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视角的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机制研究_第1页
基于知识视角的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机制研究_第2页
基于知识视角的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机制研究_第3页
基于知识视角的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机制研究_第4页
基于知识视角的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机制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知识视角的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机制研究基于知识视角的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机制研究 摘要 我国经济的发展正进入 创新驱动 porter 波特 认 为 不同的时期 促成经济发展或导致衰退的力量是不同的 一 国经济的发展通常要经历四个阶段 要素驱动阶段 投资驱动阶 段 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 1 收稿日期 2011 11 25 作者简介 于淼 1980 女 辽宁铁岭人 博士研究生 主 要从事当代管理理论研究 e mail yvonne0826 cn yahoo cn 阶段 自主创新已经连续被载入国家经济发展规划大纲 关系 到整个国家的持续发展战略 从宏观角度看 应该侧重政策 创 新环境的提高和完善 而从微观角度看 则需要企业创新能力的 发展 开放式创新概念的产生 对企业在新环境下的创新能力提 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本文基于基础理论研究的层面 在参考大 量现有文献的基础上 尝试选取新的视角 以知识的流动为研究 单元 对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的知识特性所引起的基础性创新风险 进行分析 针对这些风险的治理 运用典型性案例的研究方法 拟建一个开放式环境下企业创新能力机制的理论模型 从而为进 一步的实证分析做前期准备 同时也希望为开放式创新的实践提 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开放式创新 知识特性 创新风险 中图分类号 f270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176x 2012 03 0110 07 哈佛商学院教授 chesbrough 在经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和理论探索 后 提出了 开放式创新 的概念 这一概念的提出 引起了学 术界的关注 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继而 开放式 创新逐渐成为 21 世纪的创新趋势 即企业应该并能够利用内部和 外部的创意和商业化路径 有目的地利用知识的流入与流出 以 促进企业内部技术创新 扩大市场范围 2 3 回顾已有的文献 无论是理论研究 还是案例分析 多数侧重于对外部技术的获取 外部技术开发 开放式商业模式探索等研究 缺少一个能够达成 共识的 统一的创新模式理论框架 这意味着开放式创新在不同 的地区 不同的行业其模式和表现方式难以统一 因此 从基础 理论研究的层面出发 探讨企业究竟如何进行开放式创新 即具 备哪些创新能力 建立何种机制以增强这些能力显得更加必要和 实际 研究之前首先需要探讨的一个 黑箱 是 究竟什么是开 放式创新的最根本问题 笔者认为是风险和不确定性 对风险和 不确定性的处理能力是开放范式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更高要求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兴起的 知识运动 同时赋予了 21 世纪以 知 识时代 的特征 以交易理论为核心的企业理论 不足以解释以 知识活动为中心的企业本质及多样化的组织形态 知本 市场对 组织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企业的开 放式创新是一个以知识活动为核心的复杂系统 如何通过有效的 组织形式 能力机制以及主体活动 促进有价值的知识的流动 最大程度的防范和降低系统风险和不确定性 优化知识资源的有 效配置 提高创新质量 实现商业绩效 应该是我们研究企业开 放式创新能力的根本出发点和主要内容 基于上述思考 本文在借鉴文献的基础上 尝试从知识的视角 出发 重点分析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知识分布 流动 自身特质的 新变化 