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赛《温病学》试题_第1页
决赛《温病学》试题_第2页
决赛《温病学》试题_第3页
决赛《温病学》试题_第4页
决赛《温病学》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临床学院大学生知识和技能竞赛决赛中医临床学院大学生知识和技能竞赛决赛 温病学温病学 试题试题 一 单选题 一 单选题 每小题有 每小题有 A A B B C C D D E E 五个备选答案 其中只有一个为最佳五个备选答案 其中只有一个为最佳 答案 其余选项为干扰答案 在五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答案 其余选项为干扰答案 在五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并将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 的号码填在右边的括号内 的号码填在右边的括号内 1 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是 A 以卫气营血和三焦为核心的辨治理论体系的确立 B 以吴有性为代表的温疫学派医家的出现 C 以寒凉清热为主的治则的确立 D 伏邪温病学说的确立 E 温病病因学说的确立 2 下列哪项不属 难经 所言广义伤寒的病种 A 温病 B 热病 C 中风 D 湿温 E 暑温 3 温病学的萌芽阶段是在 A 战国至晋唐时期 B 宋金元时期 C 明清时期 D 民国时期 E 新中国成立后 4 温病学的成长阶段是在 A 战国至晋唐时期 B 宋金元时期 C 明清时期 D 民国时期 E 新中国成立后 5 温病学说成熟时期是 A 宋金元时期 B 明清时期 C 新中国成立后 D 战国至晋唐时期 E 鸦片战争以后到新中国成立前 6 被誉为 温热大师 的医家是 A 王孟英 B 吴又可 C 吴鞠通 D 叶天士 E 薛生白 7 温病的病名首见于 A 内经 B 伤寒论 C 外台秘要 D 肘后备急方 E 诸病源候论 8 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是 A 温病条辨 B 伤寒论 C 温疫论 D 内经 E 温热论 9 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 语出哪部经典著作 A 素问 B 难经 C 伤寒论 D 金匮要略 E 灵枢 10 湿热病篇 的作者是 A 王孟英 B 薛生白 C 吴鞠通 D 吴又可 E 叶天士 11 提出 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从病名 病机 治法等方面提出温病与伤寒不同的医家 A 王叔和 B 刘河间 C 王安道 D 王焘 E 孙思邈 12 明清时期温病学家中创建 卫气营血 辨证体系的是 A 叶桂 B 刘完素 C 吴瑭 D 薛雪 E 吴又可 13 明清时期温病学家中吴瑭的代表作是 A 温热论 B 湿热条辨 C 诸病源候论 D 温疫论 E 温病条辨 14 在温病学发展史上创新论 立新法 制新方 使温病在摆脱伤寒体系束缚的道路上向 前推进了一大步的医家是 A 叶天士 B 刘河间 C 王安道 D 吴有性 E 朱肱 15 五疫之至 皆相染易 语出 A 内经 B 难经 C 伤寒论 D 千金方 E 温疫论 16 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 出自 A 内经 B 难经 C 伤寒论 D 伤寒总病论 E 伤寒例 17 温病 又名疫者 以其延门阖户 如徭役之役 众人均等之谓也 语出 A 王叔和 伤寒例 B 张仲景 伤寒论 C 吴又可 温疫论 D 杨栗山 伤寒温疫条辨 E 叶天士 温热论 18 天行之病 大则流毒天下 次则一方 次则一乡 次则偏着一家 语出 A 王叔和 B 庞安常 C 雷少逸 D 吴又可 E 陆九芝 19 吴又可对温病学的贡献是 A 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学专著 温疫论 B 提出温病致病的病因是温邪 C 指出温邪热变最速 D 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E 治疗方面以扶正为第一要义 20 下列诸项中 除哪项以外均是吴又可的贡献 A 提出温疫致病的原因是时行之气 B 指出温疫有强烈的传染性 C 感染途径从口鼻而入 D 治疗方面 以祛邪为第一要义 E 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学专著 