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生员应有的法律常识(增修版)_第1页
救生员应有的法律常识(增修版)_第2页
救生员应有的法律常识(增修版)_第3页
救生员应有的法律常识(增修版)_第4页
救生员应有的法律常识(增修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救生員應有的法律常識救生員應有的法律常識 增修版 基隆市支會水上安全救生教練陳武 鳴主編 高級教練鄭清地協編 一 法律責任一 法律責任 一 刑事責任 故意或過失觸犯刑事法規而應接受國家刑罰權處罰之法律上地位 二 民事責任 故意或過失為侵權行為而依民事法規應負損害賠償之法律上地位 三 行政責任 違反政府所屬各相關之行政機關所為之行政管理而依行政法規應受處罰之 法律上地位 此部份與救生員間之法律責任較為疏遠 於本章節將不予此部份與救生員間之法律責任較為疏遠 於本章節將不予 著墨 合先敘明 著墨 合先敘明 二 刑事責任之概述二 刑事責任之概述 刑事責任之本質為刑罰 其目的在維持社會秩序 而刑罰之產生 來自於刑事法規加 以制裁之不法行為 此不法行為稱之為犯罪 故需有犯罪在先 斯可言及刑事責任 犯罪之成立要件 一 特別成立要件 規定於刑事法規之各相關條文中 二 一般成立要件 行為之侵害性 犯罪事實構成性 行為之違法性 責任能力 責任條件 三 行為之侵害性 犯罪事實構成性 犯罪是違反社會性之行為 在客觀方面需要該當於侵害法益之抽象法定事實 然 後表現出它對社會的侵害性 而所指的抽象法定事實 於刑事法規設有個別條文 行為若符各該條文之規定 並對一定結果之發生確有因果關係 該行為即屬有侵 害性之行為 1 行為之種類 作為 積極的舉動 不作為 消極的舉動 2 犯罪之種類 行為之種類既有上述之分別 因而犯罪又可分作為犯 不作為犯 3 作為犯 刑事法規在形式上以一定之作為為犯罪之內容者之謂 4 不作為犯 1 刑事法規在形式上以一定之不作為為犯罪之內容者之謂 2 類型 A 純正不作為犯 刑事法規規定一定的作為義務 單純違反此義務就構成犯罪之謂 2 B 不純正不作為犯 以不作為之手段而犯通常作為犯 所 能犯之罪之謂 A 客觀構成要件要素 外在行為 a 具備構成要件該當結果之發生 b 不為期待行為 c 不作為與結果間有因果關係 d 防止結果發生之事實可能性 B 主觀構成要件要素 行為人本身的特殊性 行為人具有 保證人地位 即行為人須在 法律上對於結果之發生負有防止之作為義 務者 始足當之 四 責任能力 行為人以一定行為發生刑罰上效果 負擔刑事責任 必須具備法律上一定的資格 此種資格法律上稱之為責任能力 1 年齡 中華民國刑法 下稱刑法 第18條 2 精神 刑法第19條 第20條 3 原因自由行為 1 行為人因故意或過失 利用自己陷於無責任能力之狀態 而實現該當 於刑事法規所規定之抽象法定事實之謂 2 刑法第19條第3項 3 如救生員於他人溺水事故發生前飲酒 五 責任條件 具有責任能力人之犯罪 其行為必起動於伊主觀 內心 的惡性 而蘊含惡性的 心理狀態 計有二種 其一為故意 另一為過失 1 故意 1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明知並有意使其發生者 刑法第14條第1項 2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預見其發生而其發生並不違背其本意者 刑 法第14條第2項 2 過失 3 1 行為人雖非故意按其情節應注意 並能注意 而不注意者 為過失 刑 法第15條第1項 2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 雖預見其能發生而確信其不發生者 以過 失論 刑法第15條第2項 3 救生員值勤時 過失 之例示 A 打瞌睡 B 忙著和池邊人聊天 C 打掃清潔 D 未隨時注意泳池動靜 E 未依泳池規定管制泳客年齡 F 執勤中為游泳教學 G 其他 六 行為之違法性 刑事法規對於各種犯罪構成事實分別予抽象的規定 此種抽象事實 不僅是侵害法 益之型態 也是違法之型態 因此 行為如該當於法定犯罪構成事實 除具一定之 阻却違法原因以外 此行為即屬又有違法性 三 因果關係之涵義及實務上之見解三 因果關係之涵義及實務上之見解 一 因果關係 犯罪行為之所以有侵害性 是因其對一定之法益具有影響力 一旦此影響力發生 現實的作用 就產生犯罪的結果 所以行為與結果之間 基於該影響力 而存有 一定之聯絡關係之謂 二 實務 依經驗法則 綜合行為當時所存在之一切事實 為客觀之事後審查 認為在 一般情形下 有此環境 有此行為之同一條件 均可發生同一之結果者 則該條 