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通信和导航_第1页
四通信和导航_第2页
四通信和导航_第3页
四通信和导航_第4页
四通信和导航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飞行中失去地空联络 错误处置是 A 目视飞行时 机长应当保持目视飞行飞往就近机场着陆 B 仪表飞行时 机长应当按照飞行计划中指定的高度层和预计到达时间 飞 往着陆机场导航台上空 C 塔台管制员应当在该航空器预计到达前十分钟 将等待空域内该航空器的飞行高度层空出 D 确知着陆机场的天气低于标准 方可按照飞行计划飞往备降场 改航后 应保持原高度层飞行 D 飞行中遇到紧急情况 机长应当按规定发遇险信号 情况许可时 还应当用特定频道报告航空器的位置 遇险性 质和所需的援救 正确的是 A VHF AM121 5MHz UHF FM243MHz B VHF AM135 35MHz UHF FM233MHz C VHF AM123 5MHz UHF FM213MHz D VHF AM125 1MHz UHF FM223MHz A 飞机被劫持时 应答机编码应置于 A A7700 B A7600 C A7500 D A7400 C 我国目前的民用航空通信系统分为 A 平面通信系统和地空通信系统 B 移动通信系统和固定通信系统 C 话音系统和数据链系统 D 高频系统和甚高频系统 A 导航系统分为 A VOR DME 系统和 ILS 系统 B 近程导航系统和远程导航系统 C 终端区域导航系统和航路导航系统 D NDB 和 VOR DME 系统 C FMS 可以提供的制导能力有 A 俯仰 B 垂直和纵向 C 横向和水平 D 横向和垂直 D 属于新航行系统数据通信的媒体是 A 航空移动卫星数据链 AMSS B 甚高频话音系统 C 雷达数据传输网 D 平面移动通信系统 A 电波经过不同媒质的交界面时 会产生 A 散射 B 反射 C 折射 D 绕射 B 电波由一种媒质进入另一种媒质时 会产生 A 散射 B 反射 C 折射 D 绕射 C 无线电波遇到某些障碍物时 能够绕过障碍物继续前进 这种现象称为 A 散射 B 反射 C 折射 D 绕射 D 雷达是利用什么原理来工作的 A 散射 B 反射 C 折射 D 绕射 B 民用航空通信业务分为 A 航空固定业务和航空移动业务 B 航空固定业务和航空通播业务 C 航空移动业务和航空通播业务 D 航空固定业务 航空移动业务和航空通播业务 D 用于保证民航飞行的安全 正点 效率和经济运行服务的通信业务是 A 航空移动业务 B 航空固定业务 C 航空通播业务 D 航空卫星通信业务 B 中国民航飞行动态固定格式电报是哪两种 A SITA 和 AFS B AFTN 和 AMS C AFTN 和 AFS D AFTN 和 SITA D 自动转报通信网络有两大部分组成 A 自动转报主机和记录席 B 控制席和记录席 C 自动转报系统和用户终端 D 自动转报主机和用户终端 C 目前我国民航采用的卫星通信网的转发器频段是 A C 和 Ku B C 和 Ka C Ku 和 Ka D X 和 Ku A 终端区自动情报服务 ATIS 的作用是 A 使用指定频率 向航空器提供气象情报广播服务 B 使用指定频率 向航空器提供航站情报广播服务 C 使用指定频率 向航空器提供航站航行通告服务 D 使用指定频率 向航空器提供航站飞行动态服务 B 甚高频通信系统属于 A 中程系统 B 超远程系统 C 近程系统 D 远程系统 C 航空移动卫星系统可提供的通信服务有 A 空中交通服务 航行情报服务 空中交通管制通信和航务管理通信 B 空中交通服务 航务管理通信 航行情报服务和航空旅客通信 C 空中交通服务 空中交通管制服务 航空行政通信和航空旅客通信 D 空中交通服务 航务管理通信 航空行政通信和航空旅客通信 D 我国航线 NDB 台的识别莫尔斯码为几个英文字母 A 2 个 B 3 个 C 4 个 D 1 个 A 15018 我国近台 NDB 的识别莫尔斯码为几个英文字母 A 2 个 B 3 个 C 4 个 D 1 个 D 航路 NDB 台的有效导航距离约为 A 100 千米 B 200 千米 C 300 千米 D 400 千米 C 机载自动定向仪中的环形天线具有什么特性 A 单值性 B 相位叠加 C 无方向性 D 方向性 D 自动定向仪的环形天线和垂直天线方向性图叠加后的图形是一个 A 圆形 B 8 字形 C 心形 D 方形 C 利用 VOR VOR 定位属于 A 双曲线定位 B 定位 C 定位 D 定位 C VOR 方位与什么无关 A 飞机位置 B VOR 台位置 C 飞机航向 D 无线电径向线 C 地面 VOR 台发射的信号是 A 基准相位和可变相位信号 B 基准相位和固定相位信号 C 基准相位和相位差信号 D 可变相位和相位差信号 A 机载 VOR 接收机测量地面 VOR 台信号的 A 频率差 B 相位差 C 幅度差 D 距离差 B 地面 VOR 台发射的信号合成场形图是 A 方形 B 8 字形 C 圆形 D 心形 D 航线 VOR 的频率范围为 A 108 00 112 00MHz B 112 00 128 00MHz C 112 00 118 00MHz D 108 00 118 00MHz C 终端 VOR 台的频率范围为 