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资料)儒家思想概论_第1页
(复习资料)儒家思想概论_第2页
(复习资料)儒家思想概论_第3页
(复习资料)儒家思想概论_第4页
(复习资料)儒家思想概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儒家思想概论儒家思想概论 复习资料复习资料 1 1 荀子是儒家中第一个提出富国富民主张的人 同时也是儒家中第一个引入法的观念的人 2 2 在人性论问题上 张载把人性划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 二程把人性划分为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 3 3 孔子人性论的基本内容是克己忍让和内省修身 子路主要继承 发挥了孔子的中庸思想 被后世尊为 复圣 5 5 理学初创于北宋 由张载 周敦颐奠基 由程颢 程颐完成 成熟 发展于南宋 由朱熹集大成 6 6 四书 四书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五经 五经 诗 书 礼 易 春秋 7 7 一般而言 从哲学意义上 宋明理学家内部有三种本体论思想 张载主张气本论 二程主张理本论 陆 九渊 王阳明主张心本论 8 8 宋初三先生指的是胡瑗 孙复 石介 9 9 宋代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 岳麓书院 应天府书院 嵩阳书院 1010 儒家的基本经济主张 崇本逐末的生产观 诚信为本的交换观 均无贫 的分配观 尚俭去奢的消 费观 儒家经典赏析儒家经典赏析 1 不经忧患 难成大业 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选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 告子 下 译文译文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委托给某人 一定要先使他的心意苦恼 筋骨劳顿 肠胃饥饿 身家穷困 使他的每一 个行为都不能如意 这样的目的 是为了使他的心意有所震动 使他的性情更加坚韧 使他的能力得以增强 2 不以言举人 不以人废言 子曰 君子不以言举人 不以人废言 论语 卫灵 公 译文 孔子说 君子并不因为一个人话说得好举荐他 也并不因为一个人品德上有问题而鄙弃他的主张 3 以德服人 心悦诚服 以力服人者 非心服也 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 中心悦而诚服也 如七十子服孔子也 孟子 公孙丑 上 译文 2 倚恃实力强大而使别人服从的 别人内心里并不服从 别人只是由于自己力量的不足 不得不暂时地屈服 依靠道德教化和仁政使别人服从的 别人会心悦诚服 就像孔子的七十二位弟子拥戴孔子一样 4 不行不至 不为不成 道虽迩 不行 不至 事虽小 不为 不成 荀子 修身 译文 道路虽然近 如果不去走 就走不到 事情虽然小 如果不去做 就不会成功 5 子贡问为仁 子曰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 事其大夫之贤者 友其之仁者 论语 卫灵公 译文 子贡问怎样去培养仁德 孔子说 工匠想要干好他的活儿 必须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我们居住在这个国 家 就得事奉那些大官中贤能的人 结交那些知识分子中有仁德的人 6 学之不厌 诲人不倦 子曰 若圣与仁 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 诲人不倦 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 述而 译文 孔子说 人们说我是既圣德又仁慈 那怎么敢当呢 我不过是在学习上永不满足 在教导别人时不知疲 倦罢了 如此而已 公西华说 这正是我们做弟子的做不到的地方啊 7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 文 也 子曰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 文 也 论语 公 冶长 译文 子贡问道 孔文子凭什么给他 文 的谥号 孔子说 他既灵敏 又勤奋学习 向地位 学问比他差的人请教不以为耻 因此给他的谥号为 文 3 8 道之以政 齐以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孔子说 用政策 法令来管理 用刑罚来整治 百姓虽可暂免于犯罪 却缺乏耻辱之心 用道德来教化 用礼乐制度来规范 百姓不但有了耻辱之心 而且可使百姓自觉纠正错误 孔子举贤才思想孔子举贤才思想 1 如何选才 先有司 赦小过 举贤才 先有司 即当政者应该率先垂范 赦小过 就是对人要宽容 孔子把举贤 才放在与这两个方面同等的位置上 可见他对人才问题的重视 2 贤才的标准 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也就是说要有宏大的政治抱负 要求人的品行兼优 要有一技之 长 3 选拔贤才的途径 学而优则仕 孔子主张从文化素养较高的人中间选拔国家官吏 他反对商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 他主 张一个人应该先学习礼乐知识 然后再成为国家的官吏 孟子政治主张的核心孟子政治主张的核心 仁政 1 孟子的 仁 大体上本于孔子的 仁者 爱人 但是更强调人的道德自觉 孟子的仁政主张 就 是把这种仁爱之心推行到社会政治之中去 把根植于家庭内部的仁爱关系推广于整个社会 所以 施仁政 就 应该从事亲开始 施仁政的目的 是推广和维护以仁爱为本的社会道德 2 施行仁政的条件 统治者能够率先垂范 身体力行 以仁爱之心对待天下 荀子的礼治主张 荀子的礼治主张 第一 法后王 法后王的基本内容 就是全面恢复古代的政治制度 在经济上 恢复井田制度 在政治上恢复周代的分封 制度 在分封政体下面 建立天子 王公 诸侯 卿大夫各个等级构成的权力结构 第二 尚贤使能 贤能主要由两个方面的标准来确定 一是道德标准 上能忠于君王 下能仁爱百姓 二是个人的才能 即熟知国家内外政务 足堪重任 用人的原则 无德不贵 无能不官 第三 富国富民 富国与富民的关系 