温疫论 21 三焦 的概念首先见于 温病条辨 外感温病篇 伤寒杂病论 黄帝内经 温热论 22 湿热病篇 的作者是 A 王孟英B 薛生白C 吴鞠通D 王安道 E 叶天士 23 温热经纬 的作者是 A 叶天士 B 刘河间 C 王孟英 D 薛生白 E 吴又可 24 对湿热性质温病的病因 病机 辨证论治作专门论述的专著是 湿热病篇 温疫论 温热经纬 温病条辨 外感温病篇 25 吴又可认为 温疫与温病是 A 并列关系B 隶属关系 C 无关系 D 同病异名 E 异病异名 26 提出疠气病因学说的医家是 A 王孟英 B 吴又可 C 吴鞠通 D 叶天士 E 薛生白 27 首先提出新感温病学说的医家是 A 叶天士 B 吴又可 C 王安道 D 汪石山 E 刘河间 28 温病的基本概念下列哪项提法欠妥 A 以发热为主症 B 具有传染性 C 易化燥伤阴 D 热象偏重 E 感受温邪 29 说明温病的诸特点中 以下哪种提法是欠妥的 A 病因是感受外邪所致 B 有传染性 流行性 C 有季节性 地域性 D 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 E 临床表现有共同性 30 下述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应除外哪项 A 起病急骤传变较快 B 发热为主症 C 易出现险恶证候 D 病程中易耗伤阴津 E 末期易见后遗证候 31 邪之所着 有天受 有传染 语出 A 内经 B 难经 C 温疫论 D 温病条辨 E 温热论 32 新感温病初起特征应除外哪项 A 发热恶寒 B 无汗或少汗 C 口渴尿黄 D 头痛咳嗽 E 脉浮数苔薄白 33 下列温病中不属于新感温病的是 A 风温 B 暑温 C 伏暑 D 湿温 E 秋燥 34 依据发病季节而命名的温病是 A 风温 B 春温 C 暑温 D 湿温 E 伏暑 35 依据临床特征而命名的温病是 A 伏暑 B 风温 C 暑温 D 湿温 E 春温 36 下列除哪项外 都是依四时主气命名的温病 A 风温 B 春温 C 暑温 D 湿温 E 秋燥 37 根据四时主气命名的温病是 A 伏暑 风温 B 春温 大头瘟 C 冬温 秋燥 D 风温 湿温 E 暑温 烂喉痧 38 关于温病的命名和分类 下列哪项提法最正确 A 根据四时主气命名的有春温 暑温 湿温 秋燥 B 根据发病季节命名的有伏暑 秋燥 冬温 C 根据临床特点命名的有伏暑 大头瘟 烂喉痧 D 根据病证性质分为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 E 以上都不正确 39 下列何种温病为湿热性质的温病 A 风温 B 春温 C 伏暑 D 温毒 E 暑温 40 下列病种中 哪种属伏气温病 A 风温 B 春温 C 暑温 D 湿温 E 秋燥 41 以下哪种不属于温热性质的温病 A 风温 B 春温 C 暑温 D 伏暑 E 秋燥 42 风温 暑温 湿温 秋燥的命名 主要根据的是 A 四时主气 B 初起证候类型 C 临床病证的特点 D 传变的快慢 E 证候的性质 43 伏邪温病初起特征应除外哪项 A 发热恶寒 B 高热不寒 C 烦渴尿黄 D 舌红苔黄 E 脉数有力 44 属于温毒类的温病是 A 风温 B 湿温 C 暑温 D 秋燥 E 烂喉痧 45 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除下列哪项 多从口鼻而入 先犯肺卫 易损伤肺阴 易损伤胃阴 变化迅速 易耗伤阳气 46 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应除外哪项 A 起病较缓 B 传变较慢 C 易困清阳 D 易阻气机 E 易伤脾肺 47 春温的致病因素是 A 温邪 B 温毒病邪 C 温热病邪 D 湿热病邪 E 疠气 48 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下列哪项提法欠妥 A 多发生于秋季 B 病位以肺为主 C 初起必有口鼻唇咽等明显干燥征象 D 病程中易耗气伤津 E 少数严重病例后期可损伤下焦肝肾之阴 49 致病以中焦脾胃为主的温邪是 A 风热病邪 B 暑热病邪 C 温毒病邪 D 湿热病邪 E 燥热病邪 50 疠气所致疾病特点是 A 季节性强 B 地区性强 C 传染性强 D 免疫性强 E 传变性强 51 下列哪项最符合温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A 初起即犯于气分或营分 B 初起即犯于卫分或气分 C 初起即犯于营分或血分 D 初起即犯于卫分或营分 E 初起即犯于卫分或血分 52 温邪致病 大多发病急骤 除了下列哪一项 