A 108 00 112 00MHz B 112 00 128 00MHz C 112 00 118 00MHz D 108 00 118 00MHz A 航线 VOR 台的有效作用距离一般为 A 50 海里 B 100 海里 C 150 海里 D 200 海里 D 终端 VOR 台的有效作用距离一般为 A 50 海里 B 100 海里 C 150 海里 D 200 海里 A 我国 VOR 系统的识别莫尔斯电码为几个英文字母 A 1 个 B 2 个 C 3 个 D 4 个 C 当 VOR 径向方位为 90 度时 说明飞机在电台的 A 正北方向 B 正东方向 C 正南方向 D 正西方向 B 一般情况下 DME 测量的距离是 A 垂直距离 B 水平距离 C 斜距 D 圆弧距离 C 利用 VOR DME 进行定位属于 A 定位 B 定位 C 定位 D 双曲线定位 B 我国 DME 系统的识别莫尔斯电码为几个英文字母 A 1 个 B 2 个 C 3 个 D 4 个 C DME 系统的工作容量为 A 50 架飞机 B 70 架飞机 C 85 架飞机 D 100 架飞机 D 用于航线定距的 DME 的有效作用距离通常为 A 200 海里 B 150 海里 C 100 海里 D 50 海里 A 类 ILS 设备要求的最低决断高为 A 100 米 B 60 米 C 30 米 D 0 米 B 类 ILS 设备要求的最低跑道视程为 A 50 米 B 200 米 C 400 米 D 800 米 C ILS 通常由哪三部分组成 A LOC GS NDB B LOC GS MB C LOC NDB MB D GS NDB MB B 下滑信标提供 A 方位信号 B 航向道信号 C 下滑道信号 D 位置信号 C 航向信标的频率范围为 A 108 00 112 00MHz B 112 00 118 00MHz C 108 00 118 00MHz D 118 00 128 00MHz A 我国航向信标的识别莫尔斯电码为几个英文字母 A 1 个 B 2 个 C 3 个 D 4 个 C 我国民航目前 ILS 采用的是 A 频移制 B 测距制 C 比相制 D 比幅制 D ILS 的下滑信标的有效导航距离为 A 10 海里 B 15 海里 C 17 海里 D 25 海里 A 指点标的工作频率为 A 75Hz B 75KHz C 75MHz D 75GHz C 惯性导航系统的优点是 A 设备导航和精度高 B 无需校准和精度高 C 自主导航和短时定位精度高 D 自主导航和有效距离远 C 惯性导航系统存在 A 象限误差 B 自走误差 C 静压源误差 D 积累误差 D 惯性导航系统测出加速度后经对时间一次积分可计算出 A 距离 B 航向 C 速度 D 高度 C 惯性导航系统测出加速度后经对时间二次积分可计算出 A 航向 B 距离 C 航迹 D 速度 B 惯性导航系统测量的最基本的导航参数是 A 地速和位置 B 空速和地速 C 地速和时间 D 时间和航向 A 惯性导航系统开始导航前 必须在地面进行 A 人工对准 B 自对准 C 修正误差 D 飞行计划修改 B 15053 惯性导航系统自动对准一次一般需要 A 20 30 分钟 B 20 25 分钟 C 15 20 分钟 D 10 15 分钟 D LTN 72R 惯性导航系统编制一个飞行计划最多能输入的航路点为 A 10 个 B 9 个 C 8 个 D 7 个 B 全球定位系统最基本的任务是确定飞机的 A 位置 B 速度 C 方向 D 姿态 A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供民用飞机导航定位使用的是 A Y 码 B T 码 C P 码 D C A 码 D GPS 系统的组成是 A 空间卫星 遥测发射机 导航发射机 B 空间段 控制段 用户设备 C 主控站 监测站 注入站 D 空间卫星 卫星轨道 用户接收机 B GPS 卫星分布的轨道为 A 4 条 B 6 条 C 8 条 D 12 条 B 注入站向卫星注入一次新的导航数据的时间是 A 一天 B 二天 C 三天 D 四天 A GPS 用户接收天线必须至少收到发出导航信号的卫星为 A 二颗 B 三颗 C 四颗 D 五颗 C 卫星定位是通过测量相对空间一组卫星的 A 角度 B 相位 C 伪距差 D 伪距 D 卫星导航系统工作时 电波穿过电离层会产生 A 时钟误差 B 附加延时 C 星历误差 D 频率漂移 B 差分 技术可以提高 GPS 的 A 稳定性 B 精度 C 抗干扰性 D 功能 B 卫星导航性能的主要参数有 A 定位精度 抗干扰 可用性 连续服务性 B 抗干扰 完好性 可用性 连续服务性 C 定位精度 完好性 可用性 抗干扰性 D 定位精度 完好性 可用性 连续服务性 D 目前情况下 GPS 的定位精度不能满足要求的是 A ILS 精密进近 B 非精密进近 C 航路导航 D 终端导航 A 为增强卫星导航性能 目前可以采用的是 A 本地增强系统 B 多通道接收机 C 广域增强系统 D 空间增强 C LTN 72R 系统实际上是一个 A 卫星与惯导组合系统 B 无线电导航与惯导组合系统 C 无线电导航与卫星组合系统 D 多普勒导航与惯导组合系统 B 为解决时钟差对测距的影响 卫星接收系统必须接收卫星信号为 A 3 颗 B 4 颗 C 2 颗 D 5 颗 B 终端区监视系统一般包括 A 一次雷达 