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低碳经济考试-90分高分试卷_第1页
常州-低碳经济考试-90分高分试卷_第2页
常州-低碳经济考试-90分高分试卷_第3页
常州-低碳经济考试-90分高分试卷_第4页
常州-低碳经济考试-90分高分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低碳经济 考试 一 单选题 每题 1 分 共 30 题 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企业内部循环指 A 小循环 B 中循环 C 大循环 D 超大循环 分值 1 0 2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财政政策不包括 A 财政直接投资政策 B 财政购买政策 C 财政补贴政策 D 财政税收政策 分值 1 0 3 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小 最经济指的是 A 恒温消费 B 经济消费 C 新领域消费 D 可持续消费 分值 1 0 4 如果没有温室气体 则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应是 A 18 B 18 C 15 D 15 分值 1 0 5 CO2 虽然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但其增温潜力 GWP 是 的 A 最低 B 101 中等 C 最高 D 未知 分值 1 0 6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 比重偏高 A 工业 B 农业 C 服务业 D 第三产业 分值 1 0 7 从 1995 年起 每年的 16 日被定为 国际保护臭氧 层日 A 7 月 B 8 月 C 9 月 D 10 月 分值 1 0 8 亚马孙流域 8 国签订 亚马孙河合作条约 宣布 为保护亚马孙河地区的生态环境而共同努力 A 1974 年 B 1975 年 C 1976 年 D 1978 年 分值 1 0 9 以德国双元系统 DsD 为典范 A 小循环 B 中循环 C 大循环 D 超大循环 分值 1 0 10 在日本京都召开了缔约国第二次大会 通过了 京都议定书 A 1997 年 B 1993 年 C 1994 年 D 1996 年 分值 1 0 11 循环经济最广泛的参与主体是 A 人 B 政策 C 市场机制 D 自然 分值 1 0 12 二氧化碳的生命期很长 一旦排放到大气中 其寿命可 达 A 200 年 B 100 年 C 150 年 D 250 年 分值 1 0 13 环境友好型社会评价体系的对象不包括 A 区域产业 B 城市基础设施 C 人居环境 D 社会生产 分值 1 0 14 本质上是一种新的人类生存与发展哲学 追求的直 接目标是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优化 最高目标是人 类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和生存年限的尽可能延长 A 循环经济 B 低碳经济 C 可持续发展 D 绿色经济 分值 1 0 15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位居世界第 位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分值 1 0 16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策略没有 A 强调发达国家转移技术 B 强调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权 C 强调中国在全球化之下的分工以及对全球 所做的贡献 D 政治和外交层面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分值 1 0 17 一个健康成人 每天平均要喝 毫升水 A 2100 B 2200 C 2300 D 2400 分值 1 0 18 年芝加哥的热浪引起 500 多人死亡 A 1995 年 B 1996 年 C 1997 年 D 1998 年 分值 1 0 19 不属于在实践上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在能源和环境方面 难以克服的问题的是 A 节能减排问题凸显 B 能源结构严重高碳 C 产业模式极不合理 D 人口基数大 分值 1 0 20 我国环境问题的基本特点不包括 A 复杂性 B 不可积累性 C 广泛性 D 潜在性 分值 1 0 21 关于科斯定理论述正确的是 A 有效率的资源利用方式与产权的初始配置 状态有关 B 有效率的资源利用方式不能通过交易使供 需双方都获得利益 C 排污权交易不是科斯定理在环境问题上的 最典型应用 D 只要产权明确 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 小 则无论在交易开始时将产权赋予哪一 方 市场均衡的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分值 1 0 22 是以工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为特征的改变生物圈 的结构和功能 是系统性的质与量的变化 A 资源问题 B 环境问题 C 人口问题 D 科技问题 分值 1 0 23 消费结果对消费主体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健康危害最小指 的是 A 恒温消费 B 经济消费 C 安全消费 D 可持续消费 分值 1 0 24 排污权交易对市场机制的利用最充分 它的实施需要合 适的条件不包括 A PPP 原则 B 良好的信用体系 C 完善的市场条件 D 政府对污染者排污的有效管理 分值 1 0 25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为 A A 模式 B B 模式 C C 模式 D D 模式 分值 1 0 26 低碳经济的发展方法是 A 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 B 低碳发展 C 节能减排 D 碳中和技术 分值 1 0 27 即低碳消费方式的现实实用性和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的有效性 A 认知性 B 可行性 C 可操作性 D 可承受性 分值 1 0 28 是低碳消费品的提供主体 是联系低碳生产性消费 和低碳非生产性消费的桥梁 A 消费者 B 企业 C 政府 D 社会 分值 1 0 29 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不包括 A 经济结构偏重 煤炭消耗总量大 B 产业结构调整缓慢 C 技术 设备改造尚需逐步进行 D 具有完整 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 分值 1 0 30 电动汽车产业的财税扶持政策重心要向 领域倾斜 A 消费市场 B 生产市场 C 研发部门 D 销售部门 分值 1 0 二 多选题 每题 2 分 共 20 题 至少有两个选项正确 多选 少选 错选均不得分 1 环境法的生产力发展的功能 表现为以下哪些方面 A 对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这种利益格局重新作 出估价与衡量 B 环境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C 环境是人类发展的物质基础 D 环境法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作用是发展生产力 的巨大动力 分值 2 0 2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中期目标有 A 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 B 引导社会能源需求 C 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节能激励机制 D 