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现当代文学 复习笔记 20152015 级级 概论 汉语言文学自考参考文丛下编2第二册 文史类 中国中国现现代文学史代文学史 课课程分析程分析 一 教材内容及知识逻辑架构 1 从课程教材的编排目录上来看 中国现代文学史 的知识逻辑架构 已经十分清晰 以每个文学 10 年为时间断限 分别讲述从 1917 1949 年各个历史阶段内的文学运动 文学思 潮和文学创作 2 课材的目录结构 显然与中国古代文学史有所不同 其特点是 文学创作的发展线索已 不重在按体裁 而是主要按照时间断限内的不同创作群体和创作流派进行 这一方面是由于受 中国现代国情和革命的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阶段性和时代特征非常显著 另方面也是因 为晚清文学明显强化和提高了小说和戏剧的地位 明确小说 戏剧 诗歌 散文为平等并列的 四大文体 是对传统文化的革新 这种观念转变奠定了 五四 新文学整体格局的基础 因此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的重心 较之中国古代文学史 又一次发生了明显的转移 从原先旨在对 文学自身发展规律渊源流变的把握和代表作家作品艺术风格的分类阐述 转而注重对作家创作 思想 艺术手法和作品内涵意义 人物形象的分析研究 是故 教材共 12 章 但中国现代文学 30 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只用了第 1 章进行概述 其它 11 章全是文学创作的版块 3 11 章文学创作在编排和内容上的逻辑架构是 鲁迅 郭沫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 冠于各章之首 并且他们的创作成就分别涵盖了小说 散文 鲁迅 和诗歌 戏剧 郭沫若 这四大文学体裁 视若中国 五四 新文学创作的基奠 其次 茅盾 老舍 巴金 沈从文的 小说和曹禺的戏剧创作 成就斐然 引人注目 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二个 10 年中最杰出的代表 7 位文学巨匠 教材都单列章节予以阐述 余下四章分别讲述每个文学 10 年的创作 其中 1937 1949 年的文学创作按国统区 包括沦陷区 和解放区分为 2 章 分列阐述 4 章之中 收录了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 40 几位代表作家 以及解放区大众文学的 3 部代表作品 4 根据上述分析 将教材各章标题代入 教材目录所示课程知识逻辑架构 如表 2 3 1 二 课程学习线索及知识要点 1 虽然就篇幅而言 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在课材上只占 1 章 但从知识逻辑架构和学习线 索上来讲 这 1 章是整个课程的重要制高点 学习时 应该在参照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基础上 自觉强化对每个历史阶段主流文学运动 文学思潮不同特点的辨识 力争在正确把握和概括理 解整个现代文学创作 30 年的基础上 能够就重要作家 作品的有关问题 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分 析 2 以下 以现代文学诗歌 散文 小说 戏剧的整体格局为基础 依照文学创作的不同风 格流派 将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主要发展线索及其相关知识要点 罗列如表 2 3 2 所示 汉语言文学自考参考文丛下编3第二册 文史类 表表 2 2 3 3 1 1 中国中国现现代文学史代文学史 教材知教材知识逻辑结识逻辑结构目构目录录表表 19371937 19491949 19171917 1927192719271927 19371937 国统区 含沦陷区 国统区 含沦陷区 解放区解放区 文学运动文学运动文学革命的兴起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文学思潮文学思潮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新思潮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自由主义文学两大文学思潮及其论争 抗战时期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解放区文学的兴起及影响 鲁迅茅盾 郭沫若老舍 巴金 沈从文 曹禺 文学创作文学创作 1917 1927 年的文学创作 1927 1937 年的文学创作 1937 1949 年的文学创作 一 1937 1949 年的文学创作 二 表表 2 2 3 3 2 2 中国中国现现代文学史代文学史 文学文学创创作作学学习线习线索及知索及知识识要点概要点概览览表表 小说创作小说创作诗歌创作诗歌创作戏剧创作戏剧创作散文创作散文创作 现实主义 左翼作家 现实主义 左翼作家 现实主义 民主主义 自由主义作家 现实主义 民主主义 自由主义作家 浪漫主义 现代主义浪漫主义 现代主义自由诗体自由诗体格律诗体格律诗体现代派诗体现代派诗体 19171917 19271927 鲁迅文学研究会 叶绍钧 冰心 庐隐 许 地山等 创造社 郁达夫胡适 郭沫若新月社 闻一多 徐志 摩 沉钟社 冯至 半格律 诗体 湖畔诗社 象征诗派 李金发 冯乃超 穆木天等 郭沫若周作人 朱自 清 19271927 19371937 1 社会剖析派 茅盾 沙汀 艾芜 吴组缃 张天翼等 2 革命作家 蒋光慈 柔石 叶紫等 3 东北作家群 萧军 萧红等 1 文学研究会 王统照 老舍 巴金 等 2 京派 沈从文 冯文炳 废名 等 3 通俗小说 张恨水 1 心理分析派 施蛰 存 2 新感觉派 穆时英 臧克家现代诗派 戴望舒 卞之琳 徐迟 路 易士等 南国社 田汉 洪深等 曹禺 语丝派 林语 堂 何其芳 19371937 19491949 1 国统区 路翎 钱钟书 张爱玲等 2 解放区 丁玲 赵树理 孙犁 周 立波 徐訏 无名氏1 国统区 七月诗派 艾青 田间 鲁藜 阿 陇等 2 解放区 王贵与李 香香 漳河水 1 国统区 九叶 诗派 陈敬容 辛 笛等 2 穆旦 1 国统区 夏衍 陈白尘 李 健吾等 2 解放区 白毛女 汉语言文学专业 C 自学考试参考文丛 自自考考 365 COM 第 4 页 共 65 页 汉语言文学自考参考文丛下编4第二册 文史类 中国中国现现代文学史代文学史 文学运文学运动动 运动发生背景运动过程 主要内容代表人物 论争观点运动特点 成就影响 1840 1916 晚清 文学 改良 运动 1 诗界革命 黄遵宪 反对拟古复古 提倡 我手写我口 2 小说界革命 梁启超 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 3 文界革命 梁启超 报章体 4 白话文运动 裘廷梁 提出 崇白话而废文言 1 晚清文学明显强化和提高了小说和戏剧地位 明确小 说 戏剧 诗歌 散文为平等并列的四大文体 是对传统 文化的革新 这种观念转变奠定了 五四 新文学整体格 局的基础 2 对翻译文学的高度重视 1896 年 1916 年 翻译外国 小说 800 多种 林纾翻译的小说被称作 