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7 年银川市中考化学试题分析年银川市中考化学试题分析 银川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2007 年的中考课改实验区理化试题的化学部分 共 20 道试题 其中选择题 13 道 非选择题 7 道 得分 点共 44 处 分值共计 75 分 与往年中考比较 题量保持相对稳定 得分点略有增多 知识覆盖面较广 基本 包涵了考生一年来所学内容 情境化设置继续增多 联系生活 解释现象 根据所学化学知识作出分析和判断 进一步增强 紧扣 课程标准 反映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对实际教学具有指导作用 一 各试题考试效果统计 2007 年中考化学各试题考试效果统计年中考化学各试题考试效果统计 题序实考人数抽样人数 抽样率 总得分平均分 得分率 11272412724100192941 52 75 82 21272412724100210001 65 82 52 31272412724100133601 05 52 50 41272412724100241661 90 94 96 51272412724100243841 92 95 82 61272412724100215681 70 84 75 71272412724100186981 47 73 48 81272412724100131461 03 51 66 91272412724100156581 23 61 53 101272412724100230741 81 90 67 11127241272410096260 76 37 83 121272412724100238891 88 62 58 131272412724100194911 53 51 0606 13672 64 66 1006 15262 95 59 03 16127245174 06 13682 65 66 1506 38637 47 62 2706 12252 37 39 49 19127245174 06 26655 15 64 43 20127245174 06 21444 15 51 84 合计 46 82 62 43 注 注 1 1 13 题为选择题 由计算机批阅 得分率由计算机自动运算得出 2 14 20 题为非选择题 所得数据为抽样得出 2007 年中考化学各试题得分率分布年中考化学各试题得分率分布 得分率 0 00 20 00 40 00 60 00 80 00 100 00 得分率 75 82 52 94 95 84 73 51 61 90 37 62 51 66 59 66 62 39 64 51 62 12345678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合 计 二 各试题分析 一 选择题 选择类型的试题主要集中于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判断 正确的理解和准确的判断是选择题得 分的关键 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或范围 要求考生运用一个或几个知识点作出判断或选择是选择题的一般命题 方式 它的一个基本特点是 试卷中留下的仅仅是考生作答的结果 然而 一道高质量的选择题 解答它的正 确分析思路通常是唯一的 特别是单项选择 所以 根据考生作答的结果 通常也可以初步判断考生的解题思 路 1 绿色化学 又称环境友好化学 它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提高原子的利用率 使原料中所有原子全部转化到期望的产品中 实现 零排放 下列反应符合 绿色化学 这一特点的是 A 工业冶铁 COOFe 32 3 2 CO2Fe3 B 湿法炼铜 4 CuSOFe CuFeSO4 C 用生石灰制熟石灰 OHCaO 2 2 Ca OH D 工业上制烧碱 232 Ca OH CONa 3 CaCONaOH 2 本试题的特点是呈现概念的内涵 要求考生在列出的选项中指明正确的外延 即通过对考生能否找到概念 的外延 考查考生对概念的内涵的理解程度 考生须在理解 绿色化学 这一概念的基础上 才能判断符合这 一概念的选项 作答本题的关键思路在于 1 原料中所有原子 是指反应物 2 期望的产品 是指生 成物 3 全部转化到 不仅有 多少 的意思 还有 方向 的含义 考生只有在此分析基础上 才 能准确理解 绿色化学 这一概念的内涵 从而保证指明外延的正确性 从本题的得分率看 有 75 82 的考 生选择正确 说明大多数考生具备这样的分析思路 本题准确把握 课程标准 中对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要 求 不失为一道有水准的试题 同时本试题也是对那些要求学生机械地记忆或背诵概念的教师一次善意的规劝 和教训 2 有关化学式 H2O 的意义 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表示水这种物质 B 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 表示 1 个水分子 D 表示 1 个水分子由 1 个氢分子和 1 个氧原子构成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化学用语的内容主要包括元素符号 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以及少量的离子符号 其 中元素符号是基础 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是重点 看懂化学用语并且能够正确表达其意义是学习化学要达到的 基本认知目标 也是化学考试的必考内容 