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征求意见稿 编编 制制 说说 明明 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编制组 二 一一年五月 I 目 次 1 立项背景 1 1 1 任务来源 1 1 2 工作过程 1 2 标准制订的必要性 2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3 1 国内现状 3 3 2 国外现状 4 4 编制原则和技术路线 5 4 1 编制原则 5 4 2 技术路线 6 4 3 技术依据 6 5 主要技术内容 7 5 1 适用范围 7 5 2 术语和定义 7 6 编制标准的基本方法 9 6 1 本标准的指标分类 9 6 2 评价指标的确定 9 6 2 1 环境状况指标中评价指标的确定 9 6 2 2 生态功能指标中评价指标的确定 10 6 3 评价方法的确定 10 6 3 1 综合指数法的确定 11 6 3 2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11 6 4 综合评价方法确定 11 7 参考资料 11 1 1 立项背景 1 1 任务来源 2006 年国务院把山西省确定为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省 要求山西建立煤炭开采 补偿机制 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评价及监管制度 为落实国务院政策精神 2007 年省人民政府制定并发布了 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 试点工作总体实施方案 提出所有煤炭生产企业要实行矿区生态质量季报制度和煤炭企业生态环境保 护年度审核制度 并进一步明确 加强矿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科学研究 重视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项 目可行性研究 投资及工程实施效果的技术审核与评估 建设以遥感和地面观测站相结合 野外核查 与室内纠正相补充的矿区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体系 将生态监测和生态质量评价纳入环保等有关部门的 日常监管工作中 全面及时掌握煤炭开采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动态变化情况 然而 目前国内缺乏统一的考核体系和标准规范对煤炭矿山区域生态环境的状况及变化趋势进行 综合评价 为了支撑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监测基础工作 保障季报和年审制度的贯彻实施 山西 省环境保护厅于 2010 年 7 月委托国家环境保护工业污染源监控工程技术中心 以下简称中心 开展山 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的制定工作 1 2 工作过程 国家环境保护工业污染源监控工程技术中心在接到任务后 在收集和归纳总结国内外矿山生态环 境监测和评价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山西省煤炭开采的特点以及生态环境主要问题 开展典型 矿山生态环境监测水平现状和需求调研 广泛征求省内外矿山生态环境监测相关领域专家意见 构建 山西省矿山生态环境评价标准体系 为实施全省煤炭企业生态环境年度审核制度和矿区生态环境质量 季报制度 科学指导和评估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工程的实施和绩效 提供标准化的评价依据和技术规范 2010 年 7 月 21 日 山西省环境保护厅组织召开了矿山生态环境监测研讨会 来自省内各研究机 构的专家学者共 9 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议就编制组提交的标准体系初稿进行了讨论 并对制定标准 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论证 2010 年 9 月 在资料收集与归纳总结的基础上 中心对形成的 矿山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 初 稿 进行了科学典型性的专家咨询工作 主要采用调查问卷和研讨会的形式 本轮咨询工作共邀请专 家 8 位 其中省内专家 5 位 省外专家 2 位和企业内部高级工程师 1 位 2010 年 10 月 在多方协调下 中心排出调研小组 5 组共计 24 人对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 2 责任公司 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 阳泉煤业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等五大集团直属的 37 座煤矿进行了现场调研和企业实用性需求的调研 通过现场实地勘察和企业对矿山生态环境评价需求的问卷调查 对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进一 步掌握 2010 年 12 月 针对标准规范中的具体问题 中心先后与国家环境保护部生态司 科技标准司 山西省环境保护厅 中国矿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多种形式的互动研讨 并初步确定了指标 体系架构和评价方法的论证工作 2011 年 3 月 12 日 中心组织省监测站 省环科院 山西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等专家召开 山西 省矿山生态环境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评审会 对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逐条讨论 