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活的环境1(生物必修3).ppt_第1页
细胞生活的环境1(生物必修3).ppt_第2页
细胞生活的环境1(生物必修3).ppt_第3页
细胞生活的环境1(生物必修3).ppt_第4页
细胞生活的环境1(生物必修3).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目标 1 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zn2 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zn3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问题探讨 p2 1 图1和图2各是什么细胞 请说出细胞的名称 2 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 讨论 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 血细胞 血浆与血清 一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 体液 概念 p22 体液的组成p2 p3思考与讨论1 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 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 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 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环境是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组织液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为区别外界环境 1 水 血浆中含有90 92 的水2 气体 其中以氧和二氧化碳最为重要3 各种无机离子 其中以Na Cl K Ca2 HCO3 和HPO42 的量较多4 有机化合物 如脂质 氨基酸 葡萄糖 核苷酸 维生素等 5 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6 细胞代谢的废物 如氨 尿素等 二 细胞外液的成分 钠离子尿素水载体氨基酸血红蛋白胃蛋白酶呼吸酶氧气二氧化碳葡萄糖甲状腺激素 判断哪些是内环境成分 三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p5 1 渗透压 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渗透压的大小 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微粒数目越多 即溶液浓度越高 对水的吸引力越大 溶液渗透压越高 影响渗透压大小的因素 主要与无机盐 尤其是Na Cl 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血浆37 时 渗透压 770kPa 细胞内液渗透压 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 pH为7 35 7 45 血浆中有多对对酸碱冲作用的物质 缓冲对 如H2CO3 NaHCO3 NaH2PO4 Na2HPO4 1 当酸性物质增加时 如剧烈运动骨骼肌乳酸 HL 过多时 HL NaHCO3 NaL H2CO3H2CO3 H2O CO22 当碱性物质增多时 如 Na2CO3 Na2CO3 H2CO3 2NaHCO3 呼吸运动排出 肾脏排出 2 酸碱度 四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 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 与体内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直接有关的系统 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四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外界环境中的物质 食物O2CO2废物 循环系统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细胞内液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泌尿系统 皮肤 四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 4 淋巴管 血管 血管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二课时 p3思考与讨论1 细胞外液的三种主要液体的比较 记在p3 p3讨论2 P3讨论3体液各部分之间既是彼此隔开又是相互联系 淋巴 单向渗入毛細淋巴管 双向渗透 淋巴循环 组织液 血浆 特别提醒 人的消化道 呼吸道 肺泡腔与外界相通 属于人体的外环境 汗液 尿液 泪液 消化液能与外界直接接触 这些液体不属于内环境 也不是体液 P4资料分析讨论 P5思考与讨论1提示 1 Na 和Cl 等直接来自于食物 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 葡萄糖 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 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 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 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 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 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 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2 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 在碳酸酐酶作用下 发生下列反应 CO2 H2OH2CO3H HCO3 HCO3 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 即组织液 血浆或淋巴中 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 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 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 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 肝脏 骨骼肌 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呼吸系统等 P5思考与讨论2 3提示 4 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 泌尿系统形成及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 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 例如 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 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 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 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 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P5思考与讨论4提示 P6技能训练及练习 练习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与体内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直接有关的系统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 泌尿系统 每个肾脏是由120万个肾单位组成的 一共有240万个肾单位 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肾小体又包括肾小球 肾小囊 尿的形成过程 尿形成的过程是在肾单位和集合管中进行的 包括三个环节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及其肾小管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 血液从肾小球的入球小动脉进入 通过肾小球毛细血管过滤 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 血浆中的一部分水 无机盐 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 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 进入肾小囊腔 至此 原尿就形成了 当原尿形成后 由肾小囊流经肾小管时 大部分的水 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 被肾小管重新吸收 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中 送回到血液 在肾小管重吸收的同时 肾小管上皮细胞将所产生的物质 如氨 分泌到肾小管的管腔中 与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废物 如尿素 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 由肾小管流出 形成为尿 这就是尿的形成的整个过程 血浆中的蛋白质在正常情况下是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的 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渗透压差主要取决于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蛋白质分子的浓度差 如因某种原因导致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或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加 就会相应地造成血浆的渗透压降低 组织液的渗透压增加 这时组织液增加 就会出现组织水肿的现象 水肿可发生于局部 称局部水肿 如肺水肿 脑水肿 也可波及全身 称全身性水肿 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时的心性水肿 肾病或肾炎时的肾性水肿 肝脏疾病时的肝性水肿和营养不良时的营养不良性水肿等 另外还有的全身性水肿至今原因不明 称 特发性水肿 组织水肿 1 营养不良引起营养不良时 血浆蛋白合成量减少 血浆渗透压降低 使水分进入组织液 引起组织水肿 也就是说当摄入的蛋白质较低时 人体缺少必需氨基酸 体内的蛋白质减少 细胞中的水渗出 积累在组织液中 而血浆的吸水能力下降 组织液中的水不能及时被运输走 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2 过敏性物质引起 过敏性水肿过敏反应时组织释放组织胺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大 血浆中的蛋白质渗出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 结果增加了组织液中蛋白质的浓度而降低了血浆中蛋白质的浓度 从而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而吸水 3 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 进而使组织增多 4 体内外液体交换障碍正常人体主要通过肾的滤过和重吸收来调节水和钠盐的摄入量与排出量的动态平衡 从而保证体液总量和组织间隙液量相对恒定 正常情况下 通过肾小球滤过的水 钠 99 以上被肾小管重吸收 只有约1 从尿中排出 若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重吸收率保持这个比例 就不致发生水 钠潴留 称为肾小球 肾小管平衡 但是 任何原因使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而肾小管重吸收率并未减少 或肾小球滤过率没有明显变化而肾小管重吸收明显增强 再或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而肾小管重吸收增强同时出现 都会导致肾小球 肾小管平衡失调 从而引起水 钠排出减少 在体内积留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时 引起蛋白尿 使血浆蛋白的含量减少 从而会导致组织水肿 肾小管重吸收增强 练习 1 人体内环境中 与组织液成分最接近的液体是 A血液B血清C淋巴D原尿 C 2 下列各项中 能看作是进入内环境的是A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受精B牛奶喝进胃中C注射胰岛素D血液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中 C 3 打吊针时 常配以0 9 的生理盐水 其目的主要是A供给全面营养B供能C维持细胞的渗透压D供给水 C 4 血浆中的水来自 A组织液B血浆 消化道C淋巴 组织液D消化道 组织液 淋巴 D 3 一个人出现组织水肿 其原因可能是A 血浆中尿素过多B 皮下脂肪组织积存过多C 血糖含量过少D 血浆蛋白含量过少 4 直接参与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系统是A 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B 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C 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D 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5 组织液生成增多 大量积累在组织细胞间隙就会导致组织水肿 下列不能引起水肿的是 A 营养不良 血浆蛋白含量减少B 花粉过敏 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C 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D 淋巴结发炎 淋巴回流受阻 钠离子尿素水载体氨基酸血红蛋白胃蛋白酶呼吸酶氧气二氧化碳葡萄糖甲状腺激素 6 判断哪些是内环境成分 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