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三物理高考一轮复习精编复习资料: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_第1页
2011高三物理高考一轮复习精编复习资料: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_第2页
2011高三物理高考一轮复习精编复习资料: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_第3页
2011高三物理高考一轮复习精编复习资料: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_第4页
2011高三物理高考一轮复习精编复习资料: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 1 一天 下着倾盆大雨 某人乘坐列车时发现 车厢的双层玻璃窗内积水了 列车进 站 过程中 他发现水面的形状是下图中的 C 解析 列车进站时刹车 速度减小 而水由于惯性仍要保持原来较大的速度 所以水向 前涌 液面形状和选项 C 一致 2 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C A 物体的速度不断增大 表示物体必受力的作用 B 物体的位移不断增大 表示物体必受力的作用 C 若物体的位移与时间 t2成正比 表示物体必受力的作用 D 物体的速率不变 则其所受合力必为零 解析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物体速度不断增大 表示运动状态有所改变 故 必受力的作用 A 选项正确 物体位移增大 但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 如匀速直线运动 因此不一定受力的作用 B 选项错 物体位移与时间 t2成正比 说明物体不是做匀速直线运 动 运动状态有变化 必受力的作用 C 选项正确 物体速率不变但速度方向可能发生变化 即运动状态可能发生变化 就会受到力的作用 D 选项错 3 2009 山东临沂期中 下列关于惯性的各种说法中 你认为正确的是 D A 材料不同的两个物体放在地面上 用一个相同的水平力分别推它们 则难以推动 的物体惯性大 B 在完全失重的情况下 物体的惯性将消失 C 把手中的球由静止释放后 球能竖直加速下落 说明力是改变物体惯性的原因 D 抛出去的标枪 手榴弹等是因为惯性向远处运动的 解析 由于两物体材料不同 摩擦力可能不同 因此不能判断其质量关系 A 选项错 惯 性由质量决定 跟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力也不能改变物体的惯性 B C 错 选 D 考查惯性 的概念 4 如图 6 所示 将两弹簧测力计 a b 连结在一起 当用力缓慢拉 a 弹簧测力时 发 现不管拉力 F 多大 a b 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总是相等 这个实验说明 C 图 6 A 这是两只完全相同的弹簧测力计 B 弹力的大小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 C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D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解析 实验中两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互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它们一定大小相等 方向相 反 选项 C 正确 5 2009 内江市三模 沼泽地的下面蕴藏着丰富的泥炭 泥炭是沼泽地积累的植物残体 它的纤维状和海绵状的物理结构导致人在其上面行走时容易下陷 设在下陷过程中 泥炭对 人的阻力不计 如果整个下陷的过程是先加速再减速最后匀速运动 那么 下列说法中正 确的是 D A 当在加速向下运动时 人对沼泽地的压力大于沼泽地对人的支持力 B 当在减速向下运动时 人对沼泽地的压力小于沼泽地对人的支持力 C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 人对沼泽地的压力是先大于后等于沼泽地对他的支持力 D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 人对沼泽地的压力大小总是等于沼泽地对他的支持力 6 用计算机辅助实验系统做验证牛顿第三定律的实验 点击实验菜单中 力的相互作 用 如图 7 a 所示 把两个力探头的挂钩钩在一起 向相反方向拉动 观察显示器屏幕上 出现的结果如图 b 所示 观察分析两个力传感器的相互作用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可以得 到以下实验结论 ACD 图 7 A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存在 B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C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 D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相反 7 请根据图 8 中的情景 说明车子所处的状态 并对这种情景作出解释 图 8 答案 从图 1 可以看出 乘客向前倾 说明乘客相对车厢有向前运动的速度 所以汽 车在减速 从图 2 可看出 乘客向后倾 说明乘客有相对车厢向右运动的速度 说明列车 在加速 反思总结 第第 2 课时课时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 两类动力学问题两类动力学问题 1 2010 海南华侨中学月考 在交通事故的分析中 刹车线的长度是很重要的依据 刹 车线是汽车刹车后 停止转动的轮胎在地面上滑动时留下的痕迹 在某次交通故事中 汽 车的刹车线的长度是 14 m 假设汽车轮胎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为 0 7 g 10 m s2 则汽车 开始刹 车时的速度为 C A 7 m s B 10 m s C 14 