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说明书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1 车站的性质 设备及其主要任务 1 2 车站作业流程分析 1 3 车站作业及设备 2 车站作业 2 车站设备 2 第二章 车站基本情况确定 2 1 站型选择 2 2 第三方向的引入 3 3 编制 D 站车流图和列流表 3 第三章 区段站设备配置及数量计算 4 1 客运设备配置 4 2 货运设备配置 5 3 机务设备配置 5 4 车辆设备 6 5 运转设备 6 第四章 区段站线路配置及计算 8 1 线间距 8 2 道岔 渡线的布置 9 3 线路有效长的计算 9 第五章 通过能力计算 10 1 到发线使用方案 10 2 道岔分组方案及咽喉区道岔组占用时间 10 3 咽喉通过能力计算 14 4 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 15 5 车站最终通过能力 16 第六章 自我评价 17 铁路区段站课程设计 第 1 页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1 车站车站概述概述 根据区段站在路网中的位置示意图可知 该站为衔接三个方向的有改编作 业的区段站 该站衔接的 A 和 B 两个方向在一条直线上 衔接的 C 方向则在 A 和 B 的垂直方向上 如图 车站的作业量不大 主要包括客货运业务 货车的解编作业 列车的技术 作业以及机车车辆的整备等等 车站三个衔接方向的接发列车数量不均衡 A 和 B 方向的较多 C 方向的较少 2 车站作业流程分析车站作业流程分析 为了合理地确定各项设备的相互位置以及相互联系 就必须正确掌握列车 及机车车辆在站内的作业流程 认真分析该站各项作业间的相互联系 1 旅客列车 接入到发场靠旅客站台的到发线后 一般不需要换挂机车 旅客乘降及行包装卸完毕后 即可向相应的方向发车 2 无改编列车 接入到达场后 需要进行如下作业 本务机车入段 车 列进行技术检查 本务机车换挂 然后发车 铁路区段站课程设计 第 2 页 3 到达解体列车 接入到达场后 机车入库 车列经过技术检查后 由 调车机车解体 解体后车辆在调车场集结待编或者待送 4 自编始发列车 的车流 在调车场集结成列 经过编组有调车机车牵 出转线至出发场 进行技术检查后 挂上本务机车出发 5 本站作业车 解体完成后 在调车场集结成组 由调车机车送到货场 装卸完毕后 由调车机车自货场取回调车场 然后编入列车 6 站修所扣修的的车辆 也由调机自调车场送到站修所 修好的车辆再 由调机取回调车场 从上述作业流程分析 可得出下列结论 1 旅客列车到发线应紧靠正线 所有客运设备应设于靠近城镇的一侧 以利于客运业务的组织及旅客出入车站 2 货物列车到发场也应紧靠正线 使列车到发有顺直及便捷的进路 3 调车场应尽量靠近到发场 使车列转线的行程较短 干扰较少 4 机务段 或机务折返段 的位置应尽可能接近到发场 5 货场的位置 一方面希望设于靠城镇一侧 便于货物搬运 另一方面 又希望靠近调车场 以减少车辆取送时间及干扰 工业企业专用线应尽可能从 调车场或货场接轨 以利于车辆取送 6 站修所 或车辆段 要靠近调车场 以缩短扣修车辆的取送行程 区段站是为相邻牵引区段服务的 主要办理无改编中转列车的作业 布置 设备应该考虑缩短无改编列车的作业流程和停站时间以及提高车站的通过能力 铁路区段站课程设计 第 3 页 3 车站作业及设备车站作业及设备 1 车站作业 2 车站设备 第二章第二章 车站基本情况确定车站基本情况确定 1 站型选择站型选择 区段站的站场图形布置主要有三种 横列式 纵列式 客货纵列式 这三 种布置图形均有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如表 2 1 所示 铁路货场平面设计说明书 第 4 页 表 0 1 不同站场图形优缺点比较 布置图形优点缺点 横列式 站坪短 占地少 设备集中 定员 少 管理方便 对地形条件适应性 较强和有利于将来发展等优点 当 引入线路方向不多时 完全可以满 足运量的需要 有一个方向的机车出 入段走行距 离远 在站房同侧接轨的岔线向调 车场取送车不方便 纵列式 