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四次双周练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他们的主张A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B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C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D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2、乾嘉时期思想家阮元认为“西人亦未始不暗袭我中土之成说成法,而改易其名色耳。”晚清思想家汤震指出“大抵西人政教,大半本之周官。”两人对西方的认识A说明了当时中国文化的优势地位B未突破中国文化中心主义的局限C反映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增多D是基于严密考证得出的科学结论3、十四世纪末,“每个人都看到:所有劳动人民直到面包师傅、所有梳羊毛工人、高利贷者、银钱兑换商和各种各样的恶棍怎样变成了骑士。”那些持着长枪、佩戴徽章、骑着马出现于佛罗伦萨街头的骑士发现“他们可能遇到政府的干涉和许多嘲笑者。”这一现象说明,在佛罗伦萨A追求社会地位的提高已成为社会主流B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冲击着传统价值观C商品货币关系提升了人们的社会地位D社会各阶层的价值取向变得十分混乱4、以支持路德教的诸侯和信徒为一方,以罗马教廷及其追随者为另一方,德意志发生宗教内战。1555年内战双方签订和约,路德教成为合法宗教。由此可见,马丁路德改革成功原因之一是A宣扬“因信称义”,信徒众多B符合了资产阶级的时代需求C罗马教廷军事实力并不强大D与封建王权实现了暂时结盟5、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6、著名买办郑观应认为面对通商以来外国的侵略,“习兵战不如习商战”;唐廷枢脱离怡和洋行加入轮船招商局后,想方设法“去损伤这些外国公司”。这反映了A买办是西方侵略中国的工具B民族意识被引入经济发展之中C洋务运动强调学习资本主义D实业救国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潮7、“新建立起来的金碧辉煌的军事力量,不过是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幅漂亮的拳击手套。”材料评论的是A顽固派的“抱义而处” B洋务派的“中体西用”C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D革命派的“三民主义”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9、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陈独秀抓住旧道德为封建政治服务的本质,一针见血地指出:“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这表明陈独秀主张A共和政体B君主立宪C君主专制D社会主义10、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肯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随着交流加深西方逐渐改变对东方的认识B中国因固守农耕文明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C西方国家借助工业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D西方迅速发展与中国的迟滞形成鲜明对比11、关于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的发展,有人感慨,我们抛弃了“中学”中过去以“六艺”为核心、以“四部”为框架的学术分类体系,而代之以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一系列现代学科范畴。这反映出A近代中学发展缺乏稳固根基B西学冲击了中国人认知思维C中国学术分类体系渐趋成熟D中国传统儒学发展陷入困境12、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 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 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 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13、三民主义是国民党一直标榜的政治符号,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这显示出三民主义( )A成为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B迎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 C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D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14、“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不思整伤纪纲,而惟鹜心于凶器之末何欤?”这一言论是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C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D革命派对立宪派的批评目 录1、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2、割据地区现势3、军事一些问题4、土地一些问题5、党的组织问题6、革命性质问题7、割据地区问题15、下图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撰写的一本著作的目录,这本著作的名称是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B井冈山的斗争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D新民主主义革命论16、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在古田赖家坊的“协成店”驻地写了一封题名为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的长篇信函,除对那些右倾悲观思想做了分析批评外,更多的是深刻阐发了他的关于中国革命要“以乡村为中心,以农村根据地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思想。该信函A明确指出工人无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B肯定了农民的历史作用和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C首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D实际上否定了当时部分“左”倾领导人奉行的“城市中心论”17、1936年7月,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冲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进入共区。此前他曾把中国的共产主义描述成一种“农村共产主义”,机械学习苏联革命道路,但在他访问了延安并与毛泽东交谈后,他把中共提高到了生机勃勃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的地位。斯诺得出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在于A“工农武装割据”之路是中国式革命道路B苏俄的城市中心道路不符合中国国情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取得成效D长征中的红军与共产国际失去了联系18、费正清在评价毛泽东的一篇报告时说:“此文有令人信服的总结。正像我们所看到的,他要求在政治领域扩大地方的权力和给地方更多的自主性,以利于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领域,他提出减少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为代价的对重工业过多的优先权。他认为一味重视重工业会拆自己的台。”以下对于毛泽东这一报告的说法正确的A此报告应为新民主主义论 B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政治理论准备 C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D科学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19、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谈及经济体制改革时语惊四座 ,充分表达了总设计师的高瞻远瞩,然而,当时有的报纸仅刊登了一条不足200字的报道和一副照片,至于谈话内容只字未提。