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五语文第二单元文化常识_第1页
必修五语文第二单元文化常识_第2页
必修五语文第二单元文化常识_第3页
必修五语文第二单元文化常识_第4页
必修五语文第二单元文化常识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五语文第二单元文化常识必修五语文第二单元文化常识 一 作者 作品一 作者 作品 一 一 陶渊明陶渊明 东晋诗人 东晋诗人 陶渊明 约 376 427 字元亮元亮 自号 五柳先生五柳先生 晚年更名 潜潜 卒后友人私 谥 靖节先生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 今江西省九江市 人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 出生于一 个衰落的世家 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 父亲早死 因家贫 曾做过几年的官 却因 质性 自然 不愿 以心为形役 不肯 为五斗米折腰 拳拳事乡里小人 而解绶去职 过 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 自小体弱多病 曾作 五柳先生传 以自况 称自己 闲静少 言 不慕荣利 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 然而 家贫 不能常得 日子虽然过得很艰苦 见 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 他却能安贫乐道 忘怀得失 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六 十岁左右去世 深受后世文人骚客推崇 欧阳文忠公甚至认为 两晋无文章 惟 归去来 兮 即 归去来兮辞 而已 在中国诗人享有很崇高的地位 朱光潜先生认为 可 以和他比拟的 前只有屈原 后只有杜甫 二 王勃二 王勃 唐代文学家 唐代文学家 王勃 约 650 年 约 676 年 字子安子安 汉族 唐代文学家 古绛州龙门 今山西河 津 人 出身儒学世家 与杨炯杨炯 卢照邻卢照邻 骆宾王骆宾王并称为 王杨卢骆 初唐四杰初唐四杰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 据 旧唐书 记载 他六岁即能写文章 文笔流畅 被赞为 神 童 九岁时 读颜师古注 汉书 作 指瑕 十卷以纠正其错 十六岁时 应幽素科 试及第 授职朝散郎 因做 斗鸡檄 被赶出沛王府 之后 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 景物 创作了大量诗文 返回长安后 求补得虢州参军 在参军任上 因私杀官奴二次被 贬 唐高宗上元三年 676 年 八月 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 不幸渡海溺水 惊悸而死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 代表作品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等 主要文学成就 是骈文 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 堪称一时之最 代表作品有 滕王阁序 等 三 庄子三 庄子 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 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 庄子 姓庄 名周 字子休 亦说子沐 宋国蒙人 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 他 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 哲学家和文学家 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 是继 老子之后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 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 史称 漆园傲吏 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庄子最早提出 内圣外王 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 庄子洞悉易 理 深刻指出 易 以道阴阳 庄子 三籁 思想与 易经 三才之道相合 他的代 表作品为 庄子 其中的名篇有 逍遥游 齐物论 等 与老子齐名 被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 语言运用自如 灵活多变 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 人入胜 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 文学的哲学 哲学的文学 据传 又尝隐居南华山 故 唐玄宗天宝初 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 称其著书 庄子 为 南华真经 庄子 书分内 外 杂篇 原有五十二篇 汉书艺文志 著录 庄子 五十二篇 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 一般定为庄子著 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 