基本解决了双线铁路横列式图型客 货列车到发的交叉 并且还具有两 个方向的货物列车机车出 入段走 行距离均较短的优点 站坪长 占地多 设备分散 定员 较多和管理不便 有一个方向货物 列车机车出 入段与正线交叉 客货纵列式 客 货运两场分设 作业干扰较少 客 货运设备分别集中 管理方便 此外对区间通过能力也可能有所影 响 根据设计任务书的原始资料可知 该站三个方向均为单线铁路 且作业量 不是很大 货源和客源均靠近城市 且 C 方向引入的运量较少 在满足能力的 前提下 为在建设初期占用较少土地 节省投资 方便管理 并且为远期发展 预留适当的条件 本设计采用横列式布置 2 第三方向的引入第三方向的引入 因为该站衔接三个方向 故应该考虑一个其中一个方向的引入地点 以使 得车站的技术作业方便 运行的折角车流较少 折角车流的计算 如表 2 2 所示 表 0 2 折角车流的计算 AC BC A 8B 5 铁路货场平面设计说明书 第 5 页 C10 C3 合计 18 合计 8 经比较 可知 C 方向线路由 B 方向引入 折角车流较小 3 编制编制 D 站车流图和列流表站车流图和列流表 1 列流图 本站 16 14 8 18 44 44 22 铁路货场平面设计说明书 第 6 页 2 列流表 往 自 ABC本站合计 A5 11 0 03 5 0 00 0 2 28 16 2 2 B5 9 0 00 5 0 00 0 2 25 14 2 2 C3 7 0 00 3 0 00 0 1 13 10 1 1 本站0 0 2 20 0 2 20 0 1 10 0 5 5 合计8 16 2 25 14 2 23 10 1 10 0 5 516 40 10 10 注 1 表中数据为客车 直通 区段 零摘 2 本站编组 解体各 10 列 日 有调作业量共 500 辆 日 3 一次上 下车旅客人数为 600 人 客车编成 20 辆 第三章第三章 区段站设备配置及数量计算区段站设备配置及数量计算 1 客运设备客运设备配置配置 1 站房的位置 旅客站房设在城镇同侧 以方便旅客进出站 旅客列车到发线靠近站房 并直接连通阵线 其一端接通机务段 以便必要时更换机车 另一端与牵出 线要有直接通路 以便利调车机车自牵出线往客车到发线摘挂车辆 2 站台 按其与站房和车站到发线的相对位置可分基本站台和中间站台两种 长度 旅客列车编成辆数为 20 每辆车的长度按 26 米计算 站台长 度需要量 550 米 机车 L 20 6 26 所以旅客站台长度应按 550m 设置 特殊困难条件下有充分依据时 个 别站台长度可采用 400m 本设计采用 550m 的长度 宽度 400 600 人站台及站房宽度可设为 12 24m 因为 D 站一次上 下车最大旅客数为 600 人 因此基本站台宽度设计为 6m 由 站规 知 设有天桥 地道并采用双面斜道时 中间站台宽度不应小于 8m 单面斜道 不应小于 9m 在本设计中 中间站台宽度设为 8 5m 铁路货场平面设计说明书 第 7 页 高度 为方便乘客乘降列车 一般站台应高出轨顶面 300mm 因此该 设计中站台高度设计为 300mm 最后 站台的设计尺寸为 基本站台 尺寸为 550m 6m 0 3m 长 宽 高 中间站台 尺寸为 550m 8 5m 0 3m 长 宽 高 2 货运设备货运设备配置配置 货运设置配置分为两种 站房同侧和站房对侧 1 站房同侧 a 站同左 b 站同右 2 站房对侧 c 站对左 d 站对右 一般来说 单线铁路区段站的货场应设于站房同侧 为了平衡两端咽 喉区的负荷 货场设在 A 端 货场在站房同侧靠近城镇方便货物搬运 同 时避免了铁路与公路的交叉干扰 虽然存在货车取送作业与正线的交叉干 扰 但本站取送车次数每昼夜两次比较少 可以利用正线的空闲时间 3 机务设备机务设备配置配置 列车机车的换挂 出入段及整备是区段站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区段站机 务设备的设置与机车在区段站进行的作业有密切的关系 到达列车的本务机车 要入段 出发列车的本务机车要出段 因此机务段应该靠近到发场 以便于机 车便捷的出入 另外 应保证在咽喉区有足够的平行进路 以使列车到发 机 车出入段以及调车作业可以同时进行 在区段站上 机务段设置位置有以下几 种 1 站同左与站同右 这两种方案的缺点比较多 