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成果演讲稿:路的演变过程_第1页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成果演讲稿:路的演变过程_第2页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成果演讲稿:路的演变过程_第3页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成果演讲稿:路的演变过程_第4页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成果演讲稿:路的演变过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9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成果演讲稿:路的演变过程鲁迅先生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是的,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羊肠小道,又从羊肠小道变成了大路。后来,又从大路变成了泥结碎石公路,再后来又变成了水泥硬化公路1957 年 7 月,我从司前中心小学毕业后,考上了光泽第一中学读初中,那年才 12 岁。开学前 4 天的 8 月28 日,吃过早饭,在父亲的护送下,经过两天的艰难跋涉,终于走完了 120 里路程,在第二天下午,来到了光泽县城,第一次走进了仰慕已久的“大”学校。这是我终生难忘的一次上学历程:记得那天一大早,我背着书包,其实里面没有书,装的全是干粮和母亲特意为我煮的几个鸡蛋。父亲挑着我的简单行李,从家门口走过一座小木桥,上了往县城的大路。这条路是顺着富屯溪上游的北溪东岸,由北而南顺流蜿蜒而下。从司前出发,途经梅坪、台山、举贤(现举安) 、褚里、石浆、寨里、小寺洲、大里峰、崇仁,到达县城。路面约有米宽,全是用不大不小的河卵石铺成的,上下坡的地方也是用河卵石铺成的台阶。路两边的树枝和茅草,都被人劈得光光的。每隔五、六里路,就有一个能坐十几个人的凉亭,一2 / 9般都建在坡顶或岔路口。或跨路而建,或在路边,面积一般有 1020 平方米,呈四方形,柱子上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联对,表达“长治久安”之良好愿望。最可贵的是这种凉亭一般都建在有泉眼的地方,供过往行人走累了休息和口渴了饮水用的。据说这凉亭都是当地有善心的人用善款建造的。有的凉亭旁还摆有茶摊和稀饭铺,供行人解渴充饥之便。过了举安不远,又来到一个凉亭,四周山高林密,一条大路从亭中穿过,我迫不及待地坐在亭子的栏杆上。父亲本不打算在这里休息太久,但当他看到我那疲惫不堪的样子,又不忍心催我走,只好让我休息片刻。期间,父亲给我讲了一个耸人听闻的故事:这个地方名叫鸭子坑,前后十几里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解放前,这里是土匪经常出没的地方。有一天,两个从外地来这里做皮毛生意的商人,身上带了很多钱,走到这里,累了,便一头倒在栏杆上睡着了,当他们一觉醒来时,俩人身上的钱全都不见了,跑到亭子两头一看,远远的只看见几个手持长刀的黑影消失在树林里。听到这里,我一下子毛骨悚然,心想,此处绝非久留之地。于是,我背起书包,催促父亲赶快离开这里,就这样,我们又逃命似的上了路。第一天,走了 70 里路,夕阳西下时,我们来到一个大村庄寨里, “我再也走不动了!住下吧!”我哀3 / 9求父亲。父亲只得找了一家小旅馆,安排我们住下。吃过晚饭,洗漱一下,便倒在了床上,只觉得小腿肚子僵硬,全身酥软,不一会儿,便呼呼大睡了。睡梦中,仿佛自己已经坐在一间宽敞明亮的大教室里,开始上课了。