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用心 爱心 专心1 20132013 高考岳麓版历史总复习提能力训练高考岳麓版历史总复习提能力训练 第第 1 1 单元单元 第第 2 2 讲讲 时间 时间 4545 分钟分钟 满分 满分 100100 分分 一 选择题一 选择题 每题每题 5 5 分 共分 共 6060 分分 1 1 2012 2012 南京模拟南京模拟 下面是高三文科某学生在一轮复习时归纳出的一张表格 在比较下面是高三文科某学生在一轮复习时归纳出的一张表格 在比较 完各项后意图进一步归纳出最后一栏的完各项后意图进一步归纳出最后一栏的 教训教训 朝代朝代西汉初期西汉初期唐朝中叶唐朝中叶唐朝末年唐朝末年 表现表现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藩镇割据藩镇割据 原因原因分封诸侯分封诸侯节度使权力过重节度使权力过重内轻外重内轻外重 影响影响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 权 巩固发展大一权 巩固发展大一 统局面统局面 后患无穷 由盛转衰后患无穷 由盛转衰 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开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开 始始 教训教训 你认为最佳的你认为最佳的 教训教训 应当是应当是 A A 国家是否统一往往决定于皇帝的素质 国家是否统一往往决定于皇帝的素质 B B 必须削弱地方政权的力量 强化中央集权 必须削弱地方政权的力量 强化中央集权 C C 地方割据不单单出现在王朝末年 地方割据不单单出现在王朝末年 D D 中央与地方是一种对立关系 中央与地方是一种对立关系 解析 学生解答本题一要注意总体把握表格材料的意思 二要准确领会命题意图 表解析 学生解答本题一要注意总体把握表格材料的意思 二要准确领会命题意图 表 格中的历史实例充分说明了要想加强中央集权 就必须削弱地方政权的力量 格中的历史实例充分说明了要想加强中央集权 就必须削弱地方政权的力量 A A D D 两项说两项说 法错误 法错误 C C 项说法虽然正确 但并不是项说法虽然正确 但并不是 教训教训 答案 答案 B B 2 2 2012 2012 永州模拟永州模拟 钱穆认为 钱穆认为 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 只能说是汉代好 唐代还比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 只能说是汉代好 唐代还比 较好 宋代就太差了 较好 宋代就太差了 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 A A 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 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 B B 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 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 C C 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 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 D D 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 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 解析 从汉到宋 反映了中国古政治体制中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即中央集权不断地加解析 从汉到宋 反映了中国古政治体制中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即中央集权不断地加 强 因此强 因此 B B 项错误 项错误 C C 项是从军事角度而言 与材料不符 项是从军事角度而言 与材料不符 D D 项 从镇压地方而言 三者没项 从镇压地方而言 三者没 有本质差别 到宋时 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经验教训 分化事权 地方所有大权集中于中有本质差别 到宋时 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经验教训 分化事权 地方所有大权集中于中 央 这样体制弊端致使出现地方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 因此答案为央 这样体制弊端致使出现地方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 因此答案为 A A 答案 答案 A A 3 3 2012 2012 宿迁模拟宿迁模拟 钱穆在钱穆在 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中国历史政治得失 中说 中说 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 用心 爱心 专心2 行动的中央政府 宰相府的派出所 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 如是则地方绝无权 权只在行动的中央政府 宰相府的派出所 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 如是则地方绝无权 权只在 中央 元代是有中央无地方的 中国只是其征服地 像英国的香港 中央 元代是有中央无地方的 中国只是其征服地 像英国的香港 此言论反映的实质是此言论反映的实质是 A A 元代通过行省制度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元代通过行省制度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B B 行省制度使地方行政机构形同虚设 行省制度使地方行政机构形同虚设 C C 元代的中央最高行政机关是行中书省 元代的中央最高行政机关是行中书省 D D 元代中央政府与地方的矛盾十分尖锐 元代中央政府与地方的矛盾十分尖锐 解析 元代推行的行省制度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 元代推行的行省制度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 答案 A A 4 4 汉书汉书 刘辅传刘辅传 中提到中提到 中朝 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 侍中 常侍 散中朝 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 侍中 常侍 散 骑 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 骑 