以及由这些变化引起的企业创新潜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进而以这些基础风险和不确定性作为管理对象 探讨相应的创新 能力机制 探索性地构建一个理论模型 为更加深入的实证研究 奠定基础 也为企业开放式创新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 相关研究与问题的提出 1 开放式创新的新范式 传统的垂直一体化创新模式认为内部的研发活动会推进新产品 的开发 然后这些新产品由公司进行分配 企业投资于内部研发 项目 开发出突破性技术 这些新技术可以使企业向市场推出新 产品和服务 实现利润的追加 接着再投资于更多的项目研发 形成一个连续突破创新的良性循环 然而 这种封闭的创新 过 分强调自我研发能力和内部控制 使企业陷入了新的 困境 1 高额的研发费用使无力承担的企业处于竞争劣势 2 大 量技术由于过度开发与市场需求脱离而被放置 不能获利 3 企业内部拥有研发成果的技术骨干流失 4 由于局限于内部组 织资源 知识存量和现有能力 无法应付市场的快速变化与新兴 4 进入 21 世纪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背景下 知识性员工数量的 骤增 流动性的加大 风险投资的蓬勃发展 产品生命周期的迅 速缩短 知识在产品价值网络中的广泛分布 外部创新资源的可 用性提高 学术机构研究能力和研究质量的提升等 这些要素的 变化使创新范式从封闭走向开放 开放式创新模式可以解读为传 统模式的一种补充 意味着企业或组织在创新的过程中 可以利 用内部和外部两条市场通道将企业内 外有价值的创新资源集中 起来创造价值 同时建立起相应的内部机制分享所创造价值的一 部分 企业内部的创意可以通过外部渠道实现市场化 同样地 外部技术也可以被企业接受和采用 企业的开放式创新是一个开 放的 非线性的活动过程 开放的本质跨越了企业的传统边界 强调了企业对内外部资源的有效获取 利用和整合 图 1 展示了开放式创新的模式 这里 项目的推行可以来自于 内部或外部技术资源 并且新技术能从不同的层面进入 因为除 了通过公司自己的市场和销售渠道 公司的项目能够以各种方式 进入市场 比如出售知识产权或者建立风险投资公司 目前世界 上许多著名高科技企业如施乐 英特尔 ibm 朗讯 宝洁公司都 是开放式创新的成功典型案例 从知识角度上讲 开放式创新意味着有价值的知识呈更广泛分 布 即便是最有能力的研发组织也必须把识别 获取和利用外部 知识源作为创新能力的核心过程 那些曾经被认为只在大企业内 部产生的创意现在可能产生于很多利益相关者 个人 消费大 众 领先用户 其他企业 供应商 新兴企业 竞争对手 科 研机构 大学 研究所 以及政府或中介组织 这些利益相关者 同时也是知识拥有者和知识的传递者 他们构成了创新网络的多 个不同节点 如何管理知识在这些节点间的转移和共享 是企业 开放式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 反过来也影响着企业创新效率与绩 效 2 知识的特性分析 知识一直是哲学家所关注的概念之一 随着知识取代劳动和资 本成为经济活动最为稀缺的资源 知识也越来越为企业管理者 管理学家所关注 对知识的分类 特性的研究很多 本文借鉴已 有文献 引用 winter 5 的观点 将知识的特性集中概括为 内 隐性 复杂性和系统性 1 内隐性 知识的隐性概念最早由 polanyi 在哲学领域内提 出 他认为隐性知识来自于个体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理解 这些 理解基于人们的内心留住 indwelling 即个体的心智模式 因 此这样的知识是沉默的 心照不宣的 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 6 nonaka 继承了 polanyi 的观点 在管理学领域从企业和组 织层面对知识和隐性知识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 从而引发了知识 管理的热潮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 隐性知识属于看不见 摸不着 的知识 很难被表述和解码 具有高度个人化 难以形式化的特 点 隐性知识与个人的价值观 情感都密切相关 深深的扎根于 个人的行动和切身的经验 在创新环境下 隐性知识便构成了企 业的核心能力 突出体现在其难以或不可模仿性 较之与以往的 显性知识也就更具价值 7 2 复杂性 知识的结构复杂性 知识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网 络系统 该系统内部具有多层次 多部分 并且各个部分相互连 接 嵌套和递归 8 这种现象既可以在个体表征的知识中得以 验证 也可以在集体表征的知识中得以验证 开放式创新更强调 知识的运动和功能 运动复杂性和功能复杂性提出了对知识管理 能力的动态要求 知识的运动复杂性 知识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进化体系 该体 系具有生物体的特性 不断生长和演进 福柯的知识型理论和库 恩的 科学革命 使我们意识到 知识的生长和进化不是简单的 知识的增加和积累 而往往表现为一种变革 即新创意的产生 知识的功能复杂性 知识的功能具有多样性 