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脑血管意外后偏瘫康复 南京医科大学 1 脑血管障碍 1 定义 指原发于脑血管的缺血或出血所致的脑组织损害疾病的总称2 分类 NINDS 无症状性局部脑功能不全血管性痴呆高血压脑病 2 诊断标准 无症状性脑血管障碍 1 无血管性脑实质病灶所致的神经征候 左右反射的差异 脑血管痴呆 2 无包括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在内的脑卒中既往病史3 CT或MRI上见有血管性脑实质病灶 梗塞灶 出血灶等 3 局部脑功能不全 分为可逆性TIA和不可逆脑卒中1 TIA 缺血所致的局部神经症状在24小时内消失 发作持续时间2 15分钟 根据病史诊断2 脑卒中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动静脉畸形 脑梗塞 梗塞灶皮质以下 15mm和 15mm 诊断标准 4 TIA新定义 一个持续时间为 小时 引起小范围脑梗死的临床发作将被诊断为卒中而不是 而没有急性梗死证据 由于未进行影像学检查或者影像学研究的结果阴性 的相同发作将被诊断为 5 血管性痴呆 脑血管障碍所致的痴呆 1 有痴呆症状2 病史 临床检查 影象学检查有脑血管障碍3 症状和图象诊断相关联分类 多发灶梗塞性 单发灶梗塞性 小血管病变伴梗塞性 低灌流性 脑出血性 其他 诊断标准 6 高血压脑病 恶性高血压 子痫 褐色细胞瘤等引起的急剧升高的高血压伴颅内压增高 抽搐 意识障碍 脑组织病理表现为 梗塞 出血 缺血性神经细胞死亡 缺血性白质脑病 诊断标准 7 脑损伤的主要病理和病理生理 病理脑细胞破坏神经传递阻断病理生理高级中枢运动控制能力障碍或丧失运动 感觉 言语 感知认知 视力 吞咽 括约肌控制等功能障碍 8 损伤机制 坏死 细胞快速死亡 数分钟至数小时 病理性死亡或被动死亡 不需要内在基因参与 有炎症反应 凋亡 细胞程序性死亡 迟发性的生理性死亡或主动死亡 需要基因参与 无炎症反应 顿挫 损伤后存活的脑细胞功能短暂丧失冬眠 损伤后存活的脑细胞功能长时间丧失 9 中枢性瘫痪与周围性瘫痪的区别 10 粗大异常的运动模式 正常运动控制 高级中枢通过锥体系和椎体外系实现对低级脊髓中枢的易化和抑制 控制外周肌肉随意收缩和肌张力 11 运动障碍 异常运动模式 肌痉挛 1 正常运动控制 高级中枢通过锥体系和椎体外系易化或抑制脊髓中枢 控制外周肌肉随意收缩和肌张力2 高级中枢功能障碍 低级中枢失去控制异常表现 易化作用失控 出现粗大异常的运动模式 协同运动 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是最常见的形式 12 联合反应 患侧完全不能随意收缩 但健侧用力收缩时 其兴奋可引起患侧肌肉收缩 常以固定的模式出现 这种反应伴随痉挛出现 痉挛程度越高 联合反就越强 偏瘫早期明显 但恢复中 后期逐渐减弱 13 共同运动 同侧大肌群运动时伴随多块协同肌的非协同收缩 导致定型的组合运动 即屈肌共同运动和伸肌共同运动模式 14 反射亢进 高级与低级中枢之间相互调节 制约的关系破坏 正常反射活动丧失 而原始的 异常反射亢进 肢体协调 控制 平衡功能异常 影响正常功能活动 15 异常肌痉挛模式 肌张力指非运动状态肌肉所保持的收缩状态或紧张度 以肢体被动运动时的抗阻力来表示 正常肌张力 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抑制性指令和脑干脊髓束的易化性指令 对脊髓 反射环路进行协调控制 中枢损伤后 皮质对运动的下行抑制作用丧失 运动易化指令异常活跃 导致 反射亢进 肌张力异常增高 继而出现肌痉挛 16 偏瘫肌痉挛模式 上肢屈肌痉挛模式 上肢呈挎篮样屈曲 肩下沉后缩 上臂内旋 前臂内旋或外旋 上肢诸关节屈曲 颈向患侧侧屈 面朝向健侧 躯干向患侧弯曲 下肢伸肌痉挛模式 