风热病邪 湿热病邪 暑热病邪 温热病邪 燥热病邪 53 导致疾病过程中易于伤津气 甚至出现津气欲脱的邪气是 A 风热病邪 B 伏寒化温的温邪 C 暑热病邪 D 燥热病邪 E 温毒病邪 54 伏寒化温病邪致病 下列哪项在病程中不易出现 A 斑疹 B 痉厥 C 神昏 D 白 E 高热 55 下列哪项不是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A 初起热象不显 B 病程缠绵 C 易困遏脾阳 D 易阻遏阳气 E 易动风惊厥 56 下列除哪项外 都与温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A 感受温邪 B 正气强弱 C 失治误治 D 自然因素 E 社会因素 57 下列哪项与温病的发病无关 A 温邪感染 B 七情内生 C 气候变化 D 正气强弱 E 社会因素 58 在中医学中 最先论述卫气营血概念的著作是 A 黄帝内经 B 伤寒杂病论 C 温疫论 D 温热论 E 温病条辨 59 下列哪项不属于气分证的基本特征 A 但热不寒 B 二便下血 C 口渴引饮 D 舌红苔黄 E 脉数有力 60 确定温邪在卫分的最重要的依据是 A 发热微恶风寒 口微渴 B 无汗或少汗 C 鼻塞流涕 D 头身疼痛 E 咽痛咳嗽 61 区别血分证和营分证的基本要点是 A 身热躁扰 B 昏狂谵妄 C 斑疹隐隐 D 吐血 衄血 E 舌质红绛 62 下述证候中 除哪项外 皆是营分见证的表现 A 心烦不寐 B 身热夜甚 C 斑疹隐隐 D 舌质紫绛 E 脉细数 63 温病证见发热微恶寒 咳嗽 胸闷 肌肤发疹 舌绛 苔薄白 脉浮细数 其病变为 A 卫气同病 B 卫营同病 C 气营两燔 D 气血两燔 E 气营同病 64 下列除哪项以外 均为温病肝风内动之象 A 舌斜舌颤 B 昏狂谵妄 C 颈项强直 D 牙关紧闭 角弓反张 E 舌体短缩 强硬 65 温病卫分证发热的特征是 A 发热微恶风寒 B 发热不恶寒 C 发热憎寒 D 但恶寒不发热 E 寒热往来 66 下列除哪项外 均是卫气营血辨证在临床上的意义 A 归纳温病病变过程中的不同证候类型 B 阐明各种温病的不同感邪途径 C 反映温病病邪入侵部位的浅深和病情的轻重 D 说明温病发展过程中的传变规律 E 作为治疗立法处方用药的根据 67 下列哪种温病不属于温热类温病 A 风温 B 春温 C 暑温 D 伏暑 E 温毒 68 温病与温疫的主要区别在于 A 传染性的强弱 B 发病的缓急 C 预后的好坏 D 传变的快慢 E 病情的轻重 69 温病气分证发热的特征是 A 发热微恶风寒 B 发热不恶寒 C 夜热早凉 D 但恶寒不发热 E 身热夜甚 70 温病营分证发热的特征是 A 发热微恶风寒 B 身热夜甚 C 发热憎寒 D 但恶寒不发热 E 寒热往来 二 多选题二 多选题 备选答案中有 备选答案中有 2 个以上正确答案 个以上正确答案 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右边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右边 的括号内 的括号内 1 温疫论 的作者是 A 吴有性 B 吴又可 C 吴鞠通 D 吴坤安 E 吴师机 2 温热论 的作者是 A 王孟英 B 王安道 C 叶天士 D 叶霖 E 叶桂 3 湿热病篇 的作者是 A 王孟英 B 薛生白 C 吴鞠通 D 薛雪 E 吴又可 4 温病条辨 的作者是 A 吴又可 B 吴瑭 C 吴鞠通 D 吴有性 E 薛雪 5 温病 又名疫者 以其延门阖户 如徭役之役 众人均等之谓也 一语出自于哪位 医家或哪本医著 A 王叔和 伤寒例 B 杨栗山 C 吴又可 D 伤寒温疫条辨 E 温疫论 6 天行之病 大则流毒天下 次则一方 次则一乡 次则偏着一家 语出哪位医家或哪 本医著 A 伤寒例 B 伤寒总病论 C 庞安时 D 王叔和 E 温热论 7 在温病学发展史上创新论 立新法 制新方及提出 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的医家是 A 叶天士 B 刘河间 C 王安道 D 吴有性 E 朱肱 8 致病易逆传心包及直中心包的病邪是 A 风热病邪 B 暑热病邪 C 湿热病邪 D 温热病邪 E 燥热病邪 9 温病症见发热咳喘胸闷 吐痰黄稠 腹满便秘 可选方有 A 调胃承气汤 B 牛黄承气汤 C 导赤承气汤 D 增液承气汤 E 麻杏石甘汤 10 日晡潮热 腹满便秘 口舌焦干 渴喜冷饮 小便短赤 可选方有 A 调胃承气汤 B 牛黄承气汤 C 导赤承气汤 D 增液承气汤 E 导赤散 11 温病热极生风和阴虚动风所选代表方剂是 A 羚角钩藤汤 B 安宫牛黄丸 C 大定风珠 D 菖蒲郁金汤 E 清宫汤 