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10月学习水平检查试题.doc_第1页
高二语文10月学习水平检查试题.doc_第2页
高二语文10月学习水平检查试题.doc_第3页
高二语文10月学习水平检查试题.doc_第4页
高二语文10月学习水平检查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10月学习水平检查试题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4分)文房展前言蒋远桥到博物馆,我们会看到各式各样的以艺术门类为基本单位的展馆,如陶瓷管、铜器管、雕塑馆、玉器馆等,各个展馆内则陈列着许多单个的“典型器物”,这些器物当然远比照片影像更为真实,但我觉得,这些按门类、按年代或者按质地、按用途陈列的“实物”,还并非“真实”:无数从古代生活中移出然后转入博物馆的瓷器、铜器、雕塑、玉器,都被剥夺了原来所处环境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博物馆里,它们仅用来增加我们专门艺术门类的某些知识。而那些被忽略的原始环境,也应该是甚至更应该是作为器物“真实”的一部分。为了理解的连贯,我们可以先从影像说起。从柏拉图时代开始,仿佛这一概念就已经在哲学、艺术、文学各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随着机械复制的繁荣,尤其是电子世界的产生,人类现今更无可救赎地停留在柏拉图的洞穴里。身边的影像越来越繁多,影像的内容越来越齐备,生活、研究、批判越来越受到影像的帮助的同时离不开影像。人们十分愿意相信照片即真实。但是其实我们稍加分析即能知道,即使从未被制作的影像如照片,也远非真实。一位摄影师在拍摄任何一副作品时,往往要同时或者严格地说是连续拍摄数十张,然后从中选择出自认为满意的一副,比如这张照片具有令摄影者满意的表情、光线、角度、结构,而未表现或者未恰当地表现这些东西的照片即被认为是“非真”的。比如,当我进入敦煌第130窟,通高26米的弥勒佛高耸在眼前,在佛像前面感觉到的只有无能为力和相形之下的渺小:佛低垂双目,似乎在看着我,使我觉得自己似乎将要失去固有的信仰。而面对照片时,我们可以冷静地发掘、细致地思考,一些直面26米大佛本身时无法进行的思考或感受,都变得轻松自然。大佛照片取消了大佛的高度带给参观者的压力、震撼。基本上每个敦煌石窟都是建筑、绘画、雕塑、书法共同配置的综合体,它还具有礼仪、宗教意义,若非电灯的发明,在数百年前的采光条件下,壁画尤其是顶上的藻井图案基本无法让人看见。况且,部分洞窟作为庄严、肃穆的宗教礼仪场所,本来是藏而不使人见的。若非处于真实的石窟空间里,我们也就失去了古代僧侣在缥缈、昏暗的洞室中的宗教情怀?影像是这样,其实,被布置成碎片的实物也是这样。面对一件件摆在我们面前分门别类的实物,我们无法真正走进古代文人的生活。走进建筑、绘画、雕塑、书法等等共同配置的古代文人的生活空间,我们 能真正走进古代文人的生活。这个空间,应该让我们感受它,接受它,接近它,走进它、而不是提供影像,也不是提供碎片,让我们欣赏它,分析它,获得了认识,然后离开它。这个空间应该有实和虚也即物质和精神两层。实的层面,从竹树翳深庭户虚寂,到惠风和畅窗明几净,到书桌禅椅,朴素柔美,到纸墨相发笔砚精良,到缩龙成寸,山林古木助案头清气。虚的层面,当然就是这些内容营造出来的氛围,还有面对这些文人生活的物件时,打磨家具时,写字刻印时,伺候盆景时,制作文玩时,具有的礼仪、宗教意义,这和敦煌石窟何其相似。当然,精神层面的空间也必然与处在这个空间内的人相关。明代高启说:静也系于人,不系于居,人能静则无适而不静。高启强调了人的重要性。我总觉得,这两层是从来不能分开的。人很重要,居也很重要;依于仁很重要,游于艺也很重要。质很重要,文也很重要:这样,我们才能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注】文房展:文房,“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的简称,泛指文人书斋文化中的器物。展:展览。1第节加点词“柏拉图的洞穴”在文中的含义是_。(2分)2联系第段的内容,分析第段“展馆内的器物比照片更为真实”的原因。(3分)3填入第段空缺处合适的词语是( )(3分)A如果 就 B只有 才 C只要 就 D除非 才4对第段“原始环境”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A指石窟中缥缈昏暗的洞室环境。B指建筑绘画等共同配置的环境。C指含礼仪宗教意义的空间环境。D指原生的环境氛围与精神文化。5请简析第段画线句的语言特点。(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610题。(15分)橘子日芥川龙之介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我坐在横须贺发车的上行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车里的电灯早已亮了,难得的是,车厢里除我以外没有别的乘客。朝窗外一看,今天和往常不同,昏暗的站台上,不见一个送行的人,只有关在笼子里的一只小狗,不时地嗷嗷哀叫几声。我脑子里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我一动不动地双手揣在大衣兜里,根本打不起精神把晚报掏出来看看。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我略觉舒展,将头靠在后面的窗框上,漫不经心地期待着眼前的车站慢慢地往后退去。