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艺 用 透 视 学教 案授课时间:2009年第一学期授课班级:2008级艺术设计专业授课人:蒋娜一、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第一章 透视学的产生、发展及应用第二章 透视的定义及常用术语 第三章 平行透视及其应用第四章 成角透视及其应用第五章 斜面透视及其应用第六章 倾斜透视及其应用第七章 曲线透视及其应用第八章 阴影透视第九章 反影透视及其应用二、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三、成绩评价方式 闭卷,笔试为主,卷面成绩结合平时成绩进行考核,其中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四、主要参考书目 1薄新成著:绘画与透视,湖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2殷光宇著:中国艺术教育大系、透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3李成君著:实用透视画技法,岑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一章 透视学的产生、发展及应用【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授课类型】讲授课【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讨论法、传统教学法【教学用具】教学课件【教学内容】第一章 透视学的产生、发展及应用【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透视学发展简述、散点透视、透视学的应用的问题【教学重点】透视学的产生、发展及应用【教学步骤】1、导入 透视学作为美术院校三大基础技法理论之一,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和熟练运用的基本技能。它从理论上直观地解释了物体在平面上呈现三维空间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使初学者能很快地判断所画对象哪些线与面应该产生透视变化,哪些仅有大小变化。在写生和创作时,就可以很好地处理画面上人、物体、北景之间的远近、大小的空间透视关系。2、 新授 思考题:表现画面中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可以用几种方法来表现?1、图形重叠表现2、明暗阴影3、色彩关系4、细节清晰度表现空间距离的主要方法:达芬奇的“线透视” 色彩因大气的阻隔产生的变化称为 大气透视 ,物体的明暗对比和清晰度随着距离增加而减弱称为 消逝透视,场景中的远伸平行线看起来愈远愈拢直至汇合于一点称为 线透视。1.1 什么是透视?什么是透视学? 有一种现象,由于我们从小就己经习惯了,也就从不觉得奇怪,那就是:同样规格的电线杆本来是一样高的,但在路上看起来,却近高远低;同样型号的汽车本应是一样大小的,但在路上看起来却近大远小;所有的茶杯、水桶底本来都是平的,但我们时常看到的却是不同的弧线;火车的两条路轨本来都是一样宽的, 但我们时常看到的却是两条路轨向前延伸时,会越来越窄乃至合拢成一点等。这种视觉现象就是透视现象。这是一种视觉上的“错觉”,与人类眼睛的构造有关。正是这种错觉,使我们能有效地判断距离,而不至于天天碰壁。由此看来,所谓透视现象,就是现实世界在我们的视觉中,发生了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清楚远模糊等等变化,产生了压缩与变形。而我们如果想要在平面的纸上,表现出这种变化,表现出如我们视觉所反映出的、富有立体空间感的景物,简单的办法就是:固定你的眼睛位置,隔着透明玻璃窗将你所见的景物的形状依样描在玻璃上,这描下来的图形就会较准确地反映这种现象,就存在着客观的透视规律。因此,“透视”的含义就是:透过(假设的)透明平面去观察景物,研究物体在立体空间中的形态变化,即“透而视之”,用这种观察方法,可以在只有两度空间的透明平面上录画出具有三度空间特征的景物图形。这个图形叫透视图,最早研究透视的画家,就是采用这种办法来做的,这也是发现透视学原理的开始。所以,我们便将研究各种透视现象,在平面上如何来表现它的规律的科学,称为透视学。1.2 什么是艺用透视学?我们学习的目的? 在科学透视学中,透视的数学根据愈益精密,物体的大小,比例,结构以及在空间的位置和距离等等,通过一个严格固定的视点,可以极其精确地描绘在图纸上,工人和技术人员通过一定的识图方法,不仅可以看出物体的立体效果,而且可据以施工,制作产品,修建房屋和桥梁。