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 由此可见 中朝由此可见 中朝 A A 创立于西汉 创立于西汉 B B 由皇帝亲信近臣构成 由皇帝亲信近臣构成 C C 参与政事的决策 参与政事的决策 D D 长官亦为宰相 长官亦为宰相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D D 项错误 可排除 题干材料的内容注重讨论的是中朝的构项错误 可排除 题干材料的内容注重讨论的是中朝的构 成 而成 而 A A C C 皆非讨论中朝构成的史实 皆非讨论中朝构成的史实 B B 项符合题干讨论内容 且正确 故选之 项符合题干讨论内容 且正确 故选之 答案 答案 B B 5 5 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 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 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问题的重要举措是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 A 废分封 置郡县 废分封 置郡县 B B 建立法律体系 建立法律体系 C C 确立三省六部制 确立三省六部制 D D 实行科举制 实行科举制 解析 注意材料信息解析 注意材料信息 隋唐隋唐 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是指三省之间的分权与牵 是指三省之间的分权与牵 制 可知制 可知 C C 正确 正确 答案 答案 C C 6 6 2012 2012 洛阳模拟洛阳模拟 凡百司奏抄 侍中审定 则先读而署之 以驳正违失 凡制敕凡百司奏抄 侍中审定 则先读而署之 以驳正违失 凡制敕 宣行 大事则称扬德泽 褒美功业 覆奏而请施行 小事则署而颁之 宣行 大事则称扬德泽 褒美功业 覆奏而请施行 小事则署而颁之 该材料所述中国古该材料所述中国古 代机构应该是代机构应该是 A A 唐朝门下省 唐朝门下省 B B 宋朝中书门下 宋朝中书门下 C C 元朝中书省 元朝中书省 D D 明朝内阁 明朝内阁 解析 提取材料信息 解析 提取材料信息 凡百司奏抄 侍中审定 则先读而署之 以驳正违失 凡百司奏抄 侍中审定 则先读而署之 以驳正违失 由此由此 可见 该部门负责政令的封驳 应该属于门下省的职责 可见 该部门负责政令的封驳 应该属于门下省的职责 答案 答案 A A 7 7 2012 2012 烟台检测烟台检测 前代选用 皆州郡察举前代选用 皆州郡察举 至于齐隋 不胜其弊至于齐隋 不胜其弊 是以置州是以置州 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 招天下之人 聚于京师春还秋住 乌聚云合 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 招天下之人 聚于京师春还秋住 乌聚云合 这是唐玄这是唐玄 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 A A 推恩令 推恩令 B B 科举制 科举制 用心 爱心 专心3 C C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 D D 察举制 察举制 解析 解析 前代选用 皆州郡察举前代选用 皆州郡察举 说明这种制度是指察举制 这种制度后来出现了很 说明这种制度是指察举制 这种制度后来出现了很 多问题 于是把多问题 于是把 察举察举 之权收归中央 很多人只好去京城参加推选 易错选之权收归中央 很多人只好去京城参加推选 易错选 B B 原因在 原因在 于阅读材料信息不仔细 看到于阅读材料信息不仔细 看到 隋隋 唐玄宗唐玄宗 字样误以为是隋唐实行的科举制 字样误以为是隋唐实行的科举制 答案 答案 D D 8 8 古代中国的选官 用官制度的实施和发展 促进和保证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选官 用官制度的实施和发展 促进和保证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 与下图选官制度相对应的时期是与下图选官制度相对应的时期是 A A 秦朝 秦朝 B B 汉朝 汉朝 C C 魏晋 魏晋 D D 隋唐 隋唐 解析 本题切入点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从解析 本题切入点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从 官品官品 和和 中正品第中正品第 可知该选官制可知该选官制 度是度是 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 与其相对应的时期是魏晋时期 故选 与其相对应的时期是魏晋时期 故选 C C 答案 答案 C C 9 9 2012 2012 扬州模拟扬州模拟 下表中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发生变化的原因不包括下表中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发生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表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表 朝代朝代曹魏曹魏西晋西晋东晋东晋隋隋唐唐北宋北宋 比例比例 26 26 15 15 4 4 17 2 17 2 24 5 24 5 46 1 46 1 A A 适应时代的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 B B 隋唐建立科举制 门阀制度渐渐解体 隋唐建立科举制 门阀制度渐渐解体 C C 国家统一 社会安定 国家统一 社会安定 D D 宋朝以文治国 重视科举取士 宋朝以文治国 重视科举取士 解析 魏晋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 门阀制度盛行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确立 门阀制度解析 魏晋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 门阀制度盛行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确立 门阀制度 渐渐解体 到了北宋时期科举制得到完善和发展 排除渐渐解体 到了北宋时期科举制得到完善和发展 排除 A A B B D D 三项 故三项 故 C C 项符合题意 项符合题意 答案 答案 C C 1010 明清内阁对皇帝 明清内阁对皇帝 不合理不合理 的诏旨 可以拒绝草拟 封还执奏 皇帝不满内阁票的诏旨 可以拒绝草拟 封还执奏 皇帝不满内阁票 拟发回重拟时 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 可以拒绝重拟 以原票封进 以上材料主要拟发回重拟时 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 可以拒绝重拟 以原票封进 以上材料主要 表明表明 A A 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 