本题以最为常见的化学式之一 H2O 为例 用意是显而易见的 避免繁 难 偏 目标直指对化学式的理解和认识 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对化学式的认识出现偏差一般集中 在微观理解方面 特别是对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 2 与某些单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 2 的区别 本题正是通过这一切入点 考查考生对化学式的认识是否完备 反映出中考化学十分重视本学 科的基础知识 3 下列事实及对这些事实的解释 二者不相符合的是 A 金属导电 原子是运动的 题序 B 夏天铁轨之间的缝隙变小 原子之间有间隔 C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如氧气活泼 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D 电解水制取氢气和氧气 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自然界的某些现象作出解释 是自然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也是 课程标准 的基本 要求 实现能够 正确解释 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是联系 将书本知识与自然界的现象或事实相联系 用 化学的眼光审视自然 灵活运用知识 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 在教师看来 知识量并非太多 但在学生看来 已经不少 如何正确而准确地运用它们 从学生的角度讲确实尚存一定的困难 结合本题 我们会发现 这是 一道典型的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试题 运用书本或课堂中学习的微观知识 将其与宏观现象相对应 并且合理 的加以解释 对于学生而言 在那些 众多 的已学知识中遴选出相关知识并且与试题中所列出的现象或事实 一一对应 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而在此 这种 遴选 思维却恰恰是正确解答这道试题的关键所在 本题 的得分率为 52 50 即有近半数考生答错 想必在此近半数的考生中 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将书本知识与 自然相联系和 遴选 思维缺乏者不会不在少数 所以 从这个角度讲应当引起我们化学教师的深思 4 下列食物中富含油脂的是 A 米饭 B 蔬菜 C 花生米 D 豆腐 5 俗话说 火需空心 是指柴禾架空才能烧得更旺 这是因为 A 散热更快 B 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C 使着火点降低 D 柴禾与空气中氧气接触更充分 6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青少年长期饮用纯净水有益健康 B 家里烧开水的目的之一是使硬水软化 C 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蛋白质 D 无色透明的液体一定是纯净水 7 下列生活经验中 不合理的是 A 用稀盐酸除铁锈 B 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渍 C 用食醋除水壶中的水垢 D 用钢丝球洗刷铝锅上的赃物 10 下列有关化学物质与人类生命活动关系的叙述中 不正确的是 A 蒸馒头时加入适量的纯碱 B 加过量的亚硝酸钠 以保证肉质鲜美 C 为了预防甲状腺肿大症 应食用加碘食盐 D 夏天出汗多 应及时补充盐和水 调节体液平衡 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 科学生活化 生活科 学化已成为课程改革的既定目标之一和实践共识 在科学的生活方式中提高科学素养 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 提高生活质量 应当成为实际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的中考在联系生活经验 引导生活科学化 方面与历年比较 从题量而言是空前的 结合这 5 道试题 其中特点和对教学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1 从最普通的生活中发现化学与人类的关系 人的第一需要是吃喝 当人们 特别是学生明白了在所吃所喝中所摄取的是什么样的化学物质时 相信 学生获得的决不仅仅是几条化学知识 而是自身科学素养的提高和科学的生活习惯的开始养成 这样的素养和 习惯会促使和引导他们去不断地深入观察生活 发现和探究生活中的那些不仅包括化学在内的科学领域 所以 从本质上讲 生活本身就是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之源 2 从最一般的经验中领悟化学或科学 火需空心 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总结出的经验 然而 在人们未能揭示其内在本质的时候 它也只能 一直停留在经验之谈中 但是 一旦它被赋予化学的内涵 就转化成为科学 从这一角度讲 引导学生领悟化 学和科学 像 火需空心 这样的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 生活蕴涵着科学 经验是通向科学殿堂的阶 梯石 我们教师的职责和任务就是有选择地信手拈来这些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的经验 