修改 在此基础 上 于 2011 年 3 月 28 日完成了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2011 年 4 月 7 日 由省环保厅科标处组织召开了 山西省矿山生态环境评价技术规范 征求意见 稿 专家评审会 2 标准制订的必要性 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是整个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 制定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环 境政策 法律 环境管理规定和环境质量标准 必须要以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的数据作为科学依据 2006 年国家开始试行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提出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价的指标和技术 方法 然而 对于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价工作仍缺乏较为成熟的标准体系 此外 与煤炭行业环境保 护相关的既有标准体系中 主要是从污染物排放 清洁生产等单一的角度 如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 准 煤炭采选业清洁生产标准等 缺乏综合考虑 矿山开采活动胁迫 区域生态环境影响 生态环境 恢复治理工程实施 的全过程 涉及环境污染 地表景观 地质环境 植被资源 生物多样性 水土 流失等多方面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的综合评价标准体系 另一方面 山西作为全国重要能源基地 煤炭开采造成的区域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已经成 为制约全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 全省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急需出台相关评价技术规范 为矿山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为矿山企业生态恢复治理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和标准化的指导 因此 本标准的制订将进一步推进山西省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切实改善全省矿山生态环境状 况 促进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协调发展 并对 全国矿山生态环境评价的标准化工作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3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1 国内现状 我国的环境评价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城市环境污染现状调查和评价 如上海大气质量指数 北 京西郊大气质量指数和水域有机污染综合评价等 80 年代开始转向工程建设项目的影响评价 80 年代 末以来 国内相关领域在城市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和农村从村级到县级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面 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工作已经由环境单因素评价发展到区域环境多 因素综合评价 由污染环境评价发展到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全面环境评价 由城市环境评价逐步发展 到水体环境 农田生态环境 海域环境 风景旅游环境 居住区生活环境 工农业生产环境等多领域 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对于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的量化评价则是在近几年刚刚兴起 仍处于探索及初步研究阶段 国内从 2000 年开始 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了以辽宁省 吉林省等 12 个省的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工 作 2005 年底完成了其他 19 个省 自治区 直辖市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工作 为全国矿山地 质环境规划制定及 十一五 规划提供了较完整的矿山地质环境基本资料 各省 区 市采用多种方 法对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 如模糊综合评判法 加权比重法 图层叠加法 层次分析法 有限差分法等 由此而在国内掀起了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的热潮 2002 2006 年短短的四 年时间里 从区域及单体的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研究到综合的理论研究 从定性分析到定量 评价研究 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飞速的发展 如表 1 所示 在矿山生态环境评价相关指标中 一方 面包含了常规环境要素的评价项目 如水 气 固废 土壤 噪声等相关指标 另一方面 重点关注 由于矿山开采所带来的主要生态破坏问题 例如在地质灾害方面 包括了地表裂缝 地面沉陷及不稳 定边坡等 