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分册第二分册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第一课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 1 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 标志和意义 A 距今 1 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 开始了农耕生活 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 这些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 标志 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2 姜寨遗址的特征 A 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 所呈现的共同耕作 平均分配的生活 情景 表明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 3 神话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 A 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 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 经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而得以保留传 承的 盘古氏 有巢氏 伏羲氏 神农氏等的传说 大体反映了早期先民生活经历的几个阶 段 在华夏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有关炎帝 黄帝的传说 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 占有突出地位 近代以来 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4 中华考古文化遗址的分布特征 A 1 特征 满天星斗 八方雄起 2 核心区域 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族迁徙 分合 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 也是中华 文明融合 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二课第二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1 文献记载中的夏朝 B 2 二里头考古发现 C 第三课第三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商朝与青铜文化 1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 商朝的历史是信史 B 礼礼记记礼礼运运 中中的的夏夏考考古古中中的的夏夏 二二里里头头遗遗址址 时时间间约约四四千千多多年年 空空间间豫豫西西 晋晋西西南南 王王朝朝 特特征征 印印证证 结结果果 夏夏具具备备了了国国家家的的特特征征 完完成成了了从从原原始始社社会会向向阶阶 级级社社会会的的转转变变 是是我我国国历历史史上上第第一一个个王王朝朝 但但 缺缺少少印印证证夏夏朝朝历历史史的的文文字字 仍仍需需严严谨谨的的探探索索 河河南南偃偃师师 从从 天天下下为为公公 的的 大大同同之之世世 到到 天天下下为为家家 的的 小小康康之之世世 距距今今约约3900 3500年年 宫宫殿殿式式建建筑筑反反映映阶阶级级分分化化 农农具具和和家家畜畜反反映映经经济济生生活活 以以农农业业生生产产为为主主 大大量量青青铜铜器器 玉玉器器主主要要为为 礼礼 祭祭器器说说明明已已进进入入青青铜铜 时时代代 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 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 商朝已成为我 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 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 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 印证而成为信史 2 商朝青铜器的特征 B 主要是礼器 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 祭祀等重要活动 青铜器物的大小 形制和数 量组合 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 商代人相信青铜器上铸有浅浮雕动物纹饰能帮 助他们与祖先或神灵沟通 以庇护其在世间的权力和财产 青铜器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 政治权力的功能 3 甲骨文 B 1 甲骨文的定义 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文字 是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文字 从结构 和造字法来看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 六书 规律 2 甲骨文的史料价值 甲骨文真实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 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甲骨卜辞 后世文献和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一系列考古资料 几种性质的史料多重印证 让商朝历史成为信史 4 二重证据法 D 20 世纪初 历史学家王国维首创的一种历史考证方法 也是研究中国古史的基本方法 即用新发现的地下材料与传统的史书典籍相印证 以旧释新 或以新证旧 以获得对古史的 新证新释 二重证据法让商朝的历史成为信史 第四课第四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1 西周的建立 A 公元前 1046 年 周武王在牧野打败商纣 定都镐 史称 西周 2 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 B 1 目的 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2 内容 分封已臣服的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 另一方面 以武力为后盾 将 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之间 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 达到 封建诸侯 