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二中高二期中历史题.docx_第1页
襄阳二中高二期中历史题.docx_第2页
襄阳二中高二期中历史题.docx_第3页
襄阳二中高二期中历史题.docx_第4页
襄阳二中高二期中历史题.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襄阳市第二中学高二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题(2016.11) 命题人:李雄斌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汉以后,先秦诸子百家的命运开始分化: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在刹那辉煌之后烟消云散。上述“”分别是指()A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B法家、儒家、道家、墨家C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D儒家、法家、道家、墨家2史学家陈旭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写到:“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下列思想中属于材料中所说的“转变迹象”的是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C“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D“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3汉墓竹简二年律令中的“春夏毋敢伐材木山林燔草为灰”的规定,是礼记孟春“禁止伐木”、仲春“安萌芽,毋焚山林”的内容。唐律“非时烧田野”条规定,是礼记月令的“时禁”之属。材料反映了A古代已制定专门的环境保护法 B古人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C儒家生态意识影响了古代立法 D古代法律严禁焚烧山林和草木4当读到: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带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A“百家争鸣”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 B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C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D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5一位大学者的诗曰:“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生意”的根源,也就是“天地生物之心”,藉以识“理”。与此思想观点最为接近的是A格物致知 B致良知 C心即理也 D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6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出现上述现象是因为明清时期( )A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 B文化反思带有批判理性特点C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 D儒家思想内部出现流派之争7“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上述现象最早分别发生在A秦朝宋朝 B唐末明初 C唐末北宋 D秦朝明初8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国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机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据此,你认为雨果的观点是A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和创造力B中国的社会状态对科技发明起了保护作用C雨果认为西方科技更加神奇D中国传统发明缺乏发展成为生产力的土壤9“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正确评判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10京剧脸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个脸谱都有一种主色调,以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如关羽脸谱为红色,曹操是白色,包拯是黑色你认为“红色”表示A忠勇正义 B奸诈狡猾 C凶狠残暴 D铁面无私11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五代)始印五经,以后典籍,皆为版本。庆历中,有布衣毕舁,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主要表明A唐朝时雕版印刷广泛流行 B北宋时期活版取代雕版C活字印刷有助于提高效率 D印刷术促进了宗教传播12请阅读下面精美的文字,其所属的文学体裁出现的先后顺序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犹未悔!千里莺题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A B C D13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下“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文字含蓄不易读懂 B语言高雅难于理解C内容深刻影射社会 D历经数载艰辛付出14新文化运动期间,有人认为:“孔子不言神怪,是近于科学的;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人们把不言神怪的孔子打入冷宫,把建立礼教的孔子尊为万世师表。”上述引文旨在A强调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动力B全面肯定孔子非宗教迷信的科学态度C反对把孔子与民主和科学完全对立起来D说明孔子之道是反民主的封建伦理纲常1519世纪末,严复为中国引进了赫胥黎和斯宾塞的生物进化论和社会进化论思想。他腰斩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而形成天演论,在翻译过程中加进了许多自己的看法,引发了中国思想界的第一大潮,成为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以前最重要的思潮。严复的学说一度盛行的主要原因是A能提醒国人奋发图强,挽救危机 B洋务思潮破产,维新思潮兴起C天演论的科学性 D保持中华民族优越性的需要16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洋务运动抵制了西方的侵略 B“受人凌辱”指的是中国甲午战败 C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D认识到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17近代中国人的观念不断更新:“师夷长技”更新了“华夏变夷”的观念,“维新变法”更新了“尊王法祖”的观念,民主、民权更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理智、务实更新了偏颇、尚虚的观念;男女平等更新了男尊女卑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传统文化的渐趋衰落 B民主宪政的艰苦探索C独立富强的不懈追求 D人性束缚的逐渐解放18 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陈独秀倡导“用科学的态度、精神、思想和方法去对待一切传统观念和社会问题,以至于人生”。二者的区别是 前者重在科学技术,后者重在科学精神、方法 前者属于制度层面,后者深入到文化层面 前者用于反侵略,后者推动思想解放 前者思想来源于西方,后者思想源于传统文化A B C D 19下表为某校高三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类别18601899年1902年1904年数量比重数量比重哲学、社会科学123种22%327种61%自然科学162种29%112种21%应用科学225种41%56种11%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B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C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D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20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很多新词语,如政治(politics)、进口(import)、出口(export)、新闻纸(newspaper)、铁路(railway)、铁辙(track)、火轮机(1iterature)等。这段材料表明魏源( )A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 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C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 D力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21学者认为,“五四时期对人格的尊严,对人的自由, 对学术的独立探讨精神,正是当前我们开发社会资本,培养文化能力,发展有创见性的理论思维、道德理性和精神价值的必要条件”。五四时期思想多元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的放松 B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C各种政治力量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D当时中国政府推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221919年继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之后,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称赞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天才”,称马克思是“近代经济学的大家”、“近代社会运动的先觉”,由此可见( )A马克思主义已为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接受 B戴季陶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 C在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成为了当时中国较有影响的思想之一D国共合作的实现使戴季陶思想发生改变23孙中山指出,“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故要进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下列选项属于孙中山“社会革命”要求的是A反对少数满洲人专制 B反对君主一人专制C反对少数富人专制 D.