二次雷达 场面监视雷达 B 一次雷达 二次雷达 自动相关监视系统 C 一次雷达 场面监视雷达 自动相关监视系统 D 二次雷达 场面监视雷达 自动相关监视系统 A 不属于航路监控系统的是 A 一次雷达 B 二次雷达 C 自动相关监视系统 D 场面监视雷达 D 目前实施雷达监视的设备主要是 A 一次雷达和场面监视雷达 B 二次雷达和场面监视雷达 C 一次雷达和二次雷达 D 场面监视雷达和自动相关监视系统 C 雷达发射的波是 A 脉冲波 B 正弦波 C 矩形波 D 光波 A 目前雷达工作波长主要分布在 A 米波 厘米波和毫米波 B 米波 分米波和毫米波 C 分米波 厘米波和毫米波 D 米波 分米波和厘米波 D 一次雷达测出目标的距离和方位时 只用几次反射即可 A 一次反射 B 二次反射 C 三次反射 D 四次反射 A 一次雷达可以确定飞机的 A 代号 B 方位 C 高度 D 航向 B 精密进近雷达属于 A 流量管理系统 B 自动相关监视系统 C 一次雷达 D 二次雷达 C 航路监视雷达一般供 A 区域管制使用 B 进近管制使用 C 塔台管制使 D 地面管制使用 A 精密进近雷达作用距离约为 A 120 千米 B 60 千米 C 160 千米 D 80 千米 B 二次雷达工作于 A C 频段 B S 频段 C L 频段 D X 频段 C ICAO 规定二次雷达四位数字编码范围为 A 1111 7777 B 0000 7777 C 1111 9999 D 0000 9999 B 表示劫机事件的二次雷达数字编码是 A 7777 B 7700 C 7600 D 7500 D S 模式航管雷达进行的三大改进是 A 单脉冲处理 选择性询问 数据通信 B 脉冲处理 可用性 话音通信 C 脉冲处理 选择性询问 可用性 D 脉冲处理 话音通信 数据通信 A S 模式航管雷达的脉幅调制监视信号共有 A 4 种 B 5 种 C 6 种 D 7 种 C TCAS 报警的顺序最先是 A 近地警告 B 空中交通警戒 C 空中交通避撞 D 风切变 D TCAS 的监视半径约 A 17 海里 B 14 海里 C 20 海里 D 25 海里 B 精密进近雷达可以测出着陆飞机的 A 方位 距离 速度 B 方位 距离 航向 C 方位 距离 仰角 D 方位 航向 C 全静压系统是用来收集气流的 A 全压 静压 B 全压 气温 C 静压 气温 D 气温 密度 A 测量和指示高度的仪表通常有 A 无线电高度表和惯导系统 B 气压式高度表和惯导系统 C 无线电高度表和气压式高度表 D 惯导系统和飞行管理系统 C 气压式高度表测量的是 A 全压 B 动压 C 气温 D 静压 D 空速表测量的是 A 全压 B 动压 C 气温 D 静压 B 测量并指示飞机垂直速度的仪表是 A 空速表 B 升降速度表 C 马赫数表 D 高度表 B 大气数据系统可分为 A 模拟式和数字式 B 气压式和无线电式 C 机械式和电动式 D 指针式和电子式 A 电子飞行仪表系统中 导航信号主要显示在 A EADI 和 EHSI B EADI 和 ADC C EHSI 和 ADC D EHSI 和 WXR A 数字式飞行指引系统中飞行指引计算机计算输出的信号可以输送给 A ADC B GPS C A P D TCAS C 飞行指引系统的指令杆实现偏转指示是因为有 A 给定信号 B 输出信号 C 差值信号 D 当前信号 C 飞行指引指示器一般都设置在 A A P B ADC C HSI D ADI D 自动驾驶仪是一种能够 A 改变发动机参数的调节仪表 B 保持或改变飞机性能的调节仪表 C 保持或改变飞行状态的唯一仪表 D 保持或改变飞行状态的调节仪表 D 数字式自动飞行控制系统的指示设备有 A 大气数据计算系统 B 航向系统 C 无线电高度表 D 水平状态指示器 D 数字式自动飞行控制系统的输入信号来自 A 马赫数表 B 升降速度表 C 航向系统 D 姿态指引仪 C 机载气象雷达还可用于观察 A 导航设施类别 B 机场布局 C 地形 D 跑道长度 C 垂直陀螺用于向气象雷达提供 A 俯仰和倾斜信号 B 航向信号 C 航向基准信号 D 平台稳定信号 A 在装备有 EFIS 的飞机上 通常将气象雷达系统所提供的信息显示在 A EADI 电子姿态指引仪 B EHSI 电子水平状态指示器 C EICAS 发动机警戒及警告系统 D CDU 控制显示主件 B 飞行管理系统具有大容量的 A 导航和性能数据库 B 导航和燃油数据库 C 性能和燃油数据库 D 性能和发动机数据库 A 典型的 FMCS 飞行管理计算机系统 组成是 A AFCS 自动飞行控制系统 和 CDU B FMC 和 CDU C FMC 和 A T 自动油门 D AFCS 和 A T B 在起飞阶段 FMCS 为飞机提供最佳 A 滑行速度 B 起飞速度 C 导航资料 D 最佳起飞目标推力 D 向 FMS 提供高度 空速 马赫数和温度等信息的是 A VOR B DME C ADC 大气数据计算机 D IRS 惯性基准系统 C 向 FMS 提供航向道和下滑道偏离信号的是 A VOR B DME C IRS D ILS D 飞行管理系统的显示装置是 A MCP 方式控制板 B VOR 控制板 C CDU D EFIS 控制板 C FMCS 进行人 机联系的重要部件是 A CDU B EFIS C MCP D EICAS A 属于飞行管理系统控制组件的是 