林译小说 形 成当时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繁荣了晚清当时的文学作品 对 五四 新文学作家产生了深刻的 很大的影响 3 晚清小说创作以梁启超为代表提出小说界革命 在艺 术上不成功 但因特别追求小说的社会意义 明确反对把 小说看作游戏和娱乐 这种追求实际上就是茅盾 叶圣陶 等人文学研究会强调为人生服务的现实主义创作的先声 四大谴责小说 晚清小说初步吸取和运用了一些西方 小说的新的表现形式 主要体现在加强了第一人称的叙事 角度 直接取材于现实中的人和事 甚至出现了对典型环 境和典型人物的刻画 为新文学作家实现小说的根本转变 提供了必要的经验 4 晚清出现了话剧萌芽 中国最早的话剧团是 1906 年成 立的春柳社 1907 年演出 茶花女 是第一部登台演出 的话剧 汉语言文学专业 C 自学考试参考文丛 自自考考 365 COM 第 5 页 共 65 页 汉语言文学自考参考文丛下编5第二册 文史类 1917 1927 五四 文学 革命 运动 1 晚清文学改良 运动在新的历史 条件下的发展 2 适应以思想革 命为主要内容的 新文化运动而发 生的 运动过程 1 1915 年 新青年 在上海创刊 标志着 五四 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1917 年 胡适和陈独秀分别发表 文学改良刍议 和 文学革命论 标志着 五四 文学革命的正式开始 2 1918 年 1 月首刊胡适等人创作的白话新诗 5 月 刊登第一篇白话小 说鲁迅的 狂人日记 周作人发表 人的文学 和 平民文学 3 1920 年 白话文终于取得了正宗地位 北洋政府被迫承认白话文为国 语 主要内容 1 反对文言文 提倡白话文 是文学革命的一个重要内容 是中国文学 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2 反对封建旧文学 提倡新文学 人的文学 平民文学 3 介绍 翻译外国文学 胡适 1 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文学改良 须从八事入手 侧重文学语 言形式的改革 提出 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 说 推崇白话小说 同时也表现了对内容的重视 2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国语的文学 文学的国语 3 易卜生主义 介绍了易卜生现实主义和个性主义 4 谈新诗 主张 诗体的大解放 陈独秀 1 文学革命论 三大主义 推倒雕琢的 阿谀的贵族文学 建 设平易的 抒情的国民文学 推倒陈腐的 铺张的古典文学 建设新鲜的 立诚的写实文学 推倒迂晦的 艰涩的山林文学 建设明了的 通俗的社会 文学 从内容 反对 文以载道 代圣贤立言 和形式 以白话为 文学正宗之说 两个方面提出文学改革主张 还从政治革命 伦理道德革 命角度论述了文学革命的必要性 必然性 2 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周作人 1 人的文学 提出新文学以人道主义为本 从理论上反对违反人性的 那种表现礼法制度和兽性遗留的旧文学 2 平民文学 提出 普遍 和 真挚 的原则 以真为主 美即在 其中 的主张 李大钊 什么是新文学 光是用白话写的文学 算不得新文学 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 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 新文学应建筑在 宏深的 思想 学理 坚信的主义 和 优美的文艺 的 土壤根基 上 钱玄同 提出小说 戏剧为文学正宗 斥桐城派为桐城谬种 刘半农 我之文学改良观 增多诗体 重造新韵 分段 使用标点符 号等 成就 1 批判了 文以载道 代圣贤立言 等旧文学观念 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2 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 人道主义 个性主义等近代 思想 并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因素 出现了新的主题 新的 题材 新的人物 3 文学革命提出了小说 戏剧的地位 引进了话剧等新 的文学体裁 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革新 特别 是以白话代替文言 使白话文学立于正宗地位 4 文学革命在理论上破旧立新 在创作上显示了实绩 历史意义 1 它是中国文学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彻底反对旧文学的革 命 是文学观念 文学思想内容 文学语言形式的大解放 大革命 2 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 从闭关锁国状态面向世界 开创了中国文学一个崭新的时 代 3 文学革命批判旧传统的革命精神 面向世界文学勇于 吸收的开放意识 冲破旧框框的自由创造精神 对新文学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偏颇不足 对中国古代文学否定过多 而对外国文学则多加肯定 缺 乏分析批判 1928 1937 无产 阶级 革命 文学 左 翼 运动 1 国民党破坏了 以国共合作为基 础的国民革命统 一战线 开始了 长达十年之久的 由中国共产党单 独领导革命的格 局 2 1928 年前后 国际无产阶级文 学运动蓬勃发展 成立了国际革命 作家联盟 3 从混合型的革 命文学进而提倡 无产阶级革命文 学 1 1928 年 1 月 创造社 太阳社以 创造月刊 太阳月刊 文化批 判 三个刊物为主要阵地 开始鼓吹革命文学 2 鲁迅 茅盾分别撰文批评论争 3 革命文学的论争扩大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影响 纠正了创造社 太 阳社的一些理论错误 使他们对鲁迅 茅盾的态度有所改变 并形成翻译 介绍和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热潮 使革命文学运动有了科学的理论 指导 提高了论争双方的思想 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4 1930 1936 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 主要刊物 北斗 萌芽 等 1930 年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简称剧联 成立 中国现 代的戏剧运动 这时期也从 爱美的 戏剧向左翼戏剧运动发展 1932 年 中国诗歌会成立 会刊 新诗歌 主要成员穆木天 蒲风等 诗 会是一个自觉地与无产阶级革命取同一步调 以大众化为创作目标的现实 主义诗歌团体 5 1935 年 党中央根据日寇扩大对华侵略战争和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1936 年春 左联自动解散 左翼 文学内部发生两个口号 国防文学 