次 勘察沿拟建建筑物轮廓线 角点布置勘探孔 25 个 共构成 13 条剖面 由于场地内拟建 1 楼一段东 西两侧堆放有大量建筑 垃圾 钻探施工时 ZK14 及 ZK19 号钻孔有少量位移 但不影响 本次勘察质量 各种钻孔的平面位置详见 建筑物和勘探点位置图 5 1 6 21 6 2 勘察勘察方法方法 根据勘察目的及主要技术要求 拟采用工程地质调查 钻 探 土工试验 原位测试与波速测试相结合的勘察手段以达到 本次勘察目的和技术要求 工程地质调查 在拟建场地及周边 0 4km2范围内进行了实 地工程地质调查 钻探 采用 3 台 XY 1A 型钻机回转采芯 一台 SH 30 型冲 击钻机钻进 钻孔直径为 127mm 岩心采取率达 90 标准贯入试验 在 ZK2 ZK9 ZK11 ZK12 ZK19 ZK21 ZK22 号钻孔中作标准贯 入试验测试 24 次 重型动力触探试验 在 ZK24 ZK25 号钻孔中作重型动力触 探试验测试 连续贯入深度 19 10m 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 在 ZK1 ZK18 号钻孔中作超重型动 力触探试验测试 连续贯入深度 16 70m 取土试样 在 ZK1 ZK2 ZK4 ZK6 ZK9 ZK10 ZK12 ZK14 ZK16 ZK19 ZK21 ZK22 号钻孔中取岩土试样 20 件进行室内土工试验 取水试样 在 ZK6 ZK19 号钻孔中各取地下水样 1 件进行 水的腐蚀性分析试验 波速测试 采用面波法在拟建场地内对 ZK6 ZK13 ZK19 6 号钻孔进行了波速测试 钻孔高程测量 以拟建 1 楼 ZK10 号钻孔北面原有围墙基 础散水面一点为基准点 M 并假设其高程为 1675 00m 各孔口 高程依此用水准仪测定 上述工作的布置情况详见 建筑物和勘探点位置图 1 71 7 实际完成工作量统计实际完成工作量统计 本次勘察野外工作于 2011 年 8 月 27 日 2011 年 9 月 10 日 完成 经室内资料的整理 2011 年 9 月 26 日完成勘察报告的 编写及审核工作 共完成勘察工作量见表 1 7 1 表表 1 7 11 7 1 完成工作量统计表完成工作量统计表 工作项目单 位数 量备 注 勘探钻孔m 个540 10 25 工程地质调查km20 4 标准贯入次 孔24 7 重型动力触探m 孔19 10 2 超重型动力触探m 孔16 70 2 制作平面图张1 取土试样件 孔20 12 取水试样件2 波速测试点3 制作钻孔柱状图张25 包括钻孔高程测量 及地下水位的测量 7 制作剖面图张13 制作报告份6 1 81 8 勘察工作质量评述勘察工作质量评述 本次勘察严格按照勘察大纲和现行相关规程 规范开展工 作 我单位采用 XY 1A 型钻机回转钻进 SH 30 型钻机冲击钻 进 对岩芯 岩样及时进行工程地质编录 采用标准贯入试验评 价场地内粘性土及砂土的承载力等 采用 N63 5重型动力触探及 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进行连续系统测试用于 定性评价场地土层 的均匀性 确定软弱土层或坚硬土层的分布 定量评价土的工 程性质 评定天然地基或桩基的承载力 对土层采取原状土及扰动土试样进行物理 力学性质试验 采取地下水样 2 件进行水质分析试验 以判断地下水对建筑材 料的腐蚀性 在拟建场地 ZK6 ZK13 ZK19 号钻孔中采用面波 法进行波速测试 目的是测试场地横波波速 计算场地卓越周 期 各土层等效波速及土层其它动力学参数 勘察完成的实物 工作量满足现行相关规程 规范要求 本次勘察中水质分析及土工试验委托有相关资质的单位 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八一分析检测中心进行试验 剪切波速 测试由我公司测试完成 各项工作质量均达到了相关质量标准要求 达到了详细勘 察的目的 该勘察报告可作为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的依据 8 2 2 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 2 12 1 场地地形地貌场地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位于越西县城内 地貌单元属山间断陷盆地 微 地貌属河流 级阶地 场地地势开阔 地形较平坦 本次所测 孔口标高 1674 