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ECONOMICS 国际石油经济 Vol 24 No 04 2016 摘 要 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碳排放第一大国 二氧化碳的捕集 利用和埋存已被提上日程 其中 利用二 氧化碳驱油在提高低渗透储层有效动用储量和单井产油量方面效果明显 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美国的 清洁能 源和能源安全法案 能源政策法 国家提高石油采收率计划 都促进了美国的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 美国是世界 上利用二氧化碳驱油最多的国家 历经60年的实践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在美国已发展成熟 中国具有开展二氧化碳捕 集和驱油的巨大潜力 但由于与美国相比在地质条件 气源条件 政策支持等方面都有差异 不能照搬美国的技术和 经验 需要理性推动中国的二氧化碳捕集 驱油项目发展 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合作 创造适合中国低渗透 超低渗 透油田特点的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配套技术 关键词 二氧化碳捕集 二氧化碳驱油 二氧化碳减排 提高采收率 激励政策 中美二氧化碳捕集和驱油发展状况分析 徐婷1 杨震1 周体尧2 李凌3 1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规划计划部 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3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The capture use and storage of CO2 have been put on the agenda since China became the biggest carbon emission country in the world The CO2 flooding is proved to have good effect in improving the development of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and production of single well which shows a bright future of application and dissemination American government has promulgated several acts and plans to promote the capture and utilization of CO2 such as the Clean Energy and Energy Security Act Energy Policy Act and National Plan of Enhancing Oil Recovery After over six decades of practice the CO2 flooding technology has become a proven technique in America with the largest number of CO2 flooding projects all over the world China has great potential on developing CO2 flooding technology but still needs to be cautious about referencing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America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such as geological condition gas source and policy support We should develop the CCS and EOR technology that suits China s characteristics of low super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rationally promote CO2 flooding technology and carry out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Key words CCS CO2 flooding CO2 emission reduction EOR incentive policy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 and CO2 flood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XU Ting1 YANG Zhen1 ZHOU Tiyao2 LI Ling3 1 CNPC Planning Department 2 CNPC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3 CNPC Economics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 13 2009年12月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FCCC 第15次缔约方会议上 将全球温度升高控制在2 之内的 目标写入了 哥本哈根协定 这意味着需要将大气层中 的温室气体浓度控制在450ppm二氧化碳当量左右 1 国际 能源署 IEA 据此预测 除现行政策外 必须通过政府 对二氧化碳排放的进一步干预 