和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的论争 由于鲁迅 茅盾的努力 1936 年 10 月 代表文艺界各派别签名 的 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发表 标志着左翼文学界经 过论争达到了新的团结 显示了抗日救亡新形势下文艺界的广泛团结 为 创造社 太阳社 1 文学观点 文学是有阶级性的 文学是宣传的武器 无产阶级文 学的作者 不必一定要出自无产阶级 最重要的是要获得无产阶级的阶级意 识 2 存在错误 对当时中国社会缺乏准确的分析 因而对中国革命的性质 革命的主要任务 革命的对象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观点 夸大文学的作用 说文学能 组织生活 对 五四 以来的文学进行错误批判 茅盾 从牯岭到东京 鲁迅 1 文艺与革命 批评他们夸大文艺的作用 不相信文艺有旋乾转坤 的力量 肯定文艺的宣传作用 一切文艺固是宣传 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 是文艺 革命文学当先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 批评那些脑子里存着 许多旧残滓的自封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家 2 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左翼 作家是很容易成为 右翼 作家的 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 必须坚决 持久不断 而且注重实 力 战线应该扩大 应该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 联合战线目的都在工农 大众 讲话成为左联纲领性的指导文献 是鲁迅对初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 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3 论我们现在的文学运动 答徐鬰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对两 左联的成就和贡献 1 左联的成立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的发展 剧联 中国 诗歌会使左翼文艺运动成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文艺运动 2 左联密切了文艺与革命的联系 成为党领导下的革命 作家的统一组织 自觉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翼 向 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展开英勇斗争 3 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 围剿 对中国革命作出重大 贡献 左联五烈士 柔石 殷夫 胡也频 冯铿 李伟 森 4 十分重视理论批评 进一步开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 论的传播 学习和运用 5 根据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 成立了 大众文学委员会 进行了三次规模很大的文艺大众化讨论 6 开展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 对革命文学初期创作中的 错误倾向 特别是 革命的罗曼蒂克 倾向进行了批评 清算 贡献了新的题材 新的主题 新的人物 新的精神 构成新文学第二个十年创作的繁荣局面 7 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 为新文学增加了一批新生力 量 汉语言文学专业 C 自学考试参考文丛 自自考考 365 COM 第 6 页 共 65 页 汉语言文学自考参考文丛下编6第二册 文史类 过渡到下一时期的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更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准备了较充 分的思想条件 个口号的论争的主要意见 赞成一切文学家 任何派别的文学家在抗日的 口号下统一起来的主张 不能说 作家在 国防文学 的口号下联合起来 在文学问题上仍可以互相批判 革命文学的领导责任要 更加重 更放大 左联的错误及缺失 1 政治上的左倾错误 2 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倾向 3 组织上的关门主义 宗派主义倾向 1937 1945 抗日 战争 文学 运动 1937 7 7 抗日 战争爆发 抗战 文学运动轰轰烈 烈开展起来 1 1937 年 11 月 上海沦陷后 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 环境 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 坚持抗日文学活动 至 1941 年 12 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 历时四年零一个月 称之为 孤岛文学 王任叔和阿英关于杂文曾发生 鲁迅风 的争论 后出版 鲁迅风 孤 岛戏剧运动特别活跃 于伶反映现实和斗争的戏剧 长夜行 阿英的南 明史剧 碧血花 海国英雄 等 以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激励观众 影 响很大 2 上海沦陷 武汉成为文学活动的中心 1938 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 会 文协 成立 它是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 包括了 除汉奸以外的各派文学家 艺术家 会刊 抗战文艺 1938 5 1946 5 口号 文章下乡 文章入伍 3 1938 年郭沫若主持的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 宣传厅 成立 领导了以 武汉为中心的抗日文艺宣传活运蓬勃开展 朗诵诗 街头诗 街头剧 报 告文学等小型作品的涌现 是这一时期文学活动的重要特点 但由于这一 时期作家对抗战现实的认识不够深入 因而抗战文学也有着热情多于理智 内容空泛和公式化 概念化的缺点 4 1938 年 10 月武汉失守后 郭沫若脱离第三厅 1940 年建立文化工作 委员会 历史剧 屈原 发表和演出 冲破国统区沉闷空气 喊出了全国 人民的心声 5 抗战进入艰苦的相持阶段后 为使文学为抗战服务 在国统区 1938 年文学界曾展开 利用旧形式 和 旧瓶装新酒 的讨论 1940 年前后 又有民族形式的论争 并产生了两种对立的观点 此外 1938 年还发生 了抗战文学主流和梁实秋的文艺与抗战无关的论争 6 解放区文艺运动对国统区影响很大 1944 年 4 月 何其芳 