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镀产品品质检验规范_第1页
电镀产品品质检验规范_第2页
电镀产品品质检验规范_第3页
电镀产品品质检验规范_第4页
电镀产品品质检验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电镀产品品质检验规范电镀产品品质检验规范 常驻的检验项目为 1 膜厚 2 装配检查 3 镀层附着力 4 硬度测试 5 耐磨测试 6 耐 酒精测试 7 高温高湿测试 8 冷热冲击测试 9 盐雾测试 10 排汗测试 11外观 12包 装 一 膜厚 1 膜厚为电镀检测基本项目 使用基本工具为萤光膜厚仪 X RAY 其原理是使用 X 射线照射镀层 收集镀层返回的能量光谱 膜厚一般为0 02mm 最大不超过 0 03mm 2 检查周期 每批 3 测试数量 n 5pcs 二 装配检查 1 确认是否符合图面标出的重要尺寸 装配后有否影响外观及功能 手感 2 检查周期 每批 3 测试数量 n 2pcs 二 镀层附着力 1 将3M 胶纸粘贴在刀切100格 每小格为1MM 1MM 的电镀层表面 用橡皮擦在其 上面来回磨擦 使其完全密贴后 以45度方向迅速撕开 镀层需无脱落现象 如目视无法 观察清楚 可使用10倍显微镜观察 a 不可有掉落金属粉末及补胶带粘起之现象 b 不可有金属镀层剥落之现象 d 不可有起泡之现象 2 检查周期 每批 3 测试数量 n 2pcs 四 硬度测试 1 用中华铅笔以45度角并且以1mm s 的速度向前推进 擦试后镀层不能有划痕 其中 UV 镀测试 3H 铅笔 500g 力 真空镀 2H 铅笔 500g 力 水镀测试 1H 铅笔 200g 力 2 检查周期 每批 3 测试数量 n 2pcs 五 耐磨测试 1 头施500g 力 用于被测产品来回试擦50次 往返为一次 不能变色 脱镀及露底材 2 检查周期 一次 3个月 3 数量 n 2pcs 六 耐酒精测试 1 用500g 砝码外包8层棉布 再将白棉布沾湿浓度为95 的乙醇 以不下滴为宜 将砝 码与镀层面垂直 在同一位置往退 移动距离1英寸为一次 共100次 镀层不能有反应 2 检查周期 一次 3个月 3 测试数量 n 5pcs 2 七 高温高湿测试 1 ABS 底材温度设定为60度 PC 底材温度设定为90度 湿度90 95 测试时间6 小时 看镀层有无拱起 起泡或脱落 2 检查周期 一次 3个月 3 测试数量 n 5pcs 八 冷热冲击测试 1 零下1度30分钟 常温2分钟 70度30分钟为一个回合 看镀层有无拱起 起泡或脱 落 2 检查周期 一次 3个月 3 测试数量 n 5pcs 其中 UV 镀测试 5回合 真空镀 2回合 水镀测试 1回合 九 盐雾测试 1 温度35度 浓度5 的盐水 喷雾8小时 共3回 看镀层有无起反应 2 检查周期 一次 3个月 3 测试数量 n 5pcs 十 排汗测试 1 常温下5 Nacl 10 乳酸 85 蒸镏水 浸泡24小时 看镀层有无反应 2 检查周期 一次 3个月 3 测试数量 n 5pcs 4 排汗测试只限定人体与镀层经常接触之电镀零件适用 十一 外观检查 1 检验条件 在40W 60W 日光灯相当照明度条件下 距离30 50cm 2 表面镀层符合规定要求 光滑 平整 均匀光亮 同批产品无色差 注 色差包括 颜色和光泽度 3 镀层表面不得有如下缺陷 1 起泡 镀层与基体因局部剥离致表面呈气泡现象 2 脱皮 