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教育高中地理教师辅导讲义 9大气2.2_第1页
龙文教育高中地理教师辅导讲义 9大气2.2_第2页
龙文教育高中地理教师辅导讲义 9大气2.2_第3页
龙文教育高中地理教师辅导讲义 9大气2.2_第4页
龙文教育高中地理教师辅导讲义 9大气2.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用心 爱心 专心 1 龙文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龙文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课 题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教学目标绘制全球气压带 风带示意图 说出气压带 风带分布和移动规律 重点 难点 1 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并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2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考点及考试要求 1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 2 三圈环流形成机制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教学内容 一 复习旧课 归纳 受热 气流上升 形成低气压 遇冷 气流下降 形成高气压 风 同一水平面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二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 大气环流概念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2 大气环流的意义 促使高低纬之间 海陆之间的热量交换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3 大气环流规律 重点 1 假设的条件 地球不自转 地球表面均匀 也就是只考虑赤道与极区间的冷热差异 绘制出赤道与两极间的热力环流 画出 北半球单圈环流形成的示意 图 2 在地转偏向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下 大气环流的变化 以北半球为例 现在的假设条件有两个 地表 均一 太阳直射赤道 不移动 3 提问 在气流上升和下沉的情况下会形成什么气压带 4 比较 同是低压 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什么不同 同为高压 极地高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有什么不同 5 提问画图 各气压带之间的风向 绘图 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的风向 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的风向 极地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的风向 6 补充图示 北半球的风带和气压带 用心 爱心 专心 2 总结 三圈环流由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组成 形成了 6 个风带和 7 个气压带 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 南北半球对称分布等 为了让同学更进一步的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 风带的分布规律 我们看下面这个变式图 三圈环流在以上假设的条件下形成的大气环流与实际还是有差异的 4 对比分析地图 结合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和 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示意 图分析得出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1 原因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公转运动 直接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季节位移 2 地球公转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的南北移动 3 规律 就北半球来说 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北移 冬季南移 以上我们分析的大气环流 三圈环流 是一种理想模式 实际上 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的 也就是大气环流还会受 到海陆分布 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得更为复杂 5 借助手势进行形象地理解和记忆 如右图所示 四个手指与手 掌弯曲成 90 角 它们之间的接触带的凹陷处和凸起处分别代表 高气压带和低气压带 大拇指伸直代表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 用心 爱心 专心 3 7 月份 太阳直射点往北移 即大拇指往北移 全球气压带 即四个手指与手掌之间接触带的凹凸处 也往北移 1 月份则往南移动 典例解析 例 1 A B C D 分别表示气压带或风带 请结合图中信息 图中箭头表示风带 判断 A B C D 分别可以表示 什么 在图中填写名称 1 该图表示北半球 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 试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2 说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气压带或风带的名称 A B C D 解析 1 冬 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 从图上看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 证明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因此 北 半球是夏季 2 盛行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东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北半球各风带实际风向 极地东风带 东北风 盛行西风带 西南风 东北信风带 东北风 南半球各风带实际风向 极地东风带 东南风 盛行西风带 西北风 东北信风带 东南风 例 2 读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 