以藩屏周 的功效 3 影响 这种由周人新创的统治方式 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 也提高了王权的 地位 周王成为 天下 的共主 3 周公是礼乐制度的制定者 C 周公为维护封邦建国的新局面 制定礼乐制度 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制度和政治 等级上 以显示贵与贱 尊与卑 长与幼 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以及权利义务 又创作舞 乐 史诗 以音乐激起认同感 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 第五课第五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1 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C 1 主要内容 经济 最深刻 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奴隶制井田制 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 产力 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空旷生地不断被开辟为农耕熟地 耕地不能转让买卖 的规定逐渐失效 诸侯 卿大夫竞相占地 战争多以攻城略地为目标 各国奖励农耕军功 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 私人手工业 商业也活跃起来 整个社会中呈现出追逐利 益 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政治 由西周的 封邦建国 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 各国当政者进行以富国 强兵为目的的内政改革 贬抑或废黜无能的旧贵族 起用贤能之士 实施耕战并重的政策 在战国时达到高潮 范围扩大到官吏 行政 财政 赋税 户籍 法律等方面 文化思想领域 百家争鸣 2 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经济 政治 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急剧变革 由西周的 封邦建国 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 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 到秦朝终告完 成 2 百家争鸣 C 1 背景 经济变革波及政治变革 并影响到文化领域 社会转型时期 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 士 对变革的态度不同 思考方向各异 为治 理社会 安定人心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 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 2 主要学派 儒家 春秋晚期 孔子创始儒家学派 发展 礼治思想 创造 仁 这一核心观念 以造就 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 以伦理道德规范社会秩序 协调人际关系 战国时期 孟子 荀子发展了儒学 孟子主张 仁政 荀子主张礼法结合 法家 兴起于战国初期 韩非 李斯为代表人物 正面肯定变革 提倡 法治 主 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 废除世卿世禄 奖励耕战 富国强兵 受到当政者的欢迎 然而其提 倡专制独裁 严刑峻法等 消极面也十分明显 道家 春秋末期兴起 以老子为始祖 对现世政治持绝对否定态度 主张 无为而治 幻想回到 小国寡民 的时代 道家关于事物恒变 矛盾对立的朴素辨证法思想 对中 国后世哲学有深远影响 3 影响 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 先秦诸子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 的源头 第六课第六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1 战国七雄 B 战国时代 最终形成了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七个大国 史称 战国七雄 七 国对周围小国的兼并和边地的开拓 完成了区域性的统一 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 商鞅变法 B 1 背景 秦国内乱数十年不止 屡遭邻国入侵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图强 2 目标 富国强兵 兼并天下 3 内容 经济措施 废除了井田制 允许土地可以自由买卖 重农抑商 奖励农耕 政治措施 废除世卿世禄 实行军功爵制 实行什伍连坐 建县制 4 意义 秦国的改革具有延续性 使秦国由弱变强 后来居上 3 秦帝国的建立时间 B 从公元前 230 年至前 221 年 秦先后兼并六国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4 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C 1 目的 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局面 秦朝统治者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 2 内容 皇帝是最高统治者 嬴政自称 始皇帝 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为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 其下设廷尉 治粟内史等诸卿 分工 负责司法 财政等政务 丞相是百官之长 助理万机 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地方政府为郡 县两级 郡县的长官均有朝廷直接任命 郡下设县 县下设乡等组织 乡设三老管教化 啬夫管听讼 收税 郡县的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 属吏由郡守 县令自 行选用 地方百姓尚有知啬夫而不知郡县的 3 秦朝巩固 帝制与中央集权体制 的措施 政治 修驰道 直道 以保证政令畅通 经济 统一度量衡 货币 思想文化 统一文字 焚书坑儒 文化专制 统一思想 民族关系 开边移民 以充实边地实力 建筑长城 以抵御匈奴的侵扰 4 影响 秦虽短命而亡 但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 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第七课第七课 秦末农民起义秦末农民起义 1 秦短命而亡的原因 C 1 滥用民力 秦律诛罚苛刻 秦朝统治者的横征暴敛远超出社会所能承受的限度 焚书 坑儒 钳制了思想 扼制了文化 把士人推到了对立面 