92 1675 94m 场地最大高差为 1 02m 交通便 利 2 22 2 主要气候条件主要气候条件 越西县城地区全年日照时数平均为 1647 6h 最多达 1906h 最少为 1416h 无霜期平均为 247 天 早霜平均为 11 月 25 日 晚霜为 3 月 22 日 主要风向为偏南大风 其大风日 数占全年总数的 75 瞬时最大风速可达 28m s 越西河河谷 春迟秋早 夏季短暂 年温差较小 日温差 较大 夏季降雨集中 空气湿润 干雨气候分明 秋季降温迅 速 多绵雨 冬春少雨 日照充足 干燥多风 平均温度为 13 3 最高年平均温度 14 年极端最高温度 35 2 极端 最低温度 8 5 越西河年平均水温为 12 极端最高水温为 25 最低仅 4 8 全年不封冻 冬半年 10 月至次年 3 月 气温低于水温 而夏半年 4 月至 9 月 气温高于水温 越西县降雨量在垂直分布上 随海拔增高而增加 在水平 分布上 自北向南逐渐增多 县城地区降雨量多年平均为 9 1113 2mm 最多 1486mm 最少 891mm 日最大降雨量 205 9mm 时最大降雨量 46 9mm 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在 810mm 雨季多为 5 9 月 2 32 3 工程地质调查工程地质调查 根据区内以往工作程度和我公司在场地周边的岩土工程勘 察成果 结合本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和建设项目的性质 规模 总体布置 项目组对拟建场地及周边进行了实地工程地质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了资料收集利用法和野外地质路线调查法 共完 成工作量约 0 4km2 经野外实地工程地质调查 走访 调查区 内目前地质灾害一般不发育 2 2 4 4 场区地层岩性场区地层岩性 本次勘察表明 在拟建场地勘探深度范围内的地层主要由 第四系填土层 Q4ml 和第四系全新统冲 洪积层 Q4al pl 组 成 分别为填土 卵石 粉土 泥炭质粘土 粉砂 粘土 粗 砂 中砂 砾砂 粉质粘土 有机质粉质粘土 其埋藏情况和 厚度特征详见 工程地质剖面图 现将各地层的分布及特征由 上至下描述如下 填土 杂色 松散 稍湿 主要由粉土及建筑垃圾组成 局部可见植物根系 整个场地均有分布 本次勘察揭露层厚 0 50 2 40m 10 卵石 杂色 稍密 湿 卵石含量约为 55 亚圆形 粒径一般为 20 60mm 大者可达 500mm 母岩成分主要为砂岩 花岗岩 充填物主要为粉土 场地除 ZK7 ZK15 ZK19 号钻孔 外其余地段均有分布 顶板埋深 0 50 4 60m 底板埋深 2 00 5 50m 本次勘察揭露层厚 0 60 4 00m 1粉土 黄褐色 密实 饱和 无光泽反应 摇振反应中 等 干强度低 韧性低 含少量砾石 仅分布于场地内 ZK1 ZK3 号钻孔及其附近 顶板埋深 1 20 1 70m 底板埋深 2 30 4 60m 本次勘察揭露层厚 0 60 3 40m 2泥炭质粘土 灰黑色 软塑 稍有光泽 无摇振反应 干强度中等 韧性中等 有腥臭味 易崩解 含未完全分解的 植物结构 分布于场地内 ZK4 ZK5 ZK7 ZK8 ZK13 ZK15 ZK19 ZK20 号钻孔及其附 近 顶板埋深 1 30 2 70m 底板埋深 2 70 4 50m 本次勘察 揭露层厚 0 70 3 00m 3粉砂 褐色 松散 饱和 颗粒级配较差 主要由长石 石英等矿物组成 仅分布于场地内 ZK11 ZK19 ZK23 号钻孔及 其附近 顶板埋深 1 00 5 00m 底板埋深 2 50 6 60m 本次 勘察揭露层厚 1 50 1 60m 4粘土 黄褐色 软塑 稍有光泽 无摇振反应 干强度 中等 韧性中等 仅分布于场地内 ZK11 号钻孔及其附近 顶板 埋深 2 30 2 50m 底板埋深 4 10 5 50m 本次勘察揭露层厚 11 1 60 3 20m 粉土 褐色 密实 饱和 无光泽反应 摇振反应中等 干强度低 韧性低 场地除 ZK3 ZK6 ZK12 号钻孔外其余地段 均有分布 顶板埋深 2 00 6 60m 底板埋深 3 20 8 00m 本 次勘察揭露层厚 0 50 3 20m 1泥炭质粉质粘土 灰黑色 软塑 稍有光泽 无摇振反 应 干强度中等 韧性中等 有腥臭味 易崩解 含未完全分 解的植物结构 仅分布于场地内 ZK4 号钻孔及其附近 顶板埋 深 4 80m 底板埋深 6 