B 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 C 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用心 爱心 专心4 D D 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解析 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制度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帮助他处理解析 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制度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帮助他处理 繁多的政务 明成祖在位时 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 入值宫内的文渊阁 随侍繁多的政务 明成祖在位时 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 入值宫内的文渊阁 随侍 皇帝 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皇帝 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内阁内阁 由此出现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由此出现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 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 职权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 职权 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A A B B C C 三项说法三项说法 不符合史实 故选不符合史实 故选 D D 项 项 答案 答案 D D 1111 洪武皇帝洪武皇帝 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 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但是这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 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但是这 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 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 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 府部门府部门 材料中材料中 中级官员中级官员 的主要职能是的主要职能是 A A 协理奏章 协理奏章 B B 参与决策 参与决策 C C 执行政令 执行政令 D D 监察百官 监察百官 解析 从解析 从 洪武皇帝洪武皇帝 独自处理国家大事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可以判断这指的是明初废除宰相制度 可以判断这指的是明初废除宰相制度 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特别的政府部门特别的政府部门 指的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殿阁大学士 他们不指的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殿阁大学士 他们不 参与决策 也不负责执行政令和监察百官 只是协助皇帝处理奏章 参与决策 也不负责执行政令和监察百官 只是协助皇帝处理奏章 答案 答案 A A 1212 故宫养心殿有一对漆红圆柱 上面镌刻着雍正帝手书的一副楹联 故宫养心殿有一对漆红圆柱 上面镌刻着雍正帝手书的一副楹联 惟以一人治天惟以一人治天 下 岂为天下奉一人下 岂为天下奉一人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这副楹联理解正确的是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这副楹联理解正确的是 体现了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思想体现了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思想 反映了统治者对集权的极端渴望反映了统治者对集权的极端渴望 一定程度上一定程度上 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思想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完全是统治者自欺欺人的真实写照完全是统治者自欺欺人的真实写照 A A B B C C D D 解析 解析 惟以一人治天下 岂为天下奉一人惟以一人治天下 岂为天下奉一人 大意是做皇帝要以自己亲历亲为地治理大意是做皇帝要以自己亲历亲为地治理 天下 而不是仅仅被天下人所奉养 体现了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思想 反映了统治者对集权天下 而不是仅仅被天下人所奉养 体现了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思想 反映了统治者对集权 的极端渴望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第的极端渴望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第 项项 完全是统治者自欺欺人的真实完全是统治者自欺欺人的真实 写照写照 说法较片面 故排除 说法较片面 故排除 答案 答案 B B 二 非选择题二 非选择题 第第 1313 题题 2020 分 第分 第 1414 题题 2020 分 共分 共 4040 分分 1313 在对 在对 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 开展研究性学习时 某班同学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开展研究性学习时 某班同学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 展开的 展开的 方法一方法一 史料研习史料研习 材料材料 1 1 始皇帝幸梁山宫 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 弗善也 中人或告丞相 丞相始皇帝幸梁山宫 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 弗善也 中人或告丞相 丞相 