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1400采区回风石门揭煤措施-ZQJ_第1页
修改1400采区回风石门揭煤措施-ZQJ_第2页
修改1400采区回风石门揭煤措施-ZQJ_第3页
修改1400采区回风石门揭煤措施-ZQJ_第4页
修改1400采区回风石门揭煤措施-ZQJ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吉源煤矿吉源煤矿 14001400 采区回风石门揭过煤层采区回风石门揭过煤层 安全技术组织措施安全技术组织措施 编制单位 通风科 施工单位 编 制 人 编制时间 2011 年 3 月 5 日 2 会会 审审 情情 况况 主持人 地 点 时 间 年 月 日 时 参加部门及人员签字 施工单位 机 电 科 通风工区 地 测 队 抽放工区 调 度 室 技 术 科 救 护 队 安 检 科 通风副总 安全副总 机电副总 生产矿长 总工程师 3 会审意见会审意见 4 根据地质钻孔成果图分析得知 目前 1400 采区回风石门预计掘进 10 5 米 将揭露一层厚 0 9 米煤层 即现迎头距煤层顶板法向距离为 7 米 为保证揭过 煤期间的施工安全 特编制本措施 编制依据 编制依据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 煤矿安全规定 2009 年版 煤矿井工开 采通风技术条件 AQ1028 2006 煤矿瓦斯抽采基本指标 AQ1026 2006 煤矿瓦斯抽放规范 AQ1027 2006 煤矿井下煤层瓦斯压力的直 接测定方法 AQ T1047 2007 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 AQ1018 2006 煤矿井下粉尘综合防治防治技术规范 AQ1020 2006 煤矿安全 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 AQ1029 2006 等以及矿井的有关资料 一 概况一 概况 1 1 地质概况 地质概况 本次即将揭厚约为 0 9 米的煤层 煤层倾角约 70 度 煤层倾角发生逆转 顶板岩性为灰色粉砂质粘土岩夹薄层菱铁矿层 向上浅灰色细砂岩 粉砂岩 底板岩性为深灰色粉砂质粘土岩 细砂岩 附图 附图 1400 采区回风石门探煤成果图 1 2 瓦斯概况瓦斯概况 根据 水城县阿戛乡吉源煤矿开采方案设计 变更 并结合实际情况分析 知 由于井田内构造复杂 核实煤层较难 故本次揭煤前必须进行突出危险性 5 预测 1 3 工程概况 工程概况 1400 采区回风石门位于采区为 111601 回风系统用 总工程量为 320 米 开 门点坐标为 X 2921870 133 Y 35505407 396 Z 1398 404 底板 巷道支护形式 1400 采区回风石门断面净宽 2 8 米 净高 2 7 米 拱基线 1 4 米 采用锚 杆 网 锚索联合支护 锚杆规格为 20 2000mm 的螺纹钢树脂锚杆 间排 距为 800mm 800mm 锚索采用 15 24 5300mm 间排距 1600 2000mm 二 通风系统及加强控制通风风流设施的措施二 通风系统及加强控制通风风流设施的措施 1 需要风量计算 1 按瓦斯涌出量计算风量 Q 100 q K C 100 3 1 5 0 8 563 m3 min 式中 q 工作面瓦斯绝对涌出量 根据计算掘进期间最大瓦斯涌出量 3m3 min K 瓦斯涌出不均衡的风量备用系数 取 1 5 2 按炸药消耗量计算风量 Q 25A 25 24 4 610 m3 min 式中 6 25 每公斤炸药爆炸需要风量 m3 min A 工作面一次爆破最大炸药量 Kg 根据以上计算 1400 采区回风石门需要风量为 610m3 min 2 风机选型 根据工作面的需风量 使用2BKJ 6 3 6 0 型隔爆对旋轴流式局 部通风机向工作面供风 风筒选用 600mm 的胶质阻燃风筒 风机吸 风量为 630 260m3 min 当局部通风机正常工作时能满足1400 