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洲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调查者:陈夏云、周嘉雯、吴丽芬、陈悄华调查背景:我们这次下乡调查的地点是河源市龙川县长洲村,村里的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绝大多数老人和小孩。这些老人我们称为留守老人,当然儿童也就称为留守儿童了。这一现象是我国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特有的社会现象,它对社会,对家庭,对儿童的健康成长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这一问题已经越来越被人们关注。从宏观上说,留守儿童现象是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它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动人口绝对数量增加紧密联系,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动人口增加,又是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必然趋势。应当说,这个问题并非中国独有。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劳动力转移、流动人口增多的问题,由此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也都不同程度地有所体现。这一现象也反映了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由于城乡壁垒的客观存在,农村孩子进城之后,在户籍、教育、医疗等方面与城市孩子存在一定的差别,往往使农村孩子进城受到一些局限,更多的家庭只好选择把孩子留在农村。从微观来说,农民离开土地进城打工,也会做利益上的权衡。由于受自身经济条件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局限,他们大多处在选择和孩子在一起还是选择进城打工赚钱的两难境地,往往会把打工赚钱、维持生计作为第一选择。走进河源长洲村,笔者们将借此机会近距离与这里的留守儿童接触,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获得有关该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第一手资料。我们的报告以个案采访的形式展开,分别采访了学前儿童2人、三年级1人、四年级1人、五年级1人、六年级1人,初一2人。以下是我们的个案采访:一、四岁的玲玲采访时间:2007年4月26日上午9:0010:30采访对象:柯玲玲的奶奶采访者:周嘉雯、陈悄华我们到访的长洲村有个特色,就是全村几乎统一姓“骆”,只有三户姓“谢”,这次我们采访的学前儿童不姓“骆”也不姓“谢”,而姓“柯”。柯玲玲(化名),女,2003年出生,今年4岁,她不是长洲村人,但在外婆家出生、成长。玲玲的母亲今年24岁,是三姐弟中的老大,前几年在外面打工认识了玲玲的父亲一个湛江的小伙子,很快他们便相恋结婚。玲玲的父亲是个厨师,长年在东莞工作。玲玲母亲由于丈夫不在身边,湛江的亲戚又不多,为了得到比较好的照顾,玲玲的母亲怀着她的时候就回到长洲村的娘家居住,并在长洲村生下了玲玲。玲玲的父亲每月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一个人在外赚钱可以维持一家三口的开销,所以自从玲玲出生后,她的母亲就没有出去工作了,带着孩子在长洲村生活。今年年初,玲玲的弟弟出生了,按照湛江的风俗,男孩出生要做“年礼”(一种礼节),过完年后,玲玲的母亲就带着小弟弟回湛江做“年礼”了。玲玲的外公外婆都是50多岁,以前在外打工,近年儿女有能力出去赚钱了,他们就留在家里,现在只有大女儿(玲玲的母亲)成了家,三个儿女每月分别给家里500600元的生活费。如今生活有了改善,家里建起一栋两层高的楼房,二楼刚刚装修好,添置了崭新的彩色电视机、音响、实木家具等。玲玲一直跟在妈妈、外公外婆身边,父亲每个月都打3、4次电话回家询问情况。从出生后到8个月大,玲玲喝的是母乳;8个月到两岁转为吃米羹(用米粉煮成的糊糊)、喝牛奶,正餐是米羹,再配以牛奶玲玲喝的是罐装的“雅士利金装婴幼儿奶粉”,为了买到质量好的奶粉,玲玲的母亲每次都亲自到几十公里远的龙川县城(老隆镇)买,每罐上百元,每月买奶粉大概用去200元;两岁到现在,玲玲吃米饭了,一顿吃半碗,玲玲不挑食,蛋肉青菜都吃。4岁的玲玲身高86厘米,体型中等,遇上天气变化,孩子生病了,外公外婆一般都带她到镇上的医院看病,每次用上几十到上百元,老人们都觉得比较贵。如今玲玲的父母都不在身边,她从来不会嚷着要爸妈,有空的时候外公外婆会带玲玲到镇上逛街,经常买些水果、饮料给她,见到外孙女喜欢的玩具外公外婆一般都会给她买的。今年年初,玲玲读上了镇上的幼儿园。以前没有上幼儿园时候,玲玲的母亲也会买些幼儿识字图贴在大厅墙上,有数字图、动物图、水果图,玲玲学会了数110和区分一些简单的动物水果。现在玲玲非常喜欢上幼儿园,在那里学会唱歌跳舞,回到家里她也会给外公外婆表演,所以即使上幼儿园的价格比较贵每月690元的伙食费、杂费加上100元的接送费,但老人家还是让外孙女去读了。