会恶化城镇居民区的环境 当到发线的列车 更换机车时 必须跨正线 靠机务段的一端站场咽喉布置复杂 而另一端机 铁路货场平面设计说明书 第 8 页 车出入段走行距离长 在改建时因城镇用地紧张 发展比较困难 在新建时 不采用这两种方案 2 站对左与站对右 其缺点是用地较大 机务段一端咽喉比较复杂 另一端机车走行距离长 但是明显的优点是机车出入段对作业的干扰比其他任何方案都少 综合评比 并考虑到 B 端有 C 方向接入 为了不使 B 端咽喉过于复杂 本设计机务段设在站对右 4 车辆设备车辆设备 根据原始资料设置车辆段和站修所 列车检修所宜设在到发场一侧 靠近 运转室 该站列车检修所应该设在站房附近 以便于列检值班员与车站调度员 或值班员的工作联系 站修所要靠近调车场 以缩短扣修车辆的取送行车程 同时站修所所承担 车辆辅修 摘车轴箱检查和摘车临修工作 应设在调车场最外侧远期发展范围 以外 5 运转设备运转设备 1 列车到发线 a 货物列车到发线 参考教材查表可得 表 0 1 区段站到发线数量 换算列车 对数 双方向到发线数量 条 正线及机车走行线除外 123 13 18 4 19 24 5 25 36 6 37 48 6 8 49 72 8 10 铁路货场平面设计说明书 第 9 页 73 96 10 12 96 12 14 表 0 2 列车对数的换算系数 直达 直通 小运转列车 1 有解编作业的直达 直通 区段 摘挂和快运货物列车 2 始发 终到的旅客列车 1 立即折返的小编组旅客列车 0 7 停站的旅客列车 0 5 机车乘务组换班不列检的货物列车 0 3 由表 0 1 和 Error Error ReferenceReference sourcesource notnot found found 和昼夜行车量 货 车 可知 40 1 10 2 10 2 40 2 对 该站应设 6 条货物列车到发线 有效长均为 850 米 b 旅客列车到发线 在该站作业的旅客列车为每昼夜 8 对 全部停站 停站的旅客列车的 换算系数为 0 5 旅客列车的换算对数为每昼夜 4 对 小于每昼夜 6 对 故 旅客列车的到发线为 2 条 设置到发线有效长为 850 米 综上所述 该站到发线一共设 8 条 c 列车到发线的布置 进路的设置 根据我国运营工作的实践 新建单线横列式区段站的到发线采用双进路 超限货物列车到发线的布置 除正线必须保证通行超限货物列车外 在单线区段 应另有一条到发线通 过超限货车 到发线与旅客站台的布置形式 基本站台与中间站台夹两条线路 铁路货场平面设计说明书 第 10 页 2 调车线 调车线主要用来集结车辆 解编车辆和停放本站作业车和其他车辆 为 方便作业 减少作业之间的交叉干扰 调车场应该紧靠到发场 该区段站 设计任务要求要求设置 5 条调车线 衔接三个方向 3 机车走行线 机车走行线影响因素分为三类 如下所示 列车对数及机车运转方式 布置图类型及机务段位置 补机及其作业方式 由于本站为货运机车基本段 货运机车入段 客运机车不入段 故机车走 行次数确定如下表 机务段位置 车流方向 站对右站对左 A B 11 2 0 B A0 9 2 A C 5 2 0 C A0 7 2 B C 5 15 1 C B 3 13 1 A 本站 4 1 0 B 本站0 4 1 C 本站0 2 1 本站 A0 4 1 本站 B 4 1 0 本站 C 2 1 0 调机22 合计5252 在采用肩回运转交路的横列式区段站上 由于每昼夜通过车场的机车在 36 次及其以上可设一条机车走行线 从上面计算数据可知 无论机务段设在咽喉 铁路货场平面设计说明书 第 11 页 的任一端 每昼夜机车通过车站的次数都大于 36 次 所以本站应设计一条机车 走行线 选择机车走行线位置的原则 主要是力求减少机车出入段与接发列车进 路的交叉 或者降低交叉的严重性 在单线横列式区段站布置图上 当机务段 位于站对右时 机车走行线一般应设在到发线之间 所以本站机车走行线设在 到发线之间 4 机待线 机待线的布置形式有尽头式和贯通式两种 贯通式机待线的进路比较灵活 在到发线数量相同的条件下 咽喉区长度较尽头式短 但机车出入如与接发列 车无隔开进路时 安全性较差 尽头式机待线有隔开进路 比较安全 即使司 机操纵失灵而发生冲撞土挡或因而造成脱轨时 其事故严重程度也远较与列车 冲突为轻 因此一般采用尽头式机待线 为便于出入段机车的停留 