采区 回风石门风量 3 局部通风管理 1 局部通风机安装在1400 运输石门 局部通风机安装两台其中 一台运行 一台备用 并设专职风机工看管 2 通风风流路线 1 新风 地面 主 副斜井 1400 运输大巷 1400 运输石 门 1400 采区回风石门 工作面 2 乏风 1400 采区回风石门 回风大巷 回风上山 地面 3 局部通风管理措施 1 局部通风机必须实行双风机 双电源 局部通风机必须使用 专用变压器 专用开关 专用电缆 并具有风电闭锁功能 2 1400 采区回风石门风筒必须吊挂平 直 逢环必挂 吊挂风 筒时要用尼龙绳吊挂 严禁用铁丝吊挂 风筒必须双反边联接 风筒出 风口距迎头小于5m 确保迎头有足够风量 风筒转弯处必须安设铁弯 头或骨架风袋 穿越风门处必须设铁风筒和防逆流装置 7 3 当巷道内出现风筒脱节时必须将所有人员撤到1400 运输 大巷 由施工单位班长配合瓦斯检查员将风筒处理好后才能恢复工作 4 严禁任何人任意停开局扇 若因检修或其它原因须停局扇时 必须编制停风措施并先与迎头施工班长取得联系 将人员全部撤到 1400 运输大巷 安排人员在1400 运输大巷站岗 切断1400 采区回 风石门所有非本质安全型电器设备电源后方可停局扇 如只停止主局扇 运行时 必须立即将备用局扇开启 5 严禁无计划停风 停电 若特殊原因无计划停风 停电时 按有计划停风时的要求撤人 设岗 并汇报矿调度室 6 恢复通风前 必须先检查局部通风机及开关附近10 米范 围内的瓦斯 只有当瓦斯浓度小于0 5 时方可人工启动局扇 7 局扇停风后 向工作面送风前 必须由瓦斯检查员先在监控 分站上察看工作面及回风巷的瓦斯 当CH4 3 时 不得送风 必须 由通风工区制定瓦斯排放措施 报矿总工程师批准 由矿山救护队进行 瓦斯排放 当0 8 CH4 3 时 由通风值班干部指导现场瓦检员组织 人员按规定进行排放 当CH4 0 8 由瓦检员现场组织人员按规定进行 排放 排放瓦斯时排出的瓦斯与全风压风流混合处的瓦斯和二氧化碳浓 度都不得超过1 5 8 任何人严禁破坏各种通风设施 通风工区每天安排人员对通 风设施进行检查维护 三 揭煤施工顺序三 揭煤施工顺序 根据 2011 年 2 月 25 日探煤成果图得知 该巷掘进至总里程 296 米时 8 距煤层底板法线距离 2 5 米 必须停头做好防突措施效果检验 措施无效则继 续采取防突措施直至措施有效 远距离爆破揭穿煤层 在岩石巷道与煤层 连接处加强支护 四 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四 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 本次揭过煤采取边探边掘边预测的方法 工作面掘进至距煤层法向距离 5m 时 必须每掘进 2m 采用钻屑瓦斯解析指标法进行一次工作面突出危险性 预测 迎头刷斜面前和完成后必须进行一次突出危险性预测 巷道迎头向煤层施工 5 个穿透过煤层的预测孔 分别位于巷道的上部 中 部 下部及两侧 控制轮廓线外不少于 4 m 在钻孔钻进到煤层时每钻进 1m 采集一次孔口排出的粒径 1 3mm 的煤钻屑 测定其瓦斯解析指标K1值 煤样K1指标临界值 mL g min 干煤样0 45 湿煤样0 35 如果所有实测的指标均小于临界值 并且未发现其他异常情况 侧该工作 面为无突出危险工作面 否则 为突出工作面 五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安全技术措施五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安全技术措施 局部防突措施 若工作面经预测具有突出危险性 则可采取大直径超前抽放钻孔抽放瓦斯 作为局部防突措施 钻孔施工要求如下 1 控制范围 巷道两侧轮廓线外至少各 7m 2 终孔间距不超过 1m 9 3 钻孔直径不小于 75mm 防突措施必须经过效果检验证实有效后 方可在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的 