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模拟试卷1答案_第1页
中国古代文论模拟试卷1答案_第2页
中国古代文论模拟试卷1答案_第3页
中国古代文论模拟试卷1答案_第4页
中国古代文论模拟试卷1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页 共 7 页 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文论 模拟试卷一模拟试卷一 考试形式 闭卷 考试时间 90 分钟 站点 姓名 学号 成绩 填空题 每个空格 1 分 共 20 分 1 诗三百篇 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篇名 史记 作者 司马迁 2 陶钧文思 贵在虚静 疏沦五藏 澡雪精神 篇名 文心雕龙 神思 作者刘勰 3 气之动物 物之感人 故摇荡性情 形之舞咏 篇名 诗品序 作者钟嵘 4 道胜者 文不难而自至也 篇名 答吴充秀才书 作者 欧阳修 5 近而不浮 远而不尽 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 篇名 与李生论诗书 作者司空图 6 君诗妙处吾能识 正在山程水驿中 篇名 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卷后 作者 陆游 7 发纤浓于简古 寄至味于淡泊 篇名 十隐词 作者 苏轼 8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 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 无帅之兵 谓之乌合 篇名 姜斋诗话 作者王夫之 9 诗之外有事 诗之中有人 篇名 人境庐诗草自序 作者黄遵宪 10 欲新一国之民 不可不新一国之小说 篇名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作者 梁启超 二 解释下列名词的文论内容 每小题二 解释下列名词的文论内容 每小题 5 5 分 共分 共 1515 分 分 1 1 文质彬彬说 孔子 文质彬彬说 孔子 这是孔子在 论语 雍也 中的观点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 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就是要求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要完美统一 文采和质朴要搭 配得当 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主导作用 第 2 页 共 7 页 2 2 妙悟说 严羽 妙悟说 严羽 严羽的诗论观点最重要的是 以禅喻诗 提出 妙悟 说 他说 大抵禅道 惟在妙悟 诗道亦在妙悟 妙悟 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 妙悟 本是佛教禅宗词汇 本指主体对世间本体 空 的一种把握 涅盘无名论 说 玄道在于妙悟 妙悟在于即 真 就诗而言 妙悟即真 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 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真觉 一种 感悟 他说 惟悟乃为当行 乃为本色 由于 悟有浅深 各个诗人悟的深浅不同 因而形成各人各派诗歌的审美价值的不同 亦即形成诸家体制的高下之别 3 3 境界说 王国维 境界说 王国维 王国维 境界 说是他在 人间词话 里提出来的 人间词话 开宗明义就说 词 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自有名句 他在自撰而托名樊志厚的 人间词乙稿序 里说 文学之事 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 意与境二者而已 上焉者意与境浑 其次或以境胜 或以意胜 苟缺其一 不足以言文学 他的 境界 与 意境 的含义基 本一致 从以上引文 可见他强调 意 境 二者之重要 具体来说 境界 就是 意 境 就是指文学创作中心物相契 情景交融的意象特征 境界 的美学特征 一是具有 言外之意 弦外之想 二是具有真实自然之美 三 论述题 第三 论述题 第 1 1 小题小题 2525 分 第分 第 2 2 3 3 小题各小题各 2020 分 共分 共 6565 分 分 1 1 曹丕 曹丕 典论典论 论文论文 论述了文学批评的几个问题 如关于文学的价值 关于文气 论述了文学批评的几个问题 如关于文学的价值 关于文气 关于文学体裁的区分和关于文学批评的态度 请就这四个方面谈谈曹丕的文学主张及其意关于文学体裁的区分和关于文学批评的态度 请就这四个方面谈谈曹丕的文学主张及其意 义 义 典论 论文 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论著作 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 的意义 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 它的产生是中国古 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 曹丕的 典论 论文 正是在这种风气中为生的比较 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 典论 论文 从批评 文人相轻 入手 强调 审己度人 对建安 