保证出发列车能及时连挂机车 减少机车出入 段与车站其他作业的交叉干扰 增加咽喉区的平行作业 当新建横列式区段站 设有机车走行线时 在无机务段一端的咽喉区应设置机待线 因此本设计采用尽头式机待线 其有效长应根据牵引机车长度加上相应的 安全距离来确定 故其有效长度为 30 1545 米 5 机车出入段线 为了保证车站与机务段间机车出入畅通 在机务段与到发场之间应设机车 出入段线 其数量取决于一昼夜列车出入段次数 列车到发的不均衡性及机车 的运转方式 一般设出入段线各一条 当出入机车每昼夜不足 60 次时 可缓设 一条 本设计机车出入段次数为 10422110110240 故可设机车出入段线各一条 铁路货场平面设计说明书 第 12 页 6 牵出线 区段站调车场两端应各设置一条牵出线 由于该区段站驼峰设在 B 端 故 将主牵出线设在 B 端 次要牵出线设在 A 端 同时 为了满足调车作业通视良 好的要求 以保证整列一次转线的安全和提高作业效率 故主要牵出线有效长 设计为到发线有效长加上 30 米 次要牵出线长度为到发线有效长的一半 牵出线数量的验算 1155 1 032 14401 0 214401 t m 牵占 牵出线 空费 取条 35 545 540 555 525 445 41155t 牵占 分 主要牵出线该车站每昼夜解体编组 10 列列车 有调作业量共 500 辆 天 调车作业量较大 可在牵出线上设简易驼峰 第四章第四章 区段站线路配置及计算区段站线路配置及计算 1 线间距线间距 股道线间距 米 备注 1 II5 0 正线与相邻到发线 无列检作业 II 35 0 正线与相邻到发线 无列检作业 3 412 0 中间设有宽为 8 5 米的站台 5 65 0 站内到发线与机走线之间 6 75 0 站内到发线与机走线之间 7 85 0 站内相邻到发线之间 8 95 0 站内相邻到发线之间 9 105 0 站内相邻到发线之间 10 116 5 站内到发线与相邻调车线间 11 125 0 站内相邻调车线之间 铁路货场平面设计说明书 第 13 页 12 135 0 站内相邻调车线之间 13 145 0 站内相邻调车线之间 14 155 0 站内相邻调车线之间 牵出线与机车出入段线 6 5 牵出线与机走线 右端牵出线与 C 方向引线 6 5 牵出线与 C 方向引线 2 道岔 渡线的布置道岔 渡线的布置 站规 规定 有正规列车侧向通过的单开道岔 不得小于 12 号 其他线 路的单开道岔不得小于 9 号 1 道岔号码及坐标 右端咽喉左端咽喉 道岔编号道岔号码坐标道岔编号道岔号码坐标 2120 0001120 000 41260 00031260 000 6123 59951299 964 81299 964712150 964 1012177 69491299 964 121299 9641112150 964 1412177 964139215 017 161281 105159260 017 1812164 3291712260 136 2012224 3291912320 344 2212255 0212112296 967 2412300 0212312356 967 2612255 0212512343 332 2812300 0212712396 931 3012330 7132912443 136 3212390 713319317 001 3412377 0783312260 136 3612423 283359362 283 铁路货场平面设计说明书 第 14 页 3812430 6773712440 321 4012219 6603912361 176 4212280 3764112441 428 4412311 00143910 772 469368 41445969 272 489318 5434712479 453 509379 4574912525 009 529366 356519470 590 549426 409539513 770 569452 967559511 781 589461 667579538 749 609484 674 629490 567 649491 461 669520 361 3 线路有效长的计算线路有效长的计算 计算咽喉区长度和到发线 调车线有效长 线路有效长控制点 x 坐标线 路 编 号 运行 方向左端右端 