下肢僵硬如柱 患侧骨盆上抬 下肢外旋 髋 膝关节伸直 足内翻 趾跖屈 行走时呈划圈样步态 17 肌痉挛的程度 取决于病变部位常在病后的1 3周内出现 有些患者表现不明显 且很快恢复 而有些将终身存在 如果治疗中不注意抑制痉挛 并采用过强的刺激 会使肌痉挛加重 18 运动协调控制障碍 反射异常 肌张力过高肌肉痉挛肌力减弱正常的精细 协调运动被粗大的共同运动模式或痉挛模式所取代偏瘫侧肢体有肌肉收缩活动 但不能随意地协调控制 从而不具备实用功能 19 平衡功能异常 平衡功能受大脑和小脑的支配 同时与视觉 听觉 本体感觉 肌力 骨关节等有关 大脑皮层对运动的 习惯 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脑功能损害者平衡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表现出坐 立不稳 步行困难 影响日常活动 20 感知认知障碍 感知 perception 将感觉信息综合为有含义的认识 认知 cognition 大脑处理 储存 回忆和应用信息 诊断感知 认知障碍必须以所有感官功能正常为前提 感知认知障碍包括各种失认症和失用症 失认症 对事物 人体认识能力丧失 包括视觉 听觉 触觉及身体部位 失用症指患者不能完成以前所能完成的有目的的技巧动作 21 言语障碍 脑卒中后脑损伤引起的失语和言语障碍是性质最复杂的言语障碍 主要表现为失语症 失语症是指大脑半球器质性损伤 使言语 语言功能丧失 表现为言语的感知辨别 理解和组织运用的单方面或多方面的失调 分类 流畅性失语症 如Wernicke失语 传导性失语 命名性失语和经皮质感觉性失语 非流畅性失语 如Broca失语 完全性失语 和经皮质运动性失语 22 Brunnstrom六阶段评估方法 上下肢体均无运动II 上肢仅出现共同运动模式 手仅有极细微屈伸 下肢仅有极少的随意运动III 上肢可随意发起共同运动 手可作钩状抓握 但不能伸指 下肢坐和站位有髋 膝 踝协同屈曲 23 Brunnstrom六阶段评估方法 IV 出现分离运动上肢 出现脱离共同运动的活动 肩0 肘屈90 前臂旋前旋后 肘伸直肩可屈90 手背可触及腰骶部 手能侧捏及松开拇指 手指有半随意的小范围伸展活动 下肢坐位屈膝90 以上 可使足后滑到椅子下方 在足跟不离地的情况下能使踝背屈 24 V 分离运动可基本独立上肢 出现相对独立的共同运动 肘伸直肩外展90 肘伸直肩前屈30 90 时前臂旋前和旋后 肘伸直前臂中间位 上肢举过头 手可作球状和圆柱状抓握 手指同时伸展 但不能单独伸展 下肢 健腿站 病腿可先屈膝后伸髋 在伸膝下作踝背屈 重心落在非受累腿上 Brunnstrom六阶段评估方法 25 Brunnstrom六阶段评估方法 VI 运动控制基本恢复正常上肢 运动接近正常 手指指鼻无明显辨距不良 但速度比健侧慢 5s 手所有抓握均能完成 但速度和准确性比健侧差 下肢 站立位可使髋外展到超出抬起该侧骨盆所能达到的范围 坐位下伸直膝可内外旋下肢 能完成合并足的内外翻 26 中风康复的目标 调动机体潜能 促进神经功能重塑 改善瘫痪肢体功能 达到最大程度功能恢复 防治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和继发损害 生理功能不能恢复时 采取合适的辅助装置 代偿或替代技术 以恢复其自主能力 日常生活活动训练使残疾者尽可能生活自理 职业或娱乐训练使患者生活质量尽可能提高 27 中枢神经功能重塑 对侧代偿 锥体束10 15 的同侧控制扩大同侧代偿 坏死脑组织周围脑细胞功能重组交叉性失联系恢复边缘区顿挫 Stunning 和冬眠 Hibernating 脑细胞苏醒 条件反射重新建立 28 早期恢复理论 减少组织代谢需求 维持细胞膜完整性 减轻病灶组织的坏死过程 减轻病灶周围水肿 促使边缘区脑组织 顿挫 冬眠细胞苏醒 功能恢复 血管自发或溶栓后再通和侧枝循环建立 脑循环改善 