从中披沙拣金 让科学的 灵光在学生的脑海中不断闪烁 3 客观和辨证地认识化学 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 性质决定用途 这是实际教学中教师所遵循的基本思路 然而 物质在发挥其用途 时 也未必只产生一种效果 钢铁的硬度比铝合金大 钢丝球固然能洗刷掉铝锅上的赃物 但是也能破坏铝锅 表面 氧化层 这种破坏甚至有损人体健康的可能 所以 在认识物质方面 要承认物质性质的客观性 但在 认识物质的作用方面 则应当用辨证的眼光看待 8 某同学测定的下列数据中 不合理的是 A 用 10mL 量筒量取了 6 5mL 水 B 用 pH 试纸测得某地水的 pH 为 5 4 C 测得某粗盐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92 5 D 用托盘天平称得某小苏打样品的质量为 12 6g 实验历来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该环节一旦脱节 化学的一切都将如同空中之楼阁 然而 实验也 决不仅仅只是动手操作而已 其中还隐含一系列的分析和判断 例如选用什么样的仪器最有利于实验的成功完 成 所得实验数据是否在分析或预计范围之内等等 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 学生计算某溶液中溶 质的质量分数 所得结果大于 100 而学生竟丝毫没有意识到该计算过程一定有误 本题虽然是一道对课本 中一习题的略加改编 但却鲜明的提示我们 化学教师 科学的分析和思考伴随着科学探究的始终 科学的 思维既是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形成的 也是在对实验过程及结果的缜密思考中形成的 合理的虽然未必是科学 的 但科学的一定是合理的 合理性是通向科学性的一条捷径 也是学生形成科学自然观的一条有效途径 本 题的得分率为 51 66 近半数考生误选 这样的结果实在不得不令人思索 那么就本题而言 造成考生高比例误选的原因究竟在哪儿呢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本试题 A 用 10mL 量筒量取了 6 5mL 水 C 测得某粗盐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92 5 D 用托盘天平称得某小苏打样品的 质量为 12 6g 该三个选项从化学的角度讲 无疑既是合理的 也是科学的 当然不在题意的选项之列 作为 单项选择题 B 选项便成为本试题唯一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其次 再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教材中是怎样呈现有 关 B 选项的相关内容的 人教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化学 九年级 下册 首先教材陈述 pH 是 用来表示溶液酸碱度的 并且指出 pH 的范围通常在 0 14 之间以及 pH 和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的对应关系 然后 指明 测定 pH 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 pH 试纸 并且采用 活动与探究 的方式 用 pH 试纸测定一些液体的 pH 最后说明 了解溶液的酸碱度有重要意义 还列出了一系列与生产和生活有密切关系的重要 pH 及其范 围 在此要指出的是 1 教材中明确了 pH 的范围在 0 14 之间 说明 pH 有用小数表示的可能 2 在 活动与探究 用 pH 试纸测定一些液体的 pH 中并无明确指明用 pH 试纸测定的 pH 只能精确到 整数位 可以想见 在真实的这个 活动与探究 中 难免甚至一定会出现 pH 试纸所呈现的颜色介于两比色 卡之间 这里尚且不论不同的人对颜色的认定有所不同 这样势必会出现 估值 从而引出用带有小数的数 值表示 而这样的做法不仅是合理的 而且也是科学的 3 在教材中列出的所有 pH 数据中 几乎全部是用小数表示 有的甚至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二位 如 农作物一般适宜在 pH 为 7 或接近 7 的土壤中生长 正常雨水的 pH 约为 5 6 酸雨的 pH 小于 5 6 人体血浆 pH 范围在 7 35 7 45 之间 等等 当然 这些数据自然不会是用 pH 试纸测得的 但这无疑 给教学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综合上述分析 我们不能不看到 教材中的这道习题和从教材中 脱胎 而来的这道试题本身则带有或 多或少的缺憾 即把用 pH 试纸测得的 pH 局限于只能精确到整数位 这样的定位既存在着在分析上的不合理性 也存在着在实验上的不科学性 这或许是导致本试题有近半数的考生误选的客观原因之一 9 恒温条件下 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饱和食盐水久置后会有少量晶体析出 这是因为 A 溶剂量减少 B 溶解度减少 C 溶液不稳定 D 生成了新物质 11 草木灰是农村广泛使用的一种农家肥 它的水溶液显碱性 下列化肥能与草木灰混合使用的是 A B C D 2 2 NH COClNH4 34NO NH 424 SO NH 12 某金属 M 能置换出稀硫酸中的氢 但不能使溶液中的锌析出 则 M 可能是 2 3 NO Zn A 铜 B 银 C 铁 D 铝 13 我们学习过以下常见的酸 碱 盐 请你归纳这五种物质能两两相互发生HCl 42SO H 2 Ca OH 32CO