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课练习及答案_第1页
论语十课练习及答案_第2页
论语十课练习及答案_第3页
论语十课练习及答案_第4页
论语十课练习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 练习题练习题 一 2 3 章提出哪两种治理百姓的方法 孔子认为哪一种更好 二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 富之 后 教之 一方面又宁可去 食 留 信 二者有没有矛 盾 三 如何理解 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 这句话 4 孔子说 均无贫 这个 均 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 等贵贱 均贫富 的 均 意思是 否相同 朱熹 论语集注 把它释为 各得其分 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 你认为有没有道理 五 默写 1 子曰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2 1 2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2 3 3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盖均无贫 和无寡 夫如是 故远人不服 则修文德以来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16 1 4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13 6 一 2 3 章提出哪两种治理百姓的方法 孔子认为哪一种更好 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 法治 礼治 孔子认为 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 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 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 多 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 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 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治的 特点 但也应认识到 孔子的 为政以德 思想 重视了道德 却忽视了刑政 法治在治理国家中的作 用 二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 富之 后 教之 一方面又宁可去 食 留 信 二者有没有矛 盾 这句话两者没有矛盾 它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他主张为政以 德 就要保证百姓 基本生活 满足物质需求 只有先满足了百姓的物质需求 才能进行精神的教化 这是基础 所 以提倡先 富之 但他又主张治国以 礼 就是要重视 教化 在孔子的观念中 教化百 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使百姓能遵守 礼 就要重视人的基本原则 如 信 仁 等 甚至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因此 孔子的去食一说 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 三 如何理解 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 这句话 自古以来人都有一死 无粮顶多饿死 而没有百姓的信任 国家根本就站不住 孔子在这里强调 了百姓的信任和支持对国家的重要性 而赢得百姓的信任最重要的就是施行仁政 对百姓进行仁 义礼乐的教化 以德治国 这句话也体现了孔子的 民本 思想 5 孔子说 均无贫 这个 均 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 等贵贱 均贫富 的 均 意思是 否相同 朱熹 论语集注 把它释为 各得其分 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 你认为有没有道理 均无贫 与 均贫富 含义不同 均贫富 是站在穷人即 贫 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 会财富的口号 而 均无贫 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 富 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孔子主张 均无贫 上下各得其分 这与他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的思想是相一致的 均贫富 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 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的 因此朱熹对 均无贫 的这个 均 字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克己复礼 课前练习 一 有若认为 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 对兄长顺服 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 孝悌是仁德根本 对此 你是怎么理解的 二 在孔子看来 礼和仁是什么关系 三 宋儒理学家说克己复礼就是 存天理 灭人欲 君君 臣臣 就是 君叫臣死 臣不得 不死 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 四 默写 5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 非礼勿言 12 1 6 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也 3 1 7 天下有道 天下无道 16 2 8 名不正则言不顺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刑罚不中 则民 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君子于其言 无所苟而已矣 13 3 克己复礼 练习答案 1 儒家认为 忠以孝悌为前提 孝悌以忠为目的 在家中实现了孝悌 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 犯上作乱 的事情 再把孝悌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 民众也就绝对服从 而不会起来造反 这 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背景 在春秋时代 