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相对剥夺感的研究现状doc.doc_第1页
浅析我国相对剥夺感的研究现状doc.doc_第2页
浅析我国相对剥夺感的研究现状doc.doc_第3页
浅析我国相对剥夺感的研究现状doc.doc_第4页
浅析我国相对剥夺感的研究现状doc.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我国相对剥夺感的研究现状doc 浅析我国相对剥夺感的研究现状摘要通过文献综述法对相对剥夺感的概念、相对剥夺感的产生、影响因素、应对方式等方面的探讨,综述了近年来我国相对剥夺感研究的现状,以期引起人们重视相对剥夺感对个人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的影响,使人们对这一研究领域进行广泛的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相对剥夺感;文献综述;研究现状C915文献标志码A1002-2589 (xx)36-0067-02相对剥夺感是一种群体心理,普遍存在于每一个群体中,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不平衡的现象容易引起相对剥夺感的产生。 中国社会现在正处于改革开放的转型期,在社会格局的发展之中,不同群体之间容易产生差距,导致人们的相对剥夺感较强,特别是处于社会底层的群体,我们更应该关注他们心理的剥夺感的状况。 因此,本文主要是探讨当前的主要研究,综述其有价值的部分,为进一步发展相对剥夺理论奠定基础。 一、相对剥夺感的概念相对剥夺感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斯托弗提出。 他认为相对剥夺感是一种很矛盾的心理状态,此种心态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将自己的命运与那些既和自己的地位相近,又不完全等同于自己的人或群体做反向的比较。 社会心理学家莫顿则直接使用参照群体理论来解释相对剥夺感,即关键是人们将哪一个群体视为自己的参照群体,同哪一个群体比较。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古尔认为相对剥夺感是行动者对价值期待和价值能力不一致的认知。 可见,剥夺感是被剥夺的个体或群体在主观心理上的感受,这种剥夺感于与参照个体或群体的选择即参照对象1。 相对剥夺感是一种心理概念,又包括几个维度,从比较对象上来看,主要分为以他人为比较的横向相对剥夺感和纵向相对剥夺感,从内容上分为两方面,物质相对剥夺感和非物质相对剥夺感。 关于相对剥夺感,马克思也有过形象的论述。 马克思曾打过这样一个比喻,当大家坐在茅屋里时,并未察觉生活怎样困苦,但是当茅屋旁边出现了宫殿,就会反衬出茅屋的简陋与寒酸,再坐在茅屋里面就会感到不堪忍受了2。 可见,相对剥夺感是一个群体对于另一个群体而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相对剥夺的诸多定义表明,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相对剥夺感产生于个人或群体与另一个人或群体的比较之中;其次,是某一个个体或群体纵向的自我比较的结果3。 参照群体是个人或群体产生相对剥夺感的重要原因。 在当前的研究中,也主要集中在不同参照群体之间的比较,尤其是某些特定的群体。 二、相对剥夺感的后果分析(一)相对剥夺感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相对剥夺感作为一种群体心理,它是一个群体中的个体相对于另一个群体而产生的主观感受,长时间的较强的相对剥夺感会导致人们心理上的不平衡和失落感严重,导致个体的人格异化、主体价值迷失以及非道德化的产生,生活幸福感普遍降低,从而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 (二)相对剥夺感可能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社会是由不同群体构成,而群体又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体中存在着强烈的相对剥夺感,会引发不同群体之间的平衡,从而引起社会的动乱。 社会的构成决定了相对剥夺感的存在,如何使得相对剥夺感降低,提升底层人们主观满意度,是社会稳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 (三)相对剥夺感影响组织团结和工作效率李汉林等通过对满意度和相对剥夺感的分析,其研究表明,单位成员在资源获取和支配、收入差距及地位等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满意度和相对剥夺感进而影响其行为。 在资源获取和支配、收入差距及地位等方面处于弱势的人,其相对剥夺感比较强,采取依赖性行为和非制度化途径的倾向或可能性也比较大,进而影响组织团结4。 因此,对于一个群体而言,相对剥夺感会影响其团结和群体的效率。 三、相对剥夺感的影响因素社会心理学认为,个体或群体的相对剥夺感达到一定的强度时,则会产生不利于个体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后果,因此我们对影响相对剥夺感的因素要做深入的探讨。 目前,国内相对剥夺感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探讨了孤独感的影响因素个体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 (一)个体自身因素1.认知偏差普遍认为,个体的认知偏差会影响相对剥夺感的增强。 在对待社会现象中,存在认知偏差的个体往往只看到不好的方面,对于其他群体采取敌视或诋毁的态度,从而进一步加强了他的相对剥夺感。 有研究指出,存在认知偏差的人,不仅在相对剥夺感上表现很明显,而且在其他心理状态上也往往与他人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地为他们疏导,改变他们不正确的认知观念。 2.