回答 1 该图表示的月份是 月 图中 A 处是 高 低 气压 名称是 2 图中 B 处盛行 季风 C 处盛行 季风 3 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 形成南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 4 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的原因是 答案 1 7 低 亚洲低压 2 东南风 西南风 3 海陆热力差异 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 动 4 亚欧大陆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 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 海陆热力差异大 三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 原因 海陆相间分布及海陆热力性差异 用心 爱心 专心 4 2 季风的形成 1 东亚气压中心 亚洲大陆太平洋北美大陆大西洋 一月 亚洲高压 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高压冰岛低压 七月亚洲低压 又称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低压亚速尔高压 2 亚洲季风 A 东亚 形成原因 海陆的热力性差异 风向 冬季 西北风 夏季 东南风 性质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 B 南亚 形成原因 冬季 海陆的热力性差异 夏季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风向 冬季 东北风 夏季 西南风 性质 冬季低温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 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不是唯一的因素 太阳辐射 大气环流 海陆分布 地形 洋流等因 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课堂练习 一 单项选择题 1 三圈环流的低纬环流主要分布在 A 0 30 B 30 60 C 60 90 D 40 60 2 关于气压带 风带的叙述 正确的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5 A 季节移动是由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造成的 B 夏季南移 冬季北移 C 就南半球而言 夏季北移 D 风带位置季节移动必然导致风向季节变化 3 形成我国东部季风气候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台风的影响 B 反气旋的影响 C 海陆热力差异 D 气压带 风带季节移动 4 关于地球上各气压带 风带特征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高气压带均盛行上升气流 B 高气压带均由空气遇冷收缩下沉形成 C 信风带气流沿途不断增温有利于成云致雨 D 中纬西风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容易成云致雨 5 读 北半球中高纬环流示意图 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点位于 30 N 附近 B 乙点位于 30 N 附近 C 是冷性气流 D 盛行西北风 6 关于极锋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极锋产生在两极附近 B 较暖的盛行西风与寒冷的极地东风在 60 N 附近相遇形成锋面 C 极锋是由于空气垂直下沉运动而形成的 D 极锋是极地东风爬升到盛行西风之上的过程中形成的 7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是 A 1 月份 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 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 B 7 月份 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 使副极地低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 C 纬向的气压带南半球比北半球明显 D 冬 夏的高低气压中心很稳定 不随季节变化 8 当亚欧大陆印度低压势力增强时 A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B 地球上气压带向南移动 C 北半球海洋上等温线向北凸出 D 北京比上海昼长 9 下面四幅图中 表示北半球西风带的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6 10 我国滇南和中南半岛 印度半岛一带的西南季风形成的原因是 A 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B 受信风和赤道低气压交替控制 C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D 季风环流的影响 11 我国许多地区 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其他地区 是因为 A 纬度影响B 地形影响 C 洋流影响D 冬季风影响 12 北极地区寒风凛冽 考虑到当地所处风带的盛行风向 中国北极科学 探险考察站的门窗应该避开的朝向是 A 东南方向B 西北方向 C 西南方向D 东北方向 二 综合题 13 读 部分纬度大气环流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字母表示的气压带名称是 A B C D 2 a b 两地的风向 a b 3 A 处的降水以 雨为主 C 处的降水以 雨为主 4 B 处大陆东西两岸相比 降水比较丰富的是 原因是 5 D 处降水少 但气候比较湿润 原因是 6 1 月份 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 A B C D 四处中 处的气压带被阻断成高压中心 此时 对我国影响最 大的高压中心名称是 在其影响下 我国广大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可能出现的 灾害性天气有 14 读下图 回答下列问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7 1 判断风向 风从 吹向 2 从季节上看 这种风一般在 季出现 3 若此洋为太平洋 则此时大陆上的气压中心名称为 15 读北半球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此时表示 1 月或 7 月 A 地气压中心的名称为 其成因是 2 图中 C 点盛行 风 D 点盛行 风 此时我国的天气特征为 