富民是富国的前提 下贫则上贫 下富则上富 因此 富国与富民是一致的 4 富国富民的具体措施 首先 通过礼调节人的物欲 其次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再次 通过薄税敛的政策 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儒商的经营伦理观 儒商的经营伦理观 1 儒商的信用原则 儒商强调 信 不仅注重自己讲信誉 重信用 而且也提倡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 2 儒商的竞争伦理 儒商主张要积极参与竞争 并通过竞争来求得自己的发展 但儒商在竞争的同时也注重 仁 与 和 3 儒商的义利观念 儒商强调 财自道生 利缘义取 把道义作为取利的前提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提倡 义 然后取 宋明理学的特点 宋明理学的特点 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 其将 天理 引入儒 并将 天理 与 人欲 对立起来 提出 存天理 灭人欲 朱熹提出 存天理 灭人欲 其中 天理 主要是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儒家学者对人性的看法 儒家学者对人性的看法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很清楚明白 另外 孔子一直坚持 有教无类 儒家是坚持性善说的 有恶人 是因为环境影响 以及没有教化 所 以 民可 使由之 不可 使知之 儒家对于人性的观点是分歧的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染恶则恶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必藉教育薰陶 乃能 知恶去恶 以成其善 杨子则认为善与恶 是人性的两面 王阳明主张心即理 心性不二 他认为此心寂然不 动 感而遂通 本无善恶 或善 或恶那是躯壳起念以后的事 与心性了无交涉 虽然意 必 固 我才起 善恶昭然呈现 要且本性不失 良知不昧 如果我们不必因辞害义 在文字上推敲 应该看得出 阳明之学远承孟子 而实有过之 若道继统孔颜 却未必然 否则 他只消拈出个 其为物不贰 则其生物不测 便足以涵盖乾坤 则 天地之道 可一言而 尽也 何须费恁许多气力 让是非有无 弄得七零八碎 汉儒以后 说理愈细 去道转远 何以如此 子曰 道之不行也 我知之矣 知者过之 不知者不及 也 如何认识王阳明的心学理论 如何认识王阳明的心学理论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 5 阳明心学理论基础是 心即理 格物致知是儒学一大谜题 至今也没谁敢很确切的说它表述的是什么意思 起初人们认为穷天下之理 方能悟到真理 但万物无穷无尽 我们与世界进行接触 收到各种信息 如听看闻 触等 都是通过人的感官意识来接收信息 万物要被人说觉知到 必须得通过意识 即心 来觉知 所以我们所 觉知到的东西都是心的体验 心就像平静的水面一样映照万物 但这水面会因为外物的干预而起波澜 导致水 面上映照的画面变形 就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就会产生偏差 而我们就容易认为这扭曲的画面就是真实的世界 对客观世界认知出现了偏差 在我们根据有偏差的自我认知去行事自然就会与客观事实不符 违背自然规律 偏离大道 心学被有些人认为是唯心主义 其实心学是纯粹的唯物主义 但它的切入点是人的主观世界 而不是直接 去研究客观事物的规律 心学把焦点与注意力转向人的内心活动 通过彻底的了解自己的主观世界的运动方式 来看清什么是自己主观制造的虚幻与冲突 从而消融自我 就像将水面平静下来 达到无我的绝对客观的境界 还客观事物于本来面目 即见如来 这样就能没有偏差的按客观规律办事行动了 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佛祖是通过内观 跟瑜伽冥想 禅差不多 来证得真理的 心即理 格心而穷万物之理 了解自己心是如何 运作的 你便了解了世界 纯粹的观察自己的思想 情绪的生灭 起伏 变换 不需要做任何努力 只是纯粹 的看着 不逃避 不抗拒 你会看到它们只是一种能量 背后什么也没有 所谓知行合一我的理解就是内观的艺术 冥想的艺术 真正活在当下的艺术 活在当下是佛家说法 何为 活在当下 你不时时刻刻活在当下吗 难道我去幻想未来回忆过去或者调动经验思考一个问题就没活在当下吗 我没法不活在当下甚至死在当下 身体不一直在当下 我的思绪不是在当下飞舞着呢 心学提出知行合一 当 思想出来那一瞬间便是行了 这说明他产生出一个思想或者情绪 他能当下警觉的意识到 这便是知 看着它 们自生自灭 不受其所束缚 能够保持自我观察的意识 水面起波纹 看着它 波纹自己就会慢慢平静 若一 丝涟漪勾起你想要内心平静的欲望 就会产生更多的波浪 人之初 性本善 我们的良知是圆满的 如同水 我们的信仰 人生观 价值观 世界观等都是后天习得 的 如同浪花 我们以为浪花就是我们 其实不过是我们自己的一种运动形态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如何评价孔子在儒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他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如何评价孔子在儒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他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儒家思想的核心 仁 义 礼 智 信 恕 忠 孝 悌 仁 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 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 也反映他的哲学 观点 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义 原指 宜 即行为适合于 礼 孔子以 义 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 