使得2020年的排放水平再 降低38亿吨 到2030年则应再降低138亿吨 2 世界上许 多国家提出了各自的减排目标 中国计划到2020年将单位 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在2005年水平上减少40 45 3 综合考虑二氧化碳减排成本和潜力等多方面因素 可以认定 二氧化碳捕集后进行商业利用成为重要的减排 方式 将捕集后的二氧化碳注入油藏以提高石油采收率 CCS EOR 具备明显的经济效益优势 不仅可以实现二 氧化碳的地下封存 还可以增加国家的能源供给 提高企 业的收益 目前 美国是利用二氧化碳驱油最多的国家 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技术已发展成熟 借鉴美国的成 功经验 充分认识中美CCS EOR在地质条件 气源条件 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差异 对理性推动中国的CCS EOR技术 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中国推动CCS EOR的背景与现状 1 1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外压力日益增大 2003 2012年 中国的GDP 一次能源消耗和二氧 化碳排放量分别增长3 9倍 1 21倍和1 12倍 4 5 2006年 中国的碳排放量超过美国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 2013年中国的碳排放总量是79亿吨 占世界排放总量的 25 据有关专家和机构估测 2015年中国的碳排放总量 可能超过90亿吨 尽管中国承诺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 碳排放在2005年水平上减少40 45 但碳排放总量仍 将持续增长 减排的国内外压力日益增大 2014年11月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PEC 会议期 间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碳排放国 中美双方就温室气 体减排目标达成一致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奥 巴马共同宣布中美两国就气候问题签署协议 美国提出到 2025年温室气体排放较2005年整体下降26 28 一改 之前承诺的2020年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17 意味着减排 速度进一步提高 中国提出 2030年中国碳排放有望达到 峰值 并将于2030年将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 重提升到20 6 中美两国此次宣布碳排放减排目标对减 少世界碳排放具有里程牌式的意义 1 2 二氧化碳的捕集 利用和埋存已成为国际社会的 共识和行动 电力行业 化石能源等资源开采行业 化工行业 冶金和水泥等行业是二氧化碳的大规模集中排放源 减 少二氧化碳排放 主要通过三个途径 一是提高能源效 率 二是利用可再生能源 三是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和埋存 CCS 其中 提高能效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是通过间接 手段减排二氧化碳 而发展可再生能源会直接限制化石能 源的利用 但要受成本 资源分布 技术成熟度及政策环 境力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从目前看 可再生能源减排 还不能替代CCS技术 例如陆地风能虽然成本较低 但受 资源限制 其减排潜力小 资源丰富的光伏技术 成本远 高于CCS技术 见图1 7 为进一步提升CCS技术的优势 降低其成本 增强其 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氧化碳捕集后的商业利用被提上研究 日程 捕集后的二氧化碳可以被广泛地利用在石油开采 机械加工 化工 消防 食品加工和生物养殖等行业 其 中 利用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 EOR 技术可提高石 油资源的利用率 增加国家的能源供给 并提高企业的收 益 其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各种利用方式中相对较高的 国 内外现场试验结果表明 二氧化碳驱油在提高低渗透储层 有效动用储量和单井产量方面效果明显 具有较好的推广 应用前景 图1 可再生能源利用与CCS技术的成本对比 高 低 太阳能成本高于CCS 成本 CCS CCS成本和生物质能相当 风能成本低于CCS 太阳能 光电 太阳能 蓄能光热 太阳能 光热 风能 海上 风能 陆地 生物质 14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ECONOMICS 国际石油经济 Vol 24 No 04 2016 到了规模发展 截至2014年10月 美国有136个油田开展 了二氧化碳驱油项目 是世界上利用二氧化碳提高采收率 最多的国家 铺设二氧化碳输送管线5800千米 每天向油 田供应二氧化碳约18 7万吨 生产原油30万桶 日 二氧化 碳驱油累积生产原油高达20亿桶 2 2 不同地区CCS EOR商业运行模式 在美国的不同盆地 CCS EOR商业运行模式存在差 异 在二叠纪盆地 二氧化碳气源主要来自天然二氧化碳 气藏 二氧化碳含量 96 初始主要由监管机构 铁 路委员会 操控 目前由大型石油公司经营运作 用于油 田提高原油产量 在落基山盆地 二氧化碳气源主要来自 天然气开发过程中的二氧化碳副产品 二氧化碳驱油项目 的推进主要依靠州政府施压 在墨西哥湾地区 二氧化碳 气源来自天然二氧化碳气藏开采 各大公司在二氧化碳驱 