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与胃痛补充名师大讲堂_第1页
湿热与胃痛补充名师大讲堂_第2页
湿热与胃痛补充名师大讲堂_第3页
湿热与胃痛补充名师大讲堂_第4页
湿热与胃痛补充名师大讲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开县中医院 唐瑜之,湿热与胃脘痛,名师大讲堂,中医学认识,常见病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尤其是内伤七情、饮食失调。,素体中虚,其中均无湿热证型,可见湿热所致的胃脘痛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地处西南的重庆,因其气温高、雨水多、湿度大,加之喜食火锅、汤锅、烧烤等辛辣之品,故湿热为患者尤多。,脾虚是湿热生成的病理基础,1,湿热的受邪途径,2,湿热易致胃粘膜损伤,3,湿热型胃脘痛的临床特征,4,讲解内容,湿热的治疗法则,5,个人经验,6,典型病例,6,脾虚是湿热生成的病理基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天为雨,在地为土,在人脏为脾,故湿喜归脾,脾虚喜中湿”。因其“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形成以脾胃为病变中心的湿热为患诸症,胃脘痛就是其引起的常见病之一。因脾胃强弱有异,阳气盛衰有别,脾虚阳衰则寒湿,胃强阳盛则湿热。,湿热为六淫之邪,是重庆最常见的致病邪气(其实整个南方皆然),朱丹溪甚至说“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湿热即可以内生,也可能外感。脾胃居中,脾运胃纳,脾升胃降,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水湿运化之关键,其相互协调,则湿无由生,即使置身于湿热之地,湿热也难以为患。若脾胃失调,则湿邪内生,或招致湿邪侵袭,表现出湿邪对脾胃的特殊亲和性。,脾虚是湿热生成的病理基础,“中气实则病在阳阴,中气虚则病在太阴”。,“人身阳气旺,即随火化而归阳明;阳气虚即随湿化而归太阴”,重庆湿热之气素重,加之人们喜食火锅、汤锅、烧烤等辛辣之品,即便是素体脾虚出现阳虚湿化,也常郁久化热而成为湿热之证。江南亦为湿热之地,故叶天士也深有同感地说:“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故临床上湿热为患之胃脘痛极为常见。,湿热的受邪途径,脾虚是湿热生成之前提,但具体的来源途径是不同的,不同的来源,常决定着湿热的孰轻孰重和兼夹证的不同。首先,素体脾虚,运化失职,则水湿停聚,浊邪内生。湿浊停滞,即使是脾气亏虚,甚至脾阳不足,其停滞日久,均可因久郁而酿生湿热之邪。若兼夹饮食停滞,则犹如发酵酿酒一般,更易于酿生湿热之邪。 其次,过食辛辣,肥甘厚味,一则损伤脾胃,导致脾失运化,湿浊内生,二则直接酿生湿热。再次,外感湿热,循经内传,或从口而入,直犯中焦。重庆的夏季,天暑下逼,地气上蒸,湿热之邪由外而入者尤其多见。,湿热易致胃粘膜损伤,湿热之邪,无论来源于外感或内生,一旦形成,就容易壅塞中焦,湿邪困阻脾脏,热邪灼伤胃腑,湿热壅塞,胶结难解,则尤其容易化腐伤胃,致使胃粘膜严重破坏出现较剧烈的疼痛,并且缠绵难愈而病程较长。,湿热易致粘膜损伤,夏小芳等3 在其研究中观察到:脾胃湿热证的胃粘膜有红肿及有炎性剥脱或粘液斑,局部或大片发生,可有小丘疹状隆起,或顶部有脐状凹陷,充血糜烂较多。,李东灿等4的研究显示:脾胃湿热型的胃炎,检测其胃粘膜细胞凋亡基因相关蛋白的表达显著增高。冯春霞等5的研究发现:胃炎湿热证在内窥镜下表现为粘膜充血、水肿,多有浅糜烂灶,或伴有粘膜下出血点,呈现出炎症的改变。同时,胃粘膜的病理组织学更一步证实了上述结论,脾胃湿热证的病理炎症改变程度明显要高于脾虚组和正常组,且脾胃湿热证患者胃粘膜的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炎症细胞浸润深达大部分粘膜层,伴有粘膜上皮变性、坏死和胃小凹扩张变长等。镜下表现和病理组织学提示,脾胃湿热证患者的胃粘膜均存在活动性炎症改变。,湿热是严重损伤胃粘膜最常见、最基本的病因。重庆湿热之气素重,加之喜食火锅、汤锅、烧烤等辛辣之品,且常同时饮用冰冻啤酒等冷饮,致使寒热交错,中焦壅塞而脾运失司,酿生湿热,损伤胃膜,郁阻气机而发为胃脘痛。诚如明代龚廷贤在寿世保元.心胃痛中所说:“胃脘痛者,多是纵姿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煿,复食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自郁成疾,故胃脘疼痛”。,湿热型胃脘痛的临床特征,湿热为患,一方面困阻脾胃,阻滞气机而食少纳呆,胃脘胀满疼痛;另一方面壅塞如发酵之状而产酸,灼伤胃腑而胃脘灼热疼痛,并常伴嘈杂泛酸,口苦粘腻,渴不多饮,身重肢倦,小便短黄,大便粘滞,脉细数。