Na 化学反应的共有 A 4 组 B 5 组 C 6 组 D 7 组 用化学的原理对化学问题或现象作出判断和解释是化学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 以上四道试题的共同之处 在于 它们都有着各自的原理性背景知识 分别是 溶液结晶的条件 氨盐与碱反应有氨气生成和金属活动性 顺序以及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定 只要了解或掌握这些原理性背景知识 这几道试题选对的可能性则会很 高 但是我们却发现 第 9 题和第 12 题的得分率相对高且相差无几 分别为 61 53 和 62 58 而第 11 题的 得分率却只有 37 83 在所有试题中得分率为最低 这是什么原因呢 或许从这些原理性背景知识在教材中 呈现方式的差异可以得出几分解释 溶液结晶的条件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这两部分内容是以教材中的所谓 正文 呈现出来的 并且配以相关 的 活动与探究 有的还在各自所在课题的最后被 载入 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的栏目中 故而 这部 分内容在实际教学和复习中无疑被当作 重中之重 而倍加重视 再来看看氨盐与碱反应有氨气生成的知识出 于何处 它出自教材中的另一栏目 资料 而真正对解答第 11 题有直接作用的知识还并非出现在 资料 之中 而是 资料 的一个注角 被书写在 正文 页面最后一行的下面 想必师生把 资料 真的当成可参 考可不必参考的资料了 而恰恰是这一 资料 在中考中却真的 参考 了 从第 11 题的得分率仅为 37 83 这个数据似乎折射出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 重视教材中的 正文 和 活动与探究 而轻视 资料 调 查与研究 和 讨论 这其中的原由想必是不言而喻的 而长期如此下去 则又是令人担忧的 因为 课程 标准 未能够在教学中被全面贯彻 课程改革未能够得到整体推进 第 13 题由于所涉及的原理性背景知识在教材中相对分散 所以看上去有一定的综合性 但是这些并非解 答本题的关键 站在考生的角度分析 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能否正确将试题中的五种物质通过两两组合 形成十个 物质对 然后运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一一判断它们可否发生反应 在这一过程中 如果两两组合 的 物质对 数目有误 可能导致错选 运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各 物质对 可否发生反应有误 也可能 导致错选 再加之本题所具有的一定综合性 所以 我们认为 本试题的得分率为 51 06 是可以理解的 基 本反映出考生群体的正常水平 二 非选择题 今年的非选择试题包括填空 应用和实验探究三个方面 7 道试题 31 个得分点 共计 47 分 非选择 试题侧重于考查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14 为防止煤气泄漏使人中毒 常在煤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 C2H5SH 1 乙硫醇由 种元素组成 其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2 乙硫醇在煤气燃烧过程中也可以充分燃烧 其化学方程式 则 X 的化学式为 化学式具有多重含义 从化学式还能推延出许多相关信息 正确理解和表述包括化学式在内的化学用语 是提高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任务 本试题得分率为 66 10 在平均失分率近三分之一的考生中 除空白者外 第 1 小题的的第一空出现的主要错误有 1 两 种 2 四 种 3 五 种 如果说考生填写 四种 是 依据化学式中出现四个元素符号而认为该考生对化学式的理解仅为一知半解 那么填写 两种 和 五种 者 则可认为无任何依据了 他们即可以被认为根本看不懂化学式 第 1 小题的第二空主要错误有 1 24 5 32 1 2 2 6 1 3 6 3 16 4 1 2 5 2 5 1 6 24 5 33 7 2 5 1 1 8 1 2 3 4 5 9 3 2 10 12 1 32 11 2 5 在这 11 种错误中 以第 1 种为最多 很明显 考生在此计算各元素的原子相对质量之和时 是以元素符 号在化学式中每出现一次而计算的 并未考虑是否有相同元素 其次为第 2 种 也很明显 考生在此计算的是 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当然 也有错用相对原子质量而误算的 如第三种 更多的则是难以看明凭借何种依据 而计算出如此结果 如果说选择题的第 2 题考查的是化学式的表层意义的话 那么本题则是在考查化学式的内 延意义 第 2 小题出现的主要错误有 1 O2 2 H2SO4 3 2S2O2 4 SH4O6 5 S 6 SH6 7 H3O2 8 C2H3 9 H3O 10 SO4 解答 2 小题的要领有两个方面 一是利用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原理 寻找其中的缺失元素和未配平原子 二是将它们组合成符合题意的化学式 显而易见 出现这样或那样错误的考生并未领会和掌握本题的解答要领 15 如右图所示 在一只倒扣的大烧杯中 正放两只小烧杯 其中 A 杯中盛有足量浓盐酸 B 杯中盛有少量滴有酚酞溶液 的 NaOH 稀溶液 请回答 1 放置一段时间后 B 杯中出现的现象是 2 该现象说明浓盐酸具有的性质是 