油项目上具备较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在中大陆地区以及 威利斯顿盆地 二氧化碳多来自工业排放源 均通过管道 运输到油田进行二氧化碳驱油 主要以提高油田采收率为 主 独立封存项目较少 据美国一些石油公司预测 通过进一步技术创新 二 氧化碳驱油技术可为美国增加600亿 800亿桶原油储量 石油储量翻番 对美国的能源安全意义重大 从美国几十 年的二氧化碳驱油发展历程看 相对高的油价以及低廉稳 定的二氧化碳气源是项目成功的保障 2 3 二氧化碳减排激励政策 为推动二氧化碳捕集和埋存 CCS 发展 美国 澳大利亚 欧盟国家 例如挪威 等国家和一些国际组织 制订了CCS相关的政策 法规和标准 美国清洁能源和 能源安全法案 ACES 和美国东北各州的针对电厂的 区域温室气体行动计划 都允许排放主体将因排放权交 易产生的成本分摊到能源消费者身上 美国清洁能源和 能源安全法案 针对电厂CCS项目发展的不同阶段 分别 设计了基于减排效率以及基于竞标和 先到先得 原则 的政府资金分配方案 伊利诺伊州 清洁煤标准总则 规定 电网必须保证一定比例的电力购自应用了CCS的电 厂 美国清洁能源和能源安全法案 和 能源政策法 还对CCS早期研发和实践提供了有效的财政激励和丰厚的 1 3 中国具有开展CCS EOR的巨大潜力 中国973项目 温室气体提高采收率的资源化利用及 地下埋存 的评价认为 中国二氧化碳驱油埋存的潜力巨 大 目前 全国约有130亿吨原油地质储量适合采用二氧 化碳驱油 可增加可采储量19 2亿吨 其中 低渗透难动 用储量占60 以上 埋存二氧化碳约50亿 60亿吨 中国政府早在2003年就开始关注二氧化碳捕集 商业 利用与埋存技术 CCUS 8 较早参与CCUS的部门是科 技部和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 目前国家能源局 工 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土资源部等部门也已经参与到CCUS技 术中 反映出CCUS技术受到了更多的重视 随着CCUS 项目示范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未来可能的商业化进程 会 有更多的政府部门介入CCUS项目监督管理和相关法律法 规 标准规范的制订中 以笔者的工作经历和观察 中国政府已将CCUS视为 一种潜在的重要减排战略技术 尤其关注其对煤炭清洁化 利用的贡献和二氧化碳的再利用途径 但在批准CCUS项 目广泛开展之前 需要解决碳捕集和能耗损失 CCUS高 昂的成本和大规模实施的安全隐患等关键问题 9 预计在 近期 有关部门仍将通过科研立项支持研究机构和企业进 行CCUS研发示范 政府将给予这些示范项目公共资金支 持 同时政府通过设立强制性减排指标 制定相关法规规 范等来推动CCUS 在远期 为应对气候变化 发展低碳 经济 国家将出台相关政策和机制 例如设立碳税 建立 总量控制和排放权交易 引入灵活的市场机制等 将对 CCUS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但CCUS如何发展还取决于 众多具体条件 例如碳税征收办法 碳交易定价 碳市场 供需关系 减排目标压力 CCUS技术成本和技术成熟度 及其他减排技术的成本变化等 2 美国CCS EOR发展状况 2 1 CCS EOR发展历史与现状 从美国大西洋炼油公司获得首个二氧化碳驱油专利 1952年 至今 历经60年的实践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在 美国已发展成熟 美国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探索二氧化碳 驱油矿场试验 80年代进入工业化发展 因混相条件下二 氧化碳驱油的增产效果和项目效益显著 此项技术应用得 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 15 心泵 分离设施 计量设施 阀门等设备 材料也均有专 业的供应商全程提供服务保障 2 5 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和安全环保检测管理 美国二氧化碳驱油项目初期的二氧化碳纯度一般都达 到99 以上 随着项目的运行 后期采用的二氧化碳来自 采出液伴生气的分离 提纯和循环利用 主要有变压吸附 分离提纯工艺 二氧化碳纯度要求95 以上 采出流体中 回收的二氧化碳与商业采购的二氧化碳混合后注入油田循 环利用 实现动态埋存 既可降低二氧化碳采购成本 又 可提高油田的开发效益 二氧化碳注入油藏后 会引起储 层物性 孔隙结构发生变化 10 项目作业者通过模拟与仿 真集成技术等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 评价和推断项目的可 执行性 通过储存构造研究 油田测试 脉冲中子测井 4D地震 温压监测 操作数据分析 近地面观测 等确保 埋存安全 实现动态监测与管理 提升项目的运营价值 3 中美CCS EOR技术差异对比分析 中国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委和石油公司的支持下 开展了多个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项目 为发展CCS EOR技术打下了基础 其中 中国石油集团在吉林油田开 展了首个CCS EOR示范工程研究 1999年 吉林油田开始 CCS EOR的基础研究和矿场试验 2005年以吉林长岭气田 伴生二氧化碳为气源 系统地开展了CCS EOR的技术研究 和试验 目前已进入工业化推广阶段 具备年埋存二氧化 碳50万吨的能力 年产油能力近20万吨 不仅提高了油田 采收率 同时解决气田开发过程中的二氧化碳去向问题 实现了有效益的二氧化碳减排 2003年 大庆油田开展了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的研究及矿场试验 也取得了初步效 果 此外 中国石化集团在胜利油田开展了针对燃煤电厂 烟气的CCS EOR技术研究 延长石油集团在靖边油田开展 了针对陕北煤化工项目的CCS EOR的技术研究 3 1 中美两国二氧化碳驱油项目的气源不同 