想核心 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 在哲学 文学上都有较 高研究价值 名篇有 逍遥游 齐物论 养生主 养生主 中的 庖丁解牛 尤为 后世传诵 四 李密四 李密 西晋初年官员 西晋初年官员 李密 224 年 287 年 字令伯 一名虔 犍为武阳 今四川彭山 人 幼年丧父 母何氏改嫁 由祖母抚养成人 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 师事著名学者谯 周 博览五经 尤精 春秋左传 初仕蜀汉为尚书郎 蜀汉亡 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 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 无人供养而力辞 历任温县令 汉中太守 后免官 卒于家中 著有 述理论 十篇 不传世 其生平见载 华阳国志 晋书 代表作为 陈 情表 二 文体二 文体 一 辞赋一 辞赋 辞赋 古代一种文体 起源于战国时代 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 后人泛 称赋体文学为辞赋 辞赋盛于汉 故世称汉赋 辞为文体之名 犹之论也 盖语言之别称 惟论则质言之辞 则少文矣 楚辞 运用楚地 今湖南 湖北一带 的方言声韵 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 历史风 情 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 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 感 情奔放 想象奇特 与 诗经 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 楚辞的句式较活泼 句中有时使用 楚国方言 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 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4 楚辞 部分作品因效仿楚辞的体例 有时也被成为 楚辞体 或 骚体 骚 因其中的作品 离骚 而得名 故 后人或谓之骚 与因十五 国风 而称为 风 的 诗经 相对 分别为中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鼻祖 后人也常以 风骚 代指诗歌 或以 骚人 称呼诗人 特点特点 一 语句上以四 六字句为主 并追求骈偶 二 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三 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四 内容上侧重于写景 借景抒情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经历长期的演变 过程 发展到中唐 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 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 不讲骈偶 音律 句 式参差 压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 叫做 文赋 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 骈比起于东汉 成熟于南北朝 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 是汉代文人的常习 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 象南朝刘宋的鲍照的 芜城赋 谢惠连的 雪赋 及谢庄的 月赋 等 赋 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 经历了骚赋 汉赋 骈赋 律赋 文赋几个阶段 二 骈文二 骈文 骈文又称骈体文 骈俪文或骈偶文 古代中国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 因其 常用四字句 六字句 故也称 四六文 或 骈四俪六 全篇以双句 俪句 偶句 为 主 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起源发展起源发展 骈文是一种文体 起源于汉末 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 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 世称 四六文 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 其赋作即为源自骈 文的律赋 唐代公文亦为骈文 即四六体 骈文由于迁就句式 堆砌辞藻 往往影响内容 表达 韩愈 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 骈文首遭一挫 韩 柳去世之后 影响又起 李 商隐 温庭筠 段成式皆此中好手 三人皆排行第十六 故世称 三十六体 入宋之后 在欧阳修等人率领之下 古文运动掀起第二轮高潮 散文大家迭出 而骈文自此渐衰 三 表三 表 表 是我国封建时代一种公文文体 即臣子写给君主呈文 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和陈说政治的请求和愿望 表内容是议论和叙事 往往带有抒情色彩 表 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 书书 如李斯 谏逐客书 到了汉代 