m s D 20 m s 解析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汽车刹车时的加速度 a g 7 m s2 则 v 2ax v0 mg m2 0 14 m s C 正确 考查牛顿第二定律及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x 2 如图 6 所示 三个完全相同的物块 1 2 3 放在水平桌面上 它们与桌面间的动摩 擦因数都相同 现用大小相同的外力 F 沿图示方向分别作用在 1 和 2 上 用 F 的外力沿 1 2 水平方向作用在 3 上 使三者都做加速运动 令 a1 a2 a3分别表示物块 1 2 3 的加速 度 则 C 图 6 A a1 a2 a3 B a1 a2 a2 a3 C a1 a2 a2 a3 D a1 a2 a2 a3 解析 对物块进行受力分析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a1 Fcos 60 mg Fsin 60 m g 1 r 3 F 2m a2 g Fcos 60 mg Fsin 60 m 1 r 3 F 2m a3 g 比较大小可得 C 选项正确 1 2F mg m F 2m 3 如图 7 甲所示 在粗糙水平面上 物块 A 在水平向右的外力 F 的作用下做直线运 动 其速度 时间图象如图乙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BC 图 7 A 在 0 1 s 内 外力 F 不断增大 B 在 1 s 3 s 内 外力 F 的大小恒定 C 在 3 s 4 s 内 外力 F 不断减小 D 在 3 s 4 s 内 外力 F 的大小恒定 解析 在 0 1 s 内 物块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外力 F 恒定 故 A 错 在 1 s 3 s 内 物 块做匀速运动 外力 F 也恒定 B 正确 在 3 s 4 s 内 物块做加速度增大的减速运动 所以 外力 F 不断减小 C 对 D 错 4 如图 8 所示 物体 P 以一定的初速度 v 沿光滑水平面向右运动 与一个右端固定的轻质弹簧相撞 并被弹簧反向弹回 若弹簧在被压 图 8 缩过程中始终遵守胡克定律 那么在 P 与弹簧发生相互作用的整个过程中 C A P 的加速度大小不断变化 方向也不断变化 B P 的加速度大小不断变化 但方向只改变一次 C P 的加速度大小不断改变 当加速度数值最大时 速度最小 D 有一段过程 P 的加速度逐渐增大 速度也逐渐增大 解析 P 的加速度由弹簧弹力产生 当 P 压缩弹簧时弹力增大 然后弹簧将 P 向左弹开 弹力减小 因此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方向始终向左 A B 两项错 加速度最大时弹簧的压 缩量最大 P 的速度为零 C 对 向右运动时 加速度增大 但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 速度 减小 向左运动时加速度减小但与速度同向 速度增大 D 项错 5 在某一旅游景区 建有一山坡滑草运动项目 该山坡可看成倾角 30 的斜面 一 名游客连同滑草装置总质量 m 80 kg 他从静止开始匀加速下滑 在时间 t 5 s 内沿斜面 滑下的位移 x 50 m 不计空气阻力 取 g 10 m s2 问 1 游客连同滑草装置在下滑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 Ff为多大 2 滑草装置与草皮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为多大 3 设游客滑下 50 m 后进入水平草坪 试求游客在水平面上滑动的最大距离 答案 1 80 N 2 3 100 m 3 153 解析 1 由 x at2得 a 4 m s2 1 2 由 mgsin Ff ma 得 Ff mgsin ma 80 N 2 由 Ff mgcos 可求得 3 15 3 在水平面上 mg ma 得 a g m s 2 3 3 由 v at v2 2a x 可得 x 100 m 3 6 质量为 10 kg 的物体在 F 200 N 的水平推力作用下 从粗糙斜 面的底端由静止开始沿斜面运动 斜面固定不动 与水平地面的夹角 37 如图 9 所示 力 F 作用 2 秒钟后撤去 物体在斜面上继续上 滑了 1 25 秒钟后 速度减为零 求 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和 图 9 物体的总位移 x 已知 sin 37 0 6 cos 37 0 8 g 10 m s2 答案 0 25 16 25 m 解析 设力 F 作用时物体沿斜面上升的加速度为 a1 撤去力 F 后其加速度变为 a2 则 a1t1 a2t2 有力 F 作用时 物体受力为 重力 mg 推力 F 支持力 FN1 摩擦力 Ff1 在沿斜面方向上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Fcos mgsin Ff1 ma1 Ff1 FN1 mgcos Fsin 撤去力 F 后 物体受重力 mg 支持力 FN2 摩擦力 Ff2 在沿斜面方向上 由牛顿第二定 律得 mgsin Ff2 ma2 Ff2 FN2 mgcos 联立 式 代入数据得 a2 8 m s2 a1 5 m s2 0 25 物体运动的总位移 x a1t a2t m 1 22 1 1 22 2 1 2 5 22 1 2 8 1 252 16 25 m 7 2009 杭州市模拟 5 如图 10 所示 一足够长的光滑斜面倾角 为 30 斜面 AB 与水平面 BC 连接 质量 m 2 kg 的物体置于水 平面上的 D 点 D 点距 B 点 d 7 m 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0 2 当物体受到一水平向左的恒力 F 8 N 作用 t 2 s 后撤去该力 图 10 不考虑物体经过 B 点时的碰撞损失 重力加速度 g 取 10 m s2 求撤去 拉力 F 后 经过多长时间物体经过 B 点 答案 1 s 1 8 s 解析 在 F 的作用下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a1 由牛顿运动定律得 F mg ma1 解得 a1 2 m s2 F 作用 2 s 后的速度 v1和位移 x1分别为 v1 a1t 4 m s x1 a1t2 2 4 m 