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 诸侯以下也是如此 整 个社会从天子 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 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 而孝悌说正反映 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 孔子看到了这一点 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 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 说明孝悌即为仁德根本这个道理 2 仁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反映 当人的言行举止都合乎礼 合乎 义 这就是 仁 了 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德基础上的礼 不但讲制度 讲规范 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 些规范 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之下的仁 是以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 仁爱 不是无差别的兼爱 博爱 3 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 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 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 孔子曾说 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 所以在孔子看来 臣不臣 子不子现象固然不能允许 君不君 父不父也同样应该反对 当然 孔子从维护周礼着眼 强调的是臣下和子女的义务的一 面 君叫臣死 臣不敢不死 片面化 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 只讲臣子的义务 不讲君父的责 任 知其不可而为之 练习题 1 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二 阅读 论语 中的文字 然后回答问题 桀溺 曰 滔滔者 天下皆是也 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岂若从辟世之士 哉 夫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 1 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 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 2 你赞成谁的观点 为什么 三 对孔子 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信念 不少隐者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 连他的弟子也颇有 微词 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有粮吃的时候 他曾经征求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和看法 子路持怀疑态度 认为孔子也许还没有达到仁 智 子贡肯定孔子之道极大 但因天下不能容 希望孔子修改一下 孔子为何坚持自己的信念 你怎么看孔子的这种行为 请简述之 不超过 100 字 6 分 四 名句默写 9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 曰 凤兮 凤兮 何德之衰 已而 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18 5 10 丈人曰 孰为夫子 长幼之节 不可废也 君 臣之义 如之何其废之 君子之仕也 行其义也 道之不 行 已知之矣 18 7 知其不可而为之 练习答案 1 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对孔子处世观的概括 表现出孔子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 这 种思想是儒家积极进取 入世 思想的集中体现 是孔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情怀的体 现 2 1 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 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 赞成孔子的观点 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和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 因为社会动乱 天下无道 才 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 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乱世之中 假如人人明哲保身 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 其乱更甚 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 一种担当 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 不可为 的难题 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 问题永远存在 为 之 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 乱世之中 不可能凭一己之力就改变整个社会 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 不能自欺欺人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精神虽然可嘉 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洁身自好 修身养性 保存实力以待治世 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3 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坚信自己的事业合于仁道 即使前身不能实现 也要给后人树 立一个典范 不可 不是孔子的错 而是天下不容 只是证明天下见识浅 反而突显孔子作为仁人君子 的高尚品格 仁者爱人 练习题 1 孔子的仁爱观是怎样的 二 孔子的 仁爱 与墨子的 兼爱 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孟子说 墨子兼爱 是无父也 三 