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五首(教案)_第1页
古代诗词五首(教案)_第2页
古代诗词五首(教案)_第3页
古代诗词五首(教案)_第4页
古代诗词五首(教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 古代诗词五首【课文解读】岂曰无衣岂曰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诗篇,是产生于秦地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全诗共三章,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第一章:统一思想。“岂曰无衣”,无衣,这是实写。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也许是由于生产力低下,无法备齐战衣,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君王要发兵了,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第二章:统一行动。“修我矛戟”,积极备战;“与子偕作”,大家一起行动起来,投身到征战中。第三章:统一出征。“与子偕行”,大家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共同奔赴战场。这首军歌,每章都用反问句“岂曰无衣”开头,加强了语意和语气。第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作答,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大无畏的战斗精神。行 路 难行路难我国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组著名诗篇。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坎坷后的无限感慨。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以及高昂的气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后人称颂的千古名篇。课文所选是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青年时期的李白满怀政治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24岁“辞亲远游”,直到42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这首诗一共14句,82个字,但它跳荡纵横,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的李白,要是在平时,肯定会“一饮三百杯”。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接着两句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象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变相撵出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诗人用“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来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为圣君信任和重用。这里,诗人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诗人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的回旋。这四句节奏短促,表现出诗人进退两难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最后,他终于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非常豪迈!登 高杜甫号称诗圣,其七律多为精品,而登高更是被古人推崇为“古今律诗第一”。我国古代素有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重阳节时诗人的登高抒怀之作。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为远望,写水为俯瞰。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登高”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这一联分承五、六句:“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雨 霖 铃词是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诗体,最早源于古乐府,兴起于唐代,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至宋代已极为繁荣。“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专用名词。宋代不仅词家众多,且风格亦多样。词本以婉约风格为主,到北宋苏轼才始创豪放一派。柳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继承发展了突出男欢女爱,别恨离愁的婉约词风,剪红刻翠的“艳科”,旖旎温柔的“情语”,成了柳词的主题。雨霖铃便是柳词中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杰作。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从上片的描写,我们可以这样想象:一个深秋的傍晚,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郊外,一个临时搭起的帐篷内,一对男女饮酒话别。帐外,寒蝉凄惨地哀鸣,好象在为他俩伤别而哭泣。那不远处的长亭,已经隐隐约约,可见天色将晚,一场大雨也刚刚停歇。天将晚,雨已停,河边不时传来艄公的喊声:“快上船吧,要开船了!”两人不得已徐徐站起,移步出帐外,万般依恋之际,此刻可真的要分手了。你看他们双手相拥,泪眼相看,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船开了,人去了,渐行渐远。情人岸边伫立,含着泪,举着手,一直目送那兰舟消失在无边无际的暮霭里。这就是发生在九百四十年前的北宋词人柳永与情人话别的场面,也就是雨霖铃上片所写的内容。首句“寒蝉凄切”,点明节令深秋,“蝉”而“寒”,鸣音“凄切”,渲染了悲凉的环境气氛,为下文伤别张本,也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对长亭晚”,交代时间、地点,“骤雨”,描写天气。天下雨,正好停留;时将晚,停留时间有限,他们多么希望雨不停,天不晚啊!“都门帐饮”,可知写京都之事,言别离之情。一桌好酒好菜,怎奈二情伤别,满腹离愁,何来心思。实在是食之不香,饮而不畅,是谓“无绪”。乘船的“留恋”,情人不忍别,撑船的眼看天将晚不得不割断他们的情丝而“催发”,这种主观意愿与客观形势之矛盾,使别情达到高潮。“执手”二句,生动细腻,描情绘意,绝妙无比。仿佛在舞台上看到的那生旦主角,两手相拥,两肩上耸,诉无语,泣无声,比千言万语,嚎啕大哭,悲之更切。表面写两人分手之情状,实际暗写了他们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柔情蜜意千千万,唯在泪花闪烁间。