镀层与基体有剥离现象 镀层成片状脱离基体材料的现象 3 烧焦 在过高电流下形成的颜色黑暗 粗糙 松散等质量不佳的沉积物 其中常含 有氧化物或其它杂质 4 麻点 在电镀或腐蚀中 与金属表面上形成的小坑或小孔 5 粗糙 在电镀过程中 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镀层粗糙不光滑的现象 6 水印 色斑 通常用于表面被污染所引起的不均匀润湿性 使表面上的水膜变的不 连续 7 颜色暗淡 由于腐蚀而引起的金属或镀层表面色泽的变化 如发暗 失色等 8 不可粘有任何异物 毛屑 灰尘 油污 结晶物 9 必须干燥 不可沾有水分 10 不可有压伤 刮伤 刮歪等各种变形现象及镀件受损之现象 11 不可有裸露出下层之现象 12 电镀位置依照图纸规定执行 在不影响使用功能的前提下 可由 QE 工程师决定适 当放宽标准 13 1 对于有疑异的外观不良现象 应由 QE 工程师定极限样版和外观辅助标准 3 2 检查周期 每批 3 数量 依 MIL STD 105E 抽样计划水准 十二 包装 包装要求包装方向正确 包装盘 箱干净整齐 无破损 标签填写完整 正确 内外标签 数量一致 一般机械零件热处理质量检验规程一般机械零件热处理质量检验规程 1 总则 1 1本规程是工厂编制一般机械零件的热处理质量检验项目 内容及要求的依据之一 1 2工厂承接的加工件 一般均根据本规程进行质量检验 如果顾主 客户 另有要求的 或另有标准的 则按顾主的要求或指定行业的标准进行检验 1 3当工厂认为自己的手段和能力难以达到客户的质量要求时 应事先进行协商 经用户 同意 也可按协商标准进行质量检验 1 4本规程引用标准的参考书目 a GB1298 b GB1299 c YB9 68 d YB27 77 e 机床零件热处理质量检查规程 1964 f 机床专业金相检验图谱 g JB2046 79 h JB1255 72 i JB2849 79 j 北京齿轮厂 汽车齿轮氰化金相检验标准 Z80054 1978 k 沪机艺 85 第007号 2 热处理质量检验工作的几点规定 2 1质管部门负责执行质量检验工作 在热处理各车间 工段或小组 设立检验站 进行 日常的质量检验工作 2 2质检工作以专业检验员为主 与生产工人的自检 互检相结合 2 3在承接业务时 应首先对零件进行外观目测检验 有无裂纹 碰伤 锈蚀斑点 还应 调查制件的原材料 预先热处理 铸造工艺是否恰当 制件尺寸及加工余量是否与图纸 相符合 有变形要求的要检查来时的原始变形情况 经修复的模具 堆焊 补焊 砂光 等 等制件应说明修复情况并检查登记备查 必要时应探伤等 2 4检验人员应按照图纸技术条件 标准 工艺文件 规定的检验项目与方法等 进行首 检 中间抽检 成品检验 应监督工艺过程 及时发现问题 防止产生成批不合格品与 废品 2 5生产工人对成批生产的制件必经首检合格后方可进行生产 生产过程中也应进行中间 检验 防止发生问题 当出现异常情况 应及时向检验 当班领导汇报 并采取积极 妥当的措施纠正 3 检验内容及方法 4 3 1硬度 3 1 1热处理零件均应根据图纸要求和工艺规定进行硬度检验或抽检 3 1 2光以标准块校对硬度计 确认后方可进行测试硬度 3 1 3检验硬度前 应将零件表面清理干净 去除氧化皮 脱碳层及毛刺等且表面不应有 明显的机加工痕迹 被测零件的温度以室温为准 或略高于室温但以人手能稳稳抓住为 限 3 1 4硬度检测部位应根据工艺文件或由检验 