减少原发性和继发性细胞凋亡 29 康复措施与艺术 减少脑细胞代谢需求 休息 良性刺激 促使顿挫 冬眠细胞苏醒 药物 运动 感觉 改善脑循环 缺血后再灌注 时间窗 运动 减少原发性和继发性细胞凋亡 RIND 自然恢复过程 治疗干预的价值 reversibleischemicneuro deficit10 30 中枢神经重塑理论 中枢神经重塑 中枢神经损伤后神经功能发生的各种解剖和生理功能的适应和代偿过程 神经轴突发芽 sprouting 树突数量增加 产生新神经连接 需要2 6个月 理想恢复需要1年以上 潜伏通路建立 代偿损伤通路 区域性功能重组 functionalreorganization 包括病灶周围代偿和对侧大脑半球代偿 31 中枢神经重塑理论 条件反射建立和行为代偿失神经后超敏感性 denervedsupersensitivity免疫应答反应低级中枢代偿外部影响 神经营养因子 基因治疗功能重组的理念受到重视 32 大脑皮层区域功能重组 1 功能性核磁共振 MRI 和正电子断层扫描 PET 为上述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2 最有临床实用价值的进展是 传统脑功能特异性分区控制的概念得到重要修正 中风患者 非受累侧 的功能训练日益受到重视 33 对康复治疗的指导意义 在受累侧训练的同时 不能忽视非受累侧肢体的训练反复训练是中枢神经功能重塑的基础 增加感觉和运动刺激可促进中枢神经功能重塑中枢神经重塑过程没有终点 34 传统康复治疗技术的基础 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PNF技术 本体促进技术 特点 针对运动功能协调障碍以神经发育和神经生理的传统概念为基础强调循序渐进原则和个体化原则强调患者的主动参与 意念 和治疗师的口令起源于50 60年代 35 Bobath技术 1 遵循神经发育过程2 利用姿势反射和关键点控制运动对称性和非对称性颈反射平衡反射翻正反射 36 Brunnstrom技术 利用中枢兴奋泛化 诱发弱肌群运动利用异常运动模式 共同运动 联合反应物极必反 交互抑制 37 Rood技术 感觉反馈刺激诱发弱肌群运动易化 快速牵拉 扣击 触摸 浅冷抑制 缓慢牵拉 深压力 深冷 38 PNF技术 对角螺旋斜线抗阻运动 39 肌牵张技术 通过对不同部位关节 肌肉的缓慢或快速牵拉 改变或调节肌张力 改善关节的活动范围 预防关节 肌腱组织的挛缩和畸形 常用技术 被动牵张 自我牵张 偏瘫患者早期肌张力较低时 手法操作要注意防止肌肉拉伤或关节损伤 脱位 尤其是肩关节 当肌张力较高 有明显肌痉挛时 牵张时应避免突然用力过猛而造成损伤 40 肌力训练 软弱肌群力量训练 早期 偏瘫近端大肌群和非受累侧肢体的肌力练习 促发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 诱发患侧肌群收缩 非受累侧的各种训练均受到高度重视 41 肌力训练 痉挛期避免诱发痉挛 多轴位 多关节 多肌群的综合肌力练习 离心训练较向心训练更适合于脑损伤患者 训练时间不宜过长 避免疲劳 训练时患者必须高度配合 42 关节活动训练ROM 早期被动活动 防止关节粘连 已发生粘连时手法治疗可缓解疼痛 改善关节活动范围 软瘫期关节活动范围不宜过大 不要牵拉 尤其是肩关节 以免发生半脱位和损伤 屈髋屈膝位时应防止髋向外侧倒 以免损伤髋关节或内收肌群 从而发生骨化性肌炎 肌痉挛者避免快速牵张 以免加重肌痉挛 造成关节 肌腱 韧带的损伤 43 平衡训练 1 平衡功能训练应分阶段进行 2 坐 立位平衡分为三级 I级 静态平衡II级 自动态平衡 可向不同方向取物 III级 他动态平衡训练需从1级 II级开始 逐渐达到III级 44 1 坐位平衡练习 坐位I级平衡训练 体会坐位的感觉或用镜子矫正坐位的姿势 从有依靠到无依靠坐 坐位II级平衡训练 前后 左右改变重心 患侧承重练习及左右交替抬臀负重练习 