后损车骑 始皇怒曰 后损车骑 始皇怒曰 此中人泄吾语 此中人泄吾语 案问莫服 当是时 诏捕诸时在旁者 皆杀之 案问莫服 当是时 诏捕诸时在旁者 皆杀之 用心 爱心 专心5 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司马迁司马迁 史记史记 卷六卷六 秦始皇本纪秦始皇本纪 材料材料 2 2 宰相之职 佐天子总百官 治万事 其任重矣 然自汉以来 位号不同 而 宰相之职 佐天子总百官 治万事 其任重矣 然自汉以来 位号不同 而 唐世宰相 名尤不正 初 唐因隋制 以三省之长中书令 侍中 尚书令共议国政 此宰唐世宰相 名尤不正 初 唐因隋制 以三省之长中书令 侍中 尚书令共议国政 此宰 相职也 其后 以太宗尝为尚书令 臣下避不敢居其职 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 与侍中 相职也 其后 以太宗尝为尚书令 臣下避不敢居其职 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 与侍中 中书令号为宰相 其品位既崇 不欲轻以授人 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 而假以他名 中书令号为宰相 其品位既崇 不欲轻以授人 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 而假以他名 自自 太宗时 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 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 其后或曰太宗时 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 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 其后或曰 参议得失参议得失 参知参知 政事政事 之类 其名非一 皆宰相职也 之类 其名非一 皆宰相职也 欧阳修欧阳修 新唐书新唐书 卷四六卷四六 职官志职官志 材料材料 3 3 国初定制 设议政王大臣数员 皆以满臣充之 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 国初定制 设议政王大臣数员 皆以满臣充之 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 皆交议政大臣会议 每朝期 坐中左门外会议 如坐朝仪 雍正中设立军机处 议政之权皆交议政大臣会议 每朝期 坐中左门外会议 如坐朝仪 雍正中设立军机处 议政之权 遂微 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 乾隆壬子 纯皇帝特旨裁之 遂微 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 乾隆壬子 纯皇帝特旨裁之 昭梿昭梿 啸亭杂录啸亭杂录 卷四卷四 议政大臣议政大臣 1 1 从材料从材料 1 1 中 我们可以看出皇帝具有怎样的态度或做法 分析其本质 中 我们可以看出皇帝具有怎样的态度或做法 分析其本质 6 6 分分 2 2 材料材料 2 2 反映了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 材料反映了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 材料 3 3 反映了清初议政王大臣会反映了清初议政王大臣会 议的权力如何 根据议政王大臣会议机构权力演变的过程说明其权力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议的权力如何 根据议政王大臣会议机构权力演变的过程说明其权力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6 6 分分 方法二方法二 规律认识规律认识 3 3 汉 唐 明 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 汉 唐 明 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 内朝内朝 三省六部三省六部 内阁内阁 军机处 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军机处 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4 4 分分 方法三方法三 观点探讨观点探讨 材料材料 4 4 皇权至高无上而无所不统的属性 使得全体臣民都是皇权统治和奴役的对象 皇权至高无上而无所不统的属性 使得全体臣民都是皇权统治和奴役的对象 没有平等可言 在皇帝制度创立后的历史中 皇权意识不断地膨胀却缺乏对其应有的制约没有平等可言 在皇帝制度创立后的历史中 皇权意识不断地膨胀却缺乏对其应有的制约 与限制 正因为如此 在历史上才会出现不少皇帝滥用权力的现象 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与限制 正因为如此 在历史上才会出现不少皇帝滥用权力的现象 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 伤害 伤害 赵斌赵斌 浅析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利与弊浅析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利与弊 4 4 结合材料结合材料 4 4 的观点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皇帝制度的认识 的观点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皇帝制度的认识 4 4 分分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相关知识 第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相关知识 第 1 1 问据材料问据材料 1 1 关键信息关键信息 见丞相车见丞相车 骑众 弗善也 中人或告丞相骑众 弗善也 中人或告丞相 始皇始皇 诏捕诸时在旁者 皆杀之 自是后莫知行之所诏捕诸时在旁者 皆杀之 自是后莫知行之所 在在 归纳皇帝的做法 根据皇帝制度的特点及其体现的矛盾说明反映的本质 第归纳皇帝的做法 根据皇帝制度的特点及其体现的矛盾说明反映的本质 第 2 2 问第一问第一 小问根据材料小问根据材料 2 2 中隋唐宰相制度改革的有关史实分析得出其中隋唐宰相制度改革的有关史实分析得出其 特点特点 第二 三小问根据材 第二 三小问根据材 料料 3 3 的有效信息说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和转移的过程 第的有效信息说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和转移的过程 第 3 3 问概括历朝皇帝强化皇权问概括历朝皇帝强化皇权 的措施然后得出结论 第的措施然后得出结论 第 4 4 问认识皇帝制度要注意全面性和辨证性 问认识皇帝制度要注意全面性和辨证性 答案 答案 1 1 皇帝将泄密其言行的一律处死 