工艺人员确定 淬火部位检查硬度不少于1 处 每处不少于3点 不均匀度应在要求的范围内 被测零件直径小于 38以下时应予修 正 修正值表附后 3 1 5一般的正火 退火件 调质件采用布氏硬度计检验 对于尺寸较大者可用锤击式硬 度检验 淬火件用洛氏硬度计检验 对于尺寸较大者 允许用肖氏硬度计代替 渗碳或 硬化层较薄的零件 用维化硬度计检验 当使用锉刀检验零件硬度时 必须注意锉痕的 位置 应不影响零件的最后硬度 有色金属检验以布氏 HRB 为宜 选择加载负荷时 应以零件的具体要求 被测部位的大小 厚薄等作为选择依据 要求换算精度要高 要 准确 3 2变形 3 2 1薄板类零件在检验平台上用塞尺检验其不平度 3 2 2轴类零件用顶尖或 V 型块支撑两端 用百分表测量其径向跳动 细小的轴类件可在 平台上用塞尺检查 3 2 3套筒 圆环类零件 用百分表 游标卡尺 塞规 内径百分表 螺纹塞规 环规等 检验零件的外圆 内孔 螺纹等尺寸 非标准的被测螺纹由用户提供专用检测工具 3 2 4特殊零件的变形检验 如齿轮 凸轮等 应由用户配合进行 3 3外观 一般机械零件经热处理后 均应用肉眼或低度放大镜观察其表面有无裂纹 烧伤 碰伤 麻点 锈蚀等 对重要零件或易产生裂纹的零件 应用探伤或浸煤油喷沙等手段检查 3 4金相 在下列情况进行 但需要计费的 3 4 1根据客户要求 3 4 2根据工艺规定的机械中的重要零件 3 4 3当检验人员对本披零件发生怀疑时 3 4 4当成批或大批生产变更工艺后 对首披生产或试生产的零件认为必要时 3 4 5当分析废品原因时 3 5 材料 应单独计费 对材料发生怀疑时 可送理化室用看谱镜 光谱仪 或采用磨火花的方式等检验材料是否 与图纸规定相符 原材料的检验按有关规定进行 3 6机械性能 应单独计费 凡对机性有特殊要求的零件 或应客户的要求 应按有关的技术要求进行有关的机械性能 试验 试样截取部位及试样尺寸应按有关规定进行 试样与零件必须是同披材料 并进行 同炉处理 4 各种热处理工序的检验项目及要求 4 1退火 正火 4 1 1硬度检验 5 按图纸或客户要求进行 4 1 2变形检验 零件变形量原则上小于其加工余量的1 3 1 2 客户有要求的 按客户要求进行 校正工序 应计费 4 1 3金相检验 一般不做金相检验 精密件 重要件或客户要求进行的 应在工艺文件中注明 成批大量 生产的可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抽查 并根据技术要求按下列规定协商处理 a 碳工钢退火后的珠光体组织 应为2 4级 按 GB1298 77第一级别图评定 不允许有连 续网状碳化物 纲料尺寸 60mm 的 2级 60 3级 按 GB1298 77第二级别图评定 b 合工钢退火后的珠光体组织为2 5级 按 GB1299 77第一级别图评定 c 轴承钢退火后的珠光体组织为2 5级 按 YB9 68第五级别图评定 碳化物网应 3级 按 YB9 68第六级别图评定 d 碳结钢 合结钢正火后的显微组织为分布均匀的铁索片 片壮珠光体 晶粒度为5 8级 按 YB27 77钢中晶粒度第一和第二标准级别图评定 允许出现轻微带状铁索体 e 经退火 正火处理后的零件 氧化 脱碳层不应超过其加工余量 直径或厚度 的 1 3 4 2调质件 4 2 1硬度检验 应符合图纸或客户要求 4 2 2变形检验 零件的变形量应小于其加工余量 直径或厚度 的1 3 1 2 4 2 3金相检验 除渗碳 氧化零件外 