每个星期一至五早上8:30去上幼儿园,下午4:30回家,平时一般由幼儿园的面包车接送,有时候遇上下雨天车不能进村,玲玲也坚持上学,外婆就带着她步行3040分钟到镇上的幼儿园。为了看看玲玲所就读的幼儿园,以便深入地了解玲玲所接受的学前教育及了解当地的幼儿教育情况,我们小组成员特地走访了黄石镇幼儿园。河源市龙川县黄石镇幼儿园位于黄石镇中心附近,从长洲村到镇幼儿园大约需要半小时。每天早上,幼儿园的接送车会进村接小孩。下午四点半再送孩子们回家。从幼儿园老师那了解到,这所幼儿园一共有一个院长,三名教师,60个学生。其中,院长是老隆师范幼小师专毕业的,三个老师都是院长的初中同学,在这所幼儿园工作,每一个月的工资是400元。幼儿园开设的课程包括语文、数学、美术、音乐还有舞蹈。幼儿园一共有两个教室,其中,中班和小班共用一个教室。据老师说,因为中班和小班的人数比较少,再加上教室有限,所以中班和小班合用一个教室。此外还有一个睡房和一个舞蹈室。据测量,大班的教室长为900厘米,宽360厘米;中班和小班合用的那间的教室长为900厘米,宽300厘米;舞蹈室长为900厘米,宽380厘米 ;睡房长为900厘米,宽130厘米,其中,睡房一共有大床和小床两种,大床一共三张,每一张长度为350厘米,宽130厘米;小床共有十张,其长度为125厘米,宽度为86厘米。房间比较整洁,天花板和墙壁上都分别布置着彩带、卡通人物造型等充满童真童趣的饰品。幼儿园的学生最大的六岁,最小的只有两岁半。学费为每一个人690元一个月,还是一学期?。如果是住在较远的村子里面的学生,可以选择由幼儿园的接送车接送上学和放学,每一个人每学期要多交一百元的接送费。学生所交的学费里面包括三餐。早餐时间是9:00,上课时间是9:30,午餐时间是12:00,午餐之后就是休息时间了,可以在睡房里面睡觉,下午3:00吃点心,下午4:30就开始下课了。了解到上了幼儿园的小孩的情况之后,我们就想,村里没有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呢?于是我们来到了骆小禹的家里,来看看这位小朋友的生活又是怎么样子的。二、四岁的小禹采访时间:2007年4月26日上午11:0012:30采访对象:骆小禹的爷爷、奶奶、母亲采访者:周嘉雯、陈悄华骆小禹(化名),男,2003年生,今年4岁,身高88厘米,体重24斤。和长洲村大部分孩子一样,小禹的父母在外打工,他和2岁的堂妹留在家里给爷爷奶奶照顾。小禹的母亲是湖南人,来广东打工认识小禹的父亲,他们结婚不久小禹出生了。从出生到八、九个月大,小禹留在母亲身边,由母亲喂母乳;八、九个月后,父母把他留在家里就到深圳打工了。2岁前,小禹的食量不多,一顿吃一碗米羹或喝300毫升的牛奶;2岁到4岁,改吃米饭,每顿吃半碗,其他时间饿了就喝牛奶。小禹不大喜欢吃饭,猪肉、虾都不喜欢吃,他喜欢喝牛奶,现在每天都会喝一到两次,每次一两百毫升,小禹喝的是“南山牌”奶粉,因为小禹母亲听人家说这个牌子的奶粉好,而且价格不贵,他们负担得起。爷爷奶奶按照媳妇的吩咐根据小孩的成长阶段每个月都到龙川县城(老隆镇)买奶粉,如今小禹喝的是“南山牌幼儿第三阶段奶粉”,袋装,450克/袋,每袋26.8元,由于路途远,他们一般都是一次买一个月的分量,小禹每月喝34包,花费大概100元。小禹的爷爷奶奶50多岁,家里有一栋两层高的楼房,二楼建好后还没装修,祖孙们住在一楼。每月两个儿子分别给家里寄回500元,夫妇二人还在村里做卖猪肉的生意,分两个摊位,每月平均每人赚500元。小禹的爷爷每天凌晨3、4点钟就起床开着摩托车到黎咀镇购进猪肉。到黎咀镇来回需要一个小时车程,遇上下雨天,路不好走,老人就要在凌晨1点钟提前起床出发。每天6点,夫妇就开始做生意,由于长洲村卖猪肉的只是他们一家,生意好的时候7点钟就卖完了,最迟到9点也可以收铺。从6点起到他们卖完猪肉这段时间,孩子是留在家里给70多岁的太婆(小禹爷爷的妈妈)照看着。小禹没上幼儿园,爷爷说上幼儿园比较贵,暂时不让他去,不过到了明年小禹5岁的时候会让他上一年幼儿园,然后到长洲小学读学前班,7岁就上一年级。平时小禹喜欢在家门前的空地玩耍,一般和堂妹或邻居小朋友玩沙或玩具。他还特别喜欢坐着爷爷的摩托车到镇上逛街。小禹的性格比较内向,不大喜欢说话,在家里爷爷奶奶有时候也会教他数数字,可是他总不喜欢学,或者这边学了,那边又忘了。小禹的父母星期都会打一次电话回家,过年回家也会给孩子买回许多好吃好玩的,可能因为从小就与父母分开,小禹从不粘父母。我们采访那天,碰巧小禹的母亲回来了,她本打算趁五一假期带孩子出去玩,可是小禹不愿意,她也担心在半路儿子吵着回家,所以最后念头还是打消了。小禹的母亲无奈地告诉我们,她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不多,平时她说普通话,小禹说的是客家话(长洲村都说客家话),很多时候儿子根本听不懂她说什么,今年过年,他们夫妇回家,想和孩子拉近距离,晚上跟孩子一起睡觉,没想到儿子跟他们睡觉才一个晚上,就跑回奶奶身边了。三、小学三年级的小静第一次访谈时间:2007年4月24日下午4:055:00地点:长洲小学采访对象:骆小静(化名)采访者:周嘉雯第二次访谈时间:2007年4月25日下午1:402:00及4:305:00地点:骆小静家里采访对象:骆小静、骆小静的爷爷奶奶采访者:周嘉雯(一)基本情况骆小静(化名),女,今年10岁,就读于长洲小学三年级,小静家里有三姐妹,她是老大,父母一直在深圳打工,每年回家一两次,如今小静三姐妹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年老多病,失去劳动能力,家里的劳动重担全压在奶奶身上。