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英语翻译发展简述_第1页
中医英语翻译发展简述_第2页
中医英语翻译发展简述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英语翻译发展简述 关键词 翻译 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和东 南亚及欧美等国家 中医热 的出现 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到中国来学习中医 众所周知 内经 伤寒 金匮 温病四大经典是中医理论及临床的基石 一直被古今中医教育所最为推重 但中医源于中国的传统 文化 中医的理论著作皆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 对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而言 是一种异 质文化 有着相当的学习难度 为了能够更好的学习中医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 许多专家 学者在中 医的翻译与传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 中医的国际化进程推动其英译发展 1 1 第一阶段 英国医学家芙罗伊尔 Sir JF 早在 1707 年 就针对王叔和的 脉经 在伦敦出版了 医生诊脉 The Physician s Pulse Watch 一书 现存于英国图书馆 1 这表明在近 300 年前 已经有英文版中医图书出版 针灸 是中医引起近代西方世界关注的重要标志与起点 纽约时报 副总 编 资深记者 专栏作家詹姆斯 瑞思敦 J Reston 于 1971 年随基辛格访华 在北京采访期间 患阑尾炎 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 詹姆斯 瑞思敦在手术后接受了不到 20min 的针刺及艾灸治疗以减轻腹部的严 重不适 疗效很明显 随后他写了一篇报道 题目为 现在让我告诉你们我在北京的阑尾手术 Now Let me Tell You about My Appendectomy In Beijing 发表于 1971 年 7 月 26 日 纽约时 报 2 如实的报道了他在北京切除阑尾手术的经历和针灸的特效功能 这引起西方人对针灸功效的 密切关注 之后 包括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在内的西方政府机构和 医疗研究机构 纷纷派人到中国参观访问 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 对针灸展开研究 从此 西方开始了 对针灸较为深入广泛的研究 兴起了针灸热 也刺激了对中医英译本的需求 由此 大规模的中医翻译活 动 进入发展的第一个高峰阶段 1 2 第二阶段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 中医国际化发展进程加快 自 1983 年起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在北京 南京 上海等地 相继创建了 7 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 WHO Collaborating Center for Traditional Medicine 3 显示出中医国际化的蓬勃生机 创建的传统医学合作中心 多以高等中医 院校为依托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原先没有建立传统医学合作中心的高等中医院校 也 相继招收外国留学生 20 世纪 90 年代 世界卫生组织连续发布了一系列有关传统医学的文件 如 国际 标准针灸穴名 等 为中医跨世纪的发展 设定国际化的崭新目标 使中医在其他国家得到进一步普及 中医英语翻译的发展自此进入实质性发展的第二个高峰阶段 1 3 第三阶段 传统医学和补充替代医学的国际定位 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医学观 传统医学和补充 替代医学的国际化发展为中医英语翻译的使命 注入了科学性 世界性 前沿性 1997 1998 年 美国 哈佛大学对 117 所高等院校的调查表明 有 75 所开设了传统医学及替代医学的选修课 或在必修课中讲 授替代医学 占 117 所高校的 64 9 英国开设传统医学及补充替代医学课程的医学院校数量 在 1995 1997 年 2 年间 从 10 上升到 40 10 2002 年 世界卫生组织首次专门针对传统医学 发布了 2002 2005 年全球战略 强调对传统医学的规范化管理 强调对传统医学的安全性 有效性 可获得性 可持续发展性的研究 4 到 2000 年止 世界上有 25 个国家政府制定了关于传统医学和补 充替代医学的政策 5 美国 加拿大 欧洲各国 澳大利亚等西方各国政府纷纷成立机构 投入经费 资助对传统医学和补充替代医学的研究 6 7 医学界发表了大量关于传统医学和补充替代医学的论 文 8 中医作为东方传统医学的代表 受到的重视更是不言而喻 中医教育不仅在国外推行开来 相继出现 了许多中医类院校 如美国休斯敦华美中医学院 加拿大国际中医学院等 也延伸进了中国本土 每年大 量的留学生涌入中国的中医院校 进行各种长期学习或是短期培训 自 80 年代以来 我国对中医留学生 的教育 一方面为世界各国培养了一批中医专业的人才 增加了中医的被接受度 另一方面 也为我国及 西方各国培养了一批关于中医英语的翻译人才 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 不断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 作为 一种良性循环 越来越多的国外或是本国中医生同时在中医和英语之间皆有所长 由此 中医国际化教育 的发展 一者成为目前每年产生的上千种中医英语出版物的强大动力 再者 也为其提供了有力的 翻译 技术支持 可以认为 中医英语的翻译自此进入了纵深发展的第三个高峰阶段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应当努力发掘 