坐位III级动态平衡 坐位在外力作用下 躯体暂时失去平衡 但迅速回复 保持平衡 45 2 站立平衡练习 直立床或支架 镜子矫正站立位姿势I级平衡 控制膝 腰关键点 或从靠墙站立逐渐过渡到独立站 由分腿站 并腿站到直线站 从双腿负重站立到患腿支撑站立 II级平衡 站立位触摸不同方向的物品 重心转移 患腿支撑负重能力及平衡能力 III级平衡 在患者双肩外侧或骨盆两侧施加推力 训练其动态平衡 不平地面 海绵软垫站立 摇晃板练习 46 3 坐位起立平衡 练习从有依托到无依托下起立注意起立时双下肢要同时负重 尤其让患者反复体会患腿支撑坐站的感觉 可先在高凳子上练习坐站 然后逐渐过渡到低凳坐站 在坐下时不能有跌落姿势 47 4 步行平衡练习 平行杠内练习向前向后行走 或靠墙作水平 前后移动沿直线或在较窄的平衡木上行走 并练习在行进中突然止步 转体 拐弯及跨越障碍 加快行走的速度 以提高平衡能力 48 步态训练 1 偏瘫患者最常见的异常步态有划圈步态 长短步态 膝过伸步态等 2 步态训练的基本条件 站立平衡已达到III级或接近III级 患侧下肢能支撑身体3 4的重量 患侧下肢具有主动屈伸髋 膝能力 49 体重支持下行走bodyweightsupportinggaittraining 1997年开始部分至大部分体重支持行走训练可以早期进行容易克服心理紧张对步态训练的影响适用于所有站立平衡和步态障碍的患者 50 部分体重支持训练 PartialBodyWeightSupport BWS计算机控制的身体悬吊装置 减少下肢体重负荷的训练方法 失控时悬吊带有灵巧的刹车装置 防止患者跌倒 51 BWS适应症 偏瘫 截瘫 脑瘫患者早期步态训练早期直立位OT训练早期平衡训练早期体位转移训练骨关节损伤和手术后早期步态训练 52 BWS优点 增加患者训练效率减少患者心理和生理负荷扩大早期步态训练的适应症扩展应用于其它直立位训练提高训练安全性可完成步态全过程 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减少治疗人员损伤的危险降低治疗费用 53 中国传统拳操 太极拳强调肢体活动的流畅和连贯动静结合 动态运动中的肌肉力量训练意念的应用是否有助于中枢神经恢复 在理论上对痉挛肌肉的训练十分有利 实践 54 康复艺术 肌力训练中心转换的时机改善 代偿 替代转换的时机激发患者训练主动性的技巧肌痉挛的控制与应用康复适宜对象的选择 55 预后 存活的脑血管意外患者中10 无明显残疾而恢复工作40 遗留有轻度残疾40 除残疾外需特殊设备辅助10 需专门照料绝大多数肌肉功能恢复发生在发病后1 2个月 3 6个月仍有一定恢复 有些患者的恢复可持续1年或者数年以上 一般不超过2年 56 预后 约50 患者感觉功能障碍 发病后几周恢复 约70 90 患者发病后6个月内可以行走30 能恢复部分工作24 患者下肢活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约75 患者有上肢功能障碍36 患者发病后6个月时上肢无功能 一般在4 6周内手指不能活动者将成为失用手 瘫痪恢复的次序是先下肢后上肢 先近端大关节 后远端小关节 57 偏瘫后手功能恢复的预测 手指全关节范围屈伸运动 发病当天完成 几乎可以全部恢复为实用手发病后1个月之内完成 大部分恢复为实用手 小部分为辅助手发病后1 3个月之内完成 小部分恢复为实用手 多数为失用手发病后3个月仍不能完成 全部为失用手 58 偏瘫步行功能恢复的预测 发病 1月仰卧患侧下肢动作主动抬起下肢 屈伸膝关节 90 能恢复步行 独立步行60 70 辅助步行20 30 10 左右不能步行下肢伸直抬离床面 90 能恢复步行 独立步行45 55 辅助步行35 45 10 左右不能步行 59 发病 1月仰卧患侧下肢动作 能保持伸膝站立起 90 能恢复步行 独立步行25 35 辅助步行55 65 10 左右不能步行上述动作均不能完成或仅稍能屈膝 60 65 