刘白羽从 延安到重庆 向国统区进步文艺界传达 讲话 周恩来亲自领导了国统 区进步文艺界对 讲话 的学习 7 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 国统区进步作家积极参加了人民大众反独 裁 争民主的运动 闻一多因此遭国民党特务暗杀 暴露国民党腐败黑暗 统治的小说 政治讽刺剧 政治讽刺诗等喜剧形式 成为国统区文艺的主 要内容和重要形式 向林冰 论 民族形式 的中心源泉 强调民间形式是 大众习闻常见的自己作 风与自己气派 对五四以来新文艺的形式加以否定 葛一虹 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是在所谓 民间形式 吗 肯定新文艺 对旧形 式全盘否定 郭沫若 民族形式 商兑 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 毫无可疑的 是现实生活 茅盾 旧形式 民间形式 民族形式 要吸收过去优秀传统 更要学习外国古 典文艺和新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品的典范 要继续发展五四以来的优秀作风 更要深入于今日的民族现实 提炼熔铸其新鲜活泼的质素 胡风 论民族形式问题 把民族形式和现实主义 大众化问题联系在一起 解放 区文 学运 动 抗日战争爆发前 后 许多左翼作 家及大批文艺青 年来到延安和各 抗日根据地 使 解放区文学运动 蓬勃兴起 中国 新文学运动在国 统区和解放区两 大区域沿着同一 方向推进 1 解放区文学的发展 以 1942 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为界 分为两个阶段 1942 年以前以延安为中心先后建立起文艺界统一战线组织和各种文艺团 体 解放区文学运动与现实斗争和工农兵群众密切结合 报告文学 文艺 通讯 短篇小说 街头诗 朗诵诗活动等十分活跃 2 1942 年日寇对各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扫荡 严峻的形式要求文学对民 族革命战争以更好的协助 于是 5 月 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 毛泽 东作 引言 经过作家三次热烈的讨论 23 日毛泽东作了 结论 发 言 引言 和 结论 合称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成为党对 文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文艺政策的依据 3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 作为贯彻 讲话 精神在文艺上显示最初成绩的 是新秧歌运动 如鲁艺的 兄妹开荒 其次是具有更深远意义的作家下 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 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 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 2 如何去服务 强调指出作家必须把立足点移到无产阶级方面来 并从生 活 思想 艺术三个方面论述了创造人民文艺的必须的途径 论述了普及和 提高的关系 强调指出在当时条件下向工农兵普及的任务的迫切性 论述了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并把政治作为衡量文艺作品的第一标准 汉语言文学专业 C 自学考试参考文丛 自自考考 365 COM 第 7 页 共 65 页 汉语言文学自考参考文丛下编7第二册 文史类 乡 促使文艺工作者思想感情和创作发生变化 创作了一批主题和题材新 人物新 语言和形式大众化的中 长 短篇小说 报告文学 抒情诗 长 篇叙事诗 话剧和新歌剧等 显示了解放区文学崭新面貌 4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 在文艺界开展了整风和一系列文艺思想批判 其 中以中央研究院对王实味的批判斗争最为激烈 5 1949 年 7 月在北平召开第一次全国文代会 标志着解放区文学与国统 区文学的合二为一 标志着现代文学历史阶段的结束和当代文学历史阶段 的开始 在会上 周扬和茅盾分别代表解放区和国统区做了 新的人民的 文艺 和 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 的主题报告 郭沫若 作 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 的总报告 运动各阶段相对独立 性和主体联系 现代文学开始的时间是 1917 年前后 前 其一指 1915 年 新青年 创刊 新文化出现萌芽 当时是在上海创刊 称作 青年杂志 再向前推可推至晚清时期 近代文学 晚清文学是现代文学的先声 五四 文学革命发生的主要背景 晚清文学对 五四 新文学的影响 后 指 1919 年 新青年 在文学革命运动过程中的作用 特殊的阵地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即 1917 年开始的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为口号的文学革命 主要是以语言表现形式的改革为核心的文学革命运动 至于文学内容的改革还比较模糊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 出现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 第三个阶段更多由政治形式所规定 文学又出现了一次带有显著特色的变化 出现了全国范围的以抗日救亡为中心的文学热潮 抗日救亡 是压倒一切 的文学主题 一切文学形式都围绕抗战而发展 1942 年后 现代文学显著地出现了以地区为特色的现象 其一 以陕甘宁地区 延安 广大农村为代表的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文学 主要描写对象是农民 农村土改 其二 以大中城市广大地区为代表的国统 区文学 突出描写对象是知识分子 广大市民的命运 汉语言文学专业 C 自学考试参考文丛 自自考考 365 COM 第 8 页 共 65 页 汉语言文学自考参考文丛下编8第二册 文史类 中国中国现现代文学史代文学史 文学思潮文学思潮 时段总体特征思潮名称思潮表现代表人物 社团 流派 刊物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文学革命倡导为人生的写实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的 三大主义 胡适介绍易卜生的现实主义 个性主义 周作人 人的文学 平民文学 提倡 抒写真实的人生等 五四时期新五四时期新 文学思潮文学思潮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破旧创新的浪漫主义文学 郭沫若 生命底文学 诗集 女神 等 1917 1920 1 现实主义是文学主潮 2 浪漫主义也是这时期一股强大的文 学思潮 3 现代主义有所介绍 但尚未产生纯 粹的现代派作品 