这是由知识系 统内部组成要素的多样性和异质性造成的 这种组分的多样性和 异质性使知识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石中英指出 知识的性质正由 客观性转向文化性 由普遍性转向境域性 由中立性转向价值性 9 3 系统性 本文所提到的知识系统性 是相对于知识的自 治性而言 对知识这一特性的提炼 主要是出于对创新的比较 不同模式的创新对知识的要求不同 开放式创新应该是一种系统 性创新 其实施不可能独立于其他创新和组织过程而实施 而必 须和相关 互补的创新协同配合 因此 开放式创新中流动的知 识 必然是跨学科的 高度系统化的 按照企业知识理论 知识 能力也不等于资源的集合体 也不仅仅是有效利用资源的功能 而是与组织资本 社会资本密切相关 组织资本是指组织对所承 担任务的协调能力的资产 社会资本则指作为资源提供给知识行 为者的用来获取收益的社会结构价值 有研究表明 企业所处的 社会资本网络的联系状况会影响到其知识的获取能力 而且这种 外部网络联系亦是企业潜在吸收能力的重要影响要素 10 3 基于知识特性的开放式创新风险 不确定性分析 一方面 根据 grandori 为代表的情景组合观 11 我们可以 将知识的内隐性 知识的复杂性和知识的系统性作为影响知识基 础性风险的三个情景性因素 并结合开放式创新的特征扩充其内 涵 一是知识的内隐性体现在创新者现有知识和创造能力的不可 编码 难以描述 二是知识的复杂性体现在知识转移过程 即传 递并吸收 的完全实现难以测量 三是知识的系统性体现在不同 的层次主体 创新动机不同 继而利益冲突较大 另一方面 结 合 foss 的流程设计观点 12 我们将知识流作为开放式创新下 知识治理的分析单元 将知识交易具体化为一个动态的创新过程 王雎认为这个过程中包括知识配置 知识整合 知识占有三个创 新环节 并且每一个环节对应一个基础性风险 13 本文根据这 三个创新环节中的风险差别 针对性地提出三个基础性创新能力 子集 即知识配置能力 知识整合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 开放式创新是动态的系统活动 即针对不同的环境 包括风险 创新企业作为系统内主体根据规则 改变组织结构抑或组织行为 实现自适应 那么 开放式创新能力机制是建立在上述三个能力 基础上的针对环境中风险的治理机制 二 开放式创新能力机制的理论构建 切萨布鲁夫等在 开放创新的新范式 一书中指出 开放式创 新需要三种能力集合 它们分别是发现 孵化和加速 14 本文 基于对这三个能力的内涵 作用机理与知识特性之间关系的分析 提出了针对知识配置风险治理的知识配置能力为基础的发现机制 针对知识整合风险治理的知识整合能力为基础的孵化机制 针对 知识占有风险的知识转化能力为基础的加速机制 1 知识配置能力与发现机制 知识的配置风险主要是由知识的内隐性特质引起的 不同的知 识主体之间存在着知识差异性 对这些差异性的辨识难度来自于 知识的内隐性 市场机制无法对创新主体的这些隐性的知识 才 能定价 即作出标识 而科层制也由于节点之间的差异性较高 无法将隐性的信息传达给中心决策者 企业通过法规 流程及命 令来实现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对于开放式创新而言 创新者知识 差异进一步加大 创新行为具有自组织的系统特征 这主要体现 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探测 detect 通过组织规则 rules 做 出适应性反应行为 effect 因此 如何引导创新者在创新系统 中创造 识别或者是详细描述创新机会 产生自组织行为 使创 新资源与任务有效匹配 达到配置优化 为创新奠定基础 我们所说的发现 即涵盖创造 识别 描述以及机会的清晰度 这个能力是探测性的 是一种概念化技巧 包括技术 科学发现 以及对机会的外部获取 这里创新 猎取者 和 收集者 的身 份概念成为有效的机制设计 2 知识整合能力与孵化机制 知识整合风险主要来自于知识复杂性的影响 druker 指出 创 新是富裕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 15 知识的整合就是 控制新创的知识质量进而提升其商业化的过程 开放式创新环境 下 从外部获取知识的来源 途径 内容都更加多元化 创新者 行为不免会出现盲目性 如何对获取的创意进行选择 保留 加 工 继而转化为商业建议 乃至实施成为创新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传统的整合机制主要是企业的惯例和管理者的决策 但是惯例的 历史性和路径的依赖性往往会导致僵化 而管理者的决策过于理 性则会受到个体认知差异及其他局限性因素的影响 16 对于开 放式创新而言 应该建立一个以吸收能力为基础的 有目的性 战略性的知识整合与商业化实现机制 我们提出的孵化机制 是如何将企业接收到的外部创意 机会 与组织现有知识状态相结合 进行甄选 吸收 最终转化为商业 建议 孵化能力需要实验和交互技巧 这些技巧不仅限于技术层 面 同时还需要进行市场学习 市场创造以及测试商业建议是否 符合战略意图 3 知识转化能力与加速机制 知识活动具有开放性 非平衡及非线性等系统性特征 导致了 创新机会向商业价值转化的风险 开放式创新本身是一个典型的 复杂适应系统 