七子的创作个性及其风格给予了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四科八体 的文体说 经国 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 的文学价值观及 文以气为主 的作家论 他的 典论论文 虽短 却提出了下列有关文学批评的四个主要问题 1 文学具有重要的功用 这是曹丕关于文章价值的观点 曹丕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 他肯 定文章 指诗 赋 散文 应用文 是 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 甚至比立德 立功 第 3 页 共 7 页 有更重要的地位 这种文章价值观是他对传统的文章 立言 是 立德 立功 之次思 想的重大突破 是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 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有重大意义和影 响 但可惜的是 在 典论 论文 里 他并未对这一观点加以详细的展开论述 不过 仅仅是提出这一口号 他在文论史上已经是功不可没了 这就突破了前此轻视文学的观点 指出文学的重要地位 2 作家个性和作品风格有关 他说 文以气 指才气 即个性 为主 气之清浊有体 有本质根据 不可以 力而致 努力勉强求得一致 清指俊爽超迈的阳刚之气 浊指凝重沉郁的阴柔之气 人 的气质个性可大致分成这两大类 典论 论文 提出了 文以气为主 的著名论断 这就是文论史上著名的 文气 说 以 气 论文和作家 是曹丕 论文 最突出的理论贡献 曹丕所谓的 文气 是指 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作家的自然禀赋 个性气质 属于生理和心理范畴 没有伦理色彩 文以气为主 尤其强调了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 这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 有 虽在父兄 不能以移子弟 建安七子各自显示出各自的才能 究其原因 是由 性 的差异所导致 诗这种观点也合符于魏晋人崇尚自然的风气 由于曹丕非常强调创作个性的这种独特性和不可改变性 一方面突出了作家独特个 性对于作品风格的决定意义 体现了魏晋时期 人的自觉 和 文的自觉 的时代精神 另一方面 则是否定了现实习染同样可以改变创作风格的可能性 这是其理论的缺陷 在 典论 论文 中还对文学批评的态度提出了有价值的意见 比如反对 文人相轻 和 贵远贱近 主张 君子审己以度人 这对文学批评也是良好的倡议 至今仍有现实意 义 3 指出不同文体有不同特点 标准 在 典论 论文 里 曹丕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文体分类及其各自特点的思想 在分析 作家才能个性各有所偏的同时 曹丕提出了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 本 指文章的本质特征 即用语言文字来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 末 指文章的具体表现形态 即文体特征或文章 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特点 无论哪一种文体 都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情感 其 本 是相同的 不同的是不同的文体在表现形态 语言形式 体貌风格等方面各有不同 接着曹丕提出文体共有 四科 八种体裁的文章 并且认为文体各有不同 风格也随 之各异 四科共计八种 其中奏议与书论属于无韵之笔 铭诔诗赋属于有韵之文 其本质 第 4 页 共 7 页 相同 都是用语言文字来表现一定的情感 但其 末异 也就是说 在其文体特征上 奏 议要文雅 书论重说明 铭诔尚事实 诗赋则应该华美 雅 理 实 美 就是 末异 它们都是关于文体的不同风格体貌 所以 曹丕的 文本同而末异 说的就是文体和风格 的关系 不同的文体应该有不同的风格特征 文本同而末异 当是最早提出的比较细致的 文体论 也是最早的文体不同而风格亦异的文体风格论 文章 不朽 说是曹丕关于文章 价值的观点 曹丕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 4 指出文学批评应有正确态度 他指出有两种错误态度要不得 一是 贵远贱近 向声背实 这就是尊古卑今的观点 这在东汉的桓谭已有指出 但那是就学术而言 曹丕却专就文学再指出 也就有了新意 一是 暗于自见 谓己为贤 文人相轻 自古而然 各以所长 相轻所短 这就指 出了 文人相轻 的积习 是他的创见 作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指出了文人之间互相贬损 的弊习 分析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 并且为文人之间的相处指明了正确道路 意义 意义 典论 论文 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自觉的文学批评的理论代表作 在这之前 中国古代文论还处于不自觉的胚胎阶段 先秦诸子的文论 多属片言只语 汉 后诸家论文也还未从学术中分离出来 其中 个别序 赞形式的文学批评 也只是讨论某 一具体作家作品 限于一篇一书 直到 论文 出现 才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宏 观地多角度地论述文学理论问题的专著 