“念去去”两句,为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交融。烟波千里,楚天广阔,茫茫天涯,何处是归程?离愁别绪都几许?风吹浪涌融暮霭。这不仅衬写了别后怅然空虚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迷茫的前程。词下阕主要写别后的痛苦。伤情离别,自古皆然,可万不该在这冷落清秋的时节,这叫人怎能忍受?第二句照应首句,“清秋”应“寒蝉”,衬托出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意义翻新,不入俗结。“今宵”二句为千古传诵名句。“酒醒”遥接上片“帐饮”,可见当时虽然情“无绪”,然借酒浇愁,还是沉醉了。扁舟夜发,愁醉迷蒙,忽然醒来,想必已是拂晓。惊起忙寻觅,情人在何处?所见者唯杨柳岸上晓风残月也。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月”前着一“残”字,而境界全出矣。更衬托了词人当时凄清悲凉冷落的心境。此刻的离愁别绪如风卷浪拥,不可遏止。真是“离愁波涌杨柳岸,别绪风连残月边”。“此去经年”以下四句虚写想象别后的情景。作者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咽”想到“更与何人说”。作者离开情人,寂寞凄凉,孤独万分,从今后即使有良辰美景,也只形同虚设,然而越是有良辰美景,就越发使人念情伤神。恐怕今后只能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虚度余日了。最后两句中,一“便”一“更”,表明念之心切,爱之情深。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因作诗文讽刺新法,被新派官僚罗织罪名而贬至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作者所游的赤壁是黄州城外的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在长江北岸;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在湖北省赤壁市(原蒲圻县),在长江南岸。苏轼明知此赤壁非彼赤壁,其意在于借题发挥,述史咏怀,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上阕着重写景,即景抒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激情,引发出对英雄人物的缅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首句起笔气势非凡,用 “大江”“淘尽”“千古”等词,写出了气势浩荡的长江,广阔的历史时空,无数的英雄豪杰,给人以波澜壮阔、一泻千里之感,这里既是实写滚滚东流的长江之水,又比喻永远东逝的历史长河;既写了雄伟的眼前之景,又抒发了慷慨的怀古之情。这一句,不仅扣紧了题目,而且还有概括全篇的作用,为词末抒怀埋下了伏笔。“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承上启下,笔锋由“面”到“点”,点出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如果说前边是一个气势非凡的大场景,那么,此时出现的则是一个细致精确的小场景。“大江”不能尽写,只写赤壁;“千古”不能尽述,只说三国;“风流人物”不能尽评,只评周郎。而苏轼所写之赤壁与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赤壁绝非一处,对此,东坡有自知之明,因此在此处点出“周郎赤壁”在西。此句在文中作用极大,既拍合词题,又为下阙缅怀周公瑾预伏一笔。“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写出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乱石穿空”,写赤壁山崖的高峻,突出其“形”;“惊涛拍岸”,写江水的气势,突出其“声”;“卷起千堆雪”,比喻浪花的丰涌,突出其“色”。这一句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顿时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难怪当年聚集了不知多少英雄人物在此角逐争雄啊!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士。这长江,这赤壁,岂能不引起人们怀古的幽情?于是,由此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感情的抒发了。下阕着重抒情,借古述怀,表达对周瑜英雄业绩的仰慕,抒发功业未就的沉重感慨。“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遥想”一句先点出周瑜,承接上阕末句,又与“周郎赤壁”相呼应。赤壁之战的英雄人物很多,但作者只缅怀周瑜,这是为什么呢?赤壁之战取胜的关键是孙刘联盟,而促进孙刘联盟的关键人物是周瑜;而且周瑜又是赤壁之战的统帅,他以惊人的胆识和谋略,运筹帷幄,一举战胜曹军,不仅确保了东吴的基业,也决定了一段历史的发展进程。可见周瑜功绩显赫。“小乔初嫁了”,初看很显平俗,其实奇峭而意深。据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记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城,“时得乔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这是建安三年(198)的事,当时周瑜24岁。而赤壁之战则在建安十三年(208)冬,小乔已嫁他10年了。苏轼用一“初”字,将两件事连起来写,其深意在:一是说明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经;二是以美人衬托英雄,更足表现他当时的春风得意。“雄姿英发”是对周瑜春风得意形象的概括。“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羽扇纶巾”,是当时人的一种服饰。这四个字写其临阵装扮,刻画出一个文质彬彬、倜傥风流的儒将形象。“谈笑间”,写神态,形容指挥的从容不迫。“墙橹”,代指曹操水军。“灰飞烟灭”,指曹操的船舰被周瑜部将黄盖纵火烧毁。词人凭借想像,描绘了一个儒将装束的英雄形象,生动地显示出周瑜镇静闲雅的仪态风度,十分传神地刻画了周瑜面临大敌、镇定自若的精神风貌,突现了周瑜卓然超群的将才。“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几句词锋回转,由怀古转向慨今。“故国神游”,是说三国赤壁之战和那些历史人物,引起了自己许多感想好象自己的灵魂向远古游历了一番。“多情”,是嘲笑自己的自作多情。由于自作多情,难免要早生华发(花白的头发),所以只好自我嘲笑一番了。当时北宋国力软弱,常常受到辽夏的军事威胁,苏轼此刻关心边庭战事,怀有一腔报国的热忱,渴望能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振兴王朝。然而,眼前的政治现实和自己被贬黄州的处境,却同他有志报国的壮怀大相抵牾,对比起周瑜破曹时只有三十四岁,自已却只能在赤壁矶头怀古高歌。所以,当他一旦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就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了。“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于是只好旷达一番。反正人生有如梦幻,何必让种种“闲愁”萦绕于心?还是放眼大江、举酒酬月吧!这里用“如梦”,正好回应开头的“浪淘尽”。