00m 本次勘察揭露层厚 1 20m 2粗砂 灰褐色 松散 饱和 颗粒级配较好 主要由长 石 石英等矿物组成 仅分布于场地内 ZK1 ZK3 ZK6 ZK11 号钻孔及其附近 顶板埋深 3 90 6 00m 底板埋深 5 00 7 40m 本次勘察揭露层厚 1 00 1 50m 3粘土 黄褐色 软塑 稍有光泽 无摇振反应 干强度 中等 韧性中等 局部含少量有机质成分 仅分布于场地内 ZK7 ZK11 号钻孔及其附近 顶板埋深 5 50 6 20m 底板埋深 8 20 8 30m 本次勘察揭露层厚 2 00 2 80m 卵石 杂色 稍密 湿 卵石含量约为 55 亚圆形 粒径一般为 20 60mm 大者可达 300mm 母岩成分主要为砂岩 花岗岩 充填物主要为砂土 整个场地均有分布 顶板埋深 3 20 8 30m 底板埋深 4 80 17 50m 本次勘察揭露层厚 0 50 10 10m 12 1中砂 褐色 松散 饱和 颗粒级配较差 主要由长石 石英等矿物组成 分布于场地内 ZK2 ZK5 ZK11 ZK15 ZK21 ZK23 号钻孔及其附近 顶板埋深 4 80 10 40m 底板埋深 5 80 11 70m 本次勘察揭露层厚 0 50 4 20m 2砾砂 褐色 松散 湿 颗粒级配较好 次棱角状 主 要由长石 石英等矿物组成 仅分布于场地内 ZK7 ZK10 号钻孔 及其附近 顶板埋深 8 60 9 50m 底板埋深 9 80 13 00m 本次勘察揭露层厚 1 00 4 00m 3粉质粘土 褐色 软塑 稍有光泽 无摇振反应 干强 度中等 韧性中等 分布于场地内 ZK6 ZK9 ZK11 ZK13 ZK15 ZK17 ZK22 ZK23 号钻孔及其附近 顶板 埋深 7 00 10 50m 底板埋深 7 70 12 30m 本次勘察揭露层 厚 0 70 4 50m 4粉土 褐色 稍密 饱和 无光泽反应 摇振反应中等 干强度低 韧性低 仅分布于场地内 ZK16 ZK19 ZK20 号钻孔 及其附近 顶板埋深 8 00 8 30m 底板埋深 10 40 10 90m 本次勘察揭露层厚 2 10 2 90m 5中砂 褐色 松散 饱和 颗粒级配较差 主要由长石 石英等矿物组成 仅分布于场地内 ZK2 ZK4 ZK5 号钻孔及其 附近 顶板埋深 6 60 14 40m 底板埋深 8 70 15 50m 本次 勘察揭露层厚 1 10 2 10m 6泥炭质粘土 灰黑色 软塑 稍有光泽 无摇振反应 13 干强度中等 韧性中等 有腥臭味 易崩解 含未完全分解的 植物结构 仅分布于场地内 ZK18 ZK22 号钻孔及其附近 顶板 埋深 7 00 8 40m 底板埋深 7 60 9 00m 本次勘察揭露层厚 0 60 1 00m 泥炭质粘土 灰黑色 可塑 稍有光泽 无摇振反应 干强度中等 韧性中等 有腥臭味 易崩解 含未完全分解的 植物结构 整个场地均有分布 顶板埋深 13 00 17 80m 底 板埋深 14 30 18 70m 本次勘察揭露层厚 0 60 4 40m 1粉土 灰褐色 密实 饱和 无光泽反应 摇振反应中 等 干强度低 韧性低 仅分布于场地内 ZK6 号钻孔及其附近 顶板埋深 14 90m 底板埋深 15 90m 本次勘察揭露层厚 1 00m 2中砂 灰褐色 松散 饱和 颗粒级配较差 主要 由长石 石英等矿物组成 仅分布于场地内 ZK2 ZK22 号钻孔 及其附近 顶板埋深 14 20 15 50m 底板埋深 15 00 17 80m 本次勘察揭露层厚 0 80 2 30m 3有机质粉质粘土 棕褐色 可塑 稍有光泽 无摇振反 应 干强度中等 韧性中等 带刺激性气味 含未完全分解的 植物结构 仅分布于场地内 ZK5 ZK11 ZK14 号钻孔及其附近 顶板埋深 15 50 18 20m 底板埋深 17 00 18 70m 本次勘察 揭露层厚 0 50 1 50m 粉质粘土 灰褐色 可塑 稍有光泽 无摇振反应 干 14 强度中等 韧性中等 场地除 ZK7 ZK11 ZK12 ZK20 号钻孔 外其余地段均有分布 顶板埋深 14 30 18 70m 底板埋深 17 00 20 30m 本次勘察揭露层厚 0 50 3 20m 1粉土 灰褐色 密实 饱和 无光泽反应 摇振反应中 等 干强度低 韧性低 仅分布于场地内 ZK7 ZK11 ZK13 ZK20 ZK21 号钻孔及其附近 顶板埋深 15 80 18 00m 底板埋深 17 80 19 50m 本次勘察揭露层厚 0 80 2 30m 2粉砂 褐色 松散 饱和 颗粒级配较差 主要由长石 石英等矿物组成 