美国CCS EOR项目所用的二氧化碳有三个来源 一 是纯二氧化碳气藏 占80 二是含二氧化碳天然气藏分 离出的二氧化碳 占15 三是人工捕集的工业排放的二 信贷额度 但是新型CCS示范项目能否获得政府资金支持 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目前 美国政府对CCS示范项目 的激励主要是通过给予税收抵免额度来实现的 抵免额度 上限为7500万吨二氧化碳 迄今已用了2700万吨 剩余的 补贴额度预计在3 5年内用完 因而不能确保投资者获得 相应的税收抵免 此外 由于现有的激励政策补贴金额较 低 每吨二氧化碳补贴10美元 补贴对很多CCS项目的 作用有限 美国 国家提高石油采收率计划 NEORI 提出了 扩大并改革联邦激励政策的相关提案 第一 项目通过竞 争招标确定每吨二氧化碳的税收抵免金额 从政府角度确 保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补贴是最低额度 同时作业者 可获得长达10年的税收抵免 第二 对成本高低不同的二 氧化碳排放源和发电厂等 采取不同的税收抵免额度 以 确保不同来源的CCS项目都能获得补贴激励 第三 税收 抵免金额根据每年石油市场价格进行调整 高油价下补贴 额度较低 低油价下补贴额度调高 既可避免高油价下纳 税人捞取补贴获益 也可减少低油价带来的风险 该计划 认为 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增加的石油税收 将在10 年内超过政府税收抵免的成本 从长远看可为政府带来显 著收益 2 4 二氧化碳管道输送模式 美国CCS EOR运行机制主要由政府协调 实行市场化 定价机制效果显著 二氧化碳管道可由二氧化碳排放企业 和石油公司之外的第三方独立运营 目前美国最大的二氧 化碳管道运输商和销售商为Kinder Morgan能源公司 该公 司拥有天然气藏 二氧化碳气藏以及世界最大的气体处理 厂 运营着808千米的长输管线 将二氧化碳从西南科罗拉 多输送到西得克萨斯 长距离管线输送降低了二氧化碳的 运输成本 使得二氧化碳驱油规模化 工业化成为可能 就二氧化碳运输技术而言 选择气态或液态进行一 般短距离 小规模的输送 选择超临界状态进行长距离 大规模的输送 增压设备主要选择透平压缩机 加压设备 主要选择多级卧式离心泵 输送管线材质主要选择X65 X70ERW HIC 美国CCS EOR项目地面系统中的二氧化碳 捕集 管道输送 环境监测 运行监控 教育培训等均有 专门的承包商经营运作 工程中所采用的压缩机 多级离 16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ECONOMICS 国际石油经济 Vol 24 No 04 2016 发难度 美国以水气交替 WAG 为主体的开发模式 难 以应用在中国的特低 超低渗油田 相应的开发技术及工程 配套技术没有先例 中国需要自行研究攻关 3 3 中美二氧化碳驱油的采油技术及地面工艺不同 美国二氧化碳驱油的注采井口将安全控制和数据采 集等装置集中布设 整体结构简单 同时油井生产与伴 生气利用紧密结合 采用电潜泵或气举等举升方式 与 中国通常采用的抽油机采油相比 增加了生产时率 美 国二氧化碳驱油项目地面 井筒和其他方面的投资比例 为6 3 1 中国的吉林 大庆等油田二氧化碳驱油项目 从试验安全生产的角度考虑 主要采用标准的耐二氧化碳 气井井口 结构相对复杂 井下使用气密封扣油管柱 总 体成本相对较高 从项目现场试验看 高气油比的油井面 临如何实现连续稳定生产的挑战 地面系统的二氧化碳选 择 输送方式 气水注入 集输工艺 计量水平 分离技 术 循环利用以及防腐防垢等方面 需进一步提高生产效 率 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 使低渗透油田工业化二氧化碳 驱油达到长期 安全 高效的生产要求 4 结论 美国发展CCS EOR的过程也历经波折 目前针对渗 透率10毫达西以上油藏的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基本成熟 但 对于渗透率小于3毫达西的低产液油藏 如何实现二氧化 碳驱油技术的效益开发也面临巨大挑战 中国开展CCS EOR仍面临许多实际困难 发展CCS EOR需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与成熟技术 也要充分认识 到 由于地质条件 气源条件 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差异 不可完全照搬美国经验 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总 结国内CCS EOR的经验教训 选择最佳的技术组合 针对 重点技术开展攻关 创造适合中国低渗透 超低渗透油田特 点的二氧化碳驱油配套技术 为编制中国CCS EOR路线图 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 中国推进CCS EOR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B METZ O R DAVIDSON P R BOSCH et al Climate change 氧化碳 占5 主要来自电厂 煤制气 制甲醇 炼油 厂 水泥厂 制氢厂等项目的工业排放 二氧化碳气藏的 开采成本为10美元 吨 二氧化碳捕集的成本较高 达到35 45美元 吨 以天然二氧化碳气藏开发为主是美国CCS EOR项目成本较低的主要原因 中国天然二氧化碳气源少 工业排放二氧化碳气源 类型多 主要来自煤电 水泥 钢铁及煤化工企业 实施 CCS EOR项目需要跨部门合作 导致成本更高 不同行业 的二氧化碳排放规模相差大 煤电企业多在1000万吨 年 左右 电石 炼油 合成氨和聚苯乙烯企业的年排放规模 一般为数十万到数百万吨 大多不超过500万吨 年 煤化 工 钢铁 水泥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范围很大 多在 100万 3000万吨 年 除煤化工行业外 二氧化碳捕集成 本均较高 另外 中国的二氧化碳气源主要集中在人口稠 