A EFIS B CDU C EICAS D MASI 马赫数空速指示器 B 测量几何高度的仪表是 A 机械式气压高度表 B 电动式气压高度表 C 编码高度表 D 无线电高度表 D 向 FMC 提供格林威治时间的设备是 A 时钟 B 燃油总和器 C ADC D IRS A 在领航中 地球作为一个正球体 它的平均半径约为 A 6357 千米 B 6371 千米 C 6378 千米 D 6376 千米 B 领航学的基本任务是 A 引领飞机航行 B 引领飞机沿预定路线安全 准时到达目的地 C 引领飞机安全准时到达目的地 D 引领飞机沿预定路线 安全到达目的地 B 大圆航线的航线角是指 A 航线起点的真航线角 B 航线起点的磁航线角 C 航线中点的航线角 D 航线终点的真航线角 A 地球表面两点之间的大圆航线的特点是 A 各点航线角相等 B 航线距离最短 C 航线距离最长 D 各点航线角不相等 航线距离最短 D 地球上两点之间的最短的航线距离是指 A 两点之间的直线长度 B 飞机飞行过程中的实际距离 C 两点之间大圆弧的弧长 D 两点之间等角线的长度 C 磁差是指 A 磁经线偏离真经线的角度 B 真经线偏离磁经线的角度 C 磁经线偏离罗经线的角度 D 罗经线偏离磁经线的角度 A 1 50 万航图 图上长 1 厘米 相当于地面长 A 0 5 千米 B 50 千米 C 5 千米 D 500 千米 C 某跑道长 2 千米 画到一张 1 10 万地图上时长度是 A 2 厘米 B 4 厘米 C 6 厘米 D 8 厘米 A 北极的经度和纬度各是多少 A 北纬 90 东经 180 B 北纬 90 经度为 0 至东 西 180 之间的任意值 C 北纬 0 东经 90 D 纬度和经度都是 0 B 海里相当于多少千米和多少英里 A 1 852 千米和 1 15 英里 B 1 15 千米和 1 852 英里 C 1 15 千米和 0 54 英里 D 1 852 千米和 0 54 英里 A 100 米等于多少英尺 A 300 英尺 B 305 英尺 C 280 英尺 D 328 英尺 D 地图上等磁差曲线是 A 真经线 B 磁经线 C 罗经线 D 磁差相等的各地点连成的 D 航线角是指 A 从经线北端顺时针量到航线的角度 B 从经线量到航线去向的角度 C 从经线北端反时针量到航线去向的角度 D 从航线起点的经线北端顺时针量到航线去向的角度 D 墨卡托投影图属于 A 等距投影 B 等角正圆柱投影 C 等积投影 D 任意投影 B 墨卡托投影图 等角正圆柱投影图 上的等角航线是 A 直线 B 凹向地球两极的曲线 C 凸向地球两极的曲线 D 凹向赤道的曲线 A 一幅 1 100 万的航图分成几幅 1 50 万世界航图 A 2 幅 B 4 幅 C 8 幅 D 任意多幅 B 在 1 100 万航图上 甲乙两地图上量得长 10 厘米 代表实地距离 A 100 千米 B 100 海里 C 10 千米 D 1 千米 A 地球表面任一点的经线和纬线指向什么方向 A 经线指南北 纬线指东西 B 经线指北 纬线指东 C 经线指东西 纬线指南北 D 经线指南 纬线指西 A 以下说法哪一种是正确的 A 地球表面各地点的地方时都不相同 B 只有赤道上各地点的地方时相同 C 只有主经线上各地点的地方时相同 D 经度相同的各地点地方时相同 D 全球划分为多少个时区 每个时区包含经度多少度 A 12 个 30 B 24 个 15 C 18 个 20 D 36 个 10 B 同一时区内以哪一个时刻为该时区的标准时刻 A 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B 时区西边边缘经线的地方时 C 时区东边边缘经线的地方时 D 时区内任一地点的地方时 A 我国位于东经 72 到东经 138 之间 包含几个时区 最西边与最东边时区时相差几个小时 A 5 个 5 小时 B 5 个 4 小时 C 4 个 4 小时 D 3 个 6 小时 B 我国统一使用的北京时是 A 北京的地方时 B 八时区的时区时 C 东八区的时区时 D 经度 120 经线的地方时 C 世界时是指 A 英国伦敦的地方时 B 西二区的时区时 C 12 时区的的时区时 D 零时区的时区时 D 东八区和西六区相差几个小时 A 2 小时 B 14 小时 C 10 小时 D 22 小时 B 98 年 1 月 11 日上海 N31 12 E121 20 日落时刻 地方时 是 17 17 北京时和世界时各是多少 A 1 月 11 日北京时 17 11 40 世界时 09 11 40 B 1 月 11 日北京时 17 22 20 世界时 09 22 20 C 北京时 1 月 11 日 17 11 40 世界时 1 月 12 日 01 11 40 D 北京时 1 月 11 日 17 22 20 世界时 1 月 10 日 09 22 20 A 飞机预计 16 42 北京时 在拉萨机场着陆 着陆时拉萨 E91 07 的时区和地方时各是多少 A 区时是 14 42 地方时是 14 37 32 B 区时是 18 42 地方时是 18 46 28 C 区时是 14 42 地方时是 14 46 28 D 区时是 18 42 地方时是 18 37 32 C 飞机于 10 月 12 日 10 00 北京时 从上海虹桥机场起飞前往旧金山 预计飞行 11 小时 到达旧金山时 当地 时刻 