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1页
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2页
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3页
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匆匆 教学设计 后柳小学 代隆超教材分析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优美的语言中包含着作者浓郁的情感。这对于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的六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设计理念 1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架设生活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重培养学生的知情行意。 3、让朗读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在读中思索,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挪移、蒸融、游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介绍作者,便于学生的理解。 2、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读中思考、领会,再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文感悟时光匆匆,懂得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同时体会到散文的语言美。 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突破方法: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读,议,体会。 难点:领悟作者对时间流逝,光阴虚度的无奈。 突破方法:读读,议议,说说。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法、点拨法。 学法:读、品、讨论法。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堂流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请你们大胆猜想一下。你的一生能活多少天?按80岁计算,能有多少天呢?你们现在已经过了多少天?过去的日子你留下了什么?你又什么感受? 2、课件1播放时钟的滴答声,学生保持安静,侧耳倾听。 3、课件2展示一个人的不同时期的照片:儿时的照片青年时期的照片中年时期的照片。 (没有背景声音,速度变化:慢-渐快-快) 4、课件3时钟的清晰的滴答声伴随照片的中速呈现。 5、学生谈此时此刻的感受。(教师引导,顺势板书课题 :2 匆匆 ) 6、事先安排课前预习,学生介绍朱自清。 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将朱自清的生平简介呈现在屏幕上,并且伴有男中音的旁白。另外,随着学生的介绍,将朱自清的代表性作品名呈现,同时作品名旁附有相关的典型意义的插图。 二、配乐范读,感受时光流逝。 1、教师范读,音乐伴随。 同时,大屏幕展现一个时钟,将时钟的滴答声设置低一点,范读开始计时。2、范读结束,师生看大屏幕上同学们,就在刚才,就在我们入情入境范读聆听时,时光老人又向前迈了几步,时间又流逝了分秒。你们感受到了吗?朱自清先生,他是如何感知时间的流逝的呢?请看 三、披情入文,品读领悟。 1、学生自读,小组互读,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体会感情。 2、学生跟随音乐齐读课文。 3、教师谈话激情:亲爱的同学们,在你们自读的过程中,时间又匆匆流逝了几分几秒。在刚才的阅读中,你们和朱先生进行了心灵对话,你体会到朱先生是怎样感受时光匆匆的呢?请抓紧时间哟! 4、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大屏幕上逐字逐行显示相关语段“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便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了,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文字显示时,伴有哒哒的打字声,意在增强学生的听感,加深对匆匆的感性认识。) 教师过渡语:同学们,你听到了什么?(生答)对,这是打字键盘的敲击声,这更是时光老人的脚步声。你听(教师作倾听状),它哒哒地敲打在我们的心房上,催我们加油呢! 5、教师导读。 朱先生眼里的时光是这样流逝的:洗手的时候-( );吃饭的时候-( );默默时-( )。伸出手遮挽时-( );天黑时-( );等我和太阳告别时-( )。 (第一遍导读结束时,紧跟着来第二遍,加强学生的紧迫感。) 指导学生读好叠词,体会感情。 学生齐读该语段。 6、情境说话。 课件4展示画面:聊天场景、看电视画面、玩耍情境. 教师导说:聊天时-( ),看电视时-( ),玩耍时-( ); 面对时光的匆匆,朱先生是怎样的心情呢?文中哪一个词,教师顺势引导:我们想象一下一代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会发出怎样的叹息呢?他在叹息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你可以用声音、动作,甚至眼神来演绎这个词,让静止的文字动起来,让抽象的意思直观形象。(学生演绎,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发挥自己的表演才能。)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自己的体验,注重个人的感悟,也能体现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成果。同时教师相机穿插,或补充,或提示,或赞许,或指正,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向更深层次拓展。) 7、过渡: 朱先生一声长长的叹息穿越时空,幽幽地回响在我们的耳际。