仅分布于场地内 ZK12 ZK20 ZK21 号钻孔及 其附近 顶板埋深 17 80 18 30m 底板埋深 18 70 19 60m 本次勘察揭露层厚 0 60 1 40m 卵石 杂色 稍密 湿 卵石含量约为 55 亚圆形 粒径一般为 20 60mm 大者可达 300mm 母岩成分主要为砂岩 花岗岩 充填物主要为砂土 整个场地均有分布 顶板埋深 18 40 20 30m 底板埋深 19 80 21 50m 本次勘察揭露层厚 0 70 2 30m 卵石 杂色 中密 湿 卵石含量约为 65 亚圆形 粒径一般为 20 120mm 大者可达 400mm 母岩成分主要为砂岩 花岗岩 充填物主要为砂土 整个场地均有分布 顶板埋深 19 80 21 50m 本次勘察未揭穿此层 厚度大于 2m 上述各土层的分布及厚度特征详见 02 14 号 工程地质剖 15 面图 2 52 5 区域地质构造区域地质构造 据区域地质资料显示 拟建场地在区域上位于康滇地轴北端 处于 石棉台穹 东缘 区域内南北向构造发育 构造以断裂 为主 场地为越西河活动断裂影响区 该区域稳定性较差 区 域内柔性地层由于受到强烈的地质应力作用 致使其产生各种 褶皱 主要表现为复背斜 倒转复背斜和一些柔皱现象 1 1 断层 断层 拟建场地东部 500m 外发育越西河断层 规模较大 越西河 断裂呈南北向延伸 在兰田坝以北略偏西 顺越西河延入石棉幅 往南沿妈过墚子东坡入西昌幅 与黑水河断裂相接 断裂南段的 地貌特征不明显 断裂性质为枢纽性质的高角度冲断层 倾角 75 85 断层甚大 在北段越西一带 沿北斜发育 见东盘中奥陶 统巧家组上冲于西盘三叠 侏罗系白果湾群之上 使背斜西翼奥陶 系 二叠系断缺 在断裂两侧 具发育的破碎带 该断裂南北延长 逾百公里 为该区区域断层 对场地影响较大 2 2 新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 本区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不均衡上升运动 集中表现在 现今地貌上明显的差异 区内河谷沿岸谷坡较缓 阶地发育 说明该区第四纪以来以抬升下蚀作用为主 综合评价 场地区域稳定性较差 16 2 62 6 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 场地钻孔施工过程中均有地下水出露 地下水分为上 部上层滞水及下部孔隙型潜水两种类型 上层滞水埋藏于 填土层中 来源于大气降水 地表水流入渗入 孔隙潜水 赋存于卵石 粉土 中砂等土层中 补给来源为地下径流 施工时为雨季 地下水埋藏较浅 地下水初见水位为 0 55 4 90m 地下水稳定水位为 0 35 4 70m 地下水随 季节有一定变化 年变化幅度约 0 50 1 00m 2 72 7 水的腐蚀性评价水的腐蚀性评价 按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 2001 2009 年版 第 12 1 2 中的采取水试样应符合的规定 混凝土结构处于地下 水中时 应取水试样作水的腐蚀性测试 本次勘察取水试样 2 件作水质分析试验 根据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八一分析检测 中心的 水质 简 分析报告 结果 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评价见表 2 7 1 表表 2 7 12 7 1 水对建筑材料腐蚀性评价表水对建筑材料腐蚀性评价表 项 目实测值 评价 标准 腐蚀 等级 备注 结 论 SO42 mg L 23 13 35 34 300 Mg2 mg L 18 74 20 99 2000 OH mg L 0 00 43000 按环境 类型 水对混凝 土结构的 腐蚀性 总矿化度208 77 263 57 6 5 侵蚀性 CO2 mg L 9 11 12 75 1 0 微 腐 蚀 强透 水层 微 腐 蚀 对钢筋混凝土 结构中钢筋的 腐蚀性 水中的 Cl 含量 mg L 15 64 23 33 100 微腐 蚀 干湿 交替 微 腐 蚀 试验结果表明 场地内地下水化学类型为 HCO3 Ca Mg 型 水 PH 值 6 50 6 80 总硬度 3 78 4 01mmol L 属酸性硬 水 根据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 2001 2009 年版 