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_砼_桩_复_合_地_基_检_测_方_案_第1页
素_砼_桩_复_合_地_基_检_测_方_案_第2页
素_砼_桩_复_合_地_基_检_测_方_案_第3页
素_砼_桩_复_合_地_基_检_测_方_案_第4页
素_砼_桩_复_合_地_基_检_测_方_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技术文件 2011 年 01 月 钻石苑住宅小区二期 7 楼 素 砼 桩 复 合 地 基 检 测 方 案 批 准 人 周保良 审 核 人 王立华 校 核 人 高江平 编 写 人 高晓波 河北大地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河北大地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二二 一一年元月一一年元月 钻石苑住宅小区二期 7 楼素砼桩复合地基 检测方案 2011 年 01 月 1 目 录 一 工程概况一 工程概况 二 检测目的二 检测目的 三 检测依据三 检测依据 四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四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五 受检桩的选取原则及数量五 受检桩的选取原则及数量 六 检测方案实施细则六 检测方案实施细则 一 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 一 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 二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 二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 三 反射波法低应变动力试验 三 反射波法低应变动力试验 钻石苑住宅小区二期 7 楼素砼桩复合地基 检测方案 2011 年 01 月 2 一 工程概况 拟建的钻石苑住宅小区二期 7 楼工程 由于其建筑场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 值不能满足该建筑物设计荷载要求 设计采用素砼桩复合地基 其设计参数详 见下表 桩径 mm 有效桩长 m 总桩数 根 面积置换率 复合地基承载 力特征值 kPa 单桩承载力 特征值 kN 40017 56208 37 600770 二 检测目的 1 采用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测试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能否满足设计要 求 2 采用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测试单桩承载力特征值能否满足设计要 求 3 采用低应变动力试验测试素混凝土桩桩身结构完整性 判定缺陷位置 及程度 三 检测依据 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 2002 2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 2002 3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JGJ106 2003 4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2 2002 5 素砼桩设计图纸及相关技术资料 四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场地工程地质概况详见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五 五 受检桩的选取原则及数量 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受检桩和反射波法低应变桩身结构完整性测试受检桩 的选取宜符合下列规定 1 施工质量有疑问的桩 2 设计单位认为重要的桩 钻石苑住宅小区二期 7 楼素砼桩复合地基 检测方案 2011 年 01 月 3 3 局部地质条件出现异常的桩 4 施工工艺不同的桩 5 承载力验收检测时适量选择完整性检测中判定为 类桩 6 除上述规定外 同类型桩宜均匀随机分布 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受检桩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受检桩和反射波法 低应变动力试验的受检桩抽检数量 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数量为总桩数的 1 且每个单体工程的试验数量不应 少于 3 根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数量为总桩数的 1 且每个单体工程的试 验数量不应少于 3 根 低应变动力试验数量为总桩数的 20 根据规范及设计 要求 并与建设单位商定 本工程的检测数量详见下表 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 根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 根 低应变动力试验 根 77124 六 检测方案实施细则 一 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 1 复合地基静载试验需要桩身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 一般应大于 10 天 2 本次试验拟采用维持荷载法 地锚钢梁反力装置 承压板为方形 3 承压板底面高程与基础设计高程相同 承压板下受检桩桩顶以上按设 计要求铺设褥垫层 4 试验前应采取措施 防止试验场地地基土含水量变化或地基土扰动 以免影响试验结果 5 试验加荷采用油压千斤顶等量级加荷 每级加荷量取最大加荷量 设 计承载力特征值的 2 倍 的 1 8 加荷值由压力表测量 沉降值由安装于承压 板两侧的 30mm 行程百分表直接测量 6 观测时间间隔 每加一级荷载前后均应各读记承压板沉降量一次 以 钻石苑住宅小区二期 7 楼素砼桩复合地基 检测方案 2011 