一般调质件不做显微组织检验 如客户要求时 应在工艺中注明 大批量零件可据实情抽检 4 3淬火件 4 3 1零件淬火前的检查 a 是否符合工艺路线及工艺规程的要求 b 有无缺陷 变形 裂纹 碰伤等 c 钢材是否符图 d 客户是否有其他要求 4 3 2硬度检验 a 有关硬度检验参照本规程3 1节中的规定执行 b 零件淬火后 回火前其硬度值应 要求硬度中的中限 c 小零件淬火后不允许有软点 大件 直径或厚度 80 允许有少量软点 d 整体加热 局部淬火的零件或局部加热淬火的零件 淬火部位的尺寸范围允许有一定的 偏差 应与客户具体协商 但原则上不得影响其他有硬度或有加工要求的部位 4 3 3变形检验 A 平板类零件的不平度变形量不应超过其留磨量的2 3 B 渗碳件 轴类淬火件的全长径向跳动变形量不应超过直径留磨量的1 2 4 3 4金相检验 一般零件淬火后不做金相检验 客户如有要求 须在工艺文件中注明 大批量生产的零件 可据实情抽查 a 碳结钢 合金钢零件淬火后马氏体等级应为1 6级 7 8级为过热 9 10级为严重过热组 6 织 按 机床专业金相标准图谱 中结构钢淬火马氏体标准评定 b 碳工钢 合工钢零件淬火后马氏体应为 3 5级 分别按 JB 2406 79 工具钢热处理金相 检验 中第十和第九级别图评定 c 轴承钢零件淬火后的显微组织1 3级为合格 不允许有4 5级的过热针状马氏体组织 残 留粗大碳化物不应超过第8级 按 JB 1255 72滚铬钢滚动轴承零件热处理质量标准 第二级 别图评定 零件有效厚度 12 钢球直径 25 4 在硬度合格的情况下 距表面3 的 心部屈氏体不予控制 d 零件淬火 回火后 其表面脱碳层应小于加工余量的 单面 1 3 4 3 5外观检验 a 零件淬火 回火后不应有裂纹 碰伤等 b 淬火 回火后零件表面应清理干净 以防生锈 视需要 4 4渗碳件 4 4 1试样 应与零件材料相同 批次相同 试样直径 10 表面光洁度应在5级光度以上 有吊装小孔 对于批量较小件 亦可直接用工件检验 4 4 2渗碳层深度 按产品图纸规定 渗碳层深度包括共析层 共析层过渡 亚共析层 其中过共析层 共析层为渗层总深度的 50 70 测量方法 合金钢 从试样表面测至心部组织处 碳素钢 从试样表面测至过渡区1 2处 4 4 3渗碳层组织 平衡状态 渗碳的显微组织为珠光体 少量网状碳化物 网碳不超过4级 按20Cr 钢渗碳网状碳化物标 准评定 重要的渗碳件心部晶粒度应为5 8级 4 4 4渗后需机加的零件 其硬度值一般不高于 HRC30度 高合渗碳钢 HRC 35度 4 5渗氮件 硬氮化 4 5 1渗氮前热处理 一般零件均须进行调质处理 其基体组织为均匀的索氏体 机加工的零件应消除应力 渗 氮零件表面不允许有脱碳层 试样材料应与零件同批 径相同预先热处理 并有同等的光 洁度 4 5 2渗氮层深度 其测定以金相法为主 辅以硬度法 渗氮层深度的计算 在金相显微镜下放大100倍或200 倍从表面测至心部原始组织止 当深度不易用显微组织准确辨认时可用100克负荷的显微硬 度法作出仲裁 合结钢从表面测至高于心部硬度值30 50个 HV 止 如38CrMnAL 钢测至高于心部 HV50处 其他合结钢可测至高于心部硬度 HV30处 4 5 3渗碳层硬度 其测定以维氏硬度计负荷10公斤为准 层深 0 2 的可用5公斤负荷 常用材料渗氮后的 硬度要求见表1 材料表面硬度范围 HV10公斤硬度梯度要求 图纸标准硬度要 求 20Cr HV 500 D500 20CrMnTi