撤去 F 后 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 a2 mg ma2 解得 a2 2 m s2 第一次到达 B 点所用时间 t1 则 d x1 v1t1 a2t 2 2 1 解得 t1 1 s 此时物体的速度 v2 v1 a2t1 2 m s 当物体由斜面重回 B 点时 经过时间 t2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为 a3 则 mgsin 30 ma3 t2 0 8 s 2v2 a3 第二次经过 B 点时间为 t t1 t2 1 8 s 所以撤去 F 后 分别经过 1 s 和 1 8 s 物体经过 B 点 反思总结 Error Error 牛顿第二定律 一 选择题 本题共 10 小题 每小题 5 分 共 50 分 1 2009 宁夏 辽宁 14 在力学理论建立的过程中 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做出了贡 献 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伽利略发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B 卡文迪许通过实验测出了引力常量 C 牛顿最早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D 笛卡尔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解析 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B 正确 笛卡儿 哲学原理 中以第 一和第二自然定律的形式比较完整地第一次表述了惯性定律 只要物体开始运动 就将继续 以同一速度并沿着同一直线方向运动 直到遇到某种外来原因造成的阻碍或偏离为止 为牛 顿第一定律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D 正确 行星运动的规律是开普勒发现的 A 错误 伽利略最 早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C 错误 答案 BD 2 2008 广东 1 伽利略在著名的斜面实验中 让小球分别沿倾角不同 阻力很小的斜 面从静止开始滚下 他通过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 得到的正确结论有 A 倾角一定时 小球在斜面上的位移与时间成正比 B 倾角一定时 小球在斜面上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 C 斜面长度一定时 小球从顶端滚到底端时的速度与倾角无关 D 斜面长度一定时 小球从顶端滚到底端时所需的时间与倾角无关 解析 设斜面的长度为 L 倾角为 倾角一定时 小球在斜面上的位移 x gsin t2 故 1 2 选项 A 错误 小球在斜面上的速度 v gsin t 故选项 B 正确 斜面长度一定时 小球到达底 端时的速度 v 小球到达底端时所需的时间 t 即小球到达底端时的速 2gLsin 2L gsin 度及所需时间与倾角 有关 故选项 C D 错误 答案 B 3 2009 许昌二调 16 世纪末 伽利略用实验和推理 推翻了已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 年的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的理论 开启了物理学发展的新纪元 在以下说法中 与亚 里士多德观点相反的是 A 四匹马拉的车比两匹马拉的车跑得快 这说明物体受的力越大 速度就越大 B 一个运动的物体 如果不再受力了 它总会逐渐停下来 这说明静止状态才是物 体长时间不受力时的 自然状态 C 两物体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 较重的物体下落较快 D 一个物体维持匀速直线运动 不需要受力 解析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有力物体就运动 没有力物体就停 止运动 与此观点相反的选项是 D 答案 D 4 2010 江苏南通期末 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在恒力作用下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B 如果物体不受外力作用 则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C 物体的速度大小发生变化时 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D 物体的速度方向发生变化时 可能不受力的作用 解析 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大小不变但方向时刻改变 故 A 错 不受外力作用的 物体可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 B 错 只要速度发生变化 必有加速度 必受外力 故 D 错 C 对 答案 C 5 2010 吉林长春调研 竖直向上飞行的子弹 达到最高点后又返回原处 假设整个运 动过程中 子弹受到的阻力与速度的大小成正比 则子弹在整个运动过程中 加速度大小 的变化是 A 始终变大 B 始终变小 C 先变大后变小 D 先变小后变大 解析 子弹上升速度减小 阻力变小 加速度变小 下降时向上的阻力变大 向下的合力 变小 加速度仍变小 答案 B 6 2009 上海杨浦期末 如图 1 所示 给出了汽车轮胎与地面 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 1和 2时 紧急刹车时的刹车痕 即刹车距 离 x 与刹车前车速 v 的关系曲线 则 1和 2的大小关系为 A 1 2 D 条件不足 不能比较 图 1 解析 由题意知 v2 2ax 2 gx 速度相同的情况下 1所在曲线的刹车痕小 所以 1 大 C 正确 答案 C 7 2009 广东江门模拟 如图 2 所示 两个质量分别为 m1 2 kg m2 3 kg 的物体置 于光滑的水平面上 中间用轻质弹簧秤连接 两个大小分别为 F1 30 N F2 20 N 的水平 拉力分别作用在 m1 m2上 则 图 2 A 弹簧秤的示数是 