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简明教程课后习题加答案 2_第1页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课后习题加答案 2_第2页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课后习题加答案 2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档鉴赏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习题解答大学物理简明教程习题解答 习题一习题一 1 1 r 与r 有无不同 td dr 和 td dr 有无不同 td dv 和 td dv 有无不同 其不同在哪里 试举例说明 解 1 r 是位移的模 r是位矢的模的增量 即 r 12 rr 12 rrr 2 td dr 是速度的模 即 td dr v t s d d t r d d 只是速度在径向上的分量 有rr r 式中 r 叫做单位矢 则t r t r td d d d d dr r r 式中t r d d 就是速度径向上的分量 t r td d d d 与 r 不同如题 1 1 图所示 题 1 1 图 3 td dv 表示加速度的模 即 t v a d d t v d d 是加速度a在切向上的分量 有 v v 表轨道节线方向单位矢 所以 t v t v t v d d d d d d 式中dt dv 就是加速度的切向分量 tt r d d d d 与 的运算较复杂 超出教材规定 故不予讨论 1 2 设质点的运动方程为x x t y y t 在计算质点的速度和 加速度时 有人先求出r 22 yx 然后根据v t r d d 及a 2 2 d d t r 而 求得结果 又有人先计算速度和加速度的分量 再合成求得结果 即 v 22 d d d d t y t x 及a 2 2 2 2 2 2 d d d d t y t x 文档鉴赏 你认为两种方法哪一种正确 为什么 两者差别何在 解 后一种方法正确 因为速度与加速度都是矢量 在平面直角坐标 系中 有 j yi xr j t y i t x t r a j t y i t x t r v 2 2 2 2 2 2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故它们的模即为 2 2 2 2 2 2 22 22 22 d d d d d d d d t y t x aaa t y t x vvv yx yx 而前一种方法的错误可能有两点 其一是概念上的错误 即误把速 度 加速度定义作 2 2 d d d d t r a t r v 其二 可能是将 2 2 d d d d t r t r 与 误作速度与加速度的模 在 1 1 题中已说明 t r d d 不是速度的模 而只是速度在径向上的分量 同样 2 2 d d t r 也不是 加速度的模 它只是加速度在径向分量中的一部分 2 2 2 d d d d t r t r a 径 或者概括性地说 前一种方法只考虑了位矢r 在 径向 即量值 方面随时间的变化率 而没有考虑位矢r 及速度v 的 方向随间的变化率对速度 加速度的贡献 1 3 一质点在xOy平面上运动 运动方程为 x 3t 5 y 2 1 t2 3t 4 式中t以 s 计 x y以 m 计 1 以时间t为变量 写出质点位置矢 量的表示式 2 求出t 1 s 时刻和t 2s 时刻的位置矢量 计算这 1 秒内质点的位移 3 计算t 0 s 时刻到t 4s 时刻内的平均速度 4 求出质点速度矢量表示式 计算t 4 s 时质点的速度 5 计算 t 0s 到t 4s 内质点的平均加速度 6 求出质点加速度矢量的表 示式 计算t 4s 时质点的加速度 请把位置矢量 位移 平均速度 瞬时速度 平均加速度 瞬时加速度都表示成直角坐标系中的矢量 式 解 1 jttitr 43 2 1 53 2 m 文档鉴赏 2 将1 t 2 t代入上式即有 jir 5 08 1 m jjr 411 2 m jjrrr 5 43 12 m 3 jirjjr 1617 45 40 104 sm53 4 2012 04 ji jirr t r v 4 1 sm 3 3 d d jti t r v 则 jiv 73 4 1 sm 5 jivjiv 73 33 40 204 sm1 4 4 4 j vv t v a 6 2 sm1 d d j t v a 这说明该点只有y方向的加速度 且为恒量 1 4 在离水面高 h 米的岸上 有人用绳子拉船靠岸 船在离岸 S 处 如题 1 4 图所示 当人以 0 v m 1 s 的速率收绳时 试求船运动的速 度和加速度的大小 图 1 4 解 设人到船之间绳的长度为l 此时绳与水面成 角 由图可知 222 shl 将上式对时间t求导 得 t s s t l l d d 2 d d 2 题 1 4 图 根据速度的定义 并注意到l s是随t减少的 t s vv t l v d d d d 0 船绳 文档鉴赏 即 cosd d d d 0 0 v v s l t l s l t s v 船 或 s vsh s lv v 0 2 122 0 船 将船 v 再对t求导 即得船的加速度 3 2 0 2 2 2 0 2 0 2 0 0 2 d d d d d d s vh s v s l s v s lvsv v s t s l t l s t v a 船船 1 5 质点沿x轴运动 其加速度和位置的关系为 a 2 6 2 x a的单 位为 2 sm