封建主义复封建主义复 古思潮古思潮 新文学与封建复古派 的斗争 1 钱玄同 刘半农的双簧戏 总题 文学革命之反响 2 林纾 琴南 发表 荆生 妖梦 等文言小说 影射与攻击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倡 导者 李大钊 新旧思潮之激战 蔡元培致林君琴南函 批驳林纾 蔡元培申述了 思想自由原则 和 兼容并包主义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1 鲁迅的小说集 呐喊 彷徨 在这期间出版 论文 论睁了眼看 批判旧文艺的瞒和骗 2 现代最早 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 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 3 除文学研究会外 当时影响很大的语丝社和鲁迅领导的莽原社 未名社等 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 4 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 介绍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1 异军突起的创造社 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 2 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 其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虽具有唯美主义倾向 追求诗的形式美 但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 是浪漫主义的 3 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这时期也被大量翻译 介绍进来 4 五四运动后的中国 社会黑暗 政治腐败 封建复古派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反扑 以创造社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正适合青年知识分子反 抗斗争的要求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1 现代主义的许多流派 如象征主义 唯美主义 表现主义 未来主义等等得到介绍 现代主义作品的翻译也有一定数量 2 许多现实主义作家 浪漫主义作家 也常吸收现代主义因素于创作中 或运用现代主义方法创作一些作品 3 出现了现代主义诗歌流派象征诗派 代表诗人 李金发 艺术之本原与其命运 朦胧 含蓄 穆木天 谈诗 寄沫若的一封信 诗是要暗示的 象征诗最本质的特征 文学革命深文学革命深 入发展期的入发展期的 多元文学新多元文学新 思潮思潮 革命文学思潮 1923 1924 年间 早期共产党人邓中夏 恽代英 沈泽民等进行革命文学倡导 提倡创作革命的文学 强调作家要有革命的实际生活和革命的思想感 情 要求革命文学家要从事革命实际活动 到劳动群众中去 意义 有助于新文学与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及劳动群众的联系 偏颇 1 对非革命 工具 的文学简单否定 尤其是共产党人作家蒋光慈对叶绍钧 冰心 俞平伯的作品以 市侩 的评价粗暴否定 2 对文学的艺术特征重视不够 1 问题与主义 之 争 1919 年胡适 多研究些问题 少谈些主义 李大钊 再论问题与主义 是一场马克思主义与实验主义的论争 关系到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指 导思想和发展方向的问题 资产阶级右资产阶级右 翼倒退思潮翼倒退思潮 2 整理国故 思潮1919 1922 年随着社会斗争的深入 以胡适为代表的右翼 从软弱的反封建文化立场后退 逐渐表现出与封建势力妥协的倾向 游戏的消遣游戏的消遣 的文学思潮的文学思潮 鸳鸯蝴蝶派 礼拜六派 20 世纪前半期中国近现代一个颇有社会影响的文学流派 其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 游戏 消遣 的工具 以小说创作为主 主流是言情小说 其内容多为才子和佳人相悦相恋 主要刊物 礼拜六 代表作家包天笑 徐枕亚 周瘦鹃 李涵秋等 代表作徐枕亚 玉犁魂 李涵秋 广陵潮 主流 言情小说 在形式和技巧等方面对中国小说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起过承前启后的作用 坏的支流 粗制滥造 黑幕小说等 文学研究会对鸳 鸯蝴蝶派游戏的 消遣的文学观进行批判 抨击 1 学衡派1922 年吴宓主编的 学衡 创刊 主要撰稿人有梅光迪 胡先啸等 称为学衡派 攻击新文化运动 鲁迅 估 学衡 批驳 1921 1927 1 为人生 的现实主义文学占主潮 地位 2 浪漫主义也是这时期主要的文学思 潮 3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这时期也占有一 席之地 4 新文学内部这时期还出现了革命文 学思潮 封建复古主封建复古主 义思潮义思潮 2 甲寅派1925 年章士钊复刊 甲寅 称为甲寅派 赞美文言 非难白话 攻击新文化运动 鲁迅撰文批驳 1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占主潮地位 左翼的创作 奉现实主义为圭杲 创造社转向革命文学 同时也否定浪漫主义而推崇现实主义 郁达夫小说中现实主义的成分加重了 象征派诗人冯乃超 穆木天也成为革命文学倡导者 大众化诗歌的主干人物 浪漫主义戏剧团体南国社转向 自我批判浪漫主义 田汉剧作的现实主 义成分也增加 左翼作家茅盾 丁玲 张天翼 沙汀等创作一批现实主义小说 艾青 臧克家 田间及中国诗歌会的诗作倾向是现实主义 民主主义 作家老舍 巴金 曹禺等 文学研究会作家叶圣陶 王统照 鲁彦等创作了各具特色的现实主义杰作 这时期出现的东北作家群创作了一批以现实主 义为基本倾向的抗日救亡文学 无产阶级革无产阶级革 命 左翼 命 左翼 文学思潮文学思潮 2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比起前一时期大大减弱 创造社转向 后期新月派向现代派转化 弥洒社 湖畔诗社早已停止活动 1927 1937 1 总的特点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 和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这两大文潮的并存 和论争 革命文学以文学为革命事业的 一部分 是革命的工具 武器 自由主 义文艺思潮则强调文艺的独立品格 文 艺和政治保持距离 或强调文学脱离政 治的自由 2 革命文学思潮 就其主流而言 是 自由主义文自由主义文 1 京派 30 年代的一个文学流派 关注人生 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 高蹈于现实功利上 强调艺术的独立品格 讲求 纯正的文学趣味 以 和谐 节制 恰当 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汉语言文学专业 