10 N B 弹簧秤的示数是 50 N C 在突然撤去 F2的瞬间 弹簧秤的示数不变 D 在突然撤去 F1的瞬间 m1的加速度不变 解析 以 m1 m2为整体受力分析得 F1 F2 m1 m2 a 求得 a 2 m s2 再以 m1为研 究对象 受力分析得 F1 F m1a 则 F 26 N 弹簧秤示数 故 A B 错 突然撤去 F2的瞬 间 弹簧不会发生突变 仍保持原有的形变量 弹簧秤的示数不变 故 C 正确 突然撤去 F1 的瞬间 F1消失 m1只受弹簧的弹力 F m1a1 得 a1 13 m s2 故 D 错 答案 C 8 2010 福建福州质检 商场搬运工要把一箱苹果沿倾角 为 的光滑斜面推上水平台 如图 3 所示 他由斜面底端以初 速度 v0开始将箱推出 箱与手分离 这箱苹果刚好能滑上平台 图 3 箱子的正中间是一个质量为 m 的苹果 在上滑过程中其他苹果 对它的作用力大小是 A mg B mgsin C mgcos D 0 解析 以箱子和里面所有苹果作为整体来研究 受力分析得 Mgsin Ma 则 a gsin 方向沿斜面向下 再以苹果为研究对象 受力分析得 合外力 F ma mgsin 与苹果重 力沿斜面的分力相同 由此可知 其他苹果给它的力应与重力垂直于斜面的分力相等 即 mgcos 故 C 正确 答案 C 9 2010 鹤岗市模拟 如图 4 所示 用绳 1 和绳 2 拴住一个小球 绳 1 与水平面有一夹角 绳 2 是水平的 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 当小车从静止开始向右做加速运动时 小球相对于小车仍保持静止 则绳 1 的拉力 F1 绳 2 的拉力 F2与小车静止时相比 图 4 A F1变大 F2不变 B F1不变 F2变小 C F1变大 F2变小 D F1变大 F2变大 解析 小球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小车静止时 F1sin mg F1cos F2 向右加速时 F1sin mg F1cos F2 ma 所以 B 正确 答案 B 10 2009 江苏盐城大丰 建湖联考 如图 5 所示 粗糙的斜面体 M 放在粗糙的水平面 上 物块 m 恰好能在斜面体上沿斜面匀速下滑 斜面体静止不动 斜面体受地面的摩擦力 为 Ff1 若用平行于斜面向下的力 F 推动物块 使物块加速下滑 斜面体仍静止不动 斜面 体受地面的摩擦力为 Ff2 若用平行于斜面向上的力 F 推动物块 使物块减速下滑 斜面体 仍静止不动 斜面体受地面的摩擦力为 Ff3 则 图 5 A Ff2 Ff3 Ff1 B Ff3 Ff2 Ff1 C Ff2 Ff1 Ff3 D Ff1 Ff2 Ff3 解析 三种情况下斜面所受物体的压力均为 mgcos 所受的都是方向沿斜面向下的滑 动摩擦力 大小均等于 mgcos 所以三种情况斜面受力情况相同 故地面所给的摩擦力均 相等 选项 D 正确 答案 D 二 计算题 本题共 3 小题 第 11 12 题各 16 分 第 13 题 18 分 共 50 分 11 2009 江苏 13 航模兴趣小组设计出一架遥控飞行器 其质量 m 2 kg 动力系统 提供的恒定升力 F 28 N 试飞时 飞行器从地面由静止开始竖直上升 设飞行器飞行时 所受的阻力大小不变 g 取 10 m s2 1 第一次试飞 飞行器飞行 t1 8 s 时到达高度 H 64 m 求飞行器所受阻力 Ff的大 小 2 第二次试飞 飞行器飞行 t2 6 s 时遥控器出现故障 飞行器立即失去升力 求飞行 器能达到的最大高度 h 3 为了使飞行器不致坠落到地面 求飞行器从开始下落到恢复升力的最长时间 t3 解析 1 第一次飞行中 设加速度为 a1 匀加速运动 H a1t2 2 1 由牛顿第二定律 F mg Ff ma1 解得 Ff 4 N 2 第二次飞行中 设失去升力时的速度为 v1 上升的高度为 s1 匀加速运动 s1 a1t2 2 1 设失去升力后加速度为 a2 上升的高度为 s2 由牛顿第二定律 mg Ff ma2 v1 a1t2 s2 2 2 2 1 a v 解得 h s1 s2 42 m 3 设失去升力下降阶段加速度为 a3 恢复升力后加速度为 a4 恢复升力时速度为 v3 由牛顿第二定律 mg Ff ma3 F Ff mg ma4 且 h 4 2 2 3 3 2 2 3 a v a v v3 a3t3 解得 t3 s 或 2 1 s 2 23 答案 1 4 N 2 42 m 3 s 2 23 12 2009 盘绵调研 一架军用直升机悬停在距离地面 64 m 的高处 将一箱军用物资由 静止开始投下 如果不打开物资上的自动减速伞 物资经 4 s 落地 为了防止物资与地面 的剧烈撞击 需在物资距离地面一定高度时将物资上携带的自动减速伞打开 已知物资接 触地面的安全限速为 2 m s 减速伞打开后物资所受空气阻力恒为打开前的 18 倍 减速伞 打开前空气阻力大小恒定 忽略减速伞打开的时间 取 g 10 m s2 求 1 减速伞打开时物资离地面的高度至少为多少 2 物资运动的时间至少为多少 解析 1 设物资质量为 m 减速伞打开前物资所受空气阻力为 Ff 物资的加速度大小 为 a 减速伞打开后物资的加速度大小为 a2 不打开伞的情况下 物资经 t 4 s 落地 由牛顿 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得 mg Ff ma1 H a1t2 1 2 解得 a1 8 m s2 Ff 0 2mg 物资落地速度恰为 v 2 m s 时 减速伞打开时物资的高度最小设为 h 开伞时物资的速 度设为 v0 由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得 18Ff mg ma2 H h h v2 0 2a1 v2 0 v2 2a2 解得 a2 26 m s2 h 15 m 2 由上面的求解过程 可得开伞时的速度 v0 28 m s 开伞前的运动时间 t1 3 5 s v0 a1 开伞后的运动时间 t2 1 s v0 v a2 故物资运动的时间至少为 t1 t2 4 5 s 答案 1 15 m 2 4 5 s 13 2008 上海 21 总质量为 80 kg 的跳伞运动员从离地 500 m 的直升机上跳下 经过 2 s 拉开绳索开启降落伞 如图 6 所示是跳伞过程中的 v t 图象 试根据图象求 g 取 10 m s2 图 6 1 t 1 s 时运动员的加速度和所受阻力的大小 2 估算 14 s 内运动员下落的高度及克服阻力做的功 3 估算运动员从飞机上跳下到着地的总时间 解析 1 由 v t 图线的斜率可知加速度 a m s2 8 m s2 v t 16 0 