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套管量规校准规范-报批稿_第1页
电工套管量规校准规范-报批稿_第2页
电工套管量规校准规范-报批稿_第3页
电工套管量规校准规范-报批稿_第4页
电工套管量规校准规范-报批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皖)安徽省地方计量技术规范 JJF(皖)XXXXXXXX电工套管量规校准规范Calibration Specification for Electrical Conduits Gauges(报批稿)XXXXXXXX发布 XXXXXXXX实施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JJF(皖)XXXXXXXX电工套管量规校准规范Calibration Specification forElectrical Conduits GaugesJJF(皖)XXXXXXXX归 口 单 位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主要起草单位:安徽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安徽省长江计量所本规范委托安徽省计量科学研究院负责解释本规范主要起草人: 马 琳(安徽省计量科学研究院)魏安立(安徽省计量科学研究院)赵淑君(安徽省长江计量所)余 枫(安徽省长江计量所)JJF(皖)XXXXXXXX目 录引言II1 范围(1)2 引用文件(1)3 概述(1)4 计量特性(3)4.1 测量面的表面粗糙度(3)4.2量规的形状误差(3)4.3量规的尺寸(3)5 校准条件(6)5.1 环境条件(6)5.2 校准用设备(6)6 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6)6.1 测量面的表面粗糙度(6)6.2 量规的形状误差(7)6.3量规的尺寸 (7)7 校准结果表达(9)8 复校时间间隔(9)附录A套管最大外径量规直径测量的不确定度评定(10)附录B校准证书内容及内页格式(13)引 言本规范是针对电工套管量规校准的计量技术法规。JJF 10712010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JJF 1094-2002测量仪器特性评定、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共同构成支撑本校准规范制定的基础性系列规范。本规范为首次发布。IIJJF(皖)XXXXXXXX电工套管量规校准规范1 范围本规范适用于电工套管量规的校准。2 引用文件本规范引用了下列文件:JJG 343-2012 光滑极限量规JG 3050-1998建筑用绝缘电工套管及配件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凡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订单)适用于本规范。3 概述电工套管量规是检测以塑料绝缘材料制成的、用于建筑物或构筑物内保护并保障电线或电缆布线的圆形电工套管相关尺寸的专用量规。成套的电工套管量规包括套管最大外径量规、硬质套管最小外径量规、半硬质套管、波纹套管最小外径量规、硬质套管最小内径量规,硬质套管弯曲后最小内径量规、半硬质套管、波纹套管弯曲后最小内径量规等。其外形结构示意图见图1图6所示。图1套管最大外径量规示意图图2 硬质套管最小外径量规示意图图3 半硬质套管、波纹套管最小外径量规示意图图4硬质套管最小内径量规示意图图5半硬质套管、波纹套管弯曲后最小内径量规示意图图6硬质套管弯曲后最小内径量规示意图4 计量特性4.1 测量面的表面粗糙度测量面的表面粗糙度一般不超过表1的规定。4.2 量规的形状误差量规的形状误差(包括圆度、母线直线度、平面度)应在其尺寸公差带内,其公差为量规尺寸公差的50%。4.3量规的尺寸4.3.1 套管最大外径量规尺寸套管最大外径量规尺寸见表2。4.3.2硬质套管最小外径量规尺寸硬质套管最小外径量规尺寸见表3。4.3.3 半硬质套管、波纹套管最小外径量规尺寸半硬质套管、波纹套管最小外径量规尺寸见表4。4.3.4 硬质套管最小内径量规尺寸硬质套管最小内径量规尺寸见表5。4.3.5半硬质套管、波纹套管弯曲后最小内径量规尺寸半硬质套管、波纹套管弯曲后最小内径量规尺寸见表6。4.3.6硬质套管弯曲后最小内径量规尺寸硬质套管弯曲后最小内径量规尺寸见表7。注:校准工作不判断合格与否,上述计量特性要求仅供参考。