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的分值和命题原则_第1页
高考作文的分值和命题原则_第2页
高考作文的分值和命题原则_第3页
高考作文的分值和命题原则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页 共 4 页 高考作文的分值和命题原则高考作文的分值和命题原则 一 作文 90 分 高考语文试卷的新设想 20XX 年 语文考试大纲 规定 语言知识和语 言表达 9 题 30 分 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 1 题 4 分 古代诗文阅读 6 题 26 分 现代文阅读 8 题 30 分 写作 1 题 60 分 这样的分值配比表明 以知识性 和被动性的理解为主的共 90 分 占总分的 60 但 是 知识和被动理解 并不能充分表现考生的综合素 质 最能表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当然是作文 然而 作 文只占总分的 40 这样的分值结构显然是不合理 的 最雄辩的例证就是 前几年报刊广泛报道过的 拿这样的知识和被动理解题给王蒙考 最多也只能勉 强及格 还不如一个成绩较差的中学生 再说 语文 知识和语言表达 30 分 古代诗文阅读 6 题 26 分 现代文阅读 8 题 30 分 一分也不能多 一分也不 能少 有什么理论上的根据 赋予这样的规定以天经 地义的强制性已经是莫名其妙 再加上 这样的题目 一定要纳入客观题标准化的模式 客观题和变相的客 观题为什么要占到 90 分左右 而作文却只能占 60 分 从来没有一个人给予理论上的论证 但是 公然违反 第 2 页 共 4 页 教育部公布的 语文课程标准 居然没有必要的说明 其合理性 无从探究 唯一能够作出解释的 就是现 实 多年来一直如此 因为是一直如此的 所以是合理的 这显然不符 合改革精神 是不是以热爱稳定来掩盖怯于改革 不 得而知 但是 从思想方法来说 可能是 习惯和现 状经常把人的思想束缚得紧紧的 这是毛泽东在 学习与时局 中说的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 规律仍 然应验 因为现状如此 所以理直气壮 天经地义 但是 这样的因循 除了贻误教学改革的戎机以外 还把基层的中学语文教师逼进了痛苦的窘境 他必须 拥护素质教育 在课堂上作出改进的姿态 调动学生 学习的自主性 鼓励学生广泛进行课外阅读 把语文 从课堂中解放出来 渗透到家庭社会生活之中 教师 要参与学生的社会调查 使学生的知 情 意和个性 想象力得到不拘一格的发展 然而这种耗费时间极多 的工作 并不能保证学生在残酷的高考竞争中获得高 分 问题的症结在于 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主要体现在 作文上 把作文固定为区区 60 分 高素质和低素质 之间的差距甚小 一般低素质学生的作文很少低于 60 分 高素质的学生作文大约 80 分 只有 12 分之 差 而且真正的素质的提高 像水里养鱼 不可能立 第 3 页 共 4 页 竿见影 把一个作文低素质的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 成功率是很小的 付出的劳动却是巨大的 而做标准 化题型的练习 用排除法 根据上下文去揣摩命题者 意图 掌握拿分的技巧却是见效很快的 改革的不配 套 就逼出了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现象 一方面素质 教育在理论上叫得很响 一方面教师 校长 学生和 家长心照不宣 把主要精力放在客观题海的 操练 上 素质教育说出一本天书来 也是软的 而分数 每一分都是硬的 差一分 都可能毁了孩子的前途 每一分 都决定着校长 教师的前途和待遇 作文 60 分作为应试教育最有力的法宝 就这样 无声地消解了语文课程素质教育的一切改革 迷信既定分值的人士 并非存心不讲理 而是他 们缺乏历史眼光 作文 60 分 占总成绩的 40 并 不是从来就是如此的 相反只是一个极短时期内的现 象 我国有 1400 年左右的考试史 其中 长达 1300 年的科举考试是作文分占 100 的 从民国开始 到 1949 年 近 40 年中 作文分占 100 是屡见不鲜 的 知识 阅读题型间或有一些 只是某种点缀 从 来就没影响作文分占压倒优势 1952 年开始统一高 考以后 分比仍然没有多大改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作文分值占 70 80 例如 1955 年和 1956 年作 第 4 页 共 4 页 文分占 80 1957 年作文分占 100 1977 年福建 省高考语文 作文也是 100 这不是偶然的 因为 它符合语文课的特殊规律 正是语文区别于其他课程 的特点所在 知识和阅读理解 对语文和对其他课程 不同 很难有独立的价值 必须和表达能力紧密地结 合 孤立的知识如果不能转化为能力 对中学生的好 处 还不如背诵课文 所以 除了古代汉语的词汇解 释 古文翻译 知识从来在考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