系统的多层化和主体的多元化 由于个体之间 个体与组织之间 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在知识存量 转移意愿 利益取向等方面的差异 使知识价值获取和实现过程变得复杂 出现了创新中的 达尔文之海 17 因此 如何使促进知识融 合和共享 保证创新结果合理分配 进而保持与吸引更多的创新 者 并且使创新商业规模持续增加 是开放式创新能力机制的重 要组成部分 这里我们所指的加速 从根本上说是将最初的创新想法集中到 一点 在最终的商业平台上得以实现 具体能力还包括构建商业 及其必要的基础条件 集中于创新机会和市场导向 并对此做出 回应 图 2 给出开放式创新能力机制理论模型 三 典型案例研究 本文基于开放式环境 对企业创新能力从知识的视角来进行解 读和剖析 属于理论模型的探索性构建研究 因此选择采用典型 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 一方面弥补由于单纯的文献归纳和理论假 设造成的论述抽象和论据单一 另一方面借助企业实践对理论假 设加以考证 并希望能根据实证结果修正或进一步充实现有的认 识 1 案例的选取 按照组织理论研究学者 yin eisenhardt 及 pettigrew 等就案 例研究方法提出的原则 本文选取的案例是大连泰宏电信技术开 发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泰宏公司 该企业隶属电子信息产业 具 有知识密集和技术驱动的特点 同时 该企业在行业中的快速崛 起 是其自主创新的成功佐证 由此可见 对于我们研究知识视 角下的创新活动 该案例的选取不仅典型 而且极端 符合 pettigrew 提出的案例选取要求 18 另外 由于该行业尚处新 兴发展阶段 深入的理论研究并不多见 因此 本文的研究更具 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2 数据来源 对泰宏公司的案例研究 我们的步骤是 确定研究问题 初步 的实地调研 深入的访谈 信息整理和分析 得出结论及对模型 进行修正 具体的研究方法为 行业内的信息收集 企业跟踪研 究 人员的深度访谈 这也是数据的三个主要来源 其中 对行 业内的信息收集 主要通过访问行业专业和行业相关网站 如中 国通信网 http www c114 net 通信产业网 http www ccidcom com 等 对企业的跟踪研究 是从 2009 年 7 月开始 研究人员到泰宏公司进行实地调研 通过参与 其部分实际创新活动 直接观察 深入了解了企业的创新发展和 组织运营情况 根据以上两类数据 基本上可以得出研究结论 最后针对一些关键问题与管理者和相关人员进行了深度的访谈 以更可能准确的验证已建立的理论模型 3 案例分析与发现 我们对收集到的一 二手材料进行了整理和归类 按照前面的 理论阐述和界定 对案例企业的实际情况形成文字描述 继而针 对我们的命题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为了避免文字的赘述 笔者归 纳和整理了泰宏公司创新变化与能力机制演化过程如表 1 所示 表 1 泰宏公司创新变迁与能力机制演化过程 阶 段时 间第一阶段 1999 2003 年 第二阶段 2004 2007 年 第三阶段 2008 2009 年 第四阶段 2009 2011 年 行业环境无线通信 2g 向 2 5g 过渡 运营商网络的投建手机用 户的大量增加 运营网络需要进一步扩建和升级 3g2g second generation 表示以数字语音传输技术为核心的第二代移动通信 技术标准 代表为通常我们熟知的 gsm 和 cdma 制式 3g third generation 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 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它能够处理图像 音乐 视频流等多种媒 体形式 提供包括网页浏览 电话会议 电子商务等多种服务信 息 2 5g 是从 2g 迈向 3g 的衔接性技术 由于 3g 是个相当浩大 的工程 牵扯的层面多且复杂 要从目前的 2g 迈向 3g 不可能一 下就衔接得上 因此 出现了介于 2g 和 3g 之间的 2 5g hscsd wap edge 蓝牙 bluetooth epoc 等技术都是 2 5g 技术 实现商业化 供应商纷纷进行产品的升级以匹配运营 需求竞争的加剧 无线通讯设备市场规模经济的逐渐形成 重大事件公司成立 核心产品的专利申请和市场的推广获得政 府创新基金 扩大市场规模 形成运营体系成立研发中心和生产 基地 产品多元化 产业延伸到无线覆盖和解决方案购并其他公 司 发展集群优势 成为地区领先企业 范式封闭式半封闭式半开放式开放式 创新变迁根本性创新 重大的革命性技术创新和改进 持续性创 新 针对市场需求进行改进 形成核心技术和品牌 渗透性创新 核 心技术继续升级和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 集成性创新 19 有效 利用外部技术资源 拓宽商业化模式 能力 机制演化技术能力机制 单个技术活产品设计能力 运作能力机 制 对技术的互补资产投资 市场传播及培养能力 核心能力机制 多重技术和互补技能的集合 综合能力机制 战略性更新能力的 