在土地利用方面 包括废弃地等相关指标 而煤矸石排放 堆积所导致的环境问题也是被 关注的重点 表 1 矿山生态环境评价相关指标 4 植被 植被覆盖率 裸化率 植被总量与 结构 珍稀植物 种群密度 生长 量 索永录等 2010 陈桥等 2006 刘美玲 2006 宋国利等 2002 土地生产力 PH 值 肥力 土壤容量 N 含量 P 含量 索永录等 2010 Dixon BM 2000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模数 水土流失和土地沙 化的区域面积 宋国利等 2002 刘美玲 2006 地表沉陷 塌陷区数量 塌陷面积 塌陷坑最 大深度 积水深度 塌陷破坏程度 地表裂缝 地裂缝数量 最大地裂缝长度 宽 度 深度 地裂缝走向 破坏程度 地质灾害 不稳定边坡相关定性指标 陈桥等 2006 Ki Dong Kim 等 张进德等 2008 污染物排放量 三废 产生量 排放量 堆存量 化学成分等 宋国利等 2002 大气污染 SO2 NOx CO 烟尘 粉尘 总悬 浮颗粒物 宋国利等 2002 地表水 PH 浊度 色度 电导率 DO SS COD BOD 氨氮 总磷 总氮 铜 锌 氟化物 硒 砷 汞 镉 六价铬 铅 氟化物 挥 发酚 石油类 硫化物等 宋国利等 2002 Gavin M Mudda 等 2010 Stuben D 等 2001 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位 开采量 pH DO COD BOD TOC 氨氮 硝酸盐 亚硝酸盐 挥发性酚类 氰化物 砷 汞 铬 六价 总硬度 铅 镉 铁 硫酸盐 氯化物 大 肠菌群 宋国利等 2002 张进德等 2008 Gavin M Mudda 等 2010 David J Bellis 等 2003 土壤污染 PH 有机质 盐分 土壤颗粒 镉 汞 铅 铬 砷 铜 锌 镍 六 六六 滴滴涕 石油烃类 宋国利等 2002 Stuben D 等 2001 张进德等 2008 环境污染 噪声污染声压级 分贝 三废 处理率 土地复垦率 矿井水回用率 瓦斯利用率 环境治理 三废 处理 资源利用 煤矸石利用率 马翔爱 2005 张进德等 2008 3 2 国外现状 国外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 70 年代蓬勃发展 80 年代以来 随着计算机 的普及 一些先进技术尤其是遥感 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开始应用于环境科学领域 90 年代 以来 国外的环境质量评价无论是方法还是技术上都取得了飞速发展 而且针对评价结果进行环境方 面的改造 治理以确保环境质量的彻底改善 美国是最早开展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的国家之一 它对大 5 气 水等领域的污染综合评价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就已经开始 如格林大气污染综合指数和 R K Hortom 等提出的质量指数 以后又陆续推出了可呼吸的厌恶污染物含量指数 MVRC 橡树岭 大气污染指数 极值指数 污染物标准指数 水质质量指数 WQI 等 90 年代初美国国家环保局实 施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项目 EMAP 该项目开始从国家尺度 评价生态质量状况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 长期监测 矿山环境问题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国际上矿业发达的国家如美国 加拿大 澳 大利亚 德国等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十分重视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 国际社会对于矿山环境的关注 集中体现在与矿业开发有关的环境法规与环境管理方面 大部分西方国家均实行比较严格的矿山环境 保护和矿山环境评估制度 矿山环境评估制度是把矿山生态环境评价程序纳入矿业活动的日常事务中 以法规的形式规定在 采矿之前要对由于矿业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评估 随着时代的需要 许多国家加速了矿山生 态环境评价模型的研究 但这些模型由于研究者所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 所采取的指标体系也不 一样 所以形态各异 由于矿山生态环境评价发展较为缓慢 即使在发达国家 矿山生态环境评价工 作仍然是一个难题 在国外矿山环境影响评价 MEIA 方面 许多矿业发达国家 如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南 非 俄罗斯 和一些经济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 如日本 德国 英国等 都高度重视矿业与环境的关 系 他们把 MEIA 制度赋予法律的形式 实现矿业开发与环境治理一体化进行 MEIA 伴随矿业发展 的整个过程 在矿业中 强调公众参与的作用 重视项目实施中和实施后的环境验证与评价 强调区 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尤其是近十年来 随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矿山环境保护更 加引起各国政府和矿业界的高度重视 矿产资源环境保护一体化已成为当前国际矿业发展的一个重要 趋势 4 编制原则和技术路线 4 1 编制原则 a 科学性原则 规范的主要内容应科学分级 层次清晰 权重适宜 并具有一定的可分解性和可扩展空间 b 实践性原则 分析山西省矿山生态环境现状调研结果 按照评价技术规范编制总原则的要求 确定规范的体系 结构和评价内容 评价过程应能够客观评价矿山生态环境长期 动态的变化情况 6 c 完整性原则 根据矿山生态环境评价技术规范应服务于生态环境管理 绩效考核及工程施工与验收的要求 评 价内容应能够全面反映矿山生态环境各方面的变化情况 