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24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说:“他们的这种理论的来源,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争斗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清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在认清楚“这件事”的基础上提出了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新民主主义理论 C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D社会主义革命理论25“中国共产党走过90多年的历程,期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毛泽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二次是邓小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这两次飞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民族、民生 B民权、民生 C民族、民权 D富国、强国二、非选择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读上述示意图,概括提取其中一项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提示:概括提取其中任何一项历史信息均可,说明时要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材料一: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摘自筹办夷务始末卷25材料二: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故欲借公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 郑观应盛世危言材料三: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应付时局的三策:“第一曰采法、俄、日以定国是,愿皇上以俄国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第二策曰大集群贤以政变!;第三策曰听任疆臣各自变法。” 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材料四: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摘自陈独秀警告青年(1)材料一与材料三分别代表哪一个派别?,他们的主张有何共同之处?(2)材料二属于哪一个派别?它和材料三的主张有何相似之处? (3)材料四中的“两位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请根据以上材料,指出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图1与图2为孙中山手书。材料二 中国是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材料三 材料四 我们一定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上的报告(1)图1中的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依据图2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2)结合材料二指出毛泽东在哪一时期提出的什么重要思想及其意义。(3)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什么重要理论?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论述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4)综合四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试卷第7页,总8页参考答案1、D2C【解析】试题分析:解题时紧扣“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等关键信息,明确应该是明清时期的思想家,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民本思想,故A项排除;“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是南宋时期陆九渊的心学主张,故B项排除;“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是明末清初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与题意一致,故C项正确;“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是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提倡民主,反对孔教的主张,故D项排除。3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列出的汉墓竹简二年律令、唐律有关生态保护的规定都出自儒家经典礼记,可见儒家生态意识影响了古代立法,故选C。ABD项或者是涉及题干的部分意思,或者是没有涉及题干的主旨,故排除。4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注意题干“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科举是在隋唐时期创立,因此AB时间不符;D也不对,因为明末清初思想是批判君主专制,带有早期民主的色彩,与题干内容不符。因此选C。5【解析】A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理学格物致知的主张,故A正确。致良知,反对格物,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排除。心即理也,也属于心学,故C排除。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不属于理学思想,故D排除。6A【解析】试题分析:明清之际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但李贽的“离经叛道”遭到顾炎武和黄宗羲的指责;王夫之主张“循礼”“秉礼”,遵循等级秩序,这说明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还处于萌芽阶段。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明清时期启蒙思想不成熟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稀疏微弱,封建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故选A。BCD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7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叙述的是火药,火药最早产生于唐朝末年;“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描述的是指南针,指南正最早应用于航海是在北宋,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8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材料中“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说明中国科技发明已经出现,但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没有形成近代科技。其余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D项。9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京剧艺术的特征。古代戏曲把人物脸谱化,显然没有真实再现历史正确评断历史人物,排除AC选项;脸谱化的结果可能提升也可能贬低即歪曲历史人物的价值,排除D选项。故本题正确答案应该选择B选项。10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对于京剧脸谱每个颜色都有特定的含义,符合中国对颜色的理解。红色代表的是忠勇正义,因为这符合关羽的品格,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奸诈狡猾符合曹操的性格,所以是白色;C选项凶狠残暴是黄色,代表人物有典韦;D选项铁面无私是包公的性格,所以是黑色。11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目中“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故A项错误;北宋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高了印刷效率,但并未完全取代雕版,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其法用胶泥刻字极为神速”,故C项正确;题目中只是说明北宋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印刷效率比雕版印刷时提高了很多,并未提到对宗教的作用,故D项错误。12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所学中国古代文学相关史实,解读题干选项,可知:是楚辞,战国出国屈原的作品;是唐诗代表作;是元曲,马致远的代表作;是宋词,是李清照的声声慢。故,以时间为序排列,即。综上,故正确答案选A。其余BCD三项均不正确。13【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映。材料中“辛酸泪”、“其中味”体现作品的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答案为C。A项表面化,语言高雅难于理解不是红楼梦作品的特点,错误。