件即為發生結果之相當條件 行為與結果即有相當之因果關係 反之 若在一般 情形下 有此同一條件存在 而依客觀之審查 認為不必皆發生此結果者 則該 條件與結果不相當 不過為偶然之事實而已 其行為與結果間即無相當因果關係 最高法院著有26年上字第1754號 76年臺上字第192號判例 四 從事業務人之概念四 從事業務人之概念 業務 行為人基於其社會地位以反覆同種類之行為為目的所執行之社會活動事務 為 已足 至行為人於反覆從事同種類之社會活動之際 有無因此獲得相當之對價 或報酬 又是否係屬於其執行職務之期間 概非所問 最高法院69年臺上字第 4047號判例 71年臺上字第1550號判例參照 五 保證人地位之概念五 保證人地位之概念 一 保證人地位之法理由 1 法令之規定 2 自願承擔義務 即事實上承受保證結果不發生之義務者 如救生員 接受病患 為其醫治之醫生 登山隊嚮導 看顧嬰孩之人等 如事實上已承擔義務 即有 保證人地位 不以當事人間契約關係有效成立者為限 3 最近親屬 4 危險共同體 為達特定目的 組成之彼此信賴互助 並互負排除危難義務之 團體 4 5 違背義務之危險前行為 6 對危險源之監督義務 對於危險源負有防止發生破壞法益結果之監督義務 所 謂危險源係指具有發生破壞法益之較高危險之設備 放射性物質 爆裂物或動 物而言 二 救生員之保證人地位 1 自願承擔維護游泳池內泳客安全之義務 2 確保游泳池使用之安全 3 隨時在泳池四周警戒 4 既將游泳池開放供遊客使用 自應負有相同之作為義務 而不得僅以於游泳 池旁設置警告標示牌即得免除 六 受僱救生員與非受僱救生員所需負刑事責任之不同六 受僱救生員與非受僱救生員所需負刑事責任之不同 一 受僱救生員是從事業務之人 游泳池內之救生工作 必須受過專業訓練 在何種情況下池內之泳客有發生危險 之虞 或已然發生危險 非救生專業人員 尚難洞察機先 更難以苛求其立即救 援 故泳池內之救生工作 主要應屬救生員之業務範圍 85年度交訴字第149號 二 非受僱救生員係非從事業務之人 即社會之一般非從事業務人 七 罪責之種類七 罪責之種類 一 一般 1 過失傷害罪 6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刑法第284條第1項 2 過失致重傷罪 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刑法第284條第1 項 3 過失致死罪 因過失致人於死者 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 拘役或二千元以下 罰金 刑法第276條第1項 二 業務 1 業務上過失傷害罪 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刑法第284條 第2項 2 業務上過失致重傷罪 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二千元以下罰金 刑法第284 條第2項 3 業務上過失致人於死罪 從事業務之人 因業務上之過失致人於死者 處5年 以下有期徒刑 拘役 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刑法第276條第2項 八 民事責任之概述八 民事責任之概述 民事責任之本質在損害賠償 其目的在彌補因不法行為所生之損害 以回復社會之公平 5 有此不法行為 方可論及民事責任 所指之不法行為於本章專就與救生員相關係之侵權所指之不法行為於本章專就與救生員相關係之侵權 行為稍予論述 行為稍予論述 侵權行為 一 須有加害行為 所謂加害行為 應為自己之行為 而行為之種類 如上述 二 行為須為不法 行為有違反法律之強行規定 且無違法阻却事由存在時 該行為 即屬不法 三 侵害權利 權利 專指私權而言 公權原則上不包括在內 種類繁多 其中包含 的生命權 身體權 健康權 均得成為救生員為侵權行為之對象 四 須致生損害 所謂致生損害 是需有損害之發生 而該損害又須與行為有因果關 係 五 須有責任能力 責任能力者 侵權行為人能負損害賠償責任之資格 而是否具備 此種能力 則以行為人為侵權行為時有無識別能力來判定之 六 須有故意或過失 1 故意 2 過失 二者均如上述 九 民事請求權基礎及其範圍九 民事請求權基礎及其範圍 一 法律基礎 1 消費者保護法 1 提供服務之企業經營者 採無過失責任 消費者保護法第7 條 第7之1條 2 無過失責任 A 不法行為之加害人縱無過失 但因其行為或其他情事 加損害於他人時 亦應負損害賠償責任 B 無過失責任之適用 對於大規模企業所造成之損害 雖應適用 但對個人 間日常生活關係 則未見其允恰 換言之 個人間日 