值得特别强调的是,舌苔的变化,对于本病的辨识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湿热多少不一,兼夹有异,其舌苔变化较大。 严鸿志在感证辑要.湿热证论治中说:“湿多者湿重于热也,其病多发于太阴肺脾,其舌苔必白腻,或白滑而厚,或白苔带灰兼粘腻浮滑,或白带黑点而粘腻,甚或舌苔满布,厚如积粉,板贴不松。热多者热重于湿也,其病多发于阳明胃肠。热结在里,由中蒸上,其舌苔必黄腻,舌之边尖红紫欠津,或底白罩黄混浊不清,或纯黄少白,或黄色燥刺,或苔白底绛,或中带黑浮滑粘腻,或白苔渐黄而灰黑”。可见湿热为患的舌象表现复杂多样,但无论其千变万化,舌苔厚腻为其不易之主症,这是辨识湿热之关键。,湿热的治疗法则,湿热胃痛的治疗与其它证型的用药有较大的差异,切忌见痛止痛,因为止痛之药常辛香温燥,易助热伤津,痛反加重。其治疗应以清化湿热为主。由于热邪易清,湿浊难解,故又当以化湿为主。由于湿邪以中焦脾胃为病变中心,常弥漫三焦,阻遏气机。故化湿又常宣上、畅中、渗下同时并举。如是则三焦气机畅达,湿邪自散,热邪自清,疼痛自止。 严鸿志在感证辑要.湿热证论治中就其治疗说:湿重于热者,其“治法以清开肺气为主。肺主一身之气,肺气化则脾湿自化,即有兼邪,亦与之俱化,宜用藿朴夏苓汤,体轻而味辛淡者治之,启上闸,开支河,导湿下行,以为出路,湿去气通”而疼痛自止。热重于湿者,“宜用枳实栀豉合小陷胸汤加连翘、茵陈之清芬,姜汁炒子芩、木通之苦辛,内外通达”而疼痛自消。,个人经验,湿热郁阻中焦,变化较多,证候繁杂,常有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湿热并重等三种情况。但无论湿热孰轻孰重,其湿热形成的病机皆相似,故均当宣上、畅中、渗下同时并举,以使湿有出路,湿去热孤,则气机畅达而疼痛自止。三仁汤最能体现上述法则,故笔者常以其与香苏散合用并加减之。,三仁汤方药探讨,杏 仁 苦温宣畅上焦肺气,使其气化则湿亦化, 即开 上; 白蔻仁 辛温芳化中焦脾胃,使其运化则湿亦化,即 畅中; 薏苡仁 淡寒渗湿清热疏利下焦,使湿热从小便而 出,即渗下。,方 解,三仁汤方药探讨,个人经验,典型病例,初 诊,患者吴某,男,46岁,以反复上腹灼热疼痛10余年,加重半月而于2012年8月15日收入住院。 初诊(2012年8月15日):患者素嗜辛辣,10余年前开始出现上腹灼热疼痛,经间断治疗病情反复不已,半月前因吃火锅并饮酒后出现疼痛难忍,经院外给以泮托拉唑、阿托品及清热泻火,理气止痛的中药治疗半月无好转而来我科求治。就诊时患者上腹疼痛难忍,灼热泛酸,胀满不适,时欲干呕,口干粘腻,不欲多饮,食少纳差,身困乏力,小便短黄,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数。查体:上腹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肝脏未扪及,胆囊点无压痛,莫菲氏征(-),其余也无异常发现。胃镜检查:糜烂性胃炎。其余B超、心电图、血分析、血液淀粉酶等辅助检查未见异常。此乃湿热中阻,湿重于热,气机郁滞之胃脘痛(西医诊断为慢性糜烂性胃炎急性发作)。当化湿清热、和中止痛为法,用三仁汤合香苏散、左金丸加减:杏仁10g,白蔻6g,薏苡仁30g,厚朴12g,半夏10g,香附12g,紫苏叶15g,陈皮12g,茯苓30g,滑石30g,黄芩12g,黄连6g,吴茱萸1g,延胡索30g,八月札20g 。3剂。 上药加水适量,武火煎10分钟,取汁150ml,三煎共取汁450ml,分3次口服,日一剂。(同时给予西药泮托拉唑、枸橼酸铋钾等)。,典型病例,二 诊,患者服用上方后,干呕消除,上腹疼痛明显减轻,稍有胀满不适,灼热泛酸亦大为减轻,略有口干粘腻,不欲多饮,食纳转佳,无明显身困乏力,精神明显好转,小便短黄,大便仍不爽。舌质红,苔黄厚腻,但较前转薄。脉弦滑稍数。查体:上腹稍有压痛,余无异常发现。中药仍以上方加枳实15g。(同时给予西药泮托拉唑、枸橼酸铋钾等)。,典型病例,三 诊,患者服用上方后,上腹疼痛消除,无明显灼热泛酸,无干呕,无明显胀满不适,口干粘腻消除,食纳较好,无身困乏力,小便稍短黄,大便通调。舌质稍红,苔稍厚腻,中部微黄。脉弦滑稍数,查体无异常。其胃脘痛已经消除,慢性糜烂性胃炎急性发作已临床治愈而于今日出院。中药改用运脾化湿为法,以上方去半夏、黄连、吴茱萸、延胡索、枳实、滑石,加党参、白术、谷芽、通草以善其后。,典型病例,按 语,患者素嗜辛辣,酿生湿热,损伤脾胃,故胃脘痛反复发作不已。半月前因吃火锅并饮酒而湿热陡增,胃膜大伤,气机郁滞而疼痛难忍。其灼热泛酸,口干粘腻,不欲多饮,食少纳差,身困乏力,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厚腻等则为湿热为患,湿重于热之的候。故用三仁汤合香苏散、左金丸加减以化湿清热、和中止痛。其方药看似简单,其实切中病机,故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综上所述,湿热是导致胃脘痛的主要病因,重庆犹然。湿热所致的胃脘痛,具有病程长、易反复、损伤大、症状重、治疗难,并常伴有胃脘灼热,嘈杂泛酸,口苦粘腻,渴不多饮,身重肢倦,小便短黄,大便不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