表1 测量面的表面粗糙度Ra套管量规名称测量面的表面粗糙度Ra(m)套管最大外径量规0.4硬质套管最小外径量规0.8半硬质套管、波纹套管最小外径量规0.4硬质套管最小内径量规0.8半硬质套管、波纹套管弯曲后最小内径量规0.8硬质套管弯曲后最小内径量规0.8表2套管最大外径量规尺寸 mm套管公称尺寸直径(d1g)允许误差1616.04制造公差:-0.010允许磨损:+0.012020.042525.043232.044040.045050.046363.04 表3 硬质套管最小外径量规尺寸 mm套管公称尺寸尺寸(C)制造公差允许磨损1615.7-0.01800+0.0182019.7-0.02200+0.0222524.6-0.02200+0.0223231.6-0.02500+0.0254039.6-0.03000+0.0305049.5-0.03000+0.0306362.4-0.03000+0.030表4 半硬质套管、波纹套管最小外径量规尺寸 mm套管公称尺寸直径(d1g)允许误差1615.7制造公差:-0.010允许磨损:+0.012019.72524.63231.64039.65049.56362.4表5 硬质套管最小内径量规尺寸 mm套管公称尺寸直径(d2g)允许误差1611.9制造公差:0+0.05允许磨损:0.012015.52520.33226.34034.15042.86355.2表6 半硬质套管、波纹套管弯曲后最小内径量规尺寸 mm套管公称尺寸直径(D)允许误差168.6制造公差:0+0.05允许磨损:0.012011.32514.63219.44025.05031.76341.0表7 硬质套管弯曲后最小内径量规尺寸 mm套管公称尺寸直径(D)允许误差1610.2制造公差:0+0.05允许磨损:0.012013.12516.85校准条件5.1 环境条件校准室温度:推荐的温度为(203)。校准室相对湿度:不大于80%。校准前,电工套管量规和校准用设备平衡温度时间不少于2h。5.2校准用设备校准用设备见表8。允许使用满足测量不确定度要求的其它测量设备进行校准。表8 校准项目和校准用设备序号校准项目设备名称和技术要求1测量面的表面粗糙度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MPE:+12% -17%或粗糙度测量仪MPE:10%2量规的形状误差套管最大外径量规的圆度、半硬质套管、波纹套管最小外径量规的圆度圆度仪MPE:5%硬质套管最小外径量规测量面的平面度刀口形直尺MPEs:1.0m硬质套管最小内径量规的母线直线度轮廓仪MPE:5%,刀口形直尺MPEs:1.0m3量规的尺寸测长仪MPE:(1m +105L)标准环规:U=1.0m , k=2外径千分尺MPE:(45)m6 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校准前首先检查外观并清洗测量面。确定没有影响计量特性因素后再进行校准。6.1 测量面的表面粗糙度用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以比较法进行测量或用粗糙度测量仪直接测量。用样块比较时,所用的表面粗糙度样块和被校测量面的加工方法应该相同,表面粗糙度样块的材料、形状、表面色泽等也应尽可能与被校测量面一致。判断的准则是根据被校测量面加工痕迹的深浅来决定表面粗糙度是否符合要求。当被校测量面的加工痕迹深浅不超过表面粗糙度样块工作面加工加工痕迹的深度时,则测量面的表面粗糙度一般不超过表面粗糙度样块的标称值。6.2 量规的形状误差6.2.1套管最大外径量规的圆度和半硬质套管、波纹套管最小外径量规的圆度用圆度仪进行测量。测量时选择150挡位滤波,并用最小区域法进行评定。6.2.2硬质套管最小外径量规测量面的平面度用刀口形直尺以光隙法测量。距测量面边缘0.5mm以内允许塌边。6.2.3硬质套管最小内径量规的母线直线度用带有直线度附件的轮廓测量仪测量,也可用刀口形直尺以光隙法测量。允许用能够满足测量不确定度要求的其他方法进行测量。6.3量规的尺寸6.3.1 套管最大外径量规直径和半硬质套管、波纹套管最小外径量规直径,在测长仪上用标准环规以比较法测量。测量时应选用球测头,在I和II方向上于A、B两个截面的四个位置进行测量(见图7)。A、B两个截面原则上位于距量规工作长度端各H/5处(H为量规工作长度)。6.3.2 硬质套管最小外径量规的尺寸,在测长仪上用标准环规以比较法测量。测量时应选用球测头,对量规测量面的5个点进行测量(见图8)。6.3.3硬质套管最小内径量规直径用外径千分尺测量。测量时,在I和II方向上于A、B、C三个截面的六个位置进行测量(见图9)。A、C两个截面原则上位于距量规工作长度端各H/5处(H为量规工作长度)。6.3.4半硬质套管、波纹套管弯曲后最小内径量规直径和硬质套管弯曲后最小内径量规直径用外径千分尺测量。测量时,在I和II方向上进行测量(见图10)。图7套管最大外径量规和半硬质套管、波纹套管最小外径量规的测量位置图8硬质套管最小外径量规的测量位置图9硬质套管最小内径量规的测量位置图10半硬质套管、波纹套管和硬质套管弯曲后最小内径量规的测量位置7 校准结果表达校准后的电工套管量规出具校准证书。校准证书及内页格式见附录C。8 复校时间间隔由于复校时间间隔的长短是由仪器的使用情况使用者仪器本身质量等诸因素所决定的,因此,送校单位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自主决定复校时间间隔,一般建议为1年。附录A 套管最大外径量规直径测量的不确定度评定A.1测量方法套管最大外径量规直径在测长仪上用标准环规以比较法进行测量。A.2 测量模型 (A.1)式中:被测量规的直径尺寸,单位mm;标准环规的实际尺寸,单位mm;测长仪测量两环规的差值,单位mm;标准环规的热膨胀系数;标准环规温度对参考温度20的偏差;被测量规的热膨胀系数;被测量规温度对参考温度20的偏差。