因为风流人物不过是“浪淘尽”,人间也不过“如梦”,又何必不旷达,又何必过分执着呢!玩味这言近意远的词句,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善于自解自慰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眼前。虽然词的结尾失之低沉,但这也是历史与现状、理想与实际经过尖锐的冲突之后在作者心理上的一种反应。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上述解读主要选自网络相关文章,作者不详,有删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要了解古典诗词一些基本的艺术特点,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二)要能够鉴赏古典诗词,能够领会作者借助于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三)能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培养自己对古典诗词的兴趣,能够在课外阅读鉴赏古典诗词。二、重点、难点提示(一)教学重点提示1.岂曰无衣主题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同袍”“同泽”“同裳”“同仇”“偕作”“偕行”的递进关系,有利于理解和背诵。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则表明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全诗采用兵士相语的口吻。诗歌音节短促,声调激昂,生动地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形成了一曲慷慨激昂的战斗旋律!2.行路难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主要表现在诗歌的最后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突出表现了诗人藐视一切惊涛骇浪,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这是他唱出的最强音。现在常用这两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抱负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3.登高的意象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赏析意象的选择、意境的创设,深入文本,准确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手法和诗人深沉浓郁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栩栩如生地得到表现。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补充。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因病断酒,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悲秋多病、潦倒不堪的根本原因。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便跃然纸上。(二)教学难点提示1.雨零铃的艺术手法(1)融情于景词的上阕主要写临别时的情景。开首三句,短短十二字便勾勒出一幅悲凉的深秋图。蝉为寒蝉,亭是长亭,加之骤雨初歇,开篇便使画面蒙上一层冷色。安排一对恋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分手,更令人睹物伤情,感慨万千。写别后冷清,以景写情。在这清秋的风里,想到今夜酒醒时,不见了心爱的人,只有一弯残月、拂晓的冷风和孤独的杨柳陪伴着自己,这是何等凄凉的情景啊。词人正是抓住了这些足以移情的景物对象,通过想象中景物的描写,以景写情,化虚实境界于这一瞬,将虚无缥缈的未来与苦不堪言的内心悲怆的现实交织在一起,写出了主人公的郁郁寡欢、无比孤独与无限失意的惆怅。(2)多用意象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长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长亭也就是离别之所,带有词人深深的离愁别绪。兰舟: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之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暮霭:是一种黄昏意象,更是诗人别后茫然若失心境的物化再现。主人公暗淡的心情给天空水色染上灰色的色彩,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情,为离别词的千古绝唱。酒:往往是“举杯消愁愁更愁”,“醉不成欢惨将别”。于是,酒到酣处人寂寞,酒香飘处别情浓。在作者眼中,酒俨然成为主司人间离愁的神祇,它与离愁的关系是多么直接而密切!杨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被视为咏柳之祖,柳与离别一下子拉上了关系。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大概是因为一者“柳”、“留”谐音,有“挽留”之意。二来柳树易生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又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月:诗人笔下的月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雨霖铃中一弯残月,引起了词人太多的离愁别绪。雨霖铃中表现愁绪的这些意象,都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本词不过是集中的表现了出来,正因为这众多的意象的运用,使雨霖铃成为离别诗词的代表作品。所以解读本词,不能不先领悟这些意象表达的涵义。2.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艺术手法(1)将写景、咏史、抒情、言志相结合来抒发作者的情感。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咏的人物“乱”“穿”“惊”“拍”“卷”等词语的运用,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下阕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作者吊古伤怀,想古代豪杰,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2)豪放派词的写作特点。这首词,气势雄浑,集中体现了豪放词派的特点。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媲,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乱石穿空”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惊心骇目。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小乔初嫁了”看似闲笔,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风得意。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生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了。