西八区 是多少 A 10 月 12 日 21 00 B 10 月 11 日 21 00 C 10 月 12 日 05 00 D 10 月 12 日 13 00 C 某日 北京 E116 25 19 55 天黑 地方时 乌鲁木齐 E87 35 20 11 地方时 天黑 从北京天黑 到乌鲁木齐天黑间隔时间是 A 0 16 B 2 11 20 C 2 40 D 1 54 B 飞机自西向东飞行 当越过日界线时 日期怎样变更 A 原日期不变 B 增加一天 C 减少一天 D 增加 12 小时 或者减少 12 小时 C 1998 年 9 月 1 日北京时 15 50 从上海飞往旧金山 西八区 9 月 1 日于 11 10 当地时间到达 飞行了几个小 时 A 4 40 B 11 20 C 10 20 D 14 40 B 飞机飞行过程中 飞机向右转弯 则航向 A 不变 B 减少 C 增大 D 可能增大 可能减少 C 罗差是 A 磁罗盘的误差 B 磁航向和罗航向的差角 C 罗航向和真航向的差角 D 罗经线偏离磁经线的角度 D 飞机在平直匀速飞行中 直读磁罗盘指示的航向是 110 罗差为 3 磁差为 6 E 真航向和磁航向 罗航向各是 多少度 A 120 126 116 B 120 116 118 C 113 107 110 D 128 134 110 C 飞行高度是指 A 飞机飞行的高度 B 飞机到某一基准水平面的垂直距离 C 飞机到机场平面的垂直距离 D 飞机到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B 在航空上相对高度通常是指 A 以平均海平面为基准面的高度 B 以当时飞机正下方的地平面为基准面 C 以标准海平面气压面为基准 D 以机场平面为基准面的高度 D 飞机以真空速 180 千米 小时 坡度 15 进近转弯 则转弯诸元为 A 半径 900 米 转 90 弯需 30 秒 B 半径 950 米 转 90 弯需 30 秒 C 半径 1000 米 转 90 弯需 35 秒 D 半径 1000 米 转 90 弯需 30 秒 B 气压式高度表通过测量大气的什么参数来反映飞行高度 A 大气密度 B 大气压力 C 大气温度 D 大气湿度 B 气压高度表拨正值 QFE 的含义是什么 A 场面气压 B 场面气压高度 C 海面气压 D 海压高度 A 气压式高度表拨正值为 QNH 则高度表指示 A 海面气压 B 修正海平面高度 C 场压高度 D 零点高度 B 飞行高度层 FL 的基准面为 A 机场平面 B 平均海平面 C 1013 2hpa 气压面 D 修正海平面气 C 标准海平面气压 760mmHg 相当于多少 inHg 和多少 hpa A 29inHg 1013hpa B 29 92inHg 1000hpa C 29 29inHg 1013 2hpa D 29 92inHg 1013 2hpa D 某机场标高 2030 米 按零点高度着陆 高度表拨正值为 QNE1013 2mb 如果当时的 QNH 值小于 1013 2mb 零点 高度与机场标高是否相等 A 相等 即着陆时高度表指示 2030 米 B 零点高度大于机场标高 C 零点高度小于机场标高 D 不管 QNH 如何 着陆时高度表均指示零 B 飞机进场着陆时 地面通报的场压为 990HPa 飞行人员误订为 1000HPa 当飞机过远台高度表指示 400 米时 实际高度是多少 气压垂直递减率 1HPa 8 米 A 400 米 B 480 米 C 320 米 D 420 米 C 飞机在 3000 米飞行高度层的等待空域飞行 机场标高 500 米 地面通报 QNH 913 2mb 相对高度是多少 气 压垂直递减率 1mb 8 25 米 A 2500 米 B 2175 米 C 1675 米 D 2675 米 C 飞机飞行高 3050 米 QNE 地面通报 QNH 770mmHg 当飞机飞越标高为 1859 米的山头时 真高是多少 气压垂直递减率 1mm 10 米 A 1291 米 B 8241 英尺 C 8469 英尺 D 1091 米 A 如果空气的实际温度低于标准温度很多 气压式高度表指示 2000 米 则 A 实际高度低于 2000 米 B 实际高度高于 2000 米 C 实际高度等于 2000 米 D 不能确定 A 如果空气的实际温度高于标准温度很多 气压式高度表指示 2000 米 则实际高度为 A 低于 2000 米 B 高于 2000 米 C 等于 200 D 不能确定 B 马赫数 M 数 是 A 飞行高度上的真空速与海平面的音速之比 B 表速与音速之比 C 飞行高度上的真空速与音速之比 D 表真速与音速之比 C 60 米大约相当于多少英尺 A 200 英尺 B 180 英尺 C 220 英尺 D 18 英尺 A 100 英尺大约相当于多少米 A 3 米 B 30 米 C 328 米 D 300 米 B 飞机保持一定的 M 数爬升的过程中 指示空速和真空速有何变化 A 真空速减小 指示空速更减小 B 真空速增大 指示空速也有所增大 C 真空速增大 指示空速不变 D 真空速不变 指示空速减小 A 风角是指哪两条线的夹角 A 风向线和经线 B 风向线和航迹线 C 风向线和航向线 D 风向线和航线 B 偏流是指哪两条线的夹角 以哪一条线为基准 A 航迹线和航线 以航线为基准 B 航迹线和航向线 以航迹线为基准 C 航线和航向线 