(二)三个女孩的家庭一九九七年农历八月十五,小静出生在一个农户家庭里,这个女孩的降临使得本来打算生个男孩的年轻夫妇感到失望。小静六、七个月大的时候,父母把她交给爷爷奶奶照顾就到深圳打工去了,那时小静还没断奶,老人家用牛奶,米羹把她拉扯大。小静4岁的时候,家里第二个孩子出生了,也是个女孩,使得这个家庭又一次感到失望了。按照国家规定,农村的纯二女户,父母其中一方须结扎,但对一直希望生个男孩的小静父母来说有点为难了一年后,夫妇的第三个孩子悄悄出生了,也许是天意弄人,仍然是个女孩。在长洲村,计划生育工作抓得比较严,小静父母一时没筹集到罚款,为了避人耳目,三妹出生后一直跟着父母在外生活,直到去年才回到村里。父母如今在外打工,10岁的小静,6岁的二妹,以及5岁的三妹全部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照顾着。(三)“爸妈不爱我”第一次见到小静是在她的学校,她和同班同学相比显得格外瘦小,身高115厘米,体重20千克,五官长得娇俏,脸上却很少有笑容,裤子上双膝的两个补丁特别显眼。小静说裤子是堂姐读小学时穿过的(如今堂姐已经读大学),由于父母很少给她买衣服,所以就拿来穿了。我和小静访谈的话题就从她的父母说起。 “觉得爸爸妈妈对你好吗?” 我问道。“爸妈不爱我,我也不喜欢他们!” 这是小静说起父母时的第一句话。小静从小就没有和父母一起生活,父母一年回家一两次,平时很少打电话回家询问情况。就拿今年来说,2月份到4月底,父母也没有打过一次电话回家。与父母分隔两地,小静不知不觉和父母变得疏离,加上二妹、三妹的出生,让她觉得父母的焦点只放在妹妹身上而忽略了她。“过年的时候,爸妈到镇上逛街只会带两个妹妹去,从不带我去的。” 小静低着头说。“你会不开心吗?”我问。“会,那时我就会一个人在房间里看电视,不跟他们说话!”小静答道“你觉得为什么爸妈不带你去逛街呢?”“我也不知道,可能因为二妹聪明乖巧吧,三妹自小就和爸妈在一起,感情也自然好”小静主动跟我说起一件事:“以前妈妈总是拿走我的压岁钱,说以后给我买文具,都是假的,现在我再也不给她了奶奶说爸妈以前在外面赌钱,有一次把回家过年的钱都输光了。”小静说今年的压岁钱有一两百块,全部给奶奶保管着,除了用50多块来交学费以外,其他的钱在有需要买文具书本的时候奶奶就拿出来给她买。小静每年和父母相处时间几乎只有过年短短的十几天,说起父母,她所讲述的也是寥寥的零星小片段,而在她讲述的过程中,她的神情始终显得很忧郁。(四)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第二次采访小静是在星期三的中午,我到她家时已经是1:30了,可是他们一家五口才准备吃午饭,他们的菜不多,只有一碟瘦肉蒸水蛋,小静说因为奶奶今天到镇上买东西,全家人的午饭又要等奶奶回来做才有得吃,所以弄到这么迟。趁着他们吃饭的时间,我观察起她家的房子来:由一排瓦屋顶的平房和一栋一层高的楼房围成四合院,共六个房间,包括一个厨房,五个卧室。瓦房的过道做大厅,建筑物的正中是个天井,摆着几盆充满生机的植物;大厅的家私比较简单,电器方面已经添置了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后来小静的奶奶告诉我,老瓦房80年代建成,楼房1996年建成,本来打算给儿子们成家后居住的(老人家共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小静的父亲排行第三),但子女成家后,有的在城市安家,有的长年在外打工,所以很多房间都空置着,房子只有儿女们回来过年才热闹起来;电器都是小静的爷爷以前一点一点省下退休金买的。小静的爷爷今年74岁,是个退休教师,头发斑白,去年中风导致手脚活动缓慢,谈吐不清晰。小静回忆爷爷生病的情形时还心有余悸:2006年4月的一天,小静放学回家发现家里来了很多邻居,爷爷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奶奶着急地打电话给在外打工的伯父他们最后由邻居亲戚合力把爷爷送到医院,经诊断小静的爷爷患上了脑中风,抢救及时才保住了性命,但从此行动不便,永远失去了劳动能力。小静的奶奶今年68岁,个子很高,体型瘦削,皮肤黝黑。小静介绍说,奶奶每天5点钟就起床了,洗衣服、给家人做三顿饭、下田(小静家里本来有2.8市亩 市亩,我我国的面积计量单位,1市亩666.7平方米水稻田,因为劳动力不够,如今只耕四分 分,我国的面积计量单位,1分66.7平方米,奶奶一人包办了从播种到收割的全部工作)、喂鸡、种菜大大小小的家务农活全是奶奶一肩挑。“奶奶很辛苦!”小静不时发出这样的感叹。她也想帮奶奶分担些家务,可是老人家总是不让她干,叫她好好读书就可以了。小静的奶奶干了几十年的农活,加上丈夫得病后要挑起全家所有劳动,小静的奶奶现在经常坐骨神经痛,发病的时候为了省钱只是随便到村里的赤脚医生那里打止痛针就算了。小静的奶奶说起家里情况的时候,眼睛也泛着泪光。她说,小静的父母把孩子放在家里就很少过问了,他们在外面只是打散工,赚不到什么钱,平时只有过节才寄点生活费回家。如今祖孙五人几乎全靠小静爷爷每月900元的退休金生活。她还说,两个老人家每月看病买药用去200-300元,剩下的600元左右做家用(包括伙食费、煤气费、电费、电话费等)。为了省电,家里除了电视机、电饭锅,一般不用其他电器,洗衣机也是在下雨天用来给衣服脱水。