但是车子还未移动,却听见检票口那边传来一阵低齿木屐的吧嗒吧嗒声;霎时,随着列车员的谩骂,我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同时,火车使劲颠簸了一下,并缓缓地开动了。我好容易松了口气,点上烟卷,这才无精打采地抬起眼皮,瞥了一下坐在对面的姑娘的脸。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耷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捧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我不喜欢姑娘那俗气的脸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因此,点上烟卷之后,也是有意要忘掉姑娘这个人,我就把大衣兜里的晚报随便摊在膝盖上。这时,从窗外射到晚报上的光线突然由电灯光代替了,印刷质量不高的几栏铅字格外明显地映入眼帘。不用说,火车现在已经驶进横须贺线上很多隧道中的第一个隧道。在灯光映照下,我溜了一眼晚报,上面刊登的净是人世间一些平凡的事情,媾和问题啦,新婚夫妇啦,渎职事件啦,讣闻等等,都解不了闷儿进入隧道的那一瞬间,我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火车在倒着开似的,同时,近乎机械地浏览着这一条条索然无味的消息。然而,这期间,我不得不始终意识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正在隧道里穿行着的火车,以及这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不是这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呢?我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懒,就将还没读完的晚报撇在一边,又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阖上眼睛,打起盹儿来。过了几分钟,我觉得受到了骚扰,不由得四下里打量了一下。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身边来了,并且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但笨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打开。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际。这当然足以引起我几分同情。暮色苍茫之中,只有两旁山脊上的枯草清晰可辨,此刻直逼到窗前,可见火车就要开到隧道口了。我不明白这姑娘为什么特地要把关着的车窗打开。不,我只能认为,她这不过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因此,我依然生着气,但愿她永远也打不开,冷眼望着姑娘用那双生着冻疮的手拼命要打开玻璃窗的情景。不久,火车发出凄厉的声响冲进隧道;与此同时,姑娘想要打开的那扇窗终于咯噎一声落了下来。一股浓黑的空气,好像把煤烟融化了似的,忽然间变成令人窒息的烟屑,从方形的窗洞滚滚地涌进车厢。我简直来不及用手绢蒙住脸,本来就在闹嗓子,这时喷了一脸的烟,咳嗽得连气儿都喘不上来了。姑娘却对我毫不介意,把头伸到窗外,目不转睛地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一任划破黑暗刮来的风吹拂她那挽着银杏髻的鬓发。她的形影浮现在煤烟和灯光当中。这时窗外眼看着亮起来了,泥土、枯草和水的气味凉飕飕地扑了进来,我这才好容易止了咳,要不是这样,我准会没头没脑地把这姑娘骂上一通,让她把窗户照旧关好的。但是,这当儿火车已经安然钻出隧道,正在经过夹在满是枯草的山岭当中那疲敝的镇郊的道岔。道岔附近,寒伧的茅草屋顶和瓦房顶鳞次栉比。大概是扳道夫在打信号吧,一面颜色暗淡的白旗孤零零地在薄暮中懒洋洋地摇曳着。火车刚刚驶出隧道,这当儿,我看见了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栅栏后边,三个红脸蛋的男孩子并肩站在一起。他们个个都很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穿的衣服,颜色跟镇郊那片景物一样凄惨。他们抬头望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懂喊的是什么意思。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的五六个橘子,忽然从窗口朝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我不由得屏住气,登时恍然大悟。姑娘大概是前去当女佣,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桔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苍茫的暮色笼罩着镇郊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朝他们头上丢下来的橘子那鲜艳的颜色这一切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但是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我意识到自己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我郑重地仰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地定睛望着那个姑娘。