这种高度严谨的透视学成了工程学特别是建筑学的必修课之一。 而艺术表现的主要目的和功能与工程制图和建筑设计大相径庭。尤其是中国绘画,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就曾有人指出,其目的不是为了“案城域,辨方洲,标镇阜、划浸流”。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利用视觉形象的透视变化,使画面上一切形体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关系,最有利于主题的表现,所以我们又将在艺术范围里对透视的研究,称为艺用透视学。艺用透视学专门研究三维空间的视觉规律在艺术表现中的应用。 三维空间的表现,是画家、雕塑家必然遇到的问题,特别是绘画作为平面艺术,它的历史大部分是在表现空间。在绘画上表现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有形状、明暗、色彩诸方面的因素。艺用透视学是从“形”这一方面来研究平面上的图形如何表现景物的立体感、空间感的原理和规律的学科;所以又叫线透视或几何透视,如位置、大小、长短,宽窄、高矮、方向、角度、形状以及互相之间的关系等变化都是属于线透视。这就是本门课程的主要任务。 达芬奇把透视分为三部分 (透视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研究物体的轮廓线。第二部分研究距离增加时色彩之淡褪。第三部分研究物体在不同距离处之模糊程度。引自芬奇论绘画),研究物象的色彩变化、清晰情况等的称为色彩透视、空气透视,是一种光学解决方法。色彩学即是研究这方面的学科。此外,还有物体的明暗、阴影,当然就阴影的方向、位置、轮廓的变化来说,也应包括在线透视之中,但就它的轻重变化和明暗的过渡,则是表现立体空间的另一种有效方法。 绘画艺术从科学透视学的作图方法中,丰富和充实了自己表现物象立体感、空间距离和物体结构的技巧,使画面从二度平面表现三度立体的方法更臻完善。艺用透视在参与构思、构图以及创作中,力求尽可能丰富和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而不必过于追求物体形体结构,比例大小的绝对真实。在不影响画面艺术效果的前提下,那些繁琐复杂的作图方法,也尽可化繁为简,有时甚至省略不计。因为我们所要求的,不是精确地测量透视变化的大小,我们学习透视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掌握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景物的画法,更重要的是用它的规律来指导我们认识事物。因为透视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虽然也能感觉到,但是在没有懂得透视现象产生的道理时,对它的感觉将是不敏锐和不深刻的,单凭直观的感觉去作画,难免产生错误。因此,作为艺术家必须了解透视的原理和法则,以便更有效地观察和记忆物体的形象,准确而艺术的表现物象,表达创作意图。而且,我们从事的艺术活动,不同于其他诸如音乐、舞蹈、电影、文学等艺术活动,它从观察到描绘到表现主题,一切都与视觉形象的变化紧密相关,都会在视觉的引导下引起各种不同的心理感应,所以,我们也将艺用透视学称为“艺术视觉法则”。 1.3 透视学的历史发展 透视学原理的发现,最早是在古希腊时期,公元前五世纪就有了关于透视画法的记载,即前面提到的在透明平面上用线依样描绘景物。而透视学真正作为一门学科,是从十五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约相当于我国元代至清初)开始的,当时的绘画、雕塑、舞台戏剧等艺术在人文主义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双重影响下蓬勃发展,绘画理论也逐渐形成。师法自然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们的行动纲领。为了能够真实、准确和生动地表现客观事物,他们不满足于依靠感官去认识世界,要求用理性去理解世界。于是他们以实验方法和数学方式武装起来,去观察自然界和人。艺术和科学结合,是这一时期的突出特征。艺术家们热心研究透视,还亲自解剖尸体,观察人体肌肉和骨骼的构造。透视学和解剖学成为该时代艺术的两大支柱。众多的画家、建筑师、雕塑家重视和研究透视学,并创立了一些科学的透视画法,如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杰出的建筑家、雕塑家兼工艺师布鲁内来斯基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透视原理,并教授给画家马萨乔,在绘画中加以运用。