x的单位为 m 质点在x 0 处 速度为 10 1 sm 试求质 点在任何坐标处的速度值 解 x v v t x x v t v a d d d d d d d d 分离变量 xxadxd 62 d 2 两边积分得 cxxv 32 22 2 1 由题知 0 x时 10 0 v 50 c 13 sm252 xxv 1 6 已知一质点作直线运动 其加速度为 a 4 3t 2 sm 开始运 动时 x 5 m v 0 求该质点在t 10s 时的速度和位置 解 t t v a34 d d 分离变量 得 ttvd 34 d 积分 得 1 2 2 3 4cttv 由题知 0 t 0 0 v 0 1 c 故 2 2 3 4ttv 又因为 2 2 3 4 d d tt t x v 分离变量 tttxd 2 3 4 d 2 积分得 2 32 2 1 2cttx 由题知 0 t 5 0 x 5 2 c 故 5 2 1 2 32 ttx 所以 s10 t 时 文档鉴赏 m705510 2 1 102 sm19010 2 3 104 32 10 12 10 x v 1 7 一质点沿半径为 1 m 的圆周运动 运动方程为 2 3 3 t 式中以弧度计 t以秒计 求 1 t 2 s 时 质点的切向和法 向加速度 2 当加速度的方向和半径成 45 角时 其角位移是多 少 解 t t t t 18 d d 9 d d 2 1 s2 t 时 2 sm362181 Ra 2222 sm1296 29 1 Ran 2 当加速度方向与半径成 45角时 有 145tan n a a 即 RR 2 亦即 tt18 9 22 则解得 9 2 3 t 于是角位移为 rad67 2 9 2 3232 3 t 1 8 质点沿半径为R的圆周按s 2 0 2 1 bttv 的规律运动 式中s为质点 离圆周上某点的弧长 0 v b都是常量 求 1 t时刻质点的加速度 2 t为何值时 加速度在数值上等于b 解 1 btv t s v 0 d d R btv R v a b t v a n 2 0 2 d d 则 2 4 0222 R btv baaa n 加速度与半径的夹角为 2 0 arctan btv Rb a a n 2 由题意应有 2 4 02 R btv bba 即 0 4 0 2 4 022 btv R btv bb 当b v t 0 时 ba 文档鉴赏 1 9 以初速度 0 v 20 1 sm 抛出一小球 抛出方向与水平面成幔 60 的夹角 求 1 球轨道最高点的曲率半径1 R 2 落地处的曲率半径2 R 提示 利用曲率半径与法向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解 设小球所作抛物线轨道如题 1 10 图所示 题 1 9 图 1 在最高点 o 01 60cosvvv x 2 1 sm10 gan 又 1 2 1 1 v an m10 10 60cos20 22 1 1 1 n a v 2 在落地点 20 02 vv 1 sm 而 o 60cos 2 gan m80 60cos10 20 22 2 2 2 n a v 1 10 飞轮半径为 0 4 m 自静止启动 其角加速度为 0 2 rad 2 s 求t 2s 时边缘上各点的速度 法向加速度 切向加速度 和合加速度 解 当 s2 t 时 4 022 0 t 1 srad 则16 0 4 04 0 Rv 1 sm 064 0 4 0 4 0 22 Ran 2 sm 08 0 2 04 0 Ra 2 sm 22222 sm102 0 08 0 064 0 aaa n 1 11 一船以速率1 v 30km h 1沿直线向东行驶 另一小艇在其前方 以速率2 v 40km h 1 沿直线向北行驶 问在船上看小艇的速度为何 在艇上看船的速度又 文档鉴赏 为何 解 1 大船看小艇 则有1221 vvv 依题意作速度矢量图如题 1 13 图 a 题 1 11 图 由图可知 12 2 2 121 hkm50 vvv 方向北偏西 87 36 4 3 arctanarctan 2 1 v v 2 小船看大船 则有2112 vvv 依题意作出速度矢量图如题 1 13 图 b 同上法 得 50 12 v 1 hkm 方向南偏东 o 87 36 习题二习题二 2 1 一个质量为P的质点 在光滑的固定斜面 倾角为 上以初速 度 0 v 运动 0 v 的方向与斜面底边的水平线AB平行 如图所示 求这 质点的运动轨道 解 物体置于斜面上受到重力mg 斜面支持力N 建立坐标 取 0 v 方向为X轴 平行斜面与X轴垂直方向为Y轴 如图 2 2 题 2 1 图 X方向 0 x F tvx 0 Y方向 yy mamgF sin 0 t时 0 y 0 y v 2 sin 2 1 tgy 由 式消去t 得 2 2 0 sin 2 1 xg v y 2 2 质量为 16 kg 的质点在xOy平面内运动 受一恒力作用 力的 分量为 x f 6 N y f 7 N 当t 0 时 yx 0 x v 2 m s 1 文档鉴赏 y v 0 求 当t 2 s 时质点的 1 位矢 2 速度 解 2 sm 8 3 16 6 m f a x x 2 sm 16 7 m f a y y 1 2 0 1 0 1 2 0 0 sm 8 7 2 16 7 sm 4 5 2 8 3 2 dtavv dtavv yyy xxx 于是质点在s2时的速度 1 sm 8 7 4 5 jiv 2 m 8 7 4 13 4 16 7 2 1 4 8 3 2 1 22 2 1 2 1 22 0 ji ji jtaitatvr yx 2 3 质点在流体中作直线运动 受与速度成正比的阻力kv k为常数 