先生叹岁月匆匆,叹时光无情,悔平生无为。(板书:叹岁月匆匆,悔平生无为) 8、课件5展示语段:“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又剩些什么呢?” 教师引读: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 );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 )。 (引读重复两次,增强感性认识。) 9、课件6呈现以下图景:微风吹轻烟,初阳蒸薄雾(轻音乐为背景) 教师旁白:这就是先生眼中时间的形象,短暂,无痕。 生齐读:“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蒸融了。” 师问:那么,你眼里的时间是什么样的呢?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用诗意的语言去描述自己的感受.) 10、过渡:“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时光如朝露,转瞬即逝,无痕无迹,忧国忧民的诗人一次次追问自己,一次次拷问内心。他是这样问的- 11、教师引读,可辅以恰当的肢体语言。 师 :诗人一问,问- 生:我留着些痕迹呢? 师 :诗人再问,问- 生:我何曾痕迹呢? 师 :诗人三问,问- 生:我赤裸裸回去罢? 师 :诗人四问, 问- 生:但不能平的,这一遭啊? 播放课件7:微风轻烟图,初阳薄雾图(轻音乐伴奏),上述四问的语段逐行呈现,配以中速的范读。 学生在音乐中学读。 教师请个别学生上台配乐朗读并录音,而后播放录音,共同赏析。 12、音乐声中,学生齐读全文。 四、深化主题,升华意境。 1、课件8播放。 画面一:江水滔滔东去(旁白: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文字呈现。 画面二:天空风云变幻(旁白: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文字呈现。 画面三:春荣秋衰 (旁白:寒来暑往,白驹过隙。)文字呈现。 2、过渡:一代大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先生一生建树颇多,却依然叹岁月匆匆,悔平生无为。那么,我们,该有怎样的沉思呢? 3、课堂肃静,播放课件9:分针、秒针在走动,清晰的滴答声,一个大大的“?”和“!”分别置于钟的左下方、右下方,稍后一行省略号缓缓出现在下方。(意在以简略的符号激起学生的深思。)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审美的乐趣。”教学中紧扣重点,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想开去,不仅使学生感悟到语言文字的优美,同时,对文章内容也有了独特的感悟和思考。引导学生与作者交流,与文本对话,从文本中获得思想的启迪,增强审美的意识。) 五 情感倾诉, 向时间老人告白 同学们,时间老人提示我们短暂的40分钟马上就要结束了,请你想好一句,送给我们身边的人好吗? 学生自由倾诉 六、课堂延伸。 1、开展“与时间赛跑活动”,在有限的时间内,谁的生活最有意义,最有质量。 2、搜集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和珍惜时间的故事,出一期手抄报。 3、写一写,画一画,你自己对于时间的认识。板书设计2 匆 匆叹 岁 月 匆 匆悔 平 生 无 为 匆匆教学反思 后柳小学 代隆超匆匆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本文通过生活中的点滴事例,阐述了时间在无声无息中流逝,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启示人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人生的价值。教学完本课,我的收获颇多。从教学中,我体会到: 语文是充满“诗意”与“美”的艺术,语文课堂也离不开一个“美”。在新课程理念下,充满“美感”的课堂应该是我们一种理想,一种追求。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努力凸现“美”,做到: 一、营造氛围美。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它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热情,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课堂中我恰时恰度地利用潺潺又略带幽幽的音乐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美。并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平等、民主的沟通和互动,营造出和谐美。 二、挖掘文本美。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匆匆是他散文代表作之一,也凸现出他散文的特点,语言诗般优美。所以在教学中,我努力挖掘文本美,特别是语言美,引导学生品尝“语言美”,酿造课堂的“语文味”。如品味抓住重点词语分析推敲,体会时光匆匆等,这样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训练,落实工具性的目标,也让课堂充满着语文味。匆匆的第一自然段,朱自清在倾吐自己对时日匆匆这一瞬息间的感受时,依托于大自然多种可感的景象之中,一开篇就以独特的诗意创造,产生动人的效果,语言像诗般优美,读起来像一首流淌着的小诗。挖掘到这一文本美的特点后,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品味文中排比、比较、追问等精妙的表达方法,进而发现文本诗意的美,然后顺学而导通过学生个性化朗读、师生合作朗读,配乐朗读等美读积累和升华。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本美。 三、流露情感美。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更有人文性和思想性。细读课文,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那些优美的语言中充满深挚情感。教学时就是要让学生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