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菌_第1页
厌氧菌_第2页
厌氧菌_第3页
厌氧菌_第4页
厌氧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厌 氧 性 细 菌,概 述,必须在无氧环境下,才能生长繁殖。 根据能否形成芽胞,可分为: 厌氧芽胞梭菌属 无芽胞厌氧菌,共同特征在无氧条件下生长G+大杆菌,有芽胞,因芽胞直径多大于菌体宽度,使菌体膨胀呈梭形。侵袭力不强,仅在局部繁殖;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引起特定的症状。分布广泛,土壤、人和动物肠道。,厌氧芽胞梭菌,一、破伤风梭菌,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 G+,菌体细长。 芽胞正圆形,大于菌体,位于菌体顶端,使细菌呈鼓槌状,为本菌典型特征。 有周身鞭毛。,生物学性状,培养特性 严格厌氧,普通培养基上即能生长。在血琼脂平板上呈扩散生长,菌落扁平、灰白色、边缘不齐、周边疏松似“羽毛状”,有狭窄溶血环,不易见到单个菌落。 迁徙生长。,抵抗力 芽胞抵抗力很强 100 1.5小时可完全被破坏 在干燥的土壤和尘埃中可存活数年,致病条件,伤口需形成厌氧微环境 伤口窄而深(如刺伤),伴有泥土或异物污染。伤口有组织缺血和坏死伤口混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感染,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物质,破伤风溶血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 引起破伤风的主要致病物质 属神经毒素,毒性极强,仅次于肉毒毒素。为蛋白质,不耐热;亦可被肠道中存在的蛋白酶所破坏。,局部伤口中产生的痉挛毒素,经淋巴、血流或外周神经末稍沿轴索逆行向上,到达脊髓前角和脑干。,破伤风痉挛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氨基丁酸 甘氨酸,破伤风痉挛毒素,结构菌体内:一条多肽链释出菌体:轻链(A链)与重链(B链)A链:毒性作用B链:神经节苷脂结合的单位,A链(锌内肽酶)可分解抑制性神经介质(-氨基丁酸、甘氨酸)并阻止其释放。,肌纤维收缩,肌纤维松弛,正常,抑制性神经元,破伤风痉挛毒素作用机制,屈肌运动神经元兴奋,屈肌抑制性神经元,抑制性神经介质,结果:屈、伸肌同时强烈收缩。(苦笑面容;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破伤风痉挛毒素,伸肌抑制性神经元,+,伸肌松弛,破伤风痉挛毒素,屈肌收缩,抑制性神经介质,+,+,-,-,-,-,所致疾病,1. 破伤风:潜伏期可从几天至几周。 典型的症状是咀嚼肌痉挛造成的苦笑面容、牙关紧闭及持续性背部痉挛(角弓反张)。肌肉痉挛常伴以相当剧烈的疼痛,使患者十分痛苦和惊恐;发作后大量出汗,导致体力的极大消耗。,所致疾病,2. 新生儿破伤风: 潜伏期为57天,故俗称“脐带风”、“四六风”、“五日风”、“七日风”等,其临床表现与成人破伤风相似。,免 疫 性,由于破伤风痉挛毒素毒性极强,微量毒素即可致病,而此微量毒素尚不足以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故病愈后免疫力不强。仍应进行类毒素注射,使其获得有效免疫力。,微生物学检查法,一般不进行涂片镜检和分离培养 典型的症状和病史即可作出诊断,防治原则(一) 一般性预防1.正确处理伤口及清创扩创,防止创口厌氧微环境的形成。2.无菌接生,消毒脐带断端。,(二)特异性预防1.基础免疫接种:破伤风类毒素 3月7岁儿童(白、百、破三联疫苗) 免疫程序:3、4、5月 3次 2、7岁加强 2次 军人(类毒素注射及时强化) 2.紧急预防: TAT (tetanus antitoxin ) 接种类毒素联合免疫,(三)特异性治疗 对已发病者,特异性治疗包括早期、足量使用抗毒素及抗生素两方面。 紧急治疗:TAT ,皮试 ! 抗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二、产气荚膜梭菌,形态与染色,两端几乎平切的G+粗大杆菌在宿主机体内有明显的荚膜芽胞位于次极端,呈椭圆形,不大于菌体。,生物学性状,培养特性,厌氧,其最适生长温度42 。血琼脂平板上,双层溶血环(内环是由毒素引起的完全溶血,外环是由毒素引起的不完全溶血)。蛋黄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出现乳白色浑浊圈(毒素分解蛋黄中的卵磷脂所致)。牛乳培养基中,可出现“汹涌发酵”现象。