第 12 2 1 12 2 4 中的规定 场地环境类型为 类 地下水对 混凝土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2 82 8 不良地质现象不良地质现象 根据工程地质调查和区域地质资料 在拟建场地内无断裂 通过 场地目前未发现影响场地稳定性的滑坡 崩塌 泥石流 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 3 3 岩土的测试成果岩土的测试成果 3 13 1 室内土工试验室内土工试验 本次勘察对 1粉砂 粉土 1泥炭质粉质粘土 1中 砂 3粉质粘土 泥炭质粘土 1粉土 2中砂 3有 18 机质粉质粘土 粉质粘土 1粉土层采取土试样进行了室内 土工试验 根据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八一分析检测中心 土 工试验报告 结果 其土的物理 力学指标见表 3 1 1 3 1 2 表表 3 1 13 1 1 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统计一览表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统计一览表 土 样 名 称 样 品 编 号 含水 量 0 密度 0 g cm3 重度 kN m3 孔隙 比 e0 塑性 指数 Ip10mm 液性 指数 IL10mm 压缩模 量 Es MP a 内摩擦 角 粘聚力 c kPa 有 机 质 ZK4 238 31 8217 81 0548 10 426 3113 734 ZK9 120 82 0820 30 5717 60 637 7719 618 ZK10 121 42 0620 10 5938 00 478 1520 420 粉土 平均值 26 81 9919 40 7397 90 517 4114 624 1泥 炭质粉 质粘土 ZK4 136 01 7617 30 90215 60 813 568 71411 5 ZK6 129 01 9519 10 80714 10 834 8110 325 ZK22 129 21 9419 00 80912 10 695 4412 128 3粉 质粘土 平均值 29 11 9519 10 80813 10 765 1311 226 5 ZK6 339 71 7417 11 01820 70 168 5814 43613 9 ZK16 146 81 6616 31 18321 40 852 687 61312 8 ZK19 291 91 3613 42 00622 30 354 719 21923 9 泥炭 质粘土 平均值 59 51 5915 61 43221 50 455 3210 422 716 9 1粉 土 ZK6 224 41 9919 50 6848 40 229 0224 624 3有 机质粉 质粘土 ZK14 126 11 9318 90 69016 00 455 9610 8236 6 ZK6 427 81 8918 60 84215 10 465 2012 131 粉质 粘土 ZK14 220 82 0620 20 59813 20 366 4914 735 19 平均值 24 31 9819 40 7214 20 415 8513 433 ZK12 116 72 1220 70 4887 40 528 5920 922 ZK21 119 62 1020 60 5417 50 458 6122 322 1粉 土 平均值 18 22 1120 70 5157 50 498 6021 622 表表 3 1 23 1 2 颗粒分析统计表颗粒分析统计表 颗粒组成 砾 粒砂 粒 粗中细粗中细 粉粒粘粒 岩土名 称 钻孔编号 60 20 mm 5 20 mm 5 2 mm 2 0 5 mm 0 5 0 25 mm 0 25 0 075 mm 0 075 0 005 mm 10 因此可不考虑 1 4 1 1层粉土的液化 综合判定地基液化等级 为中等液化 场地划分为对建筑抗震不利地段 设计时 需采 取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 或更高要求的抗液化措施 4 44 4 地基土评价地基土评价与基础形式建议与基础形式建议 4 4 14 4 1 地基土评价地基土评价 根据本次勘察成果资料 场地内的地层主要由填土 卵石 粉土 泥炭质粘土 粉砂 粘土 粗砂 中砂 砾砂 