12 风热病邪致病 A 先入阳明气分 B 易逆传心包 C 先犯上焦肺卫 D 病势缠绵 传变较慢 E 后期易见肝肾阴虚 13 暑热病邪致病 A 先入阳明气分 B 易直中心包 C 先犯中焦脾胃 D 病势急骤 传变迅速 E 后期易见肺胃阴虚 14 下述属于湿热性质的温病是 A 风温 B 湿温 C 伏暑 D 秋燥 E 烂喉痧 15 下述属于新感温病的是 A 风温 B 暑温 C 伏暑 D 秋燥 E 湿温 16 下列临床表现中哪些是温热类温病恢复期邪留阴分的临床表现 A 夜热早凉 B 热退无汗 C 能食形瘦 D 脘中微闷 知饥不食 E 口舌干燥而渴 F 舌红少苔 脉沉细略数 17 对温病进行辨证时 应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结合运用 方法是 A 先以卫气营血辨证确定病变浅深层次及发展趋势 B 先以三焦辨证确定病变浅深 C 再用三焦辨证确定病邪轻重 D 再用三焦辨证确定病变部位 E 再用卫气营血辨证确定病邪轻重 18 卫气营血和三焦传变中的顺传是指 A 由卫传气 由营及血 B 从上焦传中焦再传下焦 C 由浅入深 由里达表 D 自血而营 由营转气 E 自手太阴肺经传至手厥阴心包经 19 温病上焦手太阴肺的病候可归属于 A 卫分证 B 气分证 C 营分证 D 血分证 E 气营同病证 20 温病出现厥脱的成因可有 A 热毒炽盛 气机郁滞 B 阳气大伤 虚寒内生 C 热耗阴竭 正气耗散 D 阴竭阳衰 暴脱于外 E 热灼营阴 扰神窜络 F 湿热痰浊 阻滞气机 三 判断题 三 判断题 1 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是王孟英 2 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标志温病理论体系形成的医家是吴又可 3 在温病学发展史上 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刘河间 4 我国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是 温热论 5 编著我国第一部温病学专著的医家是叶天士 6 提出 六气皆从火化 的医家是刘河间 7 温病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东汉时期 8 温病学是在 伤寒论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9 温疫论 提出了 疠气 病因学说 10 温病隶属于伤寒是在明清时期 11 温病渐从 伤寒论 体系中摆脱出来是在明清时期 12 伤寒总病论 提出邪有 天受 传染 13 伏暑是根据四时主气命名的温病 14 温热病邪初起的致病特点是以肺卫表热证为特征 15 致病易直中心包的是风热病邪 16 致病既易消退又易逆传的是暑热病邪 17 确定温邪在卫分的最重要的依据是恶寒发热同时并见 且发热重恶寒轻 18 区别血分证和营分证的基本要点是有无出血 19 邪留阴分的热型表现是身热不扬 20 热郁少阳的发热热型表现是寒热往来 21 余邪留伏阴分的发热热型表现是夜热早凉 22 里热炽盛的口渴异常表现是口大渴欲冷饮 23 热入心包的舌象表现是舌质鲜绛 24 温病逆传反映病情较为严重 25 温毒与其它温病的主要区别在于局部肿毒特征明显 26 温邪侵犯人体能否发病主要取决于正气的虚实 27 鉴别新感和伏气温病的主要依据是发病的时间 28 明代吴又可对温病学最主要的贡献是编著第一部温病学著作 29 热入营分证最常见的脉象表现是舌质红绛 30 热盛动风证脉象表现是脉弦数 31 温病邪热亢盛 应及时使用滋阴生津法以养阴扶正 32 发于春季或冬春之交 初起以里热为主的温病是风温病 33 温病热极生风所选最佳代表方剂是清宫汤 34 温病阴虚动风所选最佳代表方剂是羚角钩藤汤 35 热闭心包宜选用菖蒲郁金汤 36 痰蒙心包宜选用安宫牛黄丸 37 气营 血 两燔可选用清瘟败毒饮 38 温病和伤寒是属不同性质的外感热病 故绝不能用 伤寒论 方治温病 39 湿温的辨证 首先应辨析湿热偏盛的程度 其次是辨别病位的上下浅深 再次是审查 证情虚实转化 40 温热论 透热转气常用的药物为犀角 玄参 羚羊角之类 41 叶天士认为邪留三焦的治疗当和解少阳 42 区别阳湿伤表和阴湿伤表的关键在于发热与否 43 湿热病概禁汗法 44 湿热证 初起壮热口渴 脘闷懊忄农 眼欲闭 时谵语 为湿热酿痰 蒙蔽心包证 45 湿热证 恶寒无汗 身重头痛 为阳湿伤表之候 46 吴鞠通认为 凡病温者 始于上焦 在手厥阴 47 吴鞠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