作用 t 0 时质点的速度为 0 v 证明 1 t时刻的速度为 v t m k ev 0 2 由 0 到t的时间内经过的距离为 x k mv0 1 t m k e 3 停止运动前经过的距离为 0 k m v 4 证 明当 kmt 时速度减至 0 v 的e 1 式中m为质点的质量 答 1 t v m kv a d d 分离变量 得 m tk v vdd 即 v v t m tk v v 0 0 dd m kt e v v lnln 0 t m k evv 0 2 t tt m k m k e k mv tevtvx 0 0 0 1 dd 文档鉴赏 3 质点停止运动时速度为零 即 t 故有 0 0 0 d k mv tevx t m k 4 当 t k m 时 其速度为 e v evevv k m m k 01 00 即速度减至 0 v 的e 1 2 4 一质量为m的质点以与地的仰角 30 的初速 0 v 从地面抛出 若 忽略空气阻力 求质点落地时相对抛射时的动量的增量 解 依题意作出示意图如题 2 6 图 题 2 4 图 在忽略空气阻力情况下 抛体落地瞬时的末速度大小与初速度大小 相同 与轨道相切斜向下 而抛物线具有对y轴对称性 故末速度与x轴夹角亦为 o 30 则动量 的增量为 0 vmvmp 由矢量图知 动量增量大小为 0 vm 方向竖直向下 2 5 作用在质量为 10 kg 的物体上的力为 itF 210 N 式中t的单 位是 s 1 求 4s 后 这物体的动量和速度的变化 以及力给予物 体的冲量 2 为了使这力的冲量为 200 N s 该力应在这物体上 作用多久 试就一原来静止的物体和一个具有初速度 j 6 m s 1的 物体 回答这两个问题 解 1 若物体原来静止 则 itittFp t 1 0 4 0 1 smkg56d 210 d 沿x轴正向 ipI i m p v 1 11 11 1 smkg56 sm6 5 若物体原来具有6 1 sm 初速 则 tt tFvmt m F vmpvmp 0 0 0 000 d d 于是 t ptFppp 0 102 d 同理 12 vv 12 II 文档鉴赏 这说明 只要力函数不变 作用时间相同 则不管物体有无初动量 也不管初动量有多大 那么物体获得的动量的增量 亦即冲量 就一 定相同 这就是动量定理 2 同上理 两种情况中的作用时间相同 即 t ttttI 0 2 10d 210 亦即 020010 2 tt 解得 s10 t s20 t 舍去 2 6 一颗子弹由枪口射出时速率为 1 0 sm v 当子弹在枪筒内被加速 时 它所受的合力为 F bta N ba 为常数 其中t以秒为单位 1 假设子弹运行到枪口处合力刚好为零 试计算子弹走完枪筒全长 所需时间 2 求子弹所受的冲量 3 求子弹的质量 解 1 由题意 子弹到枪口时 有 0 btaF 得b a t 2 子弹所受的冲量 t btattbtaI 0 2 2 1 d 将b a t 代入 得 b a I 2 2 3 由动量定理可求得子弹的质量 0 2 0 2bv a v I m 2 7 设 N67jiF 合 1 当一质点从原点运动到 m1643kjir 时 求F 所作的功 2 如果质点到r处时需 0 6s 试求平均功率 3 如果质点的质量为 1kg 试求动能的变化 解 1 由题知 合 F 为恒力 1643 67 kjijirFA 合 J452421 2 w75 6 0 45 t A P 3 由动能定理 J45 AEk 2 8 如题 2 18 图所示 一物体质量为 2kg 以初速度 0 v 3m s 1从 斜面A点处下滑 它与斜面的摩擦力为 8N 到达B点后压缩弹簧 20cm 后停止 然后又被弹回 求弹簧的劲度系数和物体最后能回到 的高度 解 取木块压缩弹簧至最短处的位置为重力势能零点 弹簧原 文档鉴赏 长处为弹性势能零点 则由功能原理 有 37sin 2 1 2 1 22 mgsmvkxsfr 2 2 2 1 37sin 2 1 kx sfmgsmv k r 式中 m52 08 4 s m2 0 x 再代入有关数据 解得 1 mN1390 k 题 2 8 图 再次运用功能原理 求木块弹回的高度 h 2o 2 1 37sinkxsmgsfr 代入有关数据 得 m4 1 s 则木块弹回高度 m84 0 37sin o sh 2 9 一个小球与一质量相等的静止小球发生非对心弹性碰撞 试证 碰后两小球的运动方向互相垂直 证 两小球碰撞过程中 机械能守恒 有 2 2 2 1 2 0 2 1 2 1 2 1 mvmvmv 即 2 2 2 1 2 0 vvv 题 2 9 图 a 题 2 9 图 b 又碰撞过程中 动量守恒 即有 210 vmvmvm 亦即 210 vvv 由 可作出矢量三角形如图 b 又由 式可知三矢量之间满足勾股 定理 且以 0 v 为斜边 故知1 v 与2 v 是互相垂直的 2 10 一质量为m的质点位于 11 y x 处 速度为 jvivv yx 质点受 文档鉴赏 到一个沿x负方向的力 f 的作用 求相对于坐标原点的角动量以及作 用于质点上的力的力矩 解 由题知 质点的位矢为 jyixr 11 作用在质点上的力为 i ff 所以 质点对原点的角动量为 vmrL 0 11 jvivmiyix yx kmvymvx xy 11 作用在质点上的力的力矩为 k fyi fjyixfrM 1110 2 11 哈雷彗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一个椭圆 它离太阳最近距离为 1 r 8 75 1010m 时的速率是 1 v 5 46 104 m s 1 它离太阳最远 时的速率是2 v 9 08 102m s 1 