2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mg Ff ma 阻力为 Ff mg ma 160 N 2 v t 图线与横轴所包围的面积表示位移 该位移的大小为所求的下落高度 格子数 为 39 5 h 39 5 4 m 158 m 根据动能定理 mgh Wf v2 m 2 克服阻力做的功为 Wf mgh v2 m 2 80 J 1 25 105 J 10 158 36 2 3 14 s 末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 H h vt2 t t1 t2 总时间为 t 14 s 57 s 71 s 答案 1 8 m s2 160 N 2 158 m 1 25 105 J 3 71 s 第第 3 课时课时 超重与失重超重与失重 瞬时问题瞬时问题 1 2009 佛山市质检二 图 6 是我国 美男子 长征火箭把载 人神舟飞船送上太空的情景 宇航员在火箭发射与飞船回收的过 程中均要经受超重与失重的考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 A 火箭加速上升时 宇航员处于失重状态 B 飞船加速下落时 宇航员处于失重状态 C 飞船落地前减速 宇航员对座椅的压力大于其重力 D 火箭上升的加速度逐渐减小时 宇航员对座椅的压力小于其重力 图 6 解析 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 加速度均是向上 处于超重状态 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 加 速度均是向下 处于失重状态 由此知选项 B C 正确 2 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个竖直加速度器 如图 7 所示 把轻弹簧上端用胶带固定在一块纸板上 让其自然下垂 在弹簧末 端处的纸板上刻上水平线 A 现把垫圈用胶带固定在弹簧的下端 在 垫圈自由垂下处刻上水平线 B 在 B 的下方刻一水平线 C 使 AB 间 距等于 BC 间距 假定当地重力加速度 g 10 m s2 当加速度器在竖 直方向运动时 若弹簧末端的垫圈 BC A 在 A 处 则表示此时的加速度为零 图 7 B 在 A 处 则表示此时的加速度大小为 g 且方向向下 C 在 C 处 则质量为 50 g 的垫圈对弹簧的拉力为 1 N D 在 BC 之间某处 则此时加速度器一定是在加速上升 解析 设 AB BC x 由题意知 mg kx 在 A 处 mg maA aA g 方向竖直向下 B 正确 在 C 处 2kx mg maC aC g 方向竖直向上 此时弹力 F 2kx 2mg 1 N C 正确 在 B C 之间弹力 F 大于 mg 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上 但加速度器不一定在加速上升 也可能 减速下降 故 D 错误 3 如图 8 所示 质量为 m 的小球用水平轻弹簧系住 并用倾角为 30 的光滑木板 AB 托住 小球恰好处于静止状态 当木板 AB 突然向下撤离的瞬间 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为 B 图 8 A 0 B g C g D g 2 3 3 3 3 解析 撤离木板时 小球所受重力和弹簧弹力没变 二者合力大小等于撤离木板前木板 对小球的支持力 FN 由于 FN mg 所以撤离木板后 小球加速度大小为 a mg cos 30 2 3 3 g FN m 2 3 3 4 2010 福建厦门六中期中 如图 9 所示 A B 两小球分别连 在弹簧两端 B 端用细线固定在倾角为 30 光滑斜面上 若不计弹 簧质量 在线被剪断瞬间 A B 两球的加速度分别为 D 图 9 A 都等于 B 和 0 g 2 g 2 C 和 0 D 0 和 MA MB MB g 2 MA MB MB g 2 5 2010 福建厦门六中期中 2008 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 由此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的 蓬勃发展 体重为 m 50 kg 的小芳在校运会上 以背越式成功地跳过了 1 80 m 的高度 成为高三组跳高冠军 若忽略空气阻力 g 取 10 m s2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 小芳下降过程处于超重状态 B 小芳起跳以后在上升过程中处于超重状态 C 小芳起跳时地面对她的支持力大于她的重力 D 起跳过程地面对小芳至少做了 900 J 的功 6 由静止开始竖直向上运动的电梯里 某同学把测量加速度的传感器固定在手提包上 手提包与传感器总质量为 1 kg 到达某一楼层停止 采集数据并分析处理后列在下表中 运动过程 匀加速 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匀减速 直线运动 时间 s 282 加速度 m s2 0 4000 40 在计算机上画出手提包在此过程中速度 v 加速度 a 手对手提包的拉力 F 位移 x 随 时间的变化关系图象 请根据上表数据和所学知识 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g 取 10 m s2 C 解析 从表中数据可知 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 0 4 m s2 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 小也为 0 4 m s2 匀加速运动时手提包受到的拉力为 F1 m g a 10 4 N 匀减速运动时手 提包受到的拉力为 F2 m g a 9 6 N 由图象可以得出 A 图中加速运动和减速运动的加 速度大小均为 0 5 m s2 B 图象中 0 2 s 内 加速度越来越小 10 s 12 s 加速度越来越大 D 图象中 物体分段做匀速直线运动 综合分析得出 C 正确 7 消防队员为缩短下楼的时间 往往抱着竖直的杆直接滑下 假设一名质量为 60 kg 训练有素的消防队员从七楼 即离地面 18 m 的高度 抱着竖直的杆以最短的时间滑 下 已知杆的质量为 200 kg 消防队员着地的速度不能大于 6 m s 手和腿对杆的最大压力 为 1 800 N 手和腿与杆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0 