加以提高 毛泽东 1958 这个目标与理想 现在已成为一项国际性的任务 中医英语翻译在其中承担的历史任务及其重要性 是毋庸置疑的 要完成 如此重大的历史任务与国际性的任务 中医英语翻译就需要增加内在的潜力 进行不断的完善与创新 2 现阶段中医英译标准化及其经典著作的翻译 2 1 中医英译标准化 为中医英译作品设立一定标准 进行规范化 目前 中医翻译界将工作重点放 在了中医翻译的标准化问题上 许多专家 学者都作了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和探讨 诸如 2004 年 11 月在 上海召开的第二届国际中医药教育研讨会 就开辟了中医翻译标准化的研究专场 中医翻译界的一些权威 人士如英国学者 Wiseman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李照国等 都到了会议现场 发表了对该问题的看法 鉴于目前中医英语翻译的现状 许多译法层出不穷 造成了国外中医学习者理解上的困难和混乱 十分不 利于中医的对外推广 其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中医翻译的标准以规范每年大量出版的中医英译类刊物 首 先体现在对中医术语英译的规范化 中医理论中包含有大量的中医专业术语 包括 基础理论类 如脾肾 阳虚 培土生金等 临床类 如啬啬恶寒 奔豚等 这些中医术语作为中医框架的基石 其英译的标准化 必将有力的规范各中医译本 从教材上缓解国外中医学习者的难度 2 2 中医经典著作的翻译 中医英译的深层次发展 但同时大家也意识到中医英译的突破重点在于中 医经典的翻译 中医经典是中医发展史上最宝贵的遗产 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精华 而中医的四大经典作为 其理论的代表著作 对中医学的发展一直产生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故对这些著作的翻译将直接影响国外 中医学习者对中医理论的学习和理解 一方面 一部好的译本可以帮助他们对中医的理解更为深入 增强 他们对中医的信心 反之 差的译本则会给他们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引起误解或错解等 如今不少国内 外学者已经开始着手这些著作的翻译 如 伤寒论 黄帝内经 等 各种译本也相继出现 其良性影 响是拓宽了国外中医学习者的视野 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帮助把握中医的内涵 负面影响则由于译者翻译 水平不一及对原文理解出入等原因 各译本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无可避免的混淆了学习者的理解 增加了其困惑 因此 相较于中医英语翻译的标准化而言 对已有的中医经典著作英译本进行推敲和修正 甚或大家致力于新译本的尝试也是非常必要的 举例而言 由英国学者 Wiseman 等翻译的 伤寒论 译 本就为中医经典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归功于作者同时具备深厚的中英文功力及对中医的本色理 解 该译本从内容和文化精神上与原文尽可能的一致 而在文字和语言风格上又极其符合译入语的习惯 很是道地 从一定意义而言 研究该译本将为中医经典著作的翻译带来极大的指导意义 总而言之 当前中医英译的重点分为两部分 其一 对中医英译标准化的研究是规范中医译本 提高 英译质量的有效途径 将为国外的中医学习者大开方便之门 消除不必要的误解和混淆 其二 根据中医 的发展趋势 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对于中医的学习 必将日益重视对中医学理论之根本即中医经典的学习 中医经典翻译将从深度和广度上极大的提高国外中医学习者对中医的理解 为推动中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 长远支持 因此在立足于中医英语翻译的标准化基石上 我们当致力于中医经典著作的翻译 不断的开发 新的译本 尤其是那些尚未得到翻译或是译本接受度不高的著作 拓宽中医英译的范围 为国外中医学习 者们建构起中医学习的 高楼大厦 因此 这一阶段也是中医英译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 将为东西方 共同研究中医发展中医提供基础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British Library 2 吴根诚 谈中国针灸术传向美国的一段史实 中国针灸 2002 12 845 846 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ollaborating Centres http whqlily who int 1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Traditional Medicine Strategy 2002 2005 2002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Traditional Medicine Growing Needs potential 2002 5 Us 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6 Health Canada 7 张群豪 当前美国 12 个国家互补替代医学研究中心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0 20 9 710 711 8 Eisenberg David Complementary and Integrative Medical Therapies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Trends 9 Mirian S Wetzel David M Ei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