这时它离太阳的距离2 r 多少 太 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 解 哈雷彗星绕太阳运动时受到太阳的引力 即有心力的作用 所 以角动量守恒 又由于哈雷彗星在近日点及远日点时的速度都与轨 道半径垂直 故有 2211 mvrmvr m1026 5 1008 9 1046 5 1075 8 12 2 410 2 11 2 v vr r 2 12 物体质量为 3kg t 0 时位于m4ir 1 sm6 jiv 如一恒 力 N5jf 作用在物体上 求 3 秒后 1 物体动量的变化 2 相对 z轴角动量的变化 解 1 3 0 1 smkg15d5djtjtfp 2 解 一 734 00 tvxx x jattvy y 5 253 3 5 2 1 36 2 1 22 0 即 ir 4 1 jir 5 257 2 1 0 xx vv 113 3 5 6 0 atvv yy 即 jiv 6 11 jiv 11 2 kjiivmrL 72 6 34 111 kjijivmrL 5 154 11 3 5 257 222 12 12 smkg 5 82 kLLL 文档鉴赏 解 二 dt dz M tt tFrtML 00 d d 3 0 1 3 0 2 smkg 5 82d 4 5 d5 3 5 2 1 6 4 2 ktkt tjjttit 题 2 12 图 2 13 飞轮的质量m 60kg 半径R 0 25m 绕其水平中心轴O转动 转速为 900rev min 1 现利用一制动的闸杆 在闸杆的一端加一竖 直方向的制动力F 可使飞轮减速 已知闸杆的尺寸如题 2 25 图所 示 闸瓦与飞轮之间的摩擦系数 0 4 飞轮的转动惯量可按匀质 圆盘计算 试求 1 设F 100 N 问可使飞轮在多长时间内停止转动 在这段时间里 飞轮转了几转 2 如果在 2s 内飞轮转速减少一半 需加多大的力F 解 1 先作闸杆和飞轮的受力分析图 如图 b 图中N N 是正 压力 r F r F 是摩擦力 x F 和 y F 是杆在A点转轴处所受支承力 R是轮的重力 P是轮在O轴处所受支承力 题 2 13 图 a 题 2 13 图 b 杆处于静止状态 所以对A点的合力矩应为零 设闸瓦厚度不计 则有 文档鉴赏 F l ll NlNllF 1 21 121 0 对飞轮 按转动定律有 IRFr 式中负号表示 与角速度 方向 相反 NFr N N F l ll NFr 1 21 又 2 1 2 mRI F mRl ll I RFr 1 21 2 以 N100 F 等代入上式 得 2 srad 3 40 100 50 0 25 0 60 75 0 50 0 40 0 2 由此可算出自施加制动闸开始到飞轮停止转动的时间为 s06 7 4060 32900 0 t 这段时间内飞轮的角位移为 rad2 1 53 4 9 3 40 2 1 4 9 60 2900 2 1 22 0 tt 可知在这段时间里 飞轮转了1 53转 2 1 0 srad 60 2 900 要求飞轮转速在2 ts内减少一半 可知 20 0 0 srad 2 15 2 2 tt 用上面式 1 所示的关系 可求出所需的制动力为 N ll mRl F 177 2 75 0 50 0 40 0 2 1550 0 25 0 60 2 21 1 2 14 固定在一起的两个同轴均匀圆柱体可绕其光滑的水平对称轴 O O 转动 设大小圆柱体的半径分别为R和r 质量分别为 M和m 绕在两柱体上的细绳分别与物体1 m 和2 m 相连 1 m 和2 m 则挂 在圆柱体的两侧 如题 2 26 图所示 设R 0 20m r 0 10m m 4 kg M 10 kg 1 m 2 m 2 kg 且开始时1 m 2 m 离地均为h 2m 求 文档鉴赏 1 柱体转动时的角加速度 2 两侧细绳的张力 解 设1 a 2 a 和 分别为1 m 2 m 和柱体的加速度及角加速度 方向如 图 如图 b 题 2 14 a 图 题 2 14 b 图 1 1 m 2 m 和柱体的运动方程如下 2222 amgmT 1111 amTgm IrTRT 21 式中 RaraTTTT 122211 而 22 2 1 2 1 mrMRI 由上式求得 2 2222 2 2 2 1 21 srad13 6 8 9 10 0 220 0 210 0 4 2 1 20 0 10 2 1 21 022 0 g rmRmI rmRm 2 由 式 8 208 9213 6 10 0 2 222 gmrmT N 由 式 1 1713 6 2 028 92 111 RmgmT N 2 15 如题 2 15 图所示 一匀质细杆质量为m 长为l 可绕过一端 O的水平轴自由转动 杆于水平位置由静止开始摆下 求 1 初始时刻的角加速度 2 杆转过 角时的角速度 解 1 由转动定律 有 文档鉴赏 3 1 2 1 2 mlmg l g 2 3 2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 有 22 3 1 2 1 sin 2 ml l mg l g sin3 题 2 15 图 习题三习题三 3 1 气体在平衡态时有何特征 气体的平衡态与力学中的平衡态有何 不同 答 气体在平衡态时 系统与外界在宏观上无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系统的宏观性质不随时间变化 力学平衡态与热力学平衡态不同 当系统处于热平衡态时 组成系 统的大量粒子仍在不停地 无规则地运动着 大量粒子运动的平均 效果不变 这是一种动态平衡 而个别粒子所受合外力可以不为 零 