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科学 运用物质的性质解释实验 通过实验探索物质的性质 始终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 容 学习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也是 课程标准 的基本组成部分 本试题的特点 一是在一个得分点上运用 数个知识点 对于第 1 小题的填空 拥有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酚酞在 NaOH 溶液中显红色以及盐酸能与氢氧 化钠反应等这样的知识是考生填对本空的前提 二是在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关系上 必须体现相互对应 对于第 2 小题的填空 填写正确的关键是 所列出的浓盐酸的性质必须能够充分说明和解释第 1 小题中所填写 的现象 所以 从表面上看 本题似乎重在考查物质的性质 如若仔细分析该题的结构 则不难发现 其中也 隐含着在考查考生的思路或观念 从以下所收集的考生的错误答案 基本可以归纳出 出错的考生绝大多数都 是在以上两方面有不同程度的缺失而丢分 第 1 小题错填的情况 1 酚酞溶液逐渐变红 2 酚酞溶液的 NaOH 变红 3 溶液变红 4 从蓝色变为物色 5 A 杯变红 6 溶液变少了 7 NaOH 质量变少 8 NaOH 的稀溶液成红色 9 变红 10 烧杯 B 的杯壁上附着白雾 第 2 小题错填的情况 1 扩散性 2 遇无色酚酞变红 3 使指示剂变色 4 不可以让指示剂变色 5 与酚酞溶液发生反应 6 腐蚀性 7 易溶于水 8 脱水性 9 不挥发 结构稳定 10 吸水性 11 显碱性 12 使紫色石蕊变红 16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 鸟巢 的外层是用一根根钢筋象编篮子一样编织起来的 形成了一个科学有序的空心 外罩 1 鸟巢 填 能 或 不能 用生铁来编织 原因是 2 钢铁与 直接接触容易生锈造成损失 请你说出一种防止钢铁生锈的具体方法 该题巧妙地把 鸟巢 引入试题 把考查化学置于如此的情境之中 首先可使读题者既觉新颖 又有感触 不由得将考生的思路朝着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方向上引领 既然考点在此 当然丢分点也自然在此 错 误多数集中于本试题的第二 三空格 对于第二空格的错误形式 绝大多数填写的是 生铁容易生绣 从此 可以看出 在出现错误的考生中 防锈蚀意识强于利用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意识 究其原因 不外乎两个方面 一是金属锈蚀现象深入于考生的生活经验之中 又属于化学变化 更易于联系本题 二是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 相对远离学生生活 其中所谓的强度 硬度 韧性等概念在教材中也仅是一闪而过 它们在学生生活经验中的 印记远远逊色于钢铁的生锈 在这里 经验的诱导使部分考生的思路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而对于第三空格 钢铁生绣的原因 部分考生则仍然仅仅停留在生活经验的层次上 不是漏写水 便是少写空气 或氧气 尚 不能全面认识锈蚀的本质 从对本试题的分析 能够让我们充分意识到 单凭经验来完成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靠不住的 尽管经验 有其正确性的一面 但经验的内容归根结底是片面的和不完善的 难以揭示事物本质的内在联系 化学教师 乃至从教自然科学的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 就是帮助学生将经验提升为科学 17 某大型火电站使用的燃料主要是煤 附近某学校化学兴趣小组为研究废气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进行了多方面的实验和 记录 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1 收集本地区某次雨水进行测试 其 pH 约为 5 测得火电站周边土壤的 pH 约为 6 甘草为该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 参照下表 作物小麦油菜西瓜甘草 适宜生长的 pH5 5 6055 8 6 76 0 7 07 2 8 5 从土壤酸碱性考虑 你认为该地区还适宜种甘植草吗 说明理由 2 该校兴趣小组采用熟石灰来降低校园花池土壤的酸性 但效果不明显 小明同学提出可能是熟石灰已变质 于是大家 一起设计实验方案并取样品进行实验证明 熟石灰确实已经部分变质 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证明熟石灰样品部分变质 实验仪器 玻璃棒 胶头滴管 实验药品 水 酚酞溶液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 样品中有氢氧化钙存在 样品中有碳酸钙存在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如果你是该小组的成员 请你为火电站提出一条减少废气对周边环境污染的建设性意见 帮助学生 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是 课程标准 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的组成部 分 本试题的第 1 小题充分体现出这一要求 它隐含着 当自然条件发生变化时 