以航向线为基准 D 航迹线和航向线 以航向线为基准 D 偏航角是指哪两条线的夹角 以哪一条线为基准 A 航线和航向线 以航线为基准 B 航迹线和航线 以航线为基准 C 新航线和原航线 以原航线为基准 D 航迹线和航向线 以航向线为基准 B 风角为 0 表明 A 无风 B 正侧风 C 顺风 D 逆风 C 磁差是 A 经线和航线的夹角 B 磁经线和真经线的夹角 C 航迹线和真经线的夹角 D 磁经线和罗经线的夹角 B 成都地区 1960 年磁差为 1 5 磁差年变率为 0 8 年 2000 年的磁差应为 A 1 8 B 1 82 C 2 2 D 1 C 磁航线是指 A 从航线起点的磁经线北端顺时针量到航线去向的角度 B 从航线起点的经线北端顺时针量到航线去向的角度 C 从磁经线北端顺时针量到航线去向的角度 D 从经线北端量到航线去向的角度 A 飞行过程中 飞机左转 则 A 航向减小 B 航向增大 C 航向不变 D 无法确定 A 预定航线的磁航线角 287 航行风向 150 航线上存在什么侧风 A 右侧风 B 左侧风 C 右逆侧风 D 左顺侧风 C 预定航线的磁航线角为 30 气象风向为 340 航线上存在什么侧风 A 左侧风 B 正侧风 C 右顺侧风 D 左逆侧风 D 飞机相对于空气的运动 构成空速向量的元素有 A 方向是航向 大小是表速 B 方向是航向大小是真空速 C 方向是风向 大小是风速 D 方向是航迹角 大小是地速 B 预定航线磁航线角 30 气象风向 90 风速 30kt 沿航线飞行风的顺逆风分量和垂直分量各是多少 A 右侧风 26kt 顺风 15kt B 左侧风 26kt 顺风 15kt C 右侧风 26kt 逆风 15kt D 侧风 15kt 逆风 26kt C 预定航线的磁航线角为 135 飞机通过起点后保持平均磁航向 130 飞行 测得飞机偏左 并且偏航角为 3 则偏流是 A 8 B 8 C 2 D 2 C 预计磁航迹 3 平均磁航向 355 实际航迹 355 偏流几度 偏航角几度 什么侧风 A 偏流 0 偏航角 8 右侧风 B 偏流 8 偏航角 0 左侧风 C 偏流 8 偏流角 0 右侧风 D 偏流 0 偏航角 8 顺逆风或无风 D 预计磁航迹 268 测得偏流 8 偏航角 3 实际航迹多少 什么侧风 A 276 右侧风 B 260 左侧风 C 265 左侧风 D 271 右侧风 C 飞机保持平均磁航向 300 表速 360 千米 小时飞行 FL5400 米 TH 10 测得偏流 5 地速 460 千米 小时 风向 去向 和风速约是多少 A 322 105 千米 小时 B 312 105 千米 小时 C 60 46 千米 小时 D 244 48 千米 小时 C 飞机保持平均磁航向 25 表速 135 海里 小时飞行 飞行高度层 FL15700 英尺 空中气温等于该高度的标准气温 测得偏流 8 地速为 153 海里 小时 风向 来向 和风速大约是多少 A 343 30 海里 小时 B 327 31 海里 小时 C 67 31 海里 小时 D 75 40 海里 小时 C 飞机保持预定航向和真空速成飞行 测得偏流为 10 地速等于真空速 什么样的侧风 A 无风 B 左侧风 C 正侧风 D 左正侧风 D 飞机保持预定航向和真空速飞行 测出偏流 0 真空速小于地速 什么样的侧风 A 无风 B 顺风 C 逆风 D 正侧风 B 从广汉到遂宁 磁航线角为 116 如果此时偏流为 3 则广汉到遂宁的应飞航向为 A 113 B 116 C 119 D 以上都不对 C 在同一航向 风向 风速条件下 真空速增大 则 A 地速增大 偏流增大 B 地速增大 偏流减小 C 地速增大 偏流不变 D 地速减小 偏流增大 B 夏延 飞机起飞时 携带燃油 2000 公斤 空中平均耗油率 320 公斤每小时 平均地速 400 千米每小时 则飞机 最大航程约为 A 2000 千米 B 2580 千米 C 2300 千米 D 以上都不正确 B 如果航向 空速 风向不变 当风速增大时 则 A 偏流增大 地速在顺侧风时增大 B 偏流增大 地速增大 C 偏流减小 地速减小 D 偏流增大 地速不变 A 如果航向 空速 风向不变 当风速减小时 则 A 偏流减小 地速在顺侧风时增大 B 偏流减小 地速不变 C 偏流减小 地速在逆侧风时增大 D 偏流减小 地速在逆侧风时减小 C 如果航向 空速 风向不变 飞机接近顺逆风飞行 风速变化 主要引起 A 偏流变化 B 地速变化 C 风角变化 D 航迹变化 B 如果航向 空速 风向不变 飞机接近正侧风飞行 风速变化主要引起 A 偏流变化 B 地速变化 C 风角变化 D 以上都不对 A 飞机保持一定的航向和真空速接近顺逆风飞行时 如果风速不变 风向略有变化主要引起 A 地速变化 B 偏流变化 C 航线变化 D 以上都不正确 B 飞机保持一定的航向和真空速在接近正侧风飞行时 如果风速不变 风向变化主要引起 A 地速变化 B 偏流变化 C 风角变化 D 航迹变化 A 下列哪一个说法是正确的 A 航行风向和气象风向相关 90 B 航行风向和气象风向相关 180 C 航行风向和气象风向相差 180 D 航行风向和气象风向无关 C 偏流与偏航的主要区别是 A 航迹原因不同 B 航线不同 C 航向不同 D 产生原因 基准线及正负号的含义不同 D 从成都飞往西安 五凤溪至宁陕段的磁航线角为 52 预计偏流 6 则 A 