粉质粘 土 有机质粉质粘土组成 26 填土 场地内的填土结构及密实度很不均匀 承载力较低 变异性大 整个场地均有分布 不能作为拟建建筑物天然地基 基础持力层 属基坑开挖范围 卵石 稍密 场地除 ZK7 ZK15 ZK19 号钻孔外其余地 段均有分布 顶板埋深 0 50 4 60m 承载力较好 可选作为 拟建建筑物多层部分天然地基基础持力层 但厚度变化大 为 0 60 4 00m 不能作为拟建建筑物高层部分天然地基基础持力 层 1粉土 密实 仅分布于场地内 ZK1 ZK3 号钻孔及其附 近 顶板埋深 1 20 1 70m 本次勘察揭露层厚 0 60 3 40m 承载力较差 分布不均匀 为软弱夹层 2泥炭质粘土 软塑 分布于场地内 ZK4 ZK5 ZK7 ZK8 ZK13 ZK15 ZK19 ZK20 号钻孔及其附 近 顶板埋深 1 30 2 70m 本次勘察揭露层厚 0 70 3 00m 承载力差 为软弱夹层 3粉砂 松散 仅分布于场地内 ZK11 ZK19 ZK23 号钻 孔及其附近 顶板埋深 1 00 5 00m 本次勘察揭露层厚 1 50 1 60m 承载力差 为软弱夹层 4粘土 软塑 仅分布于场地内 ZK11 号钻孔及其附近 顶板埋深 2 30 2 50m 本次勘察揭露层厚 1 60 3 20m 承载 力差 为软弱夹层 粉土 密实 场地除 ZK3 ZK6 ZK12 号钻孔外其余地段 27 均有分布 顶板埋深 2 00 6 60m 本次勘察揭露层厚 0 50 3 20m 承载力差 为软弱下卧层 1泥炭质粉质粘土 软塑 仅分布于场地内 ZK4 号钻孔及 其附近 顶板埋深 4 80m 本次勘察揭露层厚 1 20m 承载力差 为软弱夹层 2粗砂 松散 仅分布于场地内 ZK1 ZK3 ZK6 ZK11 号 钻孔及其附近 顶板埋深 3 90 6 00m 本次勘察揭露层厚 1 00 1 50m 承载力差 为软弱夹层 3粘土 软塑 仅分布于场地内 ZK7 ZK11 号钻孔及其附 近 顶板埋深 5 50 6 20m 本次勘察揭露层厚 2 00 2 80m 承载力差 为软弱夹层 卵石 稍密 整个场地均有分布 顶板埋深 3 20 8 30m 本次勘察揭露层厚 0 50 10 10m 承载力较好 可选作为桩基础持力层 但设计时须注意 卵石中分布有多层 软弱夹层 1中砂 松散 分布于场地内 ZK2 ZK5 ZK11 ZK15 ZK21 ZK23 号钻孔及其附近 顶板埋深 4 80 10 40m 本次勘察揭露层厚 0 50 4 20m 承载力差 为软弱夹层 2砾砂 松散 仅分布于场地内 ZK7 ZK10 号钻孔及其附 近 顶板埋深 8 60 9 50m 本次勘察揭露层厚 1 00 4 00m 承载力差 为软弱夹层 3粉质粘土 软塑 分布于场地内 ZK6 ZK9 28 ZK11 ZK13 ZK15 ZK17 ZK22 ZK23 号钻孔及其附近 顶板 埋深 7 00 10 50m 本次勘察揭露层厚 0 70 4 50m 承载力 差 为软弱夹层 4粉土 稍密 仅分布于场地内 ZK16 ZK19 ZK20 号钻 孔及其附近 顶板埋深 8 00 8 30m 本次勘察揭露层厚 2 10 2 90m 承载力差 为软弱夹层 5中砂 松散 仅分布于场地内 ZK2 ZK4 ZK5 号钻孔及 其附近 顶板埋深 6 60 14 40m 本次勘察揭露层厚 1 10 2 10m 承载力差 为软弱夹层 6泥炭质粘土 软塑 仅分布于场地内 ZK18 ZK22 号钻 孔及其附近 顶板埋深 7 00 8 40m 本次勘察揭露层厚 0 60 1 00m 承载力差 为软弱夹层 泥炭质粘土 可塑 整个场地均有分布 顶板埋深 13 00 17 80m 本次勘察揭露层厚 0 60 4 40m 承载力差 为软弱下卧层 1粉土 密实 仅分布于场地内 ZK6 号钻孔及其附近 顶 板埋深 14 90m 本次勘察揭露层厚 1 00m 承载力差 为软弱 夹层 2中砂 松散 仅分布于场地内 ZK2 ZK22 号钻孔及 其附近 顶板埋深 14 20 15 50m 本次勘察揭露层厚 0 80 2 30m 承载力差 为软弱夹层 3有机质粉质粘土 可塑 仅分布于场地内 29 ZK5 ZK11 ZK14 号钻孔及其附近 顶板埋深 15 50 18 20m 本次勘察揭露层厚 0 50 1 50m 承载力较好 但承载力不能 满足设计荷载的要求且分布不均匀 粉质粘土 可塑 场地除 ZK7 ZK11 ZK12 ZK20 号钻 孔外其余地段均有分布 顶板埋深 14 30 18 70m 本次勘察 揭露层厚 0 50 3 20m 承载力差 