设被测量规与标准环规的温度差为t,热膨胀系数之差为,则式(A.1)变换为:d=ds+a-ds(t+st)(A.2)A.3、不确定度传播率温度差t和热膨胀系数差估计为零,但他们的不确定度非零。引起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各分量彼此独立,依据公式得:u2d=cds2u2ds+ca2u2a+c2+ct2t+ct2t+cs2u2(s)式中,灵敏系数:cds=f/ds=1; ca=f/a=1;cs=f/s=0;ct=f/t=0;c=f/=-dst;ct=f/t=-dss则:u2d=u2ds+u2a+ds2t2u2+ds2s2u2(t)A.4测量不确定度来源A.4.1 标准环规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套管最大外径量规直径在测长仪上用50mm标准环规以比较法进行测量。根据标准环规的检定证书,标准环规按实际值使用,其扩展不确定度U=1.0m,k=2,则标准环规引入的不确定度为:=1.0/2=0.5mA.4.2 测长仪测量两环规差值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为A.4.2.1测长仪示值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测长仪示值最大允许误差为(1m+105L),服从均匀分布,则测长仪示值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为:=0.94mA.4.2.2测长仪分辨力引入的不确定度测长仪分辨力为0.1m,故量化误差服从半宽为0.05m的均匀分布,该项要影响两次,引入不确定度估算为:=0.04mA.4.2.3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对公称尺寸为63mm的套管量规直径进行10次独立重复测量,测量值如下:(mm)63.0320,63.0322,63.0321,63.0320,63.0321,63.0323,63.0321,63.0320,63.0322,63.0322用贝塞尔公式计算实验标准差s0.2m,实际测量以单次测量值作为校准值,则=s=0.2m。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和分辨力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有重复,取两者较大值。以上合成得:ua=u2a1+u2a3A.4.3 被测量规与标准环规膨胀系数差引入的不确定度标准环规与被测量规膨胀系数均为,考虑到测量温度与之差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膨胀系数差在半宽为的区间呈均匀分布,得=/=A.4.4 被测量规与标准环规温度差引入的不确定度被测量规与标准环规温度差估计不超过0.5,温度差服从半宽为0.5的均匀分布,引入的不确定度计算为=0.29A.5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计算A.5.1主要标准不确定度汇总表测量不确定度分量及计算结果见表A.1表A.1 主要标准不确定度汇总表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代号不确定度来源标准不确定度值灵敏系数/mu(ds)标准环规0.5m10.5u(a)测长仪0.96 m10.96u(a1)测长仪示值误差0.94 mu(a2)分辨力0.04mu(a3)测量重复性0.2m(取大值)u()环规线膨胀系数差0.17u(t)环规温度差0.290.17A.5.2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计算uc2=u2d=u2ds+u2a+ds2t2u2+ds2s2u2(t)uc=1.1mA.6 扩展不确定度计算取= 21.1=2.2m附录B校准证书内容及内页格式B.1 校准证书至少包括以下信息:a)标题“校准证书” ;b)实验室名称和地址;c)进行校准的地点(如果不在实验室内进行校准);d)证书或报告的唯一性标识(如编号),每页及总页的标识;e)客户的名称和地址;f)被校对象的描述和明确标识;g)进行校准日期,如果与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应用有关时,应说明被校对象的接受日期;h)如果与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和应用有关时,应对抽样程序进行说明;i)对校准所依据的技术规范的标识,包括名称及代号;j)本次校准所用计量标准的溯源性及有效性说明;k)校准环境的描述;l)校准结果及测量不确定度的说明;m)对校准规范的偏离的说明;n)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签发人的签名、职务或等效标识;o)校准结果仅对被校对象有效的声明;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