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志敏老师惊弓之鸟.docx_第1页
贾志敏老师惊弓之鸟.docx_第2页
贾志敏老师惊弓之鸟.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老师恐怕谁都会说要重视“读写结合”,都清楚读是写的基础。但读和写的关系到底有多密切?怎么结合?什么时候结合?是否一定要在作文课上才谈结合?是否一定要按课后作业的要求完完整整地写才叫作文?是否各类文体都一定要教给学生一种“模式”才叫作文?“读写结合”的诸多问题都在警示我们:“读写结合” 不是一个口号,更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每位语文老师深入地思考、大胆地实践。特级教师贾志敏似乎深谙其道,他执教的惊弓之鸟(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一课,就文取材,精心设计了三次练笔,各有侧重,“读”“写”交融,收到了一箭双雕的良好效果。第一次:说话训练,比较理解学生齐读课文后,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更羸是手。启发学生:“更羸是手通吗?把手移后,加一个什么字就通了?”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说出了“射手”“猎手”“能手”等词,又联系生活实际,说出了很多答案,如:歌手、选手、对手、枪手等,也就理解了“手”的意思。接着,教师板书“更羸是能手”,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具体。有的学生说:“更羸是射箭能手。”有的学生说:“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学生越说越具体,教师没有就此刹住,而是来了个急转弯谈起了古代艺术作品里的射箭能手的故事。因为学生已经学过这类课文,说话兴趣异常强烈,有的学生自告奋勇讲述李广误将石头当老虎拔弓射箭的故事,有的学生讲述绿林好汉罗宾汉比赛射箭的事,还有的学生提议背诵塞下曲。在一阵舌枪唇箭之后,教师又将学生从故事中拉回到课文中来,比较射箭的不同:李广射箭之猛,罗宾汉射箭之准,那么更羸射箭又怎样呢?从而加深认识:更羸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射箭之神奇可见一斑。赏析说话训练是语文课堂里最常见、最频繁的一种表达方式,我们习惯将之纳入“写”的范畴。由于它简单、快捷,也就成了“读写结合”最青睐的朋友。可是,如果训练不到位,也很容易陷入一问一答的泥潭里。在这一片段里,贾老师对学生的说话训练丝丝入扣,巧夺天工,值得借鉴:一是源于文本的说话训练。教师在学生说话之前就给学生提供一个说话的范式:“更羸是手”“更羸是能手”,让学生到文章中去寻找答案,使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二是超越文本的说话训练。由“更羸是射箭能手”引向“古代文艺作品里也有许多射箭能手的故事”,让学生讲述李广和罗宾汉的故事,感受李广射箭之猛,罗宾汉射箭之准;再通过比较上升认识,回归文本。在说话的过程中,贾老师不失时机地训练学生的表达,针对学生表达中的困惑进行调理、下药,使学生的表达愈加完整、规范,达到“润物无声”的理想效果。第二次:复述训练,把握故事复述训练是语言训练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语言实践活动具有双重作用:一是学习语言,二是运用语言。缺点是比较费时,且缺少“观赏性”。正因如此,近年来,复述训练渐渐淡出了语文课堂。然而,在贾老师的课堂里我们却能常常见到这种久违的复述训练,且被演绎得精彩纷呈。请看实录师:从哪里看出更羸是射箭能手呢?(板书: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 )师:自己练习说一遍,等一会儿不看书说。(学生练习)生1: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一只大雁从远处飞来。师:这样说不错,但有问题吗?生2:有,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所以是“慢慢地飞来”,还边飞边鸣。师:那怎么说呢?生2:(语气比较平淡)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师:不错。不错就是“马马虎虎”,比较一般。谁再说?生3:(语速较慢,有凄凄惨惨的味道)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师:好。我们继续说下去。(板书:更羸告诉魏王 )生4: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告诉魏王,他不要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生5: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告诉魏王:“大王,我不要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说话的语气比较自信)师:大王是一国之君,更羸能这样说话吗?(老师用对一般人说话的态度又读了一遍更羸的话)生5:(恍然醒悟,抢着说)应该有些讨好的意思,很自信但不能露出来,要含蓄些。师:你体会得好,你能说好这番话吗?(学生说得不错)师:(继续板书:魏王不信,于是更羸 ,果然, 。)大家练一下,等一会儿不看书再说。