共计 各线路有 效长之差 各线路有效 长 1234567 上行 405 976480 251886 227219 6091070 1 下行 392 906493 321886 227219 6091070 上行 422 226480 251902 477203 3591053 下行 392 906509 571902 477203 3591053 上行 459 575426 652886 227219 6091070 3 下行 446 505439 722886 227219 6091070 上行 505 564472 686978 25127 586978 4 下行 492 539485 711978 25127 586978 上行 505 564472 686978 25127 586978 5 下行 492 539485 711978 25127 586978 上行 587 653475 9831063 63642 2892 7 下行 574 583489 0531063 63642 2892 8 上行 587 653475 9831063 63642 2892 铁路货场平面设计说明书 第 15 页 下行 574 583489 0531063 63642 2892 上行 542 097534 2481076 34529 491879 9 下行 542 097547 3181089 41516 421866 上行 542 097563 7391105 8360850 10 下行 542 097563 7391105 8360850 第五章第五章 通过能力计算通过能力计算 1 到发线使用方案到发线使用方案 线路编号固定用途一昼夜接发列车数 1 接发 A 到 B C 旅客列车 8 接发 B 到 A 旅客列车 5 3 接发 C 到 A 旅客列车 3 接发 A 到 B 的直通货物列车 11 4 5 接发 B 到 A 的直通货物列车 9 接发 A B 到 C 直通货物列车 10 7 8 接发 C 到 A B 直通货物列车 10 接发 A 方向区段 摘挂列车 8 接发 B 方向区段 摘挂列车 8 9 10 接发 C 方向区段 摘挂列车 4 2 道岔分组方案及咽喉区道岔组占用时间道岔分组方案及咽喉区道岔组占用时间 1 道岔分组方案 1 不能被两条进路同时分别占用的道岔 应该合并为一组 2 两条平行进路上的道岔不能并为一组 3 交叉渡线中个平行线上的道岔不能分为两组 铁路货场平面设计说明书 第 16 页 2 A 端咽喉区道岔组占用时间 A 端咽喉区占用时间计算表 咽喉道岔组占用时间 编 号 作业进路名称 占 用 次 数 平 均 时 间 总 时 间 1357911 固定作业 1 1 道接 A 到 B C 的旅客列 车 875656 2 3 道发 B 到 A 的旅客列车 55252525 3 3 道发 C 到 A 的旅客列车 35151515 4 A 端调车机车入段 22444 5 A 端调车机车出段 2244 4 44 6 B C 端调车机车入段 22444 7 B C 端调车机车出段 22444 8 A 端货场送车 21530 9 A 端货场取车 21530 10 A 端专用线取车 215303030 30 3030 30 11 A 端专用线送车 215303030 30 3030 30 t 固 15 6 68727268100 主要作业 12 4 5 道接 A 到 B 的无改编 列车 118888888 13 上述列车到达机车入段 112222222 14 上述列车出发机车出段 112222222 15 4 5 道发 B 到 A 的无改编 96545454 铁路货场平面设计说明书 第 17 页 列车 16 上述列车到达机车入段 921818 18 1818 17 上述列车出发机车出段 92181818 18 7 8 道接 A 到 C 的无改编 列车 58404040 40 4040 19 上述列车到达机车入段 52101010 20 上述列车出发机车出段 52101010 21 7 8 道发 C 到 A 的无改编 列车 76424242 42 42 42 22 上述列车到达机车入段 721414 23 上述列车出发机车出段 721414 14 14 24 7 8 道 B 到 C C 到 B 无改 编列车到达机车入段 821616 25 7 8 道 B 到 C