应飞真航向为 46 B 应飞磁航向为 46 C 应飞真航向为 58 D 应飞磁航向为 58 B 推测飞机位置 必须掌握 A 飞机的偏流 B 飞机航线 C 飞机油量 D 飞机的推测起点 飞机航迹 地速和飞行时间 D 飞机产生偏航的原因是 A 正确过起点忘记时 B 空中没有保持好速度 C 空中风资料超过一小时 D 没有正确通过起点 没有保持好航向 空中风发生变化 D 飞行中 保持好航行诸元 左侧风飞机偏左 表明 A 对风的修正正确 B 对风的修正过小 C 对风的修正过大 D 修正反了 C 飞行中 保持好航行诸元 左侧风飞机偏右 表明 A 对风修正正确 B 对风修正反了 C 对风修正过大 D 对风修正过小 D 飞行中 保持好航行诸元 右侧风飞机不偏 表明 A 对风修正正确 B 对风修正反了 C 对风修正过大 D 对风修正过小 A 飞行中 保持好航行诸元 空中测得偏流 5 偏航角 3 表明 A 航迹偏在航线的上风面 B 航迹偏在航线的下风面 C 航迹与航线重合 D 无法判定航迹偏在哪面 B 飞行中 保持好航行诸元 空中测得偏流 8 飞机偏右偏航角为 5 表明航线上有 A 右侧风 B 左侧风 C 顺风 D 逆风 A 磁航线角 300 飞机入航后保持预计磁航向 310 飞行 测得偏航角 3 表明 A 偏流修正过大 B 偏流修正过小 C 偏流修正反了 D 偏流修正正确 A 磁航线角 200 飞机入航后保持预计磁航向 195 飞行 测得飞机偏右 偏航角 10 表明 A 偏流修正过大 B 偏流修正过小 C 偏流修正反了 D 偏流修正正确 B 飞行中 保持好航行诸元 空中测得偏流 6 偏航角 5 表明 A 偏流修正过大 B 偏流修正过小 C 偏流修正反了 D 偏流修正正确 A A B 两机在同一航线上相对飞行 A 机地速 500 千米 小时 预计 10 05 飞越航路点 P B 机地速 420 千米 小 时 预计 10 16 飞越同一航路点 求两机相遇时刻 A 10 21 B 10 10 C 10 22 D 10 11 B 同航线同方向飞行的两架飞机 前机地速为 500 千米 小时 13 19 飞越航路点 P 后机地速 800 千米 小时 13 25 飞越同一航路点 P 问后机追上前机的时刻 A 13 30 B 13 29 C 13 35 D 13 32 C 电台相对方位角是 A 无线电方位线同经线的夹角 B 无线电方位线同航线的夹角 C 无线电方位线同航向线的夹角 D 航向线顺时针量到无线电方位线的角度 D 16097 电台方位角是 A 无线电方位线同经线的夹角 B 无线电方位线同航向线的夹角 C 飞机所在位置的经线北端顺时针量到无线电方位线的角度 D 电台所在位置的经线北端顺时针量到无线电方位线的角度 C 飞机方位角是 A 经线北端顺时针量到无线电方位线的角度 B 航向线顺时针量到无线电方位线的角度 C 飞机所在位置的经线北端顺时针量到无线电方位线的角度 D 电台所在位置的经线北端顺时针量到无线电方位线的角度 D 飞机保持一定的航向飞行 如果电台在右边 方位角变化关系是 A 电台方位 飞机方位不变 相对方位减小 B 电台方位 飞机方位 相对方位都减小 C 电台方位 飞机方位 相对方位都增大 D 电台方位 飞机方位不变 相对方位增大 C 飞机保持一定的航向飞行 如果电台在左边 方位角变化关系是 A 电台方位 飞机方位 相对方位都减小 B 电台方位 飞机方位 相对方位都增大 C 电台方位 飞机方位不变 相对方位减小 D 电台方位 飞机方位不变 相对方位增大 A 飞机左转至向台的过程中 方位角变化关系是 A 航向减小 相对方位 电台方位 飞机方位增大 B 航向 电台方位 飞机方位减小 相对方位增大 C 航向 电台方位 飞机方位 相对方位都减小 D 以上都不正确 B 飞机右转至向台的过程中 方位角变化关系是 A 航向 相对方位 电台方位 飞机方位都减小 B 航向 相对方位 电台方位 飞机方位都增大 C 航向 电台方位 飞机方位都增大 相对方位减小 D 航向 电台方位 飞机方位都减小 相对方位增大 C 无线电磁指示器 RMI A 可以指示航向和电台相对方位 B 只能指示电台相对方位 C 指示磁航向和电台真方位 D 指示磁航向 电台磁方位 指针头部 和飞机磁方位 指针尾部 D 无线电磁指示器 RMI A 只能接收和指示 VOR 台的方位 B 只能接收和指示 NDB 台的方位 C 根据选择 可以接收和指示 VOR 台或 NDB 台的方位 D 根据选择 既可接收和指示 VOR 台或 NDB 台的方位 还能接收和指示盲降系统 ILS 的航向道 C 测距仪 DME 的用途是 A 测量飞机到测距台的水平距离 B 测量飞机到测距台的斜距 C 测量飞机到跑道入口的距离 D 测量飞机到着陆点的距离 B 16106 测距仪最多可以同时供多少架飞机询问测距 A 50 架 B 80 架 C 100 架 D 150 架 C 飞机保持磁航向 60 沿磁航线角 70 的航线作向台飞行 测得电台磁方位角为 73 则 A 飞机偏左 偏离角为 3 B 飞机偏左 偏航角为 3 C 飞机偏右 偏离角为 3 D 飞机偏右 偏航角为 3 A 飞机保持磁航向 230 沿磁航线角 220 的航线飞行 已知预定方位线的电台磁方位 130 这时空中测得电台磁方位 130 说明 A 飞机到方位线上 B 已飞过预定方位线 C 还没有到达预定方位线 D 无法判定 A 飞机正确飞越电台上空后 