而力学平衡态时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所受合外力 为零 3 2 气体动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理想气体的宏观模型和微观模型 各如何 答 气体动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大量微观粒子组成的系统 是从物质 的微观结构和分子运动论出发 运用力学规律 通过统计平均的办 法 求出热运动的宏观结果 再由实验确认的方法 从宏观看 在温度不太低 压强不大时 实际气体都可近似地当作 理想气体来处理 压强越低 温度越高 这种近似的准确度越 高 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是把分子看成弹性的自由运动的质点 3 3 温度概念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温度微观本质是什么 答 温度是大量分子无规则热运动的集体表现 是一个统计概念 对个别分子无意义 温度微观本质是分子平均平动动能的量度 文档鉴赏 3 4 计算下列一组粒子平均速率和方均根速率 i N 214682 sm 1 i V 10 020 030 040 050 0 解 平均速率 286421 5024083062041021 i ii N VN V 7 21 41 890 1 sm 方均根速率 286421 5024081062041021 22322 2 2 i ii N VN V 6 25 1 sm 3 5 速率分布函数 vf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试说明下列各量的物理意 义 n为分子数密度 N为系统总分子数 1 vvfd 2 vvnfd 3 vvNfd 4 v vvf 0 d 5 0 d vvf 6 2 1 d v v vvNf 解 vf 表示一定质量的气体 在温度为T的平衡态时 分布在 速率v附近单位速率区间内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百分比 1 vvfd 表示分布在速率v附近 速率区间vd内的分子数占总分 子数的百分比 2 vvnfd 表示分布在速率v附近 速率区间dv内的分子数密 度 3 vvNfd 表示分布在速率v附近 速率区间dv内的分子数 4 v vvf 0 d 表示分布在 21 v v区间内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百分 比 5 0 d vvf 表示分布在 0的速率区间内所有分子 其与总分子 数的比值是1 6 2 1 d v v vvNf 表示分布在 21 vv区间内的分子数 3 6 题 3 6 图 a 是氢和氧在同一温度下的两条麦克斯韦速率分布 曲线 哪一条代表氢 题 3 6 图 b 是某种气体在不同温度下的两条 文档鉴赏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曲线 哪一条的温度较高 答 图 a 中 1 表示氧 2 表示氢 图 b 中 2 温度高 题 3 6 图 3 7 试说明下列各量的物理意义 1 kT 2 1 2 kT 2 3 3 kT i 2 4 RT i M M mol 2 5 RT i 2 6 RT 2 3 解 1 在平衡态下 分子热运动能量平均地分配在分子每一个自由 度上的能量均为k 2 1 T 2 在平衡态下 分子平均平动动能均为kT 2 3 3 在平衡态下 自由度为i的分子平均总能量均为kT i 2 4 由质量为M 摩尔质量为 mol M 自由度为i的分子组成的系统的 内能为RT i M M 2 mol 5 1摩尔自由度为i的分子组成的系统内能为RT i 2 6 1摩尔自由度为3的分子组成的系统的内能RT 2 3 或者说热力学 体系内 1 摩尔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之总和为RT 2 3 3 8 有一水银气压计 当水银柱为 0 76m 高时 管顶离水银柱液面 0 12m 管的截面积为 2 0 10 4m2 当有少量氦 He 混入水银管内 顶部 水银柱高下降为 0 6m 此时温度为 27 试计算有多少质量氦气在管顶 He 的摩尔质量为 0 004kg mol 1 解 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RT M M pV mol 得 RT pV MM mol 汞的重度 5 1033 1 Hg d 3 mN 文档鉴赏 氦气的压强 Hg 60 076 0 dP 氦气的体积 4 100 2 60 0 88 0 V 3 m 27273 100 228 0 60 0 76 0 004 0 4 Hg R d M 27273 31 8 100 228 0 60 0 76 0 004 0 4 Hg d 6 1091 1 Kg 3 9 设有N个粒子的系统 其速率分布如题 6 18 图所示 求 1 分布函数 vf的表达式 2 a与 0 v之间的关系 3 速度在 1 5 0 v到 2 0 0 v之间的粒子数 4 粒子的平均速率 5 0 5 0 v到 1 0 v区间内粒子平均速率 题 3 9 图 解 1 从图上可得分布函数表达式 2 0 2 0 0 00 00 vvvNf vvvavNf vvvavvNf 2 0 2 0 0 00 00 vv vvvNa vvNvav vf vf满足归一化条件 但这里纵坐标是 vNf而不是 