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建筑作品赏析_第1页
贝聿铭建筑作品赏析_第2页
贝聿铭建筑作品赏析_第3页
贝聿铭建筑作品赏析_第4页
贝聿铭建筑作品赏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贝聿铭 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我不喜欢各种标签式的称谓 对我而言 建筑就是建筑 没有什么现代建筑 后现代建筑 解构主义 如果你愿意 你可以使用你所有想用的主义称谓 但我不相信这些 它们如过眼云烟 而真正留存下来的那一个还是建筑本身 各个时代的建筑 1 人物介绍 1 人物介绍 贝聿铭 贝聿铭 IeohMingPei 1917年4月26日 2019年5月16日 男 出生于广东广州 祖籍江苏苏州 是苏州望族之后 美籍华人建筑师 1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土木专家 贝聿铭于20世纪30年代赴美 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学 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为 贝聿铭年 曾获得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 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 1989年日本帝赏奖 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 被誉为 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主要作品 1949年港湾石油公司办公楼1955年丹佛美国国家办公楼1956年富兰克林国家银行 罗斯福广场购物中心1960年丹佛市希尔顿饭店1963年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1967年国家大气研究中心1971年海港大楼1982年香山饭店1982年中银大厦1989年卢浮宫玻璃金字塔1990年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1995年中国银行总行大厦1996年美秀美术馆1998年摇滚音乐名人堂2006年苏州博物馆新馆2008年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美秀美术馆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德国历史博物馆 艺术特点 光线特点光是建筑的色彩 让光线来作设计 是贝氏的名言 在他的作品中光与空间的结合 使得空间变化万端 巴黎卢浮宫金字塔的入口把大量的光线引入死气沉沉的博物馆 让过去的历史晒晒今天的太阳 透过透明的玻璃 投射在空间与墙体 地面上 形成光的庭院 光很重要 没有了光的变幻 形态便失去了生气 空间便显得无力 光是贝聿铭在开始一项建筑时首先考虑的问题 玻璃钢材由于玻璃自身的特性 透明 反射 并且玻璃透明不至于遮挡减损原建筑物的立面 不仅符合贝氏对阳光的追求 更能够从视觉上以及空间原理上使得原有的建筑群不会被削弱 并且能使设计者的建筑思想得到充分表现 加上光线和人的运动 整个空间被赋予了活力 自然光线穿过透明的玻璃材料倾泻到室内 给室内的一切带来温暖和灵动之感 网状钢材不仅起到了支撑 承载的作用 艺术特点 巧用混凝贝氏注重于混凝土的研究 挖掘它的受力特征与视觉表现力 在建筑设计中将结构与装饰融为一体 忠实于材料的质感表现力 从而将对混凝土的应用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作品中 时常可以看到其充分利用混凝土可塑性的特点 做出富有雕塑感的螺旋楼梯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伊弗森美术馆内庭的螺旋梯 我们完全可以将之视为一座可以供人上下行走的雕塑 贝还在埃佛森美术馆 达拉斯市政厅建筑中充分展示了混凝土适于悬挑的力学性能 几何构造贝聿铭在发展现代主义建筑的几何构成上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如果说密斯 柯布西耶在提炼几何性上作出了成绩的话 那么贝聿铭则在继承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础上丰富了几何构成 从而为流于僵化的现代主义建筑开拓了新的道路 贝以他丰富多彩的建筑作品 向人们表明 现代主义仍是有活力的 它决不是一种机械主义 而是同样可以呈现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 2 作品赏析 1 伊弗森美术馆 位于纽约州西拉克斯 