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透视教案_第1页
一点透视教案_第2页
一点透视教案_第3页
一点透视教案_第4页
一点透视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透视法课程教案透视法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课时安排2 节课 授课题目 教学章 节或主题 一点透视法 教学目的 要求 分理解 了解 掌握三个层次 教学目的 要求 分理解 了解 掌握三个层次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透视的概念 2 了解一点透视的形成 特点和透视规律 3 掌握一点透视的作图方法 并且可以熟练运用一点透视图法 画室内 室外的透视图和效果图 教学内容 包括基本内容 重点 难点 教学内容 包括基本内容 重点 难点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1 介绍透视的概念和起源 2 讲述透视的分类 3 重点详细分析一点透视的作图方法和步骤 4 用一点透视画室内效果图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1 透视图形成原理 突出 近大远小 的透视法则 2 一点透视概念以及作图方法 这是本节课的重要内容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2 1 掌握透视图的基本概念 2 熟练 灵活运用一点透视法的作图方法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1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边讲解 边运用 采用逐步展开 层层深入 的教学手段 2 坚持深入浅出的方法 以透视法理的理论书籍资料为依据 结合学生的 艺术实践 并以此为突破口 讲清透视学中的要领和原理 使学生能运用到 实践中去 教学中采取提出问题 讨论问题 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 给学生课后布置透视法作业 让学生在实践中熟练掌握所学习的内容 参考资料 含参考书 文献等 参考资料 含参考书 文献等 1 设计透视 冯阳编著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 设计透视 刘国余 赵颖 徐娟芳编著 中国电力出版社 教学过程设计 练习 60 分钟 授新课 35 分钟 安排讨论 20 分钟 布置作业 5 分钟 授课类型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练习课 设计课 其他 教学方式 讲授 讨论 指导 其他 教学资源 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其他 3 一一点点透透视视 一一 透透视视的的概概念念 4 4 1 透视的起源 4 2 透视的定义 4 3 透视图 4 二二 透透视视的的分分类类 5 5 1 一点透视 平行透视 5 2 两点透视 成角透视 5 3 三点透视 斜角透视 6 三三 一一点点透透视视的的作作图图方方法法 6 6 1 视线法 6 2 量点法 7 四四 一一点点透透视视在在室室内内设设计计效效果果图图中中的的运运用用 9 9 4 一 透视的概念一 透视的概念 1 1 透视的起源 透视的起源 最早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 由达芬奇发现并对其研究 运用 在绘画上 至今已经有 600 多年的历史 2 2 透透视视的定义 的定义 透视 一词起源于拉丁文 perspclre 看透 是绘画 和设计中的一个术语 指的是在二维平面上再现三度物象的基本方法 如图 1 透视现象的最基本特征是 近大远小 故也有称为 远近法 3 3 透视图 透视图 是基于透视的原理 在二维平面上再现人眼里的三维形象的图画 教学要求 简明扼要的介绍透视的概念 要求学生了解透视的定义及特征 二二 透透视视的的种种类类 透视可分为焦点透视和三点透视 其中效果图常用的焦点透视又分为 一点 透视 平行 两点 成角 透视和三点 斜角 透视 如图 2 图 1 透视原理的分析 图 2 焦点透视的分类 5 1 一点透视 平行透视 物体的两组线 一组平行于画面 另一组水平线垂直于画面 聚集于一个消失 点 叫做一点透视 也称平行透视 一点透视的特点 是表现范围广 纵深感强 适合表现庄重 严肃的室内空间 缺 点是比较呆板 与真实效果有一定距离 如图 3 2 两点透视 成角透视 物体有一组垂直线与画面平行 其他两组线均与画面成一角度 而每组有一个消 失点 共有两个消失点 也称成角透视 二点透视的特点 是图面效果比较自由 活泼 能比较真实地反映空间 室内 外效果图都经常使用 缺点是角度选择不好易产生变形 如图 4 3 三点透视 斜角透视 物体的三组线均与画面成一角度 三组线消失于三个消失点 也称斜角透视 三点透视多用于高层建筑透视 如图 5 图 3 不同角度的一点透视 图 4 不同角度的两点透视 6 教学要求 简述透视的分类 分别介绍一点透视 两点透视 三点透视的定义和 特点 其中着重介绍一点透视 并引出下一章节内容 一点透视的作图方法 要 求学生了解透视的分类 以及特点 三三 一一点点透透视视的的作作图图方方法法 重点内容 一点透视的作图方法很多 比如视线法 量点法 网格法等等 因为时间 