1435年,著名建筑师兼画家阿尔伯蒂,在绘画论中专门论述了透视学。在这一时期,还有乌切洛、曼泰尼亚那等很多画家从理论上、绘画实践上对透视作出了出色的贡献。而最有贡献的是画家弗朗切斯卡,在1485年,他所著的绘画透视学,把透视学发展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阿尔伯蒂与弗朗切斯卡的理论,象征着这一时期绘画最突出的成就掌握了空间表达的规律。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达芬奇,也十分注重透视学的研究,并将透视分为三个分支:线透视、空气透视、隐没透视,特别对光影作了深入研究。由于意大利绘画的影响和透视法的传播,当时欧洲还有很多民族的画家,如同时期有德国的丢勒等,还有后来的法国人戴萨格斯、荷兰人马洛仓雅斯、格拉维尚德、英国的数学家泰勒、柯尔松、画家基尔比、马尔东、瑞士人兰伯特也对透视作了深入研究和实际运用。直到1 9世纪,法国大数学家蒙若成为投影几何学的奠基人,对透视学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现在通用的各种透视画法就全部确立了。也就是说,随着研究的深入,建筑师、艺术家、数学家们不断有新的发现,人们不再停留在简单笨重的模仿方法上。经过许多代人的努力,逐渐总结出我们今天运用的各种透视理论与方法,从而帮助人类实现了在二维平面上,创造三维空间的真实幻象的美学追求。 在文艺复兴之前的绘画作品,大多是平面或浅浮雕效果的。抛开我们今天来品味和评判的角度与观念不谈,就视觉的真实性来讲,它们是失败的:画面呆板、人物僵化、缺乏立体感和空间感。所以,透视法在文艺复兴时代的出现,除了顺应了当时人们追求真实、科学的文艺思潮外,也给画家和观众带来了由衷的喜悦和惊叹,达芬奇曾经讲过:“写实绘画以透视学为基础,透视学是绘画的缰绳和舵轮。” 并提出“青年人应该首先学习远近法”。由此可见,写实绘画的视觉真实感,是建立在透视构图的基础上的,它能使二维空间的画面,向人们展示出前所未有的魅力理性的魅力、真实性的魅力。作为写实绘画在构图上的基石,西方的透视学从十五世纪建立起,直到印象派一直没有被动摇过。 “透视”这种方法并非首创于西欧,中国早在公元前三、四百年战国时期的墨经中已记载了对针孔成像现象的观察。公元4世纪晋朝顾恺之在画云台山记中有“山有面则背方有影。下有涧,物影皆倒。”谈到阴影和水中倒影的透视规律。公元5世纪,南北朝时的宋山水画家宗炳就明确提出了“令张绡素以远映”,即眼睛通过近似透明的画面,在“方寸之内”观察到“昆阆之形”的方法与理论。他概述了眼睛与景物距离变化所引起的视觉形象的规律性变化,“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拉开一定距离,“则可围于寸眸”,更远时“则其见弥小”,在画面上“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到了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分析了山水画由于视点位置的变化所产生的高远、深远、平远的三种透视变化构图特点,这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以后历代画家对透视现象及其艺术的表现方法都不乏精辟的论述和创造性的运用。 但由于我国长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高度集中的封建统治,始终没有产生适合科学发展的环境,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封建统治者重农抑商,鄙薄技艺,尊经崇古,实行科举取士,这些都严重的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加之中国传统的画家大多是文人士大夫,强调“体知”与“妙悟”之类直觉感受,而且好以一种超物质功利的,非科学的态度对待世界,较少认真对待透视学的规则,往往是随心所欲地处理自己的画面,在科学与自由面前,艺术选择了自由,透视学最终没有象西方那样发展成科学而完善的学科。1.4 两大透视体系与现代艺术 如果说西方对绘画透视的研究集中体现于焦点透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那么,中国绘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则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点的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则。