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 分值 2 0 3 水污染主要来自 A 工业废水 B 生活污水 C 农业废水 D 人畜粪便 分值 2 0 4 矿产资源利用指标分析包括 A 重要矿产资源回收回采率 B 金属再生利用率 C 农业灌溉水平有效利用系数 D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分值 2 0 5 碳中和技术主要包括 A 温室气体的捕集技术 B 温室气体的埋存技术 C 低碳设备技术 D 低碳或零碳新能源技术 分值 2 0 6 气象要素有 A 温度 B 降水 C 风 D 雷雨 分值 2 0 7 我国政府应在借鉴国际碳减排经验的基础上 制定确保未 来 10 年内实现碳减排预期目标的有效制度体系 A 制定碳排放标准 B 开放碳交易市场 C 设立碳排放税制 D 发展低碳能源体系 分值 2 0 8 三高 原则是指 A 高起点 B 高要求 C 高效益 D 高效率 分值 2 0 9 非洲的情况与亚洲类似 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A 自然原因 B 过度放牧 C 过度耕作 D 大量砍伐树木 分值 2 0 10 优化能源结构 推进清洁生产的方式有 A 优化产业结构 B 降低煤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 C 积极发展煤清洁技术 D 煤替代石油 分值 2 0 11 循环经济发展中三个主体是 A 政府 B 企业 C 公众 D 外资 分值 2 0 12 公民参与低碳消费方式需要关注 5A 包括 A 认知性 B 可行性 C 可操作性 D 可承受性 分值 2 0 13 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改造 应当以不破坏生态系统 各成分之间相互补偿和调节功能 遵循生态平衡规律为 原则 其原则有 A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B 在开发利用可更新资源时 应与其再生增 殖能力相适应 与其补偿供给能力相平衡 C 在开发利用不可更新资源时 更应当设法 延长矿物的衰竭期 D 当生态平衡失控或失调以后 应尽可能地 恢复和重建 分值 2 0 14 为实现有效调控 政府可利用的政策工具有 A 明确产权 B 征收税费 C 财政补贴 D 市场准入 分值 2 0 15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A 调整产业结构 B 优化能源产业 C 实现能源替换 D 发展低碳能源体系 分值 2 0 16 温室气体 A 水汽 B 臭氧 C 二氧化碳 D 氧气 分值 2 0 17 推进我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战略路径选择有 A 积极拓展国内应用市场 B 构筑光伏产业发展的管治体系 C 调整光伏产业内部结构 淘汰落后产能 D 注重技术创新 推动产业技术突破 分值 2 0 18 酸雨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A 损害生物 B 破坏自然生态系统 C 腐蚀建筑材料 D 腐蚀金属结构 分值 2 0 19 紫外线的增强会导致 A 城市内的烟雾加剧 B 机材料加速老化 C 对人类健康有好处 D 使油漆褪色 分值 2 0 20 低碳经济的现实框架有 A 以低碳技术为主体构筑创新技术体系 B 以能源问题为突破实现持续发展目标 C 以节能减排为方式彰显循环经济本质 D 以低碳能源为重点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分值 2 0 三 判断题 每题 1 分 共 30 题 如发现选项为 A 和 B 则 正确选 A 错误选 B 1 酸雨通常指 PH 值低于 5 6 的降水 但现在泛指酸性物质 以湿沉降或干沉降的形式从大气转移到地面上 A B 分值 1 0 2 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内容 不是 衡量其发展状况的重要工具 A B 分值 1 0 3 经济就是如何以最小的代价 取得最大的效果 A B 分值 1 0 4 赤潮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所造成的 土地退化 它使土地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减少 甚至基 本丧失 A B 分值 1 0 5 碳税政策能抑制碳排放增长 对经济没有负面影响 A B 分值 1 0 6 离差值增大 表明气候状态不稳定性增加 气候变化敏 感性则减小 A B 分值 1 0 7 企业营销向 低碳营销模式 转换都是必然选择 A B 分值 1 0 8 加强对低碳消费和低碳生产的立法和执法是真正实现低 碳消费的保证 A B 分值 1 0 9 1988 年 11 月 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了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A B 分值 1 0 10 循环经济与生态城市是有机结合的 A B 分值 1 0 11 发生赤潮时 大量浮游生物浮在水面 减少或隔绝水中 溶解氧的来源 使大量鱼类等水生生物缺氧而死 A B 分值 1 0 12 企业生态伦理是指在处理企业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过程中 所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的总和 A B 分值 1 0 13 新材料技术被誉为 高技术的基础 是介于基础科技 与应用科技之间的应用性基础技术 A B 分值 1 0 14 低碳 概念由低碳经济 碳生产率和碳关税等三个核 心术语组成 A B 分值 1 0 15 由于气候变暖 近百年来极冰的大量融化 使全球海平 面上升了 10 20 厘米 A B 分值 1 0 16 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是低碳经济模式的两个特征 A B 分值 1 0 17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新的人类生存与发展哲学 追求 的直接目标是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优化 最高目标 是人类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和生存年限的尽可能延长 A B 分值 1 0 18 基于项目的碳市场主要是基于清洁发展机制 CDM 和联合 履约机制 JI 的市场 A B 分值 1 0 19 社会循环是循环经济的最高级形式 A B 分值 1 0 20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夕 中国政府正式对外宣布了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 决定到 2020 年单位国内 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70 80 A B 分值 1 0 21 按照 低碳 的要求 城市应形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低碳经济约束性 指标 A B 分值 1 0 22 消费的物质保证上看 消费决定于以增值价值为核心的 经济运行 即消费决定生产 A B 分值 1 0 23 发展低碳经济 是中国实现科学发展 和谐发展 绿色 发展 低代价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战略选择 A B 分值 1 0 24 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的追求目标和基本内容 不只 是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 而是内在要求和不可或缺的内 容 A B 分值 1 0 25 我国水资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