伙食方面:米其中一部分由家里的四分水稻田产出来,除此以外每年还要购进500多斤;肉类一般吃猪肉,在村里买,每斤要12元左右,尽管觉得比较贵但为了给孙女补充营养老人家每天都会买七八块钱;青菜由自家种;蛋也是由自家养的八只鸡生的。“有时孙女生病或要做人情(亲戚的婚嫁葬)开支大了,我连儿女过节给的零用钱都用去补贴家用了。”小静奶奶说。她说自己辛苦点没关系,最重要的是孙女好好读书,不要学坏。老人家说,小静刚上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总是跟着班上一些调皮的孩子一起玩,不按时完成作业,放学后被老师罚留堂,两位老人家知道后非常生气,打了孙女一顿,事后小静认识到错误,慢慢改正过来了。小静的爷爷奶奶平时总是担心孙女们到处乱跑,更担心她们到河里玩水(东江河流经长洲村,水流湍急)。由于奶奶要忙于农活,爷爷行动不便,两个老人家也担心孩子照看不过来,所以他们平时只让孙女在家附近玩,晚上基本不让她们出门。(五)学习和娱乐小静的学校离家不远,路较平坦,晴天步行只需78分钟,雨天由于多坑洼需10分钟。平时小静和在长洲小学读学前班的二妹一起上学。星期一至五她的作息时间大致如下:6:007:00起床,刷牙洗脸,协助奶奶做早饭7:007:20吃早饭7:207:30和二妹一起上学7:308:00和其他同学一起打扫校园8:009:00早读看书9:0012:00上三节课,每节课40分钟12:0014:00回家吃午饭14:0014:30在校园内自由活动14:3016:05上两节课,每节课40分钟16:0518:00回家,用30分钟时间完成作业,玩耍,洗澡18:0020:30吃晚饭,看电视小静班上有15个学生,9女6男,她的成绩在班上属中上水平。小静说自己的成绩总比不上班上几个聪明的孩子,上学期有一次经过努力,她的数学拿到全班第三名,她回家马上告诉爷爷,爷爷高兴地奖励她2块钱。以前遇到学习上不懂的问题,小静会去问爷爷,爷爷生病以后很少这样做了。她告诉我现在她班上的男生总是说喜欢某某女生,小静算是班上长得漂亮的女生之一,上三年级后班里的有个男同学说喜欢她。“当时你听了后有什么反应啊?”我问“我不理他。”“有告诉老师、爷爷奶奶或爸妈吗?”“没有。”“你知道男生喜欢女生是什么意思吗?”“不清楚,不过如果男生喜欢女生他就会在手臂上写上 ,还有考试时候女生要给那个男生看答案。”小静边说边用笔画在纸上给我看。“那个图案是什么意思啊?”“我爱你。”“你怎么知道的?”“同学告诉我的。”“你试过给那个说喜欢你的男生看考试答案吗?”“我才不给他看呢!他现在又说喜欢班上另一个女生了。”小静清晰地对我讲述着,没有觉得不好意思,也许在她也不太明白爱情之类是什么。现在每天下午放学后,小静都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先把作业完成,她喜欢在房间里做作业,一个50厘米高的柜子是当书桌,加上一张小竹椅。小女孩十分喜欢这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有时候她还会到堂姐的书橱找书看(堂姐如今在河源市区读大学,书橱里摆着上几十本书,包括教科书、学习参考书、小说、杂志)。做完作业后小静姐妹一般都在家附近玩玩游戏,在她家门口的黄皮树上挂这一个用布条做成的秋千,是爷爷亲手给她们做的,姐妹们特别喜欢荡这个秋千。每天晚上吃完饭后,因为爷爷奶奶一般不让他们到邻居家串门,小静三姐妹就在家里看电视,节目内容老人家让孙女们自己选择,她们不喜欢看新闻,一般就看动画片或西游记。采访完毕后,我决定给小静姐妹照张相,照片中,我看到小静露出灿烂的笑容跟她接触以后第一次看到她笑,在一棵小树作为背景下,映衬出三个活泼可爱的小脸蛋,那开心的笑容可以停留多久呢个案不错?四、小学五年级的小婷第一次采访时间:4月24号上午 地点:长洲村长洲小学五年级教室 采访对象:小学校长、学生小婷 采访人:陈夏云第二次采访时间:4月24号下午 地点:小婷的家 对象:小婷的爷爷和奶奶采访人:陈夏云第三次采访时间:4月25号中午1点 地点:长洲村长洲小学五年级教室 对象:学生小婷采访人:陈夏云第四次采访时间:4月27号上午地点:长洲村长洲小学办公室 对象:小婷的语文老师 采访人:陈夏云下午三点我们小组四个人还有其中一位博士生重新来到长洲小学,进行个案的调查。那天下午是他们的“杂课”,“杂课”就是除了语文、英语、数学以外的其他自由安排的课程。班主任听说我们想对个别学生进行访谈,于是把一节“杂课的时间给我们。我走进了五年级。五年级全部只有八个学生,六个女生两个男生。我首先以一种轻松的方式与他们进行了交流。从中了解到这里所有的学生,他们的爸爸妈妈都外出打工,他们从小就是跟着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长大。当我问到爸爸妈妈长期不在身边,会不会觉得很孤独。那个时候,他们都露出肃静的神情并微微地点头。但很快就表示对这已经感到习惯了。我问到学校平时有没有举行一些课外活动,他们都告诉我:“极少。”“几乎没有的啊,学校说钱不够”。然后我问他们平时课余时间都做些什么。“看电视”,“打篮球”,“看课外书”。这时我听到一个声音,说“玩电脑”。是一个女孩的声音。她穿着旧的牛仔上衣和牛仔裤,微卷的头发,黝黑的皮肤。一双明亮的眼睛。在这个村里,普遍生活水平都不高,拥有电脑的是极少。当我问到她平时用电脑做些什么呢,她说:“学打字啊!”在整整四十分钟的交流中,我注意到这个女孩表现得格外活跃以及主动。我决定把她作为我调查的对象。(一)家庭情况骆小婷(化名),女, 13岁,从小她就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她现在跟爷爷奶奶还有一个读四年级的妹妹两个堂弟一起住。