C 到 B 无改 编列车出发机车出段 82161616 26 9 10 道接 A 方向区段 摘 挂列车 48323232 32 3232 32 27 上述列车到达机车入段 42888 28 9 10 道发 A 方向区段 摘 挂列车 46242424 24 2424 24 29 上述列车出发机车出段 4288 8 88 30 9 10 道 B C 方向区段 摘挂列车到达机车入段 62121212 31 9 10 道发 B C 方向区段 摘挂列车机车出段 62121212 32 自编始发列车向 9 10 道转 线 1015 15 0 15 0 t 固1568727268100 铁路货场平面设计说明书 第 18 页 6 T 43 6 30 6 368 33 2 29 4 416 T t 固 28 0 23 8 296 26 0 22 6 316 K Tt t 固 固 1440 1 0 2 27 3 21 7 27 0 23 8 20 6 29 5 B C 端咽喉区占用时间计算表 咽喉道岔组占用时间编 号 作业进路名称占 用 次 数 平 均 时 间 总 时 间 246810121416 固定作业 1 1 道发 A 到 B 的旅客列 车 5525 25 2 1 道发 A 到 C 的旅客列 车 3515 151515 3 3 道接 B 到 A 的旅客列 车 5735 353535 4 3 道接 C 到 A 的旅客列 车 3721 2121 5 B C 端调车机车入段 22444 6 B C 端调车机车出段 22444 t 固 75717108800 铁路货场平面设计说明书 第 19 页 主要作业 7 4 5 道接 B 到 A 的无改 编列车 9872 7272 8 4 5 道发 A 到 B 的无改 编列车 11666 6666 9 上述列车到达机车入段 11222222222 10 上述列车出发机车出段 11222222222 11 7 8 道接 C 到 A 的无 改编列车 78565656 12 7 8 道发 A 到 C 的无改 编列车 56303030 13 上述列车到达机车入段 52101010 14 上述列车出发机车出段 52101010 15 7 8 道接 B 到 C 无改编 列车 5840404040 16 7 8 道发 B 到 C 无改编 列车 56303030 17 上述列车出发机车出段 52101010 18 7 8 道接 C 到 B 无改编 列车 38242424 19 7 8 道发 C 到 B 无改编 列车 3618181818 20 上述列车出发机车出段 32666 21 9 10 道接 A 方向区段 摘挂列车机车入段 4832323232 22 9 10 道接 B 方向区段 摘挂列车 48323232323232 23 9 10 道发 B 方向区段 46242424242424 铁路货场平面设计说明书 第 20 页 摘挂列车 24 9 10 道发 B 方向区段 摘挂列车机车出段 428888 25 9 10 道接 C 方向区段 摘挂列车 281616161616 26 9 10 道发 C 方向区段 摘挂列车 261212121212 27 9 10 道发 C 方向区段 摘挂列车机车出段 224444 28 9 10 道发 A B C 方 向区段 摘挂列车牵出 解体 1015 15 0 15 0 15 0 t 固75717108800 T 32 7 35 3 25 3 44 37 0 13 2 27 8 23 4 T t 固 25 2 28 2 18 2 44 36 2 12 4 27 8 23 4 31 K Tt t 固 固 1440 1 0 2 23 1 25 7 16 6 3 8 31 6 10 8 24 1 20 3 3 咽喉通过能力计算咽喉通过能力计算 接发方向列车种类股道经由道岔组道岔组 KN 小计 4 51 11 110 29537 3 无调 7 81 3 7 5 11 妨碍 50 27018 5 接车 A 有调9 101 3 7 9 5 11 妨 50 27014 8 70 6 铁路货场平面设计说明书 第 21 页 碍 4 52 6 20 23139 0 无调 7 82 4 10 100 31615 8 B 有调9 102 4 10 14 100 31612 7 67 5 无调7 84 10 100 31631 6C 有调9 