也即是说透视学在东西方艺术家探索以平面表现空间的历史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发展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两大透视体系:一方面,是西方大多数传统绘画所遵循的定点透视(即固定视点透视),也称焦点透视;另一方面,是东方大多数传统绘画所遵循的动点透视(即运动视点透视),也称散点透视,又称“活点法” 。 从整个艺术史来看,艺术一次又一次的利用科学的成就,但同时又力图不受科学的羁绊。西方的透视画法因为能创造真实的三维空间,能取得栩栩如生的实际景物的效果,能为各种文化环境中具有不同修养和审美理想的人所接受,易于传达某种观念、信息,易于被人理解,所以它仍具有特殊的艺术和应用价值,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直到今天,西方透视学仍然是许多类型的绘画和设计所不可缺少的,如写实绘画、工业造型、环境艺术、建筑设计等。而中国的透视构图所蕴含的空间观念、观察方法、审美趣味也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讲恰好是西方艺术所缺少的,因此从印象派之后,西方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东方艺术的启发和影响,才开始有了不同的面貌,同样,今天的中国艺术也在吸收和借鉴西方艺术的空间观念、观察方法、表现方法等,也有了不同的面貌。 总之,现代绘画吸收融和了东西方艺术的多种观念法则,自然也包括了透视构图法则。无论东西方的现代绘画,正是有意在定点或动点透视法则上加以突破,在二维、三维甚至四维空间中自由转换,或强调夸大因透视带来的变形,或反其道而行之,多视点并列、多视点组合、多视点切割重叠,甚至利用视错觉来使画面有出乎意料的视觉效果,使画面变得更强烈、更有感染力。客观地讲,今天的绘画一方面受着各种透视法则的指导,另一方面又不被透视法则所束缚。这一点正体现了人类的文化总是在对于自然法则的探求和突破中交替进步的。第二章 透视的定义及常用术语【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授课类型】讲授课【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讨论法、传统教学法【教学用具】教学课件【教学内容】透视的定义及常用术语【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透视的定义、透视三要素、透视的名词术语、透视的规律【教学重点】透视的定义及常用术语【教学步骤】1、 新授 透视学的名词概念一、透视的三个基本构成因素 在构成透视关系的因素里,有三个最基本的因素,这就是,我们的眼睛、我们所见到的物体、将我们的眼睛所见到的物体反映出来或保留下来的平面。(这个平面,犹如将物象投影出来的银幕,或照相机的取景框,是物象得以显现的媒介,就象我们要将物象表现出来的画面一样)因此,简单地说,构成透视关系的三个最基本的因素就是:眼睛、物体、画面。二、名词概念A、与眼睛相关的名词: 1.视点-即观察者眼睛的位置。正常人都用双眼看东西,照理应有两个位置不同的视点,但由于定点透视要求在一个固定视点下观察物象,以便画出一个明晰准确的形象,况且两眼之间的距离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在透视学中只讲单眼视物时的视觉规律。 2.视线-物体都有吸收和反射光的性能,光照射到物体上,一部分被反射出来,人在看东西时这些光就由瞳孔进入眼球,瞳孔(视点)与物体的任何部分皆可相连成假设的线,简单地讲视线就是视点与物体之间假设的连线。 3.视中线-从视点发出的无数视线中,有一条最短的视线,代表视点与透明画面间的垂直视距,叫视中线,又称中心视线。视点通过视中线与心点相连接,并与透明画面总是保持垂直关系。 4.视向-视中线所对的方向。即眼睛朝向的方向,可分为平视,斜仰视,斜俯视,正俯视,正仰视五种。 5.视足-视点在基面上的垂直落点,又称足点、停点。 6.视高-指视点的高度。即视点到视足的垂直距离。 7.视角-视点与任意两条视线之间形成的夹角。当视向固定不动时,两眼的视角重叠起来,最大范围在水平方向为180度,垂直方向为140度。 8.视椎-视线从视点放射出,呈放射性圆椎形,称视椎。 9.视域-固定视点时的最大可见范围,又叫可见视域、能见范围或视域圈,是视椎的底面。53度(也有说60度)以内视角的视域为舒适视域(或叫能辨范围)。(53度至28度视角之间的视域为最佳视域或最清晰范围)。 10.