为软弱下卧层 1粉土 密实 仅分布于场地内 ZK7 ZK11 ZK13 ZK20 ZK21 号钻孔及其附近 顶板埋深 15 80 18 00m 本次勘察揭露层厚 0 80 2 30m 承载力较差 分布不均匀 为软弱夹层 2粉砂 松散 仅分布于场地内 ZK12 ZK20 ZK21 号钻 孔及其附近 顶板埋深 17 80 18 30m 本次勘察揭露层厚 0 60 1 40m 承载力差 为软弱夹层 卵石 稍密 整个场地均有分布 顶板埋深 18 40 20 30m 本次勘察揭露层厚 0 70 2 30m 承载力较好 但埋藏较深 可选作为桩基础持力层 卵石 中密 整个场地均有分布 顶板埋深 19 80 21 50m 本次勘察未揭穿此层 厚度大于 2m 承载 力好 但埋藏较深 可选作为桩基础持力层 4 4 24 4 2 地基土均匀性评价地基土均匀性评价 根据场地内拟建建筑物的性质及分布于不同位置的情况 30 地基的均匀性评价按单栋建筑物进行 按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 勘察规程 JGJ72 2004 第 8 2 4 条的规定 1 拟建建筑物 地基持力层未跨越不同地貌单元或工程地质单元 工程特性差 异较小 2 地基持力层虽属于同一地貌单元或工程地质单元 但 卵石底面标高的坡度大于 10 拟建场地地基土均匀性较差 场地地基为不均匀地基 设 计时须注意地基土的不均匀沉降 将拟建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 控制在允许值范围内 4 4 34 4 3 地基评价地基评价 4 4 3 14 4 3 1 天然地基天然地基 根据拟建建筑物的性质结合场地土的物理力学特性 拟建 建筑物多层部分可采用天然地基 可选用 卵石作为天然地基 基础持力层 但 卵石之下的 粉土为软弱下卧层 建筑设计 时须进行软弱下卧层验算 以保证拟建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在 允许值范围内 若拟建建筑物高层部分采用天然地基 埋置深度约 0 00 下 4 00m 在此深度上 地基持力层为 卵石 1粉土 2 泥炭质粘土 3粉砂 4粘土 粉土及 2粗砂 按照地基 承载力应以同时满足极限稳定和不超过容许变形为原则 1粉 土 2泥炭质粘土 3粉砂 4粘土 粉土及 2粗砂的 承载力特征值明显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因此 不能采用天然地 31 基作为基础持力层 4 4 3 24 4 3 2 桩基桩基 根据该地区的地基处理经验 建议拟建建筑物高层部分基 础开挖至设计深度后 可采用泥浆护壁钻 冲 孔桩 建议桩 端进入 稍密卵石 稍密卵石或 中密卵石层 在成孔过程 中护好孔壁 由于地基土夹层较多 建议施工前应加密试桩点 并做好相应的检测工作 若采用 稍密卵石层作为桩端持力层 设计时须注意 卵石中分布有多层软弱夹层 4 4 4 44 4 基础形式建议基础形式建议 拟建建筑物多层部分基础形式可采用独立基础 拟建建筑 物高层部分基础形式可采用筏板基础 因场地内存在液化土及软弱土层 建筑场地划分为对建筑 抗震不利地段 拟建建筑物高层部分须采取基础和上部结构处 理 或更高要求的抗液化措施 4 54 5 高 低层建筑差异沉降评价高 低层建筑差异沉降评价 因拟建场地地基土不均匀 基础应埋深一致 但基底荷载 差异大 因此高 低层建筑物存在沉降差异 为保证工程的安 全性 在建造顺序上宜遵循先高层 后低层的原则 高 低层 建筑宜采取设置沉降缝 后浇带等措施以防止不均匀沉降 且 在施工过程中须进行沉降观测 32 4 64 6 基坑支护基坑支护及施工降水及施工降水 4 6 14 6 1 基坑支护基坑支护 1 拟建建筑物周边环境条件较复杂 破坏后果严重 预计 基坑开挖深度约为 5m 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 地下水位较高 对施工影响较严重 根据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 JGJ72 2004 表 8 7 2 的规定 本工程基坑工程安全等级划 分为二级 2 拟建建筑物基坑开挖深度较大 属深基坑开挖 施工前 须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专项基坑支护设计 3 监测工作是基坑工程中不可忽视一项重要工程内容 