历经数载艰辛付出不是作者要体现信息,故D项错误14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进步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题目中未涉及民主与科学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排除A;B项的表述无法体现题目中的信息“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排除;D项的表述无法体现题目中的信息“孔子不言神怪,是近于科学的”,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孔子不言神怪,是近于科学的;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可知陈独秀反对把孔子与民主和科学完全对立起来,故选C。15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严复的天演论一度盛行的主要原因能提醒国人奋发图强,挽救危机,故A项正确;洋务思潮破产,维新思潮兴起与天演论盛行的原因无关,故B项错误;天演论的科学性不是严复学说在当时中国盛行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天演论并没有强调要保持中华民族优越性,且当时的中国已经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故D项错误。16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所述李鸿章阐述的是西方发达的原因,李鸿章认为西方国家强盛的原因在于重视工商业,所以选D项。A项与材料无关;B项表述片面;C项中的“中体”材料没有体现。17C【解析】试题分析:近代中国人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能表明传统文化的衰落,故A项错误;“师夷长技”不是民主宪政的探索,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人思想观念更新的过程,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是为了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故C项正确;人性束缚的逐渐解放是指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逐渐解放出来,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18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魏源的“长技”指西方的自然科学,陈独秀的科学指自然科学和科学精神,故正确;魏源的“长技”属于器物层面,故错误;“制夷”体现了反侵略,新文化运动则深入到思想,故正确;两者思想均来自于西方,故错误,B项符合题意。19A【解析】试题分析:从表格的数值可以看出:20世纪初,中国翻译的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著作所占的比重明显上升,而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所占比重下降。反映出当时学习西方的重点转向人文和社会制度领域,故选A。题干看不出学习西方是被动和主动,排除B;题干提及的是学习西学比重的变化,排除C;D题干没有体现。20A【解析】试题分析:B项为最强干扰项。材料中体现出“师夷”之意,但并未表达“制夷”之意。C项错在“全面”;D项错在“政治制度”。故答案选A。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海国图志21C【解析】试题分析:辛亥革命的失败,引发人们对中国未来和中国革命道路更深的思索;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用什么方案拯救中国,各派政治力量主张各不相同,形成了五四时代思想多元的局面,C 项符合题意。A项叙述不符合史实;五四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经济基础没有根本的变化,排除 B 项;当时的中国政府文化专制的基本方针没有变,排除D项。22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B题干中没涉及戴季陶对待三民主义的态度;A题干说的是戴季陶信仰马克思主义,没说被各阶层接受;通过材料描述可知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所以C正确;D题干时间是1919,此时国共合作还未实现,排除D。23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要求。1905年,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确立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又进一步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反对少数满洲人专制是民族革命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要求,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故A项错误。反对君主一人专制是政治革命即“创立民国”的要求,目的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故B项错误。反对少数富人专制是社会革命即“平均地权”的要求,是为了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消除贫富悬殊,故C项正确。反对帝国主义是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的要求,故D项错误。24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们的这种理论的来源,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争斗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清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在认清楚“这件事”的基础上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A正确。新民主主义理论,在抗日战争时期,故B排除。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在解放战争时期,故C排除。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新中国建国后,故D排除。25A【解析】试题分析:该题是选择题,属于材料型,旨在考查学生的史实记忆与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问题的总结归纳能力。毛泽东思想解决的是近代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问题,邓小平理论解决的是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故A项对应的核心问题是正确的。26信息:儒家思想源远流长。说明:儒家思想兼收并蓄、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自己;汉武帝时期经过调整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成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垄断了教育和考试有利于儒学延续和发展;儒家思想关注民生推行仁政,广大人民群众在某种程度上也可接受;儒家思想春秋产生、战国壮大、汉代官方化、宋明时期哲理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理解,可以从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儒家思想兼收并蓄与时俱进、儒家思想发展演变历程、儒家思想的影响等角度提取信息。学生无论从何种角度提取信息都必须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诸子百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背景27(1)派别:分别是洋务派、维新派; 共同主张:向西方学习,试图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2)派别: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1分)相似之处: 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3)分别指民主与科学。 历程: 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到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外国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提高的发展历程。(3分)【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由材料一中的“李鸿章”和材料三中的“康有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代表的分别是洋务派和维新派。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维新派主张变革政治制度,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虽然在具体的学习内容和政治主张上存在不同之处,但他们都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以挽救民族危机。本题考查了洋务派和维新派思想主张的共同点。(2)材料二出自郑观应的盛世危言,郑观应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在盛世危言中提出“欲借公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即建立议院进行政治改革改革,这与后来康梁的主张存在相似之处。以郑观应为代表的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为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反映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步之处。(3)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四中的两位先生指的是“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与科学。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