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针对训练 第5单元 第12课 近代中国先进思想 岳麓版必修3_第1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针对训练 第5单元 第12课 近代中国先进思想 岳麓版必修3_第2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针对训练 第5单元 第12课 近代中国先进思想 岳麓版必修3_第3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针对训练 第5单元 第12课 近代中国先进思想 岳麓版必修3_第4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针对训练 第5单元 第12课 近代中国先进思想 岳麓版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0132013 届高三历史 岳麓版 一轮复习针对训练届高三历史 岳麓版 一轮复习针对训练 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第 1212 课课 近代中国先进思想近代中国先进思想 针对训练 1 2011 年上海单科 有人说 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 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 中国的不幸 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 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 早就带 来了 未来的中国 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 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 未来的中国 B 康有为性格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 C 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 D 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 解析 B 从关键句 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 说明作者认为谨慎是康有为 性格中的弱点 是导致改革拖后十三年并失去最佳时机的关键 否则 他也许能在十三年 前展开维新 早就带来了 未来的中国 所以作者说 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 实是光 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 总之 作者批判康有为过于谨慎的性格是导致改革失败的原因 最佳时机应该在 1885 年中法战争胜利后就进行 而不应该放到 1898 年中国在经历甲午战 争和瓜分狂潮时再改革 这时候中国国力进一步削弱 不是改革的最佳时期 也是导致改 革失败的重要原因 故选 B 项 A C 两项未能体现作者的意图 排除 D 项理解错误 改 革应该谨慎 但作者批判康有为过于谨慎的性格 排除 备选题 2011 年南京模拟 下列言论属于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 A 今君人者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 则君反制于臣也 B 受命之君 天意之所予也 C 未有君臣 已先有君臣之理 D 秦以来之为君 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 解析 D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各选项中文言文的真实含义 A 项极力倡导法治 属于战国法家 韩非子 的思想 B 项提倡 君权神授 是西汉董仲舒的主张 C 项把儒家 的传统思想 三纲五常 宣扬成先验存在的道德规范 即天理 可见是程朱理学 朱熹 的 主张 D 项反对君主专制 属于维新派 严复 辟韩篇 的主张 针对训练 2 2011 年北京文综 九州缩地凭挥翰 四海披图当泛槎 木筏 这是近代诗 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 这部著述是 2 A 海国图志 B 资政新篇 C 变法通议 D 孔子改制考 解析 A 近代在西方列强侵略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 学习 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海国图志 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其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命 题的提出 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 摒弃了九州八荒 天圆地方 天朝中心 的史地观念 树立了五大洲 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 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 别种文化样式 社会制度 风土人情 拓宽了国人的视野 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 时代新风气 备选题 2011 年江苏四市一模 其书罗列甚远之国 指掌形势 可谓奇书 方今急 边防 疲氓未息肩 苦心著此书 搜讨颇有年 这是对下列哪本书的评价 解析 B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社会的解放思想 海国图志 中提出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 拓宽了国人的视野 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四洲志 简要叙 述了世界五大洲 30 多个国家的地理 历史和政治状况 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 比较 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 C 项为黄宗羲所著 D 项为顾炎武的著作 这两项属于明清之际反封 建思想 针对训练 3 2011 年琼海模拟 何谓三民主义呢 简单地说 便是民有 民治 民享 详细地说 便是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 是为人 民求幸福的 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 A 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 