这类文字分成章 奏 表 议章 奏 表 议四 小类 章以谢恩 奏以按劾 表以陈情 议以执异 文心雕龙 此外 还有一种专 议朝政的文章 又统称 表 表 的基本特征是 动之以情 我国古代臣民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 书书 汉代则分成 章章 奏奏 表表 议议 四类 主要是内容上的分工不同 即刘勰说的 章以谢恩 奏以按 劾 表以陈情 议以执异 此外还有一种专门议论朝政的文章叫做 疏 到魏晋南北朝 时期 这类文章又统称为 表 中国史册上的中国史册上的 三表三表 出师表出师表 陈情表陈情表 祭侄文稿祭侄文稿 表者 奏章也 历史上最有名的 表 要算诸葛亮的 出师表 李密的 陈情表 和颜真卿的 祭侄文稿 人们往往将三者并列 称为 史上三表 读诸葛亮 出师表 而不动情者 是为不忠 读李密 陈情表 而不动情者 是为不 孝 读颜真卿 祭侄文稿 而不动情者 是为不慈 三 课内知识点三 课内知识点 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 1 三径 本汉末 王莽专权时 兖州刺史蒋诩辞官回乡 于院中辟三径 唯与求仲 羊仲 来往 后来便成了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 隐居之地的代称常见的还有 墙东 五柳 沧浪 等 2 帝乡 天帝居住的地方 也即所谓仙境 滕王阁序滕王阁序 1 1 三江 泛指长三江 泛指长江中下游 五湖 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 一说 指太湖 鄱阳湖 洞庭 湖 青草湖 丹阳湖 南昌在五湖之间 2 2 二十八宿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 亦称 二十八舍 或 二十八星 我国古代为了观测天象及日 月 五 星的运行 选取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志 称为 二十八宿 它又平均分为四组 每组七宿 与东 西 南 北四个方位和苍龙 白虎 朱雀 玄 武 龟蛇合称 等动物形象相配 称为 四象 道教名之为 四灵 东方角 亢 氐 房 心 尾 箕七宿 其形如龙 曰 左青龙 南方井 鬼 柳 星 张 翼 轸七宿 其形如鹑鸟 曰 前朱雀 西方奎 娄 胃 昴 毕 觜 参七宿 其形如虎 曰 右白虎 北方斗 牛 女 虚 危 室 壁七宿 其形如龟蛇 曰 后玄武 3 下榻 在某地住宿 榻 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 典故 豫章太守陈蕃素来不接待宾客 专为徐稚设一榻 平时挂起 只有徐稚来访才放下 因此后世有 下榻 之说 4 钟鸣鼎食 指大家世族 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 鼎中盛食物 5 东隅 日出的地方 表示早 6 桑榆 日落的地方 表示晚 7 请缨 请求皇帝赐给长缨 长绳 去缚住敌人 后用此指投军报国 8 弱冠 指 20 岁 古代以 20 岁为弱年 行冠礼 为成年人 古代年龄称谓古代年龄称谓 襁褓 不满周岁 黄口 本指雏鸟 后比喻幼儿 10 岁以下 总角 孩提 幼年泛称 垂髫 ti o 始龀 ch n 童年泛称 幼学 10 岁 束发 15 岁左右 弱冠 20 岁 而立之年 30 岁 不惑之年 40 岁 知命之年 年逾半百 知非之年 知命之年 艾服之年 大衍之年 50 岁 花甲 平头甲子 耳顺之年 杖乡之年 60 岁 古稀 杖国之年 致事之年 致政之年 70 岁 杖朝之年 80 岁 耄耋 m o di 之年 八九十岁的年纪 鲐t i背之年 90 岁 期颐 j y 之年 100 岁 9 投笔 投笔从军 后人把班超投笔于地 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 投笔从戎 比喻弃文 从武 有志报国 逍遥游逍遥游 1 晦 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朔 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朏 f i 阴历每月的初三 望 阴历 每月的十五 既望 阴历每月的十六 2 六气 阴 阳 风 雨 晦 明 陈情表陈情表 1 表 古代臣下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2 期 穿一周年孝服的人 功 穿大功服 九个月 小功服 五个月 的亲族 古代的古代的 五服五服 有有 4 4 种含义 种含义 1 古代王畿外围 以五百里为一区划 由近及远分为甸服 侯服 绥服 一曰宾服 要服 荒服 合称五服 服 服事天子之意 书 益稷 弼成五服 至于五千 孔 五服 侯 甸 绥 要 荒服也 服 五百里 四方相距为方五千里 又周称 侯 甸 男 采 卫为五服 见 书 康诰 2 古代天子 诸侯 卿 大夫 士五等服式 3 古代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 4 谓高祖父 曾祖父 祖父 父亲 自身五代 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 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 1 1 斩衰 斩衰 斩衰 音摧 丧服名 衰通 缞 五服中最重的丧服 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制 做 断处外露不缉边 丧服上衣叫 衰 因称 斩衰 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 服期 三年 古代 诸侯为天子 臣为君 男子及未嫁女为父 承重孙 长房长孙 为祖父 妻 妾为夫 均服斩衰 至明 清 子及未嫁女为母 承重孙为祖母 