5 设当地重力加速度 g 10 m s2 假设杆是 搁在地面上的 杆在水平方向不移动 试求 1 消防队员下滑过程中的最大速度 2 消防队员下滑过程中杆对地面的最大压力 3 消防队员下滑的最短时间 答案 1 12 m s 2 2 900 N 3 2 4 s 解析 1 消防队员开始阶段自由下落的末速度即为下滑过程的最大速度 vm 有 2gh1 v2 m 消防队员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Ff FN 0 5 1 800 N 900 N 减速阶段的加速度大小 a2 5 m s2 Ff mg m 减速过程的位移为 h2 由 v v2 2a2h2 2 m 又 h h1 h2 以上各式联立可得 vm 12 m s 2 以杆为研究对象得 FN Mg Ff 2 900 N 3 最短时间为 tmin 2 4 s vm g vm v a2 8 2010 福州综合练习 如图 10 所示 游乐场有一斜面长为 x1 的滑梯 与水平面夹角为 在滑梯下端的水平地面上铺设有塑胶 垫 小孩从滑梯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 不计在衔接处速率的变化 他还可以在塑胶垫上再滑行 x2的距离停止 已知小孩与滑梯表面的 动摩擦因数 1 试求 已知重力加速度为 g 图 10 1 小孩在斜面上滑行的时间 2 小孩与塑胶垫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2的值 答案 1 2 sin 1cos 2x1 g sin 1cos x1 x2 解析 1 设小孩的质量为 m 在滑梯上他受到三个力的作用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mgsin Ff1 ma1 Ff1 1FN1 1mgcos 所以 mgsin 1mgcos ma1 得 a1 g sin 1cos 由运动学公式 x1 a1t 得 1 22 1 t1 2x1 a1 2x1 g sin 1cos 2 由 v2 2a1x1得滑到斜面末端速度 v 2a1x12gx1 sin 1cos 在塑胶垫上滑行时 有 Ff2 2FN2 2mg ma2 得 a2 2g 由运动学公式 0 v2 2a2x2得 2 sin 1cos v2 2gx2 x1 x2 反思总结 Error Error 超重与失重 Error Error 瞬时问题 第第 4 课时课时 二力合成法与正交分解法二力合成法与正交分解法 连接体问题连接体问题 1 2010 芜湖市模拟 如图 7 所示 放在粗糙水平面上的物块 A B 用轻质弹簧秤相连 两物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 今对物块 A 施加一水平向左的恒力 F 使 A B 一起向左匀加速 图 7 运动 设 A B 的质量分别为 m M 则弹簧秤的示数为 A A B MF M m MF m C M D M F M m g m F M m g m M 解析 取 AB 整体分析 F M m g M m a 取 B 分析 F Mg Ma 由 解得 F F 故 A 项正确 M M m 2 如图 8 所示 倾斜索道与水平面夹角为 37 当载人车厢 沿钢索匀加速向上运动时 车厢的人对厢底的压力为其重量的 1 25 倍 那么车厢对人的摩擦力为其体重的 B A B 1 4 1 3 C 倍 D 倍 图 8 5 4 4 3 解析 当车厢沿钢索方向匀加速向上运动时 人与车厢具有相同的 加速度为 a 将 a 分解为水平方向分量 a1和竖直方向分量 a2 如右 图所示 则 a1 acos 37 a 5 4 a2 asin 37 a 3 5 对人受力分析如右图所示 对人分别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应 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得 水平 Ff ma1 竖直 FN mg ma2 由 解得 Ff ma 4 5 将 式代入数据得 1 25mg mg ma 3 5 由 解得 Ff mg 1 3 3 2008 海南 9 如图 9 所示 水平地面上有一楔形物体 b b 的斜面上有一小物块 a a 与 b 之间 b 与地面之间均存在摩擦 已知楔形物体 b 静止时 a 静止在 b 的斜面上 现给 a 和 b 一个 共同的向左的初速度 与 a 和 b 都静止时相比 此时可能 BC A a 与 b 之间的压力减小 且 a 相对 b 向下滑动 图 9 B a 与 b 之间的压力增大 且 a 相对 b 向上滑动 C a 与 b 之间的压力增大 且 a 相对 b 静止不动 D b 与地面之间的压力不变 且 a 相对 b 向上滑动 解析 原来 a 受力如图 则 FNsin Ffcos 0 FNcos mg Ffsin 现给 a 与 b 共同向左的初速度后 由于地面的摩擦 b 有向右的加速度 a 不可能沿斜面 下滑 A 错 若 a 相对 b 向上滑动 则 a 受到向下的摩擦力 则此时 FN cos mg Ff sin 与 式比较得出此时 a b 间压力增大 b 与地面的压力也增大 B 对 D 错 若 a b 相对静止 a 有向右的加速度 a 则有 FN sin Ffcos ma 与 式比较得出 a b 间压力增大 C 对 4 如图 10 所示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放着紧靠在一起的 A B 两 物体 B 的质量是 A 的 2 倍 B 受到向右的恒力 FB 2 N A 受到 的水平力 FA 9 2t N t 的单位是 s 从 t 0 开始计时 则 ABD 图 10 A A 物体在 3 s 末时刻的加速度是初始时刻的 5 11 B t 4 s 后 B 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C t 4 5 s 时 A 物体的速度为零 D t 4 5 s 后 A B 的加速度方向相反 解析 对于 A B 整体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A FB mA mB a 开始时合力为 11 N 3 秒末合力为 5 N 故 A 正确 设 A B 间的作用力为 FN 则对 B 进行分析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 得 FN FB mBa 解得 FN mB FB N 当 t 4 s 时 FN 0 A B 两物体开 FA