d 可操作性原则 与经济 技术发展水平相适用 具有可操作性 促进矿山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 制定过程中考虑 监管部门的实际工作情况 确保评价所需的监测数据可用性 评价方法及评价过程科学 简单 可操 作性强 标准所涉及的数值要求 有合理的科学依据 突出标准的科学 合理与严谨 4 2 技术路线 图 1 矿山生态环境评价技术规范编制技术路线图 4 3 技术依据 本标准的编制以国家和山西省环境保护现有法律 法规 标准为主要依据 同时参考生态环境领 域内相关技术规范和设计手册 结合国内外有关矿山生态环境监测 评价的文献以及调研取得的矿山 生态环境现状资料 总结编制了本标准 其中涉及的法规 标准主要有 GB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7 HJ T192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试行 HJ446 清洁生产标准 煤炭采选业 HJ565 环境保护标准编制出版技术指南 5 主要技术内容 5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等技术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山西省煤炭矿山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及动态趋势的评价 评价区域为煤矿井田范围 其它矿产的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可参照使用 5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5 2 1 矿山生态环境状况综合指数 反映被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综合状况 数值范围 0 100 5 2 2 污染负荷指数 指评价区域单位面积上接纳的污染物总量 反映被评价区域所承受的环境污染压力 5 2 3 环境质量指数 指被评价区域内地表水水质 空气质量等环境质量现状 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环境质量的优劣 5 2 4 废物回收利用指数 指煤炭矿山企业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矿井水 煤矸石 瓦斯等二次资源的再利用水平 用于反映 被评价矿山企业的清洁生产水平 5 2 5 生物丰度指数 通过单位面积上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在生物物种数量上的差异 间接地反映被评价区域内生物的丰 贫程度 5 2 6 植被覆盖指数 指被评价区域内林地 草地 耕地 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五种类型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 重 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植被覆盖的程度 5 2 7 地表破坏指数 指被评价区域内地表塌陷 地裂缝 滑坡等地表破坏状况 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地表破坏程度 5 2 8 土地退化指数 8 指被评价区域内风蚀 水蚀 重力侵蚀 冻融侵蚀和工程侵蚀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 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内土地退化程度 5 2 9 二氧化硫排放量 指被评价区域内每年由于工业生产产生并排放的二氧化硫总量 单位 t a 5 2 10 氮氧化物排放量 指被评价区域内每年由于工业生产产生并排放的氮氧化物总量 单位 t a 5 2 11 COD 排放量 指被评价区域内每年由于工业生产产生并排放的化学需氧量 COD 总量 单位 t a 5 2 12 氨氮排放量 指被评价区域内每年由于工业生产产生并排放的氨氮总量 单位 t a 5 2 13 煤矸石排放量 指被评价区域内每年由于工业生产产生并排放的煤矸石总量 单位 t a 5 2 14 矿井水利用率 指评价区域内矿井水利用总量占矿井水产生总量的比重 5 2 15 煤矸石综合利用率 指评价区域内煤矸石的利用总量占煤矸石产生总量的比重 5 2 16 抽采瓦斯利用率 指矿井抽采瓦斯利用量占矿井抽采瓦斯量的比重 5 2 17 地表塌陷 指矿山开采作用下 评价区域的地表面发生的坍塌现象 5 2 18 地裂缝 指矿山开采作用下 评价区域的地表面发生的撕裂现象 5 2 19 滑坡 指受矿山开采影响 由岩石 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沿软弱面发生整体滑 落的过程 5 2 20 土地轻度侵蚀 评价区域内受自然营力 风力 水力 重力及冻融等 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 土壤侵蚀模数 2500 t km2 a 平均流失厚度 1 9 mm a 的区域 5 2 21 土地中度侵蚀 9 指评价区域内受自然营力 风力 水力 重力及冻融等 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 土壤侵蚀模数 在 2500 5000 t km2 a 之间 平均流失厚度在 1 9 3 7 mm a 之间的区域 5 2 22 土地重度侵蚀 指评价区域内受自然营力 风力 水力 重力及冻融等 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 土壤侵蚀模数 5000 t km2 a 平均流失厚度 3 7mm a 的区域 5 2 23 降雨量 指被评价区域内年度降水总量 5 2 24 归一化系数 归一化系数 100 A最大值 A最大值指某指数归一化处理前的最大值 6 编制标准的基本方法 6 1 本标准的指标分类 根据标准的编制原则 结合山西省煤炭行业特点 