,双层溶血环,乳白色浑浊圈,牛乳培养基中“汹涌发酵”现象,分解牛乳培养基中乳糖: 产酸酪蛋白凝固 产气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并将液面上的凡士林向上推挤,气势汹猛。,分 型,根据4种主要毒素(、)的产生情况,可分为A、B、C、D、E 5个毒素型。对人致病的主要是A型,可引起气性坏疽和食物中毒;C型则引起坏死性肠炎。,致病物质,产气荚膜梭菌能产生10余种外毒素,有些外毒素即为胞外酶。,致 病 性,所致疾病,1.气性坏疽 主要由A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该病多见于战伤,但也见于平时的工伤、车祸等。致病条件与破伤风梭菌类似。主要致病物质有卵磷脂酶、胶原酶、透明质酸酶、DNA酶等 分解破坏作用,造成气肿、水肿及组织坏死。,毒素,卵磷脂酶,破坏细胞膜,溶解红、白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毒素,胶原酶,能分肌肉及皮下胶原纤维,使组织崩解。,毒素,透明质酸酶,分解细胞间质中的透明质酸,有利于细菌扩散。,毒素,DNA酶,分解DNA,降低坏死组织的粘稠度。,肠毒素,荚膜,致食物中毒。,抵抗吞噬细胞吞噬。,气性坏疽 表现为组织胀痛剧烈,水气夹杂,触摸有捻发感,最后产生大块组织坏死,并有恶臭。毒素和组织坏死的毒性产物被吸收入血,引起毒血症、休克,死亡率高达40100%。气性坏疽潜伏期短,发展迅速,病情险恶。,2.食物中毒 由某些A型菌株引起。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较少呕吐。一般不发热,12日内可自愈。3.急性坏死性肠炎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致病物质可能为毒素。潜伏期不到24小时,发病急,有剧烈痛、腹泻、肠粘膜出血性坏死,粪便带血;可并发周围循环衰竭、肠梗阻、腹膜炎等,病死率达40%。,气性坏疽发病急剧,后果严重,及早诊断甚为重要。由于本菌分布广泛,所以单凭创口发现此菌还不足以诊断。尚需结合临床表现,才能确诊。 1直接涂片镜检 从伤口深部取材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可见G+大杆菌,常伴有其他杂菌,白细胞少且形态不规则。,微生物学检查法,2分离培养与鉴定 取坏死组织制成悬液,接种于血平板上或疱肉培养基中,厌氧培养,观察生长情况。取细菌培养物涂片镜检,并进一步用生化反应鉴定。,3. 动物实验 取培养液0.51ml给小鼠静脉注射,10分钟后处死动物,置3758小时。如动物躯体膨胀,即行解剖,可见脏器和肌肉内有大量气泡,尤以肝脏最为明显,称“泡沫肝” (肝脏呈海绵状或泡沫状)。取内脏或心血涂片镜检,可见G+大杆菌,并有明显荚膜。,防治原则,预防 及时处理伤口,破坏和消除厌氧微环境。 预防性的使用抗生素 治疗 局部感染控制 抗生素 多价抗毒素 高压氧舱法,三、肉毒梭菌,生物学特性,G+粗短杆菌 芽胞呈椭圆形,大于菌体,位于次极端,使细菌呈汤匙状或网球拍状。 有鞭毛严格厌氧,营养要求不高。本菌芽胞抵抗力很强,但肉毒毒素不耐热,煮沸1min既被破坏。,致病性致病物质,致病物质肉毒毒素属神经毒素,是已知最强的毒素。 根据神经毒素的抗原性分AG 7个型,各型毒素只能被同型抗毒素中和。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是A、B型。,作用机制,肉毒毒素作用于外周胆碱能神经,抑制神经肌肉接点处神经介质乙酰胆碱的释放,导致弛缓性麻痹。,乙酰胆碱,所致疾病,食物中毒 单纯性毒素性中毒,而非细菌感染。 临床表现与其它食物中毒不同,主要为神经末稍麻痹,呈下行性发展。 潜伏期可短至数小时,先有一般不典型的乏力、头痛等症状,接着出现眼睑下垂、眼球肌肉麻痹、斜视、吞咽困难、呼吸肌和心肌麻痹而死亡。死亡率较高。,所致疾病,婴儿肉毒病 感染者以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居多,食入 被肉毒杆菌污染的食品(如蜂蜜)后, 芽胞发芽,产生毒素被吸收而致病。症状与肉毒毒素食物中毒类似,最先引 人注意的症状是便秘 ,吸乳、啼哭无力。 婴儿肉毒病死亡率不高(12%)。,肉毒毒素的治疗作用,美国FDA于1989年12月正式批准A型肉毒毒素,商品名为BOTOX用于治疗眼睑痉挛、面肌痉挛、斜视等眼科、神经科和耳鼻喉科肌肉痉挛疾病,这是美国FDA第一次批准用于作注射的微生物毒素制剂可美容的剧毒物。 我国也于1993年研制成功,试用于临床。1997年正式被国家批准“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投放市场(97卫药 准字(兰)S-01号),商品名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