B 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 C 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 是天赋人权 3 D 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 解析 B 民有 民治 民享 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 是为人民求幸福的 可以 看出三民主义强调人民 也就体现了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 正确答案为 B 备选题 2011 年天津二模 孙中山在遗嘱中说 积四十年之经验 深知欲达到此目的 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 共同奋斗 这段话的核心主张是 A 反对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B 联俄 联共 扶助农工 C 民族 民权 民生 三大主义 D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 解析 B 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内容 遗嘱 积四十年之经验 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 可知此时孙中山已认识到联合中共及发 动民众的重要性 因此其核心主张应是 B 项 针对训练 4 鸦片战争后 先进的中国人从 天朝上国 的梦幻里惊醒 开始探索新知 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 世界力图 改变中国 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 我们 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 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 清代中国 需要改变 封闭和孤立的 腐朽和没落的 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 无论是洋务运动 戊 戌变法 还是辛亥革命 无论是李鸿章 康有为 还是孙中山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 尝试利用各种方法 内部改变着 清代中国 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裴钰 改变中国 材料二 中国人从林则徐 开眼看世界 开始 进而 中体西用 进而自由 平等 博爱 进而民主和科学 在这个过程中 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 陈旭麓 历史学家 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 说明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 内部改变 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 概 括指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在 改变中国 中的作用 2 举一例能佐证材料二观点的史实 参考答案 1 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 维新思想 实行君主立宪 三民主义 实行民主共和 作用 推动了救亡图存的运动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有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 4 2 任选一史实作答 如 林则徐 魏源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清政府的冷遇 康有为 梁启超的维新思想与封建顽固势力的交锋 民主共和观念与尊孔复古逆流的冲突 备选题 2011 年盐城模拟节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学校者人才所由出 人才者国势所由强 故泰西之强强于学 非强于人也 然则 欲与之争强 非徒在枪炮战舰也 强在学中国之学 而又学其所学也 今之学其学者 不 过粗通文字语言 为一己谋衣食 彼自有其精微广大之处 何尝稍涉藩篱 故善学者 必 先明本末 更明大本末 而后可言西学 分而而之如格致制造等 学其本也 语言文字 其末也 合而言之 则中学其本也 西学其末也 主以中学 辅以西学 郑观应 盛世危言 西学 材料二 维新派与洋务派不同之处 在于他们认为西方之所以强大 原因并不只是在于他 们在 技器 方面比较先进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有优良的政治制度 以及自由 民权 观念 因此他们不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 同时也提出了制度变革 徐克谦 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概括 西学 的主要内容 你如何理解 主以中学 辅以西学 的主张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资产阶级维新派与洋务派主张的不同之处和实践结果的 相似之处 参考答案 1 西学 西方的先进科技 理解 以中国传统伦理纲常作为国家的根本 辅以西方先 进科学技术 挽救封建统治 2 不同 洋务派主张单纯学习西方科技 维新派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 还要学习西方先 进的制度和思想观念 相似 都没有实现中国的富强 以失败告终 1 2011 年天津文综 右图为 1878 年天津首发的中国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 与该邮票设计 理念无关的是 5 A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B 近代西方文化影响 C 师夷长技 的思想 D 兴民权 倡新学思想 解析 D 本题考查维新变法思想 意在考查考生正确分析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 解题时 注意 1878 年 这一关键信息 而兴民权 倡新学思想出现在维新变法时期 故 D 项与邮 票的设计理念无关 邮票既体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要素 又是西学传入的结果 所以其 他三项都能体现邮票的设计理念 2 2011 年浙江文综 诗人徐志摩 1896 1931 说 在 24 岁以前 我对于诗的兴味 远 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 社会契约论 的兴味 