前提下实行远距离爆破 六 防突措施的效果检验及验证六 防突措施的效果检验及验证 防突措施的效果检验采用钻屑瓦斯解析指标法进行预测 七 补充防突措施七 补充防突措施 当措施无效时 必须采取补充防突措施直至有效为止 八 安全防护措施 八 安全防护措施 1 压风自救系统 在 1400 采区回风石门每隔 50m 安设一组压风自救装 置 每组压风自救装置必须确保能供 6 个以上人员使用 在起爆点安设一组压 风自救装置 起爆点的压风自救装置必须确保能供 10 人使用 压缩空气供给 量每人不得少于 0 1m3 min 并随时保证压风自救系统设置完好有效 2 自救器 所有人员入井必须携带隔离式自救器 并熟知自救器的使用 方法 各工区组织施工人员学习培训 合格后方可下井施工 3 远距离爆破 1 岗为起爆点 详见放炮设岗示意图 站岗点的站岗人员必须在布岗位置拉上警戒旗 严禁任何人员进入 到警戒范围以内 只有待放炮结束并得到跟班安检员的通知 确认无任何危险 后 方可撤岗放行 当装药完毕后瓦检员检查工作面瓦斯情况 瓦斯符合规定后 由当 班班长 安检员共同将 1400 采区回风石门 1400 采区运输石门所有人员全部 撤到 1 岗设置岗哨 由安检员后矿调度汇报撤人 停电 设岗情况 瓦检员汇 10 报瓦斯情况 得到调度允许后 执行 三人联锁 放炮制度 4 在距迎头 60 200 m 处安设一组隔爆水袋 隔爆水袋的总容水量不得 少于 200L m2 5 设置正反向风门 九 爆破设计及安全技术措施九 爆破设计及安全技术措施 1 放炮地点 1 岗 2 每次打眼时都必须用炮泥将迎头的瓦斯抽放钻孔 效检孔封堵严实 封堵深度必须大于炮眼深度的 1 5 倍 3 炮眼布置及炸药雷管消耗见爆破图表 4 爆破器材 炸药 采用矿用三级乳化炸药 雷管 采用 1 5 段毫秒电雷管 爆破器材采用 MFB 100 型放炮器起爆 其特征为 发爆能力为 100 发 电压为 1800 伏 电流为 6 8 安 放炮母线为 VH2X1 橡胶电缆 断面为 1 平方毫米 敷设线路为 1400 采区回风石门掘进迎头 1400 运输石门 1400 运输大 巷 1 岗 5 装药 装药时 严格按爆破说明书进行 每眼装一发雷管 一律采用 正向装药 每眼不得小于 1 块水炮泥 剩于部分全部用炮泥充填满 装药采用 36mm 2000 的木质炮棍 严禁使用钻杆 钎子等金属工具装药 6 对炸药 雷管的要求 1 采用 1 5 段雷管 必须是同一厂家 同一时期生产的毫秒雷管 且 11 必须在地面提前作导通试验 将其分组存放待用 同一网路所选用的雷管电阻 值误差不得超过 0 2 2 对使用的炸药要逐节进行检查 变质 硬化 失效的炸药严禁使用 只有在装入炮孔前才能插入规定段号的雷管 3 脚线与母线的接头要用绝缘胶布包扎好 母线与母线的连接采用接 线盒连接 7 网路计算 全断面 44 个炮眼 共用 44 发雷管 每个雷管的电阻为 5 欧姆 起爆电 流为 3 安 采用串联爆破 放炮母线采用 1mm2 电阻值为 0 0183 m 长度 200m 1 雷管总电阻 R1 R1 5 N 5 44 220 欧姆 N 所用雷管总数 5 单个雷管电阻值 欧姆 2 放炮母线电阻值 R2 R2 P L 0 0183 2 300 10 98 欧姆 P 铜线导电率 L 母线长度 m R3 为接线电阻 约为 10 欧 R R1 R2 R3 220 10 240 98 欧姆 S 母线截面积 mm2 3 总起爆电流 I U R 1800 240 98 7 47A I 总起爆电流 A R 网路总电阻 欧姆 U 放炮器额定电压 伏 12 根据上述计算及雷管通过的电流应大于起爆电流的要求 采用串联方式 是可行的 8 揭煤放炮的安全措施 装药后 要由专人联线 并指派一人复查 防止漏联 错联或线路 上互相搭接而影响正常放炮 2 揭煤放炮撤人范围 全井所有人员撤到 1 岗 3 停电范围 停掉井下的全部的动力电 4 放炮前必须把 1400 采区回风石门 1400 运输石门 及其它巷道非 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电源断开 