有人评论 15 42 章孔子对待盲人乐师的叙述 说得极平实浅易 活画出一个相师仪节来 了 牛运震 论语随笔 说说这一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感的 如果这一章换成 孔子对盲人充满同情心 走路时提醒他注意脚下 坐后向他逐一介绍在座的人 之类说法 表 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四 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 知礼 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 肯定其为 仁者 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 五 名句默写 11 子曰 弟子 行 有余力 则以学文 1 6 12 子路曰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子曰 老者安之 5 26 仁者爱人仁者爱人 练习题答案练习题答案 一 孔子的仁爱观以孝悌为根本 主张在 亲亲 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孔子还主张志士仁人应该 杀身成仁 但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看他能否维护王权 安定百姓 孔子更看重 大节大信 二 儒家仁爱观 以 孝悌 为根本 层层扩展 爱亲人 爱周围的人 爱所有的人以至万物 以尊尊亲亲为基 础 是有等差有选择的爱 具有超功利性 可杀身成仁或舍生取义 墨家兼爱观 取消等级差别人人平等 是不分亲疏 无条件平等的 普遍的爱 爱利兼顾 义利双行 以义导利 人人平等 没有长幼尊卑 所以 是无父也 三 这一段主要用客观叙述 白描手法 寓情感于客观叙事之中 突出孔子尊重 体谅 关心人 特别是弱者的 仁爱 精神 不加评论而用朴实的行动将孔子身体力行 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也是含 褒贬于客观叙述之中的 春秋笔法 如果改用其他 难以达到如此感人效果 四 1 认为管仲不知礼 肯定管仲有仁德 2 一方面 孔子认为 要治国平天下必须德才兼备 另一方面 孔子认为 像管仲这样能够 尊王攘夷 反对使用暴力 使社会安定的人 就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 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 信用 可见孔子 仁 的标准是能维护王权 爱护百姓 而不必拘于小信 当然 孔子肯定管仲仁 德而否认管仲知礼 也表明了孔子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着矛盾 君子之风 练习题 1 孔子说 君子喻于义 但只是主张 见利思义 反对见利忘义 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 韩非子则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 没有道义关系 彼此是 用计算之心以相待 的 都 是为了追求各自的 大利 见 韩非子 六反 而后来的儒家走向另一个极端 产生讳言 利 排斥利的倾向 如董仲舒就主张 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见 汉书 董仲舒 传 试对这三种主张简要评论 二 从 7 16 7 19 两章中来看 你怎样看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乐以忘怀的心境 2 孔子极力提倡 安贫乐道 不合乎义的荣华富贵 他是坚决不接受的 对待这些东西 如天 上的浮云一般 你怎样理解 浮云 的比喻义 4 默写 13 子曰 志士仁人 15 9 14 子曰 贤哉 回也 回 也不改其乐 贤哉 回也 6 11 子曰 小人喻于利 4 16 15 子曰 饮水 曲肱而枕之 于我如浮云 16 子曰 女奚不曰 其为人也 7 19 17 子曰 知者乐水 知者乐 仁者寿 6 23 18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 不亦生乎 不 亦远乎 8 7 君子之风 练习题答案 一 孔子和后世儒家的价值观见 P31 儒家价值观 主张重义崇德 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 贱力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的价值观 完全是功利主义的 他们崇尚竞争 崇尚实力 否定道德 和文化教育的价值 这种主张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 它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 突合法化 绝对化 破坏了人际关系 败坏了社会风气 从长远来说 会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 战国时期的秦国就是这样 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 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是董仲舒的重要经济思想 是约束人们不道德和非法 的求利行为 他只要人民讲义 不要人民讲利以至取消物质利益 二 这两章 把孔子安贫乐道的生活和乐义忘忧的心境表现得非常传神 他看重的不是物质生活 的快乐 而是追求真理过程中产生的快乐 他从读书学习和活动中体味无穷的乐趣 孔子是一个 典型的现实注意注意和乐观主义者 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 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忘食 忘忧 忘老 这 三忘 把他的这种快乐推向新高峰 新境界 三 浮云可使人联想起多种比喻义 如 聚散无常 喻富贵短暂 犹今天说的过眼烟云 云在天 上 高不可及 喻富贵与己无关 浮云至轻至淡 喻富贵无足轻重 周而不比 练习题 1 周而不比 是什么意思 如何才能做到 周而不比 二 子曰 忠告而善道之 不可则止 毋自辱焉 子曰 事君数 斯辱矣 朋友数 斯疏矣 子曰 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 子曰 君子不以言举人 不以人废言 结合以上文段 请说说孔子的交友原则 3 论语 或曰 以德报怨 何如 子曰 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 老子说 善者 吾善之 不善者 吾亦善之 德善 道家主张 以德报怨 而孔子不同意这种做法 主张 以直报怨 这是否有违儒家的忠恕之 道 试谈谈你的理解 四 名句默写 19 子曰 君子周而不比 2 14 20 孔子曰 益者三友 损者三友 益矣 损矣 16 4 21 子曰 不以人废言 15 23 22 曾子曰 君子以文会友 12 24 周而不比 练习题答案 1 周而不比是 和而不同 群而不党 即交往有一定的原则 出于正当的目的 普遍团 结人而不搞宗派 与众人和谐相处 不组小团体 不结党营私 要做到周而不比 一要心胸宽广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二要以道义为重 