一觉醒来,太阳已经升起老高了,我们父子俩匆匆吃过早饭,便又上路了,开始了第二天更艰难的旅程。父亲鼓励我说:“慢慢走,下午就到了。 ”我反而更加快了脚步,恨不得一下子就赶到那县城学校。走了一段又一段,父亲说,还有 20 多里路。这时,只是觉得腿脚更不灵活了,要是遇到上坡路时,简直比爬楼梯还艰难,有时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还能坚持走到县城。父亲似乎已经发现我的焦虑,他把我背上的书包摘下,加到自己的行李担上,想为我减轻一点负担,好让我走得更轻松一点。然后,他头也不回地往前走去。确实的,我也因此而觉得轻松了许多,于是,我又加快了脚步,追上了父亲。就这样,我们一步一步地走,终于走到了县城。当我们把行李放下,坐在一家小馆店准备吃午饭时,肚子已经饿得咕咕叫了。半下午,父亲带着我到学校报了名,缴了学费,领了书和本子,老师又安排我到宿舍住下,父亲也在我的宿舍里陪我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父亲就收起他自己的行李准备回家了。临走时,他嘱咐我说:“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才有出息!” “好!”我一边说一边抹着眼泪,4 / 9目送着父亲走出校门的背影,依依不舍地回到了宿舍。好久了,我心里还一直在想:父亲又要照原路回去,慢慢地走两天时间了。要是这条小路已经开成了公路,那该多好呵!父亲就不用那么辛苦地走路,而是坐着汽车,几个小时就可以回到家里了。(二)泥结碎石公路时光荏苒,转眼一年时间过去了。在两次放假的时候,我和本司前的几位同学,都是头天晚上一晚不睡觉,一边收拾着行李,一边讨论着第二天的行程。等到第二天蒙蒙亮时,就结伴同行,一路小跑似的,待到太阳下山不久,就回到了家里。算一算,只用了 15 个小时,就跑了 120 里路。真是回家心切呀!第二天起床一看,一双脚都肿得像竹筒似的,连路都走不动了。母亲心疼地说:“要是有车坐就好了!” “没有公路,哪有车坐呢!”父亲深有感触地说。这年 8 月,不知从哪里传来一个令人喜悦的消息:从县城到司前的“城司”公路开工了!听到这个消息,深知走路艰辛的我,特别激动:“以后有车坐啦!以后有车坐啦!”高兴得满村子到处大叫。小孩子哪里知道,修筑公路是要有一个时间过程的。从 1958 年 9 月开始动工,从全县各地调集来的 3000多民工历时半年,才修了从城关到小寺洲的公里路面。接5 / 9着,从 1959 年 3 月开始,历时 4 年半时间,才把这条公路修到了司前,为泥结碎石路面,总长 58 公里,路面宽米,最大坡度 8%,最小曲线半径 20 米。于 1963 年 10 月正式通车。通车那天,沿途群众欢欣鼓舞。从此,这条贯通南北四个乡镇的交通大动脉,成了沿途几万人民群众的生命线。后经 1973 年和 1979 年两次改线,截弯取直,优化了线路,缩短了路程 700 米。记得那是 1960 年 7 月初,我初中毕业了,学校也放暑假了。前一天听说,回司前有汽车坐了。我们司前的一伙同学,甭提有多高兴了。呵!平生第一次要坐汽车了,一个晚上的心情都不能平静。第二天早上 6 点,我们几个司前的同学,迫不及待地赶到汽车站,在一个很小的票房里买了票,然后都站在车站的空地上等候上车。过了将近一个小时,一辆载重两吨半的小货车停在空地上,车顶是用竹片和竹叶编成的篷盖的,车厢两边的木板上,各开了一个 50 厘米见方的口,算是车窗。这时,一个戴着红袖章的,有人叫他“站长”的人,大声叫着:“到寨里的旅客,上车啦!”我们蜂拥而上,都抢着坐在了车厢两边的木凳上,各边挤了七、八个,而后来上车的十几个人,只好站在中间,双手扶住车顶的竹片。过了大约 10 分钟,那人到车厢后门一看,满满的一车,说了声:“坐好了,车子马上就要开了。 ”随手把车厢门一关。不知是谁说了句:6 / 9“这哪是客车呀?简直是装猪的车!”引得全车厢的人哄堂大笑。车一开,中间站着的人全都前伏后仰的,我们坐在两边凳子上的人虽说平稳些,但也得用手抓着,才不至于东倒西歪。