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习题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习题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习题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习题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专题一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 视人之国 若视其国 视人之家 若视其家 视人之身 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 A 儒家 仁爱 思想 B 墨家 兼爱 思想 C 儒家 礼治 思想 D 墨家 非攻 思想 2 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 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 崇尚无为思想的 是 A 不以人助天 B 制天命而用之 C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D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3 春秋战国时代 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 替百姓打算 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 同 为君主参谋 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墨家 4 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 若为背景 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 下列最合适的是 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A B C D 5 儒 道 墨 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 下列 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A 兼相爱 交相利 B 仁者爱人 C 抱法处势则治 背法去势则乱 D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6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 天行有常 B 人性本恶 C 礼法并用 D 民水君舟 7 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 人与人的关系 B 人与自然的关系 C 国与国的关系 D 夷夏关系 8 三宇经 中写道 人之初 性本善 在人性论上 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 墨子 荀子 老子 苏格拉底 A B C D 9 战国时期有人提出 明主之国 无书简之文 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 以吏为师 这句话反映的是 A 儒家的思想 B 道家的思想 C 墨家的思想 D 法家的思想 10 贤者举而上之 富而贵之 以为官长 不肖者抑而 废之 贫而贱之 以为徒役 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A 墨家思想 B 儒家思想 C 道家思想 D 法家思想 11 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 举先王 言仁义者盈廷 而政不免予乱 他批评的是 A 法家学说 B 道家学说 C 儒家学说 D 墨家学说 12 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 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 该经 典是 A 春秋 B 论语 C 孟子 D 易经 13 有人认为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 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 表人物分别是 A 荀子 董仲舒 B 荀子 孟子 C 商鞅 孟子 D 韩非子 董仲舒 14 史记 载 汉武帝时 公孙弘以 春秋 白衣为天子三公 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 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 A 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 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 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 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15 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 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 集权需要的是 A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 拱 之 B 以德兼人者王 以力兼人者弱 以富兼人者贫 C 诸不在六艺之科 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 D 我之出而仕也 为天下 非为君也 16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儒术 指 A 吸收了佛教 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 正统的孔孟学说 C 糅合了道家 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 儒家学说与权术 17 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 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反映了 A 孟子的 仁政 B 董仲舒的 独尊儒术 C 王阳明的 心学 D 顾炎武的 经世致用 18 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 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 支离 乙方批 评甲方做学问 太简 下列各项中 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 格物致知 B 发明本心 C 知行合一 D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19 王安石提出 形者 有生之本 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 心外无物 B 天地为万物之本 C 夫形于天地之间也 物也 D 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20 宋代 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 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 从天人感应出发 C 从万物本源出发 D 从人的本性出发 2 21 孔子 孟子 程颐 朱熹 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 仁 B 心外无物 C 理 D 格物致知 22 某思想家强调孝 悌 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 这位思 想家是 A 孔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王阳明 23 宋代 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A 道教思想融入儒学 B 佛教思想融入儒学 C 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D 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的新发展 24 清风吹动旗幡 一人说是风动 一人说是幡动 禅宗六祖慧能说 不是风动 不是幡动 而 是两位心动 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 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 孔子 B 程颢 C 朱熹 D 王阳明 25 圣人不责人之必能 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 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 朱熹 B 李贽 C 陆九渊 D 黄宗羲 26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称某人的著述 狂悖乖谬 非圣无法 排击孔子 别立褒贬 这 里的 某人 是指 A 李贽 B 黄宗羲 C 顾炎武 D 王夫之 27 某思想家说 我之出而仕也 为天下 为万民 非为一姓也 他所反对的是 A 民主共和制 B 中央集权制 C 专制主义制度 D 君主立宪制 28 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 勇于担当 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鞠躬尽痒 死而后巳 位卑未敢忘忧国 天下兴亡 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A B C D 29 父前行 子踵后 路遇长者 敛足拱手 尊长 在前 不可口唾 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 它反映 当时的教育 A 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 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 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 