104 10 14 100 3166 3 37 9 4 51 11 110 29530 5 无调 7 81 3 7 5 11 妨碍 50 27025 9 A 有调9 101 3 7 9 5 11 妨 碍 50 27014 8 71 2 4 52 6 20 23147 6 无调 7 82 4 10 100 3169 5 B 有调9 102 4 10 14 100 31612 7 69 8 无调7 84 10 100 31631 6 发车 C 有调9 104 10 14 100 3166 3 37 9 A 端咽喉通过能力 70 6 71 2 B C 端咽喉通过能力 105 4 107 7 4 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 到发场 1 设有 3 条到发线 3 4 5 到发场 2 设有 4 条到发线 7 8 9 10 占用时间 min 场 作业项目每昼夜 作 每次作 业所需总时其中固定 铁路货场平面设计说明书 第 22 页 别业项目时间 min 分 T 作业时分 t 固 接发 B C 到 A 的旅客列车 825200 接发 A 到 B 无改编中转货车 1160660 接发 B 到 A 无改编中转货车 960540 200 到 发 场 1 总计 281451400 接发 A 到 C 无改编中转货车 560300 接发 C 到 A 无改编中转货车 760420 接发 B 到 C 无改编中转货车 560300 接发 C 到 B 无改编中转货车 360180 接 A B C 到达解体区段列车 586430 发 A B C 到达解体区段列车 576380 接 A B C 到达解体摘挂列车 586430 发 A B C 到达解体摘挂列车 576380 到 发 场 2 总计 405642820 1 计算到发线通过能力利用率 车场的利用率为 到发场 1 到发场 2 2 计算到发线通过能力 按方向别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表 铁路货场平面设计说明书 第 23 页 列车种类接车或发车方向 直通区段摘挂 合计 A38 43 33 345 B32 93 33 339 5 接车 C16 31 61 619 5 小计 87 68 28 2104 A36 23 33 342 8 B35 13 33 341 7 发车 C16 31 61 619 5 小计 87 68 28 2104 所以 A 方向接发车能力 45 42 8 B 方向接发车能力 39 5 41 7 C 方向接发车能力 19 5 19 5 按车场别计算到发线通过能力时 无调中转列车一接一发计 1 列 有调中 转解体 1 列计 1 列 编组 1 列计 1 列 到发场 1 的通过能力 20 0 364 54 9 列 到发场 2 的通过能力 40 0 612 65 4 列 全站到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无锡新质生产力主题宣讲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通关试卷提供答案解析附答案详解(研优卷)
- 联调联试安全培训课件
- 基于2025年政策的新能源汽车换电服务定价策略研究报告
- (正式版)DB15∕T 2627-2022 《察右中旗胡萝卜贮存运输技术规范》
- (正式版)DB15∕T 2549-2022 《大兴安岭北麓马铃薯原种繁育技术规程》
- 安全目视化管理培训心得
- 安全监管职责培训内容课件
- 医患关系年度新闻
- 新质生产力与文化建设的协同
-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SH3503石油化工工序资料表格
- 人居环境科学讲义
- 电梯维保服务投标方案
- 瓷砖干挂专项施工方案
- 药剂学第八版-第一章-绪论课件
- 国外建筑防水技术发展研究报告
- 初中化学物质的分类
- 合同起草审查指南:三观四步法
- 蒙山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档案制作合同模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