中心投影-在透视中,物体通过无数条视线(光线)投射到视点上的原理叫中心投影。 、与物体相关的名词: 1.物体-即客观存在的一切人物或景物,也是我们观察描绘的对象。可把它们概括分为方、圆两大类,在透视作图中一般分为方形、圆形、棍棒形、斜面、镜面物体,几乎可以代表生活中所有复杂体的基本结构与外形。 2.基面-景物所在的地平面。 3.基线-透明画面与基面的相交线。、与画面相关的名词: 1.画面-是指介于眼睛与物体之间的透明平面。它是一切真实景物因透视缩小变形而留迹成象的介质或载体,也称“理论画面”,在概念上,不能混同于作画时的画幅(实际画面)。 2.心点-视中线与透明画面垂直相交的落点,是视觉中心,称心点。它正对视点,是视点的视向在画面上的反映,也是视点的高低、左右位置在画面上的反映,同时又是平行透视时的消失点。 3.视平线-与视点等高,与基面平行,代表视点至基面高度的水平线。在现象上,它是平视时的地平线、海平线;在学理上,它是视点高低位置在画面的反映。 4.正中线-通过心点与视平线垂直相交的直线。 5.距离圈-以心点为圆心,心点至视点的距离为半径在透明画面上所作的圆称距离圈。 6.距点-又称水平距点。是距离圈与视平线相交的左右两个交点。它反映了视点至画面的远近位置,同时又是与画面成45度角的变线的消失点。 7.灭点-又称消失点,凡是与画面成角度而彼此平行的直线,在透视图中向远方伸延,都会愈远愈靠拢,最后集聚于一点,这个点就叫灭点或消失点。 8.余点-在视平线上,除了心点和距点外,还有位置和数量均不固定的许多其它灭点,统称余点。 9.天点-凡在画面上处于视平线以上部分的灭点,统称天点。 10.地点-凡在画面上处于视平线以下部分的灭点,统称地点。 11.原线-即不会产生消失变化的线。物体上凡是与画面平行,而与基面或平行或成角度的直线,都不会改变其形状、方向,所以称为原线。 12.变线-即会产生消失变化的线。物体上凡是与画面成角度,而彼此平行的直线,都会改变其形状、方向,最终在画面上集聚成一个踪迹点,所以称为变线。13.真高(宽)线-在透视图中的最近空间或最近之物的立足点所画的一条代表物体实际高(宽)度的垂直线或水平线,以此作为不同远近物体透视变形的依据。1、线段分类原线与画面平行的直线为原线,其透视方向保持原状,没有灭点。变线与画面不平行的直线为变线,其透视方向与原状不同,发生勒变化,它们指向一个灭点的方向,相互平行的变线,向同一个灭点方向聚拢、消失。2、三种原线的透视方向(1)、原线的概念原线是与画面品相的直线,其透视方向保持原状,没有灭点;原线按方向可分为三种:、垂直原线、水平原线、倾斜原线(2) 、三种原线的透视方向、垂直原线垂直、水平原线水平、倾斜原线倾斜3、五种变线的透视方向变线与画面不平行1、90度角平变线灭点心点 2、45度角平变线灭点距点 3、其余角度平变线灭点余点 4、上斜变线近底远高升点5、下斜变线近高远底降点二、灭点位置的寻求1、五种灭点的作用心点画者中视线与画面相交点是心点,在视平线中央,是直角平变线的灭点。距点是45度角平变线的灭点余点在视平线上,除了心点、距点之外的灭点,都称为余点;余点是其他角度平变线的灭点,不同角度平变线有各自的余点位置。升点视平线上的灭点都是升点。降点视平线下方的灭点都是降点。八种线的放置状况和透视方向:第四节 地平线和视平线【教学内容】第四节 地平线和视平线【教学目标】 地平线和视平线的关系 【教学重点】地平线和视平线的关系以及地平线和视平线在画面中的作用【教学步骤】了解地平线和视平线的概念,知道地平线和视平线对于物面的透视关系的影响第四节 地平线和视平线1、地平线和视平线的位置 不同视向的视平线和地平线的位置关系:平视:视平线和水平线在一条直线上。斜仰视:视平线在地平线的上方斜俯视:视平线在地平线的下方正仰视:没有地平线正俯视:没有地平线 总之,不论视向如何,视平线总是通过心点横贯取景框中央,地平线位置则随着视向不同而变化。平视的地平线与视平线重合,在取景框内,斜仰视的地平线在视平线下方。和斜俯视的地平线在视平线上方。正仰视和正俯视在画面上,只有视平线,没有地平线。2、地平线 平坦地面或平静水面伸展到远方,可以看见一条天地或水天相交的水平线,称为地平线。远方的地平线作为一条“线”并不存在,它只是远方大片地面或水面投射带视网膜上的图像,也是映现在玻璃板上的透视图像。地平线:古人叫它天涯。英文中“地平线”是horizon ,sky line。英文中horizon又用来表示海平面、海拔0,引申义是某某是的起点、最初。现代汉语词典对地平线的解释:向水平方向望去,天跟地交接的线。1. 从地面上一点所看到的形成地球表面部分的限界的圆周2. 向水平方向望去,天地相交的地方3. 距天顶90的大圆圈,构成地平坐标系统的赤道有地平线的地方一定是个辽阔的地方,在天地的尽头,梦想的终点。向着地平线延伸的方向奔跑的人,一定是胸怀梦想的人。