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将会 随之变化 而其中的化学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如何参考这些因素是转变经济活动方式的关键 在考生的解答中 绝大多数都能够判断甘草已不适宜种植 但在解释原因时 则是错态百出 本试题的第 1 小题 错误的形 式归纳起来一般有以下三种 1 审题不清 将解释甘草为何不适宜种植理解为选择最适宜种植的作物 所以这类解答则变成了以主 要解释为何小麦适宜种植 2 词不达意 通过阅读考生所写语句 似乎能够明白考生所想 但仔细分析 则又并非如此 如 1 因为该地区土壤显酸性 而甘草 pH 显碱性 所以不宜存活 2 因为周边土壤显酸性 干草是碱性物质 在酸性的土壤上种植甘草会影响作物生长 3 因为土壤的酸碱性会给甘草带来伤害 所以该地区不适合种植甘草 4 因为甘草显弱碱性 土壤显弱酸性 易发生反应 损害甘草 阻止生长 5 因为甘草显碱性 土壤显酸性 易发生反应 6 种植甘草的土壤显碱性略大 而周边土壤对甘草还显碱性 3 盲目联系 解释内容与本试题所涉及知识无关 如 1 因为甘草是碱性的 如果燃烧 会生成 SO2 NO2造成酸雨 2 因为测试的 pH 都小于 7 只有甘草可以中和 3 因为土壤不够清洁 以上这些错误形式 除表现出考生思路不明外 语言表达不清也是主要症结之一 在纸笔考试中 对化学实验的考查通常有两类命题方式 一是呈现实验步骤 让考生写出实验现象和结 论 二是给出结论 让考生写出能得到该结论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第 17 题的第 2 小题就属此类 解答 这类实验试题的基本分析思路是 由结论逆推现象 然后再设计可产生如此现象的实验步骤 即 结论 实 验现象 实验步骤 本试题的第一个结论是 样品中有氢氧化钙存在 结合题意 只要证明显碱性即可 那 么如何证明显碱性 根据试题中已给出酚酞溶液 则只要使酚酞变红即可 这样 酚酞变红 的现象即与 样 品中有氢氧化钙存在 的结论形成了因果对应 而酚酞变红必须在溶液中发生 所以就必须有一个将样品配置 成溶液的步骤 这样 酚酞变红 的现象即与 配置溶液 的操作又形成了因果对应 如此这样一环扣一环 答案则会尽在眼前 但是 具备如此思路的前提是 必须掌握诸如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 酚酞遇碱显红色以及 氢氧化钙溶液如何配置等化学知识 没有这些知识作为支撑 所谓 一环扣一环 的思路则就成了纸上谈兵和 无本之木 由此可见 对本试题而言 考生必须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和正确的分析思路 方能完成此题 纵观 本题的错误答案 表现形式无外乎出自以上分析的两点 不是所写操作与现象无因果对应 现象与结论无因果 对应 便是碳酸钙 氢氧化钙性质相互混淆 无法理清 或者指示剂变色混乱 18 适量的铁粉与 147g 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 生成氢气的质量是多少 计算此题时 除题中所给数据必须使用外 还缺少的一个数据是 若用 a 表示此数据 计算生成的氢气的质量 本试题的得分率为 39 49 是所有得分率中的次最低 从卷面看 考生失分的形式有以下几方面 1 有相当部分考生的卷面为空白 究其原因主要是本试题的命题方式与实际教学差别较大 在学生的 学习过程中 得到的训练主要是运用题目中的数据进行运算 并且努力使结果正确 至于题目中是否缺少相关 数据 学生既很少考虑 教师也很少设置 甚至从未设置 相对于考生 试题发问方式的新颖 致使这道本质 上看并不能称之为难题的试题 却让相当部分考生无从思绪 只好留下一片空白 2 同样有相当部分的考生将 147g 稀硫酸直接列入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这样的情况在历年的考试中 都曾出现 而且从未低于教师所预想 由此可见 硫酸 稀硫酸 一定质量分数的硫酸溶液等诸如此类的概念 区分在实际教学中始终未能很好的得到解决 以至于成为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内镜检查患者告知书及风险提示范本
- 炼钢原料加工工中秋节后复工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带状疱疹临床治疗方案与用药指南
- 紫胶生产工中秋节后复工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小学生同步拼读练习方法集合
- 连铸工国庆节后复工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蜂产品加工工国庆节后复工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钽铌分离工节假日前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丙烷脱氢装置操作工节假日前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反应香精配制工节假日前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厂房搬迁管理办法
- 保险学考试题(附答案)
- 中药处方点评管理办法
- 国企纪法教育实施路径
- 药品发放登记管理制度
- 临床科室科研管理制度
- 铁艺围栏采购合同
- 中国皮肤基底细胞癌诊疗指南2023
- 卫星通信技术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场景分析
- 黄旭华人物介绍
- 《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