C 自学考试参考文丛 自自考考 365 COM 第 9 页 共 65 页 汉语言文学自考参考文丛下编9第二册 文史类 2 论语派本时期一个散文流派 宣扬 世事看穿 自然幽默 主张 以自我为中心 以闲适为笔调 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 3 新月派 新月社同人 1928 年创办 新月 月刊 是新月社的后期 提出 健康 尊严 的原则 梁实秋发表 文学与革命 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 等文 宣扬人性论 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由此引发 1928 1930 年左翼文坛与新月派的思想论战 这是新文学史上无产阶级文学思想和资产阶级文学思想 第一次重大的论争 学思潮学思潮 4 自由人 第三 种人 思想论战 1931 1933 年 自由人指 文化评论 的胡秋原 第三种人指 现代 的苏汶 论争的中心是文艺的阶级性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1932 年张闻天 发表 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义 冯雪峰发表 关于 第三种文学 的倾向与理论 进行了总结和清算 右翼反动文右翼反动文 学思潮学思潮 民族主义文学 1930 1931 年 属于国民党的一个文学派别 出版 前锋月刊 竭力鼓吹要建立 文艺的中心意识 声称 文艺的最高意义 就是民族主义 借 民族主义来抹煞阶级斗争 以民族意识否定阶级意识 而其所谓民族意识 是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的混合 鲁迅的 民族主义文学 的任务和运 命 揭露了它们 宠犬派文学 的本质 1 现代诗派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 现代派 得名于 1932 年出版的 现代 大型文学杂志 主要负责人为施蛰存 苏汶 戴望舒三人 在 现代 上发表诗歌的人 很多 一批诗人从思想到艺术有许多共同倾向 称之为 现代诗派 这股现代派诗潮 因后期新月派向现代派转化而汇为一股不小的潮流 有人称 之为中国新诗的黄金时代 有人称之为诗的成熟期 现代派诗歌以象征主义为主 兼有浪漫主义 古典主义 意象派的特点 心理分析派 1 代表作家 施蛰存 梅雨之夕 春阳 石秀 将军的头 等 整部作品都是写各种心理的 2 创作特色 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为主要创作特色 性心理描写作为其中的因素 成分2 现 代派小 说 新感觉派 海派小说 1 代表作家 穆时英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上海的狐步舞 2 创作特色 在快速节奏中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病态生活 2 主观感觉印象的刻意追求与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 潜意识 隐意识的开掘与心理分 析小说的建立 思想上有一部分存在相当突出的颓废悲观乃至绝望色情倾向 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主导的 但也 掺杂了严重的机械论和庸俗社会学的理 论错误 如文学与革命的关系问题 文 学与群众的关系问题等 3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比上一时期有所 发展 产生了现代诗派和现代派小说 现代主义文现代主义文 学思潮学思潮 3 现代派戏剧 曹禺在发表了标志着话剧艺术成熟的现实主义杰作 雷雨 日出 后 又推出了借鉴表现主义剧作 琼斯皇 的某些表现手法反映农村阶级茅盾和 斗争的剧本 原野 是该时期具有浓重现代主义色彩的剧作 1 文学大众化思潮1938 利用旧形式 和 旧瓶装新酒 的讨论 1940 年前后又有民族形式的论争 2 现实主义诗歌流派 七月诗派 抗战以后 一些现代派诗人面向抗战现实 诗风大变 趋向现实主义 1937 年 10 月胡风主编的 七月 创刊 七月 等刊物发表了许多战斗的 以 抗战现实为内容 以自由体为主要形式的诗歌 以艾青 田间为首 培育了绿原 阿垅 曾卓 鲁藜 冀访 邹荻帆等一批青年诗人 形成贯穿抗日 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统区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 七月诗派 3 胡风文艺思想 主 观战斗精神 关于现实主义如何适应于抗战现实问题的讨论 胡风为了克服抗战文学中的客观主义和主观公式主义 十分强调作家的 主观战斗精神 4 后期浪漫派以徐訏 无名氏为代表的小说创作 具有浪漫的手法 抒情的笔调 郭沫若的历史剧 主题富有现实战斗性 但创作方法主要倾向是浪漫主义 5 现代主义诗歌流派 九叶诗派 40 年代国统区一个具有鲜明特色和影响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 他们既忠于时代和斗争现实 又忠于艺术创造 较多吸收了西方象征诗派 现代诗派的 表现艺术和手法 使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较好地结合起来 国统区抗战国统区抗战 文学思潮文学思潮 6 战国 策 派 1940 年陈铨 林同济等创办 战国策 半月刊 错误地提倡 恐怖 狂欢 虔恪 为创作的 三道母题 自称是抗战文学思潮中的另一种声音 他 们虽然也主张和宣传 抗战 但却错误地称当时的时代是 战国时代的重演 抹煞了德日法西斯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的正义性的根本区别 代表作是陈铨的剧本 野玫瑰 把国民党间谍作为民族英雄歌颂 抗战无关文抗战无关文 学思潮学思潮 梁实秋的论争1938 年 12 月 梁实秋主编 中央日报 副刊 平明 对 抗战八股 作了彻底否定 因此而引发论争 1937 1949 1 重视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 2 现实主义是国统区抗战文学的主潮 但浪漫派文学和现代派文学仍有存在 3 现实主义几乎成为解放区唯一的文 学思潮 现代主义没有丝毫地位 浪漫 主义也只是作为因素附丽于现实主义 4 从文学大众化思潮发展到工农兵文 学思潮 解放区文学就是工农兵文学 解放区工农解放区工农 兵文学思潮兵文学思潮 工农兵文学思潮毛泽东 抗日的现实主义 革命的浪漫主义 讲话 反复强调现实主义 汉语言文学专业 C 自学考试参考文丛 自自考考 365 COM 第 10 页 共 65页 汉语言文学自考参考文丛下编10第二册 文史类 中国中国现现代文学史代文学史 文学社文学社团团 流派流派 时段 社团 流派 运 动 概念解释 五四五四 文学革命文学革命 1 1917 年初 胡适 陈独秀在 新青年 上相继发表了 文学改良刍议 和 文学革命论 的文章 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 2 文学革命以 新青年 