她还有一个姐姐,在镇上读初中,只有周末才回家。24号下午我和其中一个组员还有华中科大的博士生师兄一起去了小婷家。小婷的家住在半山腰上。从学校走路回家需要24分钟。山路陡峭。有一段路宽只有120厘米。他们家有18只鸡,一只猫,三只狗。家具简陋。三个房间,一个厨房一个小客厅。厨房的屋顶已经破落不堪,漏进很多的阳光。客厅的墙壁上贴满了奖状,是小婷的妹妹的。这跟我之前想象的家庭条件有颇大的落差。我走进了小婷的房间。逼仄阴暗。一张床,是小婷和她妹妹的,如果周末姐姐回来就三个人一张床。窗边放着一台电脑,用纸箱装着。从小婷的奶奶口中我们知道,电脑是小婷的爸爸买给他们三姐妹的。她的爸爸的一个朋友是卖电脑的。最近电脑坏了,准备运出去修理。房间里还有一个25寸电视机。房间里显得很凌乱。小婷的爷爷是个70左右的老人,能够用普通话与我们交流。他告诉我们,三个儿子都外出打工了,家里现在五个小孩都是他三个儿子的孩子,他和老伴平时除了要照顾五个小孩以外还有种田以及干其他的农活。爷爷1954年参军,1964年从军队出来,1982年到了深圳打工,是深圳最早的一批建设者之一。他说:“当年,我就参加了深圳国贸大厦的建设。”我问到家里的生活费用,他说,儿子都会寄钱回来。小婷的爸爸每个月寄三百块回来。小婷的叔叔也会寄两百块回家,用于两个孩子的生活费。当我问到这些生活费够不够用时,爷爷告诉我们,如果只是用于吃饭的话就足够,但是如果要买庄稼的化肥以及孩子的其他费用就不够了。爷爷说小孩有时很难管教。平时五个小孩会打架。男孩子比较不听话,督促他们写作业学习之类的他们都不理睬。年老的爷爷、奶奶有时显得很无奈。(二)倔强的女孩4月25日中午我对她进行了第三次采访。她拿出了一本“同学录”给我看。里面是21个学生的一些个人资料。关于性格、爱好,身高,愿望等等。其中在性格方面很多人写了坚强,爱发脾气之类的。在愿望那一项,有五个人写了想当医生,四个想当老师,两个想当警察,一个想周游世界,一个想拥有一部汽车,还有写其他愿望的。对于自己喜欢的明星那一项,绝大多数的人写了“林俊杰”、“飞轮海”以及超级女生里面的明星。我问她的愿望是什么,她说考上大学。她告诉我她喜欢的偶像是林俊杰。她说:“我觉得他长得好帅啊!” “你想过跟爸爸妈妈在外面生活,到别处读书吗?”我问道。 “不想呢,我习惯这里了。”她答道。“那你平时如果想与爸妈分享一些东西,但他们又不在身边,你不觉得孤单吗?”我继续问道。“孤单的。但我可以打电话给他们。我不开心的时候,常常找好朋友聊天。”“你们通常会聊些什么呢?”我又继续问。 “什么都聊啊,还会聊到谁喜欢谁之类的”。说到这里的时候,她的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羞涩。 “可是你们还是小学生,就开始谈这些了吗?” 她笑起来,说:“我们学校很多人都这样子的,二、三年级的同学都谈了,还手牵着手呢。”“你说,为什么同学会那么早就想到这些呢?”我问。她笑着说:“有男孩子喜欢就可以保护自己啊,我们班有一个男孩子喜欢她呢,所以其他人都不敢欺负她了。”我问她没有爸爸妈妈在身边,受委屈时怎么办呢?这时她的神情显得有些忧郁。她说有一次放学回家班里有个调皮的男生,用雨伞打在她的背上。“真是痛死了。” 她说。“当时你有哭吗?”我问。“我没有哭,哭也没有用的,所以我不哭。” 她摇摇头说。聊天的时候,她的堂弟来了,隔着教室的窗冲着她扮鬼脸。她从椅子上站起来,气冲冲地把窗户和门都关了,并用客家话冲着他说了几句。“你和堂弟感情不好吗,你们住在一起经常吵架吗?”我问她。“是啊,我就不喜欢他,整天都那样霸道。”她不满地说。(三)家人眼中以及老师眼中的她25日下午,我又到小婷的家里补充一些资料。小婷的奶奶在家,她和我聊起几个孙子孙女。奶奶说小婷成绩一般,平时也比较听话。家里几个孙子、孙女轮流到马路边上接最小的堂弟从幼儿园回来。平时他们都会制定一个”值日表”轮流洗碗筷等家务活。奶奶指着墙上贴满的奖状,说:“这些都是小婷的妹妹的,小婷学习不是太好。”谈起小婷的情况,奶奶总是三言两语就带过,让人觉得小婷在家是个不怎么起眼的小孩。最后我还找到校长了解小婷的情况。“这个女孩子胆量很大,平时比较主动积极,遇到不懂的事情她都会问,不像其他的学生那样什么都不问。” 校长告诉我。 “昨天的劳动课,她跳进那条沟里去做清洁,我跟她说,那样把裤子都弄湿了,她说,不跳下去就搞不好啊。” 在校长眼里她是位主动积极的学生。但她的基础不好,成绩不是很好。五、小学六年级的小新第一次采访时间:4月24日下午 地点:长洲小学六年级教室 采访对象:骆小新 采访人:陈悄华第二次采访时间:4月26日下午 地点:小新的家 采访对象:小新奶奶采访人:陈悄华(一)基本情况骆小新(化名),男,13岁,长洲小学六年级学生,父母在惠州打工。骆小新刚出生的时候妈妈不在身边,没钱买奶粉,是喝米糊和白糖水长大的。小时候跟着爸爸,在惠州南坛读书,后来爸爸丢了工作,经济比较拮据,就回龙川长洲读一年级。(二)生活学习情况小新一般每天清晨五点十分就起床,晚上八点睡觉。下午4:05分下课后就回家,从学校到家需要七八分钟,其间,先走一段170厘米左右宽的山路再穿过宽度约为160厘米宽的田埂回家。回到家后,小新一般会在客厅的茶几上做作业。平时他很少与人争吵,但是有时会和弟弟争看动画片,家里有一台彩色电视机。一进骆小新家里的客厅,最吸引眼球的还是挂满整个墙壁的奖状,这些奖状大部分都是他上小学四年级的弟弟骆小宏所得到的,而我们也可以发现属于骆小新的两张奖状,分别是一年级的时候所获得的“文明学生”称号和六年级第一学期所获得的“三好学生”称号。