停电开关分别为该两台闭锁开关 并把该两台 开关刀闸手把扳到断开位置 并挂 正在放炮 严禁送电 标示牌 5 揭煤放炮期间站岗警戒位置 共设 3 个岗位进行警戒 1 岗位 1400 副石门 2 岗位 1400 主石门 3 岗位 回风斜井 地面 布岗 布岗由班长负责 警戒人员由施工单位派出 各处站岗人员都必 须认真负责 严守岗位 不得让任何人进入警戒区域 只有当接到班长的 放 炮结束 停止警戒 的命令后 方可撤岗 6 班长布好岗搜索完后 确认警戒区内无人和电已停时回到起爆点 将 结果通过电话向矿调度汇报 矿调度接到汇报后下达放炮命令 班长未得到矿 调度的 可以放炮 的指令前不得放炮 7 跟头瓦检员必须严格执行 一炮三检查 制度 若瓦斯超限 禁止进 行下一道工序 并进行处理 向矿调度汇报 13 9 放炮 30 分钟后 必须通过监测分站观察工作面及回风流瓦斯浓度小 于 0 8 时 由瓦检员和班长 瓦检员在前 班长在后 进入工作面检查 检查 内容有 1 二氧化碳与瓦斯浓度 2 有无突出预兆 巷道支护情况 3 爆破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10 将检查情况汇报揭煤领导小组 揭煤领导小组根据检查情况决定是 否恢复送电 撤岗 十一 加强过煤层段巷道支护措施十一 加强过煤层段巷道支护措施 1 揭煤期间采用锚杆 网 锚索联合支护顶板 两帮 锚索采用 15 24 7300mm 间排距为1500 2000mm 锚杆规格为 20 2000mm的螺纹钢 树脂锚杆 间排距为800mm 800mm 网片采用 6 5mm的钢筋焊接而成 网格 为100 100mm正方形网格 网片规格为1400 900mm 2 锚网必须紧跟迎头 掘够一张网距时必须先进行锚网支护 严禁空顶 作业 3 严格执行 敲帮问顶 制度 活矸 悬矸及时找净 严防掉矸 片帮 伤人 4 揭煤期间必须加强顶板管理 加强已掘巷道的支护管理 发现支护有 隐患时必须及时处理 5 如采取的支护方式不能满足揭煤地点的安全时 由掘进单位重新编制 支护措施 经审批后 按措施执行 14 十二 安全技术组织措施十二 安全技术组织措施 1 瓦斯管理措施 1 加强瓦斯检查工作 每班必须安设一名持有效证件的瓦检员检查 1400 采区回风石门掘进工作面各处的瓦斯情况 2 当 1400 采区回风石门掘进工作面出现瓦斯达到 0 8 时必须立即停止 工作 查明原因 1400 采区掘进工作面瓦斯浓度达到 1 1400 采区回风石门 掘进工作面回风流中瓦斯浓度达到 0 8 时必须撤出人员 当班电工切断迎头及 回风流中的所有非本质安全型电源 瓦检员必须查明原因 并向通风工区 矿 调度室汇报后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3 严格执行 一炮三检 和 三人联锁放炮 制度 2 机电设备管理措施 1 1400 采区回风石门内的所有电气设备都必须经过防爆检查 确保性能 良好才能使用 2 施工单位必须对电器设备进行班检 日检工作 如有失爆必须停止施 工 并及时排除失爆隐患 处理好后方可恢复施工 3 由机电科牵头 每周组织安检科 施工单位对 1400 采区回风石门工 作面及回风流中的电气设备作一次全面性检查 并将检查结果作好记录 且将 检查结果送达有关单位及科室 4 通风工区每天必须派监测工对探头进行检查维护 确保瓦斯监控系统 灵活 可靠 3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安装与管理措施 1 瓦斯监控探头 T1 安设于距工作面迎头小于 5 米的地方 T2 安设于距 15 1400 采区回风石门口 10 15 米的地方 T1 的报警值为 0 8 断电值为 1 复电值为 0 8 T2 报警值 断电值为 0 8 复电值为 0 8 监控分站安设 于一区段运输石门内 2 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必须保证完好 放炮前 只有监控中心主机反映的 瓦斯传感器显示值 瓦检员检查的工作面及回风流中瓦斯浓度在 0 8 以下时 