密的东部地区 而封存潜力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 空间 距离提高了二氧化碳运输与利用成本 也加大了风险 3 2 中美两国的油藏条件存在差异 油藏技术专家们的一个基本共识是 水驱开发效果 好的油藏 采用二氧化碳驱油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11 美 国二氧化碳驱油技术一般用于水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 其油藏以海相沉积为主 储层物性和非均质性均好于中国 用于二氧化碳驱油的油藏 例如 美国使用二氧化碳驱油 技术规模最大 历史最长的SACROC油田 油藏平均渗透 率为20 30毫达西 mD 实施二氧化碳驱油的产量较 高 平均单井日产油在8吨以上 产液量在80吨左右 但 对于渗透率低于10毫达西的油藏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目前 也处于研究阶段 并且重点在4 6毫达西的油藏 对小于 3毫达西的油藏暂不考虑 中国的中高渗油藏对化学驱油适应程度较高 技术相 对成熟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主要用于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 率以及超低渗难采储量的有效动用 二氧化碳驱油的目标 油藏多为水驱效果不好 难以注进水甚至不适宜注水的油 藏 12 13 二氧化碳驱油的油藏渗透率一般小于3毫达西 有 些油藏的渗透率甚至小于1毫达西 且裂缝发育 非均质 性较强 目标油藏的单井日产液量一般低于6吨 与美国 油藏相比差别较大 因此 油藏对象不同 加大了中国二氧化碳驱油的开 下转第28页 28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ECONOMICS 国际石油经济 Vol 24 No 04 2016 过20 30年的时间 实现中国石油工业质的再次飞跃 实 现中国石油工业从跟随者向引领者的历史性转变 再创中 国石油工业的辉煌 本文参考了中国石油 中国石化 中国海油官方网站 的对外公开资料 参考文献 1 康世恩 康世恩论中国石油工业 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5 2 王彦 卫留成主编 海洋石油管理模式探索 M 北京 石油工 业出版社 1996 3 焦力人主编 当代中国的石油工业 1949 1985 M 北京 当 代中国出版社 1988 4 当代中国石油工业 1986 2005 M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 社 2008 5 百年石油 M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2 收稿日期 2016 02 28 编 辑 夏丽洪 编 审 萧 芦 备制造 科技研发等实力也逐步跻身世界前列 当前中国石油工业已经融入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潮 流 在客观上要求中国特色油公司模式必须更好地适应融 入世界石油工业与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以更国际化 更 高效 更顺畅的管理体制与机制适应新的发展阶段 这是 中国石油工业管理模式再次面临转变的大背景 在这样的 大背景下 国家石油公司为克服中国特色油公司模式的发 展瓶颈 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 国际化的基本要求 向国 际化油公司模式转变将是必然选择 在这次转变中 服务业务要更加独立 将以建立中国 的斯伦贝谢 哈里伯顿为目标 以实现资源整合 提升市 场竞争力为核心 集中优势力量聚焦油气核心技术 自生 自灭或剥离一部分非油 附加值低 社会化程度高的服务 业务 彻底摆脱部分服务业务在高油价下有优势 在低油 价下是包袱的尴尬局面 做优 做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油 田服务 炼化工程 海洋工程等专业化服务公司 投资业 务将紧扣油公司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中国双轴土工格栅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分散式风电行业项目运行分析及未来前景展望报告
- 2025-2030中国公路施工市场应用领域研究与投资规模预测报告
- 2025-2030中国光储充一体化市场运行现状与发展趋势预测分析报告
- 2025-2030中国低碳经济行业投融资动态与发展潜力评估报告
- 2025-2030中国代步平衡车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分析报告
- 行政机关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氢氧化镍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 体育考试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4年中国玛瑙行业市场调查报告
- 《大数据分析技术》课程标准
- 最简单封阳台安全免责协议书
- 2024年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安全管理人员考试练习题(附答案)
- (正式版)JBT 3300-2024 平衡重式叉车 整机试验方法
- 《无人机航迹规划》课程标准(高职)
- 养老院健康档案模板
- 夏季高温期间建筑施工安全注意事项
- 2024年中小学教师职称审定答辩题目
- 钢丝绳吊装时最大允许吊装重物对应表
- 《金融反欺诈与大数据风控研究报告(2023)》
- 传播学概论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