不知什么时候,姑娘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旧裹着她那满是皲裂的双颊,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6文章第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 。(3分)7对文章第段画线句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姑娘的外貌举止反映出当时社会中大众生活的窘困,作者对此深感同情。B小姑娘外表流露出的贫穷与卑微,正像当时社会的萧条与人生的庸碌无聊。C在作者看来,是卑俗丑恶的现实社会造就了小姑娘外貌言行的俗气和蠢笨。D在作者看来,小姑娘肮脏俗气的外表体现的是她人格的卑俗和现实的丑恶。8第段中小姑娘 的心情与“我” 的心态形成了鲜明的反差。(2分)9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分析,下列各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开头对小姑娘外貌神态和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出她生活的贫困和紧张的心情。B作者通过在火车上偶然遇到的一件小事,表现出了人性中存在的真、善、美的一面。C这篇小说在情感的表现上先抑后扬,情感是一条隐藏的线索,随着情节推进而变化。D在这篇小说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悲观消极情绪的否定以及对美好人生的热切希望。10标题中的“橘子”直到文章第段中才出现,对橘子的描写也只有短短一句话。文章为什么还要用“橘子”来做标题?(4分)(三)名句默写(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6分)11.(1)此中有真意,_。(陶渊明饮酒) (2)总为浮云能蔽日,_。(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3)_,七叶珥汉貂。(左思咏史) (4)_,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5)长安回望绣成堆,_。(杜牧过华清宫)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_。”(论语) (7)_,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8)安得广厦千万间,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921题。(9分)浔阳春春去一从泽畔为迁客,两度江头送暮春。白发更添今日鬓,青衫不改去年身。百川未有回流水,一老终无却少人。四十六时三月尽,送春争得不殷勤。12诗中的“迁客”即本诗作者_。(2分)13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从地点、时间上照应标题并奠定基调。B颔联的副词强化了作者的形象与身份特征。C颈联运用对比,突出人老不同于自然规律。D本首七言律诗除尾联外,前三联均为对仗。14本诗用语“词浅而意深”,从这一角度赏析尾联。(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21分)秋水(节选)庄子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笃于时也 (2)此其过江河之流(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 (4)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B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哀吾生之须臾C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D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于是余有叹焉17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以为莫己若A申之以孝悌之义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18将下列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1)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2)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19.从这篇短文中,你认识到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731题。(15分)菊隐记明唐寅君子之处世,不显则隐,隐显则异,而其存心济物,则未有不同者。苟无济物之心,而泛然杂处于隐显之间,其不足为世之轻重也必然矣。君子处世而不足为世人轻重,是与草木等耳。草木有可以济物者,世犹见重,称为君子,而无济物之心,则又草木甲不若也。为君子者,何忍自处于不若草木之地哉?吾于此,重为君子之羞。草木与人,相去万万,而又不若之,乙虽显者亦不足贵,况隐于山林邱壑之中者耶?吾友朱君大泾,世精疡医,存心济物,而自号曰“菊隐”。菊之为物,草木中之最微者,隐又君子没世无称之名。