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分为环 境状况指标和生态功能指标两类 环境状况指标主要参考 国家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状况评价技术规定 进行选取 并结合煤炭行 业特点 最终确定环境状况指标包括污染负荷 环境质量和废物回收利用等 该指标用于评价煤炭开 采对环境的污染和清洁生产实施程度 生态功能指标主要是参考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进行选取 并增加煤炭生态环境破坏相 关指标 最终确定生态功能指标包括生物丰度指数 植被覆盖指数 地表破坏指数 土地退化指数等 该指标用于评价煤炭开采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植被 地质破坏等问题 表 2 指标构成表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价指标 污染负荷指数 环境质量指数环境状况指标 废物回收利用指数 生物丰度指数 植被覆盖指数 地表破坏指数 矿山生态环境状况综合指数 生态功能指标 土地退化指数 10 6 2 评价指标的确定 6 2 1 环境状况指标中评价指标的确定 环境状况指标中评价指标包括 污染负荷指数 环境质量指数和废物回收利用指数 以上指标主 要依据山西省煤炭矿山环境现状及国家相关生态状况评价的要求而确定 表 3 环境状况指标中评价指标的确定 二级指标评价指标指标确定依据 污染负荷指数 在选择 国家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状况评价技术规定 中污染负荷指数对应污 染因子的基础上 增加十二五期间国家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氮氧化物 并根据 煤炭行业特点 将固体废物排放指标更改为煤矸石排放量 环境质量指数 参考 国家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状况评价技术规定 中环境质量指数的设置 将本标准中环境质量指数也分为地表水和空气质量两个方面 然后根据煤炭行 业特点 将这两方面细化为 COD 氨氮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PM10 等污染 物指标 环境状况指标 废物回收利用指数 结合 清洁生产标准 煤炭采选业 中的废物回收利用指标 选取矿井水利用 率 煤矸石利用率 抽采瓦斯利用率三个指标作为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中废 物回收利用指数的三个方面 6 2 2 生态功能指标中评价指标的确定 生态功能指标中的评价指标包括 生物丰度指数 植被覆盖指数 地表破坏指数 土地退化指数 等几方面 以上指标是按照国家相关生态状况评价的要求并结合煤矿企业实际情况确定 表 4 生态功能指标中评价指标的确定 二级指标评价指标指标确定依据 生物丰度指数直接参考国家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中的生物丰度指数 植被覆盖指数直接参考国家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中的植被覆盖指数 地表破坏指数 根据目前山西省实际情况和国家相关政策 结合煤炭企业生态破坏特点 将该 指标分为地表塌陷 地裂缝 滑坡三类 生态功能指标 土地退化指数直接参考国家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中的土地退化指数 6 3 评价方法的确定 本标准参考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中的评价方法 采用综合评价法来进行矿山生态环境 状况评价 综合评价法的特点表现为 1 评价过程不是逐个指标顺次完成的 而是通过一些特殊方法将多个指标的评价同时完成的 2 在综合评价过程中 要根据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加权处理 3 评价结果不再是具有具体含义的统计指标 而是以指数或分值表示评价对象 综合状况 的 排序 11 综合评价法的步骤 1 确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这是综合评价的基础和依据 2 收集数据 并对不同计量单位的指标数据进行同度量处理 3 确定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数 以保证评价的科学性 4 对经过处理后的指标再进行汇总计算出综合评价指数 5 根据评价指数对评价对象进行等级划分 得出结论 6 3 1 综合指数法的确定 本标准参考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中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 采用加权求和法对山西省煤 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综合指数进行确定 6 3 2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本标准指标权重的确定原则 1 参考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和 国家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状况评价技术规定 中相 关指标权重 2 对上述国家既有标准中未确定指标的权重 综合考虑煤炭开采典型生态环境问题 采用专家 直接赋权法确定 表 5 指标权重确定 二级指标权重权重确定依据评价指标权重权重确定依据 污染负荷指数0 35 环境质量指数0 30 环境状况 指标 0 40 废物回收利用指数0 35 专家直接赋权 生物丰度指数0 20 植被覆盖指数0 25 地表破坏指数0 30 生态功能 指标 0 60 根据 国家生态功能区 县域生态状况评价技术 规定 中环境状况指标 和生态功能指标的权重 进行确定 土地退化指数0 