它冲击了汉代后期统治文坛的陈腐观念 总结了 建安文学的新特点和新经验 开创了解盛极一时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之先例 2 2 杜甫 杜甫 戏为六绝句戏为六绝句 庾信文章老更成 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 不庾信文章老更成 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 不 觉前贤畏后生 觉前贤畏后生 又有 又有 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 万古流 万古流 又有又有 不薄今人爱古人 清词丽句必为邻 不薄今人爱古人 清词丽句必为邻 别裁伪体亲风雅 转益多师是汝师 别裁伪体亲风雅 转益多师是汝师 请据此分析杜甫的文学思想主张及其意义 请据此分析杜甫的文学思想主张及其意义 这三首诗的用意很明显 第一首说 观人必观其全 不能只看到一个方面 而忽视了 另一方面 第二首说 评价作家 不能脱离其时代的条件 第三首指出 作家的成就虽有 大小高下之分 但各有特色 互不相掩 我们应该恰如其分地给以评价 要善于从不同的 角度向前人学习 这些观点 无疑是正确的 但这三首诗的意义 远不止这些 魏 晋六朝是我国文学由质朴趋向华彩的转变阶段 丽辞与声律 在这一时期得到急 第 5 页 共 7 页 剧的发展 诗人们对诗歌形式及其语言技巧的探求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而这 则为唐代诗歌的全面繁荣创造了条件 然而从另一方面看来 六朝文学又有重形式 轻内容的不良倾向 特别到了齐 梁宫体出现之后 诗风就更淫靡萎弱了 因此 唐代诗 论家对六朝文学的接受与批判 是个极为艰巨而复杂的课题 当齐 梁余风还统治着初唐 诗坛的时候 陈子昂首先提出复古的主张 李白继起 完成了廓清摧陷之功 务华去实 的风气扭转了 而一些胸无定见 以耳代目的 后生 尔曹 之辈却又走向 好古遗近 的另一极端 他们寻声逐影 竟要全盘否定六朝文学 并把攻击的目标指向庾信和初唐四 杰 庾信总结了六朝文学的成就 特别是他那句式整齐 音律谐和的诗歌以及用诗的语言 写的抒情小赋 对唐代的律诗 乐府歌行和骈体文 都起有直接的先导作用 在唐人的心 目中 他是最有代表性的近代作家 因而是非毁誉也就容易集中到他的身上 至于初唐四 杰 虽不满于以 绮错婉媚为本 的 上官体 但他们主要的贡献 则是在于对六朝艺术 技巧的继承和发展 今体诗体制的建立和巩固 而这 也就成了 好古遗近 者所谓 劣 于汉魏近风骚 的攻击的口实 如何评价庾信和四杰 是当时诗坛上论争的焦点所在 杜甫抓住了这一焦点 在 六 绝句 的后三首里正面说了自己的看法 不薄今人爱古人 中的 今人 指的是庾信 四杰等近代作家 杜甫之所以爱古而 不薄今 是从 清词丽句必为邻 出发的 为邻 即引为同调之意 在杜甫看来 诗歌 是语言的艺术 清词丽句 不可废而不讲 更何况庾信 四杰除了 清词丽句 而外 尚 有 凌云健笔 龙文虎脊 的一面 因此他主张兼收并蓄 力崇古调 兼取新声 古 今体诗并行不废 不薄今人爱古人 清词丽句必为邻 当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 但是 仅仅学习六朝 一味追求 翡翠戏兰苕 容色更相鲜 一类的 清词丽句 虽也能 赏心悦目 但风格毕竟柔媚而浅薄 要想超越前人 必须恢宏气度 纵其才力之所至 才 能掣鲸鱼于碧海 于严整体格之中 见气韵飞动之妙 不为篇幅所窘 不被声律所限 从 容于法度之中 而神明于规矩之外 要想达到这种艺术境界 杜甫认为只有 窃攀屈宋 因为 楚辞 的精采绝艳 是千古诗人的不祧之祖 由六朝而上追屈 宋 才能如刘勰所 说 酌奇而不失其真 玩华而不坠其实 则顾盼可以驱辞力 咳唾可以穷文致 文心 雕龙 辨骚 不至于沿流失源 堕入齐 梁轻浮侧艳的后尘了 杜甫对六朝文学既要继承 也要批判的思想 集中表现在 别裁伪体 转益多师 上 第 6 页 共 7 页 六绝句 的最后一首 前人说法不一 这里的 前贤 系泛指前代有成就的作家 包括 庾信 四杰 递相祖述 意谓因袭成风 递相祖述 是 未及前贤 的根本原因 伪 体 之伪 症结在于以模拟代替创造 真伪相混 则伪可乱真 所以要加以 别裁 创造 和因袭 是杜甫区别真 伪的分界线 只有充分发挥创造力 才能直抒襟抱 自写性情 写出真的文学作品 庾信之 健笔凌云 四杰之 江河万古 乃在于此 反之 拾人牙 慧 傍人门户 必然是没有生命力的 堆砌词藻 步齐 梁之后尘 固然是伪体 而高谈 汉 魏的优孟衣冠 又何尝不是伪体 在杜甫的心目中 只有真 伪的区别 并无古 今 的成见 别裁伪体 和 转益多师 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别裁伪体 强调创造 转益多 师 重在继承 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 转益多师是汝师 即无所不师而无定师 这话有 好几层意思 无所不师 故能兼取众长 无定师 不囿于一家 虽有所继承 借鉴 但并 不妨碍自己的创造性 此其一 只有在 别裁伪体 区别真伪的前提下 才能确定 师 谁 师 什么 才能真正做到 转益多师 此其二 要做到无所不师而无定师 就必须 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学习别人的成就 在吸取的同时 也就有所扬弃 此其三 在既批判又 继承的基础上 进行创造 熔古今于一炉而自铸伟辞 这就是杜甫 转益多师 别裁伪 体 的精神所在 六绝句 虽主要谈艺术方面的问题 但和杜甫总的创作精神是分不开的 诗中 窃攀屈宋 亲风雅 则是其创作的指导思想和论诗的宗旨 这六首小诗 实质上是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