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 当时 文学革命 的影响还不大 B 新青年追求 德先生 和 赛先生 C 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解析 B 徐志摩 24 岁以前 即1920 年以前 这是做此题的前提 由此判断 A 错误 因为 1917 年胡适和陈独秀已经提出了 文学革命 的口号 此后形成文学革命的高潮 本 题的题眼为 相对论或民约论 社会契约论 徐志摩对 相对论 感兴趣无疑是受到当时 赛先生 科学 的影响 他对 民约论 感兴趣则是受到了 德先生 民主 的影响 此题的主旨不是讨论重理轻文的话题 据此 B 项正确 C 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对传统文 化的批判 D 项亦可排除 3 2011 年全国文综 光绪朝东华录 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 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 科考等 悉照旧制 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 经济特科 易滋流弊 并着 6 即行停罢 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 百日维新 B 戊戌政变 C 清末新政 D 预备立宪 解析 B 本题实则考查了百日维新中变法的内容 文化上 废八股 乡会试及生童岁 科考试 改考历史 政治 时务及四书五经 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 联系本题某历史事 件后 各类各级科考得到恢复 经济特科被 停罢 此事件应指戊戌政变 戊戌政变后各 项新政中除京师大学堂等被保留 其他全部被废除 据此本题选 B 项 C 项 1901 年清政府 宣布实行 新政 内容涉及派遣留学生 编练新军 奖励实业等 无科举考试相关内容 D 项预备立宪是清政府 1911 年搞的一个骗局 也和科举制无关 4 2011 年中山一模 陈独秀在 吾人最后之觉悟 一文中指出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 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 相形见绌 举国所知矣 其次为政治 年来政象所证明 以 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 材料中的 政治 觉悟始于 A 太平天国运动 B 百日维新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解析 B 分析材料陈独秀认为 西洋文明输入吾国 后 国人的 觉悟 经历了学术觉 悟阶段和政治觉悟阶段 学术觉悟阶段时 林则徐 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尤其是军事科技 政治觉悟阶段 维新派和革命派效仿西方政治制度 进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结合问题 中 政治觉悟始于 应指维新变法 本题选 B 项 5 2011 年佛山质检 孙中山说 在国内 君主可以不要 忠字是不能不要的 为四 万万人效忠 比较为一人效忠 自然是高尚得多 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 孙中山对 忠 的理解是 A 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B 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C 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D 强调国家民族意识 解析 D 此题考查的是对孙中山高举的民族精神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 为四万 7 万人效忠 和所学史实说明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孙中山先生强调的 忠 并不是对君王 的愚忠 而是号召中国民众要忠于祖国 爱我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强调的是要实现 民族独立 民族自强的民族意识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D 6 光绪辛卯 1891 年 初刊于广州 各省五缩印 甲午奉旨毁版 戊戌庚子二奉伪旨毁版 丁巳冬重刊于京城 戊午秋七月成 更生记 据此判断这本书是 A 天演论 B 新学伪经考 C 革命军 D 新青年 解析 B 甲午年是 1895 年 戊戌年是 1898 年 丁巳年是 1897 年 庚子年是 1901 年 C 项出版于 20 世纪初 D 项发行于 1915 年 A 项 天演论 是维新变法时期由严复翻译的 介绍进化论的著作 B 项 新学伪经考 是康有为的著作 意在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理论 依据 因而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反对 7 阅读下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必有学而始立 学必以粹为有用 国不学则不国 学非粹则非学 非学不国 其将何以自存矣 邓实 国粹学 1902 年 国学者何 一国所自有之学也 有地而人生其上 因以成国焉 有其国者有其学 学也者 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 而自治其一国者也 国学者 与有国以俱来 本乎地理 根之民 性 而不可须臾离也 君子生是国 则通是学 知爱其国 无不知爱其学 邓实 国学讲习记 1905 年 材料二 十五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 而二十世纪为亚洲古学复兴之世 夫周秦诸子 则犹之希腊七贤也 土耳其毁灭罗马图籍 犹之嬴秦氏之焚书也 旧宗教之束缚 贵族封 建之压制 犹之汉武之罢黜百家也 呜呼 西学入华 宿儒瞠目 而考其实际 多与诸子 相符 于是而周秦学派遂兴 吹秦灰之已死 扬祖国之耿光 亚洲古学复兴 非其时邪 邓实 古学复兴论 1905 年 请回答 1 概括指出邓实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异同 2 邓实认为 亚洲古学复兴 犹如欧洲文艺复兴 评析这一观点 3 邓实的主张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 指出这一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 8 参考答案 1 同 反对儒学独尊 异 邓实 倡导国粹立国 认为西学与传统文化相通 新文化运动 倡导者 认为传统文化禁锢思想 阻碍社会进步 2 评分标准 答案应包括四个方面 对文艺复兴的认识 对 亚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