vf故曲线下的 总面积为N 2 由归一化条件可得 00 0 0 0 2 0 3 2 dd vv v v N aNvaNv v av N 3 可通过面积计算 NvvaN 3 1 5 12 00 4 N个粒子平均速率 0 0 0 2 0 0 2 00 ddd 1 d v v v vavv v av vvvNf N vvvfv 0 2 0 2 0 9 11 2 3 3 1 1 vavav N v 文档鉴赏 5 0 5 0 v到 0 1v区间内粒子平均速率 0 0 0 0 5 0 11 5 0 d d v v v v N Nv N N N Nv v 0 0 0 0 5 05 0 0 2 11 dd v v v v v Nv av N N vvvf N N 24 71 243 1 d 1 2 0 10 3 0 0 3 0 1 5 0 0 2 1 0 0 av Nv av v av N v v av N v v v 0 5 0 v到 0 1v区间内粒子数 NavvvaaN 4 1 8 3 5 0 5 0 2 1 0001 9 7 6 7 0 2 0 v N av v 3 10 试计算理想气体分子热运动速率的大小介于 1 100 pp vv与 1 100 pp vv之间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百分比 解 令 P v v u 则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函数可表示为 dueu N dN u22 4 因为1 u 02 0 u 由 ueu N N u 2 2 4 得 66 1 02 0 1 4 1 e N N 3 11 1mol 氢气 在温度为 27 时 它的平动动能 转动动能和内 能各是多少 解 理想气体分子的能量 RT i E 2 平动动能 3 t 5 373930031 8 2 3 t EJ 转动动能 2 r 249330031 8 2 2 r EJ 内能5 i 5 623230031 8 2 5 i E J J 3 12 一真空管的真空度约为 1 38 10 3 Pa 即 1 0 10 5 mmHg 试 求在 27 时单位体积中的分子数及分子的平均自由程 设分子的有 效直径d 3 10 10 m 解 由气体状态方程nkTp 得 文档鉴赏 17 23 3 1033 3 3001038 1 1038 1 kT p n 3 m 由平均自由程公式 nd 2 2 1 5 7 1033 3 1092 1 1720 m 3 13 1 求氮气在标准状态下的平均碰撞频率 2 若温度不变 气 压降到 1 33 10 4Pa 平均碰撞频率又为多少 设分子有效直径 10 10 m 解 1 碰撞频率公式vndz 2 2 对于理想气体有nkTp 即 kT p n 所以有 kT pvd z 2 2 而 mol 60 1 M RT v 43 455 28 27331 8 60 1 v 1 sm 氮气在标准状态下的平均碰撞频率 8 0 520 1044 5 2731038 1 10013 1 43 455102 z 1 s 气压下降后的平均碰撞频率 1 23 420 s714 0 2731038 1 1033 1 43 455102 z 3 14 1mol 氧气从初态出发 经过等容升压过程 压强增大为原来 的 2 倍 然后又经过等温膨胀过程 体积增大为原来的 2 倍 求末 态与初态之间 1 气体分子方均根速率之比 2 分子平均自由程之 比 解 由气体状态方程 2 2 1 1 T p T p 及 3322 VpVp 方均根速率公式 mol 2 73 1 M RT v 2 1 2 1 2 1 2 2 p p T T v v 末 初 对于理想气体 nkTp 即 kT p n 所以有 pd kT 2 2 文档鉴赏 1 21 21 Tp pT 末 初 习题四习题四 4 1 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为什么 并将错误更正 1 AEQ 2 VpEQd 3 1 2 1 Q Q 4 1 2 1 Q Q 不可逆 解 1 不正确 AEQ 2 不正确 VpEQd 3 不正确 1 2 1 Q Q 4 不正确 1 2 1 Q Q 不可逆 4 2 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分别证明 在 Vp 图上一绝热 线与一等温线不能有两个交点 题 4 2 图 解 1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有 AEQ 若有两个交点a和b 则 经等温ba 过程有 0 111 AQE 经绝热ba 过程 0 12 AE 0 22 AE 从上得出21 EE 这与a b两点的内能变化应该相同矛盾 2 若两条曲线有两个交点 则组成闭合曲线而构成了一循环过程 这循环过程只有吸热 无放热 且对外做正功 热机效率为 100 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4 3 一循环过程如题 4 3 图所示 试指出 文档鉴赏 1 cabcab 各是什么过程 2 画出对应的 Vp 图 3 该循环是否是正循环 4 该循环作的功是否等于直角三角形面积 5 用图中的热量 acbcab QQQ 表述其热机效率或致冷系数 解 1 ab是等体过程 bc过程 从图知有KTV K为斜率 由 vRTpV 得 K vR p 故bc过程为等压过程 ca是等温过程 2 Vp 图如题4 3 图 题4 3 图 3 该循环是逆循环 4 该循环作的功不等于直角三角形面积 因为直角三角形不是 