当代有学者评论说:“邓小平的高瞻远瞩变成多数人的共识,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对邓小平的高瞻远瞩的合理解读是A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B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市场经济结合C促成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伟大的构想20、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21、下表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二五”的部分主题词摘编 “一五”(1953-1957年) 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年) 大跃进大倒退 “六五”(1981-1985年) 走向改革开放 “八五”(1991-1995年) 小平南方谈话改革潮涌 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一五”计划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B“二五”期间工业生产大倒退C“六五”期间深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D“八五”期间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22、一位老工程师回忆文革时说:“由于当时批判反动学术权威,报章上连篇累牍地严厉指责各种管卡压和专制学阀作风,因此,几乎没有什么人敢于以权威和老子自居,在研究队伍内部形成高度民主的风气。”当时这种现象推动科技突破的成就有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ABCD23、20世纪60年代上海承担导弹研制任务后,一批传统产品生产厂,如造纸厂、纺织厂、手工工厂被改造为超高强度合金钢、特种有色金属、半导体材料等新材料生产厂、电子元器件生产厂、精密加工厂以及仪器仪表厂。这表明导弹研制A增加了造纸业和纺织业的科技含量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C依赖于我国传统工业的发展D推动了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24、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 山阴志选举、学堂、新军、警察临安志宫阙、宗庙、三省、台阁、禁军、科举、坊市四明志职官考(府州官员)、学校考(本路蒙古学、本路儒学)绍兴志科学技术、报刊、文物古迹、名家学术思想ABCD二、非选择题(共52分)25、 (26分)观念革新与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甘龙 材料二 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商鞅材料三 以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为代表的宋代士大夫,尽管政治主张颇不相同,在变法运动中的态度更非一致,却都执著地致力于道义德操的完善,都追求学业境界的广大精微,都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胆魄。其共同之处较其不同之处也更多更深刻。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四 代表人物 主张 李鸿章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郑观应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康有为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陈独秀 欲建设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材料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甘龙的观点。(2分)材料二中,商鞅是怎样反驳甘龙的?(要求:不得照抄材料。3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士大夫的共同特征,(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特征出现的政治和思想文化背景。(4分)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的三个层次,(3分)并分析其在背景和目的方面的共同之处。(4分)概括说明郑观应对李鸿章,或陈独秀对康有为的“观念更新”。(任选一组作答,4分)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五中所示事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相似影响。(4分)26、 (26分)古往今来,“经世”(治理国事)精神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特质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为此,他主张“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摘编自金良年 撰孟子译注 材料二 明中叶以来,学术界“高谈性命”、“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等现象不断蔓延。黄宗羲以“求同存异”的方式评析明代学术。黄宗羲主张“学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乃不为迂儒”,同时他又将重视儒者的道德操守和经世能力判为具有正面意义的明代思想。 摘编自史革新 著清代理学史等 材料三 19世纪40年代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代表及其经济思想 知识 分子 代表 魏源(传统士大夫,近代初期改革派思想家) 郑观应(从事洋务、自创企业、撰书立说) 严复(早年留学英国,翻译亚当斯密的原富等大量西方著作) 经济 思想 “语今日(鸦片战争后)缓本急标(同“末”)之法,则货先于食”。 “习兵战,不如习商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要使国家富强,就要“利民”,“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 摘编自吴慧 主编中国商业通史(第五卷) (1)孟子主张君王要“施仁政”。根据材料一概括其措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他提出上述主张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的思想与明代儒学的“求同存异”之处。据此概括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发展的特点。(8分) (3)依据材料三,概述近代知识分子为国家求“富强”在经济思想方面的认识轨迹(提示:分别概述三个人的认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揭示近代中国先进分子为国家求“富强”所显示出的精神特质。(10分)高二年级第四次双周练历史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BBBDCBBCADBC题号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答案BABDACBADDDB二、非选择题25、(1)观点:反对变法,维持现状或遵循先代旧制;(2分) 反驳:法令制度应与时俱进;有利于强国、利民,就不必因循守旧;古代就有守旧而亡、变法而强的经验教训。(3分) (2)特征:注重道德和学术修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分) 背景:政治上,宋代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士大夫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2分) 思想文化上,儒学转型,理学的兴起。(2分) (3)层次:器物制度思想文化。(3分) 共同:背景:都是在西方列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实验与设计(有解析)-高考生物学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卷
-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 《短文二篇》(学生版)
- 外研版八年级英语下册Module1单元测试试卷及答案01
- 碳硅及其化合物(讲义)原卷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提升讲义(夯基础·再突破)
- CN120203101A 3d食品打印预处理系统及打印装置
- 配镜人专业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配网专业知识培训目的课件
- 老人防诈骗普法课件
- 《连铸坯表面质量在线检测系统技术要求》行业标准
- 角膜病诊疗精要
- 呼职院铁路客运组织课件05客运运价里程表、旅客票价表的运用
- 大学研究生放弃入学资格申请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 GB/T 5210-2006色漆和清漆拉开法附着力试验
- 口腔科常用器械图谱结构及功能介绍课件整理
- 应急管理专题讲座(二)
- 六年级上册英语课件-Unit1 The king's new clothes(第3课时) |译林版(三起) (共26张PPT)
- 思想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
- 公共政策分析陈庆云
- 人音版六年级上册音乐全册教案含教材分析
- 高处作业吊篮安装验收表(范本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