年 01 月 4 后每隔半小时读记一次 每次读记值记入试验记录表 7 稳定标准 在每级荷载作用下 当一小时内承压板沉降量小于 0 1mm 时 即可加下一级荷载 8 终止试验加荷条件 8 1 沉降急剧增大 土被挤出或承压板周围出现明显的隆起 8 2 承压板的累计沉降量已大于其宽度或直径的 6 8 3 虽未达到极限荷载 而最大加荷压力已大于设计要求压力值的 2 倍 9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 9 1 当 p s 曲线上极限荷载能确定 而其值不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荷载值 的 2 倍时 可取该比例界限所对应的荷载值为承载力特征值 当其值小于对应 比例界限的荷载值的 2 倍时 可取极限荷载值的 1 2 为承载力特征值 9 2 当 p s 曲线是平缓的光滑曲线时 可按相对变形值确定 可取 s b 0 01 所对应的荷载值承载力特征值 10 当各试验点承载力特征值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 30 时 取其平均值为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11 试验资料整理主要内容 11 1 复合地基静载试验情况 11 2p s 曲线等有关表图 11 3 试验结果分析和结论 二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 1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需要桩身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 2 本次试验拟采用维持荷载法 地锚钢梁反力装置 3 试验前应采取措施 防止试验场地地基土含水量变化或地基土扰动 以免影响试验结果 钻石苑住宅小区二期 7 楼素砼桩复合地基 检测方案 2011 年 01 月 5 4 试验加荷采用油压千斤顶等量级加荷 每级加荷量取最大加荷量 设计 承载力特征值的 2 倍 的 1 10 加荷值由压力表测量 沉降值由安装于承压板 两侧的 30mm 行程百分表直接测量 5 每级荷载施加后按第 5 15 30 45 60min 测读桩顶沉降量 以后每 隔 30min 读记一次 直到桩顶沉降达到稳定标准时 再施加下一级荷载 6 沉降稳定标准为 桩的沉降量连续两次在每 1h 内小于 0 1mm 由 1 5h 内连续三次观测值计算 即可加下一级荷载 7 终止试验加荷条件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 某级荷载作用下 桩的沉降量为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 5 倍 某级荷载作用下 桩的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 2 倍 且 经 24h 尚未达到相对稳定 已达到锚桩最大抗拔力或桩顶荷载已达到桩身材料屈服荷载时 出现其他不能继续加载的情况 或异常情况 如锚桩上拔量过大 反力 失效 8 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确定 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的确定根据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 2008 和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JGJ106 2003 的规定 按下列方法确 定 根据沉降随荷载变化的特征确定 对于陡降型 Q s 曲线 取其发生明 显陡降的起始点对应的荷载值 根据沉降随时间变化的特征确定 取 s lgt 曲线尾部出现明显向下弯 曲的前一级荷载值 出现终止加载的第二条情况时取前一级荷载值 对于缓变型 Q s 曲线可根据沉降量确定 宜取 s 40mm 对应的荷载值 当桩长大于 40m 时 宜考虑桩身弹性压缩量 对直径大于或等于 800mm 的桩 钻石苑住宅小区二期 7 楼素砼桩复合地基 检测方案 2011 年 01 月 6 可取 s 0 05D 对应的荷载值 当按上述四款判定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未达到极限时 桩的竖向抗压极限 承载力应取最大试验荷载值 参加统计的试桩 当满足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 30 时 可取其平均值为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将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除以安全系数 2 为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9 试验资料整理主要内容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情况 Q s 曲线等有关表图 试验结果分析和结论 三 低应变动力试验 1 反射波法低应变动力测试方法原理 反射波法是建立在一维弹性杆波动理论基础上 在桩身顶部进行竖向激振 弹性波沿桩身向下传播 当桩身存在明显波阻抗差异界面时 如桩底断桩和严 重离析部位 或桩身截面变化 如缩径 扩径 部位时将产生反射现象 经接 收放大滤波和数字处理 可识别来自桩身不同部位的反射信息 利用波在桩体 内传播的速度和相位变化判定桩身质量和缺陷位置 2 检测仪器采用武汉岩海科技公司生产的 RS 1616K S 基桩动测仪 配 套高阻尼速度传感器 激振力锤和专业处理软件 W1616 p 主要技术性能指 标符合 基桩动测仪 JGJ T3055 的有关规定 3 现场检测试验要求 3 1 桩身混凝土强度应达到一定强度 测试时间一般成桩后 10 天以上 3 2 检测时桩头应平整 密实 以利于传感器的安装 耦合和力锤击震 3 3 传感器安装应垂直于桩顶面 耦合剂应有足够的粘结度 钻石苑住宅小区二期 7 楼素砼桩复合地基 检测方案 2011 年 01 月 7 3 4 调试仪器进入工作状态 经试敲后根据桩长 桩身波速和分辨率调整 和确定采样间隔等记录参数 使信号频率幅度合适 采样点数不少于 1024 点 3 5 激振点位置选择在桩中心 测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