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 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智 同 知 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指知道 了解 见解 知识 聪明 智慧等 信 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 言行一致的态度 恕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包含有宽恕 容人之意 6 忠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 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 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 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 认为如缺乏孝 敬之心 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 乃大逆不孝 悌 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 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 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 把悌与孝并称 视之 为仁 之本 作用 作用 总的来说 儒家思想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利益 维护社会稳定 1 地位 地位 奠定了儒学的理论基础 天不生夫子则万古如长夜 1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 培养了第一批儒家学者 他是中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2 孔子整理的 六经 成为儒家最基本的经典 他是中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历史文献学家 3 孔子奠定了儒家学说的理论基础 他是中国古代有完备 系统理论的伟大的思想家 4 孔子周游列国 把儒学种子撒向诸侯国家 他是第一个进行广泛文化交流的学者 二 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 1 孔子与老子学说一起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结构 2 孔学所表现的政治伦理与实践理性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3 受孔学影响所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心态与性格特征 4 孔学对外来文化的吸取与改造 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孔子 孟子 荀子人性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孔子 孟子 荀子人性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孔子 孟子 荀子的相同点是 仁 和 民本 思想 但是他们的人性论各异 孔子的人性论是性相近 孟 子人性论是性善论 荀子的人性论则是性恶论 1 孔子 提出 仁 与 礼 的学说 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孔子注重政治与人事 对鬼神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孔子死后 其言论被编纂成 论语 一书 2 孟子 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 德治 思想 提倡 仁政 学说 他说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从而提出了 君 轻民贵 的思想 3 荀子 在天人关系上 一方面强调 天行有常 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 提出了 制天命而用之 的重要思想 继承并深入讨论了儒家 礼 的思想 他说 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 礼 儒家义利观的特点 儒家义利观的特点 总的来说 一般的意思是君子不应该过分追逐利益 7 国君问亚圣 此来何利于寡人 以义治国 何必言利 孟子的回答应该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了 一 重义轻利 但并不排斥利 子曰 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 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 去也 子曰 富而可求也 虽执鞭之士 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二 儒家把 利 作了 公利 和 私利 的划分 现代儒商的特征 现代儒商的特征 一 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常怀民族忧患意识 他们通过赞助文化 教育 体育卫 生事业为国分忧 通过扶贫救灾为民解难 这正是儒学所提倡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二 他们遵循儒家以诚信为本的道德规范 注重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 鄙薄假冒伪劣 坚持以信取胜 视 名誉为生命 力求做到名与利的统一 三 具有积极进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