子妇为姑 婆 也改 齐衰三年为斩衰 女子服斩衰 并须以生麻束起头发 梳成丧髻 实际服期约两年余 多 为二十五个月除孝 三年丧二十五月毕 礼记 丧服小记 斩衰 括发以麻 清史稿 礼志十二 斩衰三年 子为父 母 为继母 慈母 养母 嫡母 生母 为人后者为所后父 母 子之妻同 女在室为父 母及已嫁被出而反者同 嫡孙为祖父 母或高 曾祖父 母承重 妻为夫 妾为家长同 2 2 齐衰 齐衰 齐衰 音资崔 z cu 丧服名 齐 下衣的边 齐通纃 衰通缞 是次于 斩 衰 的丧服 用粗麻布制做 五服 中列位二等 次于斩衰 其服以粗疏的麻布制成 衣裳分制 断处缉边 缘边部分缝缉整齐 故名 齐衰 有别于斩衰的毛边 具体服制及穿著时间视与死者关系亲疏而定 服期分三年 一年 九月 五月 三月 服齐衰一年 用丧杖 称 杖期 不用丧杖 称 不杖期 周代 父在父母服齐衰杖 期 父卒服齐衰三年 唐代 为母 父在父卒皆齐衰三年 子妇为姑 婆 亦齐衰三年 至清代 凡夫为妻 男子为庶母 为伯叔父母 为兄弟及在室姊妹 已嫁女为父母 孙男 女为祖父母 均服齐衰一年 杖与否 各有规定 重孙男女为曾祖父母 服齐衰五月 玄 孙男女为高祖父母 且齐衰三月 礼记 檀弓下 哀公为之齐衰 清史稿 礼 十八 曰齐衰杖期 嫡旁及下际缉 麻冠 致 草屦 桐杖 曰齐衰杖期 嫡子 众子为庶母 子之妻同 子为嫁母 出母 夫为妻 嫡孙祖在为祖母承重 曰齐衰不杖期 为伯 叔父 母 为亲兄 弟 为亲兄 弟之子及女在室者 为同居继父两无大功以上亲 者 参阅清吴荣光 吾学录 丧礼门一 所附丧服各图 大功大功 大功 亦称 大红 丧服名 是次于 齐衰 的丧服 用粗熟麻布制做 服期为 九个月 清代 凡为堂兄弟 未嫁堂姊妹 已嫁姑及姊妹 以及已嫁女为伯叔父 兄弟 均服 大功 史记 孝文本纪 已下 服大红十五日 小红十四日 裴骃集解 服虔曰 当言大功 小功布也 明史 礼志十四 曰大功九月者 为同堂 兄弟及姊妹在室者 为姑及姊妹兄弟之女出嫁者 父母为众子妇 为女之出嫁者 祖为众 孙 为兄弟之子妇 为兄弟之子为人后者 清史稿 礼志十二 曰大功服 粗白布 冠 致如之 茧布缘屦 参阅清吴荣光 吾学录 丧礼门一 所附丧服各图 小功小功 小功 亦称 上红 丧服名 是次于 大功 的丧服 用稍粗熟麻布制成 服期 五月 清代 凡为伯叔祖父母 常伯叔父母 未嫁祖姑及堂姑 已嫁堂姊妹 兄弟妻 再 从兄弟 未嫁再从姊妹 又外亲为外祖父母 母舅 母姨等 均服小功 仪礼 丧服 小功 布衰掌 牡麻致 即葛五月者 从祖祖父 从祖父母报 人祖昆弟 从父姊妹篇 孙嫡人者 为人后者为其姊妹嫡人者 新唐书 礼乐志十 小功五月殇 正服 为子 女子子之下殇 为叔父之下殇 为姑 姊妹之下殇 为从兄弟姊妹长殇 为庶孙之 长殇 降服 为人后者为其兄弟之长殇 出嫁姑为侄之长殇 为人后者为其姑 姊妹之长 殇 义服 为夫之兄弟之子 女子子之下殇 为夫之叔父之长殇 参阅清吴荣光 吾学 录 丧礼门 一所附丧服各图 缌麻缌麻 缌麻 缌音思 丧服名 是次于 小功 的丧服 五服 中最轻的一种 用较 细熟麻布制成 做功也较 小功 为细 清代 凡男子为本宗之族曾祖父母 族祖父母 族父母 族兄弟 以及为外孙 外甥 婿 妻之父母 表兄 姨兄弟等 均服缌麻 服期 三月 五服之外 同五世祖的亲属为袒免亲 即所谓 素服 袒是露左臂 免是用布从 项中向前交于额上 又后绕于髻 宋人车垓说此仪久废 当时人的袒免亲丧服是白阑缟巾 明 清时 素服 以尺布缠头 同六世祖的亲属便是无服亲了 故 礼记 大传 云 四世而缌 服之穷也 五世袒免 杀同姓也 六世亲属竭矣 仪礼 丧服 章所载亲属间各种服制被后世奉为权威性的准则 历代遵行 但也 所变通 3 孝廉 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 举孝顺父母 品行方正的人 汉武帝开始令郡国 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 晋时仍保留此制 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古代的科举制 古代的科举制 成熟后一般分四级 院试院试 又叫童试 县级考试 童生参加 考上为生员 即秀才 乡试乡试 又叫秋闱 省级考试 生员参加 考上为举人 会试会试 又叫春闱 国家级考试 举人参加 考上为贡士 殿试殿试 国家级考试 皇帝主考 贡士参加 考上为进士 明 清殿试 分为三甲 第一甲三名 第一名称状元 第二名称榜眼 第三 名称探花 皆赐进士及第 第二甲若干名 赐进士出身 第三甲若干名 赐同进士出身 张挂黄榜公布 俗称为 金榜题名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 包括京城 举行的一次考试 因在秋八月举行 故又称秋 闱 闱 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 副榜 正榜所取的叫举人 第一名叫解 jie 元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 因在春季举行 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 持 皇帝任命正 副总裁 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 录取三百名为贡士 第一 名叫会元 殿试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 皇帝在殿廷上 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 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 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 赐 进士 及第 的称号 第一名称状元 鼎元 第二名称榜眼 第三名称探花 二甲若干名 赐 进士出身 的称号 三甲若干名 赐 同进士出身 