HV 600 D600 40Cr HV 500 D500 7 38CrMnAl HV 950表面磨去0 1 HV 850 D900 W18Cr4V HV 950 D950 球铁60 2HV 500 D500 4 5 4 渗氮层的脆性 采用维氏硬度计的菱形压头 负荷规定用 10 公斤 特殊情况也可用 5 公斤或 30 公斤 但 须经换算 见表三 压痕在放大 100 倍下检查每件测三点 其中至少有两点处于相同级别 根据压痕周边碎裂程度评定 见表二 级别维氏硬度压痕外形说明 1 压痕边 角完整无缺 2 压痕一边碎裂 3 压痕二边碎裂 4 压痕三边碎裂 5 压痕四边均碎裂 轮廓不清 表三 不同负荷压痕级别换算 负荷压痕级别换算 512344 1012345 3023455 通常 1 3 级为合格 对于留有磨量的零件 允许磨去加工余量后再测定 4 5 5 渗氮层的显微组织 检验同炉有代表性的渗氮试样 渗氮层组织不应有网状氮化物和鱼骨状氮化物 渗氮层的 扩散层中氮化物形态级别图五级标准中 1 3 级合格 按 JB2849 79 钢铁零件渗氮层金相检 验 评定 渗氮后不再进行磨加工的工件应检验化合物层厚度 一般不应大于 0 03 离 子氮化有意获得的单相化合物层不在此限 4 5 6 抗蚀氮化物的抗蚀性检验 抗蚀渗氮的零件应检验 相厚度与抗蚀性能 相厚度是在试样腐蚀后 用显微镜放大 100 倍进行测量 抗蚀性能检验可将零件或试样浸入 6 10 硫酸铜水溶液中保持 1 2 分 钟 检验表面有无铜的沉积 如无沉积铜为合格 也可将零件或试样浸入溶有 10g 赤血盐 和 20g 氯化纳的蒸馏水溶液中 1 分钟 零件表面若无兰色印迹即为合格 检验过蚀性 的零件 必须立即用水清洗干净 4 6 铁素体状态下的碳氮共渗 软氮化 4 6 1 零件表面氮碳共渗前应无锈斑 油污 碰伤等 试样应与零件同批材料 具有相同的 显微组织和表面光洁度 4 6 2 致密性 氮碳共渗后应具有均匀致密的化合物层 其致密度在放大 500 倍下评定应符合渗氮层疏松 级别图 5 级标准中的 1 3 级为合格 按 JB2849 79 钢铁零件渗氮层金相检验评定 4 6 3 碳氮共渗的化合物层厚度 显微硬度和氮碳共渗层总深度见表四 8 化合物层 材料图纸要求 厚度 u 硬度 HM100 渗层总 深度 备注 45Dt0 012 48012 25 480 0 25 40CrDt0 010 55010 20 550 0 18 3Cr2W8VDt0 008 6508 20 650 0 12 HT20 40Dt0 006 6508 20 650 0 10 QT60 2Dt0 006 6508 20 650 0 10 注 a 氮碳共渗层总深度只对有疲劳强度要求的零件进行质量检查 b 显微硬度检验使用负荷为 100g 或 50g 4 6 4 变形检验 根据图纸和工艺要求进行检查 4 7 碳氮共渗件 奥氏体状态下的 4 7 1 共渗层深度的检验按零件图纸进行 4 7 2 共渗层表面硬度检验 应为洛氏硬度 HRC58 64 4 7 3 共渗层的显微组织检验 应为马氏体 残奥及碳氮化合物 按 汽车碳氮共渗齿轮金相检验标准 评定 a 碳氮化合物 应为 A 型及 B 型 两型图片均为 7 级 1 5 级合格 b 马氏体及残奥 按马氏体及残余奥氏体级别图评定 1 5 级合格 c 心部组织 以低碳马氏体为主 其中铁素体含量按铁素体级别图评定 1 5 级合格 4 7 4 碳氮共渗件的检验取样及检验部位 批量齿轮的共渗件 a 