做人讲忠信 办 事讲原则 不唯利是图 二 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不可过分密切 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 关系也不能持久 这也就是 君子之交淡如水 的意思 孔子看人从不片面出发 而是详细的考察一个人 作出综合评价 不能以言举人 也不能以人 废言 不以言举人 是不凭你讲了几句正确的话 就全面肯定你 极力推举你 不以人废 言 是不凭你说了几句错误的话 就全盘否定你 从此不用你 因此 孔子能看到一个人的不 足 同样也能看到一个人的长处 不把人一棍子打死 所以 孔子对一个人的评价往往很恰当 三 老子的话即 善良的人 我以善意对待他 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意对待他 结果就会使他 也变得善良 以德报怨 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人们向 善 的心理 2 分 但是 以德报怨 混淆了是非的判断标准 如是小怨 当然可以德报怨 比如朋友之间有 些小的误会 不妨宽容一点 超然一点 以直报怨 即以自身的公正 正直来保持人生的率 真和尊严 以正直的心和磊落的行为来对待别人的怨 这表现了儒家的原则性与宽容心 2 分 诲人不倦 练习题 一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诲人不倦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反三 一隅三反 闻一知十 安贫乐道 切磋琢磨 告往知来 绘事后素 信而好古 各得其所 述而不作 二 阅读下列文段 回答文后问题 17 2 子曰 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 17 3 子曰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1 孔子一方面说 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 一方面又说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这两种说法 之间有什么矛盾 2 从孔子的言行看 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 三 孔子采取 述而不作 的态度 跟他的政治倾向有什么关系 你如何评价这种主张 四 阅读 论语 中的文字 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 若圣与仁 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 诲人不倦 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7 34 子曰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 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7 8 细析这两章内容 对于教育学生之事 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 如何理解 5 名句填空 23 子曰 不愤不启 则不复也 7 8 24 子路问 子曰 有父兄在 冉有问 子曰 子曰 求也退 11 22 诲人不倦 练习题答案 一 有教无类 教育不分贫富贵贱 无论对哪一类人都同样看待 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的对象 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 诲人不倦 乐于教诲人而不知疲倦 不愤不启 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 不去开导他 不悱不发 不到想说出来而不能的时候 不去启发他 举一反三 一隅三反 从一件事类推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闻一知十 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 形容人很聪明 善于类推 安贫乐道 安于清贫 乐于实践自己所信奉的思想 古代思想家所提倡的立身处世的态度 切磋琢磨 比喻学习和研究问题时互相讨论 取长补短 告往知来 告诉了这一点 就可以知道另一点 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 据此知彼 绘事后素 指先有白色的底子 才能进行彩绘 比喻礼乐产生于仁义之后 比喻做事先从简 单做起 然后逐步深入 信而好古 信奉并爱好古代文化 述而不作 阐述前人成说 自己并不创新 各得其所 多指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安置 二 1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强调后天因素的重要作用 是反映论 实践论的观点 唯上知与下 愚不移 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 是先验论 天才论的观点 2 孔子重视教育 主张因材施教 以与人为善的态度鼓励 难与言 的互相人进步 这些都说 明孔子在实践中是基本坚持反映论的 三 问一 作 指的是发挥和创新 述 就是对古代礼乐以及反映这些礼乐的典籍进行整理 阐释和传授 而这正是祖述尧舜 宪章文武 恢复周礼的需要 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 主张 克己复礼 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述而不作的主张与这种政治态度恰恰相应 问二 1 反对 这是文化保守主义 不符合社会要求 在述与作的关系上 作 发挥和创新 是第一位 的 只有各领域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创新 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2 赞同 述是作的基础 学习和吸收前人成果是创新的前提 离开了这一点 就会成为不切实际 的想入非非 不可能成功 3 述也是一种形式的作 述不是对前人成果奉若神明 原封不动 而是要求根据时代要求和后来 的认识对原有文化进行新的整理 在资料的选择处理中渗透着整理者的观点和倾向 四 在第一章中孔子强调自己教育坚持 诲人不倦 的态度 在第二章中孔子却有 则不复 也 即不再教他 的态度 这两章里体现孔子的育人态度看似矛盾 其实并不矛盾 从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可见孔 子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 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 老师启发诱导才能真正 有效 在学生没有良好学习态度的时候 他才 不复 只要学生自身有求学之心 他就会诲人 不倦 高山仰止 练习题 一 阅读下面材料 完成下面题目 5 22 子在陈曰 归与 归与 