Syracuse 市中心区的伊弗森美术馆 DversonMuseumofArt 是贝氏建筑生涯中的第一件美术馆作品 伊弗森美术馆以其造型著名 其建筑物本身就是一件巨硕的雕塑品 与其它的美术馆比较 伊弗森美术馆是一个地方性的小型美术馆 其藏品虽不少 且尚不足以造藏品来吸引人们 势必得依速不停地举办特展或巡回展来支持运作 所以其空间必须要能适应多变的 类型不同的展览 再则其基地位于市中心更新区 以其规模若想成为吸引人的场所 势必要有与众不同之处 所以贝氏从造型着手 为该馆设计了大小 高度都不同的十个展览室 最大的展览室是两层高 50英尺见方的雕塑庭 雕塑庭是整个美术馆的精华 在雕塑庭西北角有一座螺旋楼梯 此楼梯雕塑味十足 螺旋楼梯是雕塑庭的中心 螺旋楼梯是贝氏最爱的建筑元素之一 在他日后所设计的美术馆中屡屡被引用 分析 1关于适应多样性展览 空间没有固定的分割 采用大面积展厅 使用可较为灵活2外形独特 四个高低不同的块体形成中心螺旋对称 给人一种独特的感觉 螺旋楼梯与展览室的空间关系当人们由一个展览室移步至下一个展览室 行经有透明窗面的天桥时 才得以短暂地接触到现实的外界环境 这种空间的转换体验是贝氏最拿手 特殊的设计手法 总平面图分析 基地位在纽约州西拉克斯市中心区 是贝氏建筑生涯中的第一件美术馆作品与其它的美术馆比较 伊弗森美术馆是一个地方性的小型美术馆 其藏品虽不少 且尚不足以靠藏品来吸引人们 势必得依赖不停地举办特展或巡回展来支持运作 所以其空间必须要能适应多变的类型不同的展览 整个美术馆主体平面呈中心旋转对称 从外观上限定内部空间布局 同时使各体块达到统 西侧的地下礼堂在地面上凸出一个方盒 与美术馆的建筑主题形成广场 界定出入口的范围 不同展厅高低对比 层次感很强 内部分区明确 功能与尺度相适应 建筑细部分析 展览区与工作区分开 在人流上有很好的分流作用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 使建筑融于自然 体现了贝聿铭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 内部分区明确 功能与尺度相适应 以大内庭为核心 四个展览室呈风车状环绕它布置 主体突出 主从分明 展览室采取封闭式 人工采光为主 既可提供更多展示墙面 又使游客不受干扰 井 字形的展览空间环绕内庭 人们在一楼只能看到中庭不能穿越 通过对空间的环绕可获取最大的信息量 美术馆的入口广场 藉着亨利摩尔的雕塑引导标示位在西侧的地下礼堂 也像东侧的会议室与交谊室 在地面凸出一个方盒 此方盒与美术馆的建筑主体形成广场 界定出入口的范围 为美术馆塑造出极佳的户外空间 美术馆入口广场 空间大小 高低 开敞与封闭形成对比破除单调立面虚实对比以四大方盒为造型主题高低差异 贝聿铭从造型着手 为该馆设计了大小 高度都不同的十个展览室 大块体量榫接连接 外部 材质及墙体内部 螺旋楼梯展厅连接长廊屋顶及天窗伊弗森美术的混泥土墙面混入了当地花岗岩的碎石骨材 外表经过锥击的特殊处理 斜向的凹凸纹理 让地方特色不留痕迹的流露 出挑的展览室 表现结构的力学美 墙面混入了当地花岗石的碎石骨料 外表经过锤击成均匀的斜向凸凹线条肌理 这种特殊处理方式在呈现出粗犷的质感 2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可谓是贝聿铭的封山之作 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街 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 是保存至今最完整的一座太平天国王府建筑 整个苏州博物馆 处处都透露出中国色彩 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 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 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 新旧园景融为一体 馆内藏品以古代书画 瓷器 工艺 出土文物为主 常设 吴地遗珍 吴塔国宝 吴中风雅 吴门书画 4个展览 无论是建筑 色彩 还是布局 风格 皆秉承了苏州古典园林的风貌与精髓 而在其上又有所突破和创新 粉墙灰瓦 飞檐翘角 无一不在提醒着观者这是在江南 大堂玻璃外的流水潺潺 则在提醒着观者这是在水乡 以壁为纸 以石为绘 的创意景观 又在提醒着观者这是在园林 整体风格 中而新 苏而新 是贝聿铭在设计之初提出的最早定位 即为 即使苏州的 也是世界的 既是传统的 又是现代的 而这一定位在整个博物馆的设计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以苏式风格 将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 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外观则呈几何形 简洁大方 极具现代特征 布局与外部关系 博物馆建筑坐北朝南 