保持一定航向作直线飞行或平直飞行 飞机所在的方位线就是 A 飞机的平均航迹线 B 飞机修正航迹时的新航线 C 飞机的航向线 D 航线 A 飞机正确飞越电台上空后 保持平均磁航向 90 沿磁航线角 104 航线飞行一段时间后 测得飞机磁方位 100 则 A 偏流 10 偏航角 4 B 偏流 10 偏航角 4 C 偏流 10 偏航角 4 D 偏流 10 偏航角 4 C 太原飞石家庄 磁航线角为 71 飞机正确过台后 保持平均磁航向 65 飞行 预计太原到石家庄需飞行 40 分钟 飞行 15 分钟后 测得飞机磁方位 75 判断偏航并修正航迹 A 飞机偏左 修正后 保持应飞磁航向 59 飞行 B 飞机偏左 修正后 保持应飞磁航向 71 飞行 C 飞机偏右 修正后 保持应飞磁航向 71 飞行 D 飞机偏右 修正后 保持应飞磁航向 59 飞行 D 仪表进近程序的飞机分类是以飞机的入口速度 Vat 为依据的 入口速度 Vat 的含义是 A 飞机相对于空气的速度 B 在起飞过程中 当一台发动机突然失效时 决定继续起飞或中止起飞的速度 C 在起飞过程中 允许飞行员开始抬前轮的速度 D 标准条件下 飞机最大允许着陆重量在着陆形态下的失速速度的 1 3 倍 D 最后进近规定的下降梯度为 5 2 当最后进近的速度 200 千米 小时应保持多大的下降率下降 A 5 2 米 秒 B 3 7 米 秒 C 2 9 米 秒 D 10 4 米 秒 C 最后进近规定的下降梯度为 5 当最后进近的速度为 50 米 秒 应保持多大的下降率下降 A 500 英尺 分钟 B 450 英尺 分钟 C 520 英尺 分钟 D 550 英尺 分钟 A 某非精密进近最后进近的下降梯度 4 8 DME 台在跑道入口 进近中 机载 DME 显示 2 43 时 相应的相对高度 约是多少 A 201 米 B 216 米 C 231 米 D 246 米 C 非精密进近程序 当飞机下降到最低下降高 MDH 时 如果不能建立目视参考 应 A 立即复飞 B 继续下降直到找到目视参考 C 保持最低下降高飞行 D 保持最低下降高至复飞点 如果仍未找到目视参考 应复飞 D 飞机精密进近下降到决断高 DH 时 如果不能建立目视参考 应当 A 立即复飞 B 继续下降直到找到目视参考 C 保持决断高飞行 D 保持决断高至复飞点复飞 A 某等待程序出航航迹 60 飞机正以 90 航向向定位点飞行 这时 飞机处在哪一扇区 怎样加入 A 飞机处在第一扇区 平行进入 B 飞机处在第一扇区 可以偏置进入 C 飞机处在第二扇区 偏置进入 D 飞机处在第三扇区 直接进入 A 标准等待程序出航时间规定是 A 不论高度如何都飞行 1 分钟 B 不论高度如何都飞行 1 5 分钟 C 14000 英尺 4250 米 以下 1 分钟 14000 英尺 4250 米 以上 1 5 分钟 D 14000 英尺以下 1 分钟 20000 英尺以上 2 分钟 30000 英尺上以 3 分钟 C 我国航空公司目前主用的通讯频率为 A HF 11342KHz B HF 11234KHz C VHF 125 5MHz D VHF 131 5MHz A ACARS 通讯在本质上是一种 A VHF 通讯 B 卫星通讯 C HF VHF 通讯 D 数据通讯 SELCAL 系统是 A 由波音公司开发的 B 由 4 个字母或数字组成 C 供地上局呼叫飞机 D 供飞机呼叫地上局 C ACARS 系统最早是由 研制成功的 A SITA B ICAO C ARINC D 波音公司 C 当电台在航空器航迹右侧或左侧 时 为航空器正切电台 A 30 B 45 C 60 D 90 D 下列有关咨询航路 ADR 不正确的是 A 在飞行情报区内沿途可得到空中交通咨询服务的航路 B 不进行空中管制的航路 C 可对管制区以上或以下的区域提供空中交通咨询服务 D 是在管制区域内建立的航路 D 下列有关机场交通频率 ATF 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TF 是在管制机场指定的一个频率 B ATF 用于保证所有无线电设备的航空器在该区域内的飞行正常为机场半径 5 英里内 并以共用频率收听 C ATF 通常为地面电台的频率 D 以上都不对 C 共用交通咨询频率 CTAF 可以是 A 航空咨询服务 VNICOM 频率 B 飞行服务站 FSS 频率 C 塔台频率 D 以上都可以 D 通常与仪表着陆系统 ILS 的指点标安装在一起的导航设施称为 A 全向信标台 B 自动定向仪 C 无向信标台 D 示位台 D 飞行监守 美国 是地空服务在 频率上提供航路和飞行咨询服务的飞行服务站 FSS 的识别简称 A 112 0 兆赫 B 114 0 兆赫 C 122 0 兆赫 D 124 0 兆赫 A 按航行上的用途对 VOR 进行分类 下列不正确的是 A T B R C L D H B 下列用于非精密进近的导航设施是 A SDF B LDF C VOR D 以上都是 D 当有迫切和严重的危险并要求立即援救时 应使用的呼叫信号为 A MAYDAY MAYDAY MAYDAY B PANPAN PANPAN PANPAN C MAYDAY MAYDAY D PANPAN PANPAN A 塔康 TACAN 使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