吾党之小子狂简 斐然成章 不知所以裁之 6 28 子见南子 子路不说 夫子矢之曰 予所否者 天厌之 天厌之 6 10 伯牛有疾 子问之 自牖执其手 曰 亡之 命矣夫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斯人也而有 斯疾也 11 9 颜渊死 子曰 噫 天丧予 天丧予 说说上述选文中划线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及作用 二 阅读阅读 论语论语 中的几段文字 然后回答问题 中的几段文字 然后回答问题 4 分 分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 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 譬之宫墙 赐 之墙也及肩 窥见室家之好 夫子 A 之墙数仞 不得其门而入 不见宗庙之美 百官之富 得其 门者或寡矣 夫子 B 之云 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 无以为也 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 丘陵也 犹可逾也 仲尼 日月也 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 其何伤于日月乎 多见其不知量也 1 上文中画线词语 上文中画线词语 夫子夫子 在文中具体指谁 在文中具体指谁 1 分 分 夫子夫子 A 夫子夫子 B 2 从中表现了子贡对孔子怎样的态度 请作简要分析 从中表现了子贡对孔子怎样的态度 请作简要分析 3 分 分 三 如何理解 用之则行 舍之则藏 四 名句填空 25 子之武城 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 曰 君 子学道则爱人 17 4 26 颜渊喟然叹曰 瞻之在前 忽焉在后 博我以文 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 如有所立 卓尔 虽欲从之 末由也已 9 11 高山仰止 练习题答案 一 孔子的话生活化 口语化 多处采用叠句形式 极富感染力 处处表现出浓烈的爱生之情 归与 归与 由衷的喜悦溢于言表 伯牛 话语中充满痛苦 无奈和爱惜 颜渊 叠句和反问形式表现出哀伤欲绝的感情 足可催人泪下 子路不满之色溢于言表 逼得孔子连连向天发誓 叠句形式充分表达了孔子急于要表白的思想 即对子路的无奈 二 1 夫子 A 指孔子 夫子 B 指叔孙武叔 2 表现了子贡对孔子的高度敬仰之情 尊重老师的严正态度 斥责了叔孙武叔的诋毁 讽 刺了其浅薄无知 三 如何理解 用之则行 舍之则藏 有人任用就施展抱负 没人任用就隐退全身 精炼地表达出了儒者对于出仕与隐退 入世与出世 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 里面所蕴含的一方面是进退之间深刻的矛盾性 另一方面也显示 了儒学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气度 沂水春风 练习题 一 阅读阅读 论语论语 中的文字 然后回答问题 中的文字 然后回答问题 4 分 分 点 尔何如 鼓瑟希 铿尔 舍瑟而作 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 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曰 莫春者 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子曰 吾与点也 1 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 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 2 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 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 二 阅读二 阅读 论语论语 中的文字 然后回答问题 中的文字 然后回答问题 4 分 分 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 摄乎大国之间 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 比及 三年 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冉有 对曰 方六七十 如五六十 求也为之 比及三年 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 以俟 君子 公西华 对曰 非曰能之 愿学焉 宗庙之事 如会同 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曾皙 曰 莫春者 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1 子路 冉有 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 子路 冉有 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 子路见荷蓧丈人后语 这一入 子路见荷蓧丈人后语 这一入 世精神的 世精神的 2 曾皙的志向似乎不符入世精神 孔子却对他大加赞赏 根据你的理解 分析孔子赞赏曾 曾皙的志向似乎不符入世精神 孔子却对他大加赞赏 根据你的理解 分析孔子赞赏曾 皙的原因 皙的原因 三 沂水春风 中孔子的形象 四 默写 27 点 曰 莫春者 春服既成 咏而 归 夫喟然叹曰 11 26 沂水春风 练习题答案 一 参考答案 1 描绘了一幅师生暮春郊游的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2 赞同 因为曾点勾勒的是一幅太平盛世和乐景象图 他的理想反映了儒家所向往的 礼 治 的社会境界 表现了曾点安详自得的人生态度 不赞同 曾点缺乏济世大志 反映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 而儒家讲究入世 讲究积极进取 二 参考答案 1 不仕无义 或 君子之仕也 行其义也 2 原因一 孔子虽提倡积极入世 但多年的奔波 多次的碰壁 让他心灰意冷 曾皙描绘 的图景 正与孔子此时 知时而不求为政 的心情契合 原因二 曾皙所阐述的志向正是孔子 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的政治理想的写照 说出其中一种原因即可 三 孔子循循善诱 启发开导 他能结合自身 拉近距离 表现平等 消除学生的顾虑 引导学 生发言发志 对学生的回答善于区别评价 即使对令他不满意的答案 也不直接批评 而用神情 来传达 肯定赞扬也用 喟然而叹 来表达 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 中庸之道 练习题 一 什么是中庸之道 二 说说你对 中庸 与 和 的理解 中庸之道 是否等同于 折中主义 请例举现 实生活中能体现中庸之道思想的事例并简要分析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 然后回答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