为主要阵地 以反对旧文学 提倡新文学 反 对文言文 提倡白话文为主要内容 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实绩 出现了大量的新文学作品 社团 刊物 确立了白话文的正宗地位等 3 文学革命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它的成功从形 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 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了现代文学的发展新时期 新青年新青年 1 1915 年创刊于上海 第一卷名 青年杂志 主编陈独秀 标志着 五四 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2 1917 年 1 月 2 月 胡适和陈独秀分别发表 文学改良刍议 和 文学革命论 标志着 五四 文学 革命的正式开始 3 1918 年 1 月首次刊登胡适等人创作的白话新诗 同年 5 月 刊登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 这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标志着 五四 新文学创作实践的正式开始 4 五四 新文学的发展进程中 以 新青年 为核心 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 同时出现了一个被称作 新青年 作家的创作群体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 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 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 1 1921 年成立于北京 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有周作人 茅盾 叶圣陶 许地山 朱自清 冰心等 2 重要刊物 小说月报 文学旬刊 3 理论主张 积极提倡 为人 生 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4 主要贡献 它承接了 五四 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 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在当时和以后都对新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创造社创造社 1 1921 年在日本东京成立 发起人有郭沫若 郁达夫 成仿吾等 2 主要刊物 创造季刊 创造周刊 创造日 等 3 理论主张 尊自我 重主观 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 内心自然流露 强调文学 的本质是感情 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等 表现出浪漫主义的特征 4 创造社的作品 尤其是郭沫若的诗歌和郁达夫的小说 对当时和以后的新文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和文学研究会成为双峰并峙的两 大新文学社团 使浪漫主义形成新文学的另一强大的文学思潮 5 1925 年五卅后是创造社后期 宣传和倡导革命文学 新月诗派新月诗派 1 1923 年成立 主要成员有胡适 徐志摩 闻一多等 2 重要刊物 晨报副刊 诗镌 新月 后期 3 1926 年徐志摩 闻一多在 诗镌 上提倡新格律诗 闻一多发表 诗的格律 的理论文章 提出诗歌的 三美 主张 即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 可以看作是他们对新诗的新格式 新音节的理论主张 4 以 诗镌 为阵地 以闻一多 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 称为 新月诗派 对提高 新诗的艺术性和对新诗形式的探索 有积极意义 5 1928 年创办 新月 月刊 是新月社的后期 在文学上提出 健康 和 尊严 原则 梁实秋宣扬人性论 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931 年新月派诗人又 创办 诗刊 陈梦家编 新月诗选 收 18 人的诗 展示了新月诗派的阵容及诗作创作成就 语丝社语丝社 1 1924 年成立 以创办 语丝 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 周作人 钱玄同 林语堂等 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2 语丝 是新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性的散文刊物 多发表杂文 小品 随笔 形 成生动 泼辣 幽默的语丝文体 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莽原社莽原社 1 1925 年成立 由鲁迅发起和领导 以创办 莽原 周刊和半月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还有高长虹 向培良等 2 莽原 提倡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 与 语丝 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向旧势力 旧文明发起攻 击 未名社未名社 1 1925 年成立 由鲁迅发起和领导 主要成员还有韦素园 台静农等 是一个着重于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 尤其是俄罗斯文学的团体 2 台静农的小说集 地之子 是未名社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 乡土文学 的成功之作 狂飚社狂飚社1 1926 年 高长虹 向培良等从莽原社分裂出去 与高歌 尚钺等另组狂飚社 出版 狂飚 周刊及狂飚社丛书 2 狂飚社受尼采思想影响较深 表现出 虚无的反抗 的特色 浅草社浅草社1922 年在上海成立 主要成员有林如稷 陈翔鹤 冯至等 创办 浅草 季刊 1925 年停刊 沉钟社沉钟社 1 1925 年 浅草 停刊 浅草社同人和杨晦等在北京成立沉钟社 创办 沉钟 刊物 至 1934 年停刊 2 沉钟社是致力于创作的团体 文艺思想接近创造社 鲁迅评价它 确是中国的最坚韧 最诚实 挣 扎得最久的团体 弥洒社弥洒社成立于 1923 年 主要成员有胡山源等 创办 弥洒 月刊 文艺思想强调艺术无目的论和灵感作用 湖畔诗社湖畔诗社 1 1922 年成立于杭州的新诗团体 主要成员有汪静之 冯雪峰 潘漠华 应修人等四人 被称为 湖畔诗人 2 湖畔诗人以 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 为特色 此外 还有专心致志作象征诗的李金发等 形 成新诗中的象征诗派 