能恢复步行 独立步行30 辅助步行30 35 35 40 左右不能步行 60 运动再学习 MRP Motorrelearningprogram澳大利亚Carr和Shephard创立 1987 强调反复训练 增强目的性 限制不必要的肌肉运动 注意肌肉运动功能恢复的顺序 重视反馈在训练中的作用 内容 上肢功能 口面部功能 仰卧到床边坐起 坐位平衡 站起与坐下 站立平衡 步行 61 强制性运动疗法 CIMT constriantinducedmovementtherapy美国Alabama大学提出 1980 后期 强迫性使用患肢 固定非受累肢体 62 常见误区 采用LOVITT肌力评估判断中风疗效肌肉收缩 功能进步绝对放弃肌力训练采用传统的肌力训练采用2人扶持 进行 步行 训练运动训练越多越强越好强调单项 神经促进技术 康复训练目的 功能 生理目标 任务目标 63 痉挛肌的力量训练 60年代到90年代初 神经康复的研究发现单一痉挛肌力量训练可加重痉挛模式 因此提出痉挛肌禁止力量训练 加强运动控制的理念 这一理念在当时对于恢复正常中枢神经控制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痉挛肌肉是否存在肌力减弱 是否需要肌力训练一直是学术界争议的问题 64 痉挛肌的控制力和肌力均减弱 Canning等证明中风后6周肘关节屈伸肌力相当于正常组的1 2产生90 最大力矩所需的时间延长2 3倍这种肌力减弱对肢体活动有独立的影响提示 患者肢体活动能力减弱是肌力减弱与肌肉随意控制力减弱综合作用的结果 交叉抑制同侧支配减弱 65 痉挛肌的抗阻训练 Brown和Kautz 中风6个月患者递增负荷踏车运动 肢体活动并没有随着运动负荷增加而出现不协调现象 也没有加重运动控制障碍 Suzuki 偏瘫第4周后 最大步速的决定性生物力学因素由姿势控制和重心转移转换为伸膝肌力 因此强调伸膝肌力训练 Sharp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保安安全生产培训试题及答案解析
- 液压设备维修专业知识培训课件
- 湖南安全员证题库题目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国家开放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期末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液压知识培训认识课件
- 2025年上海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
- 2025年国家开放大学《哲学基础》期末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全国临床实操中医(中基中诊中药)综合基础知识考试题库与答案
- 2025年贵州省白酒行业职业技能-(上甑与踩曲)理论知识考试题库(附答案)
- 化工工艺安全题库及答案解析
- 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
- 药品储存与养护技术
- GB/T 18445-2025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
- 成都工勤转管理办法
- 基于深度学习的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的研究
- 基金会专项基金管理办法
- 物业承接查验表格
- 行政管理专科经济法考试实务试题及答案
- spa馆卫生管理制度
- 2025年高考湖南省物理真题(含解析)
- 基于分子表征的马齿苋多糖抗紫外及美白功效的实验验证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