朱君,君子也,存心济物,其功甚大,其名甚著,固非所谓泛然杂处于隐显之中者,而乃以草木之微与君子没世无称之名以自名,其心何耶?盖菊乃寿人之草,南阳甘谷之事验之矣,其生必于荒岭郊野之中,唯隐者得与之近,显贵者或时月一见之而已矣。而医亦寿人之道,必资草木以行其术,然非高蹈之士,不能精而明之也。是朱君因菊以隐者,若称曰:“吾因菊而显”。又曰:“吾足以显夫菊”,适以为菊之累,又何隐显之可较云。余又窃自谓曰:“朱君于余,友也。君隐于菊,而余也隐于酒。对菊命酒,世必有知陶渊明、刘伯伦者矣。”因绘为图,而并记之。注:南阳甘谷之事:相传南阳甘谷生长的菊花能使人延年益寿。刘伯伦:刘伶,字伯伦,西晋竹林七贤之一,性嗜酒。20文章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虚词是( )(3分)A亦 故 B所 乃 C之 则 D者 然21作者认为作为君子最重要的标准是 。(2分)22对“隐又君子没世无称之名”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隐”又是君子逃避世俗社会的方式。B“隐”又是君子不被世人看重的原因。C“隐”又是君子一生默默无闻的意思。D“隐”又是君子不求功名富贵的品行。23作者强调朱大泾“其功甚大,其名甚著”的用意是 。(3分)24唐寅十六岁即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二十九岁参加应天府乡试,又得中第一名“解元”,三十岁赴京会试,却在考场舞弊案中蒙冤,被罚永世不得为官。遂绝意功名,以卖画为生。结合唐寅生平,简析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二、写作(70分)25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宁静淡泊是一种人生境界,有些人以此为借口,最终有可能就成了平庸的废物。参考答案现代文阅读(一) 1非“真实”的影像世界2展馆内的器物(1)不包含主观取舍的因素(2)更能带给参观者身临其境的心灵冲击力。3B项(“如果就”是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只有才”表示条件关系,是充分必要条件;“只要就”是表示充分非必要条件的关联词;“除非才”是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根据这些关联词语分析,适合语境的只有B项。)4.D项(结合全文来看,根据第八段和第九段的相关信息可以得到启示,第八段中有“虚的层面,当然就是这些内容营造出来的氛围”“具有的礼仪、宗教意义”等信息,第九段中有“精神层面的空间也必然与处在这个空间内的人相关”等信息,将这些联系起来可以得出本题答案为D项。)5语言整饬,读来琅琅上口,有节奏感、韵律美;多用成语、文言,引经据典,古朴典雅,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现代文阅读(二)6营造阴沉孤寂的氛围,影射卑俗的社会现实,烘托作者烦闷阴郁的心境。7B项(小姑娘外表流露出的贫穷与卑微,正像当时社会的萧条与人生的庸碌无聊。)8迫切无助;厌烦冷漠。9D项(本文抒发了“我”在苍茫的夜色和强烈的失望中对普遍人性和人情的向往,对小姑娘在困境中依然不忘人间亲情、依然保持积极乐观态度的赞美;引发了“我”庸碌人生的思考。)10作者用橘子象征人世间朴素真挚的亲情和生活的希望;与阴暗卑俗的社会现实构成对比;同时橘子也是促成“我”从疲惫消沉突变为莫名喜悦的要素;橘子的一抹亮色转变了文章阴冷灰黯的基调。名句默写11(1)欲辨已忘言 (2)长安不见使人愁 (3)金张藉旧业 (4)楼船夜雪瓜洲渡 (5)山顶千门次第开 (6)不舍昼夜 (7)日出而林霏开 (8)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歌鉴赏12白居易13C项(“颈联运用对比,突出人老不同于自然规律”理解不正确,颈联应运用了类比的手法,突出人老类似自然规律。)14诗人用数字强调年华及春天已逝,怎能不以“殷勤”之恳切姿态送走被贬之地的春天,用词浅易却意蕴丰富,抒发了升迁无望的苦闷和年华空老的伤感,委婉地表明“送春后或将迎来人生又一春”的期望。文言文(一)15.(1)限制 (2)超过 (3)谋算,考虑 (4)通“萃”,聚集16C项(A用来表修饰B代词,代大海用于主谓之间C表转折D比在。)17B项(宾语前置。A介词短语后置,C判断句,D定语后置)18(1)(如今)你从河岸流出,向大海观看,才知道你的浅陋。 (2)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以为多)呢?19. 这个故事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文言文(二)20C项 (“之”用在甲处,主谓之间,取独。乙处用“则”表示转折。)21存心济物。 (苟无济物之心,而泛然杂处于隐显之间,其不足为世之轻重也必然矣。)22C项 (“没世无称”指的是默默无闻”所以选C)23将朱君的“功”、“名”甚大与其不求名利的本意形成对照,强调君子重在济世,而不要执着于表面上的显隐。24唐寅才能过人,却遭科场舞弊案连累而终身不得为官,然而这并未让他失去济世之心。因此在本文中他用貌似超脱的文字,阐述了他对避世逃名、独善其身的价值取向的否定,同时也表现了自己有志不能伸,有才不能用的苦闷与无奈。【文言文二参考译文】:君子处理和面对世界上的各种事物,不是显露,便是隐藏,显露和隐藏的方式各异,但是想诚心为众人做些好事,就没有不同了。若无助人之心,而空混与世,该帮的又不想帮,得不到世人的重视也是必然的。一个人在世而得不到世人的重视,便与草木差不多。菊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