能力集合 包括学习 整合 重构 笔者从三个方面总结案例分析结果和发现 1 泰宏公司的概况 大连泰宏电信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 1999 年 总部位于大连 市西岗区 经过 12 年的创新与发展 泰宏公司已经成为集研发 生产 销售 工程 代维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 泰宏公司 作为大连市软件行业协会会员 业务涉及辽宁 山东 浙江 广 东等 19 个省市地区 是中国移动 中国联通 中国电信三大运营 商的室内分布系统集成合作供应商 是华为 中兴等集成商的 bbu rrubbu building base band unit 室内基带处理单元 3g 网络大量使用分布式基站架构 rru radio remote unit 射频拉 远模块和 bbu 基带处理单元 之间需要用光纤连接 一个 bbu 可 以支持多个 rru 采用 bbu rru 多通道方案 可以很好地解决大型 场馆的室内覆盖 等射频拉远技术合作伙伴 2 泰宏公司创新活动变迁和能力机制演化 大连泰宏电信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 1999 年 泰宏公司发展 到现在 也正是中国电信行业迅猛发展的 12 年 期间行业的发展 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面对行业整体环境的变化 泰宏公司在不同 阶段下 采取了不同的创新方式 与此同时 创新能力也随之共 同演化 3 泰宏公司开放式创新能力机制 即综合能力机制 整合 框架如图 3 所示 四 结语与启示 本文以开放式创新的根本问题为出发点 在参阅和总结现有研 究成果的基础上 从知识的视角 更细微地分析了开放式创新的 基础风险和不确定因素 结合 chesbrough 等对企业开放式创新能 力构成的三个基本观点 提出了以治理创新风险为目标的创新能 力机制理论模型 本文案例的研究 展示了泰宏公司作为知识型 企业的创新模式发展过程和能力机制的演化过程 整合出开放式 创新范式下 企业综合能力机制的构成 通过对泰宏公司典型案 例的研究 对本文提出了基础理论框架 命题进行了验证和运用 同时 我们也得到了一些其他的启示 1 泰宏公司的经验从侧 面深化了我们对开放式创新内涵的理解 泰宏公司的发展是一条 自主创新的路线 也是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创新的轨迹 由此可 见 开放式创新与自主创新并不矛盾 是对自主创新内涵的延伸 和路径的补充 2 随着泰宏公司创新模式的演变 企业的能力 机制经历了从单一的静态能力向系统的动态能力的演化 企业的 创新和能力之间具有互动性 能力是实现创新的基础 创新又成 为能力的源泉 这里需要指出和强调的一点是 实践总是先于理论而行 本文 作为对开放式创新能力机制的探索性研究 也是一种开放性的探 讨 所得到的结论框架还需要在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中完善 实践 中的治理 能力机制 不会仅限于本文所提出的命题 本文的其他 不足之处还包括 1 采用的典型案例研究方法 符合对复杂事 务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探索性关系构建的要求 但同时也具有单 一案例的局限 尽管研究采用了多种证据来源 但是研究结论的 推广和普适性可能不强 有待于运用跨案例的方法进一步深入的 探究和讨论 2 案例选取对象为中小型 民营 知识型 技术企 业 企业规模 性质的特殊性可能会影响研究结论对大型 国有 其他行业企业的参考和借鉴的效度 3 本文提出的创新模式和 能力机制的发展模型是按照案例企业在行业中不同发展阶段特征 所做的界定和分类 这些界定和分类没有严谨的 现有的 成熟 的标准可循 因而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扩大验证的范围 参考文献 1 porter m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0 2 chesbrough h w 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 m cambridge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3 3 chesbrough h w open business models how to thrive in the new innovation landscape m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6 4 王圆圆 周明 袁泽沛 封闭式创新与开放式创新 原则 比较与案例分析 j 当代经济管理 2008 30 11 5 winter s g knowledge and competence as a strategic asset a teece d j eds the competitive challenge c ballinger cambridge ma 1987 159 184 6 polanyi m personal