2 战争经验治国不适应统一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不能审时度势 改弦易辙 一味重功利 恃酷法 最终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民怨沸腾的局面 3 统治集团内部分化 宫廷争斗 大肆屠杀宗室朝臣 总结 秦朝短命而亡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秦的短命而亡说明攻取不易 守成更难 2 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人和结果 A 1 领导人 公元前 209 年 陈胜 吴广揭竿而起 揭开秦末农民大起义序幕 2 结果 项羽巨鹿之战打败秦军主力 刘邦进驻霸上 公元前 206 年 秦王婴投降 秦 朝灭亡 3 西汉的建立 A 公元前 202 年 刘邦即皇帝位 建立西汉 都于长安 今西安 史称 西汉 第八课第八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1 汉承秦制 B 1 背景 汉朝建立后 政局初定 百废待举 2 内容 承 皇帝制度 中央官职 地方郡县制度均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 为大一统帝 国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不承 政令施行宽简舒缓 与秦朝急切苛刻全然不同 认为秦之所以短命而亡 是由于秦未行分封而孤立无援 于是 在继承郡县制的同时 又封同姓王为诸侯 形成郡国并行局面 最终导致 吴楚七国之乱 以黄老思想治国 实行无为而治 2 文景之治的内容 B 文帝与景帝采取 清净无为 与民休息 的政策 倡导以农为本 下诏减天下百姓田 租 废除秦朝的族诛 连坐等严刑苛法 这一系列轻徭薄赋 省刑约法的措施 为社会生产 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形成了 吏安其官 民乐其业 的社会景象 第九课第九课 汉武帝时代汉武帝时代 1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B 1 内外朝制度 汉武帝为加强皇帝集权 裁抑丞相职权 起用身边亲信近臣 让他们参 与朝廷军国大事的讨论 有皇帝和身边的亲信近臣形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 成为 内朝 或 中朝 而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 称为 外朝 2 刺史制度 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 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3 解决 王国问题 颁布 推恩令 削弱诸侯王的权力 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 带来的负面影响 作用 中央集权 巩固大一统 2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C 1 目的 以思想上的大一统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顺应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 措施 设五经博士 定儒学为官学 其它诸子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 长安建太学 授 五经选官吏 郡县学校配经师 培养官员后备人选 3 影响 儒学在各家学说中获得 独尊 地位 成为统治者极力推崇的官方意识 儒学成为历 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经学的教授 学习 为儒家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 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 追求 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成为官员选拔 学校教育 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 4 执政原则 儒表法里 3 汉武帝发动反击匈奴的三次战争 A 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边的威胁 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河西四郡 敦煌 酒泉 武威和 张掖 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天山南北与内地连为一体 第十课第十课 东汉的兴衰东汉的兴衰 1 刘秀建立东汉 A 公元 25 年 刘秀重建汉朝 史称光武帝 因定都洛阳 位于旧都长安之东 历史上称 为 东汉 2 柔道 政策和作用 B 1 背景 东汉初年 经济凋敝 满目疮痍 知晓民心的刘秀决定以 柔道 治理天下 实行一系 列简政安民的措施 2 具体措施 政治 废除苛法 屡次大赦 平反冤狱 释放奴婢 裁并机构 整顿吏治 经济 减轻田租 三十税一 文化 文教治国 礼贤下士 诚招人才 在洛阳兴建多所皇家图书馆 扩大中央官学 太学 的规模 在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官学 郡国学 3 作用 光武帝在位的 30 余年间 平息了西汉末年以来的混乱 全国呈现较为繁荣安定的景象 后人称为 光武中兴 然而 刘秀的 柔道 另有对贵族官僚和地方豪强妥协的一面 原 先的社会问题并未根本解决 因此 光武之后 中兴 的局面仅维持了两代 随即便渐显 衰颓的迹象 第十一课第十一课 割据与分裂割据与分裂 1 魏 蜀 吴三国的地理位置 A 1 220 年 曹丕废汉建魏 定都洛阳 2 221 年 刘备在成都称帝 国号汉 史称 蜀汉 3 229 年 孙权称帝 定都建业 今南京 史称 孙吴 三国鼎立格局最终形成 2 北方人口的南移 B 从夏 商 周至秦 汉 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位于黄河流域地区 中原的农业 手工业 生产技术与水平始终高于其他地区 东南沿海的闽 粤一带和西南山地的少数民族集聚区 社会经济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 汉末的战乱集中发生在中原地区 北方人口被迫向长江流域 以及更南的地区转移 由北向南的大规模人口流动 不仅使南方地旷人稀 劳动力匮乏的状 况有所改观 而且使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生产经验向南传播 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水平的 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3 诸葛亮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的举措 B 兴修水利 开展屯田 大力发展农业 推动煮盐 织锦等手工业的发展 开发少数民族 