就这样,经过大约一个半小时左右,我们坐的“客车” ,一路上摇摇晃晃地安全到达寨里。“下车啦!”那司机停下车,叫嚷着。我们一个个跳下了车,走到路边,眼睛却还望着那辆汽车,心想,怎么就不走了?有人跑去问司机:“怎么不走啦?”那司机不耐烦地告诉我们:“路只修到这里。 ”呵!原来是这样。于是,我们只好在路边休息了片刻,还到商店买了点路上吃的点心。9 点钟刚过,就又马不停蹄地朝司前方向步行而去。剩下的 70 里路,我们仅用了 8 个小时,就赶回了司前。一路上,我常常想:要是这条公路已经通到了司前,即使坐这样的车,再坐上三、四个小时,也比走路轻松呵!1963 年 7 月,我高中毕业了。这三年中,每年两次的家校往返,都是坐车到寨里,然后就步行回到家里。不过后来的车变得更好了,是真正的客车。路也经过维修变得更加平坦了。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客车里,心里舒服多了。常想,这才是共产党为人民群众办的大好事呵!1963 年 10 月,城司公路全线通车。我的 8 年愿望终于实现了!从此,我每次往返县城办事或访亲探友,都不用坐那黑笼子似的货班车,更不用从早到晚地长途步7 / 9行了。这条公路贯穿县城以北鸾凤、崇仁、寨里、司前四个乡镇,是该县公路运输的大动脉,是沿途五、六万人民群众的生命线。至 1989 年,每日沿途十个站点往返的客班车达 36 班次,还有大量的运输货车,为发展本县经济建设和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挥着重要作用。(三)水泥硬化公路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的改革开放精神,像阳光雨露一样,沐浴着祖国大地上的山山水水。由于城司公路的建成通车,位处偏辟山区的司前人民,奋发图强,朝着勤劳致富的道路迅跑。他们把山里的树木、毛竹、笋干等土特产,源源不断的运往县城或外地,又把种田所需的化肥、建设所需的钢材、水泥,还有生活用品,源源不断的运回来。这样,原来设计级别较低的泥结碎石路面,就远远满足不了繁忙的交通运输的需要,常常出现交通拥堵现象。而且,由于山区公路弯弯曲曲,一遇山洪爆发,往往被水冲的坑坑洼洼,甚至道路中断,严重影响交通运输。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开始意识到,对城司公路进行优化线路、拓宽改造、用水泥硬化路面,形势迫在眉睫。随着各级地方政府对中央“三农政策”的贯彻落实, ,在中央确保 90%道路硬化工程资金的基础上,在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2016 年2016 年,光泽县政府多方筹集资金亿元,对城司公路进行了全线水泥道路硬8 / 9化。至 2016 年底,一条米宽的双车道水泥路面的县级公路通到了司前乡政府所在地。仅城司公路沿途各站点的往返客班车就达班次,而从司前延伸到各个行政村的 6 条乡村公路,通行的客班车也有十几个班次。从今年下半年起,还开辟了光泽直达司前的专线班车十余班次,极大地方便了沿途群众的出行。“现在的路平坦了,车又这么新,坐起来真舒服!而且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县城。以后,我可以经常去女儿家啦!我活了 80 多岁,还是头一回坐这车啊!”2016 年春节过后的一天,司前村一位年过丈国、满头白发的老大爷,坐在一辆开往县城的中巴客车上,兴致勃勃的对满车厢的人说。我坐在车里,听着那发自肺腑的言语,看着那手舞足蹈的兴奋劲,还真是无法形容他那无比激动的心情。我想,这位老大爷说的这番话,代表了多少老百姓的心声呵!我虽然不是第一次坐车,但从我读书那时起到现在,坐车的滋味,还真有同感,想起来真是回味无穷。是呵!我在这条路上整整走过了 50 年。从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