FB mA mB 16 4t 3 始分离 此后 B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故 B 正确 而 A 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 当 t 4 5 s 时 A 物体的加速度为零而速度不为零 故 C 错误 t 4 5 s 后 A 所受合外力反向 即 A B 的加速度方向相反 故 D 正确 当 ttan 滑块将下滑 B 给滑块沿斜面向下的初速度 如果 tan 则 mgsin mgcos 由静止释放 滑块不下滑 若 mgcos 给滑块一向下的初 速度 滑块将加速下滑 用平行于斜面的力向上拉滑块向上匀速运动 若 tan 拉力为 2mgsin 用平行于斜面向下的力拉滑块向下匀速运动 拉力为零 故 C 正确 答案 C 3 2009 全国 20 以初速度 v0竖直向上抛出一质量为 m 的小物块 假定物块所受的 空气阻力 Ff大小不变 已知重力加速度为 g 则物块上升的最大高度和返回到原抛出点的 速率分别为 A 和 v0 v2 0 2g 1 Ff mg mg Ff mg Ff B 和 v0 v2 0 2g 1 Ff mg mg mg Ff C 和 v0 v2 0 2g 1 2Ff mg mg Ff mg Ff D 和 v0 v2 0 2g 1 2Ff mg mg mg Ff 解析 设上升的最大高度为 h 返回原抛出点的速率为 v 根据动能定理 有 mg f h 0 mv 1 22 0 2fh mv2 mv 1 2 1 22 0 由 式联立解得 h v2 0 2g 1 f f mg v v0所以选项 A 正确 mg f mg f 答案 A 4 2009 广东中山四校联考 如图 3 所示 质量为 m 的球置于 斜面上 被一个竖直挡板挡住 现用一个力 F 拉斜面 使斜面在水 平面上做加速度为 a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忽略一切摩擦 以下说法 中正确的是 图 3 A 若加速度足够小 竖直挡板对球的弹力可能为零 B 若加速度足够大 斜面对球的弹力可能为零 C 斜面和挡板对球的弹力的合力等于 ma D 斜面对球的弹力不仅有 而且是一个定值 解析 设球的质量为 m 斜面倾角为 斜面给 球的弹力为 F1 竖直挡板给球的弹力为 F2 对球受力分析 如图所示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1cos mg 0 F2 F1sin ma 解得 F1 F2 mgtan ma 是定值 故 mg cos A B 错 D 正确 球所受斜面 挡板以及重力的合力为 ma 故 C 错 答案 D 5 2009 浙江台州调考 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 m 的物块 受到水平恒力 F 的作用而运动 在其正前方固定一个足够长的劲度 系数为 k 的轻质弹簧 如图 4 所示 当物块与弹簧接触且向右运动的 图 4 过程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块在接触弹簧的过程中一直做减速运动 B 物块接触弹簧后先加速后减速 当弹力等于 F 时其速度最大 C 当弹簧处于压缩量最大时 物块的加速度等于 F m D 当物块的速度为零时 弹簧的压缩量等于 F k 解析 物块接触弹簧后 弹簧形变量逐渐增大 开始一段时间弹力小于 F 所以物块会 继续向右加速 直到弹力等于 F 此时加速度为 0 但速度达到最大 物块继续向右运动 弹 簧形变量继续增大 弹力大于了 F 加速度方向变为向左 开始减速 直到速度为零 故 A 错 B 对 由于无法得到物块接触弹簧时的速度 弹簧的最大形变量无法得知 故加速度不能确 定 故 C 错 物块速度为零时 弹簧压缩量必大于 F k 故 D 错 答案 B 6 2009 江苏镇江第三次调研 传送带以 v1的速度匀速 运动 物体以 v2的速度滑上传送带 物体速度方向与传送带 运行方向相反 如图 5 所示 已知传送带长度为 L 物体与 图 5 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当 v2 L 满足一定条件时 物体可以从 A 端离开传送带 且物体在传送带上运动 的时间与 v1无关 B 当 v2 L 满足一定条件时 物体可以从 B 端离开传送带 且物体离开传送带时 的速度可能大于 v1 C 当 v2 L 满足一定条件时 物体可以从 B 端离开传送带 且物体离开传送带时 的速度可能等于 v1 D 当 v2 I 满足一定条件时 物体可以从 B 端离开传送带 且物体离开传送带时 的速度可能小于 v1 解析 物体在传送带上受摩擦力向右 物体首先向左做减速运动 当 v 2 gL 时 物体 2 2 从 A 端离开传送带 且所用时间 t v2 g 与 v1无关 故 A 对 当 v 2 gL 物体减速至零再 2 2 返回 从 B 端离开传送带 且离开时速度一定小于等于 v1 故 B 错 C D 对 答案 ACD 7 2009 江苏淮安 宿迁 徐州 连云港调研 如图 6 所示 质量为 m 的物体用细绳拴住放在水平粗糙传送带上 物体距传送 带左端距离为 L 稳定时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 当传送带分 别以 v1 v2的速度做逆时针转动时 v1 v2 绳中的拉力分别为 图 6 F1 F2 若剪断细绳时 物体到达左端的时间分别为 t1 t2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F1a2 C a1 a2 D 无法确定 解析 以整体为研究对象 挂 m 物体时 mg m M a1 a1 g 用 F mg 拉时 m m M mg Ma2 a2 g 则 C 正确 m M 答案 C 10 2010 海南海口期中 如图 9 甲所示 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面上 物块 A 在水平 向右的外力 F 作用下做直线运动 其速度 时间图象如图乙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图 9 A 在 0 s 1 s 内 外力 F 不断增大 B 在 1 s 3 s 内 外力 F 的大小恒定 C 在 3 s 4 s 内 外力 F 不断减小 D 在 3 s 4 s 内 外力 F 的大小恒定 解析 从图象可得 第 1 s 内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第 