试样应在齿轮的横段面截取 分析由齿顶到齿根的整个断面 b 共渗面应沿着齿廓分布 深度以 1 2 全齿高附近工作面处为准 4 7 5 检验方法 a 齿面显微组织应在放大 400 倍以下进行评定 b 齿面黑色组织应在淬火状态下 用 4 硝酸酒精溶液腐蚀 在 400 倍下进行评定 其深 度应从表面测至黑色组织密集处 c 共渗层深度的测量应在平衡状态下放大 100 倍 由表面测至原始组织处 对已淬过火的 零件 则需经 860 重新加热 20 分钟后转移至 640 炉中等温 15 分钟进行处理 再按上述 方法测量 4 8 高频加热淬火件 4 8 1 零件进厂时的检验 操作工淬火前检查内容通过 须检查零件是否有氧化皮 未加工出 毛刺 碰伤 径向跳动应符图 表面应清洁 光洁 度一般应 4 级 淬火前须进行必要的预先热处理 4 8 2 硬度检验 硬度应符合图纸技术要求 在三处以上的不同部位测量硬度取 平均值 一般硬度值不均匀度不应大于 HRC5 度 零件淬火后硬度 规定值的上限 淬硬 层深应测至含 50 马氏体的区域处 4 8 3 轴类零件淬硬层的检验 a 局部高频淬火的轴 淬硬长度允许有一定的偏差 但不得影响其他有硬度或有加工要求 的部位 b 阶梯轴高频淬火后 允许在阶梯处有未淬硬区 c 淬火部位带槽和孔时 允许距槽或孔边 8mm 处不淬硬区 9 d 淬火部位带槽的轴 在槽内两端应有 2 3mm 的倒角 若不允许倒角时 其两端须允许 有 8mm 软带 e 带有退刀槽的轴淬火时 距退刀槽处允许有 5mm 的软带 f 花键轴在淬火时 其槽底硬度允许较槽顶部硬度低 HRC5 度 外径定位花键轴槽底淬硬 层深 0 5mm 内径定位花键轴槽底淬硬层深应 1 0mm g 长轴如一次不能淬火 则交接处允许有 8 10mm 的软带 软带部位应与客户协商确定 4 8 4 平板及槽类零件淬硬层的检验 a 槽底要求淬硬的零件 槽深度在 10mm 时 在槽两侧尖角处允许有 8mm 深度为 5mm 的淬硬区 槽深度 10mm 时 允许距槽底 5mm 不淬硬 尖角处允许淬硬层较深 b 法兰盘及阶梯轴端面须淬硬时 允许比相邻轴颈大 5mm 的圆周范围不淬硬区 淬硬层 允许深一些 可达 5mm 重载的转动轴除外 c 若零件直角两面均须淬火时 允许在一个表面处有 8mm 的和回火软带 或允许其中一 面距相交边缘 5mm 范围不淬硬 外平面交 d 小型结合子齿部淬火时 为防止齿底应力集中 允许齿底淬硬 e 零件平面如有细长槽 且槽宽 8mm 则此细长面允许不淬硬 f 两面交平面均须高频淬火时 其交角处允许有 8mm 的不淬硬区 且交角处应有退刀槽 或圆角 内平面交 g 零件端面有孔时 其孔的边缘距淬硬表面应在 6mm 以上 或为了防止淬硬开裂 允许 有孔部位一定范围内不淬硬 4 8 6 套筒类零件淬硬层的检验 a 较高套筒类零件内孔须高频淬火时 当其淬硬部分距两端面高度 H 200mm 套同孔中间 允许有段不淬硬 或允许有 10mm 的软带 软带部位应与客户协商确定 b 套同内径 200mm 的内表面要求淬硬时 且高度 H 350mm 允许有宽度 8mm 的纵向软带 或允许有 8mm 的不淬硬 若内部有槽时 允许槽部不淬硬 感应圈引伸臂处对准槽部 c 套同厚度 10mm 者 不能同时要求内外表面都进行表面淬火 4 8 6 齿轮类淬硬度的检验 a 模数 4 的非渗碳齿轮 为避免根框应力集中 最好沿轮廓硬化 如受设备限制 端面齿底要 求有 0 5mm 淬硬层或允许全齿淬硬 齿中间剖面允许齿底不淬硬 