南国社南国社1923 年成立 主要成员 田汉 是一个以浪漫主义倾向和感伤情调为鲜明风格的话剧团体 主要是在 1928 1929 年开展戏剧活动 鸳鸯蝴蝶派鸳鸯蝴蝶派 1 始于 20 世纪初 盛行于辛亥革命后 得名于 19 世纪清之狭邪小说 花月痕 中的诗句 因该派创办刊物中以 礼拜六 影响最大 故又称 礼拜六 派 主要作家有包天笑 徐枕亚 周瘦鹃 李涵秋等 2 鸳鸯蝴蝶派提倡游戏的 消遣的文学趣味 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文学思想 其创作主流是言情小说 代表作品有徐枕亚的 玉犁魂 李涵秋的 广陵潮 等 坏的支流是黑幕小说 这些都受到了文学研究 会的严厉批判和抨击 3 在中国小说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过程中 这一流派的小说在形式和技巧等方面起过承前启后的作用 但是 鸳鸯蝴蝶派文学迎合市民趣味 一些作家以营利为目的 大量制作 粗制 滥造 质量低劣 染上了浓重的商业气息 学衡派学衡派 1 1922 年 吴宓主编的 学衡 杂志在南京创刊 主要撰稿人有梅光迪 胡先啸等 称为学衡派 2 学衡派都是欧美留学生 摆出一副学贯中西的架势 在 学衡 杂志上攻击新文化运动 反对言文合一 称文学革命者 浅陋 鲁迅 茅盾等著文批驳 1917 1927 甲寅派甲寅派 1 1925 年章士钊复刊 甲寅 周刊 称为甲寅派 2 章士钊维护封建教育 压迫北京女师大学生运动 提倡读经 在 甲寅 上举古书为例 赞美文言 非难白话 攻击新文化运动 鲁迅 郭沫若等批判了 这一封建复古思潮 1928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 1928 年初 新成立的太阳社和经过整顿的后期创造社以 创造月刊 文化批判 太阳月刊 三个刊物为主要阵地 一齐鼓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他们大力宣扬文学是有阶级性的 文学是宣传的武器 无产阶级文学的作者不必一定要出自无产阶级 最重要的是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 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等 存在着片面性和机械论的倾向 在革命文学创作中他们忽视文艺的特征 对五四以来的文学作家和作 汉语言文学专业 C 自学考试参考文丛 自自考考 365 COM 第 11 页 共 65页 汉语言文学自考参考文丛下编11第二册 文史类 运动运动 品进行批判否定 尤其是集中攻击鲁迅 从而引发了与鲁迅 茅盾等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论争促使双方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提高了思想 纠正了某些理论错误 扩大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影响 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2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入发展和变化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左联左联 1 1930 年 3 月在上海成立 主要成员有沈端先 钱杏邨 鲁迅 田汉等 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 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的讲演 是左联纲领性的指导文献 2 左联的成立 推动了革命文学运动 的迅猛发展 成为党领导下的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 先后出版 北斗 萌芽 等刊物 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 开展文艺大众化运动 十分重视理论批评和培养青年文学作者等 同时粉碎了国民党 的文化 围剿 对中国革命 对新文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3 1936 年由于形势变化 左联自动解散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中国左翼戏剧家联 盟盟 剧联剧联 1 1927 年以后 随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兴起 中国现代戏剧运动也从 爱美的 戏剧向左翼戏剧运动发展 1930 年左联成立后 艺术剧社 南国社 青鸟剧社等联合组成左翼剧团联盟 是年 8 月改名 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简称剧联 2 剧联成立后 在学生 工人中组织成立剧社 开展戏剧演出活动 推动戏剧的大众化建设 中国诗歌会中国诗歌会 1 1932 年 9 月成立 发起人穆木天 杨骚 蒲风 任钧等 是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诗歌团体 会刊 新诗歌 除上海总会外 还在北平 广州等地建立分会 各自出版诗歌刊物 2 诗歌会在诗的内容方面 提出 要抓住现实 歌唱新世界的意识 形式方面提出 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 是一个自觉与无产阶级革命取同一步调 以大众化为创作目标的现实主义诗歌团体 两个口号的论争两个口号的论争 1 1935 年 党中央根据日寇扩大对华侵略战争和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1935 年底上海文学界地下党领导提出 国防文学 的口号 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解散左联 1936 年党中央特派员冯雪峰从延安到上海 鲁迅 冯雪峰 胡风等商量后 提出了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的口号以进行补救 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作家对此进行指责 于是发生两个口号的论争 使左翼 文学处于分裂状态 这场论争 是左翼文艺界在新形势下围绕建立文艺界统一战线而发生的思想分歧和论争 鲁迅著文提出两个口号可以并存 反对并批评了左的关门主义和右倾偏向 2 1936 年 10 月 由于 鲁迅 茅盾的努力 代表文艺界各派别的 21 人签名的 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发表 标志着左翼文学界经过论争达到了新的团结 显示了抗日救亡新形势下文艺界的广泛团结 两个口号论 争得到了积极的结果 为过渡到下一时期的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更广泛的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