阅读思考 副热带高压与梅雨 伏旱 副热带高压对我国的天气和气候有着直接的影响 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时间的长短 雨量的大小 伏旱的早迟 都 与其进退的时间早晚 强度和空间分布有关 夏半年 随着副热带高压位置季节性北移和加强 从海洋上来的暖湿气流随之逐渐北进 而北方来的冷空气势力逐 渐减弱 冷 暖气流在高压北侧交锋形成的雨带也随之逐渐北上 夏初 副热带高压中山西伸北进到北纬 20 左右 雨带也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由于冷 暖气团势力相当 雨带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长达数周的连续性阴雨天气 此的正是江南梅子成熟季气 故称为 梅雨 7 8 月 副热带高压进一步北进 雨带随之北移至华北 东北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完全受副高控制 形成炎热少雨的 伏旱 天气 思考 1 若副热带高压较往年势力更强 会对我国南 北方地区的降水和天气各带来哪些影响 2 若副热带高压较往年势力更弱 又会对我国南 北地区的降水和天气分别带来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8 1 A 2 A 3 C 4 D 5 A 6 B 7 C 8 D 9 A 10 A 11 D 12 D 二 综合题 13 1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2 东南风 西北风 3 对流 锋面 4 大陆东岸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 降水丰富 5 气温低 蒸发弱 6 B 亚洲高压 低温少雨 寒潮 14 1 海洋 大陆 2 夏 3 亚洲低压 印度低压 15 1 1 亚洲高压 冬季亚欧大陆内部气温低 气流下沉 形成高压中心 2 西北 东北 低温少雨 一 单项选择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9 读右边模式图 回答 1 2 题 1 如果此图表示的是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系统 则正确的叙述为 A 丙为极地高压带 B 常年受丙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干燥的气候 C 气压带丁和风带 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D 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其成因与极地高压相同 2 如果此图表示的是东亚冬季的季风环流 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丙 丁两地中 丁是陆地 B 丙 丁两地中 丙地气温高于丁地 C 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D 气流温暖湿润 3 关于气压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副热带高压是热力原因形成的暖高压冬季盛行由陆地吹向 B 副极地低压是动力原因形成的暖低压 C 极地高压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冷高压 D 赤道低压是动力原因形成的暖低压 4 由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A B C D 5 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天气影响很大的气压中心是 A 赤道低压 B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C 西伯利亚高压 D 副极地低气压带 6 七月份 被亚洲低压切断的气压带是 A 赤道低压带 B 副热带高压带 C 副极地低压带 D 极地高压带 7 副热带大陆东岸与西岸降水有明显的差异 主要原因是 A 地面状况不同 B 大气环流不同 C 太阳辐射不同 D 人类活动影响不同 8 下列地区中 气候较为湿润的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10 信风带的大洋东岸 信风带的大洋西岸 西风带的大陆东岸 西风带的大陆西岸 A B C D 9 节日里 人们常常用放气球的形式庆祝 如果用相同的氢气球在不同的纬度进行施放 上升最快的地区是 A 极地地区 B 副极地地区 C 副热带地区 D 赤道地区 10 氢气球在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时便会破裂 其主要原因是 A 高空有强烈的太阳辐射 B 高空空气稀薄 气压低 气球因膨胀破裂 C 升空后由于气温上升导致膨胀破裂 D 上升后由于气温下降 低温使气球爆炸 11 如果气球在英国伦敦施放 在正常的天气情况下刚刚施放时其水平运动的方向为 A 向西北方向 B 向东北方向 C 向西南方向 D 向东南方向 12 地球上的风带 气压带与降水的关系非常密切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信风一定是干燥的风 B 西风一定是湿润的风 C 副热带高压带地区降水不一定很少 D 西风和信风之间的地区降水一定很多 13 下面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叙述 错误的是 A 低压带气流上升 多阴雨天气 B 热的地方形成低压 冷的地方形成高压 C 全球气压带分布具有高低相间的规律 D 高压带气流下沉 多晴朗天气 用心 爱心 专心 11 二 综合题 14 读下表回答问题 地 点 气温 降水 mm 一月四月七月十月全年 气温 2527262526 甲 地降水 2532921582102893 气温 1625322828 乙 地降水 00013 气温 615251616 丙 地降水 75608128815 气温 49201012 丁 地降水 43366078726 1 甲地的气候类型为 其气温常年较高的原因为 2 乙地的气候类型为 降水少的原因为 3 丙地的气候类型为 其成因为 当丙地炎热干燥时 盘踞在亚欧大陆上的气压中心是 4 丁地的气候类型为 其成因为 15 下图是 亚欧大陆沿北纬 60 纬线气温分布图 读图回答问题 1 此时 北半球是 季节 判断的理由是 2 此时甲地的气压比亚欧大陆两侧同纬度的海洋 高或低 3 此时 开普敦的气候特点为 4 再过 6 个月 上海盛行 风 用心 爱心 专心 12 16 图为北半球冬季中纬度等压线分布图 1 在地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 A B 两地所处的气压带名称是 此时该气压带断裂成 体现了 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2 图中气压中心名称 A B 3 此时 东亚吹 风 南亚吹 风 17 读北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 回答 1 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