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30 春秋时期 郑国发生了火灾 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 子产说 天道远 人道迩 非所及也 于是积极组织灭火 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 识日益淡薄 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 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 B C D 31 公元前 6 世纪到公元前 2 世纪是人类文明的 轴心时代 人类首次觉醒 理性思维所创造 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对中国而言 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 A 百家争鸣 B 焚书坑儒 C 独尊儒术 D 崇儒尚佛 32 红楼梦 第十九回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中 贾宝玉看见袭人的两个姨表妹 感叹这样 好的女儿怎么没有养在侯门大户之家 对这种 爱无差等 的 感叹 理解正确的是 体现了墨家 兼爱 思想 否定了儒家有等级的 仁爱 是对传统封建礼教的挑战 说明儒家思正统地位的丧失 A B C D 33 董仲舒在 春秋繁露 中认为 天生民性 有善质而未能善 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 此 天意也 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 主张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B 感叹人性本恶 呼唤王道 C 建议以礼人法 以礼人俗 D 主张民性本善 君权神授 34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中载 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 要 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 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 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文中的他们是指 A 儒家学派 B 道家学派 C 法家学派 D 墨家学派 35 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个书生 你所遇到的情况可能是 你的教科书除了儒家经典外 还会有法家经典 你可以到郡县的学校就读 即使你不是贵族子弟也有机会读书 如果 你考试合格的话 可以到政府任职 A B C D 36 下列言论不符合宋明理学思想观点的是 A 夫天下之事 莫不有理 B 父子君臣 天下之定理 C 穿衣吃饭 即是人伦物理 D 天理存则人欲灭 人欲胜则天理灭 37 墨子主张 有能则举之 高予之爵 重予之禄 反对 骨肉之亲无故富贵 这表达了小 生产者 A 怀念 小国寡民 的社会 B 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 C 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 D 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 38 荀子曾提出 从道不从君 的观点 这表明荀子 A 认为天行有常 人道有为 B 把君臣关系置于 礼 这一最高原则下 C 反对君主实行专制统治 D 主张实行 仁政 和德治 39 以下是著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 诸子百家 及其学说的评价 其中属于评价老子及其道家 学说的是 A 崇功利 尚干涉 巩固君权 抑制民权 苏渊雷 B 人对自然只能任 顺从 和法 效法 不能违背它 范文澜 C 同情公室 反对私门 一味开倒车 郭沫若 D 其思想深信政府万能 而不承认人类个性之神圣 梁启超 40 近代学者借用朱熹的 格物致知 一词 把西方自然科学称为 格致之学 朱熹所说的 格致 的含义是 3 A 通过接触世间万物体会各种知识 B 通过实践探索客观规律和真理 C 强调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 通过研究自然科学认识人类社会 41 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 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 左边是孔子 右边是老子 三人在友好的气 氛中进行对话 据此判断 悬空寺最早可能建于 A 汉朝 B 魏晋南北朝 C 隋唐 D 宋朝 42 据 古今图书集成 记载 古代女子列入 闺节 闺烈 的烈女节妇 唐朝为 51 人 宋朝为 267 人 明朝为 36000 人 这种变化趋势表明 A 礼教束缚渐趋强大 B 君主专制逐渐强化 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 夫权社会基本形成 43 有学者认为 被满洲人征服的震惊 使中国知识分子重新思考政治合法性的整个基础 最 惊人和富有创造性的是类似于西欧人民的主权思想的生发 下列各项 能佐证这位学者观点的 是 天下为主 君为客 穿衣吃饭 即人伦物理 以天下之权 寄天下之人 中学 为体 西学为用 A B C D 44 知是心之体 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 见兄自然知悌 此便是良知 不假外求 此 言出自 A 孔子 B 孟子 C 朱熹 D 王阳明 45 清代的主流学术研究崇尚朴实无华的治学风格 少有理论的阐述及发挥 开朴实学风先河的 是 A 李贽 B 黄宗羲 C 顾炎武 D 王夫之 46 明代龚信认为 明医 和 庸医 的差别在于 明医 心存仁义 不谋其利 庸医 不学经书 希图微利 龚信区分 明医 庸医 的标准是 A 医术 B 收费 C 仁爱 D 口碑 47 陈寅恪认为宋朝 尚气节而羞势利 这是因为当时 A 理学逐渐盛行 B 商品经济繁荣 C 儒学受到冲击 D 中央集权加强 48 以下有关古代儒家思想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孟子提出 民贵君轻 思想 B 董仲舒吸收了道家的 大一统 思想 C 陆九渊反对传统伦理道德 D 李贽强调以孔孟权威抨击理学 49 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 而民间之习俗未去 蛊惑不除 奢侈不革 则民仍不可使富也 由此可见 黄宗羲主张 A 工商皆本 B 整顿吏治 惩治腐败 C 治贫与治愚相结合 D 减轻人民负担 50 清代学者洪吉亮在其著作 治平篇 中写道 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 而户与口之数常处 其有余 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 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 况天下之广 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揭示了人口增长与生产资料的矛盾 B 人口的过快增长不利于社会稳定 C 作者主张国家控制人口增长 D 作者主张重农抑商 51 关于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等思想家思想的表述 不正确的是 A 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 民本 思想 B 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 C 提出了 经世致用 的主张 D 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52 有学者认为 综观中国历史 儒家 君子 几乎始终是政治 社会批判功能的首要承担者 从 汉末 清议 到宋代 太学生 运动 再到晚明东林党人的 一堂师友 冷风热血 洗涤乾坤 无 不是儒家 君子 发挥政治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的表现 下列解释与该学者的主张最符合的是 A 道德修养是儒家 君子 的首要内涵 B 儒家 君子 是 批判 的政治主体 C 儒家 君子 是维护君权和统治者的保守派 D 学习知识对儒家 君子 有重要意义 53 近十多年来 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 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 成为除正史 地方志 考 古资料以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 家谱取得这一地位的最主要原因是它 A 记载了某一家族的兴衰荣辱 B 能起到凝聚社会群体力量的作用 C 增加了历史材料的种类数量 D 能弥补正史缺载和地方志粗疏的缺陷 54 家谱 是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以父 系家族世系 人物为中心 古人重视修订家谱的原因不包括 A 为了彰显家族的声誉 B 为了凝聚亲族 C 为了给历史研究者提供历史史料 D 为了教化子孙 55 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 司马迁认为是 烽火戏诸侯 学者李峰综合运用考古发现 铭文和文 献记录 同时又联系当时的地表形态特征 认为西周的衰落是由西周国家的基本统治结构决定 的 其灭亡的外部原因主要是西北地区少数部族的侵略 对二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4 A 司马迁的观点属内因决定外因论 符合历史事实 B 李峰的观点有考古发现及文献记录为依据 其他史学家必然接受 C 两人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 均有一定道理 D 由于年代久远 两人的观点都是主观臆断 不足为信 56 唐朝政论家柳宗元在评论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时指出 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这里对 公 的 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建立了 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B 改世禄世卿制为选贤任能制 C 制定了尊君抑臣的朝仪和文书制度 D 首创自下而上的人才荐举制度 57 史载 夏氏革命 叉为九州 涂山之会 亦云万国 四百年递相兼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