集聚的南中八郡 4 孙吴政权开发江南的举措 B 水稻种植 丝麻纺织 铜铁冶炼 瓷器烧造等都有明显发展 造船技术日益进步 迫使 山越人出山 与汉族人民同居共耕 第十二课第十二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1 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A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魏 220 265 十六国 北魏 439 统一 蜀 221 263 西晋 265 316 304 439 西魏 东魏 吴 229 280 统一 280 316 北周 北齐 581 建立 东晋 宋 齐 梁 陈 589 统一 317 420 420 589 2 孝文帝改革 C 1 背景 民间 自下而上 的融合 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混杂共处于中原地区 频繁的 接触和交流 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 经济 文化相对落后 认同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成 为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 少数民族统治者 自上而下 推进 胡族君主身体力行 经济上鼓励农耕 政治上采 用汉制 文化上研习汉籍 提倡儒学 汉文化影响日益深入 北魏出于巩固统治 立国中原的需要 必须变更鲜卑旧俗 于是仿照汉制 大力推行政治 经济制度改革 2 内容 冯太后改革 政治 在地方实行 三长制 加强中央集权 完善地方行政 颁布官吏俸禄制和惩治贪赃的规定 遏制贪污腐化 经济 推行 均田制 将政府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 以利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孝文帝改革 特点 彻底革除旧俗 全面推行汉化 北 朝 南朝 隋 朝 措施 迁都洛阳 摆脱保守势力影响 禁止说鲜卑语 穿胡服 通用汉语和汉服 改姓 氏 仿汉族体制改定官制和律令 胡汉通婚 尊崇孔子 实行礼制 以孝治国 作用 对加快民族融合进程 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 经济 文化的进步 都做出了重 大贡献 第十三课第十三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隋唐政治新格局 1 隋朝与唐朝的建立 A 581 年 北周外戚杨坚篡周建隋 是为隋文帝 589 年 隋军南下灭陈 重建全国大一 统的局面 隋都长安 618 年 隋炀帝杨广被杀 隋朝灭亡 618 年 李渊称帝 建立唐朝 是为唐高祖 唐都长安 2 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 C 1 三省六部制 初创于隋文帝时期 唐朝继承与发展 中央设中书 隋称内史 门下 尚书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 中书省草诏 门下省审核 尚书省执行 作为行政机构的尚书省 下设吏 礼 兵 刑 户 工六部 分管具体事务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2 政事堂 唐朝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的处所 凡遇军国大事 由政事堂会议商议决 定 经皇帝批准后 以诏令的形式颁布执行 3 作用 三省六部制是皇权逐渐增强 相权削弱的产物 众多宰相集体议事 分工明确 的三省互相牵制 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 六部的设立使各部事务管理更具体明确 后世 王朝皆以其为蓝本 长期沿用 直至清末 对皇权也有一定的制约 隋唐时代的皇帝无绝对 的专职独裁之权 3 科举制的内容与作用 B 1 内容 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隋朝开创 唐朝逐渐健全 唐朝科举科 目常设明经和进士两科 进士科尤受重视 考取难度最大 2 作用 秦汉以来 选拔官员主要采用推举的方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 门阀世族更凭借显赫的 声望把持选举大权 庶族子弟多遭排斥 科举制主要依据考试成绩 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赴 京应试 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 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 推举制使推举人与被推举人之间结成特殊的施恩 报恩关系 地方门阀往往凭借这种 盘根错节的政治 社会联系扩展自己的势力 对统一王朝构成潜在威胁 人才选拔 官员任 用的权力完全收归中央后 经科举入仕的都成为 天子门生 于是 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 制 地方上的离心因素逐渐消解 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科举制的实行是我国选官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在政治 社会 经济 文化等方面产 生了深远影响 第十四课第十四课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1 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C 626 年 李世民继位 是为唐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数字化市场推广合作协议
- (正式版)DB15∕T 3379-2024 《油莎豆-苜蓿带状间作种植技术规程》
- 叙事作文做饭600字13篇
-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制定与执行协议
- (正式版)DB15∕T 3253.9-2023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规范 第9部分:食用植物油》
- (正式版)DB15∕T 3230-2023 《露地薄皮甜瓜生产技术规程》
- 客户服务流程模板化流程工具
- 会议纪要撰写规范模板与范例集
- 曾经你去哪了呢1500字(10篇)
- 品牌推广和市场推广合同协议示本
- 公证与婚姻家庭事务
- 产业园区运营模式(课件)
- 信息可视化设计全套教学课件
- 口腔粘膜病课件
- 关于PedSQL-4.0儿童生存质量测定量表调查
- 年产62万吨甲醇制烯烃(MTO)项目初步设计说明书
- 联通创新人才认证(解决方案)考试题库(附答案)
- ICU患者的早期活动
- 出纳课件 转账支票pptx
- TSZUAVIA 009.11-2019 多旋翼无人机系统实验室环境试验方法 第11部分:淋雨试验
- ps6000自动化系统用户操作及问题处理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