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因此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三、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1.用相关作品导入可以让学生回顾一下所学过的一些诗词,如诗经里的关雎,李白、杜甫的一些诗,苏轼的水调歌头等等。2.用“学习提示”导入可引导学生了解“学习提示”中关于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并指导他们付诸于实践。3.用作家作品简介导入让学生来说说对这五首诗词的作者的了解,教师作适当补充。4.视频、音频导入从网络搜索相关视频、音频:岂曰无衣/b/19999367-1584467820.html /programs/view/HKJelJDeF5M/行路难/b/15368297-1506821070.html登高/b/25496428-1651078970.html雨零铃/b/13520786-1379631384.html念奴娇赤壁怀古/v_show/id_XODUyNzU3NDg=.html/programs/view/-Zq3AH8z5aA/这种专业朗诵可以极大地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领略古代经典的韵律美感,为鉴赏性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二)研读探究诗歌的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特定的艺术天地,教师要引导学生鉴赏诗歌,就要运用再造想象、自主探究等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这个艺术天地。1在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古典诗词的教育审美功能,不能枯燥地考证、分析。例如,岂曰无衣一诗就要注意品味诗中同仇敌忾的英雄气概,而如今的和平时 代,也要有团结的精神。2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时不能越俎代庖,一味分析讲解,或硬是套上“爱国主义”“怀才不遇”等帽子,这样,只能失去古诗词原有的光彩和神韵,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尽量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可以让学生试着探究“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所蕴含的哲理等。3要重视积累,重视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在头脑中储备一定量的诗词名篇,并且能把相关的东西联系起来,甚至运用到学习中,才能兴趣盎然,加倍勤奋。(三)心得笔记本课的心得笔记要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完成。教师指导是要注意,对个别诗句的理解切忌断章取义,但在准备理解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对所选取的句子联系自身实际做发散性诠释,这样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应用能力。(四)创意讲谈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加强诗词的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本课诗歌就有这样的特点。教师可以将这个环节和研读探究结合起来,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单独作为一个教学环节进行,则可以运用大脑风暴法,收集各种典故,然后进行整理。以达到交流、讨论、积累、运用的目的。(五)课堂小结1.教师语言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五首古代诗词,虽然可有不同,但它们都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我们通过这五首脍炙人口的唐代诗词的学习,正确认识了古代社会,了解了古代的灿烂文化。2.教师板书小结(课件板书)与子偕作与子偕行与子同仇同仇敌忾英勇抗敌感情基础齐心备战共赴战场共赴战场岂曰无衣行路难停杯、不食拔剑、茫然忧郁悲愤冰塞黄河雪满太行应题“行路难”长风破浪云帆济海昂扬激越豪迈乐观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写景抒情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萧瑟凄凉韶光易逝漂泊孤苦忧国伤时雨霖铃伤离别离别之前,勾勒环境时间、季节融情入景实写地 点天 气离别之时,描写情态心 情叙述表 情白描离别之后,借助想象念去去融情入景虚写今宵酒醒此去经年叙述念奴娇赤壁怀古怀古大江 赤壁乱石穿空(形)雄奇之景惊涛拍岸(声)卷起千堆雪(色)千古 三国风流人物 周郎羽扇纶巾(装束)非凡之人谈笑间(仪态)樯橹灰飞烟灭(功绩)墙橹灰飞烟灭(功绩)墙橹灰飞烟灭(功绩)慨今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六)布置作业1.完成习题册本课练习。2.完成“生活连线”练习。【关于习题】一、生活连线“目录”是目和录的总称。“目”指篇名或书名,“录” 是对“目”的说明和编次。把“目”与“录”编在一起,谓之“目录”。我们每一本教科书前面都有目录,通过目录我们就知道了书的内容构成,各内容之间的关系,各内容在书中的位置以及作者等信息。目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读书学习。整理自己迄今为止读过的全部古代诗词,按照作品的时代顺序做一份目录。在做这份目录时,也可以将一些你所知道的但是还没有读过的作品列进去,用“*” 或“”进行标注,表示这些是待读的篇目。作为课外训练题,该题的信息量是比较大的,可以让学生去翻阅一下学过的课本或是查阅诗歌总集等,再按作品的时代顺序排列。可给学生一个月时间准备,完成以后可以在班级里开展一次讨论会,互相补充资料,并尽可能地背诵下来。二、研读探究1.背诵课文,并能有感情地诵读。命题立意:整体感知,品味语言参考答案:(略)2.这些诗词运用了一些古典诗词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请分别举几个例子,说说你的理解。命题立意:知识积累,解释说明参考答案:岂曰无衣主要运用了设问、反复的手法,加强了诗歌的气势和感染力;行路难主要运用了象征、夸张的手法,强烈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不甘消沉的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登高主要运用了对仗、写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忧愁、困苦和沉重的心情;雨霖铃主要运用了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收法,表达了情深意长的离愁别绪和幽怨惆怅;念奴娇赤壁怀古主要运用了烘托、映衬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怀古伤今、壮志难酬的激烈情怀。3. 有一位同学在好友的毕业留言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