25 参考国家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 术规范 和 国家生态功能区县域 生态状况评价技术规定 中生物丰 度指数 植被覆盖指数和土地退化 指数的相对重要性 专家直接赋权 6 4 综合评价方法确定 本标准参考国家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中的综合评价方法和评价分级标准将矿山生态环 境状况综合评价设置为两个方面 一为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二为矿山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幅度评价 7 参考资料 12 1 国家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状况评价技术规定 暂行 2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试行 HJ T192 2006 3 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技术规范 HJ T92 2002 4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 T166 2004 5 污染场地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6 王启瑞 才庆祥 马从安 景观生态评价方法在胜利露天煤矿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煤炭工程 2007 7 程建光 张裴 刘志钧 煤矿区环境质量评价理论及预警方法 煤炭科学技术 2006 8 李海燕 高玉慧 杨峰 罗春雨 黑龙江省景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0 9 王秀玲 张立宁 矿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理论与方法初探 中国煤炭 2007 10 孙静芹 朱文双 现代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10 11 索永录 姬红英 辛亚军 采煤引起的矿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探析 煤矿安全 2010 12 陈桥 黑龙江省矿山生态环境三维定量评价模型系统研究 吉林大学硕士论文 2004 13 宋国利 刘海桥 论北方森林 农业 矿业开发生态环境监测指标 中国环境监测 2002 14 胡玉玲 王萍 张雷雷 战丽丽 矿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实现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0 15 颜春 刘素红 赵祥 矿山环境遥感综合评价指标的研究 遥感信息 2005 16 蔡博峰 刘春兰 陈操操 王海华露天煤矿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方法研究 以霍林河一号露 天矿为例 中国矿业 17 陈华丽 陈刚 郭金柱 Landsat TM 在矿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信息 2004 18 顾广明 王丽 蒋德林 曹育红 3S 技术在煤矿区开发现状及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6 19 卓义 于凤鸣 包玉海 内蒙古伊敏露天煤矿生态环境遥感监测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7 20 周春兰 3S 技术在矿山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以攀枝花宝鼎煤矿为例 成都理工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21 张安兵 张兆江 高井祥 刘新侠 GPS 用于矿区沉陷区地表高精度动态监测的可行性研究 煤炭 学报 2009 22 陈巧 陈永富 QuickBird 遥感数据监测植被覆盖度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5 23 屈振军 大型煤炭开采项目采空塌陷区水土流失监测方法初探 水土保持通报 2009 13 24 Kristen L Strellec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Proposed Effluent Limitations Guide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全教育心肺复苏课件
- 牧场年终总结课件
- 林业局面试题库及答案
- 科技服务业信用评价指标评分细则
- 安全教育培训通信稿课件
- 客运服务员面试题库及答案
- 考研内科面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新能源行业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布局研究报告
- 2025年新能源汽车电池热失控防护技术市场分析报告
- 安全教育培训记录小学课件
- GB/T 41130-2021展览场馆安全管理基本要求
- 湘美版美术一年级上册全册课件
- 环境经济学(张)课件
- 人才管理-人才选用育留课件
- 成功八步课件
- 玉石床垫讲稿课件
- 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红岩魂走进歌乐山
- 栈桥修复方案(全文)
- 某五星级酒店单项工程经济指标
- 【课件】《红烛》课件24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电气一次设备吊装搬运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