天有多广大,地有多开阔,地平线就有多绵长汪国真有这样一首诗描述过地平线:热爱生命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1、地平线和眼等高2、地平线控制水平线段和水平物面的透视状态 地平线的作用:地平线是所有水平面的灭线,画着能见到的水平物面的顶面还是底面,以及这些物面透视是宽是窄,均有物面与地平线灭线的位置关系决定;由近向远伸去的品行线段,它们的灭点都在地平线上,线段透视走向是平是斜,均有线段与地平线的灭线的位置关系决定。3、视平线 视平线,是透视的专业术语之一,简称H.L,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地平线和视平线都在画面上,画面上的地平线与画者眼睛等高,过目点作一水平面,水平面与画面的相交线,就是地平线,画着的中视线、目点和目线所在的平面为视平面,视平面与画面垂直相交的线,就是视平线。视平线决定被画物的透视斜度,被画物高于视平线时,透视线向下斜,被画物低于视平线时,透视线向上斜。 不同高低的视平线,产生不同的效劳。视平线对画面起着一定的支配作用。 低视平线构图:视平线在人物的腹部以下,或处于地面一带,造成画面上对大部分物体的仰视效果。 高视平线构图:视平线在人物的头部以上,视平线高会使视野开阔,描绘的景物更多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中视平线构图:视平线在人物的胸部到头部一带,造成身临其境的效果。 视平线是视平面的垂直相交线,视平线是视平面的灭线。 灭线:与画面不平行的无限远申,在画面上最终交予一点并消失在灭线上(地平线消失在灭线地平线上),相互平行的平面只有一条共同的灭线(如所有水平面的共同灭线是地平线)平行于某平面的各种角度的变线,它们的灭点都在该平面的灭线上(如平行于地面的各种变线,灭点都在地平线上) 视平线的作用:在画着个人的透视空间里,不论是平视、俯视、仰视,或处于太空无所谓俯视仰视的失重状态下,都以视平面为测定被画线段是平是斜的基准。客观的水平的方格地面,在画者主观的透视空间力里,不都是平置状。只有在平视时呈现平置状,水平地面向纵深伸展;在斜俯视中呈现上斜状,与竖立面的取景框对照,如同上坡路;在正俯视中呈现上斜状,与取景框平行,如同垂直挂着的格子床单。呈现为何种状态,取决于被画线段、平面对视平面的平斜关系,取决于它们的灭点与视平线的位置关系第3章 平行透视及其应用【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授课类型】讲授课【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讨论法、传统教学法【教学用具】教学课件【教学内容】平行透视及其应用【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透视学中有关平行透视的名词术语,能正确运用平行透视绘制效果图【教学重点】透视学所包含的基本特征、原理【教学步骤】新授第1节 平行透视的定义平行透视又叫一点透视、焦点透视第2节 平行透视的画法1、 正方形平行透视的画法(距点求深法)2、 正立方体的画法边长不相等的立方体画法3、 求物体平面透视深的画法第4节 、平行透视的应用求物体平面透视的不同方法1、正方形对角线画深宽不等的长方形平面透视图正方形对角线分割成多个小方格形式表现透视深正方形对角线分割成多个小方格形式表现透视深由里向外画室内透视确定窗、门的宽度作业:用平行透视的画法绘制一幅客厅效果图第四章 成角透视【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授课类型】讲授课【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讨论法、传统教学法【教学用具】教学课件【教学内容】成角(余角)透视【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成角透视的概念以及成角透视的作图【教学重点】成角透视以及测点法的作图【教学步骤】导入:阅读课本,请思考什么是成角透视?平行透视有什么特征,成角透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怎样寻找成角透视中的两个灭点?怎样寻找视距的长度?成角透视有什么样的画面特点?什么是测点,什么是成角透视的“测点法”?测点法的运用。