但淬硬层应在齿的节园 以下 b 模数在 4 5 6 的齿轮 采用同时加热淬火时 在齿根部允许有 1 3 齿高不淬火 受重载 冲击 负荷模数 4 6 的齿轮应采用超音频或中频淬火 c 双联或三联齿轮其两联间距离在 8mm 16mm 时 允许其中较小的齿轮淬硬层稍带斜 度 d 同时加热淬火的齿轮 其齿宽中部剖面淬硬层深度允许 端面淬硬层深度的 2 3 e 内齿轮模数 6mm 时 允许其淬硬层稍带斜角 f 模数 6 的齿轮 如采用单齿同时加热淬火 允许齿根部分有 1 3 齿高处不淬硬 采用单 齿连续淬火允许齿根部分有 1 4 齿高不淬硬 4 8 7 金相检验 a 模数 4 的齿轮 高频淬火后马氏体应为 5 7 及 按 机床专业金相检验标准图谱 结构钢 感应淬火马氏体级别评定 模数 4 的齿轮 以及硬化层要求较深或由于工艺要求加热时 间较长的零件 如平面淬火 离合器 齿轮沟槽等的淬火 马氏体等级允许 4 7 级 b 连续淬火件 马氏体等级应为 4 7 级 10 c 合工钢感应淬火件按 JB2406 79 的第九级别图评定 马氏体 4 级为合格 碳工钢感应淬火件按 JB2406 79 的第十级别图评定 马氏体 4 5 级为合格 4 8 8 淬火变形的检验 a 齿形变形 模数 4 的齿轮 齿厚 40mm 的 齿形允许变形为 0 01mm 模数 4 的齿轮 齿形变形允许 为 0 015mm b 花键孔变形 模数2 者 允许缩小 0 03mm 当壁厚与全齿高之比 2 者 允许缩小 0 05mm c 轴类与板类零件的变形 轴杆类零件径向跳动变形小于直径留磨量的 1 2 板类零件不平度变形应小于留磨量的 单 面的 2 3 d 超音频 中音频淬火可参照此标准或另行规定 4 9 火焰加热淬火件 4 9 1 零件淬火前的检查 淬火前须检查零件是否有氧化皮 毛刺 碰伤等 工件表面应清洁 4 9 2 硬度检验 a 在三处以上的不同部位测量硬度 取其平均值 一般硬度值不均匀度应 HRC8 度 b 零件淬火后其硬度值应 规定值的上限 c 一般火焰淬火件不允许有回火软带产生 但对特殊件允许有部分回火软带的 其宽度应 12mm 4 9 3 淬硬层检验 一般淬火硬层深度不应小于 1 5mm 模数 8 时 齿部淬硬的高度应为模数的 1 7 倍 模数小于 8 时 应有 2 3 齿高淬硬 4 9 4 金相检验 一般火焰淬火件不做金相检验 如需要做时 要在工艺文件中注明 成批生产的零件可酌 情定期抽检 4 9 5 变形及其他 a 零件淬火后变形应小于工艺规定 b 局部火焰淬火的轴类零件 淬火长度允许偏差为正负 5mm 大件允许偏差为正负 8mm c 淬火后零件表面不应有烧熔 氧化及裂纹等 4 10 发兰件 发黑件 4 10 1 氧化膜的色泽 发兰后色泽应均匀 不允许有斑点及未覆盖氧化膜的部分 同一零件由于表面光洁度不同 或有局部淬火或焊接部位的零件 允许有色泽差异 碳钢 低合金钢零件发兰后 应有均 匀的黑色氧化膜 铸件及含硅合金钢零件 发兰后允许为宗黄色或褐色 4 10 2 氧化膜的强度 氧化膜与主体的结合强度 以干布用力摩擦 不应呈现金属光泽 也可根据工艺规定 采 用流砂冲击法检验 4 10 3 氧化膜的致密性 在零件发兰 皂化后 涂油前以 3 硫酸铜水溶液侵蚀 30 秒钟 零件表面不允许有镀铜 出现 但尖边 棱角和焊缝部位允许有少量镀铜斑点出现 4 10 4 氧化膜的抗蚀性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