皇帝行踪神秘化 皇帝对丞相车骑多不满 皇帝将泄密其言行的一律处死 皇帝行踪神秘化 皇帝对丞相车骑多不满 用心 爱心 专心6 本质上反映了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 也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本质上反映了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 也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2 2 宰相一职增多 集体共议国政 假借其他官名行宰相职责 分散宰相权力 清初 宰相一职增多 集体共议国政 假借其他官名行宰相职责 分散宰相权力 清初 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 他们对军国大政有直接处置权 雍正朝设立军机处以后 议政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 他们对军国大政有直接处置权 雍正朝设立军机处以后 议政 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便明显被削弱 乾隆时期 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 权力全部转移到皇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便明显被削弱 乾隆时期 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 权力全部转移到皇 帝手中 帝手中 3 3 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 组成决策核心机构 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 组成决策核心机构 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 宰相宰相 之之 职 使其相互牵制 职 使其相互牵制 4 4 皇帝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 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在该制皇帝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 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在该制 度下 皇权独尊 极易形成皇帝集权专制 并且滋生腐败 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度下 皇权独尊 极易形成皇帝集权专制 并且滋生腐败 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1414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材料 1 1 察举制察举制科举制科举制 品德 学问 议政能力品德 学问 议政能力 以文取士以文取士 长官举荐长官举荐自由报考自由报考 人 门兼美人 门兼美 取士不问家世取士不问家世 据张帆据张帆 中国古代简史中国古代简史 制表制表 材料材料 2 2 唐朝进士及第 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 不能直接为官 要想步入仕途 还 唐朝进士及第 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 不能直接为官 要想步入仕途 还 得通过吏部选官考试 吏部选官标准有四条 得通过吏部选官考试 吏部选官标准有四条 一曰身 体貌丰伟 二曰言 言辞辩正 一曰身 体貌丰伟 二曰言 言辞辩正 三曰书 书法遒美 四曰判 文理优长 三曰书 书法遒美 四曰判 文理优长 材料材料 3 3 清廷为了甄拔寒俊 遴选真才 采取了严禁营私舞弊 严格科场纪律 裁抑 清廷为了甄拔寒俊 遴选真才 采取了严禁营私舞弊 严格科场纪律 裁抑 大臣子弟 屡兴科场之狱等诸多措施 大臣子弟 屡兴科场之狱等诸多措施 唐宋时期 科场案少且处罚轻 不过革职 降唐宋时期 科场案少且处罚轻 不过革职 降 秩而已 清代迭兴科场案 对违法者往往处以极刑 且殃及亲属 如顺治丁酉乡试一案 秩而已 清代迭兴科场案 对违法者往往处以极刑 且殃及亲属 如顺治丁酉乡试一案 斩考官斩考官 7 7 人 流放人 流放 100100 余人 唯其如此 才基本上维护了科举选士的公正原则 所以 魏余人 唯其如此 才基本上维护了科举选士的公正原则 所以 魏 源称科举制度最大的特点是源称科举制度最大的特点是 公公 梁启超说 梁启超说 科举 法之最善者也科举 法之最善者也 科举为升平世之政科举为升平世之政 宋元强宋元强 从清朝状元看古代科举制度从清朝状元看古代科举制度 1 1 根据所学知识 用一句话概括察举制的内涵 据材料根据所学知识 用一句话概括察举制的内涵 据材料 1 1 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与察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与察 举制相比 科举制有哪些变化 举制相比 科举制有哪些变化 8 8 分分 2 2 试从唐朝吏部选官的标准这一方面 谈谈你对唐朝政治制度的评价 试从唐朝吏部选官的标准这一方面 谈谈你对唐朝政治制度的评价 6 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航空企业航空机务员安全生产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 高校代理合作合同模板(3篇)
- 高空作业施工合同模板(3篇)
- 高空施工合同注意事项(3篇)
- 2025后浪公务员面试题及答案
- 时尚街区店面股份转让及经营管理合同
- 演艺公司导演艺人培养合同
- 互联网广告代理服务协议
- 信科专业面试题及答案
- 水下电磁探测技术-洞察及研究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P144)
- 2025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地球上的水含解析
- 2025年机器人面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6届高考作文写作素材:《感动中国》2024年度十大人物素材及其运用
- 2025年重庆八中宏帆中学小升初自主招生数学试题(含答案详解)
- 2025年度江苏省档案管理及资料员基础试题库和答案
- 口腔咨询顾问入门知识培训课件
- 公司金融学 课件 第三章:货币的时间价值
- 2025年中国质量协会质量专业能力考试(质量经理)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
- 高三试卷:河北省2025届高三上学期新高考单科模拟综合卷(二)数学数学试卷
- 高速公路零碳服务区评价技术规范 (TCCTAS 36-202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