它 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基坑支挡结构的内力 变形和整体稳定性 2 基坑内外土体的变形 临近建筑物的沉降和裂缝 必 要时可进行基坑卸荷回弹观测 3 边坡稳定性 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的地下水位 孔隙 水压力的变化 4 有无渗漏 冒水 管涌 冲刷等现象发生 5 对周围环境中需要保护的对象进行专门内容的观察和 测定 33 4 6 24 6 2 施工降水施工降水 1 拟建场地地表水补给来源丰富 地基土层含水层发育 故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 主要为孔隙潜水 场地稳定地下水位 埋深 0 35 4 70m 对基坑开挖及施工影响较大 建议在基坑 旁设立降水井 基坑开挖时应采取有效截水措施以防止地表水 流入渗入 场地地下水渗透系数建议值 卵石 K 20m d 粉土 K 0 5m d 泥炭质粘土 K 0 1m d 粉质粘土 K 0 1m d 细砂 K 2m d 中砂 K 4m d 粗砂 K 6m d 砾砂 K 7m d 2 降水是基坑设计必须考虑的一项内容 根据场地水文地 质特点 建议采取坑外井点降水 降水深度控制在基坑开挖面 以下 0 5 1 0m 过深时容易引起渗流 带来不利影响 施工 时若降水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建议作降水方案的合理调整 4 74 7 岩土工程监测岩土工程监测 1 拟建高层建筑按照有关规范要求 应进行沉降观测 以 确保建筑物安全 沉降观测工作在主体施工至地面 0 00 后即 应开始 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沉降观测工作所用的仪器 观测 方法及沉降稳定标准应符合有关规程规定 2 对水文地质环境及基坑变形进行监测 以保证土建顺利 实施 必要时应调整基坑降水方案和支护措施 以保证基坑安 全 34 5 5 结论与建议结论与建议 1 根据拟建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 本场地稳定性一般 2 场地各土层的工程特性指标按表 4 2 1 采用 3 拟建建筑物多层部分可采用天然地基 可选用 卵石 作为天然地基基础持力层 4 建议拟建建筑物高层部分基础开挖至设计深度后 可 采用泥浆护壁钻 冲 孔桩 建议桩端进入 稍密卵石 稍 密卵石或 中密卵石层 若采用 稍密卵石层作为桩端持力层 设计时须注意 卵石中分布有多层软弱夹层 在成孔过程中护 好孔壁 由于地基土夹层较多 建议加密试桩点及做好相应的 检测工作 必须经有资质的单位按规范要求作检测 达到设计 要求后方可进行下步施工 5 拟建建筑物多层部分可采用独立基础 拟建建筑物高 层部分可采用桩筏基础 6 拟建场地地基为不均匀地基 建筑设计时须注意地基 土的不均匀性 将拟建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控制在容许范围内 另外 建筑设计时须进行软弱下卧层验算 确保拟建建筑物的 安全稳定 7 本工程基坑工程安全等级划分为二级 基坑开挖深度 约为 5m 地下水位埋藏浅 故在施工前应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 专项基坑支护和降水方案设计 基坑开挖时应进行放坡 粉土 35 边坡容许坡度值可采用 1 1 25 卵石边坡容许坡度值可采用 1 1 00 地下水渗透系数建议值 卵石 K 20m d 粉土 K 0 5m d 泥炭质粘土 K 0 1m d 粉质粘土 K 0 1m d 细砂 K 2m d 中砂 K 4m d 粗砂 K 6m d 砾砂 K 7m d 8 根据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 2010 中的有 关技术要求作如下说明 1 拟建场地内 1 5 2中砂及 2粉砂为中等液化土 层 场地存在多层软弱土层 按表 4 1 1 划分为对建筑抗震不 利地段 2 根据我公司 越西县宏业月城之星商住小区 1 2 楼波 速检测报告 结果得 该场地等效剪切波速为 198 6 219 5m s 地基土的卓越周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