knowledge towards a post critical philosoph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2 7 李作学 论企业隐性知识的作用和挖掘途径 j 科学 学研究 2003 s1 8 丁炜 知识复杂性之考察 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 学社会科学版 2006 1 9 石中英 知识性质的转变与教育改革 j 清华大学教 育研究 2001 2 10 tsai w knowledge transfer in intra organizational networks effects of network position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on business unit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44 3 996 1004 11 grandori a knowledge governance mechanisms and theory of the firm z milan university of modena and reggio emilia and crora bocconi university 2000 12 foss n j the emerging knowledge governance approach challenge and characteristics j organization 2007 14 1 29 52 13 王雎 开放式创新下的知识治理 基于认知视角的跨 案例研究 j 南开商业评论 2009 12 3 14 美 亨利 切萨布鲁夫 维姆 范哈佛贝克 乔 韦斯 特 开放创新的新范式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15 druker p f managing for the future the 1990s and beyond m new york dutton 1992 16 march j g simon h a organization m new york wiley press 1958 17 branscomb l m auerswald p taking technical risks how innovators executives innovators manage high tech risks m cambridge ma press 2002 18 pettigrew a m longitudinal field research on change theory and practice 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0 3 267 292 19 张华胜 薛澜 技术创新管理新范式 集成创新 j 中国软科学 2002 12 20 钱德勒 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工业资本主义的原 动力 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21 christensen c the innovator s dilemma 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 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7 22 cohen w m levinthal d a abs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 35 1 128 152 23 eisenhardt k m martin j a dynamic capabilities what are they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21 10 11 1105 1121 24 eisenhardt k m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9 14 4 532 550 25 foss k foss n j authority in the context of distributed knowledge a foss n j michailova s eds knowledge governance process and perspectives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26 grant r m toward a knowledge based theory of the firm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17 winter special 109 122 27 gupta a k govindarajan v k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