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望天门山教学设计邓 爱 云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能力目标:1、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的能力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感悟品味诗中表达的意境。教具准备:望天门山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 了解诗人,导入课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诗人李白吗?你会背诵他的哪些诗呢?2、看来,大家都很喜欢李白。那你对他有多少了解呢?,师出示课件1。3、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他写的一首诗歌:望天门山。当年25岁的诗人李白朝气蓬勃,乘舟沿江而下,欣赏到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诗性大发,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同学们跟随大诗人李白一起去游览长江,欣赏天门山那美丽的景色吧!二、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播放朗读课件,听诗歌朗读。2、多媒体显示自学要求:把诗读正确、流利。 结合注释,了解诗意。提出自己的疑问。3、学生进行自主学习。4、小组里交流、讨论疑难问题。5、展示学习成果。谁来读读这首诗?说说你在刚才的学习中知道了什么?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教师通过点拨、提示、借助课件等方式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三、朗读古诗,品味诗境,体会诗情师:理解了这首诗的内容,我们怎样去有感情的朗读呢? 师归纳:这首诗应该用高昂、奔放的情感去读,才能读出天门山的豪迈气势。师: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在朗读中品味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生: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配乐朗读师:这么美的古诗,你们能背一背吗?四、课时小结,课外拓展1、诗配画: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我还知道同学们的画画水平挺不错,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歌的内容画下来。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大诗人李白,学习了他的望天门山一诗,大家的表现老师非常棒,其实李白只是古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搜集,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多积累自己喜欢的古诗,我们在下次的语文兴趣活动课上举行一次古诗擂台赛,看谁在相同的时间里背诵的古诗最多。第三篇: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出示各种字体的“山”及望天门山的草书作品,初步感知书法魅力。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你们爱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山?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他就是李白。3出示课件,读后揭题:他还去过一座山,山名就在刚才那幅字里,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吗?4.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点评:巧妙介绍作者及风格,通过链接李白的其他写景诗,引领学生获得对祖国大好河山之壮美的初步体验与感受,产生“课伊始,情已生”的教学效果。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5.指名读。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8.全班交流。点评:吟诵是古诗教学中最常见、最简便的方法。初见新诗,学生总会产生迫不及待的阅读欲望。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读准、读通、初步读出韵味、读懂古诗的目的,为领悟诗境、感悟诗情打下基础。三、绘画想象,感悟诗境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3.诗画诗画,诗画不分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当一回小画家,把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画下来。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话,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6.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咱们一起读!7.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读读!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9.音乐是流动的画,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指名答后再读。10.让老师用线条为你们勾勒这是险峻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楚江水汹涌而至,撞击天门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荡而去。11.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12.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13.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你知道了什么?谁来画一画?点评:“诗中有画,画里有诗。”这一教学环节运用板画再现诗中描绘的景物,通过抓“开、回、出”等关键字,启发学生想象,使之在循循引导中理解诗意,内化语言,从而感受山之气势,水的澎湃。14.现在我们联系这两句来探讨探讨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15.引读3、4句。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象在比高矮。读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好像张开手臂在迎接他。读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读点评:紧扣关键字“出”进行感悟,使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由表及里,再辅以复沓手法,通过一次 次朗读达到回环效果,凸显“出”中之情。四、入情入境,深悟诗1.师述: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又带着对未来前途的忐忑之心。当他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挥毫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2.听完老师的介绍,你觉得诗人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3.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两岸的青山相对出”。穿过狭窄的河道,看见的又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再拐过一道弯,看见的还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点评:通过形象的视频、生动的讲解及入情入境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喜悦的心情,从而达到声随情动情更深的古诗欣赏境界。4.山的热情、水的澎湃,皆是因为诗人那喜悦的心情。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作品,你认为哪一幅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表现诗的意境呢?5.是啊,这幅草书行云流水,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天门山的气势,这幅字畅快淋漓,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6.配乐背诗。点评:这个环节的设计将古诗与书法的魅力融为一体,既让学生初步感受草书的内涵,又是课前交流的巧妙延伸。五、总结方法,赏析拓展1.瞧青山、绿水、红日、白帆,多美的一幅画啊!看,书法也以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诠释着刚劲之美。2.诗可以是一幅美妙的画,也可以是一行行灵动的字,难怪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生齐读。点评:当学生真正走入诗境,古诗的音律美、意蕴美就将在学生的朗读中摇摆开去。整个板书设计形象、美观,达到诗、书、画的和谐统一。3.正因为天门山的热情让李白感动,所以他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还写下了另外一首诗天门山和一篇文章天门山铭。一个地方留下两首诗、一篇文章,这在李白写诗的生涯里是不多见的,可见天门山在他的感情生活里的地位。4.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留在心底吧!5.总结:相同的地点不同的诗,我们又可以用怎样的画、什么样的字来表现呢?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赏析写景的古诗。第四篇: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教材简说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新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围绕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就选编了这首气势浩大的望天门山.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作者李白,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望天门山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作者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本诗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二,教学目标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教学设计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2,简介作者李白,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目标,尝试学习.1,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2,展开想像与联想,会把文字信息转化为画面,初步进入意境,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逐词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a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初步掌握学习方法.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天门山被长江撞断,浩浩荡荡向东流去.3,教师指导学生想象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4,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b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1,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训练回这个教学难点.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3,指导学生开拓想象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一个回字,翻滚抛掷,变化无穷境界全出.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c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1,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2,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3,再一次提示学生展开联想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远望天门两山所见的雄姿,下句则点明望的立脚点和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是日边来的一片孤帆.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当孤舟顺流而下,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过程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感.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远客自当更加兴味十足.孤帆一片日边来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d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诗句的意思.望天门山一句一个画面.在诗人笔下,山,灵秀;水,矫健;帆,潇洒,无须刻意修饰,全天然巧成.这种白描的手法使这首诗清新,明丽.更令人称奇的是此诗题为望天门山,而在诗中却无一个望字.但你去慢慢揣摩,细细体味,就会发现每句诗中都隐含望的神韵.品味想象,欣赏意境.1.紧扣词句.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2.想象画面法.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 你有什么感想指导诵读诗句.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a读出节奏感.b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总结古诗学习方法,布置作业.1,古诗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品味想象,欣赏意境2,借助这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五篇: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microsoft word 文档望天门山教学设计小庙中心校赵春萍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爱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山?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他就是李白。3出示课件,读后揭题:他还去过一座山,那就是天门山。4.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5.指名读。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8.全班交流。三、绘画想象,感悟诗境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3.诗画诗画,诗画不分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当一回小画家,把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画下来。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话,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6.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咱们一起读!7.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读读!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9.音乐是流动的画,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指名答后再读。10.让老师用线条为你们勾勒这是险峻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楚江水汹涌而至,撞击天门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荡而去。11.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12.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13.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你知道了什么?谁来画一画?14.现在我们联系这两句来探讨探讨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15.引读3、4句。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象在比高矮。读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好像张开手臂在迎接他。读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读四、入情入境,深悟诗1.师述: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又带着对未来前途的忐忑之心。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