常生關係所生之損害賠償問題 仍以過失責任為妥 因不論任何情形 如一概採取無過失責任時 則直接 對於個人之自由活動 發生妨礙 間接對社會之進步 亦必發生阻撓 2 民法 一般侵權責任 民法第184條 二 請求主體 6 被害者家屬 向游泳池與救生員索賠 救生員有過失 游泳池得請求救生員賠償 民法第188條 三 賠償範圍 民法第192條 第193條 第194條 第195條 1 過失致死 1 殯葬費 對支出者 2 法定扶養義務 對受扶養權利人 3 喪失減少勞動能力或增加生活上之需要 工資損失 醫藥費 4 非財產上損害賠償 2 過失致傷 上述3 4項 四 請求權時效 自請求人知有損害及賠償義務人時起 二年間不行使而消滅 自有侵 權行為時起 逾十年者亦同 民法第197條第1項 十 不法行為之分界十 不法行為之分界 一 某種不法行為 斟酌情勢 認為全不宜施以刑事制裁者 祇可藉法律上認為違法之 規定 與社會以相當之警告 或藉民事損害賠償責任 使生相當鎮壓效果 二 某種不法行為 雖實質上認其受應公力制裁 但因情勢之必要 宜避免犯罪科刑之 形式 而為其他適當之處置 三 其他不法行為 有認為犯罪之必要者 始以刑罰制裁之 十 案例研析十 案例研析 一 救生員有責 1 地檢署偵察 1 人物 某校體育系學生 2 時間 87 8 2晚間 3 地點 內湖 社區 游泳池 4 事實 居民唐 母 攜幼子A 7歲 B 13歲 C 9歲 游泳 母上廁所 出來找不到A 隨後於泳池中發現溺水的A 母將A抱上岸 由救生 員羅 急救 送醫後 因溺水導致吸入性肺炎 引發腦死 5 結果 檢察官將該救生員列為被告提起公訴請求法院審判 2 法院審理 1 被告抗辯 A 被害人要進入游泳池時有向其母親說明身高未滿155公分者 不得進入 現場也立有告示牌 因被害人有攜帶浮板 有母親陪同在旁 才讓被害 人進入游泳池 B 被害人之母如廁並未告知 7 C 泳池反光又光線不足 其他泳客亦未發現 所以救生員無從察覺 D 後有盡力急救 2 事實真象 A 救生員具保證人地位 並不因其母親有無陪同在旁而有異 家長未交代 並 不免除注意之責 B 反光及死角更應提高警覺 加強注意力 救生員具救生專業知識 應負 較 高之注意義務 與一般泳客不同 允許其入池容許與妥善照護之注意義 務 相當 而足以排除一切可能之危險狀況發生 C 急救為分內之責 3 判決結果 A 羅 從事業務之人 因業務上之過失致人於死 處有期徒刑四月 緩 刑 二年 B 量刑依據 學生暑假打工 已達成民事和解 事後態度 刑法第57條 C 緩刑條件 刑法第74條 a 二年以下之宣告刑 或拘役罰金 b 無前科 或執行完畢逾五年 c 以不執行為適當 無再犯之虞 二 救生員無責 地檢署偵察 1 事實真象 A 鑑定結果 死者陳 因顱底動脈瘤破裂 意外溺水 後因溺水之合併症 腦死與吸入性肺炎 不治死亡 影響死者存活之最大因素為 顱底動脈瘤破裂 死者雖確有溺水缺氧之情形 但其僅為死 者死亡之次要原因之一 B 善盡義務 被告與證人紀 對死者做防止咬舌及復甦姿勢 並擦乾其身 體 以毛巾包覆以保持體溫 足認被告已盡其應盡之注意義 務 為其應為之行為 是難僅因被告當時未對死者陳 施以 心肺復甦術即認有何過失 C 救生員非醫生 依急救法則 被告本非必須對死者施用心肺復甦術 而 被告為救生員 並非專業之醫學人員 實無法期待其能判 8 知死者係顱底動脈瘤破裂 2 偵察結果 不起訴處分 三 其他 1 福隆海水浴場溺斃案 泳客不遵守規定 不聽勸阻 自行負責 徐 枉顧園區所為禁止在內河水域游泳及泳區關閉之告示 廣播 而在因 雷雨導致河水湍急之雙溪河內河水域游泳 致發生溺水情事 被告機關並 無公有公共設施設置或管理欠缺 亦無怠於執行救生職務之事實 徐 之死亡與被告機關所屬人員間 復欠缺相當因果關係 原告二人依據國家 賠償法及民法侵權行為之規定 訴請被告賠償損害 即屬無據 臺灣基隆 地方法院91年重國字第01號民事判決 2 救生員堅守救生第一 少管其他閒事 被告黃 既身為泳池之救生員 其職責乃係在警戒位置隨時注意泳客動 向 以期對溺水之泳客提供適時之救護 至於教導泳客應如何正確游泳乙 節 自始至終皆非被告黃 責 從而 縱認泳池中確有泳技不佳或不會 游泳之泳客 被告黃 亦應以請該名泳客 離開泳池 或 另行至淺水 區習 泳技 之方式 以維護泳池使用上之安全 詎被告黃 竟藉詞擅離職守 逾越其權責進入泳池教導泳客游泳 以致未能於被害人劉 誤入成人深 水 區之初即加以阻止 更未能於被害人劉 溺水之際提供適時之救助 從 而 自不容被告黃 詞為由以圖免或減輕其就本件死亡結果應負之過失 責任 92年度重訴字第12號 十一 自保之道十一 自保之道 一 遵守相關規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