的称号 二 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一 二 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 应试未中的叫落第 下第 祭妹文 逾三年 予披宫锦 还家 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 这里 披宫锦 即指中进士 祭妹文 大概说长 安登科 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登科 是及第的别称 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 参见 殿试 条 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儒林外史 第十七回 读书毕竟中进 士是个了局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据统计 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 度史上 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 98749 人 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 如唐代的贺 知章 王勃 宋之问 王昌龄 王维 岑参 韩愈 刘禹锡 白居易 柳宗元 杜牧等 宋代的范仲淹 欧阳修 司马光 王安石 苏轼等 考中进士 一甲即授官职 其余二甲 参加翰林院考试 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 参见 殿试 条 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 又称殿元 鼎元 为科名中最高荣誉 历史 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 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 唐代著名诗 人贺知章 王维 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 参见 会试 条 举人参加会试 第一名称会元 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 参见 乡试 条 生员 秀才 参加乡试 第一名称解元 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 凡在乡 会 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 被称为 连中 三元 据统计 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欧阳修 卖油翁 中提到的 陈康肃 公尧咨 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 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 指殿试一甲三名 状元 榜眼 探花 如一鼎之三足 故称鼎甲 状元居鼎甲之首 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 参见 会试 条 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 参见 乡试 条 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 举人可授知县官职 儒林外史 第 三回写范进中举后 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 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 婿 是天上的星宿 而范得了消息 高兴得发了疯 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 即秀才 参见 童生试 条 通过院试 童试 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如王安石 伤仲 永 传一乡秀才观之 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 而称秀才为茂才 阿 Q 正传 中称 赵少爷 茂才公 表示讽刺 4 秀才 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 与后代科举的 秀才 含义不同 5 郎中 尚书省的属官 郎中属员外级 就是分掌各司事务 其职位仅次于尚书 侍郎 丞相的高级官员 郎中本是官名 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其职责原为护卫 陪从 随时建 议 备顾问及差遣 战国始有 秦汉治置 后世遂以侍郎 郎中 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6 洗马 又叫太子洗马 太子的侍从官 7 东宫 太子居住的地方 也代指太子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建储指确定储君 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 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8 牧 古代称州的长官 9 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