2 s 第 3 s 内做匀速运动 第 4 s 内做匀减速运动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F ma mg 向右为正 故 B D 正确 答案 BD 二 计算题 本题共 2 小题 每题 20 分 共 40 分 11 2009 安徽 22 在 2008 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 运动员手拉 绳索向上攀登 最终点燃了主火炬 体现了残疾运动员坚韧不拔的意 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为了探求上升过程中运动员与绳索和吊椅间的 作用 可将过程简化 一根不可伸缩的轻绳跨过轻质的定滑轮 一端 挂一吊椅 另一端被坐在吊椅上的运动员拉住 如图 10 所示 设运动 员的质量为 65 kg 吊椅的质量为 15 kg 不计定滑轮与绳子间的摩擦 重 图 10 力加速度取 g 10 m s2 当运动员与吊椅一起正以加速度 a 1 m s2上升时 试求 1 运动员竖直向下拉绳的力 2 运动员对吊椅的压力 解析 解法一 1 设运动员和吊椅的质量分别为 M 和 m 绳拉运动员的力为 F 当运动 员和吊椅整体为研究对象 受到重力的大小为 M m g 向上的拉力为 2F 根据牛顿第二定 律有 2F M m g M m a 解得 F 440 N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 运动员拉绳的力的大小为 440 N 方向竖直向下 2 以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运动员受到三个力的作用 重力大小 Mg 绳的拉力 F 吊椅对 运动员的支持力 FN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 FN Mg Ma 解得 FN 275 N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 运动员对吊椅压力大小为 275 N 方向竖直向下 解法二 设运动员和吊椅的质量分别为 M 和 m 运动员竖直向下的拉力大小为 F 对吊 椅的压力大小为 FN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 绳对运动员的拉力大小为 F 吊椅对运动员的支持力大小为 FN 分 别以运动员和吊椅为研究对象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 FN Mg Ma F FN mg ma 由 得 F 440 N FN 275 N 答案 1 运动员拉绳的力大小为 440 N 方向竖直向下 2 运动员对吊椅压力大小为 275 N 方向竖直向下 12 2010 山东青岛一检 如图 11 所示 质量 M 20 kg 的木楔 ABC 静置于粗糙水平地面上 动摩擦因数 0 04 在木楔倾角 30 的斜面上 有一质量 m 1 0 kg 的物块由静止开始沿斜面 下滑 当物块滑行的距离 x 2 8 m 时 它的速度 v 2 8 m s 在 图 11 这一过程中木楔没有动 重力加速度取 g 10 m s2 求 1 地面对木楔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2 地面对木楔的支持力的大小 解析 1 由匀加速运动的公式 v2 2ax 得物块沿斜面下滑的加速度为 a m s2 1 4 m s2 v2 2x 2 82 2 2 8 由于 a gsin 5 m s2 可知物块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分析物块受力 它受三个力 如图所示 对于沿斜面 的方向和垂直于斜面的方向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有 mgsin Ff1 ma mgcos FN1 0 分析木楔受力 它受五个力作用 如下图所示 对于水平方向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Ff2 Ff1 cos FN1 sin 0 由此可解得地面作用于木楔的摩擦力 又因 Ff1 Ff1 FN1 FN1 所以 Ff2 FN1 sin Ff1 cos mgcossin mgsin ma cos macos 故 Ff2 1 1 4 N 1 21 N 2 3 此力的方向与图中所设的一致 由 C 指向 B 的方向 2 对于木楔在竖直方向 由平衡条件得 FN2 Mg FN1 cos Ff1 sin 0 故 FN2 Mg FN1 cos Ff1 sin Mg mgcoscos mgsin ma sin M m g masin 20 1 10 N 1 1 4 N 209 3 N 2 1 答案 1 1 21 N 方向由 C 指向 B 2 209 3 N 实验四实验四 验证牛顿运动定律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1 2010 北京丰台区月考 在 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的实验中 在研究加速度 a 与小车的 质量 M 的关系时 由于没有注意始终满足 M m 的条件 结果得到的图象应是下图中的 D 解析 在本实验中绳中的张力 F 则小车的加速度 a 在研究加速 Mmg M m F M mg M m 度跟小车质量 M 的关系时 保持 m 不变 若横轴为 1 M m 则 a 1 M m 图象应是过原 点的直线 当满足 M m 时 m 可以忽略不计 a a 1 M 图象还可以满足图象是过原 mg M 点的直线 当小车的质量较小 不满足 M m 时 图象便发生向下弯曲 故选 D 2 关于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的实验 下列说法中符合实际的是 D A 通过同时改变小车的质量 m 及受到的拉力 F 的研究 能归纳出加速度 力 质量 三者之间的关系 B 通过保持小车质量不变 只改变小车的拉力的研究 就可以归纳出加速度 力 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C 通过保持小车受力不变 只改变小车质量的研究 就可以得出加速度 力 质量 三者之间的关系 D 先不改变小车质量 研究加速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