骆小新现在跟奶奶和读四年级的弟弟一起住。老奶奶已经76岁了,是本村嫁过来的,有四个女儿和两个儿子,骆小新的爸爸就是老奶奶的小儿子。因为父母都在惠州打工,家里只剩下老幼三人。奶奶年迈,上小学四年级的弟弟又太幼小,家里没有青壮年劳动力,所以没有种田,但奶奶在屋子前面种了一些菜和养了十只鸡。小新说他平时也会帮忙做喂鸡、烧火、烧热水之类的家务活,但碗是他和弟弟骆小宏轮流洗的,地板也是兄弟俩轮流拖,而衣服就是两个人各洗各的。据老奶奶说小新怕爸爸不怕妈妈,爸爸一般每一个星期都会打三次电话回家,但一年才回家三四次。如果爸爸在家,小新和弟弟就会表现得很好,不怎么看电视,并且会自觉做作业;但是爸爸不在家的时候兄弟俩偶尔也会打打闹闹,有一次,弟弟调皮被老奶奶打了一棍子,小新制止了并跟奶奶说:“爸爸不在家,如果打弟弟会败坏爸爸、妈妈的名声的。”弟弟小宏的成绩很好,但毕竟年纪还小,有时候还是爱跟奶奶拿钱买零食,奶奶偶尔给他一两毛钱,小弟弟就觉得奶奶小气,但是小新会跟他说“不是奶奶小气,而是爸爸赚钱辛苦,赚钱不多,也没给奶奶多少钱家用,所以奶奶也不可能给我们多少钱买零食。”老奶奶说,小新一般不跟她拿钱,除非偶尔被小伙伴拉着一起去附近的小卖部的时候才会回家跟奶奶拿一点钱去买点小零食。“平时奶奶种菜的时候你会不会帮忙啊?”“会啊会啊,可是会帮倒忙。”他一副很是调皮活泼的样子。(三)他的体育运动长洲小学有一个水泥篮球场,学生从学校到篮球场的时候还要经过一大片野生的草地,如果遇上下雨天,颇为泥泞。然而就是在这个水泥篮球场上,可以看到他的身影。他说他现在要努力锻炼身体,长大以后要当维护正义的警察。六、旋与蔚第一次采访时间:4月24日下午 地点:长洲小学会议室、小旋的家采访对象:骆小旋、骆蔚、小旋奶奶 采访人:吴丽芬、申端锋第二次采访时间:4月25日下午 地点:小旋的家 采访对象:骆蔚、小旋奶奶采访人:吴丽芬、申端锋第三次采访时间:4月26日下午 地点:小旋的家采访对象:骆蔚采访人:吴丽芬、申端锋 基本情况:小旋(化名),男, 12岁,小学四年级。爸爸妈妈出外务工,家里有位奶奶,有个15岁,在镇上读初一的姐姐蔚(化名)。(一)你心温暖么,小旋? 小旋的头发特别与众不同,最前面的刘海贴在额头上,刘海上面的一小撮却用发胶定型成竖起来,在那一群朴素的同学面前显得他有点与众不同。在我踏进教室以及在教室跟小孩们玩游戏时他随其他同学起哄是最大声的,而当我让他站起来告诉我他家的故事时他只低着头,手不断地摆弄着书本。在我的一再鼓励下,他用很低很低的,要把耳朵靠在他旁边才听得到的音量告诉了我他家的基本情况。当我一让他坐下时他又恢复了先前的捣蛋,不断地起哄,不断地向周围的同学扮鬼脸。 我们的交谈是在学校的会议室进行的,小旋坐在我旁边,申师兄隔着张会议桌坐在离我们比较远的另一端。小旋只低着头,双手时而交缠在一起,时而摆放在椅子的两侧。他的话总是很少,我们问一句他就答一句,而且答案总是非常简洁,当我们继续追问时他总是一句“不知道”,当我们试着用更通俗,更容易的语言解析我们的问题,让他再说说时他还是以“不知道”而答了我们,很多话语当他不知道用普通话怎么表达时他就很自然地用回客家话,声音总是低低的,需要竖起耳朵才能听清楚。小旋说他爸爸妈妈出去打工了,家里现在只剩奶奶,姐姐在镇上读初一,因为村里离镇走路要半个多小时,而且雨天路不好走,平时就在学校住宿,周末才回家。但这几天病了,现在正请假在家休养。小旋说爸爸在深圳打工,但他不知道爸爸是做什么工的,春节时才回家一趟。家里没电话,平时爸爸打到离他家不远的大姑家,他没去接过电话,都是姐姐去接的。“你怎么不去接呢?”我问。 “不想。”他抬头看了看我答道。“为什么不想啊?爸爸那么久才回家一次,你不想他啊?”我继续问他。 “不知道。也没什么想他”跟先前一样,小旋还只是抬头看了看我们又低下头,双手不断地交缠着。 “很久没看到爸爸也没所谓吗?”申师兄微笑着问他。 “不知道,没所谓。”小旋抬头看了看师兄,似乎真的不知道怎么回答,于是那样回答。听了他的回答我们沉默了片刻片刻后我们继续问他关于妈妈的情况,他告诉我们妈妈也出去外面工作了,但不知道她现在在什么地方工作,做什么工。但每年都会在他放寒假不久就回来,比他爸爸早回来过春节,有时会带过年的新衣服回来给他们姐弟俩。“妈妈多久打一次电话回来呢?会问你些什么啊?”我们问。“她没打回来。”我们有点惊讶,以为是他不明白我们的意思,于是我们再问“妈妈不是在外面工作吗?一年才回家一次,平时不打电话回来问问家里的情况吗?”“她没打”小旋抬起头,定定地看着我们,很坚定地答道。“那你想妈妈么?看到其他同学的妈妈回来跟同学一起你羡慕么?”“不想。不羡慕。”小旋坚定地说,语调还是丝毫不带感情。“那过节时妈妈回来你会跟妈妈在一起么?她会不会带你一起出去玩啊?”我们继续问道。“晓(客家话,意思是会)。”“带你去哪里玩呢?”“她回来会去赌博,我就跟她一起去。赢钱了会给点我买零食。”原来她妈妈回来过节时多数时候会在村里打麻将或玩扑克牌,那个时候他就会跟着去,因为他可能更容易跟妈妈要到买零食的钱。当我们问他买零食会不会也买点给姐姐吃时,他说会。而且平时姐姐周末回家也会带点零食给他和奶奶吃。“那你跟姐姐打架么?”我们问。“不打。”小旋抬头看了看我们,两眼转了转答到。他还告诉我们现在姐姐生病在家,平时姐姐回来会帮奶奶做家务,他有时候也帮奶奶扫扫地,农忙时也下田收割稻谷。“你会割稻谷吗?”我们有点疑问。“晓。”小旋说现在田里的活都是奶奶干的,知道奶奶很辛苦。但当我们问他既然知道奶奶辛苦有没想过要怎么帮奶奶时他想了很久才答“不知道”。小旋说他现在上学是跟大姑读三年级的孙子一起来的,但平时并不到大姑家玩。觉得大姑疼他,主要是经常给他好吃的,而且过年会给他20块的压岁钱(20块在那个村是个比较大的数目了)。