Vp 图中的图形 5 abcabc ab QQQ Q e 题 4 3 图 题 4 4 图 4 4 两个卡诺循环如题 4 4 图所示 它们的循环面积相等 试问 1 它们吸热和放热的差值是否相同 2 对外作的净功是否相等 3 效率是否相同 答 由于卡诺循环曲线所包围的面积相等 系统对外所作的净功相 等 也就是吸热和放热的差值相等 但吸热和放热的多少不一定相 等 效率也就不相同 文档鉴赏 4 5 根据 B A AB T Q SS 可逆 d 及 B A AB T Q SS 不可逆 d 这是否说明可逆过程 的熵变大于不可逆过程熵变 为什么 说明理由 答 这不能说明可逆过程的熵变大于不可逆过程熵变 熵是状态函 数 熵变只与初末状态有关 如果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初末状态 相同 具有相同的熵变 只能说在不可逆过程中 系统的热温比之 和小于熵变 4 6 如题 4 6 图所示 一系统由状态a沿acb到达状态 b 的过程中 有 350 J 热量传入系统 而系统作功 126 J 1 若沿adb时 系统作功 42 J 问有多少热量传入系统 2 若系统由状态b沿曲线ba返回状态a时 外界对系统作功为 84 J 试问系统是吸热还是放热 热量传递是多少 题 4 6 图 解 由abc过程可求出b态和a态的内能之差 AEQ 224126350 AQE J abd过程 系统作功42 AJ 26642224 AEQ J 系统吸收热量 ba过程 外界对系统作功84 AJ 30884224 AEQ J 系统放热 4 7 1 mol 单原子理想气体从 300 K 加热到 350 K 问在下列两过 程中吸收了多少热量 增加了多少内能 对外作了多少功 1 体积保持不变 2 压力保持不变 解 1 等体过程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得 EQ 吸热 2 1212V TTR i TTCEQ 25 623 300350 31 8 2 3 EQ J 对外作功 0 A 2 等压过程 2 2 1212P TTR i TTCQ 文档鉴赏 吸热 75 1038 300350 31 8 2 5 Q J 12V TTCE 内能增加 25 623 300350 31 8 2 3 E J 对外作功 5 415 5 62375 1038 EQA J 4 8 0 01 m3氮气在温度为 300 K 时 由 0 1 MPa 即 1 atm 压缩 到 10 MPa 试分别求氮气经等温及绝热压缩后的 1 体积 2 温度 3 各过程对外所作的功 解 1 等温压缩 300 TK 由2211 VpVp 求得体积 3 2 11 2 10101 0 10 1 p Vp V 3 m 对外作功 2 1 1 1 2 lnln p p Vp V V VRTA 01 0 ln01 0 10013 1 1 5 3 1067 4 J 2 绝热压缩 RC 2 5 V 5 7 由绝热方程 2211 VpVp 1 2 11 2 p Vp V 1 1 2 1 1 2 11 2 V p p p Vp V 3 4 1 1093 101 0 10 1 m 由绝热方程 22 1 11 pTpT 得 K579 10 300 2 4 04 1 1 1 1 21 2 T p pT T 热力学第一定律 AEQ 0 Q 所以 12 mol TTC M M A V RT M M pV mol 2 5 12 1 11 TTR RT Vp A 3 5 10 5 23 300579 2 5 300 001 0 10013 1 A J 4 9 1 mol 的理想气体的 T V 图如题 4 9 图所示 ab为直线 延长 线通过原点 O 求ab过程气体对外做的功 文档鉴赏 题 4 9 图 解 设KVT 由图可求得直线的斜率K为 0 0 2V T K 得过程方程 V V T K 0 0 2 由状态方程 RTpV 得 V RT p ab过程气体对外作功 0 0 2 d V v VpA 0 0 0 0 0 0 2 0 0 0 22 0 0 2 d 2 d 2 d V V V v V V RT V V RT VV V T V R V V RT A 4 10 一卡诺热机在 1000 K 和 300 K 的两热源之间工作 试计算 1 热机效率 2 若低温热源不变 要使热机效率提高到 80 则高温热源温度需 提高多少 3 若高温热源不变 要使热机效率提高到 80 则低温热源温度需 降低多少 解 1 卡诺热机效率 1 2 1 T T 70 1000 300 1 2 低温热源温度不变时 若 80 300 1 1 T 要求 1500 1 T K 高温热源温度需提高500K 3 高温热源温度不变时 若 80 1000 1 2 T 要求 200 2 T K 低温热源温度需降低100K 文档鉴赏 4 11 如题 4 11 图所示是一理想气体所经历的循环过程 其中 AB和CD是等压过程 BC和DA为绝热过程 已知B点和C点的温度 分别为2 T 和 3 T 求此循环效率 这是卡诺循环吗 题 4 11 图 解 1 热机效率 1 2 1 Q Q AB等压过程 12P1 TTCQ 吸热 P mo 1AB l TTC M M Q CD等压过程 12P2 TTvCQ 放热 P mol 22DC TTC M M QQ 1 1 1 2 BAB CDC AB DC TTT TTT TT TT Q Q 根据绝热过程方程得到 AD绝热过程 DDAA TpTp 11 BC绝热过程 CCBB TpTp 111 又 BC D DCBA T T T T pppp 2 3 1 T T 2 不是卡诺循环 因为不是工作在两个恒定的热源之间 