被分成三大块 中央大厅和主庭院 西部为博物馆展示区 东部为次展示区和行政办公区 这是一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 中 西三路布局 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 十分和谐 苏州博物馆平面图 苏州博物馆剖面图 从剖面图可以看出 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 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 地面也是以一层 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 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 高度16米 苏州博物馆内部 建筑的基本色调是灰白两色 与苏州传统民居的粉墙黛瓦和谐统一 使用白墙灰瓦降低传统白墙黑瓦的对比度 位于中轴线 上的八角形中央大厅 是苏州的传统建筑和中国建筑要素的几何形状的转变 以及重新诠释设计出来的 苏州博物馆内部 苏州博物馆内部 内部空间造型将中西元素有机结合 图形构成的巧妙转换 光线的灵活运用 现代空间里营造出中国园林意境 回廊的玻璃顶和金属遮光条把光线埋成一丝丝洒在地面 走廊大厅采光 光与影利用实际案例 3 法国巴黎卢浮宫 1989年 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 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纪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 也是唯一一个不是经过投标竞赛而由法国总统密特朗亲自委托的工程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实为卢浮宫博物馆入口 巴黎地标性建筑之一 正如贝氏所称 它预示将来 从而使卢浮宫达到完美 贝聿铭曾说过 我生平遇到的最大挑战 也是最大的骄傲 那就是卢浮宫新馆的创作 玻璃金字塔塔高21米 底宽34米 四个侧面由673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 总平面面积约一千平方米 塔身总重量为200吨 其中玻璃净重105吨 金属支架仅有95吨 换而言之 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 因此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 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光是建筑的色彩 让光线来作设计 巴黎卢浮宫金字塔作品中光与空间的结合 使得空间变化万端 入口把大量的光线引入死气沉沉的博物馆 让过去的历史晒晒今天的太阳 透过透明的玻璃 投射在空间与墙体 地面上 形成光的庭院 光很重要 没有了光的变幻 形态便失去了生气 空间便显得无力 光是贝聿铭在开始一项建筑时首先考虑的问题 钻石般的材质 玻璃 由于玻璃自身的特性一透明 反射 并且玻璃透明不至于遮挡减损原建筑物的立面 不仅符合贝氏对阳光的追求 更能够从视觉上以及空间原理 上使得原有的建筑群不会被削弱 并且能使设计者的建筑思想得到充分表现 加上光线和人的运动 整个空间被赋予了活力 自然光线穿过透明的玻璃材料倾泻到室内 给室内的一 切带来温暖和灵动之感 网状钢材不仅起到了支撑 承载的作用 卢浮宫螺旋形楼梯 看似十分单纯的不锈钢楼梯 其实大不简单 没有支柱 全以楼梯本身的螺旋形特性来支撑 而且楼梯高度达29英尺 高度的考验相当惊人 同时为了美观 不锈钢板的厚度即不能过厚 不过虽然有这些困难限制 贝氏依然很成功地创造了一座优雅的楼梯 达到贝氏一贯的空间焦点效果 在螺旋梯的中央有一个圆座 许多人不明究里 甚至误认为是一个没有人的询问服务台 事实上那是服务残障人士的动力电梯 当使用时 电梯厢才会浮现 上下变动的电梯厢就像一件 现代化的雕塑 时隐时现 上上下下 更增添了大厅的空间的趣味 拿破仑大厅玻璃 暮色时分的卢浮宫金字塔 被夜幕笼罩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在黑暗中熠熠生辉 3 总结与感悟 建筑科学与建筑艺术相结合 例如在香港中银大厦的设计中 贝聿铭就充分利用了当时在世界上十分先进的玻璃幕墙技术 体现出了独特的视觉效果 丰富的几何构成 同样以香港中银大厦为例 这一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将大厦的平面分割为不同高度 不同形状的三角形 使原本的的正方形平面体现出了更加立体的观感 现实建筑与自然空间的融合 只有处理好建筑与周围环境间的关系 才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