生6: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告诉魏王:“大王,我不要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魏王不信,于是更羸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得一声响,果然,这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中直掉下来。师:说完整了,但味道不足,谁能说得更动人些?(生绘声绘色地说)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赏析这个过程是在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之后,贾老师安排的又一个“读写结合”的训练点。贾老师采用填空的形式,层层递进,学生练完一句,老师再加一个填空,亦读亦写亦说,将文本内涵解读得淋漓尽致。透过片断我们也领悟到了贾老师的“读写神功”: 概括。“概括”需要功力,因为用一定的语言形式,提炼概括课文的内容,必须有所取舍,有所创造,不能全盘照搬。填补。贾老师通过设置三道填空题: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 ;更羸告诉魏王 ;魏王不信,于是更羸 ,果然, 。让学生通过填补空白,披文入情,全面完整地把握内容,也为复述提示了顺序,可谓一举两得。教师先一句一句引导学生复述,再将三句连起来完整地复述,使学生对“惊弓之鸟”这个故事的理解和认识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升华。转换。“转换”也是课堂练笔的有效方法之一。它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或理解的准确程度和深度,又创造了语言运用的训练机会,强化了语言训练的力度。它基于文本,又不同于文本;有所依托,又必须创造。如,把第一人称的句子改为第三人称的转述,这是角色转换。此外还有语言转换、文体转换等。因此,作为语文老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复述不是为了检验学生对课文的记忆程度,而是要让学生在练说中,尝试运用在课文中学到的遣词、造句、构段等语言技能。从这个目的出发,引导学生的复述一方面要鼓励其尝试运用从课文中习得的语言表达方法,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将复述等同于背诵。总之,促使学生学习运用课文中所学语言,既是抓住了复述练习的根本。第三次:挑刺训练,课堂练笔现在,似乎达成了一种共识,阅读观摩教学课要想获奖必须安排一定时间的写。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们便绞尽脑汁,渐渐地也形成了一些套路。最常见的就是在结课时,对学生说:“你想对说些什么?拿起笔来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读写结合”就此轻松过场。如此“结合”,令人生畏。请看贾老师的结课练笔师:惊弓之鸟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2500多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这篇课文有一个小缺陷,比如第9节,大家读一读,看一看在语言的表达上有什么问题?生:(大吃一惊,课文怎么也有问题?但在老师指导下,通过读书、思考发现了课文的不足)“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这句话不够准确,“就掉下来”应该改成“就掉了下来”或“就掉下来了”。师:改得好啊!学习语言就要多读多思。一读,能读出毛病;一思,能看出缺陷。又如,课文完了,魏王应该还有话说,可文章却没写,你们能不能加一句,用对话的形式写下来。(学生当堂练写后,老师请了几位学生上台,教师当“更羸”,学生当“魏王”,进行对话。)师:它飞得慢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生1:(恍然大悟的样子)“啊,原来如此,我还以为你有什么特异功能呢!”生2:(激动得很)“高!实在是高!世界上竟有你这样的天才!”生3:(颇有君王风度,说得不紧不慢)“噢,原来是这样,怪不得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又忽然从半空中直掉下来!”生4:(惊讶)“啊!原来如此。看来,你真是射箭高手!”生5:(激动,一边说,一边点头、摸胡子,很像大王)“了不起!了不起!佩服!佩服!有你,我就可以得天下了。”师:这个故事叫“惊弓之鸟”,形容受过箭伤的鸟一听弓响,就会受到惊吓。还有个成语意思跟它相近,就是“强弩之末”(板书:强弩之末)。这个成语讲强弩射出的箭,到最后力量弱了,连薄绸子都穿不透。“惊弓之鸟”“强弩之末”一般都连用,比如:“在我军的强大攻势面前,日本侵略者成了惊弓之鸟、强弩之末。师:同学们有兴趣的回家把“惊弓之鸟”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赏析在教学收尾阶段,贾老师又利用课文留下来的空白,让学生展开想像,猜一猜魏王听了更羸的话后会怎么说,并任意选择一种人物对话的表达形式写下来。这是一种表达训练,有铺垫阅读,有情境挑刺,有反馈表演,使“读”与“写”不流于形式,达到完美融合的境界。这种结合方式我们将之称为“分步结合”,即从课文中领悟规律,掌握写法,外向迁移写作片段或文章,这是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形式。由于这种结合方式一般是在阅读教学的最后阶段或课外时间进行,是学生对课文表达形式充分感悟之后的适度拓展和尝试运用,步子小,且写的内容具有开放性,因此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但这种结合方式的机会有限,一般一节课只有一次,如果随时在阅读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