4 12 1 用一卡诺循环的致冷机从 7 的热源中提取 1000 J 的热 量传向 27 的热源 需要多少功 从 173 向 27 呢 2 一可逆的卡诺机 作热机使用时 如果工作的两热源的温度差愈 大 则对于作功就愈有利 当作致冷机使用时 如果两热源的温度 差愈大 对于致冷是否也愈有利 为什么 解 1 卡诺循环的致冷机 21 22 TT T A Q e 静 7 27 时 需作功 4 711000 280 280300 2 2 21 1 Q T TT A J 173 27 时 需作功 文档鉴赏 20001000 100 100300 2 2 21 2 Q T TT A J 2 从上面计算可看到 当高温热源温度一定时 低温热源温度越低 温度差愈大 提取同样的热量 则所需作功也越多 对致冷是不利 的 4 13 如题 4 13 图所示 1 mol 双原子分子理想气体 从初态 K300 L20 11 TV 经历三种不同的过程到达末态 K300 L40 22 TV 图 中 1 2 为等温线 1 4 为绝热线 4 2 为等压线 1 3 为等压线 3 2 为等体线 试分别沿这三种过程计算气体的熵变 题 4 13 图 解 21 熵变 等温过程 AQdd VpAdd RTpV 2 1 1 1 12 2 1 d 1d V V V V RT TT Q SS 76 5 2lnln 2 12 R V V RSS J 1 K 321 熵变 3 1 2 3 12 dd T Q T Q SS 3 2 V 1 3 p V p 12 lnln d d 2 3 3 1T T C T T C T TC T TC SS T T T T 31 等压过程 31 pp 3 2 1 1 T V T V 1 2 1 3 V V T T 23 等体过程 2 2 3 3 T p T p 3 2 3 2 p p T T 1 2 3 2 p p T T 1 2 V 1 2 P12 lnln p p C V V CSS 在21 等温过程中 2211 VpVp 文档鉴赏 所以 2lnlnlnln 1 2 1 2 V 1 2 P12 R V V R V V C V V CSS 241 熵变 4 1 2 4 12 dd T Q T Q SS 4 1 p 4 2 p p 12 lnln d 0 2 4T T C T T C T TC SS T T 41 绝热过程 1 1 1 4 4 11 44 1 11 V V T T VTVT 1 2 1 1 4 1 1 4 4411 p p p p V V VpVp 在21 等温过程中 2211 VpVp 1 1 2 1 2 1 1 4 1 1 4 V V p p p p V V 1 1 2 4 1 V V T T 2lnln 1 ln 1 2 P 4 1 P12 R V V C T T CSS 4 14 有两个相同体积的容器 分别装有 1 mol 的水 初始温度分别 为1 T和 2 T 1 T 2 T 令其进行接触 最后达到相同温度T 求熵的变 化 设水的摩尔热容为molC 解 两个容器中的总熵变 T T T T l T TC T TC SS 12 dd momol 0 21 2 mol 21 mol ln ln ln TT T C T T T T C 因为是两个相同体积的容器 故 1mol2mol TTCTTC 得 2 12 TT T 21 2 12 mol0 4 ln TT TT CSS 4 15 把 0 的 0 5kg的冰块加热到它全部溶化成 0 的水 问 1 水的熵变如何 2 若热源是温度为 20 的庞大物体 那么热源的熵变化多大 3 水和热源的总熵变多大 增加还是减少 水的熔解热334 1 gJ 解 1 水的熵变 文档鉴赏 612 273 103345 0 3 1 T Q S J 1 K 2 热源的熵变 570 293 103345 0 3 2 T Q S J 1 K 3 总熵变 42570612 21 SSS J 1 K 熵增加 习题五习题五 5 1 电量都是q的三个点电荷 分别放在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 试问 1 在这三角形的中心放一个什么样的电荷 就可以使这四个电荷都 达到平衡 即每个电荷受其他三个电荷的库仑力之和都为零 2 这 种平衡与三角形的边长有无关系 解 如题 8 1 图示 1 以A处点电荷为研究对象 由力平衡知 q 为负电荷 20 2 2 0 3 3 4 1 30cos 4 1 2 a qq a q 解得 qq 3 3 2 与三角形边长无关 题 5 1 图 题 5 2 图 5 2 两小球的质量都是m 都用长为l的细绳挂在同一点 它们带有 相同电量 静止时两线夹角为 2 如题 5 2 图所示 设小球的半径 和线的质量都可以忽略不计 求每个小球所带的电量 解 如题 8 2 图示 2 2 0 sin2 4 1 sin cos l q FT mgT e 文档鉴赏 解得 tan4sin2 0mg lq 5 3 在真空中有A B两平行板 相对距离为d 板面积为S 其带 电量分别为 q和 q 则这两板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f 有人说 f 2 0 2 4d q 又有人说 因为 f qE S q E 0 所以 f S q 0 2 试问这两种 说法对吗 为什么 f 到底应等于多少 解 题中的两种说法均不对 第一种说法中把两带电板视为点电荷 是不对的 第二种说法把合场强 S q E 0 看成是一个带电板在另一带 电板处的场强也是不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