价值冲突在社会中,由于不同的群体的社会价值不同,其个体的价值观也不同,从而影响个体的相对剥夺感的强度。 在对城市居民的研究中,大多学者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城市居民之所以有较高的相对剥夺感,往往与价值冲突有关。 城市居民多选择高层次社会群体来比较,这是他们产生强烈的相对剥夺感的重要原因。 (二)社会因素在综述相关的研究资料中,可看出处于社会中不公平的一方的剥夺感较为强烈。 社会正在发展当中,难免会出现对某些群体不公平的现象,从而使该群体感觉到了相对剥夺。 在社会环境中,人们的相对剥夺感往往受某些特殊的因素的影响。 在城乡之间,文化上和经济上的差别,容易使居住在农村的居民产生相对剥夺感,其体验不同,从而导致相对剥夺感的强度增强。 我们应该注意强调城乡发展的协调,重视人们在对待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心态。 四、疏导和调适国内近十年才开始研究相对剥夺感,且大多只注重某些群体的现状,在疏导和调适方面还有欠缺,而相对剥夺感的影响却又有其不好的后果,这就要求我们对相对剥夺感较强的群体进行防范和化解,因而需要一些既有利于个体健康发展,也有利于社会良性运行的疏导对策,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相对剥夺感的疏导和调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方面,一个是自我调适。 (一)推进社会的和谐、公平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强调社会的和谐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群体,让他们体验到社会的公平和温暖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发挥更大的才能。 社会是个体的集合,社会的良性运行离不开个体的健康发展,从某种角度而言,个体的非正常成长社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社会管理主体的政府要置顶社会激励政策,构建公平合理的社会,保障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分配达到平衡;加强群众组织、社区组织和文化建设上的工作,给予提供心理上的疏导,营造公平、和谐、温馨的社会氛围。 (二)个体心理的自我调适在自我调适方面,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正确的认知取向,对于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能够以正确的态度来接受,选取合适的参照群体,这有利于个体的更好发展。 个体在心理上的自我调适过程中,应该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在以符合社会利益为前提下来考虑自身的利益。 五、评价与展望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对相对剥夺感的研究才开始发展,相对于西方来说,国内研究面窄,深度不够,且不少研究未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虽然在某些方面有不少的进展,但还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缺陷和不足,如涉及跨文化的研究比较少,本土化相对剥夺感测量工具的编制与应用还比较少,特殊群体的相对剥夺感研究较少,这些应该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一)相对剥夺感的跨文化和跨区域研究目前,国内大多数相对剥夺感研究往往是在某一种文化背景或某些特定地区下进行的,甚至是集中在一个民族(绝大部分研究对象是汉族),而相对剥夺感在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地区下的比较研究则较少。 不同地区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不同,决定了要全面地研究相对剥夺感的难度较大,这往往也是很多学者不想深入研究的原因。 未来的研究可以加大相对剥夺感跨文化研究的比较范围,这样可以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相对剥夺感的差异,为相对剥夺感的咨询与辅导提供理论基础。 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深入研究通过量化方式研究不同文化模式与相对剥夺感之间的作用机制;比较不同地区的相同群体相对剥夺感的差异;探究群体与个人相对剥夺感的关系等。 (二)特殊群体的相对剥夺感研究相对剥夺感达到一定的强度,将会引起有害的后果。 当今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当前有新的群体出现,这是我们在以前的研究中没有注意到的。 现今国内对留守儿童、某些特殊职位的工人的相对剥夺感研究甚少,给予关注比较多的是农民工和城市居民相对剥夺感的研究,这些新兴的弱势群体,更需要我们心理学者提供更多的关注。 (三)相对剥夺感研究的量化国内相对剥夺感的研究发展晚,很多理论都是沿用西方的研究结果,并且其研究工具往往是自编的问卷,其在量化方面及推广方面存在着不足。 由于目前在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还没有一个权威的测量工具,这也就决定了研究结果没法进行比较,这就要求我们研究者们提出适当的理论,编制信度好效度高的测量工具,以利于相对剥夺感研究的量化和概括化。 国内相对剥夺感的研究有不少进展,当然也存在许多的不足,期望更多的学者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做研究,对我国相对剥夺感做更深入系统的研究,了解不同群体的相对剥夺感,为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