成角透视的定义 当平放在水平基面GP上的立方体,与垂直基面的画面构成一定夹角关系时(不包括0、90、180这样的立方体与画面构成平行透视),称之为成角透视(余角透视)成角透视的基本特征比较成角透视和平行透视的特征1、向左边消失的线,交与地平线上的左余点2、向右边消失的线,交与地平线上的右余点3、垂直向下和画面平行的原线,没有灭点成角透视运用的理论就是“两条平行线向远处纵深延长,共同消失到一个点”的人眼视觉原理,来求得两个灭点VP1和VP2测点法基本图法(求正方形水平面)第五章 斜面透视【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授课类型】讲授课【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讨论法、传统教学法【教学用具】教学课件【教学内容】斜面透视【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斜面透视的概念以及斜面透视的作图【教学重点】平行斜面透视和余角斜面透视的作图【教学步骤】导入:复习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新授:方形景物中的斜面是与水平面的放置面倾斜的面。平视时景物空间中的斜面是由一组倾斜边线和一组水平边线构成,采用垂直水平放置面的平行线对外面投影,得到放置面上的投影称为基面。把倾斜边对应的基面边线称为基线。被画方形斜面,基面为平行透视的,称为平行斜面透视。基面为余角透视的,称为余角斜面透视斜面透视的基本特征一、倾斜线的消失特点:1、平行透视中的倾斜线为变线时,表现为近高远底和近底远高两种状态。通过确定消失点的方法基线垂直于透视画面,在视心倾斜线的消失点分别在过视心的垂线上。在地平线上方的消失点称为天点,在地平线下方的称为地点。2、平行透视中的倾斜线为原线时,保持原状。3、余角透视中的倾斜线为变线,也表现为近高远底和近底远高两种状态。通过确定消点的方法基线消点为VP1时,倾斜线的消点分别在过VP1的垂线上,垂线为倾斜线与基线所在的余角面的消线。4、斜面上的变线消失在外面的消线上。二、天点或地点距离地平线越近,说明斜面的倾斜角越小,反之倾斜角越大。三、平行透视、余角透视中的斜面透视,会为其构图画面加动感,使画面结楼梯台阶的画法(余角斜面透视)第6章 倾斜(仰俯)透视及其应用【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计划课时】6课时【授课类型】讲授课【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讨论法、传统教学法【教学用具】教学课件【教学内容】倾斜透视【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倾斜透视的概念以及倾斜透视的作图【教学重点】俯视和仰视方体空间的透视理论 掌握绘制这种方体空间的绘图技巧,进而深化空间表达能力,培养立体思维方式【教学步骤】导入:什么是倾斜透视与平行、成角透视相对照,当平放在水平基面GP上的立方体与不垂直的画面PP构成一定夹角关系时,我们称之为倾斜透视。简单讲,就是仰视或俯视。判断有人以地平线在画中的位置作为分辨平视和仰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中国快锁接头行业专家智库建设与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工业视觉检测算法优化与跨行业迁移应用案例
- 2025-2030中国品牌公寓连锁扩张战略与区域布局规划报告
- 2025-2030中国共享居住空间法律风险与合同范本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公寓管理SaaS系统渗透率调查与供应商格局分析
- 2025-2030中国公寓快递代收系统与末端配送报告
- 2025-2030中国MicroLED显示量产良率提升与消费电子导入时间表
- 2025-2030中国AI制药技术平台比较分析与临床试验成功率
- 2025-2030mRNA疫苗生产技术转移与新兴市场本地化生产研究
- 2025-2030AIoT智能家居协议标准统一进程与生态兼容性测试报告
- 养老机构行政值班查房记录表格
- 中国服用过兴奋剂运动员名单 兴奋剂真的是毒品吗
- 小学英语语法时态讲解与归纳
- 《生存与修炼》熊厚音讲《道德经》教学文案
-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修改版ppt]课件
- 练习太极拳的三个阶段
- 华为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考察报告(全)
- 冶金工业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共82页).ppt
- 清洁生产实施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 光刻工艺光刻对准
- 热力公司热计量远程抄表系统技术规范(2012.11.2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