当他打架被知道时也会嘱咐他不要打架。“爸爸知道你打架的事么?会不会骂你啊?”我们很想知道他爸爸的态度。“回来就知道,骂。叫我不要打架。听奶奶的话。要好好学习。”“爸爸不打你么?”我们继续问。“不打。”“那妈妈呢?她知道你在家会打架么?”我们问。“知道。”“知道了说你什么啊?”我们继续追问。“她没说我。”我们听了顿了一顿。然后他告诉我们他妈妈曾经带他去惠州的小金口生活过,但具体是多少岁的时候他并不能说清楚。他认为妈妈比较疼他,爸爸比较疼姐姐。当我们问他为什么这样想时他说不知道。“那奶奶知道你打架么?会不会打你啊?”我们继续问他关于他在学校打架的事。“有时知道。她不打。她会叫我不要去打架。”“那奶奶说的你都听么?”一个老人能不能看管住这样一个小孩呢?“不知道。”这次他笑了笑。“为什么不知道啊?奶奶说的你都照做了么?她叫你不要打架你还打了没?”“有时听。”最后他这样答我们。“过年爸爸妈妈回来了你高兴么?”申师兄问。“没所谓。”“怎么没所谓呢?如果过年他们没回家你看到其他同学的爸爸妈妈都回来了你不羡慕吗?不想你爸爸妈妈?”申师兄继续问道。“不知道,没所谓。不羡慕。”小旋还是一脸的平静。最后我们以小旋的“不羡慕”结束了这一次的访谈。由于已经下午6点多了,小学早已放学,其他的小孩也都早已经回家了,于是我们决定送他回家。一群很好奇的小朋友一路跟着我们,小旋一路都走在最前面,时不时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还跟那群小朋友玩耍着,我们没有想到,原来他家在半山腰。穿街走巷后是一段山路,最宽的路面只有1.2米。两个人也不能并排走。在接近他家时我们听到了一阵阵狗吠声。原来是他家的三条狗发现了陌生人不断地朝我们吠。这时我们看到了小旋的姐姐蔚。她先赶走了狗,然后请我们进屋里。一进屋映入眼敛的是张老式的高脚木桌,已经退色了,估计是用了几十年的了。旁边摆着几张旧旧的高脚四方凳及一条长长的板凳。右手边的那个房间有电视机和比较新的床铺。还有两个房间里有老式的木板床,旧旧的被子凌乱地散在床上,房间很小,除了张床就只剩过道的位置。衣服等杂物都堆放在墙边的木桌上。厨房是砖砌成的土灶,看起来是已经用了好几十年的老灶了,一小堆柴放在地上。我们刚到没多久奶奶刚好就扛着锄头从田里回来了。奶奶满头白发,穿着一身有几个补丁的衣服,身材较娇小。坐定后我们问老奶奶今年高寿多少了,蔚告诉我们奶奶已经不记得自己多少岁了,家里人猜大概有八十五六了。蔚挨着老奶奶坐,时不时把玩着奶奶的手,有时也帮奶奶拢拢垂下来的头发,奶奶一直微笑着,有时也插插话,她好像听得懂一点点普通话。有时我也用客家话跟她交谈。蔚说小旋在家并不听奶奶的话,放学回家就看电视,连自己换洗的衣服和洗澡水都要奶奶准备好,奶奶三请四喊才肯去洗澡。有时会跟奶奶要零花钱,要不到时就发脾气跑掉,如果奶奶追上去给他钱时他会扔掉说不要,有时甚至会撕掉,不管奶奶在后面怎么喊都不会再理奶奶。蔚说小旋的成绩比较差,平时她教他也不怎么学,春节爸爸回来教他会认真学一下,爸爸在家放学也按时回家,哪也不敢去。当我们问到小旋妈妈时老奶奶有点激动,说她春节后出去到现在两个月了,一个电话都没打过回来,“没心肝,好狠,”奶奶叹了口气,“不问家里怎么样,也应该问问在家的孩子怎么样啊!”蔚还告诉我们妈妈回来基本是不做家务的,经常下山到村里去赌博。以前会打奶奶,现在奶奶有一只眼看不清楚就是给妈妈打的,当我们想继续追问怎么回事时老奶奶按住了蔚的手,不让她告诉我们。蔚告诉我们现在妈妈对奶奶也只是时好时坏,还喜欢给奶奶起绰号。由于时间已经不早了,于是我们匆匆告别老奶奶。(二)世上有不爱孩子的母亲吗,蔚?第二天下午我们继续来到小旋家,对蔚进行了详尽的采访。由于老奶奶下田去了,家里只剩蔚在家。蔚说妈妈春节出去后一直没打过电话回家,也不知道现在她在什么地方工作,以前是在惠州的小金口卖水果,在她六年级暑假的时候带她跟小旋在那生活过。平时卖完水果下班后会带他们姐弟俩逛逛商场,有时候也买点吃的给他们吃。很多时候是小旋要求买什么就买什么,而小蔚要求要买时一般不加理睬。但小旋经常会分点给姐姐吃或要求妈妈也买姐姐那份。“妈妈不喜欢我。”蔚告诉我们。“你觉得妈妈不喜欢你?为什么会这样想呢?”我们有点吃惊,于是问道。“小时候我喜欢爬树和打打闹闹,但妈妈觉得女孩子应该斯文点,她喜欢女孩子文静点的。所以好像不喜欢我。”蔚还告诉我们以前妈妈对她并不好,经常骂她,现在给邻居劝说得不好意思了则比较少骂。但一般回家了也不干家务,不是到村里赌博就是在家看电视。蔚说跟妈妈单独相处的时候会指出妈妈做得不对的事情,但一般那个时候妈妈是不作声的,她也不知道妈妈有没有在听她。我们问她有没想过用写信的方式跟妈妈聊天,让妈妈明白。这时蔚笑了笑,有点害羞地说:“以前也想过,看到其他同学的妈妈对他们那么好自己很羡慕,也想妈妈那么疼我,很想问问她为什么那么讨厌我,不对我像弟弟那么好。但是现在都不知道她在哪里上班,更写不了信了。”“你觉得妈妈不疼你吗?”我们继续问道。“嗯。”蔚沉吟了一下,“不喜欢,如果我做错什么她会大声骂我,但弟弟做错事了她也不会说他的。”(三)关于父亲,关于读书蔚说现在爸爸在深圳做水泥工,农忙和春节时会回家,平时就不定时打电话到大姑家问问家的情况,有时也让她去听听电话。如果知道她病了会经常打回来问问她的情况,叫她去看医生。有一次爸爸说有朋友介绍他一份好工作,每个月900块,爸爸在电话跟她说如果做成了就接奶奶跟他们姐弟俩出去深圳读书。可是最后并没有接成。蔚说爸爸有时候在工地受伤了也会回家休养,如果他在睡觉或休息她就会不看电视或说话和动作会轻很多,怕吵到爸爸休息。