关系不一一讲解 只是介绍最常用的视线法和量点法 1 1 视线法 也被称为建筑师法 是作透视图的常用方法 视线法 也被称为建筑师法 是作透视图的常用方法 以长方体为例 用视线法作一点透视图的步骤 1 确定画面与对象位置 作画面线 PL 将对象的平面图置于 PL 线后 作基 线 GL 将立面图置于 GL 线上 如图 6 2 确定视点 视距 中心消失点 根据需要在 PL 线前方选定视点 S 的位置 过视点 S 作视心线交画面线 PL 于心点 C 线段 SC 的距离即为视距 在 基 线 GL 上方作视平线 HL 过心点 C 作中心线 CL 将 PL 线上的心点投影到 HL 上 由此得到中心消失点 如图 7 图 5 不同角度的三点透视 图 6 确定画面与对象位置图 7 确定视点 中线消失点 7 3 绘制真高立面 由平面图引出宽幅测线 由立面图引出高度测线 得到 B C F G 交汇点 连接四个点可求得真高立面 B C F G 图 8 4 绘制透视方向线 确定迹点的投影点 分别由点 F B C G 向中心消失点 CV 引透视线 然后再分别由 A B C D 向视点 S 连线 交 PL 线于 a b c d 四个点 点 a b c d 分别为点 A B C D 在画面线 PL 上的迹点 也是点 A B C D 与视点 S 的连线在画面 PP 上的交点的正投影点 图 9 5 完成透视图 由点 a b c d 向基点 GL 引垂线 与透视线 F CV G CV C CV 相交于点 e b c d e f g h 连接 a b c d e f g h 八个点 即可作出完整的立方体的一点透视图 2 2 量点法 是利用辅助消失点量点法 是利用辅助消失点 M M 求作透视图的一种方法 求作透视图的一种方法 以课桌为例 用量点法作一点透视图的步骤分析 1 确定画面与课桌的位置 分别作画面线 PL 视平线 HL 以及基线 GL 然后将课桌的平面图和立面图分 别放置在画面线和基线上 图 10 2 确立视点和辅助消失点位置 确定视点 S 的位置 从 S 点引垂线交于画面线 PL 再以这个相交点为圆心 这一点到 S 点为半径作圆弧 再次交于画面线 以新交点向视平线作垂线 得到 辅助消失点 M 而刚才由视点 S 引得垂线交于视平线得到了中心消失点 CV 图 11 图 8 真高立面和透视方向线图 9 完成 8 3 确定课桌真高立面的各个点的位置 作出透视方向 用前面所讲授的方法从课桌的平 立面图分别引出测量线 确定真高立面的 各个点 如桌面 桌腿 然后由课桌的各个点向中心消失点作透视方向线 图 12 4 确定桌腿的透视位置 以课桌平面图与画面线相交的点为圆心 这一点到课桌侧面的各个数据点的 距离为半径分别作弧交于画面线 再分别作垂线交于基线 得到桌腿的投影点 将这些点像辅助消失点 M 作引线 与刚才所作的透视方向线相交 确定出桌腿的 透视位置 图 13 5 抽屉的透视作法 和桌腿的画法相同 从课桌的平 立面图引出抽屉的测量线 在课桌的透视 图上确定抽屉的高低位置 并在桌侧面作出抽屉的透视方向 图 14 6 完成透视图 图 15 图 10 确定画面与对象位置图 11 确定视点和辅助消失点 图 12 确定课桌立面图 13 确定桌腿透视 9 教学要求 以举例和图解的形式 分步骤介绍一点透视的两种作图方法 视 线法和量点法的作图方法 这是这节课的重点内容 要求学生了解和灵活运用一点 透视的作图方法 四四 平平行行透透视视 法法在在室室内内设设计计 效效果果图图上上的的运运用用 重点内容 室内透视包括墙面 地面 顶面三部分 根据以下三视图数据 图 16 做室内透 视图 具体步骤如下 1 画出室内的高度 宽度以及进深 画出房间的高度和宽度 即垂直基线和水平基线是 7 6 的长方形 并自定作 出视平线 HL 一般来说房间高度在 3 米左右 视平线定在人眼高度的 1 6 1 7 米 最合适 在视平线上定心点 S 由房间的四个角向心点连接作出透视方向线 然 后在视平线两边分别作距点 M1 M2 并水平基线上量取房间的进深 8 由这一量 取点向对角的 M1 点作连线 这条线和刚才所画的透视方向线的相交点就是正墙的 转折点 由此点分别作水平线 垂直线连接 即完成房间的墙体透视 图 17 图 15 完成透视图图 14 确定抽屉 图 16 三视图数据 10 2 正面墙 a 立面 的透视图作法 图 18 首先 在视平线上定中心消失点 然后将正面墙上挂图的数据作在水平基线 和垂直基线上 分别向心点消失 最后 到正面墙的转折处作水平线和垂直线即 完成 3 侧面墙的透视图作法 左侧墙 b 立面 将左侧墙的数据作在水平基线和垂直基线上 先求透视深 度 从水平基线上的各个数据点作向距离点消失的引线 与向心点消失的底边线 相交处即得到门窗的深度位置 在这位置作垂线向上 然后再从垂直基线上的门 窗高度点作引线连接视点 与刚才求出的门窗深度线相交 即完成门窗透视图 图 19 图 17 室内的高度 宽度 进深 图 19 a 立面 图 19 b 立面 图 18 a 立面 11 右侧墙 c 立面 的透视作法与左墙相同 图 20 4 地面上透视图的作法 第一步 把写字台 矮柜 及沙发的底迹面求出 即把平面图作成平面透视 图 先把平面图中写字台 矮柜及沙发的宽度作在基线上 并通过连线向心点消 失 求得物体的透视宽度 然后把物体的深度移至基线上 通过距点与底边线相 交 即得到所有物体的透视深度点 最后 作水平线连接物体的宽度线 底迹面 完成 图21 第二步 底迹面作好后 从垂直基线上作出写字台 矮柜及沙发的高度 并 向心线做引线消失 这样就在两个侧面墙上求出所有物体的透视高度 然后由物 体的底迹面做向上垂直线 与相应的高度线相交 即得到物体的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