才能放炮 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如发现监控系统报警声响 必须立即停止工 作 放炮时 监控室人员必须监视监控系统主机显示屏上的瓦斯动态 发现异 常时及时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3 进入 1400 采区回风石门的所有人员都必须按规定携带便携式瓦斯检 查仪 并按规定使用 4 综合防尘管理措施 1 防尘 供水系统主要是用风井地面的供水水池 通过 5 吋管路延接到 一区段运输石门 通过 2 吋管接到 1400 采区回风石门工作面迎头 管路每隔 50 米安设一个三通和闸阀 2 在距 1400 采区回风石门工作面迎头 10 m 范围内安设一组放炮喷雾 开启时能覆盖全断面 放炮前必须开启水幕并洒水降尘 防止粉尘飞扬 炮前 炮后必须对爆破地点洒水降尘 3 施工单位每天冲洗巷道一次 粉尘大时必须增加冲洗巷道次数 保持 巷道清洁 防止煤尘堆积 4 运输设备转载点必须安设转载喷雾装置 喷雾应正对转载机头 距转 载机头距离不大于 0 5 米 设备起动时必须开启喷雾防尘 5 1400 采区回风石门打眼时除使用电煤钻外必须采用湿式打眼 按规定 16 充填炮泥 水炮泥 瓦检员 安检员必须现场监督 6 通风科每周组织相关单位对井下防尘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对于粉 尘大的地点必须责令相关单位冲洗 如不冲洗者必须对相关单位进行处罚 5 防灭火管理措施 1 防灭火供水管路采用与防尘管路共用 2 在距迎头 20 米位置存放不少于2 个 4L 灭火器和 0 2 立方 米的灭火用沙 3 严禁携带烟草和点火物品下井 4 加强电气设备的检查 杜绝失爆 确保电器设备完好 5 严禁穿化纤衣服和带不防爆的电子产品入井 6 所有人员都必须掌握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和熟悉工作区内灭火 器材的放置地点 7 井下使用的各种油必须装入盖严的铁桶内 由专人押运至使用地 点 剩余的油必须运回地面 严禁在井下存放和泼洒在井下 所用的带 油物品必须按规定放置 8 任何人发现火灾时 应视火灾性质 灾区通风和瓦斯情况 立 即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直接灭火 控制火势 并迅速报告矿调度室 矿 调度室立即组织有关单位和人员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如不能处理时必须 按避灾路线撤离 撤离时必须将巷道内的所有人员一同撤出 9 直接灭火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灭火时必须先检查火源附近的通风 瓦斯及其它有毒有害气体 情况 当瓦斯浓度大于2 时不能采取直接灭火 必须立即撤出人员 17 灭火人员必须站在进风侧灭火 用水灭火时供水必须充足 不能把水射向火源中心 应用火源外 围开始灭火 不能用水直接扑灭电气和油料火灾 电气设备着火后应首先切断 电源 再灭火 6 组织措施 为顺利揭开煤层 矿成立揭煤领导小组 组 长 总工程师 副组长 矿长 成 员 各部门管理人员 职责范围如下 总工程师 总指挥 负责揭煤工作的全面指导 矿长 负责组织协调调配揭煤过程中的人力 物力 安全部 负责措施的现场落实 兑现 监督制止违章指挥 违章作业 并且解决通风设施 突出危险性预测 防突措施孔设计及施工效果检验 负责组织人员现场施工 材料准备 现场措施落实 技术部 参与打探煤钻孔工作 负责记录 整理资料 确定煤层位置 调度室 负责参与设计和顶板管理工作 负责调度指挥工作 协调解决 揭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机电部 负责指挥停送电及监督检查电器设备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