蔚说爸爸是高中毕业的,会经常跟他们姐弟俩说好好读书,在家时会辅导小旋功课,蔚在功课上遇到不懂的也会问爸爸。“爸爸说只要我考上重点高中,就算借钱也会借给我读。”蔚笑着说,语气里还有一点点骄傲的味道。 “那如果考不上呢?”我们问。 “考不上就出去打工了”蔚的语气很平静。 “你想出去打工么?不想读书?”我们继续追问。据我们所知蔚的成绩在班上一直是前十名。“我当然想读啦,但如果考不上就要去打工了,爸爸好辛苦的,如果我也出去打工了家里就不会那么困难了。爸爸就不会那么辛苦了。奶奶已经八十多了,现在还要下田呢。”蔚的声音很亮,好像我们并不是才第二次见面的陌生人,我们就像是她的知心朋友般跟我们诉说着。 “爸爸那么久才回家一次,你会想他么?”蔚已经15岁了,对于爸爸她又有怎么样的情感呢? “有时也想”她笑着说道。 “那想的时候怎么办呢?爸爸有电话么?”我们继续追问。 “爸爸以前有手机,有时想他的时候也打过给他。他生日的时候就很想打给他了,不过那个时候他没手机,又忘了留电话号码给我们,我都找不到他。一般他到一个新地方打工的时候他会留个电话号码给大姑,让我们有什么事就打给他。去年奶奶心脏病复发的时候就打过给他。爸爸就把奶奶接到深圳去看病住院了。” “爸爸妈妈都不在家,奶奶那么老了,平时你又在镇上上学,如果家里发生什么事怎么办呢?”我们问道。 “大姑会时不时过来看看,她家就在下面,不远的。”蔚边说边对着门口指大姑家的方向给我们看。“还有个明伯,他是跟爸爸一起做水泥工的,不过他经常回来,也经常来看看我们,他会打电话给我爸说家里的情况。上次奶奶心脏病复发就是他打电话告诉爸爸的。妈妈骂我的时候他也会劝妈妈不要骂我。”蔚很健谈,我们问的她都会很详尽地告诉我们。(四)蔚情感的奢求,生活的愿望“那你有心事呢?会跟爸爸或妈妈说么?”“我在学校有俩三个很好的朋友啊,有心事就跟她们。我们什么都说。”蔚笑了笑说。“都不跟爸爸或妈妈说吗你们?”我们继续问道。 “都不说。有什么就我们几个人说了,跟他们说会不好意思的。”蔚还是笑了笑,还带着点不好意思的神态。“爸爸妈妈那么久才回家一躺,他们回来你会不会觉得他们变陌生了?”我们问道。“有时会。呵,有时甚至希望他们不要回来。好像感觉怪怪的,好像已经习惯了家里只有我们三个。”蔚有点害羞地说道。“不回来不想他们吗?看到其他的同学都跟爸爸妈妈一起你不羡慕吗?”我们还是继续问下去。 “会想啊。但他们在家又会感觉怪怪,好像跟平时很不一样。但看到其他同学的爸爸妈妈回来一起过年了又会很羡慕啊。如果他们没回来我可能会打电话给他们。”蔚又很坚定地看着我们说道。“但如果爸爸妈妈说没钱不回来呢?”“我可以体谅他们,但如果他们因为不够钱就不回来。我怎么都不接受。过年那么大的事都不回来。”这时蔚变得有点激动,时而说得很快,时而语无伦次。“没钱我们可以用少点的,我还是希望他们回来,家里要热闹点。”蔚接着说,眉宇间流露出与年龄不相符的气息。蔚告诉我们妈妈并不会问她在学校的事,回来还会经常跟他们争着看电视,妈妈喜欢看警察破案等这种类型的电视剧,如果蔚跟她争是争不过她的,但弟弟跟妈妈争,妈妈就会让给弟弟看。蔚说弟弟喜欢看卡通和打斗的电视节目,看了后会跟一大群同学学着电视剧那样不断地打来打去,闹个不停。前些日子还向她炫耀说他们组成了个七人帮,他是老三。有一次甚至指着位班上的女同学说是他的老婆。蔚也说她曾经在床底看到过小旋写的“情书”,写得很肉麻,也是看电视学来的。蔚还说现在村里很多十来岁的小孩都把情情爱爱整天挂在嘴边。“你们看什么电视节目妈妈不管吗?她没告诉你们电视一般是不真实的,让你们不要学吗?”我们问道。“没有,她不管我们的。她自己喜欢看的就看了,不喜欢看的就不看了。随便我们看什么。”蔚答道。“那奶奶呢?管你们看什么节目么?”我们继续问蔚。“奶奶不知道我们看什么的,只是经常叫小旋不要跟别人打架。”“你觉得奶奶教的都是对的么?奶奶那么老了,会不会觉得她的思想已经过时了?”“嗯,我觉得都对。奶奶教得很多都是正确的。有些她不明白就慢慢跟她解释。”说起奶奶,蔚又笑了笑。“但是如果奶奶教的是错的呢?爸爸妈妈又不在家,那你怎么办?”我们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8课“火柴人”行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小学信息技术(信息科技)五年级上册青岛版(六三制)
- 第二单元 重庆旅游计划说课稿-2025-2026学年小学信息技术(信息科技)旧版西师大版
- 关于同学聚会发言稿18篇
- 2025年浙江省人民警察司晋督培训考试综合类题库含答案详解
- 2025年深圳市大鹏新区发展和财政局招聘考试笔试试卷【及答案】
- 住宅商业公寓社区文化活动策划与运营合同范本
- 茶室租赁合同范本:茶文化休闲体验服务协议
- 出租车公司股权转让与智能交通信息服务合同
- 朱岚离婚协议:财产分割、子女抚养及赡养金协议书
- 东南亚旅游导览出国劳务派遣服务协议
- 充电站运营管理制度(参考模板)
- 体育与健康教学设计《手倒立前滚翻》
- NISP一级考前模拟训练题库200题(含答案)
- JJG 20-2001标准玻璃量器
- 2024外研版初中英语单词表汇总(七-九年级)中考复习必背
- 《大数据平台部署与运维》课程标准(含课程思政)
- 英语中的时间表达(示范课例)
- 脊柱外科进修汇报
- 《史记》上册注音版
- 苏州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纲要课程笔记
- 危重症患者护理文书书写规范-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