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皮肤酒渣鼻_第1页
中西医结合皮肤酒渣鼻_第2页
中西医结合皮肤酒渣鼻_第3页
中西医结合皮肤酒渣鼻_第4页
中西医结合皮肤酒渣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酒渣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李 勇,定义,是一种发生于鼻、面中央,以红斑、丘疹和毛细血管扩张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古人认为本病与饮酒有关,故称之酒渣鼻。,酒渣鼻为鼻及周围皮肤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红斑、丘疹及毛细血管扩张。,西医病因病理,病因尚不明了。可能是在皮脂溢出的基础上,各种内外刺激因素:进食就类、辣椒、浓茶、精神紧张、冷热刺激、内分泌失调、病灶感染等引起患者面部血管运动神经功能失调,逐渐导致毛细血管长期扩张。部分学者认为可能与毛囊虫的刺激及其代谢产物和排泄产物引起的炎症有关。,中医病因病机,口周是肺、胃脏腑孔窍开口处,脏腑定位在肺与胃。青壮年气血方刚,血热熏肺或嗜食辛辣肥甘厚味,助升胃火,肺胃积热,熏蒸颜面而生红斑。初期误治或调摄失宜,致肺胃积热日久,热与气血相搏,故见丘疹。血热壅聚而化腐成脓,故见脓疱。,临床表现,三期:红斑期,丘疹脓疱期;鼻赘期红斑期:鼻部、两颊、眉间等颜面部位。对称分布红斑,初为暂时性,渐成持久性红斑,可出现浅表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期:针头至绿豆大小痤疮样丘疹脓疱,病程慢性。鼻赘期:仅见于少数患者。多个紫红色分叶状大小不等结节,表面凹凸不平,毛细血管扩张显著。,西医诊断要点,鼻部和面中央部发生充血性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复发性丘疹和脓疱。中年发病病程慢性。,中医辨病与辨证要点,辨病要点:辨证要点:急性期:多为肺胃湿热 脓疱者多为热毒蕴肤 反复发作,皮疹颜色暗红者多为气滞血瘀。,鉴别诊断,痤疮:多见于青春期男女。有典型的黑头粉刺,无充血性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鼻部常不受侵犯。皮质类固醇激素所致毛细血管扩张:见于面部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如皮炎平。面部有毛细血管扩张、表皮萎缩、弥漫性红斑及多毛等。,鉴别诊断,口周皮炎:多发于青年或中年妇女。口的周围反复发生淡红色小丘疹、丘疱疹、脓疱等。,中医治疗,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为主。肺胃热盛:清肺胃积热,凉血解毒,清胃散加减;气滞血瘀:理气和血,调和冲任,活血散瘀汤加减。外治法:用颠倒散调涂有脓疱者:用四黄膏外涂若鼻赘形成:用三棱针放血。,1.局部治疗:避免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可用含硫磺的制剂如白色洗剂、复方硫磺洗剂。2.重者可配合口服四环素、甲硝唑、氯喹、B族维生素等。3、毛细血管扩张明显者,可用532nm、585nm、595nm波长激光、强光等治疗;亦可用外科切割法治疗。鼻赘期损害可用超脉冲CO2激光或外科方法予以切除整形。,西医治疗,临床思路,分为三期,对患者身心影响较大。诊断较易,治疗以清肺胃热及活血通窍为主。注意引经药的使用。外用药宜根据不同的皮疹形态而选用不同功效及剂型的药物。,预防与调护,清淡饮食,禁酒,避免辛辣。纠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